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学好高中政治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学习政治课,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李玮峰

    如何学习政治,许多同学都采取“上课听老师讲条条,考试之前背条条,不管懂不懂,考试时写条条”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以知识点为核心,但同学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考完试后背的条条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应试教育模式。要学好政治课,就要了解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及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生学好政治的总体要求

    1.知识和方法兼顾

    政治课的学习,可简单分为知识学习和方法学习两个方面。首先在学习知识方面,各年级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根据高中一、二、三年级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我们的学习内容会有所侧重。例如,高一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其学习应侧重于基础知识。高二、高三则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则要着重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在学习方法上,我们的日常学习应该抓好三个步骤:

    (1)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要动手、动眼、动脑,不懂之处作下记号,便于上课时解决,同时作好预习笔记,再将知识点予以概括,分别列出图表,圈出重点。有些同学找不到知识点。其实教材中每章的粗体字部分就是知识点,整理出来可成为教材内容的框架。

    (2)学习阶段

    首先是熟读、熟记,多读书,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点,并对其进行反复记忆。读到“要害”之处,应强化记忆。其次,就是“多用”。关心时事政策,观察日常生活等,将所学用于实践。例如中国加入WTO这件大事,从哲学常识看,国家机关的生存发展虽应立足于国内,强调内因,但也不可忽视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即内外因相结合;从政治常识看,可从“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来理解。为什么欧盟等国会对中国加入WTO协议提出种种苛刻条件,而我国又为何在一些问题上坚持磋商,在另一些问题上却作出适当的让步。

    (3)复习阶段

    课后复习,是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步骤。有的同学认为,政治课不象数、理、化、外语那样“深奥”,一听就懂,所以往往忽视课后复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政治课的复习自有其特点,即是用脑子琢磨有关原理,并联系实际问题去思考。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还应当注意运用“比较法”,所谓“比较法”是指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把某些联系紧密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异同点以便于记忆和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观点基本上是成双成对的,可比性很强。概括起来,比较法的运用大概有四点:

    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

    这类概念有它们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作比较时应对不同的部分重点记忆,对相同的部分联合记忆。这样就有利于准确、完整、透彻地掌握概念。例如,“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②对词语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

    利用字面的相近,本质的不同,着重从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来区别。这样,便可以对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有深刻的理解,例如“权利”与“权力”,“国体”与“政体”,“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③比较相对立的观点

    这类比较主要是把两种不同制度下的政治现象展开双向对比。例如“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通过此类对比,只要掌握了一方观点,另一方观点也就相应掌握了。

    ④对同一范畴,相关概念的归类集合,综合比较的方法

    这类比较,对全书的有关概念,以主概念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概念集合起来,组成体系,对相近或对比的概念进行比较,各个突破,分门别类地掌握各个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示、基础训练与能力检测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复习、加强练习是很重要的。我们如果不注意平时复习,到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平时,可采用不看书默记的方法,记不着了再翻书扫除障碍,连贯前后思维。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比如在饭后休息,课前静息,入睡之前,都可进行默记。在单元复习时,应抓住重点,强攻难点,系统复习;在综合复习时,只要连贯单元内容,加强记忆,考试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全面复习,也就是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考试大纲中的目标要求,通读教材,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在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练习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地说,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以及后期的综合练习,练什么、怎么练和练习时间都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②练习要遵循“狠抓基础,突出重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③练习要规范化。要理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纠正答题中出现的诸如概念模糊、要点不全面、审题抓不住本质、不按格式回答等问题,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好习惯。

    3.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找题目练习。其次,归类综合训练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练习内容既要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其次,要弄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解题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果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4.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重点复习,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吃透,真正理解掌握,不可死记硬背。可以用图表归类对比的方法,找到容易混淆的难点之间的区别与练习。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要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

    掌握好这三个环节,复习就能事半功倍。

    5.不求死背、灵活变通、重在分析、提高能力

    政治要考好,首先要对课本很熟悉。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老师说那方面的内容,你就会想起它在什么位置。特别是哲学,什么辩证法、方法论的,分清楚,你才会做题。基础是关键,就算高考的政治题多么难,多么地与课本没有关系,别忘了:万变不离其宗。高一、高二要好好把握基础知识。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分析的头脑。分析就是理解和运用,背死知识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

    基础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应该说,政治课本的内容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一个网络就可以了。在你的脑里,经济原理、政治原理、哲学原理可以穿成一条线,经济问题可以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哲学理论可以在政治问题中得到应用,就差不多了。比如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经常出现在政治题中的关于腐败问题。因此,学习政治,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如多看看报纸、新闻等,有助于分析问题。而且,有助于时事政治的考试。不要指望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才忙着复习时事政治。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看新闻。特别要注意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它们会成为高考大题青睐的对象。

    政治高考注重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等能力,而且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能力。所以,练能力很重要。

    怎么练呢?可以把每年的高考题好好看看,自己思考一下,最好不要先看答案。做完之后,你再看答案,看标准答案是什么,从哪几个角度,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组合的,有什么道理。常常思考,利于你打开思路。

    二、学习政治课的基本方法

    1.政治概念学习法

    政治课的内容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体系。学习政治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含义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揭示的。如“个体经济”的定义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从这个定义我们知道,凡是个体经济,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归个人私有,属于私有制经济;二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自己参加生产劳动,生产经营收入自己所有,一般不剥削他人。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含义,必须分析定义的层次结构。如“法律”的定义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这个定义有五层意思:①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②它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一种表现。③法律的创制方法有两种,即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行为规则最显著的区别。⑤法律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把以上各点掌握了,就明确了法律这个概念的含义。凡是教材中下了定义的概念,都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理解它的含义。

    (2)弄清概念的适用范围

    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的概念适用的范围广,包含的对象多,如“国家”这一概念,它包括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有很大的适用范围。有的概念包含的对象较少,适用范围不广,如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十月革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在使用概念时,如果没有弄清适用范围,就会张冠李戴,混淆概念,说出错话。有的同学认为汉族、满族、回族等才是民族,而阿拉伯人、犹太人、美利坚人不是民族,这就缩小了民族概念的适用范围;有的同学认为白人、黑人、黄种人是三个不同的民族,这就扩大了“民族”概念的适用范围,都是错误的。

    (3)注意概念的异称

    概念的异称就是概念的别名,什么概念有异称,这是必须了解的。如国务院就有异称:中央人民政府、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体的异称: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形式。

    (4)了解概念的典型对象

    学习概念,应该把概念的含义和典型事例结合起来,用道理说明事例,用事例证明道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果要理解“阶级”概念,一方面要把握“阶级”的定义,另一方面要举出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典型阶级,并概括出它们的共性。要理解“实物地租”,就要结合农民用大米、小麦、猪、羊向地主交租的情景。如果只知道背诵定义,而头脑里没有典型的实例,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

    (5)要区别相近、易混的概念

    为了准确地掌握概念、正确地使用概念,必须认真比较,善于区别相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基本利益,它们都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受国家保护的、有物质保证的、不容侵犯的权益。但公民的权利范围较广,公民基本利益的范围较窄,只是宪法中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它是公民权利的部分。

    (6)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分别掌握一个个单独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明确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相关概念的知识体系,才能从内在联系上、知识体系上把握概念。

    有的概念是成对出现的,了解了一个概念,有助于掌握另一个概念。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资本家和工人、城市和农村、国体和政体、民主与专政、人民和敌人等等,把一对概念作对比解释,可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政治原理归纳法

    所谓归纳,就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人类的认识运动,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这个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就是归纳法。

    (1)由点及面

    就是通过揭示每一个个别事物、现象中所包含着的一般特性(共性)来进行归纳,从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例如,生物的进化是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运动引起的;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战争是由攻守、进退、胜败之间矛盾运动构成,并推动了战争的发展的,等等。各种矛盾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都是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又统一、又斗争所引起的。

    (2)特殊到本质

    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矛盾运动的认识,归纳出对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例如“货币”的本质属性,就是从价值形式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来的。最初,在原始社会后期,产品的交换只是偶然现象,一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的。这是简单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也不断扩大。一种商品可以和许多商品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外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这是扩大的价值形式。在交换经常化的情况下,这种物物交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其中一方不需要对方的东西,交换就不能实现。所以,随着交换的扩大和经常化就逐渐发现某种商品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比如“羊”。于是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羊,再用羊去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样,羊就从一切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可以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在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各种各样商品中,逐渐发现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容易分割、便于携带又久藏不坏的金、银,于是金、银就成为普遍采用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这样就出现了货币的价值形式。从这个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归纳出了货币的本质,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在有些情况下,这两种归纳可以结合使用。例如,讲解哲学的“物质”概念,除运用第一种归纳方法以外,还可以从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物质的认识作补充,即通过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来认识物质的最普遍、最本质的特征。两种归纳法结合使用,常常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基本观点学习法

    所谓观点,就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看法,我们通常把在某一类知识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看法叫做基本观点。政治课中的基本观点很多,如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学习基本观点呢?

    (1)准确理解观点的内容

    学习基本观点,首先要正确理解基本观点本身的内容。如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民或农奴)。”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另外还揭示了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不完全占有。既不同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占有,有生杀大权;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选择雇主。这样就把这一观点的内容理解全面了。

    (2)抓住关键词语,记准记熟

    教科书对基本观点的表达具有准确、精练、完整的特点。要掌握基本观点必须记住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一定要记准记熟,不然的话,就会出错。如民主与法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有几个关键词语: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引号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很难用其他词语代替,不能颠倒,把它们记住了,就掌握了民主与法制相互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4.时事政治学习法

    中学政治课的升学考试题中,必有一定量的时政题。对于时事政治的记忆有下列方法:

    (1)可采取“积累摘记法”

    这种方法就是每天抽一定的时间看报听新闻,把重大的时事政治、国内外要闻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坚持天天看,天天记,必然积累不少的时事。由于记是在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边看边记就会在头脑里面留下较深印象,一般来说,对近一周的重大时事不会忘记。过一些时间,把前面摘记积累的新闻再来个温故知新,这样又刺激了大脑皮层,印象就加深了。

    (2)可采取同学互问法

    把自己一段时间所掌握的重大时事政治,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这样在讨论过程中,不仅把自己掌握的这部分内容复习了一遍,同时在讨论中又可接受别的同学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时事政治,以防自己的遗漏。这种互补型的相互之间讨论的学习方法,是积极可取的。因为在讨论中间或有争论,通过争论寻找一致的答案,也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出现升学前夕打疲劳战,而导致思维混乱,张冠李戴,

    (3)还可采取筛选法

    把自己平时积累摘抄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来个层层筛选,方方面面仔细推敲,最后精选出一部分重要的时政题,在这种基础上准备的时政题,应当说复习时就不那么吃力,因为这种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容易收到明显效果。

    总之升学考试中时政题一定会有,但切勿临时抱佛脚。知识是要日积月累,不断深化,这样才能作好充分的应试准备。

    5.理论联系实际法

    现行教材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收集了许多具体典型的材料,由材料到观点,两者相统一,具有很强的常识性、可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它较好地回答了社会上、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回答了青少年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中学政治课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学好政治课的基本方法。

    (1)掌握理论,并在落实“双基”上下功夫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系统的、条理化的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政治课需要有一定量的背诵和记忆,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的时事政策,都必须背诵记忆,否则就无法作出准确的、科学的、完整的回答。但是,背诵记忆要以理解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如果只是单纯的记忆而不理解,知识考查时试题稍灵活一些,就会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应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了。

    比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段话有的人虽然能倒背如流,但却不能运用它来分析具体问题。如根据“5公斤大米=5双袜子”的等式说明为什么5公斤大米只能换取5双袜子而不能换取6双袜子?因此,要学好政治课,就必须力求做到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人民希望物价稳定,因此,商品的价格应是不变的。”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物价上涨好不好?对此,要用辩证的观点和价值规律理论来分析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是不可能不变的。因为:A.当商品价值不变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由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C.只有真正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才是合理的价格。供求关系等发生变化,物价就会涨跌。正是这种变化为市场提供了正确的信号,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调整产品结构,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价格变动不一定就是坏事。

    ②要联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际。如“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问题就要用哲学常识中的有关理论来回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四,大力发展生产,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经得起世界风云变幻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此外,还必须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时事政策,把学习时事政策同学习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