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结婚都是在农闲时节,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准备,所以整整一个冬天,几乎每天都有结婚的人家。
冷,北风萧索,办喜事的人家却热闹,人来人往,大红喜字潋滟如新年。院子里架了大锅,锅里煮着肉,热气飘了满院子,肉香也飘了满院子。
孩子们对这些的感冒程度却并不高。村子里有人结婚,男孩子们几乎比新人还兴奋,头一天他们就开始策划一项活动——劫婚车。
大喜的日子都图吉利,遇见婚车道一声喜,主人总会拿出一盒烟或者一把喜糖来跟大家同喜一下,后来渐渐演变,这道喜就变了味道,成了要喜钱的营生。
要红包也不会太过分,无法是孩子们讨个吉利,所以在那样的年代,其实主人对劫婚车的人还是很包容和接纳的。
偶尔也会斗智斗勇,接亲的车越来越早,希冀以此来躲避起不来的孩子们,大人们很少为了几块钱红包而起个大早的。要知道,数九隆冬的天气,要早起真是太难了,尤其是乡下,一铺暖炕之外,夜里就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了。被窝有多热乎,外面有多冷,可想而知,这样考验意志的事,堪比头悬梁镇刺骨。
起床难,那不睡好了。
打听好婚车来的方向,几个半大的孩子凑成一伙,干脆连夜不睡,在村子外面的路口傻等。冬天太冷了,总要拢一堆火,跺跺脚,烤烤手,不然会冻僵的。
接亲的婚车凌晨三四点钟就来了,远远看见村外一堆火,心里便“咯噔”一声,逃不过了。但是劫婚车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接亲来的车是不劫的,要等新娘上了车,此时才会扑上去,不给红包不许走。
都到这份儿上了,主人都会嘻嘻哈哈把红包撒下去,由着他们去抢,也有时候会给一些糖,也都宝贝一样揣起来。结婚这么大的事,一辈子一次,大家一起开心一下,也没什不可以。
但是这些孩子越来越有方法和组织,最后劫婚车居然形成了规模。
他们先是在第一个地点拦截,等红包抢得差不多了,会派一两个人赶赴下一个地点,这边剩下的人尽力拖住婚车,等那边的人到了,再放走。于是婚车在下一个地点再次被劫,讨价还价的工夫,第一个地点的其余人也都赶到了……这样循环往复,把人搞得很无奈,遇到暴脾气的接亲队伍,时有下车打架的传闻——大家都不好过。
村子里最传奇的一次劫婚车,一直被津津乐道了许久。那是一个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的再婚,据说嫁了一个大款,真正的有钱人,她给某个有钱人家做保姆,中年单身的有钱人看上了她的勤劳善良,决心娶她回去做老婆。
接亲那天,谁也没有起大早,路上行人已经很多了,谁遇见了都会劫一下,讨个红包。接亲车队不按常理出牌,既没有讨价还价,也没有怒目而斥,而是将车窗大开,车子里飞下了一场红包雨。红包那个多,大家蜂拥捡起来,每一个包里都有一张粉红色的毛爷爷。
劫婚车的人得到红包,都惊呆了,崭新的一百元大钞,才发行也没多久呢!在他们惊呆的瞬间,婚车车队趁机呼啸而去。
没有到场的人遗憾地直跺脚,抢到百元红包的人乐得眉开眼笑,这场婚礼,大红包的传奇性很快超越了中年农妇嫁豪门的八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