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马官杀掉了。景公听说以后,十分恼怒,操起戈就要亲自杀死马官。晏婴看到了,就对景公说:“你就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死了也不明白,我请求为您历数他的罪过。”
景公不知晏婴的意图,就答应了。晏婴举着戈走近马官,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了,大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掉而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的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国君蒙受了不仁的名声,此罪又当死。”齐景公一听,马上说:“您放了他吧,不要损害了我的仁德。”
宋宗元评论说,君主的威势雷霆万钧,当他盛怒之时,谁也不能触犯他,他的意志是很难改变的。马官固然有罪,只是不至于以死来惩罚。晏婴历数了他的罪过,故意夸大他的罪行,言外之意责备齐景公滥用刑罚。齐景公也是明白人,他听了晏婴的话,自然会幡然悔悟。晏婴也确实是一位善于劝谏的人。
有一天,一个人犯了一点儿罪,齐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分尸。又说:“谁敢来劝谏我,就杀了他。”
这时,晏婴走过来,左手扶着罪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望着景公,说:“从古以来,圣主明君将人分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能告诉我吗?我也好效法他们。”
景公听了,恍然大悟,立即放弃分尸的刑罚。
有一次,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停,大臣们知道他的脾气,都不敢来劝谏。
弦章忍不住了,进谏说:“君主饮酒已七天七夜,希望君王不要再喝酒了。如果不停止饮酒,我就自杀。”
晏婴听说了这件事,去拜见景公,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我不要喝酒了,否则他就自杀。如果听他的,那么我就是被臣下牵制了;不听他的话,又不忍心见他自杀,我该怎么办呢?”
晏婴说:“多么幸运啊!弦章遇到的是一位贤君。假使弦章遇到了一般的君主,早就被杀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呢?”
景公听了晏婴的话,有所醒悟,就不再喝酒了。
有时候,一般的劝谏是不起作用的,而戴高帽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的进谏艺术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晏婴此次劝谏齐景公就是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
晏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以仁德为怀,受到了国君的尊重,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爱戴。下面这个小故事虽然平淡无奇,却也能反映出晏婴的为人处世之道。
齐景公在一个地方种了竹子,派官吏看守。一天他外出,经过竹林附近,恰巧发现有人砍伐竹子,于是把伐竹的人拘押起来,准备处刑。晏婴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是怎样行事的吗?”齐景公问:“不知道,是怎样行事的呢?”
晏婴回答说:“丁公打曲沃,攻下曲沃城时,下令任何人不得把财物运出城,而百姓可以自由进出。一天,有人抬着死人出城,丁公觉得很奇怪,叫人打开棺木检验,发现里面全是金玉。官吏建议杀了他们,丁公却说,我们用军队攻占别人的城池,借着人多势众来强取别人的财物,已经是不仁道了,况且治理人民的领袖,应该宽怀大度,慈爱众人,不能随便杀人。于是命令官吏放了那些人。”
景公听了,说:“你的话很好。”就令人放了砍竹子的人。
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何运用这门艺术也是十分有学问的。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人的口里说出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也许效果会是大相径庭的。下面这个例子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文雅和粗野的区别。
景公背上长了个毒疮。高子和国子两个人向齐景公请安,景公对他们说:“你们有必要看看我的疮病。”高子就上前抚摸景公的长疮处。景公说:“毒疮热吗?”高子说:“很热。”景公说:“热得怎样?”高子答:“像火一样。”景公又问:“毒疮是什么颜色?”高子说:“像没熟的李子。”景公又问:“大小如何?”答:“像食豆一样大小。”景公接着问:“瘪进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高子答:“像旧皮鞋断裂之处的样子。”
高子、国子走后,晏婴求见。景公传话对晏婴说:“我有重病,不能穿衣戴帽出来接见先生,先生能屈尊来看看我吗?”晏婴走进内室,叫内官端来洗手的用具,让车夫取来手巾,用刷子把手洗干净,让手在水中慢慢变热,然后打开景公身上的被子,盖了盖身下的褥子,跪在床边,给景公抚摸毒疮。景公说:“毒疮热得怎样?”晏婴答:“像太阳光一样热。”景公又问:“是什么颜色的?”晏婴答:“像青色的玉石。”景公问:“大小如何?”“像玉。”景公接着问:“凹瘪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晏婴答:“像挂玉。”
晏婴走后,景公很感慨地说:“我不见道德修养很好的人,真不知粗鄙之人的愚笨啊!”
晏婴的机智善辩、学识渊博,也使他在外交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政绩卓著,很有“国际”声望,只是身材相貌不太雅观。因此,无聊的国君有时就拿这一点跟他开玩笑。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故意作弄他,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意思是想取笑晏婴的身材矮小。
楚国人请晏婴从小门进去,晏婴说:“如果出使狗国的话,那是应该从狗门进去,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
接待人员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见楚王。
楚王见到了晏婴,说:“齐国没有人才吗?”因为晏婴其貌不扬,所以才这样说。
晏婴回答说:“齐国光是临淄城就有三千闾(当时一闾等于二十五家),大家举起袖子就会连成帷幕,一挥汗像下雨一般;人挤人,肩挨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会没有人才呢?”
楚王说:“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种人来呢?”
晏婴说:“齐国派遣使者,是以才德做标准的。派贤者出使有贤能君主的国家,派不肖的人出使有不肖国君的国家。因为我最不肖,所以就被派来出使楚国了。”
楚王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晏婴的回答既十分机智,又十分得体,不要说是楚王那样愚蠢的人,就是比楚王再聪明十倍的人恐怕也无话可说。看来,“辱人者必先自取其辱”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楚王事先派人绑着一个人来到宫廷,让侍卫押着走过楚王及晏婴的面前。楚王故意把他们叫住,问发生了什么事。楚人报告说:“这个齐国人涉嫌偷盗。”
楚王转过脸来,对晏婴说:“难道齐国人是擅长偷盗的吗?”
晏婴一点儿也不紧张,非常随意地说:“我听说,出产在江淮一带的又香又甜的橘子,一到了江南就变成了又苦又涩的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啊!现在这个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却偷盗,岂非是环境的关系吗?”
楚王无言以对,讨了一个老大的没趣,只好苦笑着说:“我想取笑你,没想到却取笑了我自己,对贤明的人真是不可随便开玩笑啊!”
晏婴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语言上的智慧绝不仅仅是搬弄口舌,这与他的内在学养和凛然正气是分不开的。
(参见《晏子春秋》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