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做大的12字箴言-“稳”字箴言:稳打稳扎赚得万两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人,小心谨慎行得万年船;经商,稳打稳扎能赚万两金。

    李嘉诚经商,从来就不贸进,无论是在旧行业还是进入新行业,他都小心谨慎,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稳中求胜,一步一个脚印。一旦进入,就保持镇定的心态,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他的壮志都不更改。

    1.做强做大需要镇定的心态

    镇定的心态能让烦躁不安的人冷静下来,以便休养身心,充沛精力。在经商中,商人如果能面对竞争压力保持镇定,有胆有识,不图一时的冲动,就不会落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下场。

    李嘉诚认为,在任何危急关头,商人都必须坚持镇定自己的心态,在最清醒的时刻做出重要决策,不可因急性病而痛失一切。因此李嘉诚恪守经商的“镇定本”。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户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胎动,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之作为出租物业。

    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地产商还可将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继霍英东后,许多地产商纷纷效尤,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度进一步完善,蔚然成风。在这种方式中,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所以过多地依赖银行不一定就是好事。

    依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自己初入地产的进攻战略,即: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飓升的总趋势。李嘉诚认为,收租物业,虽不能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事实证明李嘉诚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的。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狂升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渐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地主。

    诚然,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但是许多地产商与银行界人士们仍未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廖创兴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从而引发了一股建房狂潮。

    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

    但是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深知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他丝毫不为短期的暴利所动,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长江实业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成几何级数涌来。

    但是,那些从事房地产投机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65年1月,本埠小银行——明德银号因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予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

    形势危机,为稳定香港经济,港府采取紧急措施,才遏制住挤提潮,但银行危机却持续了一年有余,不少银行虽未倒闭,却只能“苟延残喘”。在银行危机的剧烈振荡下,兴旺炽盛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

    由于李嘉诚早有预见,所以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相比微乎其微。只不过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降低租金,而未动摇其整个根基。

    2.不为股市暴利心动,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

    经商一定不能缺少勇与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凡遇小利能沉着冷静者,必当能在商战中谋取大利。李嘉诚趿入股市时,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追求稳健发展之路,终于在股市中扎住根基,平稳前航。

    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江实业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

    李嘉诚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海外上市,更使李嘉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我们回顾李嘉诚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惊人的相似。西方经济学家探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奥秘,惊奇地发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

    我们不得不折服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而不少房地产商,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将物业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炒风愈刮愈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状态。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桑达士的警告,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喧嚣之中。

    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初入股市的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他深知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他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显出了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果然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一泻千里,大熊出笼。

    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点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缓慢回升,1975年底,回升到350点。

    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弃甲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

    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港岛的举动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都是个陌生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盲目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显而易见,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免者”。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李嘉诚步步为营的作风又一次保证了长实平稳前航。

    李嘉诚在这个大举动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确定发展的原则方略,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炒一把再说。而偏离轨道,也许会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原则,终不是成大器之所为。

    虽然我们不敢说李嘉诚的经商法则是唯一可行的,但以李嘉诚的今日的巨大成就,足以让我们去深思、去探究。

    3.果断与稳健并行,不走捷径走远景

    果断与稳健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果断需要你及时做出决定,稳健是不急不躁的前行,如果两者能做到相互统一,就能相得益彰。

    李嘉诚在看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后,果断挺进,但同时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结果赚得满载而归。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草率摈弃塑胶业。在其后10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领先地位,为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元的资金。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机不待人的非常时期。

    涉足地产,孕育心中有数月之久,塑胶花喜人的利润为他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香港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户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决定进军地产行业,他这个壮举就是源自一个“异想天开”的心愿,由这个心愿所触动,进行踏踏实实的可行性研究,认准地产的广阔前景,毅然挺进。

    此外,从这里我们得到启发,当我们扎实地看好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就应果断地进入。不然,就会丧失先机。与此相应,当我们正从事的行业前景注定不妙时,应及刚抽身。

    而这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审时度势的火眼金睛。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的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少,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李嘉诚预测无误。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港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港元;住宅用地164.75港元。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地,逐渐成为香港“地产老大”。

    4.灵活谨慎地暗渡九龙仓

    稳不是死板,稳需要灵活的思路,需要谨慎的思索。李嘉诚能在商海中如鱼得水,就是依靠他稳健中求大谋略,占据市场的主动权。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控有的一家上市公司,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九龙货仓有限公司拥有众多产业,历史悠久,资产雄厚。李嘉诚一直以置地为对手,对九龙仓没有多加注意。后来,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将地皮腾出来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九龙仓的这番大动作引起了李嘉诚的关注。李嘉诚开始研究九龙仓。他十分企羡九龙仓的这块风水宝地。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着名建筑。李嘉诚研究发现,九龙仓在经营方式上存在缺陷。九龙仓固守用自有资金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九龙仓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致陷于如此困境。

    自从长江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就留作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便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李嘉诚分析九龙仓股票贬值股价偏低的原因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龙仓股票。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

    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

    因此,九龙仓的股票市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可谓是一块大肥肉。李嘉诚核定,即使以高于时价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李嘉诚决定打一场大仗,全面收购九龙仓。方略已定,李嘉诚就思考战术问题。李嘉诚当然知道怡和系这个巨人的实力,而且怡和系是决不会放弃九龙仓的。因此,要成功收购九龙仓,关键就在于不能惊动怡和系,不能让其有所察觉,否则,以怡和系的实力,谁都难以从其手上夺走九龙仓。收购九龙仓股票绝对不能声张。于是,李嘉诚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中买下了2000万股。

    当时,李嘉诚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拥有九龙仓近20%的股权。现在李嘉诚暗暗吸纳的九龙仓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因此,20%的控股,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线。

    现在,李嘉诚已经为进一步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将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断臂折翼。

    在收购九龙仓的前哨战中,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嘉诚的精明。首先,李嘉诚通过九龙仓迁址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信息和机遇,显示了李嘉诚异常敏感的商业嗅觉。继而,李嘉诚通过形势分析和仔细推算,认定九龙仓是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公司,大有用武之地,大有潜力可挖,大有赚头。

    接着,李嘉诚知己知彼地衡量双方的实力,知道自己远不如怡和系,因此聪明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暗渡陈仓,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收购,使对方始终蒙在鼓里,没有觉察,使计划得以顺利推进。如果怡和系发现有人企图收购九龙仓,那么,以怡和系的实力,奋起反击,甚至反收购,李嘉诚就将一败涂地。

    5.经营全球: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稳健的商人,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他们实力充足后,他会多方发展,广开境域,东方不亮时,还有西方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李嘉诚把视野放在全球,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都有他投资的足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经济局势严峻。但加拿大最大的收获,是“逮住”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国,带来100多亿港元巨资。香港众多华商,又惟李嘉诚马首是瞻,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郑裕彤、李兆基等,竞相向加拿大进军。

    杜蒙特与范劳尔赴港专程采访,发现加拿大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竟然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在决策阶段,李嘉诚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些加国“星探”,并与高级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资项目。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挂在办公室内,此人提到李嘉诚就赞赏有加,说道:“那是我崇拜的英雄!”这位商务官很想让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兼任加国赫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声音得最高者。李嘉诚就萌生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大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国的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后来,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为80亿港元。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每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把他如众星拱月般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港岛舆论界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大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所经历的波折。按照加国商务法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国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间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有做大雄心的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着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李嘉诚在美国最有“着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鹿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而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则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新加坡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中国际化经营战略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比较重视运用产品、技术及价格等“刚性”手段,去争取优势,赢得胜利。然而,国际经济竞争已打破了地域、时空等局限,向全方位经营与竞争扩展,仅仅运用“刚性”竞争策略远远不能适应。所以,经营者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管理上有新的选择与举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