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博览2-灾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春天的“天敌”——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也被称为沙暴或尘暴,指的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出现时,黄沙滚滚,昏天暗日,一般在冬季沙漠地区的午后和长期缺雨的干松土地上常见。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是指均匀悬浮在大气中的沙粒或灰尘,它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沙是指将地面沙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当强风将地面沙土吹起后,使天空变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则称为沙尘暴;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定义为强沙尘暴。

    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北方地区连年少雨干旱,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尘。二是有蒙古气旋的存在,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有冷气气流将卷入高空的沙尘携带到了远方。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最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袭击北京,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它是环境恶化的表现,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02年雨季,我国北方降水比上年偏多因而植被覆盖较好,2003年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2002年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频发的一年,沙尘甚至影响我国南方和韩国等。特别是2001年干旱更为严重,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等地又受到了严重的旱灾,导致了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沙尘天气出现时,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过多吸人污染严重的空气,如外出时要增加衣物,以免着凉。

    早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就有沙尘现象的记载,如“黄风自西北来,拔树发屋”,“飞沙如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四月丁亥,大风起西北,飞沙折木,昼晦数刻,五月乙卯,暴风起西北有声,黄土蔽天”,描述了春季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时飞沙走石、催朽拔木、遮天蔽日的情景。老百姓俗称为“风沙”、“黄风”或“黑风暴”等。沙尘天气并不仅在我国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发生过。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地区每年沙尘暴日数达30天以上。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发生的“黑风暴”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1934年5月12日的沙尘暴东西长达2400千米,南北宽400千米,几乎横扫2/3的领土。从西海岸到东北海岸刮起了约3亿吨表土,其后果导致美国冬小麦严重减产,比过去10年减少了52亿千克,当时的“黑风暴”毁灭性地打击了美国的农业,给美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后患,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我国北方酸雨的作用,而且对韩国、日本两国的酸雨也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目前,北京市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前期工程已经顺利实施。其中太阳光度计和气溶胶监测仪等设备,将不间断地记录沙尘的粒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的强度等基本数据资料。可以有效监测、准确预警沙尘暴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什么叫酸雨

    酸雨是指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PH值小于5~6)的大气自然降水,包括雨、雪、雹、露等。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绝大多数是硫酸、硝酸等无机酸,多数情况下又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

    我们知道,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在适当日照和水的气象条件下,二氧化硫被氧化为SO3,SO3与水蒸气或雨滴相遇,就形成了硫酸烟雾或酸雨。硫酸烟雾能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其毒性比二氧化硫高10倍。有资料记载:二氧化硫在空气中浓度达到8ppm时,人开始感到难受,而硫酸烟雾不到0.8ppm时,人就难以忍受。

    另外,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高温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都可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毒性很大的气体,一氧化氮排人大气后又极易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水即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空气中的硫酸和硝酸随降雨或降雪降到地面就形成了酸雨。酸雨的危害是相当广泛的。它可使土壤酸化贫瘠、河水污染,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加快物种退化速度:城市建筑、名胜古迹在经年的酸雨侵蚀下,受损严重;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圈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千米。

    高温天气及其危害

    人体在环境小所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是许多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人对外界环境冷热的舒适感,不能仅仅用气温来评价,也就是说人体感觉的适宜温度不仅仅是气温的作用。为了全面表述气象、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运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中全面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气象要素、行为参数(活动和服装)和人体参数,这就孕育出人体舒适度。人体舒适度是通过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影响,计算出来的。一般情况,在北京夏季相对湿度50%,风速2米/秒时,气温在24℃左右比较舒适,大于这个温度人们就会感觉热,特别是气温大于34"12以上,人们会感到酷热;而在南方,由于湿度大,人们感觉热的气温会相对低一些。

    那么人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呢?

    人在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受损,将出现病症——中暑或一些并发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上面给出的是一般人群的极限温度,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什么是高温天气?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高温预警信号来看,一般情况(湿度不是很大时),37℃以上(含37℃)为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卒死的危险天气。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热伤风(夏季感冒)、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再不加节制地使用空调或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温高湿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会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再有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中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立刻见效,马上就开始腹泻。闷热天气,人体排汗不畅,还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为丘疹样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原因是儿童对高温高湿天气的适应能力差,以及对蚊虫叮咬、花粉、粉尘过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积、寄生虫也可以致病。

    记得2004年7月1日至7月2日,广州的酷热天气诱发疾病就至少造成39人发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还有就是2003年欧洲出现的高温天气。在法国巴黎,常年8月份的平均温度为24℃,但2003年的同期平均温度却高达37℃以上。许多人死于高温引起的疾病,来自医院和负责葬礼机构的报告显示,在8月4日~10日的一周内有3230人死亡,而法国平常的平均周死亡人数仅为2300人。在意大利不少城市的日平均气温都创下了多年来的最高纪录。罗马2003年7月份的日最高气温达36.9℃。北部地区不少城市的日最高气温甚至接近40%。由于高温天气,从8月9日~11日的三天时间里,仅都灵和米兰全省就有30多人因中暑而死亡,其中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洪水

    洪水是一个卜分复杂的灾害系统,因为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原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在各种自然灾难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自然灾难死亡人口的75%,经济损失占到40%。更加严重的是,洪水总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频繁、最肆虐地方,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也较严重。

    在中国,20世纪死亡人数超过10万的水灾多数发生在这里,1931年长江发生大洪水,淹没7省205县,受灾人口达2860万,死亡14.5万人,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致使300万人惨死。而号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中华母亲河黄河,曾在历史上决口1000多次,重大改道46次,淹死数百万人。中国甚至在1642年和1938年发生了两次人为的黄河决口,分别淹死34万和89万人。

    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在中国大地到处肆虐,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在孟加拉,1944年发生特大洪水,淹死、饿死300万人,震惊世界。连续的暴雨使恒河水位暴涨,将盂加拉一半以上的国土淹没。孟加拉一直洪灾不断。1988年再次发生骇人洪水,淹没1/3以上的国土,使3000万人无家可归。洪水竞使这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

    制造“黑暗”的浓雾

    雾是一种出现在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它是悬浮于近地面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北京的冬季和初春,由于北方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经常在华北交会,在其交界处极易出现雪雨雾过后灰蒙蒙的天气。

    根据雾形成的不同原因,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等。辐射雾是地面空气因夜间辐射散热冷却达到水汽饱和状态后形成的,这种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又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平流雾是由于空气的水平运动造成的。大雾也属于灾害性天气,许多公路交通、飞行航运等事故就是由于大雾造成的。同时,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结合在一起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雾是交通运输的“无情杀手”。出现浓雾时,能见度很差,有时只能看到几米、几十米远的地方,使近地面阴霾低沉,视野模糊不清。据统计,高速公路上因雾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大约占总事故的1/4左右;对于航空,为了旅客安全,遇有大雾天气,必须关闭机场。历史资料统计,国内航班不能正常起降,因雾的影响占了78.9%,国外航班占了57%。江河航运也深受雾的“毒害”。

    大雾由于湿度大,极易破坏高压输电线路的瓷瓶绝缘,造成污闪频发,电网解裂,大面积停电。近10多年来,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发生过由大雾造成的“污闪”,电网解裂,大面积停电事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不利影响。长时间的大雾遮蔽了日光,妨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使作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储量减少,农作物就变得衰弱了。来自日光的紫外线因雾滴而减少,容易使作物受病虫害的危害。多雾的地区,日光照射时间不足,会使作物延迟开花,生长不良,从而影响或减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污染物增加,促使水汽凝结的凝结核随之增加,故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趋于增加。弥漫在空中的雾滴往往会带有细菌、病毒,还影响城市污染物扩散,甚至加重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毒性。因而大雾天气人们应当减少外出,更不要在有雾的天气中进行锻炼,以免更多地呼吸到雾中的有害物质,对健康造成危害。

    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雾也并非一无是处。由雾塑造出的自然美景,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雾还可以净化空气,大雾过后,会感到空气变得清新,这是由于空气中的烟粒、尘埃等被雾滴移走消散,如同雨雪过后使具有杂质的空气被冲洗过一样,使空气得到了净化。

    风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解落三秋叶,能开丑月花。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这是唐人描写风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不乏气候和物候的要素。

    风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最熟悉的天气要素之一。春风和煦,风清月明,风是一种看不见的景致;“风如拔山怒,拔出千尺松”(陆游诗),风则是一种灾害。其实,科学地说,作为空气水平流动的风,是一种能量。据估算,地球表面大气每年自然产生的风能是1670万亿度,相当于全球每年烧煤产生的能量的1000倍。

    人类对自然风的利用,最早莫过于船帆了。《周易》载:“伏羲氏刳木为舟。”《物原》载:“伏羲始乘桴……夏禹作舵加以篷帆樯。”可见,在父系氏族社会,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船和筏,到了夏禹时代,就开始使用帆。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上,也曾多次出现帆的象形文字。到了1405~1430年,郑和七下西洋所率的巨型船队,不仅帆多樯众,而且还善于利用季风规律,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要早出半个多世纪。

    古代人类利用风能的另一项成果是风车。中国、埃及、古巴比伦是风车的发源地。传说公元前17世纪时,巴比伦国王曾打算制造能借助风力的风车,灌溉富饶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公元前3世纪,埃及英雄亚利山大设计了一种四叶片卧轴式风车。在我国辽阳出土的东汉墓壁画上,有许多风车的图形,可见,至少在1700年前,我国便有了风车。至于欧洲的风车,则是在十字军东征时(11世纪末至13世纪),由东方传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后来又传到英国、荷兰和德国。享有“风车王国”之称的荷兰,其使用风车的历史并不太长。

    风力发电是一项清洁生产的环保产业风为古代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风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性工具。倘若地球上没有风,水汽就无法输送到大陆,陆地将很少有降水,久而久之,河川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也会日益枯竭。与此同时,因为没有风,高低纬度的热量不能交换,热带地区将更加炎热,寒冷地区也将愈趋寒冷。没有了生命不可缺少的水,没有了适宜的温度环境,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

    当然,风也有发脾气的时候,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狂风卷起黄沙,吞没农田,毁坏道路,影响人民生活,“沙尘暴”已成为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气象灾害。而南方地区的夏秋季节,则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受害最明显的当属沿海地区。挟有巨大能量的台风,确有排山倒海之势,令人心惊胆颤;伴随台风的强降水、强对流(如雷暴、冰雹),常常让边境地区遭受灭顶之灾。不过,随着人工影响天气水平的日益提高,总有一天,人类会让风成为“乖孩子”,使之只能做好事,不会做坏事,为人类的文明再立新功。

    夏日话冰雹

    冰雹是给居民人身安全、国民经济、农作物及牲畜带来致命危害的严重气象灾害,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冰雹云中降落的直径达5毫米以上的固态降水物,有球状、锥状和不规则形状等,夏季或春夏季之交时最为常见。冰雹云是由水滴、过冷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组成的。云中上升气流很强,过冷水滴与冰晶或与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渐增长而形成较大的冰粒,它将云体下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而成为冰雹的核心。由于云中含水量极为丰富,上升和下沉气流在云中不断地起伏运动,大量的冰核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循环往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增大的冰核时,就降落到地面,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具有季节性强、地域性强、内陆多于沿海、高纬度地区多于低纬度地区、突发性和短时性,并且发展速度和移动速度都较快的特点。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冰雹,尽量减小损失。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识别冰雹云最有力的武器是雷达。利用雷达可以定量地观测到云的高度、厚度、雷达回波强度等要素,可以连续地监测云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及结构变化,以做出准确的预报。同时,市民应关注当地气象部门的冰雹预警预报,尽量减少外出,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人工防雹有两种方法:

    爆炸法:一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或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二是爆炸冲击波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的增长,而小冰雹很容易化为雨,这样就起到了防雹的作用。

    催化法:利用火箭或高炮将带有催化剂(碘化银)的弹头,射人冰雹云的积累区,产生大量的冰晶,药物的微粒起到了冰核的作用,迅速形成更多的水滴或冰粒,造成雹胚竞争水分的优势,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从而达到防雹的作用。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当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并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时,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我国的地质灾害与经济损失:

    我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而且由于火山作用、岩浆与地壳断裂活动分布普遍,所以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损失也巨大。现将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扼要介绍如下:

    地震。它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全国有32%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川滇藏与西北各省、渤海湾周围为强震区。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本世纪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10%。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与世界各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相等。仅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就高达27.4万人,伤残7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20亿元。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由于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与湘、云、贵岩溶地区的人口、工业、采矿业迅猛发展,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矿区和大中城市产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国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无锡等36个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过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积水淹没工厂、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损失巨大,仅盐场坨地码头每年就需填土10万平方米,耗资达50万元。我国的桂、黔、湘等18个省区已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点800多处,有塌陷坑30000多个,使大批的房屋倒塌,农田、水库、山塘毁坏,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人口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灾害。我国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达万人,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可达40~50亿元。我国西南各铁路沿线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有近万千米,占全国铁路总长近20%,致使铁路运输中断1000~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整治费用1.5亿元。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铁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费用已超过10亿元。

    地裂缝。我国已在陕、甘、宁、晋、苏、皖等10多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发现有746处地裂缝,大型地裂缝有1000多条。其中以西安、大同、榆次、运城等处的地裂缝规模与危害最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有数亿元。如西安市地裂缝总长达35千米,使40座厂房、70处住宅、200余问平房和百余处道路遭到破坏,到1984年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每年并以100万元的速度递增。

    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在西北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等地区。黄河上游与沿岸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进入黄河。长江上游和沿岸每年有5亿吨的泥沙进入长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达15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6%,流失泥沙50亿吨,其中含有的氮、磷、钾肥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

    沙漠化。我国是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陕甘青、宁夏、新疆、内蒙等“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6万平方千米,另外还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发生沙漠化的危险。全国各类沙漠化土地每年损失养分13.39亿吨,相当于损失肥料46.7亿吨。全国受沙漠化危害的6000万亩农田每年损失粮食20多万吨,价值1亿多元;7000万亩草场每年减产牧草350万吨,价值1.4亿元;清理受风沙危害的2000千米长的铁路与公路,每年耗资1000多万元。

    煤田地下火灾。我国煤炭资丰富,由于自燃或人为原因而导致煤田地下火灾,几乎燃遍了全国。这种灾害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大气和水源,危害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长,腐蚀建筑物与金属材料,还产生地面塌陷。新疆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32%,居全国第一,全疆煤田有45~180个地下火区,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火光密布,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每年烧煤炭约1亿吨,经济损失达30亿元。

    上述地震、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灾等地质灾害,对我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在100亿元以上。

    水体污染。目前,我国每年排污水340多亿立方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或渗入地下,从而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据对全国95000千米河段进行监测,结果有19000千米明显遭污染、48000千米严重受害,许多河流几乎成了污水河。又据27个大中城市地下水质抽样调查,水质恶化者已达21个,占77.8%。目前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7亿元。

    地震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经。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南美还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一条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地震。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人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到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关西大地传出一种可怕的吼声,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顷刻成了一片废墟,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顷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断裂的高速公路从几十米的高处塌落下来,将下面公路行驶的汽车压成了“铁饼”。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火山

    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火山是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形山体。地球学又称堆积山。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它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活火山的爆发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它仿佛是一个拥有无限神力的力士,爆发时产生的威力让人难以想象。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卫星摄下珍贵照片。经过分析表明,火山爆发的冲击波穿过200千米厚的大气层,释放出相当于500多枚美国当年投入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炽热喷涌的岩浆使房屋、桥梁、公路、森林、人畜毁于一旦。

    全世界至少有20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彻底毁灭。其中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1470年的古希腊,当时繁华的克诺索斯古城被突如其来爆发的桑托林岛火山夷为平地,50米高的巨浪席卷东地中海岛屿和海岸,米诺斯文明中心以及130千米外的克里特岛瞬间毁灭。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在瞬间将附近的庞贝、斯特比雅、格尔库拉鲁姆、奥普隆基四座繁荣一时的古城堡埋葬在火山喷发物下。这些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也使人类认识到,我们所谓的辉煌文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火山爆发带来的灾难又是那么的不可抗拒。

    火山爆发除了直接毁灭一切,还引发一系列的灾害——火灾、海啸、泥石流、洪水、形成随时可能决口的火山口湖。火山灰非常细小,随风飘飞到遥远的地方或上升到高空,长期弥漫,造成能见度降低,导致空难、交通事故,甚至使气候变异出现“冷夏”,1783年日本浅间山火山大爆发,使日本出现“冷夏”,甚至在东北部出现冻害。火山的喷发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氯、硫化氢等还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产生温室效应。

    火山燃起大火:1977年1月7日非洲尼拉贡戈火山爆发,烧毁了扎伊尔、卢旺达两国430平方千米的热带雨林。

    火山引爆海啸: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中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掀起高达三四十米的狂浪,吞没这一海域全部船只,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沿岸的房屋、车辆、人畜全部被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仅印度尼西亚就有3.6万人在这次海啸中丧生,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火山引起泥石流:1943年2月墨西哥帕利科那火山爆发,附近山坡覆盖了六七十厘米厚的火山灰。当飓风暴雨席卷墨西哥时,形成泥石流,瞬间埋葬了山下三个村庄和数十名村民,600多平方千米农田被毁。

    火山引发洪水: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托利马省位于5000米高原的路易斯火山爆发,将上千年来的积雪瞬间融化,山洪飞泻,洪水波及3万多平方千米,使2.5万人丧生,13万人无家可归,15万畜生死亡,200多平方千米的农田、果园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美元。

    泥石流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多发地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褶皱带、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榴皱山区。世界上有近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中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四川、云南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日本,竟然有泥石流沟62000多条,在春季、雨季经常爆发。

    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冲击了近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哑的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人们记忆犹新的泥石流灾难:在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区突然遭到建国以来非常罕见的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2000多人无家可归。萨尔诺村56岁的福尔斯勒在睡梦中被怪声惊醒,想打开门看看究竟。他的太太帮他打开电灯,就在福尔斯勒什门的一刹那,一股巨大的泥流将他掀翻在地,他的太太在惊恐万分中伸手试图拉起她的丈夫,但更多的泥流不断涌人,泥流上涨,她只好跳上桌面避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泥流吞没。就像这样,许多人被泥流无声无息地淹没、冲走,甚至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爆发频率急剧增加,发生逾百次。

    你住的城市正在下沉

    地面沉降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的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由于地面沉降发生范围大且不易察觉,又多发生在经济活跃的大、中城市,因此对人民生活、生产、交通和旅游环境影响极大,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环境公害。

    美国洛杉矶。洛杉矶地区的地表近几年一直在“沉沉浮浮”,每年的升降幅度最高可达11.43厘米。

    意大利威尼斯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地面标高仅1米左右,经常遭受海水浸淹。在过去的100年中,平均地面下沉达1米,而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累积下沉了3.81米。每当狂风骤起,海水便涌入市区,市内的圣马可大广场一片汪洋。

    意大利摩德纳市。12世纪古罗马大教堂因地面下沉已经开裂和倾斜。

    中国13朝古都西安。自1959年首次地陷至今,市区沉降量大于500毫米的面积达30平方千米,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800多毫米。同时,地下有13条东西走向的地裂缝,裂缝总长度超过50千米。

    地面沉降的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主要危害是导致地面海拔高度降低,沿海城市的排洪受阻、对风暴潮的抵抗能力减弱;导致城市建筑物倾斜或下陷、地下设施和地下管道功能失效。

    地面沉降多发生在大河流下游的近海冲积平原或大型盆地地区,尤其在工业发达地区,地面沉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如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美国的圣华金谷地、长滩、休斯敦,日本的东京、大阪,泰国曼谷,意大利波河三角洲和威尼斯,英国柴郡,新西兰怀拉基,澳大利亚拉特罗布谷地等。一般沉降量达数米,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10米。在美国50个州中,约有45个州的4.4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日本29个都、道、府中,已有59个地区发现地面沉降,沉降面积约占日本可居住面积的12%,1128平方千米地面标高处于海平面以下。我国发生地面沉降且灾害影响显著的城市约有50座,其分布既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城市,其中西安、北京、天津、南京、无锡、宁波、大同、台北等最为严重。有的城市地面沉降还伴随着地裂缝的出现,如西安、大同以及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等。

    从表面上看,地面沉降似乎是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实际上它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引起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四方面:抽取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取卤水等引起的地面沉降。其中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主要原因。

    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大小小的漏斗。这样,不仅会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还会造成地面沉降,严重的还会使建筑物遭到破坏。最明显的例子是著名的比萨斜塔、西安的大雁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据观测,日本东京在20世纪80年代最大地面沉降率为195毫米/年,美国加州长滩市在1926~1968年期间的最大沉降率达710毫米/年,墨西哥城在1890~1957年间的最大地面沉降率为420毫米/年。如此强烈且持续的地面沉降给各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对我国80个大中城市的统计,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占60%,其余40%的城市虽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但也都用地下水作为辅助水源。因此,无论南方城市或北方城市,都程度不同地使用地下水。据水利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用水量为450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的开采量约为550亿立方米。现在,欧美国家地下水用水量,一般约占总用水量的1/3以上。相对来说,我国地下水的利用率较一般国家低,但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城市,地下水用量较大,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与地面沉降之间的矛盾正日益严峻。

    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和防止地面沉降上取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日本大鳄平原为防止地面沉降而控制地下水抽取量;意大利的波河流域在地面沉降控制中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委内瑞拉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西部油田的地面沉降等。防止地面沉降最为有效的方法应是人工补给地下水,在这方面我国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上海地面沉降综合研究及控制水平目前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上海水文地质大队首创了运用人工回灌的方法控制地面沉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冬灌夏用和夏灌冬用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自1966年以来,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基本得到控制。近年来,上海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成效显著,实现了使地下水位上升以达到控制地面继续沉降的目的。此外,上海在地面沉降规律、机理、实验研究、预测预报、控制措施等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健全的监测网络,28座综合监测站和1150个水准点,覆盖全市范围,同时引进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兴建了计算机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网络观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信息化管理。

    缺水与水质恶化

    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从总体上看,我国更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包括黄河和长江在内的几条主要河流流经的区域。这些河流为中国大部分粮食生产提供了所需灌溉用水,还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

    此外,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也会造成水质性缺水。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时,这时就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质,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等。

    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之内使水中的生物和饮水的人死亡,这种情况还算比较容易发现的。最危险的是汞、镉、铬、铝等金属化合物的污染,它们进入人体后会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水污染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的污染使鱼虾大量死亡;污染还干扰鱼类的洄游和繁殖,造成生长迟缓和畸形,使鱼的产量和质量大大下降。还有许多水产品因被污染而不能食用,许多优质鱼也濒临灭绝。污水还污染农田和农作物,使农业减产。污水对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它严重腐蚀船只、桥梁、工业设备,降低工业产品的质量。水污染还造成其他环境条件的下降,影响人们的游览、娱乐和休养。

    中国主要河流有5万千米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80%的河流水质遭到破坏而不再适宜鱼类生存。由于城市和河流上游企业,包括高污染的造纸厂、制革厂和化工厂等排放的有毒物质的污染。黄河水目前含有众多金属和其他有毒元素,使得在其流经的许多地方,黄河水已不适于灌溉,更不用说供人类消费了。

    随着工业化的速度超过污染控制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河水变得不适于灌溉。在人口稠密、高度工业化的长江流域,也许不是取水用于工业威胁到农业用水,而是长江水被工业污染得不再适用于农业灌溉。

    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现在,清洁水已成了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解决水质污染,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唤起全世界公众对水问题的重视,1993年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人人都生活在下游”,旨在提醒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时候,要考虑下游居民的利益。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水的问题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仍很严重。特别是19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江河湖泊调蓄能力低等问题。

    海洋灾害主要有哪几种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两三千米。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大陆冰川或陆架洋滑人海中后断裂而成的巨大冰块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称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号轮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这种冰山而沉没的。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优势和不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时却呈绿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人、畜、树木房屋建筑、港湾造成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防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飓风

    飓风又称台风、龙卷风,形成于赤道海洋附近的热带气旋。飓风常常行进数千千米,横扫多个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地球上风灾最严重的是加勒比海地区、孟加拉湾、中国、菲律宾,其次是中美洲、美国、日本、印度。南大西洋影响最小。其原因在于风源多出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海域。

    1999年9月“弗洛伊德”飓风袭击美国东部地区,造成至少47人死亡,自9月14日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后,一路北上,先后袭击了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纽约等州及首都华盛顿,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速最高达每小时约200千米,两天后降至每小时100千米以下,转变为热带风暴。“弗洛伊德”飓风所过之处,普降暴雨,造成许多地方被淹,民房受损,交通停顿,供电中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新泽西和弗吉尼亚州,飓风共造成150万户人家停电,新泽西州及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等市的公立学校普遍停课,300万学生不能上学。此外,航班停飞,火车停运,造成数万名旅客滞留。在华盛顿,不少联邦政府部门只留值班人员,国会众议院的会议也推迟举行,许多活动被迫取消。

    飓风狂暴的“莱尼”飓风:1999年11月20日“莱尼”飓风以每小时217千米的速度袭击了维尔京群岛,并引发风暴和暴雨。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产生风力达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80多个,死亡人数约2万,经济损失超过80亿美元。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的飓风灾难就达8次。

    20世纪最大的飓风灾难发生在孟加拉。1970年11月12日,飓风夹带风暴潮席卷孟加拉,30万人死亡,28万头牛、50万只家禽死亡,经济损失无法计量。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大海啸灾难中,许多人不幸遇难,但也有一些人因动物的救助而奇迹生还。

    聪明大象拯救多人:在泰国的蔻立海滩,驯象人但格有8头大象,是用来专供游人骑着玩耍的。那天,在海啸到来之前,他的大象突然骚动不安起来。大约是在大地震发生时(海啸还未到来),大象开始呜咽。36岁的但格和他24岁的妻子库拉达感到,大象是在用哭泣说着什么。但格说:“我感到吃惊,因为以前我从没听过大象哭泣。”很快,大象平静下来。但是约1小时后它们又再次嚎啕大哭,尽管驯象人试图使它们恢复平静,但它们就是平静不下来。

    大象用粗大的象鼻把游客从地上卷起,再把他们放到背上,当时没有工作的大象也挣脱了粗大的锁链。负责帮助游客骑上象背的阿尼瓦说:“大象不听驯象人的指挥,它们只管朝山上跑。”大象驮着10余名外国游客,奔向该度假海滩背后的山林中。而在海滩上,不久后便有至少3800人被淹死,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人。就这样,大象凭着它们的预感救了那些游客的性命,使他们避免了与数以万计受害者同样的命运。

    此外,在泰国普吉岛也有一头大象,在大浪中背起许多孩子逃往安全的地方。英国游客芭妮特女士说,当海啸引发的巨浪涌至普吉岛时,一头在海滩供游客拍照的大象成了救人英雄。大象的主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将许多小孩抱到它的背上,使那些孩子成功逃生。

    大蛇引路女子救出幼童:在印尼班达亚齐难民营中,26岁的女子雷扎讲述了她在一条大蛇引导下救出一对双胞胎女童的事情。那天,雷扎所住的村庄遭海啸侵袭,慌乱中,一名身受重伤的妇女请求雷扎带上她的一对双胞胎女儿离开。于是,雷扎背起两名女童逃命。正当雷扎与急流搏斗、不知如何进退之时,她看见一条大蛇在水上滑行,便跟着大蛇向前走。大蛇好像是在有意地引导她,最后她到达了安全的地方。雷扎说:“很奇怪,我并不惊慌。感谢上苍,靠大蛇引路,我总算走到水位只有1米高的地方”。被她救出的双胞胎女孩只是受了一些擦伤和撞伤,而她们的母亲却下落不明。

    蟑螂出洞夫妇保命:海啸到来之前,澳门一对夫妇正在泰国普吉岛度假,住在海边的小屋里。突然,他们发现小屋中有大量蟑螂从墙缝、地板缝中爬出来。他们认为小屋的卫生有问题,便向酒店反映了这一情况。店方对此现象难以解释,便把他们夫妇二人重新安排到离海岸300多米远的酒店客房中。第二天上午,当他们夫妇进入酒店餐厅准备早餐后前往海边游泳时,海浪已经涌到海岸,并涌入酒店及附近地区。海水退却后,他们往海边察看,发现原本人住的小屋已经无影无踪,现场情况触目惊心。

    台风为什么产生在热带海洋上

    热带海洋是台风的老家,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温度高的海域内,正好碰上了大气里发生一些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又因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的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只有热带的海洋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的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在这些条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适的触发机制,例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台风就会在某些热带海域形成并增强。根据统计,在热带海洋,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的地区。

    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是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之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