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换过一次更大容量的,依然满满登登,其中不乏陈年腊味、过期果酱与遗忘数月的速食馄饨。难怪冰箱厂家生产的冰箱容积越来越巍峨,几可装象。
收纳空间的增加为何并没减少物的存在?忽然发现,“收纳空间”其实鼓励与滋生了更多庞杂之物!随空间的增加,赘物也在有恃无恐,不断增长,蔓延至屋子各个角落。
上网本来只想查下天气,却从天气去向电影娱乐美食八卦科学,越游越远,直至精疲力竭。这差不多成了上网模式,太多的岔道提供了各种迷途机会。关上电脑,什么也没记住,生命徒耗一个夜晚。
老子言,“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这正是这个物质与信息缭乱到使人目盲耳聋的时代!一个“他者”的世界,“我”消融在“他”中。
真正有效的“收纳”是──遴选和节制。
当书房里的衣橱又满了时,我买了几只塑料大储物箱,它们又一次填满时,我理了次衣橱,理掉了一批“可有可无”。
像这样的可有可无,还充塞着家里,多到几乎无法下手。也像许多讯息、关系,被可有可无填充,最内在的需求反而被混淆乃至掩盖了。
过了阵,新的它们又从橱子的各角落一点点长出来,像顽强的生物。
在它们的背后,其实还是琐碎的占有欲。对物的在意,有出于悦人悦己的需要,也有出自对不安全感或空虚的填补。网络为这种填补提供了最大便利,随时随地,点一下,便滑入“物”的汪洋。于是,衣橱永远少一件开衫,少一条牛仔裤,总之永远少一件最合乎心意,能使人看来不平常的衣物。
有了更多的可有可无。在它们中,并没诞生那件具有终结性的不平常衣物。
那件衣物,只是人对自己“拟态”的想象。
物的汪洋中,永远有一件比拍下的更好。
物的无法穷尽正如不见底的黑洞。那些拥有几百上千双鞋的明星,并不能从“多”中止歇欲望。相反,这几百上千会增殖更高涨的欲望,当它因某个原因而终于受限,便成一种煎熬。
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这句真理,道出欲望对人的最终钳制。
衣橱或冰箱越大,给欲望腾出的地儿也更大。最后就算给欲望砌栋广厦,也安置不下它。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欲望。
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欲望,飘浮在每个有人的角落。
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传记──他对豪华的生活感到疏远和怜悯,“贫穷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不幸,光明在其中撒播着它的财富,甚至我的反抗也被它照亮了”。他坦然面对贫穷,这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免除嫉妒,我首先要归功于我的亲人。他们什么都缺,却几乎什么也不羡慕”,这个甚至不识字的家庭,以沉默、谨慎、自然朴素的骄傲予他以教诲。那正是通往了解人以及人类灵魂的一条道路,“庄严而严峻”。
当一个人的精神越独立、丰富,对物的依赖就越淡薄。
不觊觎,免于妒忌,物的干扰降到最低,精神才能去向高地。纵观人类文化思想及艺术史,最丰硕的果实往往自物的贫瘠中长出。
“少即是多”,由德国一位建筑大师提出的设计哲学,也可放之整个人生。
供莲只需清水一盏,不需要更多了。
认识一位在海外生活的食品博士,他很少去网上顶帖捧哏儿,有空看书养花,自发豆芽,业余爱写武侠小说,读些闲书,有人问:“写这有啥好处?”他答:“得了个和版税无关的江湖。”
父母家的邻居夫妇,两人都是“高知”,生活简朴,这简朴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是他们信奉简朴更能令人胼手胝足,韬光养晦。他们总背着购物袋出门,每顿做合适的量,基本不用冰箱。他们家最大的装饰是书架,还有阳台上十几盆植物。春秋天,夫妻俩在阳台的旧藤椅上读书看报。夏天碰到老先生,他掏出块古老的蓝格大手帕擦汗。
除了儿子一家来的周末,他们家平素总安静。有次夏天中午,我在门外听见他们的对话,老先生说:“你就是最把孙子放在心上……”老太太嗔怪地回:“谁说的,我这辈子哪天不是围着你转!那天你说想吃泡菜,我走了两个菜场才买到。”我听着,要失声笑出来,老先生原来还会撒娇啊。我轻手轻脚下了楼,怕扰了这对老夫妻的对话。
这种温情注定是简朴的副产品。在这间素朴的屋子,完好的感情如阳台上那些不起眼的植物一样丰茂。简朴为根系提供了最寻常,也最稳定的养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