读史有智慧-功成身退,天地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话真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中国人做事情一般来讲是不太彻底的。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

    确实,这也是中国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易经》里就有“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话,意思是说倒霉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反之,鼎盛到了极点,也就快倒霉了。

    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论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廉颇一生立下了无数战功,到了老年时仍贪功不退。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这时廉颇正受到赵国的疏远,避居在魏国,赵王派人去看廉颇,看他是不是还能带兵打仗。廉颇壮心未老,还想建功立业,于是,饱餐一顿,向使者显示自己的饭量,并披甲上马,大显英雄本色。但最终还是因为仇家郭开作梗,让使者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他已经老迈无用,不要说立功了,廉颇连自己的故土也没有能够回去。

    汉武帝征讨匈奴,李广已经立了很多的功劳,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封侯,因此,他请求做前将军出征。汉武帝因李广年事已高,过了好久才答应此事,任命他为前锋。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了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单于,却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边出击。东路稍微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势必不能屯兵宿营。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下令调我从东路出兵。且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一直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了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而大将卫青暗中受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李广坚决拒绝执行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行就起程了,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但终因走东道误军而自刎。

    汉宣帝的时候,先零羌曾经反叛,营平侯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还非常自信,认为当时的汉将还没有能超过自己的。他受诏命于金城平定了羌族的叛乱,可他的儿子赵卯却因为平羌之事招致了杀身之祸。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蛮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军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帅,领兵平叛。后来马援在壶头山死于军中,真是应了他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唐朝卫国公李靖本来是养病在家,这年正遇上吐谷浑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蛮夷之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平叛归来后却遭到别人的陷害,差一点儿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是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八十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使。实际上他早已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来人了,却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被德宗给罢免了。

    历史上这几个人,哪个不是英雄,堪称人中豪杰?但他们都不免被功名牵累,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呢?文臣以运筹之才辅国,武将凭决胜之勇定邦,人们成就功名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名声,古往今来的贤卿大夫们很少去琢磨这道理,不去珍重自身,让人不禁感叹急流勇退的人太少了!

    (参见《容斋随笔》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