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做大的12字箴言-“势”字箴言:顺应时势,趁势做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治理事务、判断推理等一切事情,都须顺应时势而做。当你能做的时就要果断出手,时机不等人;经商更要不受常规约束,不拘守苛细的律则,一些商人十分可笑地不切实际,竟期望环境迁就他们的经商异想,并助他们成功,而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商场时势。明智的人知道谨慎的要旨在于调整自己去顺应时势。

    李嘉诚摒去小富即安的思想,识经商时务大局,能够抓住任何有利的机会扩大他的经商事业。无论他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勇往前冲。

    1.顺应时势,多方出击方能不败

    商场如同战场,需要顺应时势机动的战略战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教条机械地搬用老一套。李嘉诚进入地产业以来,人弃我取,胆识过人,短短几年便拓展出了一片庞大的基业。

    1979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急速增加到1450万平方英尺。而同期香港第一大地主置地拥有的地基物业,总计只有1300万平方英尺。

    自1972年长实上市,李嘉诚提出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以来,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已在面积上超过了置地。此时可以说,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长实职工不禁为之欢呼雀跃,李嘉诚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当初对李嘉诚所制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从心底里佩服他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气魄。

    但李嘉诚并未被这一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置地是中区地产大王,地盘物业都座落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而长实的势力范围多在乡村偏僻处,在黄金地段的物业依然寥寥无几。

    因此,虽然在面积上看来,长实超过了置地,但在物值上依然相差甚远,要完全战胜置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李嘉诚依然不急于在中区发展,他更看好中区戴九龙尖沙咀以外地界的发展前景。于是他决定独辟蹊径,迂回出击,推出大型屋村计划。

    1978年,港府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建成的房分为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廉价出租或售给低收入者:后者为私建,以出售中高收入的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针对这一形势,为大众家庭推出的,决定建立卫星市镇。

    大型屋村之所以适合大众家庭,就在于这种住宅区不仅价廉,而且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越来越受大众的好评。

    一个大型屋村,往往由政府与多个地产商共同开发,屋村周围,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虽然单个建筑的利润不及兴建商业楼宇,但总体盈利极为丰厚,再一次显示了他独到的眼光。

    在香港,由于只有李嘉诚大建屋村,屋村逐渐与李嘉诚之间划上了等号,备受全港瞩目。

    李嘉诚也由此赢得了“屋村大王”的称号,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新贵。在兴建大型屋村的同时,李嘉诚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兴建商业建筑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联手发展会德丰大厦。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6月,再次与地德丰洋行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入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组建了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计划兴建30层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及中资侨光,三方共同投资中国(香港)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高纪录。

    1980年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又以22.3亿港元出售,赚取利润达100%以上。

    与刚投入地产业时不同的是,现在长实兴建和收购的楼宇,大部分用来出售,而很少用来出租。这似乎与李嘉诚当初制定的稳健发展、只租不售的发展方针相违背。

    李嘉诚为什么改弦易辙呢?因为当初李嘉诚进入地产业时,实力太小,为了在地产界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就只能走稳健保守之路,而今日的长江实业已具备了一定实力,有了一定的声誉,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要采取不同已往的、多样化的发展策略。

    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现在的楼宇价格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要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所以,做生意要灵活机动,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相应的策略。李嘉诚在租楼还是售楼问题上的作法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即:若手头资金较为宽裕或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时,宜采取稳健策略,只租不售,若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或楼市景气,楼价被炒高,售楼利润能得到保证时,以售楼为主。

    由此可见,经商无一定之规,关键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顺应时势、随机应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若是一味墨守成规,自然会被时代淘汰。

    2.摸清局势,顺应潮流,逐步扩张

    企业发展需要顺应社会局势的发展,如果能够抓住社会发展机遇,顺势扩张,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盲目冒险出击,在局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企图侥幸取胜,只能招致败局。

    1981年,李嘉诚打算推出兴建第一个大型屋村的宏伟计划。黄埔花园所用的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如果要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就必须补差价。此时正处于地产高潮时期,按当时地价计,该处用地需要补差价28亿港元。

    李嘉诚认为,补差价的话,成本太高了,遂决定暂缓修建黄埔花园计划。他认为以后地价成本可能会降低,而现在时机不够成熟,他决定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等了两年,直到1983年,地产终于出现低潮,李嘉诚这才正式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李嘉诚仅以3.9亿港元的地价费用便获得该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一下子就节省地价费达24亿港元之多。这等于屋村工程尚未开工,他已大大地赚了一笔。

    购得建筑用地后,李嘉诚并未立即开始黄埔花园屋村计划。他打算等地产市场转旺时再着手,以便卖个好价钱。

    1984年9月2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市道开始转旺。

    因此,1984年底,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正式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

    整个黄埔花园共占地19公顷,由94幢住宅楼构成,总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另外还有一座面积170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商厦。

    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少见。这让地产界同行们称羡不已。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又大兴土木,地产高潮时再出售楼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足见李嘉诚有高超的驾驭时势的本领。

    李嘉诚兴建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之后,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方于1988年正式推出。

    兴建屋村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获得整块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耐心等待,也动了不少脑筋。

    1985年,李嘉诚收购了置地公司所控制的港灯公司。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谋取港灯的地皮。

    港灯有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的鸭删洲,与之相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而蚬壳石油公司还有座油库,座落于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于是煞费苦心地开始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底,李嘉诚与蚬壳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块庞大的油库地皮,与蚬壳的茶果岭和甲乌删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随后,港灯又将鸭删洲电厂迁往南丫岛。

    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了两大块连在一起的地皮,这就能兴建大型屋村了。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鸭删洲屋村定名为海怡半岛。两大屋村预算耗资达到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

    丽港城总投资45亿港元,占地8.7公顷。屋村包括38幢楼宇,共有8072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620万平方英尺,同时附有一幢16.1万平方英尺的商厦。

    海怡半岛总投资65亿港元,占地15公顷,也有38幢楼宇住宅,共10450个住宅单位,总楼面积达787万平方英尺。另外还附有2万平方英尺的商厦、俱乐部、游泳池等。两大屋村全部竣工之后的盈利,突破100亿港元。这样,李嘉诚为这两大屋村等待和筹划10年的苦心,可说是获得了超额回报。人们在称道李嘉减的过人胆识与气魄的同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

    这真是名符其实的“十年磨一剑”。

    忍耐是欲成大事者必修的一门功夫。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

    当然,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低潮或景气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即使实力稍弱,也可一拚:在大势不利于我时,唯有忍耐才是上策。

    3.趁势作局:弄斧到班门,下棋找强手

    在商战中,最需要的就是有胆有识,敢于拼博,善于攻取。商人经商好比下棋——真正的棋手都是喜欢与强手较量的,因为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正所谓弄斧到班门,下棋找强手,说的就是趁势做局。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在全港引起了轰动,亦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视——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

    该计划提出由长实、合和为核心的私人财团,投资250亿港元,在香港岛西部海湾的大屿山东角,移山填海兴建双跑道国际机场及西部海港,并开发工业区、住宅区,兴建多条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使机场新区与港岛、九龙连接。另追加投资兴建联系香港、广州、澳门的广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其强大气魄与立足香港的坚强信心。这个计划虽然被否定,但促进了新机场方案早日出台。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机场发展研究小组”,对纷至沓来的方案进行对比研究。1989年10月11日,港督卫奕信宣布确立在大屿山北端小岛兴建新国际机场的方案。以是年价格计,完成整个工程需动用1270亿港元,为香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财团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不是长实的强项,长实的强项在楼宇工程。至1995年11月,李嘉诚先后投得机场铁路车站上盖001号、013号的发展权,权益由长实、和黄、中泰三家分享。

    据1995年10月11日《信报》,机铁青衣站上盖总面积5.4公顷,总楼面积为29.2万平方米。发展项目包括3500个住宅单位和一座商业中心。两幅地皮发展,估计投资在百亿以上。兴建新机场的计划被称作“玫瑰园计划”。

    这个计划早在70年代末,就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在到北京做例行访问时,向中国政府提出过。后来,两国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后,此事就悄悄地一直搁置了下来。

    李嘉诚十分看好新机场的建设计划,因此汇合胡应湘,意欲以私人财团发展。事实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港府是不可能单让私人财团承担的。后来的现实是,“玫瑰园计划”还引起了中英两国政府长达9个月的反复讨论、磋商、谈判,并达成《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由此可见,李嘉诚的商业眼光是何等锐利!李嘉诚的胆识谋略是何等的高人一筹!

    李嘉诚与同业的竞争,莫过于与地产大亨李兆基的对垒。李嘉诚的长实与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1994年底,李嘉诚先声夺人,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间内就卖出800余个单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看客锐减。李兆基急忙还招,也来个减价售楼。

    1995年7月13日,李兆基再挑战火。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9成按揭,住户只要交1成的楼价就可以人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两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

    李兆基聘请着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8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港元一套单位。8款各具特色,极易为买家接受。14日,恒基开始安排看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看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看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吸引看客的系列条件之一。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看客如云的良机?13日晚,李嘉诚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港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60港元。

    双方从董事到职员都开始互相攻讦对方。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与新港城相连的八佰伴商场开张,看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招。

    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等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漏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一截,跑掉近20人。

    据香港某周刊《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恒基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李兆基总算沉得住气,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垒,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在美丽华收购战中,李嘉诚则大吃了李兆基的亏。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一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在这场争战中,双方招数选出,甚至出现互相低毁和顶烂市的情况,实在不像两位商界大亨的所为。

    李嘉诚也一反其不抱买古董心理的经商常态,在这一役,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胜。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李嘉诚在对美丽华的收购中,李兆基半路杀出,令李嘉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李嘉诚无往不胜的风头受挫,对其形象及信誉度都有影响。

    如果马鞍山战役再落败,就难免令人对他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其负面影响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并波及其所有事业。

    所以,李嘉诚誓要挫败李兆基,无论是从强大自身还是从其他商业角度考虑,属精明之举。

    4.认清大局,后发制人也能做大

    企业发展中,处处讲究创新,不强调模仿跟风,其实有效的模仿跟风是稳中求胜的捷径之路,李嘉诚就深谙此道,认清大局,在跟风中求变,虽后发起步,但能后来居上,超越前者。

    李嘉诚是后发制人的成功典范,他后来居上实现了一项浩大的屋村计划——嘉湖山庄。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村。天水围村位于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仅隔一条狭长的深圳海湾。

    值得一提的是,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了10年之久。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共同出资购得天水围的土地。

    第二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同组建了巍城公司,决定开发天水围。

    巍城公司51%的股权属中资华润集团所有,长实集团仅占股权的12.5%,为第三大股东。

    大股东华润集团踌躇满志,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将天水围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

    当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公司,并未直接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都是由华润来主持的。但是华润是国家外贸部驻港的一家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也不熟悉香港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结果,计划进行不久,便遭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的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在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这样一来,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宣告泡汤,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股东眼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

    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发制人的策略。

    李嘉诚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了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利润7.52亿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5.64亿元予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

    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

    当然,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

    不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也将是十分惊人的。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唯有长实具备这个经验及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了人们面前。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天水围屋村又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收渔利,等于是挽救了华润,从而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凡事都必留后路。“九一七”临近,作为炎黄子孙之一员,他希望与中资搞好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暂时见不到什么利益,但日后必有奇效。

    当然,善于为别人考虑,尽量让合作方获利益,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并非只对中资公司如此。他这样做,看似吃亏,实则精明,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他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所说的这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只有一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将双方所得利润全部拿来,收获也很有限,而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人愿与你合作了。如果有十个合作伙伴,即使你分别从他们那儿分得不足一半的利润,也很可观,而且别人以后会争相跟你合作,从而带来百个、千个合作伙伴,自然就财源滚滚了。

    5.见“势”就钻,抓住市场空缺点大投资

    精明的商人能见势取巧,能抓住市场的空缺点进行投资。当李嘉诚想进攻内陆时,广州就是内陆的窗口,既占地利之便,与香港一江之隔,又占天时人和,如此投资,当然成竹在胸。

    2004年9月,李嘉诚注资9亿元人民币欲打造成世界玩具交易中心的广州国际玩具城,正式对外展示其样板街。这个被命名为广州国际玩具城的项目位于广州黄埔区南岗镇,靠近广园东快速干线,占地500亩。这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广州市国际玩具中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广州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来经营该项目,项目共分三期,总投资为15亿元,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各注资4.5亿元,各占有30%的股份。一期工地上被广州国际玩具城总建筑师刘军称为“样板街”的商铺已经基本完工。到2005年3月一期将全部投产。

    这是李嘉诚旗下公司首次杀进广东玩具业,为了打理该项目,长江实业派出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业发展部经理陈伯荣出任广州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而拥有欧洲第二大零售网络的和记黄埔,将通过国际化管理和零售网络吸引国际玩具巨头和国内玩具厂商进驻。此项目的另一名投资商吴楷明表示,该项目不是简单的玩具批发市场,而是整合了商贸、展示、物流、科研等厂商之间多个环节的产销研交易平台,预计每年将拉动玩具及相关交易达到500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得益于广东省玩具协会的推动。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的玩具生产大省,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澄海都是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生产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在中国玩具业中,广东的玩具生产占全国的70%以上,全国8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中,广东超过4500多家。

    据广东省玩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卓明透露的数据,2003年广东玩具产值达到800亿元,而出口达到84亿美元。但是广东这个玩具生产大省一直存在着家门口没有扩展市场的营销平台的问题。广东省玩具协会会长杨开茂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制约了广东玩具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李嘉诚此时扩展玩具市场是个好局势。

    早在2001年,广东省玩具协会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集“贸易、展示、物流、科研、电子商务”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玩具交易中心,而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广州,因为广州是珠三角的城市中心。另外,一年两次的广交会也让外商云集广州,玩具交易中心可以提供一个常设的展销平台。在杨开茂的推动下,2002年初项目开始初步定下来,2003年2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开始介入合资洽谈,4月双方签约,7月正式破土动工。

    在广州,广州国际玩具城带来的另一个冲击就是一德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德路形成了广州最大玩具交易中心。但是业界认为,一德路的发展已遭遇物流瓶颈,一德路位于广州老城区,外地货车限时出入,很多经销商只能在广州外围选地方做总仓,看准时间再将货运进一德路,运输成本高。据悉,当初将该项目选择在广州黄埔临近广园东路的一个目的就是运输成本低。

    在广州,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已经有多处投资,早在2001年3月,和记黄埔就与广州美晨成立“和黄健宝”,总投资额2.4亿元,和黄占80%股权;2004年5月,和记黄埔与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立“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各控股50%;广州国际玩具城是长江实业在广州的第一次投资,受广州国际玩具城的带动,长江实业接下来在广州将有更大动作,预计有9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广州的几大项目。

    从上可见,李嘉诚正是看中了广州这块经济发展的宝地,看中了这块宝地发展的势头才进行大动作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