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明察,其实臣刚才说的那个方案,跟朝廷声誉没有任何影响,一切不良影响与朝廷无半分关第。”
突然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两派大臣正在摩拳擦掌,正在热身,性急的几名大臣平时可能互相有意见,已经提前出手了,闻声愕然,一齐停住。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全部抛给民间的商家来做,修好之后,如果民愤极大,我们就可以取消收费,如果没人有什么大意见,那就这样运行下去,继续修下一条,例如说修好了京港大道,还可以修京城至洛阳的大道。”
有道理!众大臣眼睛一亮,但是……
我擦!刚才你不说,现在才说,差点都群殴上场了,你这居心何在?众大臣愤然!
“俞大人,你这是存心看猴子打架是吧?刚才怎么不说出来!现在差点打起来你才说,你这是何居心?”一名老大臣声色俱厉地说道。
众大臣闻言,一齐瞪着俞听雨。
“咳咳!这个嘛,在下才疏学浅,也是刚刚才想到的,幸好大家没事,真是可喜可贺!”俞听雨连连向众大臣拱手。
“呵呵!哈哈!”龙椅上的皇帝李正辰没心没肺的大笑起来。
“皇上!你这是什么态度!”
“有那么好笑吗?”
“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严于律已,勤于做事,欲做正事,则先正其心……”
大家一看那老臣眼睛微闭,正在背书,不由得大惊失色:握草!这下子是不搞到天黑不罢休啊!得想个办法打断他才得。
“皇上!微臣认为刚才俞大人所言甚是,就让商人们先把路修起来再说,如果民愤极大,朝廷就下令把这条路充公,不收费!”一名大嗓门的大臣急忙站出来,敞开他的大嗓子,盖过掉书袋的那位老臣。
“姚老所说甚是!微臣同意!”
“姚公志虑忠纯,为国为民,微臣亦赞成!”
“对对对!微臣谁也不服,就服你姚大人!”
“不愧是文渊阁大学士,高!说得有理!”
掉书袋的老臣声音被盖过,不由得大怒,怒目瞪着姚大人,一副吃人的样子,那文渊阁大学士姚大人一点也怕,也回瞪过去,俩人就象俩只准备打架的牛。
旁边的大臣一看,得!下次“全武行”估计这两人有得干了。
“众位卿家且静一静,听听俞将军是怎样说的。”皇帝李正辰一看时空适合,马上介入接管了全局。
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想听一听,俞大将军的方案是怎么样的,其实众大臣还不知道这个水泥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更加不知道这个水泥是何物,只有极少数的大臣,例如原籍潭州的谢添谢大人、御史谢明大人、陈大人、李大人等,见识过水泥路的好走,或者是听家乡人说过。
“京城至海港这一段路,接下来将成连结北方和南方的主要通道,南北方的货物互相运输,以后将由海路运输,而不是陆路运输。从北方至南方的货物,或者是从南方至北方的货物,如果从陆路行走,到达目的地,货物已经十成消耗四成。”
“这个确实是这样,你说得非常正确,一个从南方运赶车运五百斤大米,到达兴京,到少消息二百斤,这是正确的。”户部右侍郞谢添出来证明了这个说法。
“如果是用海船,那就不同了,每艘海船至少可以装运粮食二十万斤,消耗不到一成……”
咝!大臣们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能吗?可以装运粮食二十万斤?有这么大的船吗?我琅琊国什么时候造出来这么大的船了……
大殿里一阵骚动,大臣们交头接耳起来,响起了“嗡!嗡!”的声音,蜜蜂桶一样。
俞听雨这好闭嘴不说话。
“请问俞将军,你确定有这样的大船?”文渊阁姚大学士一向以知识渊博而著称,此时代表群臣说出了大家的疑问。
“千真万确,已经造出来了,这是潭州龙潭造船厂制造出来的船只,下官的二千先锋军还有二千多匹马,各种粮食补给就是由这些船只运载过来。现在海港上就有几艘这种海船。”
哇!这消息够劲爆,原来我琅琊国真生产出了这种船只。
“可是从南方到海港,计有近四千里路,就算顺风顺水也不能跑这么快,本官算了一下,你们从收到圣旨到来到兴京,就用了十多天左右时间,你们的船真的走得这么快吗?”
这次问话的是掉书袋的那位老臣。他问完了话,还挑衅似的看了一眼文渊阁姚大学士,意思是:看!老子问得比你有水平!
掉书袋老臣的这一眼,换来了文渊阁姚大学士“哼”的一声。
“回禀大学士,龙潭造船厂生产出来的船叫车轮船,每船用几十人蹬踏,如果加上风力补助,可以白天可行二三百多里。”俞听雨躬身拱手说道,心里暗想我还没说这样的船晚上也能行驶呢。
“哦!有如此神舟?”这次连皇帝李正辰也惊诧不已。
“皇上这是瑞祥啊!”一位老臣跪下来大声呼叫道。
“是啊!是啊!”众大臣连忙应和道。
“好!朝廷将派出钦差使团嘉奖龙潭造船厂。”皇帝李正辰马上顺应潮流,顺着大家的意思说:“俞将军,你继续说。”
“遵命!利用海船运输,以后南来北往的物资价格必将下降二成左右,很多东西老百姓买得起,原来买得起的,就买得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将更上一层楼。”
“而且潭州商会生产出一种四轮马车,用四匹马拉,负重四千斤的货物,如果走水泥路的话,可以轻快如飞,二个时辰即至!海港至京师之间运转加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