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浮生一日凉-月光边境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聊天工具上常见各种花样翻新的签名。掷地有声的格言,表达信念或迷惘心绪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每当扫过这些签名,除了感觉生活现场的鼎沸,还觉得──有些人,真乐于发布自己的生活啊!

    最勤奋的基本隔天更新签名,辅以微博、微信,一天发若干条,在什么路上,正吃什么,看什么,和什么人在一块,心情如何,配以图片说明。还真是“微生活”啊,其房门像一直敞开,随时邀人进来参观,不仅客厅、厨房,还有卧室甚至洗手间。

    在各种“微”诞生之前他(她)怎么过的?在分享必要的观点与新鲜事以外,“微”又滋长了多少不必要的废话?许多人被秘密绑架了而不自知,随时随地,它把有些人拴在了裤腰带上,像全程直播人生的那位,人生被“微”成了若干碎片。

    无数有一肚子话要说的人从四处冒了出来。正常的分享与交流,当然没问题,可这分寸往往难把握,因有人围观,表现欲得到怂恿而膨胀。有多少“微控”就此滋生?巨细靡遗地晒生活,晒“思想”──原本不多的思想一晒就更稀薄了……

    也许,那是巨大生活热情的呈现,但有多少热情经得起这般消耗?

    无数“新鲜事”被冒出的更新鲜事覆盖、淹没,有许多话,原本只是风没吹就干了的口沫。

    “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网上的滚滚烟尘中,那些迫不及待地说与发布,是因为怕陷入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一旦有了话语平台,大伙儿奋不顾身,只争朝夕,要把前几十年没当众说出的全恶补回来。

    对“说”,多少人有不能释怀的渴求和焦虑?

    “我在”,这是个永恒的哲学迷思,证明“我在”的方式不同。对有些人,“我思故我在”。对有些人,“我说故我在”,对喝口水也想着发条微博的人,其表达的漫溢最终会带来什么?是强调了“我在”还是消耗了“我在”?

    不妨,把话沉淀一下再说。还有些话,不妨放在心里。有时,与其向着网络喊话,不如和身边人多交流。某次和朋友L聊起,他两周没去同城父母家,也没打过几个电话,他感叹,太忙了!我回头看了下,他这两周大概发了十几条微博外加若干条微信,都是些无紧要的琐屑。

    在禅修中有项练习叫“止语”(俗话叫“闭口禅”)。指人们说话前自观内心,保持觉知,不必要的不说。当人带着觉知说话时,内心会清静安详,不说无用之语,无聊之语,是非之语。

    很多杂心闲话,其实是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的流露。当成积习,人更会依赖以“说”泄不良情绪,而不去省观内心。

    许多话,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快,顺着积习或根性中不好的部分脱口而出。许多“说”原本可以不说,只要晚一两分钟,它就会如肥皂泡自行破灭,但人把它抢着说出来了。

    沉默之所以象征美德,是因为这世上已有太多的废话妄语,如浮尘散布,呛人鼻息。在这些朝外的喋喋里,人哪有机会与自己对话呢?

    停下,静止,就像口渴时对一杯白水的需要。

    去一位朋友在近郊的小楼。这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生的人据说很少上网,他在城内上班,闲时来此看书、种菜、喝茶。看上去,他掌握的并不比大伙少,甚至知道的可能还多一点,比如农业知识,有他端出的一簸箕自种花生为证。

    露台,山中夜色近似深蓝。一台小收音机流出点音乐,杯中烛影摇曳。这时语言是多余的,三五朋友默望星空,感受这难得的“空”。

    换了“微控”,这时不发条难免心痒难耐,最好再拍下头顶的星月上传。然而,一旦这景象进入网络,实现“共享”,那份宁静、完满顷刻会成碎片,荡然无存。

    世间许多情境、感受是不宜“分享”的,只能在此际用缄默封存。

    许多美好,正是因为那是一个不便他人介入与评论的自足之界,似梦中的月光边境,皎洁清辉遍洒……

    月亮可以直播,月光是无法直播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