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定是去阳台寻找夜空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茫然问我:哪有月亮呀?
——乡下有。乡下的月亮还很圆呢。
我专程赶往赣南乡下,在那里领略了中秋之月升起的全过程。确切地说,中秋月在日落之前就静静地挂在东天上了,那是一个浅浅的圆。
——就像一座圆圆的井台、一口圆圆的池塘、一种圆圆的心情,不经意地投影在云天之上。直到太阳下山,它才悄然贴近大地,在山林间时隐时现。
此时的月亮是腼腆的,脸皮很薄的样子,没有如水的月华。是越来越浓的夜色让月亮渐渐胆大,渐渐明亮。后来,它壮着胆子爬上林梢,攀上中天。
那是我久违了的又大又圆的月亮。
那轮月亮里有奔月的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有我儿时听到的许多美丽的传说,有我后来不断读到的思乡怀人的诗词。
我通过乡下的圆月辨认着它们。
辨认它们,就是辨认奶奶亲手用油和面做的那种天下最香的月饼,辨认父母早在半月前就不断催促我回家过节的那份天下最圆的亲情。
是一个明亮的圆站在高天上,呼唤着四方游子回家,哪怕他远在海角天涯。
家在一轮大大的圆月下,一张大大的圆桌边。
家在圆圆的月饼中,是馅里的果仁。
家在圆圆的酒杯里,是杯中的月影。
家在圆圆的柚子里,是一瓣瓣的忆念。
家在圆圆的灯笼里,是一团旺盛的心焰。
家在圆圆的瓦子灯里,是不断添加进去的柴禾。
中秋节又被民间称为团圆节,大概就是因为中秋月最圆吧?
圆月是圆满的象征。在民间的吉祥文化里,谐音吉祥,象形也吉祥。就像人们把莲和鱼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寄寓“连年有余”的美好祈愿一样,人们也喜爱居住在形似“笔架”、“文笔”、“砚池”的山水环境里,它们象征着文运昌盛。
而圆形,作为民间最为钟情的吉祥符号,则遍布在建筑布局及装饰,乃至一切工艺造物中。
圆不仅仅是浸润着老百姓生活理想的吉祥符号,它还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宇宙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秋圆月对应着人们永恒的情感诉求,它差不多成为人们在梦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崇拜物了。
在江西乡村仍然遗存的中秋节俗中,月圆时分的赣南最是动人。
它是聚集在祠堂前的壮汉,他们高举着的一竿竿竹篙火麓上,生长着一簇簇耀眼的火苗;
它是追逐着月光的孩子,他们手持的芋荷梗子上,插满了祷祝平安的线香;
它是浑身弥散着擂茶芳香的妇女,以皎洁的心情“迎月光姊姊”。
月光姊姊,多么亲切的称呼。在此,不妨抄录一首歌词,来追忆人们对大自然的曾经的友好——
日头哥哥歇山后
月光姐姐到村口
清风牵着姐衣袖
清泉唱在路尽头
灯笼火把迎接你
月光姐姐跟我走
灯月相翘望
辉光相映红
月光姐姐你莫怕羞
山林公公藏山沟
田园婆婆坐田畴
青松翠竹为师长
花鸟土石皆朋友
溪水妹妹捧明镜
月光姐姐你梳梳头
天地好邻居
万物亲兄弟
月光姐姐你莫怕羞
把天地山川视作友邻、尊为宾朋,希图的,不也是一个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吗?
也是在赣南,那是中秋节的前几天。我看见一条细瘦的小溪,用自己浅浅的流水,在洗刷一座村庄。
一河的板凳竹椅八仙桌,一河的桶盆砧板和床架。一河的老人和孩子,在清洗一河平凡的日子,清洗生活的每个旮旯。
平常的风俗习惯,因为满河的喜气,宏大的场面,而充满了富有魅力的仪式感。
那个场面一下子唤醒了我的记忆。把一个家搬到河边、井边,甚至拆下门板,洗刷一遍,用清洁的心情来迎接皎洁的月圆时分,曾是随处可见的景象。而如今,即便中秋圆月照常升起,也被我们心头太多太厚的云翳遮蔽了。
我们找不到月亮了。
月亮被包装在精美奢华的盒子里。
月亮不过是一只甜得发腻的月饼。
如果,今年中秋仍有朋友问我哪有月亮,我将发短信告诉他:月亮在你的眼里。
要知道,享受节日的过程,是追溯传统的过程,也是整理心情的过程;
要知道,享受节日的过程,是享受亲情的过程,也是亲近自然的过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