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刘少奇与他的警卫员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奇同志吩咐秘书刘彬说:“我们大伙儿过紧巴点,给龙潜爱人送30块银圆去。”后来听说,龙潜爱人在“文革”中曾为此挨了3年多的批斗。

    少奇同志开导说:“一天学两个字,一个月就是60个字,一年下来就是720个字,几年过来,你就成了秀才了。”

    5月的北京,花红绿浓。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王光美同志面带微笑,把我们引进书房就座,和我们谈起了少奇同志当年与警卫战士相处的往事。

    一

    1939年秋天,龙潜负责警卫少奇同志去华中敌后,昼行夜宿,每天行程50公里以上,有时要走六七十公里。龙潜爱人一双平脚板,再加上怀有身孕,长途跋涉更加吃力。少奇同志把自己骑的马让给她骑。那时,少奇正患严重胃下垂,一路上吃不好,时常闹肚子,谁都不忍心骑他的马。可每逢这时,他是不容别人推让的。到目的地不久,孩子出生了,大人小孩都要补养,少奇同志吩咐秘书刘彬说:“我们大伙儿过紧巴点,给龙潜爱人送30块银圆去。”后来听说,龙潜爱人在“文革”中曾为此挨了3年多的批斗。

    50年代初的一天,警卫员张起得了热病,少奇同志闻讯立即派医生治疗抢救。少奇同志工作忙,便安排王光美去医院看望,并转达他的意见:“安心养病,一定要等病好了再出院。”少奇同志还让孩子给张起送去水果、罐头、鸡蛋。1956年,张起准备结婚,少奇同志叮嘱他说:“要注意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后来张起只花了6元钱,买点糖果、葵花子和香烟招待大家。少奇同志非常高兴,大加赞扬,让王光美带两瓶酒去参加张起的婚礼,并把他从延安带来的一只装衣服和文件用的木箱送给张起作纪念。

    二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少奇同志已感觉到学习文化对部队建设的意义。他要求那些年轻的警卫战士“每天都要学点知识,至少要认两三个字”。少奇同志的警卫员大都出身贫苦,大字识不了几个。又加上战争年代人疲乏得很,一坐下来就打盹,更没心思学文化。一次,少奇同志督促他们写字,警卫员许志望嘟囔开了:“整天行军打仗,哪有时间学呀!”少奇同志开导说:“一天学两个字,一个月就是60个字,一年下来就是720个字,几年过来,你就成了秀才了。”

    在少奇同志严厉督促下,战士们学会了不少生字,也学到了不少革命道理和科学知识。1950年,张起从野战部队调到北京担任少奇同志警卫员。当少奇同志知道他过去没有念过书,就鼓励他好好学文化,适应新的任务的需求。每次碰到张起,他都要询问:“学习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有时还亲自教张起等警卫员识字、读书,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

    三

    少奇同志对警卫人员从不专横,即使警卫人员工作出现失误,他也很少责怪他们。解放后的一个秋天,少奇同志工作之余和警卫员石国瑞外出散步,来到了中南海一个军事保卫区,门口一位手握钢枪、英俊的小战士挡住了少奇同志的去路。石国瑞看他是个新兵,不认识少奇同志,便说:“这是少奇同志,想进去看看。”

    小战士坚决地说:“不行,要有我们领导的指示才让进。上级有规定。”

    石国瑞很生气,心想:国家主席看看你这里为什么不行!正要解释,少奇同志赶紧拦住石国瑞,笑着说:“人家执行命令是对的。我们回去吧!”说完向回走去。路上,石国瑞气呼呼地嘟囔:“真是死古板!”少奇同志却说:“哎,不能这么讲,人家忠于自己的职责,是个好战士,你们要向他学习。”事后,有关领导同志要批评那位战士。少奇同志忙派人转告战士的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而是应该表扬的呀!”

    当我提及“文革”中,少奇同志被有的警卫战士殴打的事时,王光美同志的眼角湿润了,她动情地说:“那时也很难怪这些战士。就说我被关在自家后院时,头破了,还被强迫劳动。一位站岗的警卫战士看到我背一大筐砖很吃力,就大声说:‘你不会一次少背几块嘛!’语气虽是凶狠些,但也包含着极大的同情。就因为这句话,这个警卫战士立即被调走,复员回乡了。我对部队的同志还是特有感情的。”

    (肖昌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