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的男方,会有给女方的钱给少了,做的菜不够丰盛了,吃剩菜了这些事。女人也不会说什么,往往是默默回家,马上就会到媒人家里说明情况,严重的就要退婚了,需要媒人使劲周旋,最好的结局就是男方真诚认错,再找机会弥补一下。
乡村里平淡的婚事前奏,也无非就是这样一些鸡毛蒜皮,上不得台面,却有天大的作用,祖祖辈辈遵循这个规矩。
也有女方不懂事的,只顾自己买买买,不给对象和婆婆买点东西。如果男方事多的话,也会找媒人去抱怨,大气一些的就算了,反正也要娶进门的。
每年的庙会都是在四月和九月,俗称四月庙和九月庙,家家都要带着孩子去一次。
我们家孩子太多,每个都要去,路又不近,大概有七八公里,走是走不过去的。有一年我爸突发奇想,在自行车上挂了两个铁筐,很大的那种筐子,挂上去几乎就拖地了,他让我们进到筐子里去站着,一边占两个,他这样骑着自行车带我们去赶庙会。孩子太多了,临行前将自行车狠狠打满气。我们站在两边的筐子里,体验无比神奇,也无比兴奋。我爸骑得很艰难,刚出村子走上大路,只听“嘭”的一声,自行车的车胎爆了。
一家人赶庙会的美妙梦想一下子就醒了,我们沮丧地从筐子里下来,默默走回家里去,看着我爸自己找工具补自行车,一点也不同情他,都在同情自己中不能自拔,每个人都恹恹的。那年的庙会终究是没去成。
但是也有很多年是去逛了的,一般是我爸带着,去了必看杂技演出。
杂技团有专门的场地,棚子又高又大,门口站俩道士打扮的守门人,检票卖票,一张票一块钱。场地搭得很粗糙,地上都是土,但是看的人津津有味。最受欢迎的节目是空中飞人,一男一女抓住空中的绳索,自如来去,真的像飞在空中一样。我一边看,一边怕,生怕他们会被甩下来。
还有猴子骑车等小孩喜欢的节目,整个上午,都在杂技棚子里坐着笑,直到笑累了也笑饿了,出去吃点东西,买点小玩意儿,买两件衣服,已经有天大的欢喜了,回去几天后,都是开心的。
幸好后来我们长大一点了,学会了骑自行车,可以自己去赶庙会了。
但是钱又成了问题,我们平时是没有零花钱的,有时候放学去捡一些废铜烂铁卖,也攒不了几毛钱,赶庙会连吃一顿饭都不够。如果赶上家里宽裕,爸妈会给几块钱;如果赶上家里拮据,赶庙会的要求就会被遏制,甚至被骂一顿。
庙会的气质,跟大集是完全不同的。赶庙会一定要赶一天,中午饭在庙会上解决,没有钱不但买不了东西,看不了马戏,还得饿着。
庙会只有七天,过期不候,最热闹的时候就是第二和第三天,特别渴望这几天去。于是就磨,有一年在姥姥家磨,我姥爷特别大方拿出五块钱,给我们姐妹俩让我们去庙会。我和妹妹有了这五块钱,特别高兴,马上就去了庙会。
庙会一般会选在一个大镇子上,有几条街,分布详细,一条街卖衣服,一条街卖各种小玩意儿,一条街是吃的喝的,一条街是玩儿的看的……
看杂技表演,是逛庙会的必备节目,开始都是我爸带着我们看。这次是我俩第一次单独出门,在杂技团的棚子边转来转去,有点胆怯,又加上手里的钱少,我还想去逛旧书摊,我们俩还得吃饭,算计来算计去都不够,干脆就舍弃杂技了。
庙会最吸引我的一大特色就是会有一整排的旧书摊,要知道平日里乡下是根本看不见一本书的,没有书店,也没人看书,只有老师那里会有几本。所以这一年两度的旧书摊就弥足珍贵,旧书也不多,大部分是旧杂志,对我来说已经是异彩纷呈了,那上面写的,都是我没见过的世界。
那个庙会的五块钱,我买到一本破旧的《宋词三百首》,几本过期的杂志《东方少年》和《世界文学》。这几块钱,真是花得其所,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李清照,开始看少年文学,并成了《世界文学》的粉丝。从宋词开始,体悟到中国古典之美;从少年文学开始,萌动了写小说的欲望;从《世界文学》中的几篇外国小说中,开阔了眼界和见识,一篇日本奴隶机智逃亡的小说,一篇巴基斯坦的小说,还有一篇叫《菩萨的汇款》……都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原来好的文字看起来是苦的,品起来是香的。
我妹是不喜欢看书的,但她那时候是我的跟屁虫,我做什么她都觉得对。剩下的钱,我们吃了一点东西,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这几本杂志,被我翻来翻去都翻烂了,但是从中学到的东西,几乎贯穿一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