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自性自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断臂安心

    二祖慧可,在悟道之前叫神光,他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最后觉得无论是孔子、老子的理论,还是《庄子》、《周易》的著作,都未尽妙理。听说达摩祖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就去跟着学佛了。但是达摩每天从早到晚只是独自面壁端坐,从来不给神光以教导。神光认为这是达摩在考验自己。他想,以前求佛得道的人,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刺血济饥,有的布发淹泥,有的舍身伺虎,古人能这么做,我又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十二月九日这天夜里,天下大雪,神光在达摩的旁边一直站着,坚持不离去,希望能得到达摩的教诲。地上的雪越积越厚,越积越高,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雪已经盖过了神光的膝部,神光依然静静地站着。达摩生了怜悯,问:“你这么久地站立在雪中,究竟要求什么事?”神光不觉眼泪夺眶而出,说:“唯愿和尚大发慈悲,用你甘露一般的智慧,超度广大众生吧。”达摩说:“诸佛是有无上妙道,但有人多劫,有人精进,有人能行,有人不行,这不仅是愿给予忍住不给的问题,那些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却希冀得到真乘,恐怕会枉自辛苦。”神光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潜回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达摩之前。达摩见了知道神光确是有坚定求佛之心的人,说道:“诸佛最初求道的,为法忘形,你今天断臂于我的面前,求亦可在。”因此达摩改神光的名为慧可。这表示达摩已愿传法于慧可,因此慧可当下问道:“诸佛的法印,我能够听说一下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能从别人那儿得到的。”这可大出于慧可的意外,他求道:“这样我的心得不到安宁,乞求师父使我的心得到安宁。”达摩说:“把你的心找出来,我替你使它安宁吧。”过了好一会儿,慧可说:“师父呵,我寻觅我的心,但却找不到。”达摩说:“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宁好了。”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体会,自己不用心体会,他人再给你讲多久多深也没有用。禅宗认为,当人知道了佛法只能自己体会这一点时,他就已经离见性成佛不远了。慧可的心不安,是因为他想从达摩那儿直接得到佛法,这思路是不对的,因此达摩让他觅心,就是要他意识到以自己之心觅自己之心的矛盾,但他发现心就是这个心,心就在自己身时,就悟出了见性成佛的正确方向:在自己心里。

    悟了自度

    关于自性自度的思想,用直呈的方式说出来的,是契嵩本《坛经》。

    五祖弘忍送慧能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舟子,五祖令慧能上船,然后自己上来把橹而摇。慧能就说:“请和尚坐,还是应该由弟子我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度)你。”这里,度与渡同音,五祖用的是双关语。慧能马上领悟了,说道:“当人在迷惑之时,适合于师父度他,当他已经觉悟之后,就应该自己自度。今天的江上之渡,正好象征了人生之度。慧能我生长在偏远地方,语音不正,承蒙师父将佛法付予我,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佛法,从今以后就应该自性自度了。”五祖闻言,知道慧能确实完全成熟了,说道:“正是这样,正该这样。从今以后,佛法将由你而普遍传播开来。”

    这段故事提出了禅宗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迷时师度”和“悟了自度”。见性成佛只在自身,但自身由于身在现世,受各种各样的现象界事物和现实心理的迷惑,难以发现那“本无一物”的本心。因此,师的指点和启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后来禅宗的各种公案,都是围绕着如何使弟子开悟而创造出来的。

    识本来面目

    慧能从五祖弘忍那儿领受了佛法和袈裟,照吩咐向南奔去。寺中僧人闻及此事,有数百人为衣钵先后追赶出来。惠明率先追上慧能,有一种带有一点儿神秘色彩的说法是,慧能将衣放在石头上,惠明本能地就去取,不知怎么,就是提掇不动。惠明马上想到自己追赶的主要目的,就对慧能说,我并不是为袈裟而来,而是为佛法而来,希望慧能为他说法。另一种没有神秘味道的说法是,惠明追上慧能之后,慧能说:“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衣而来?”惠明说:“我不是为衣而来,而是为法而来。”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先屏息呼吸,安静心灵,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就告诉你。”惠明就照着他的话做,好一会儿,慧能看他已经达到心静如水,就说:“当你既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时候,就是那一刻,想想看,什么是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惠明听到这句话,已经开悟。但还有一丝不放心,又问道:“你确把密语给我讲了,但除了这一密意外,还更有其他密意吗?”慧能说:“能够与你说,就不是密意。但你若用此反观你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密就在你自己心里。”惠明这时完全省悟了,说道:“惠明我虽在黄梅(弘忍的所在地)学习了这么多年,却实在未曾省悟到自己的面目,今天蒙受你的指示,完全明白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天的惠明已经是真正的惠明师了。”慧能说:“你这样就好了,我和你一道以黄梅为师,今后你要好好地护持自己。”

    本来面目,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本心,就是能够超现象界的本心,善与恶都是现象界的事,进入现世,才有了善恶,因此,只有当忘却了善又忘却了恶的时候,人才从现世的思想和观念中超离出来,接近了超越现世的本心。人在现世的行为和思想,都是与世相关的行为和思想,因为现世本身是有局限的,因此这些行为和思想也必然是有局限的,因此只有从有局限的现世中超离出来,认识自己的真正本来面目:超越的我。

    知道有善,或者知道恶,一方面说明你还执着于现世,另一方面说明你还是用心,一旦用心,只能是用于现世,只能是在现世用,必然是远离本心。因此,禅宗的见性,是要以不思善不思恶作为起点。

    而究竟思得怎么样,认识或回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这都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别人没法知晓,也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成了禅宗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言。

    须识自家宝藏

    大珠慧海禅师,姓朱,建州人,在越州大云寺受业。他第一次参见马祖道一时,马祖问他:“你从何处来?”他答道:“从越州大云寺来。”马祖接着问:“你到我这里来想办什么事?”慧海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却家乡在外散走做什么!”慧海听到头一句大失所望,但听到后一句,心里一亮,马上紧问:“哪个是我慧海的宝藏?”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你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马祖的这句话是说,你殷切地询问我的那颗心,就是包含着你的宝藏之所在。你只能认识了这心,返回这心,才是求佛正确的道路。马祖的话使慧海顿时开悟。不由得踊跃起来,赶紧谢礼。

    佛的根本,在自己的心中,在自己的本无一物的超越之心,而这颗超越之心,只有通过自己的“去蔽”,自己认识到的生存的具体的有限时空的有限性,而自己发现出来。要向外求,是找不到的。

    “识自家宝藏”成了后期乃至今天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当年面对佛家、道家两方面的巨大影响,宋儒就是运用禅宗的这个思想,识自家的宝藏,在孔子、孟子那儿去开山掘宝,来对抗佛道思想,而成就了宋明理学。今天的新儒学,面对声势更大的西方文化,仍然是运用这一观念,要识自家宝藏,以应付现代性的挑战。

    这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可以思考。

    “火”在自家里

    沩山灵佑禅师,俗姓赵,十五岁出家,二十三岁游江西,参百丈怀海,被收为徒。一天,他立在怀海身旁,怀海问:“谁?”灵佑说:“是我。”怀海说:“你拨一下,看炉中有没有火?”灵佑拨了一下,说:“没火。”怀海弓身起来,深拨一下,得到一些火,举起给灵佑看,说:“你说没有这个。”灵佑于是悟了,怀海让他拨火,是启发他,火(佛)就在他自己心中,只要他用心深拨,就会得到。于是他礼谢怀海。怀海说:“这只是暂时的歧路。经里面说,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这时就知道,物不是从他处得来。因此祖师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原自备足,你今天已如此了,请善护持。”

    不能说

    香严闲智禅师,青州人,因讨厌世俗而辞亲外出访道。后投在百丈门下,人很聪明,很受欣赏。百丈坐化后,参见沩山。沩山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的时候,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很聪明伶俐,对生死根本,也很有见解。现在你讲一讲:你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如何?”香严一下子真被问住了,茫然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回到住所,将平时看过的文字从头到尾细察,想找出一句来对应,竟始终没能找到。他叹一口气,说:“画饼不能充饥。”于是乞求沩山解说。沩山说:“我若说给你听了,你以后一定会骂我。我说的是我的,始终不关你的事。”香严因此将自己以前所看的所有文字全部烧了。说:“此生再也不学佛法了,且做个游走的要饭和尚,免得空劳精神。”他泣别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在那儿住了下来。

    一天,香严在地里芟除草木,偶然抛丢瓦砾,瓦砾落击在竹子上,发出声响,这一刻,他忽然悟了,马上回到房中,沐浴焚香,遥望沩山礼拜,赞沩山之恩:“和尚大慈,恩超父母,如果当时说破的话,哪里会有今天的事呢?”又作颂,记自己之悟:“一击忘所之,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听说后,对得意弟子仰山说:“此子彻悟了。”仰山说:“只从语言上看,还不一定,待我去亲自勘察一下。”仰山见了香严,说:“和尚赞叹师弟发悟大事,你给我试说说看。”香严复述了前面的那道颂。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你另外再说说。”香严再作一颂:“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是比喻从有到无的过程,过去还有卓锥之地,现在连卓锥之地也无,就完全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转换,具有了本无一物的空心。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意思是说,四大皆空、本无一物,这一所有佛教的基本原理,你是懂了而且表现出来了,但禅宗专有的特点在你的比喻中还没有表现出来。香严又作颂:“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少弥。”这偈就体现出了禅宗的妙悟的精神和自性自足,不假他人的宗旨。于是仰山回去报沩山,说:“且喜香严师弟会祖师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