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在对方成功一半时击倒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军争篇)

    本章讲述《孙子兵法》“未济之道”。“未济之道”就是让对方放马过来,利用对方半渡未渡、最不在状态时击倒他。

    23在对方成功一半时击倒他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军争篇)

    本章讲述《孙子兵法》“未济之道”。“未济之道”就是让对方放马过来,利用对方半渡未渡、最不在状态时击倒他。

    “绝水”就是越水,“半济”指半渡。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对方过河过到一半时我方发动攻击,就可以利用故方不在状态时击倒它。在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9万东晋军队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打败了前秦90万大军,取得了比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更辉煌的胜利。

    【案例】

    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意欲乘其累胜之成一举灭掉东晋,而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于东晋太元8年(公元383年)向东晋宣战,从而演绎出一场千古著名的战争。

    这年七月,苻坚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颁布诏令,命百姓每十人出一人充兵,各州郡公私马匹全部征充军用。共集戎卒60余万,骑兵27万,号称百万大军,南下伐晋。八月,苻坚部署诸军,分道南进,苻融督率大将张蚝、梁成等步骑25万为前锋,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龙骧将军姚苌督率溧、益二州军队,沿江而下;北方幽、冀之兵自彭城南下。苻坚自己亲率主力随苻融之后继进。苻坚的战略设想是以东、西、中三路进攻而以江淮方面的中路为主攻方面,三路夹击,会攻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面对前秦的汹汹来势,东晋在名相谢安的领导下,积极部署防御。当年九月,朝廷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桓伊等北府兵8万进赴淮南,沿淮水一线抵御秦军;又遣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5000人自洛口(今安徽寿县东北)沿淮河西进,增援寿阳。淮南是建康门户,只有保住准南,东晋方能依托长江天险抵御强大的敌人。谢玄所统8万精兵是东晋的主力。此外,东晋荆州刺史桓冲早在前秦大举进攻之前,就采取“全重江南,轻戍江北”的防御方针,将州治从江北的江陵(今属湖北)迁往江南的上明(今湖北松滋西)。其战略方针是扼守长江南岸,阻止前秦军顺流而下,而在江北牵制前秦军。前秦大举进攻时,桓冲有水陆军10万,防御荆州一线,保证京师建康上游的安全。

    十一月,谢玄依计命北府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人出击。刘牢之挥军西进,率参军刘袭、诸葛求等强渡洛涧,奋勇冲杀,阵斩梁成。随后,刘牢之分兵战据要津渡口,断敌归路,前秦军步骑溃乱,争赴淮水,被斩俘者1.5万人,军械辎重尽被晋军缴获。

    洛涧之战是淝水之战的序战,此役晋军以5000人大败10倍于己的敌人,并缴获大量军械辎重,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坚定了谢石等统帅的破敌信心,为后来的淝水决战创造了对己有利的条件。而前秦一方,由于此役的失败,丧失了沿淮水对东晋军实行封锁的有利局面,对后来的决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之后,东晋军逼近淝水,前秦军于对岸列阵,两军夹淝水对峙。由于前秦军沿淝水列守,东晋军无法渡河,而双方力量的众寡悬殊,又不允许东晋一方与对手过久相持。谢玄决定行诱兵之计,利用自己一方士气高涨,部伍严整的优势突然袭击,一举击溃前秦军。于是谢玄遣使向苻坚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着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面对谢玄的激将诱敌之计,前秦军将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如遏之,使不得让,可以万全”。但苻坚及苻融都不愿使自己居于“不欲速战”的地位,苻坚甚至想将计就计,说“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无)不胜矣。”随即命令前秦军先半过河试探进攻,然后稍向后退。

    按说这正符合兵家之战略,深谙此术的苻坚可谓不愧为身经百战的将领也。但不幸的是前秦军半过河时马上就遭痛击,再一退,阵势大乱,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立即渡河向前秦军发动猛攻。朱序见前秦军阵势混乱,在阵后高声大喊呼:“秦兵败矣!”前秦军将士信以为真,四散奔逃,全线溃乱。苻融飞马掠阵,想阻止前秦军溃散,但坐骑跌倒,被东晋军杀死。于是前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淝水为之不流。逃出战场的前秦军惊魂不定,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军杀到,昼夜不敢歇息,一路风餐露宿,加以饥饿困冻,死者又十之七八。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回淮北。谢玄挥军乘胜追击,直至青冈(在今安徽寿县西北30里)。随后,东晋军收复寿阳,缴获苻坚所用云母车仪服、器械、军资、珍宝等多如山积,获牛、马、驴、骆驼等牲畜10万余头。历时4个月的淝水之战遂以东晋胜前秦败而告终。

    【兵法】

    当对方过河过一半的时候,我方利用流水进攻,就会让他有去无回。

    【兵法应用】

    谢安定力天下第一,所以能成天下第一之功。在淝水之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谢安正与朋友下围棋。他不上战场,他遥控战场。谢玄、谢石、朱序等人已按他的布署进攻,他已知结果。凡事按程序来,就不会走样。当淝水之战胜利消息传来,谢安只是轻描淡写地对朋友说:“小儿辈破贼矣!”

    谢安指挥东晋军队赢得淝水之战,完全是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智慧。《孙子兵法》告诉他,要把对方“半济而击之”,他就趁前秦大军过河过到一半时发起强势进攻,果然得手。

    有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古人智慧,有时则不能“灵活运用”,因为有时一灵活就走样,所以要“照搬不误”,这样就不会走样。当然,前提是当前情况与书中所述情况基本吻合。

    为什么在对方渡河渡到一半时就可以击倒他?而不是刚渡河时,或渡过河时?

    这就是天道了。

    天人合一不能胜天,但能胜人。天人合一当然也包括与地合一,说完整也就是“天地人合一”。天之道包括地之道。河水在地面运行,主要遵循地之道。地之道何谓哉?就是《老子》说的“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所谓“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就是水往低处走,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天道流行,“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界都在流动、消逝。这就是天道、地道与水道。

    淝水也像所有的河一样的,都在流动。

    “半济而击之”的意思就是“流水制胜”。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想报杀父之仇,但硬拼没有希望,忽然有一天他想通了,决定让时间帮他报仇。敌人比他老,所以敌人比他死得快,敌人一死他的仇也就报了。这也是亲手报的仇,因为他运用了自己的年龄作武器,时间成全了他。

    与这个“用时间报仇”的年轻人一样,谢安“用流水来制敌”,都体现了一种“借天道而制人道”的伟大智慧,比硬拼要高明万倍。

    当前秦大军走到淝河的中间时,他们的心理状态随身边流水的影响已紧张、危恐到了极端,这时候他们是最脆弱的,别说东晋军队杀来,就是一条鱼跳起来也会把他们吓倒一大片。这并非夸张,淝水之战败后前秦的残兵败卒一路逃窜,听到风声鹤唳无不感到是东晋大军杀来了,这足以证明其恐惧感之强。

    我们把感觉回放,前秦军在败后听到风声鹤唳都认为是东晋军追来,那么在河中间时他们的感觉也一定是鱼跃鸟飞都认为是东晋军杀来。因为人的感觉在不断变化中有个连惯性,比如如果你晚上做了恶梦,梦后仔细回想,白天也一定有个不大不小的恶梦般的感觉,前后相连。

    人无法与天抗衡,前秦军南下侵略不得人心,作为北方兵的他们无法迅速适应水战,种种这些都表明前秦军违反天道,谢安故以天道克之。

    为什么“半济而击之”容易胜,而不是“始济”或“已济”?理如上述,就是要诱敌深入,让他走到最危险的地方来好实施最有效、最彻底的打击。

    如果是“始济”,那敌方还有退路。

    如果是“已济”,那流水之力已失效。

    所以要取中,在敌人“半济”时进攻。

    《论语》上孔子说“中庸之德”,意思与此相通,都有做事要取中的意思。

    “中”就是中心、核心、枢纽,掌握“中”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就是夹角,就是峡谷,“中”的空间最小,但受力最大,因此最容易实施打击。

    我们应把任何一件事看作或者刚进行一半,或者已完成,这才是我们做事应有的洞察力与方法。事物在流动,当你认为某事刚发生时其实已经发生很久了。高明的狙击手射击时如果要打人的头,他就会往对方跑动的方向射偏半个头或一个头的位置,这样才能击中。刻舟求剑,记忆将会随流水冲走而不得。

    谢安指挥晋军在前秦军队“始济”时就准备打击,以“半济”而待之,所以不等对方到位时就前去,刚好加上路上的时间赶上对方“半济”,进入最佳打击的位置。

    凡事提前一步,这样就会加上赶路的时间恰到火候。等车时如果等车开到面前人与车门正对时过去就会碰壁,因为车在停的那一下还会往前溜,我们要想对准车门上车,就应该站在比车门略前的位置才不会让车门溜过去。

    《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意思是“没有完成”,表示这个世界还有缺陷,有待完成,这样才会找到感觉,做事才现实,才能在“半济”时取得成功。

    《易经》第六十四卦《未济》上说:“未济,征凶。”

    意思就是不要还没渡过河就去迎敌,那样极凶险、易败。如果号称“大秦天王”的苻坚能早点看到《易经》上的这句话,他就不会与谢安在淝水争天下了。

    又比如花道,含苞欲放比盛开好。花一开就败,只有含苞欲放才是最高的花道。因为它又美,又长久,又包含未开、半开、全开三种境界。看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完全可以欣赏它全开的丰姿。

    《孙子兵法》揭示的“兵道”与“花道”相同,那就是做事要以“未济”而击之,以“已胜”为未胜,让自己处于等待状态,而不是满足状态。月圆则亏,花开则败,不如欣赏月牙下含苞欲放的花朵。我们为人处事千万不可太盛,千万不可太满,千万不可太完美,要处于上升状态,不要处于全盛状态。

    《孙子兵法》全书精华合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指出做事要从“没有”的地方取胜。

    同时,《孙子兵法》全书精华合于《易经》的“未济”思想,指出做事不可做太满,要处于“未完成状态”,才能完成既定事业与应对突发事件。

    孙子必胜道以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守”。善守者善攻,首先是做好了自己,然后才能成功。

    孙子兵法原文

    计篇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生死,国家存亡,因而是不可不深入研究的。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得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可与国君同生共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冷热等气候季节的变化。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险要平坦、宽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管理制度和后勤军需管理制度。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并掌握运用,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贯彻执行法令?哪一方军队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对以上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够预知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出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盲目出兵一定失败,我便离去。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采纳了有利的计策后,就需要造成一种有利的战争态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是凭借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争取战场的主动权。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所以,有能力进攻、防守,却有意伪装成不能进攻、防守;本来要打,却装成不要打;本来要在近处行动,却有意装成在远处行动;本来在远处行动,却装成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就顺其贪,用小利引诱它;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急躁易怒的敌人要挑逗激怒它;对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他更加骄傲;对于安逸的敌人要设法使它疲惫;对于内部团结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以上都是兵家运用诡道制胜的方法,只能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事先是无法传授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用兵打仗之前,庙算能胜过敌人,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充分。打仗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是因为计算不周,胜利条件不足。计算周密,胜利的条件多,就能胜利。计算不周,胜利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那些战前不作计划,毫无取胜条件的呢!我们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作战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

    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出动穿甲戴盔的士兵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粮草,付出国内外的战争费用,招待各国来宾、使节的费用,作战器材的维修保养费用,车辆盔甲等器械装备的供应补充所需要的费用,每天须有能力付出千金之巨的费用,然后,十万人的军队方可起动,开赴战场。用庞大的军队作战,贵在速胜,久拖会导致士兵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士卒锐气挫伤、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而攻,到那时,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守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因为长久对外用兵能对国家有利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他们不再征兵,也不多次从国内征收军粮。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食才会够用。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木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译文]

    国家因战争而导致贫困,远道运输又因消耗人力、财力太多,必须征集民力随军运输,这种远道运输会使老百姓贫困。在靠近大军集聚的地方,物价会上涨,物价上涨会使老百姓财富枯竭,老百姓财富枯竭,国家就要为征集赋役而焦虑。这样,人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对百姓来说,将要耗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对国家来说,车辆的损坏、战马疲病,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补充,以及牛车的征用,也要耗去国家财力的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葱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译文]

    所以,聪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从敌国补充一种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种粮食;消耗敌国1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贷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故而益强。

    [译文]

    将士们勇敢杀敌,靠的是气势强盛;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给予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军战车十辆以上,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同时要善待俘虏。这样做,既战胜了敌人,又增强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

    [译文]

    因此,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不宜久拖。

    [原文]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所以,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谋攻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屈服为上策,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整旅屈服为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屈服为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屈服为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百战百胜,也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高明中的高明。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辏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闺,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手段取胜,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修造大盾和四轮车等各种器械,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花三个月才能完成。将帅由于控制不住忿怒,强令军队像蚂蚁一样去爬城攻击,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城池依然没有攻下来,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交战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这样,军队就不会疲惫受挫折,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运用计谋屈服敌人的法则。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的方法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时,就可以围歼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可以直接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时,就要设法分散敌人;与敌人的兵力相等时,就要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时;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避免与敌人决战。如果力量弱小的军队硬拼,必定为实力强大的军队所擒获。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

    军队的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国家必定强大;辅佐得不周详,国家必定会遭受强国的攻击而衰弱。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

    国君对于军队作战不利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前进,却硬要命令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要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事情而参与军队的指挥,以使将士们产生困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灵活与权变,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以使将士们产生疑虑,军队的将士们既困惑又疑虑,其他诸侯国就会乘机发难,这叫做自己扰乱军心,使敌军取胜。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

    所以,预测胜利的方法有五条:一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会取得战争胜利;二是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战法的,会取得战争胜利;三是全军上下团结一心,会取得战争胜利;四是以我方的有准备对待敌方的无准备,会取得战争胜利;五是将帅有能力而国君不加干预的,会取得战争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百战百胜而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必败。

    形篇

    [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日: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决定于自己一方。可能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而不可强求。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

    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就应进行防御;能够战胜敌人时,就应当发起进攻。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因此,这样的军队既能够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进攻时获得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故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算不得高明中的高明;打了胜仗,天下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的高明。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称不上是眼睛明亮,能听到雷声称不上耳朵灵。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显示不出勇武善战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取胜是不会出差错的。之所以不出错,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措施必然能取胜,战胜的是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战胜敌人的任何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往往是盲目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注意修明治道,所以能够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决定权。

    [原文]

    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用兵的法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土地大小不同的“度”,规定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不同的量规定着双方军队和兵员不同的“数”,不同的数规定着双方实力不同的“称”,不同的称规定着战争的胜负。所以,打胜仗的军队如同以镒对铢,是强大对弱小,打败仗的军队如同以铢对镒,是弱小对强大。打胜仗的人指挥作战,就像决开深不可测的溪谷中的积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军队强大实力的体现。

    势篇

    [原文]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

    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如同治理人数较少的军队一样得心应手,这是组织编制的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进退有序,是因为号令严肃。能使整个部队受敌而不溃败,是因为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战术。对敌军进攻犹如以石击卵一触即溃,是因为“避实击虚”的正确运用。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译文]

    大凡作战,一般都是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战法层出不穷,像江河一样奔流不竭。周而复始,像日月运行一样。死而复生,类似四季的更替一般。声音不过五种,而这五种声音的变化,会产生听不完的音调。颜色不过五种,而这五种颜色的变化,会产生看不完的色彩。味道不过五种,而这五种味道的变化,会产生尝不尽的味道。作战方式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是不可穷尽的。奇正的互相转化,如同沿着圆环旋转一样,无始无终,谁能使它达到尽头呢?

    [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译文]

    湍急的流水奔泻而下,足以把石头漂走,是由于水势的强大;鸷鸟的迅速搏击,以致被捕的鸟兽躯毁骨折,是由于掌握了最佳时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总是十分险峻,掌握的行动节奏短促而猛烈。这种态势像张满的弓弩,这种节奏像一触即发的弩机。

    [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译文]

    旌旗纷纷,人马混杂的情况下作战,要使自己的部队保持秩序不能混乱;在兵如潮涌的状态下组织战斗,要使自己的部队首尾相接,圆运自如,而不会打败。能示敌以乱,是出自自己的军队有严密的军事管理;能示敌以怯,是源于将帅们有勇敢的素质;能示敌以弱,是源于军队有强大的实力。治与乱,是由军队的组织编制决定的;勇与怯,是由军队的态势优劣造成的;强与弱,是由军队的实力大小决定的。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并给予“利”,敌人必会来夺取。利用上述办法调动敌人,伺机掩击歼灭它。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态,势也。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作战的态势上,而不苛求自己的下属,所以他们能够选择适当的人才去利用和创造必胜的态势。善于利用作战态势的人,打起仗来像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性质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较稳定,放在陡峭的地方就容易滚动。所以,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时所造成的有利态势不可阻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原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所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文]

    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会安逸从容,后到达战场仓促投入战斗的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之所以能让敌人自己到来,是因为小利引诱的结果;敌人之所以不敢来,是因为威之以实。所以,安逸的敌人可以使它疲劳,饱食的敌人可以使它变得饥饿,安守不动的敌人可以使它们频繁调动,不得安宁。攻击敌人应是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发起奔袭应出于敌人意料之外。部队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敌人没有设防;部队进攻必能成功,是因为攻打的是敌人防守空虚的区域;军队防守必能坚固,是因为守的是敌人无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部队,能做到使敌军防不胜防;善于防守的部队,能做到使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微妙啊!微妙啊!微妙得以致于敌人看不到一点形迹;神妙啊!神妙啊!神妙到以致于敌人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样的部队才能战必胜,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总之,部队发起进攻,之所以不可抗御,是因为袭击了敌人的空虚之处部队撤退,之所以不会被追击,是因为行动隐秘迅速。所以,我军想出战,敌人主力即使修筑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交战,因为我军进攻的是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反之,我军不想战,哪怕是画了一条界线在那里防守,敌人也不会来进攻,因为我军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文]

    所以,示形于敌,诱使敌人暴露实力形迹,而自己则不露形迹,敌人虚实难断,而使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为十处,是以十攻一,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优势;能做到以众敌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要做到使敌人不知道我军会在哪里与他们作战,敌人就会因处处设防而分散兵力。这样,我军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敌人使用兵力防御在前面,后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后面,前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左面,右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右面,左面的兵力会减少。兵力薄弱是因为处处设防的结果;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日: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文]

    所以,只要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作战,应该在什么时候作战,即使相距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反之,既不能预知交战地点,又不知在什么时候交战,那么,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锋不能救后卫,后卫也不能救前锋;更何况远隔数十里,近隔数十里,又如何主动自如地运用兵力呢?依我的分析,越国军队数量虽多,但对作战取胜又能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虽多,却可使他们没有机会与我军交战。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所以,示形诱敌,伪装佯动的方法要运用到最巧妙的程度,以致于深藏在我军内部的间谍也无法窥察底细。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束手无策。根据敌情,灵活采取对敌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即使人们了解我方取胜的作战方法,也不知道我军取得胜利的内在方略。所以,每次用兵打仗所采取的战法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用兵的方法像流水,水流动的规律总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决定其流向,用兵打仗是根据敌情决定取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打仗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能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夺取胜利,才称得上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永远占优势;四季相接相代,没有哪一个季节永驻不动;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军争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们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成军队,直到与敌人对垒,这其中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争夺胜利条件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用迂回的手段达到直接的目的,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故意绕道迂回,用小利诱使敌人改变其进攻方向,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真正懂得运用以迂为直的计谋。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_,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所以,争夺制胜的条件,既有利,也有危险。如果军队携带着全部的装备和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会因拖累太重,行动迟缓而贻误时间;如果丢弃装备和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丧失大量的辎重装备。因此,让将士们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日夜不息,倍道兼行,连续行军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如发生意外,三军将帅可能会被敌军擒获。因为这样的急行军,通常是体力强壮的先到,疲弱的落在后面,一般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达到战场。如果连续行军五十里,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结果只会有一半兵力到达战场。如连续行军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达到战场。所以,军队如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也不能生存,没有储备物资更不能生存。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所以,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战略企图,不能轻易同他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不能轻易行军;不通过当地的向导,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因此,用兵打仗要诡诈多变才能取胜,以利益驱动,分散或集中变化兵力的使用。军队的行动快的时候要像疾风一样迅速;慢的时候像树木一样徐徐而动;进攻敌人时像火一样猛烈;驻扎防守时像山丘一样的屹立,难以揣测像阴云蔽天;发动起来像雷霆震地。进入敌国后,要获取粮食,分赐部众;要扩大占领区,分兵夺取敌人资源,然后见机行事。总之,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后,一定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的一般法则。

    [原文]

    《军政》日:“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译文]

    《军政》里说:“作战时用语言指军,士卒们听不清,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士卒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一般,夜间指挥用火光和鼓声、白天指挥用旌旗。不管金鼓还是旌旗,都是根据人们的视听能力设置的。作战行动确定后,勇敢的士卒不能恃勇而独进,怯懦的士卒也不能畏敌而独退。所以,对于敌人士卒,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人将帅,可动摇其决心。军队的士气并不是常盛不衰的。一般在初战阶段士气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衰竭。

    [原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待敌人懈怠、疲惫后才开始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定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用自己的靠近战场对待敌人的长途跋涉,用自己的从容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要盲目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阏,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人背靠土丘,不要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人气正盛,不要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理睬;正在撤回的敌人,不要拦击;对处在包围之中的敌人,要网开一面;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逼威过甚。这些都是用兵应掌握的原则。

    九变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大凡用兵打仗的法则,将帅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军队,军队出征遇到难以通行的地区不要驻扎;行至交通变利的地方要与邻国结交;在交通困难、粮草匮乏、难以生存的地方不可停留;在四周险峻,出入狭窄的地方要巧设计谋;在进退不得的地方要殊死后战。有的道路可以不去,有的敌人可以不打,有的城寨可以不攻,有的要地可以不争,国君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所以,将帅能灵活多变运用地形,就懂得用兵了。否则,虽了解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到地形好处。治军作战不懂得灵活运用方法,虽然知道上述原则,也不能正确使用兵力。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事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才能防患于未然。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

    所以,要使各国诸侯屈服,就用最怕的事去威胁他们;能使诸侯为我效力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他们;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小利去引诱他们。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战争不会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无法攻破。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所以,将帅有五种重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图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就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地重视。

    行军篇

    [原文]

    凡处军、相敌: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译文]

    凡率领部队作战,观察判断敌情:通过山地时,要靠近山谷进行;驻军扎营时,要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如敌人居高待战,不要去仰攻。这些是山地行军作战时的原则。横渡江河后,要距离河流较近的地方扎营敌人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水内迫战,待敌人渡至河心时发起攻击,这样最有利;如同敌人决战,不要靠近水边列阵与之交锋;驻扎时要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不要迎着水流设营驻扎。这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军队穿越盐碱、沼泽地时,应迅速通过,不可停留;如在这种地带与敌人交锋作战,就要抢占有水草而靠近树林的地方,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的处置原则。军队在平原地带驻扎,应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是平原行军作战的原则。以上四种行军的正确运用,是黄帝战胜四方部族首领的重要原因。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坊,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故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译文]

    几军队安营扎寨喜欢干躁的高地,厌恶潮湿的地方;重视向阳的地方,避开阴暗的地方;还应是水草丰盛、粮食充足、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士卒不生百病,胜利才有保证。如果遇有丘陵提坊,必须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翼侧背靠它,以上这些对于军队行军作战的有利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部队遇到上游下雨,洪水到来,应禁止徒涉,待水势稳定后再渡。部队中途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需迅速离开,切记不要接近。要让自己的部队远离危险之地,让敌人靠近它。设法使自己的部队能面对着这些险地,让敌人背靠它。行军路上遇有险隘阻隔、低洼积水、山林和草木茂密的地方,必须仔细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容易隐藏奸细的地方。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罐,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译文]

    一般说,敌人距我很近而保持镇定的,是因为他们依仗着有险可据。敌人离我军较远,却不断派兵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军进攻。敌人在平坦的地形上布阵,是因为形势对他们有利。树林中许多树木摆动,说明敌人要向我军袭来。敌人在杂草中设置障碍,可能是迷惑我军。鸟雀惊起的地方,可能有敌人的伏兵。野兽惊跑,可能是敌人要大举进攻。烟尘飞扬高起,可能是敌人的战车已出动。烟尘低矮而散布面广,尘土飞起,分散而细长,这是敌人在砍伐木柴,是迷惑我军。烟尘少而方向不一,说明敌人正在设营扎寨。敌人表面上言辞谦卑,实际在加强战备,是要向我军进攻。敌人以诡诈的言辞作掩护,实际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布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事先未约就前来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人士卒迅速奔跑并排兵列阵,是企图同我军作战。敌人半进半退,是企图引诱我军出战。敌人的士卒个个支撑着兵器站立,这是缺粮缺水饥饿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攻,是疲劳的表现。敌人的军营,有鸟雀群集,这表明敌人营空。敌人的士卒半夜呼喊,是恐惧的表现。敌人军营混乱,是将吏没有威严的表现。敌人旗帜摇动不整齐,是阵形混乱的表现。敌人军官滥发脾气,是十分疲劳的表现。敌人以粮食喂马,宰杀牲口,收起炊具,士卒不再回军营,这是面临绝境,准备突围。敌人军官的姿态诚恳和蔼,轻言细语与士卒谈话,说明敌人已人心丧尽,威望无存。对士卒连赏,说明已无计可施。对部属罚了又罚,说明处于困境。对下属暴虐不堪,又害怕下属叛变,说明敌人将领极不精明。派人前来交涉谈判,说明敌人想休战。敌人盛气而来却又不向我军进攻,也不撤退,应特别谨慎考察。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

    用兵打仗时,兵刀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恃勇轻进,能正确判断敌情,合理使用兵力,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即可。只有不深思熟虑,不详察敌情盲目冒进,才会被敌人俘虏。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在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时,贸然处罚他们,就会引起不服,士卒不服就难以使用。如士卒对将帅已亲近依附,但不执行军纪军法,同样无法使用。所以,要用仁德、道义、奖赏教育士卒,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以这样的传统教育士卒,战争中,士卒就会服从。平时养成不能认真执行命令的习惯,战争中,士卒们就会不服。平时能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和士卒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原因。

    地形篇

    [原文]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日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日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日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今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遇到的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我军可以往,敌人可以来,叫做通形。遇到通形,要先抢占地势高且向阳的地方,保持粮食通道的畅道,这样交锋才有利。可以前往,难以返回的地形,叫做准挂形。遇到挂形,如敌人没准备,我军可出击取胜;如敌人有准备,我军出击,不能胜,且难以返回。我军出击不会得利,敌人也不会得利,叫做支形。遇到支形,敌人即使引诱我军,我军也不要出击,要装撤退,引诱敌人前出一半而后回击,会有利的。遇到两山之间峡谷地带的,叫隘形。我军先占领了有利阵地,要安排充足的兵力把守,等待敌人进攻。如敌人先占领了有利阵地,他们以充足的兵力把守时,我军不可以进攻。遇到奇峰林立,山势险峻的,叫做险形。如我军先到达,一定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阵地等待敌人;如敌人先到达,我军要主动撤退不能进攻。遇到敌我集结地域距离较远的,叫做远形,在双方势力相当,不便挑战时,如硬要出击,会不利。以上六个方面,是对地形大体分类和利用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的重要职责,不可不认真考察。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卒强吏弱,日弛;吏强卒弱,日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日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日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时地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灾难,而是将帅用兵的过错。所谓走,指在敌我势力相当的情况下,以一攻十,以致临敌败逃。所谓弛,指士卒强悍而将帅懦弱。所谓陷,指将帅强悍而士卒懦弱。所谓崩,指下级将领心怀怨怒而不服从主将指挥,忿然擅自出兵,主将无法节制,以致全军指挥失控,其失败如山崩地裂溃不成军。所谓乱,指将帅懦弱无能,管理不善、制度不明、下级无所适从,布阵杂乱无章,不战自败。所谓北,指将帅不能准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没有精锐的突击部队的情况。以上六种情况,都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将帅最重大的责任所在,不可不仔细考察。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阮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

    正确利用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能制胜,仔细计算道路的远近,是精明能干的将帅的重要职责。懂得这种方法用兵打仗,必然会取得胜利。反之,就必败无疑。所以,根据作战态势确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命令休兵停战,也可果断的坚持打下去。反之,作战态势不能取胜的,即使国君强令出击,也可拒绝执行命令。作为名将帅,违背国君的命令,坚持继续作战,并不是为了贪求战胜之名;相反,没有取胜的把握,停止作战,在于保全民众和士卒,同时又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之宝。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

    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那么士卒就可以同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会同将帅共生死。但是,将帅对士卒过分厚爱而不能使用,一味疼爱而不能指挥,甚至违反了军纪也不严惩,这样的军队就像娇生惯养的子女一样,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故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

    了解自己的部队方可打仗,不了解敌人情况的不可贸然攻击,这样胜利的把握只有一半;了解敌人的情况可以向其发起攻击,却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出击,胜利的把握也只有一半;了解敌人的情况可以进攻,也了解自己部队有力量向敌人进攻,却不了解所处的地形不宜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胜利的把握也只有一半。所以,真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应是头脑清醒而不迷惑,举措是变化无穷的。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再加上了解天时地利,就能取得完全胜利。

    九地篇

    [原文]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固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译文]

    根据用兵的法则,要懂得作战地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自己的领土内作战,叫做散地。已进入别国境内,还没有深入,叫做轻地。我军占据有利,敌人占据的也有利,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人也可来的,叫做交地。与几个国家毗邻,谁先占领就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援助的地方,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背靠敌国众多城邑的作战地,叫做重地。行军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及难以通过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去的路狭窄,返回的路迂回,敌人只要占据险要就可以寡击众的地方,叫做围地。奋起速战可能生存,否则会全军覆没,叫做死地。

    [原文]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

    所以,处于散地时不宜作战;处于轻地时不宜停留;处于争地时,要先占领,不要强攻;处于交地时,要严加防守,加强戒备;处于衢地时要主动与毗国结交;处在重地时,要掠夺敌人的粮食,确保我军粮食的供应;处于圮地时,要迅速通过,不可逗留;处于围地时,要巧设计谋;处于死地时,要拼死力战,死中求生。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日: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所以,古时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前锋和后卫无法联系;能使大部队与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将帅与士卒不能互相救援;下级与上级不能互相扶持;士卒被击溃走散后很难再集合起来,就算集合起来也不能统一行动。符合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利益就停止。试问:众多的敌人排成严整阵势向我军进攻,应如何对待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珍惜的地方,他们就会听我军的摆布。用兵的情理贵在快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时,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剀之勇也。

    [译文]

    凡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原则是:深入腹地作战,军心士气越容易巩固,敌人越无法战胜我们。从敌战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就有足够的给养。要注意士卒的休息,消除将士的疲劳并积聚战斗力。要巧用计谋,布署兵力,使敌人揣测不透我军的动向。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军心会稳固,将士们会宁死不退,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这样,全军将士们会竭尽全力与敌人作战,既然陷入绝境,更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了。部队走投无路,军心会更稳固。越是深入敌人内部的部队意志越集中,团结更加坚固,迫不得已时,会拼死战斗。所以,在上述情况下,士卒不需要整饬,依然能自觉进行戒备;不需强求他们就可以完成任务;不需对他们约束,就能友爱互助;不需对他们三令五申,就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服从。要禁止迷信和谣言,消除士卒的猜疑,这样他们就不会逃跑。当然,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他们不爱财,他们并不想长寿,并不是厌恶长寿。尽管当命令下达之日,坐着的士卒泪湿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双颊,如果把他们逼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个个又都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日:“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像摆弄“率然”一样,率然是传说常山地带的一种蛇。如击它的头,蛇尾就会救应;如击它的尾,蛇头就会救应;击它的腰,它的头尾会一齐来救应。试问:用兵可以像“率然”一样反映灵敏吗?回答:可以的。吴国人和越国人本来是相互仇视的,他们同乘一艘船渡河时遇到风暴,他们会像左手帮右手一样互相救应。所以,缚马埋轮,向士卒们表示死战的决心,以此来稳住阵势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战,如同一个人一样,关键在平时要治军有方;要使强者弱者皆得其用,关键在利用地形之利。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全军上下,同舟共济,携起手来像一个人,是情势所迫,不得已啊!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译文]

    统率部队,必须沉着、冷静、思虑深邃,公正无偏。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一无所知。要不断改变曾经做过的事情,变换曾经用过的计谋;经常改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人们无法判断行动意图。主帅与将士们约期赴战,就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主帅与将士们深入敌国领土,就像扣发了弩机一样,一往直前,烧毁舟船,像驱赶羊群一样,赶来赶去,谁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能聚集三军官兵,投入险恶的地方,这是统率军队的本领。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或伸缩或进退,以及士卒的心理状态,都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阏;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译文]

    凡带兵去异国作战的规律是:越是深入敌国,士卒们的意志越是专一,入敌境不得,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平地,越过敌境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在敌国纵深作战的地区做叫重地。进入敌国较浅的地方叫做轻地。后面险固,前面狭窄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方叫做死地。所以,进入敞地,要统一意志;在轻地要使阵营紧密联系;在争地迅速开进到它的侧后;在交地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邻国的联盟;在重地要解决粮食供给在圮地要迅速通过;在围地要设法堵塞缺口;一旦陷于死地,要立死战之志。在战场上,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更会奋力抵抗,陷入危境,更能服从指挥。

    [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译文]

    不了解诸侯国的战略方向,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湖泽地形,就不能行军;不找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取得作战中的地形之利。以上有一种不了解,都不能成为争霸天下的军队。凡是争霸天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要以强大的兵威加于敌人,以使敌国无法与别国建立同盟。因此,不需与天下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用兵成加于敌国之上,就可以攻陷他们的城池,就可以毁灭他们的国家。在异国作战要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自如。给士卒们布置任务,不要把总的意图告诉他们;鼓动士卒去作战,不必把危险告诉他们;把士卒置于最危险的地方,有可能转危为安;把他们陷入死地,有可能起死回生。军队陷入危险之中,拼死奋战,会取得胜利。所以,用兵打仗,要详细了解敌人的战略意图,故意顺从他们,使他们落入我方圈套,然后集中兵力突围,便可擒敌杀将,这就是巧妙能成大事。

    [原文]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免,敌不及拒。

    [译文]

    所以,战争行动一经决定,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证,停止使节来往,在庙堂上反复计议,决定作战方略。一旦发现敌人出入无常,有隙可乘时,应迅速攻入,首先攻其要地。不需与敌人约期作战,也不需遵循规章制度,一切行动依敌情的变化而灵活运用,以便取得战争胜利。因此,在战争爆发前,要表现得像处女一样柔弱沉静,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争打响后,要像挣脱困境的野兔一样奔跑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来不及抵抗。

    火攻篇

    [原文]

    凡火攻有五:一日火人,二日火积,三日火辎,四日火库,五日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译文]

    火攻的形式大体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火烧敌军的粮草,三是火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火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火烧敌军的交通运输设施。进行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放火用的燃料和器材,平时就应准备好。放火要选择有利的天时,火攻要选择适当的日子。有利的天时,是指天气比较干燥的时节;适当的日子,是指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珍四个星宿位置时,这时多是起风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译文]

    凡是进行火攻,要根据以上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假如从敌人军营内部放火,应及时派兵在外策应。敌人军营内部已起火,要表现得十分镇静,不可急于进攻,等火势达到顶点时,再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进攻,可进攻时要发起进攻,不可进攻时便要停止。火从外面放,不要等着有人从里面策应,只要能适时放火即可;从上风放火时,不要从下风发起进攻;白天的风刮得久了,晚上就会停止。凡是带兵作战时,都必须掌握以上五种火攻形式的规律,且要按气候的变化等待放火时机。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译文]

    所以,用火攻作为向敌人进攻的辅助的手段,效果非常明显;以水攻作为向敌人进攻的辅助手段,效果不明显,可以使我军的攻势加强。因为水攻只能隔断敌人的联系;而火攻可以焚烧敌军的人马和物资。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

    凡是打了胜仗,夺取了敌人阵地的人,不论功行赏是有危险的,叫做徒劳自费。所以,贤明的国君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没利可图,就不要轻易行动,没有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是形势十分危急,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能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也不可因一时的怨愤而轻易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能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出战。愤怒可以转为欢喜,怨愤还可以转为高兴,国家一旦灭亡就无法复存,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所以,对于战争,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而又慎,优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用问篇

    [原文]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亨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无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译文]

    凡是兴兵十万,远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都会因此而不安,百姓还要因长途运输军用物资而疲惫不堪,因而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家庭达七十多万家。与敌人相持数年,目的是争取最后胜利。所以,如果吝啬爵禄金钱,不肯雇用间谍,以致不了解敌情而导致战争失败,简直没有仁爱之心。这种人不懂得打仗,不配作国家的辅佐,更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明智的君主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能每战必胜,是因为他们能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掌握敌情,不能依靠鬼神,也不能用类似的事情类比推测,更不能用主观的机械的计度去检验获得的敌情是否准确,必须依靠深知敌情的人。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译文]

    所以,利用间谍的方法可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问、生间。这五种间谍活动同时并用,敌人就不会知道从哪里泄漏了机密,这就是所谓的神纪,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因间,是指利用敌国的乡人作间谍。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作间谍。反间,是指收买敌国的间谍作我方的间谍。死间,是指制造假情报,诱使敌人上当。事情一旦败露,间谍就难免一死。生间,是指派入敌国索取情报能活着回来的间谍。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译文]

    所以,作为将帅,在军队各类人员中,没有比间谍更为亲密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没有比使用间谍更为机密的。如果不是有极高智慧的人,是不能使用间谍的,不具有仁义之心的人也是不能使用间谍的。不是用心处事十分精细的人更是不能获得间谍的真实情报的。奥妙啊!微妙!简直是无处无事不可使用间谍。假如用间谍的事还没进行,情况就泄露,掌握情况的间谍和所听到秘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故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译文]

    凡是要进攻敌人的军队,想攻占城市,想刺杀的敌方人员,必须首先了解敌人主将、左右亲信、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卫士及勤务人员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务必把这些情况摸清。必须查出敌人派来侦察我方情况的间谍,并重金收买,为我所用,然后赋予任务放他回去,这样就可利用“反问”了。根据“反间”提供的情报便可以使用“乡间”和“内间”。根据“反间”提供的情报,可以让“死间”制造虚假情报,以“反间”形式告诉敌人,使他们上当。根据“反间”提供的线索,也可使“生间”能如期回来汇报敌情。由此看来,五种间谍活动的使用,君主必须了解和掌握,而掌握和使用这五种间谍的关键是反间。因此,对反间的赏赐不能不更为优厚了。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从前,商朝的兴起,由于利用了曾在夏朝称臣,深知夏朝情况的伊挚作间谍,后来周朝的兴起,也是因为利用了曾在商朝为官,深知商朝情况的姜尚作间谍。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使用高智慧才能的人为间谍,一定会成就大业。这是用兵的要领,就是说三军要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决定自己的行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