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杀手-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读孙方友的《小镇人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荪

    2008年孙方友先有8卷本《陈州笔记》出版,今年又有6卷本《小镇人物》问世。这只是孙方友作品的一部分:小小说14卷600余篇。

    孙方友在当代文坛也算一个传奇了。

    “文革”开始时孙方友还是一个乡村中学生,经过10年并非自觉的生活磨砺和随机式的文学积累,自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一发而不可收,先在河南,进而在《收获》《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当代》等全国的重要文学刊物,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有影视剧作,长篇小说,30年来总计500多万字。

    也许这样介绍孙方友,还无法挂上“传奇”二字。他只不过是新时期以来文学豫军乃至中国中青年作家中有实力的一个。

    孙方友传奇出在小小说上。

    文学艺术就是这样,读者和文坛只愿意记住顶尖的东西。尽管孙方友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获各类奖60余项,其影响力不能算小;但是,印象深刻,使人记住他的是因为其小小说。其得奖大多也是因其小小说,6次蝉联《小小说选刊》两年一度大奖,4次荣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一等奖,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吴承恩奖,等等;小小说作品入选全国许多重要选本,许多篇被译成多种外文;为此,文坛早就称赞孙方友为“小小说中的大家”,甚至有人戏称其为“小小说之王”。他的其它文学光彩则可能由其小小说的强烈光芒遮挡了。

    这也难怪。孙方友30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点点滴滴到浩浩荡荡,使小小说成为洋洋大观,微型成为巨著,获得无可争议的大成功。检点古今,就一位作家某一文体的创作总量来讲,孙方友小小说的数量尚无人出其右。说到当代孙方友,自然会想到一位古人。山东淄川蒲松龄一生以短篇而筹成经典名著《聊斋志异》,总量也就是将近500篇。时下有人把蒲松龄孙方友相比较,足见孙方友传奇的品位。当然,蒲松龄的崇高评价已有共识,对孙方友的评判还需要时间检验。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作为后来者、后学,孙方友的作品当是不辱前人的。

    当然,不仅仅是数量。孙方友在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笔记体小说传统的参悟和承继的基础上,创新了中国当代小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小小说的文学含量,扩大了中国小小说在当代读者中的影响。应当说孙方友代表了当代中国小小说创作的成就,同时,也是我国当代笔记体小说的重要代表性作家。

    孙方友之所以对小小说锲而不舍,植根于他对小小说深刻的文体意识。他是小小说的觉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说独有的文学功能与不可低估的独立价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一斑窥豹,滴水现太阳,更是文学艺术反映世界的规律和方法。孙方友在小小说中看到了“大”。

    小小说聚焦焦点,放大细节,微型可缩微,微型可显微;细胞解剖,可成人类标本;地方邮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铁杀人”的功能,小小说向为小说家族之小精灵,为长、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诗之绝句,亦为文学史之一景观。

    在当代,小小说更具以小取胜的特殊价值。因其小而创作方便;因其小而称为一分钟小说,口袋读物,是说其速读方便;更因其浓缩了文学含量,有营养,有特色,有品位;因其雅俗共赏,两端喜爱而决定其读者众。为此,孙方友以写小小说为看家本领,贯穿于其创作过程中,矢志不移。

    孙方友的老谋深算更在于他对文学资源的独具慧眼。对家乡古陈州,对淮阳颍河小镇,他从出道之初,就认定它是祖宗留给后人的文学风水宝地,得天独厚的文学富矿。过去叫做选择题材,寻找素材,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它是全面的资源。它为作家准备好了一切:故事、人物、氛围、语言……应有尽有,俯拾皆是。还有他浸润沉潜其中的感觉。以陈州人物故事诉之于小小说写作,如从大山上取石伐木,如从城河里舀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这个“公开的秘密”,不少人也许都看到了。而孙方友早就动了进行深度开发的心思。面对家乡这一宝库,他像阿里巴巴一样,喊一声芝麻开花开门吧,宝库的大门打开了。他是一边打造成文学作品一边长远谋划。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取宝活动,以小小说的形式一块一块垒成了家乡的七宝楼台,使颍河小镇进而古陈州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学家的孙方友有一双慧眼,更有一颗慧心。他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的是人。孙方友的小小说是可以当《史记》读,当《世说新语》看的。《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前者以写事为主,后者以写人为主;前者可称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后者则是底层人生的“百姓列传”。也可以说,孙方友的小小说整体来说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中国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的篇幅是人物列传,但基本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没有老百姓的。孙方友写的是“民间版的史记”,是“老百姓的列传”。孙方友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毋宁说他是以人为中心的。《小镇人物》和《陈州笔记》共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色人等,各个不同时代,各种不同性格命运的数百个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现出作家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对人性人情的体悟,不仅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明的鲜活的特征,而且留下具有历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关于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

    就写作艺术而言,写好小小说,更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成为妙手。孙方友清醒地认识到小小说对文学家实力、功力的挑战。小小说因其小而无法藏拙,无法兑水,不给粗疏留下空间,因其数量大又必须避免重复。因而不仅选材要刁钻,布局要出人意料,语言要像鸡汤一样有味道,一石三鸟,意趣横生,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即事见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最终在艺术走廊里留下人物的脚步声,直至让读者忘不掉他的人物。

    这一些正是孙方友小小说艺术追求的目标。他正是按这个高目标一篇篇写的,一步步做的。既吸取古代的外国的传统写法的许多长处,又从自己的感悟和表现对象的需要出发,独出心裁,不拘成规,率意成新。在作品数量上创记录的同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佳作纷至沓来,诸如《蚊刑》《女匪》《女票》《满票》《壮丁》《狱卒》《雅盗》《神偷》《捉鳖大王》《霸王别姬》等已成为当代小小说脍炙人口的名篇范本乃至经典,其艺术经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孙方友小小说创作的成功,为以文为生、以文名世的探索者留下诸多启示。在自己的经历和视野的基础上发现和选定适宜自己开发的文学资源以后,还要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情的文体,然后是坚忍不拔、义无返顾、竭泽而渔,力求做大,同时做好,做到尽善尽美,达到极致,做成“品牌”,做成“王”。

    孙方友的《小镇人物》出版,命我作序。我想,孙方友写了张王李赵刘,但这个“小镇”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漏掉了,这就是孙方友。补写孙方友,是我的责任,我是他作品的老读者,又是他的同事、朋友和兄长,人与文俱熟,不可推托。只是我不会写小说,权以此文代之吧。是为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