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本是个边陲小国,起初连名号都没有,只是因为曾出兵几百人帮助周平王赶走西戎,才受到周天子的重视,答应秦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四周开拓土地,秦国此时才开始在诸侯中知名。但秦国仍然很小,绝无力量同郑国、齐国这样的东方大国比肩。秦国的国君非常明白,要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国”的人才。
秦穆公可以说是秦国人才政策的奠基者。在他执政期间,极力搜罗人才,用五张羊皮换回了虞国人百里奚,又礼聘了晋国人蹇叔,重用了西乞术、白乙丙和公孙枝等人,使秦国的政治和军事日渐强盛。这些文臣和武将虽然来自其他诸侯国,但都能为秦国死心塌地地效力,使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的样子,秦国还是处于一个很难迅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很强大了,但要想统一诸侯,却很困难。这时,从卫国来了一个叫卫鞅的人,秦孝公见他很有才能,就充分信任他,让他实行变法。通过卫鞅(商鞅)的变法,秦国果然走上了“法治”的道路,迅速强盛起来。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时时觉得打了这国顾不了那国,刚攻下的土地,又不得不放弃,打了许多年,吃了许多苦,成效却不大。秦昭王重用从魏国来的范雎做国相,范雎就给秦昭襄王出了一个主意——“远交近攻”,意思是对远方的诸侯国要搞好外交关系,而对近邻却要采取攻占的策略。这样一来,秦国攻取一寸土地,就牢牢地占有了一寸土地,再也不用为得而复失发愁了,况且还有远方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范雎的这一外交政策果然大见成效,终于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就在秦始皇将要统一中国的时候,秦国本土的人因为郑国渠的事件而排斥外国人,秦国的王族、大臣都来对秦王嬴政说:“各诸侯国的人来侍奉秦国,不过是为其君主游说离间罢了。希望把所有来秦国的外国人驱逐出去。”来自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离开了秦国的国都,快要走出秦国的边境时,他鼓足勇气,写了一封《谏逐客书》送给秦始皇。
李斯说:“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戎地得了由余,在东边苑地得到了百里奚,在宋国迎来了蹇叔,在晋国得到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亦不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三十多个国家,这才称霸于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之策,废除了原来的法令制度和风俗习惯,人民因此而殷盛,国家因此而富强,百姓乐意为国家效力,诸侯才重视秦国,归顺听命。接着,秦国又大败楚国和魏国,扩展了千里的土地,直至现在,秦国的统治都持久不衰。秦惠王用张仪连横之计,攻取了洛阳一带,在西边吞并了巴、蜀,在北边收取了上郡,在南边攻取了汉中,还蚕食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国的鄢和郢;往东占据了险峻的虎牢关,获得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其功绩迄今不能泯灭。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流弊,并逐步地吞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功的。因此,客卿们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假使当初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加任用,就不会有秦国的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搜罗昆山的美玉,有和氏之璧,衣服上饰有如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乘骑着纤离之马,竖着用翠凤之羽毛装饰起来的旗帜,陈列着用灵龟之皮蒙起来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要是只有秦国所生产的才能使用的话,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装点朝廷,犀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物,就不能是陛下所喜欢的玩物;赵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斥陛下的后宫;北方的良马名驹就不会填满陛下的马厩;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用来做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这些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东西如果都要在秦国生长、产生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耳上的玉环、丝织的衣物、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娴雅而又善于变化的妖冶美好的女子也不会立于您的身边;那种敲击瓦器,搏髀弹筝,咿咿呀呀的歌唱确是秦国的土产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用郑、卫淫靡悦耳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外国音乐可以娱乐耳目吗?可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做,正好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是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和士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伏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阔必然物产丰盛,国家广大必然民众众多,兵力强大必然士兵骁勇善战。泰山不拒其土壤,所以才能如此高大;黄河、大海不舍弃涓涓细流,所以才能如此博大深邃。为王的人只有不绝众臣百姓,才能建立圣德。故地域没有周围的界限,民众没有国籍之异,一年四季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恐惧而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出产于秦国,但被当作宝物的很多;许多士人并不出产在秦国,但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并不少。现在,您要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民以使敌国强大,其结果是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则与诸侯结下了新的怨仇,这样做怎能不使国家陷入危机呢?”
秦始皇看到了李斯的这封信,为之深深地打动,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正所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李斯在对秦始皇的劝谏中所列举的全是事实,所讲的道理也是正确的。纵观秦国的发展史,真是极其富有意味,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的人才,秦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从秦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
(参见《六臣注文选》、《史记》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