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自己的最好途径,是先帮别人解脱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化缘回来的路上不幸被两个蒙面人绑架了。他的双手被死死地捆在身后,双脚也被绑得牢牢的,站都无法站起来。后来,眼也被蒙上了,嘴也被堵住了。最后,他被关进了一间墙壁湿漉漉的屋子里。
他感到自己被扔在了一个墙角处,他又气愤又害怕,又感到万分无奈,甚至感到一种阴森森的死亡的气息。就在他挣扎了一阵,终于筋疲力尽、彻底绝望时,他听到身边不远处也有挣扎、喘气的声音。于是,他一点点地艰难地朝那个有声音的方向挪动。
当他终于接触到另一个同样被绑架的人时,他感到了一种求生的希望。他凭感觉马上挪动到那人的背后,与那人背靠背,然后开始用自己尚能活动的手指寻找那个人手腕上的绳头。
经过一番努力,他真的解开了那人手腕上的绳子。那人的双手解脱之后,马上扯掉了他俩的蒙眼条,接着又把他的双手解开。二人接着解开了各自的双脚。更令二人惊喜和感慨的是,他们二人竟是同一座寺院里的和尚。
二人配合默契地打开了房间的后窗,并先后从后窗里爬出去,获得了自由身,跑回了寺院。他俩自救了。
当二人惊魂未定地去向老方丈述说他们的遭遇时,老方丈微笑着,又不无神秘地说:“你们二人在危难之际悟出找到了解脱的途径,祝贺你们俩……明天,就由你们二人去帮助另外两个师弟开悟吧。”说完,方丈把两个头套和四根绳子交给他们二人。
有时,我们会陷入困境中无法得到解脱,这个时候我们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以获得解脱。其实,在很多时候,正是我们帮助别人解脱了困境,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这正如当我们把别人脚前的绊脚石搬开时,也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
佛禅小故事
扁担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他们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有一个和尚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
高僧慧能为了考验寺里众多僧侣的慧根,便在飞来峰的峰顶修建了庄严肃穆达摩法像,并传话出来,寺内徒众谁能正大光明地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能继承衣钵。
僧侣们一听便在私下里纷纷议论,主持长老之所以要修建达摩金身,是要为将来的事情做准备,谁能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是寺内主持的接班人。还传说通往峰顶的山路崎岖难行,更有甚者,还有不少高僧圆寂在登顶路上,可见路之艰险。
寺内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顶的捷径,按照这条捷径登顶路程可以缩小一半,到达峰顶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结队从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缓缓而进,路程虽长但平缓,没有障碍。
只有一名叫心禅的僧人决定从正面的路攀上。飞来峰的正面山势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荆棘满途。心禅一步一步艰难攀行,披荆斩棘,流了不少汗和不少血。
到了峰顶,心禅发现寺内的众师兄弟早已站在达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视着心禅的姗姗来迟。
心禅也不羞愧,缓步登上佛像触摸慧眼。
这时,高僧慧能出来宣布,心禅具有慧根可继承他的衣钵,并决定将未来的住持之位传与他。众僧一听十分惊诧,有的僧众抱怨说:“心禅来得最晚,方法最死,毫无灵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让他来做?”
慧能说:“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众人皆走捷径,惟有心禅从正面一步一步攀登;众人皆走大道,惟有心禅从荆棘中血汗前来。他走的是佛的路,你们却不是。我怎么可以将我的寺院交给你们这些不正当的人?”
众人哑口无言。
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面对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捷径,更有甚者走上歧路,两者都不是智者的行为。人生在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投机取巧,更不要不择手段,否则会误入歧途。
尊重是一种力量
从前,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精能做大饼的技巧。他们寺院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来的香客都非常喜欢,纷纷花钱购买品尝,因此寺院的香火很是兴盛。
有一天,一个从远方来的落魄的乞丐来到寺院,吵嚷着要品尝大饼。小和尚们看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长老出现了,他训斥徒弟们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于是他亲自为这个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送给他品尝。
乞丐非常感动,吃完后掏出惟一的三文钱说:“这是我乞讨来的全部钱,希望长老你能收下。”
长老居然真的收下了,双手合十道:“施主一路走好!”
徒弟们非常纳闷,问长老说:“既然是施舍给乞丐,怎么又收钱呢?”
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这大饼,所以要免费给他品尝;难得他有这么上进的心,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徒弟们根本不以为然,心里暗想我们师父夫是老糊涂了,大概在说梦话吧。
几十年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门上山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许多老和尚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就是当初那个花了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
施舍大饼能使乞丐免于挨饿之苦,收乞丐的饼钱却能满足他人格上的自尊。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这正是长老和尚高明之处。
尊重别人是一种力量,尊重别人有时能激励他的一生,从而改变他的命运。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一份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用心地看待这个世界,用心地去尊重自己及每一个人,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佛禅小故事
道德是药
有个人死后去见佛祖,他如泣如诉的对佛祖说:“佛祖啊,你怎么这么狠心啊,你让我白天忙来忙去一无所获,晚上魂不守舍战战兢兢,我没有一日不痛苦!”
佛祖问道:“那是为什么啊?”
“白天为了挣钱糊口,我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许多违心的事,可那是为了生存啊,况且我什么也没攒下。每当夜晚来临,我就会彻夜难眠,就像是在地狱中一般,”那个人回答说,“佛祖啊,人生本来就不容易了,你为什么偏偏还要折磨我?”
佛祖说:“你啊,为了自己糊口去欺骗别人,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去生存。我是仁慈的,决不会把一个正当的人逼入绝境。你的心灵长满了毒草,需要一种药剂才能去除。”
那个人问:“那是什么啊,求你了仁慈的佛祖啊,救我脱离痛苦的折磨吧!”
佛祖说:“药名道德!”
爱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足利将军邀请著名的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所有珍稀古董,一件件地给一休禅师鉴赏,并不停地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一休禅师不在意地看了看,然后说:“你这些古董虽好,但是都比不上我的三件无价之宝。”
将军一听,急忙问道:“禅师原来也是行家啊,你的宝贝是哪三件呢?”
一休禅师答道:“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拥有的是盘古氏开天辟时所用的石块、历朝忠臣所用的饭碗,还有就是前代高僧用的万年拐杖。”
将军听了,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珍贵的东西!禅师你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它们,不如卖给我好了。”
一休禅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补充道:“可是,每件没有一千两银子的话,我是不会卖的。”
将军急忙答道:“就这么说定了!禅师可不许反悔!”
为了防止夜长多梦,将军叫侍从立即带着银子跟随禅师回去取古董。一休禅师回到寺院,当着侍从的面,拿起寺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的破手杖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将军。
侍从依言把三件东西呈给将军,又如实说明了它们的来处。
将军听后非常生气,便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道:“你身为禅师,我一心想待你友善,为什么要这样欺骗、戏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
一休禅师不温不火,微笑着说道:“我没有欺骗将军啊。现在各地正在闹饥荒,很多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都拿去赈济灾民了,你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得了无价之宝吗?”
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钻石之类的东西,而是爱心与慈善。当我们给予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及时的帮助时,我们就得到了无价之宝。
既然给予就不要求回报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间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信徒对禅师的态度很不满意,因为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都没有。于是就紧跟着诚拙禅师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50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
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你难道连个谢字都不会说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的佛像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对你说谢谢呢?你布施是在积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将功德当成买卖,我就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和佛祖银货两讫了吧。”
追求安宁并非真的安宁,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我们给予了,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失去了,也该相信总有人会得到,无论动与静,得与失,都不要过于执著。布施不图回报,才是佛所说的真正的布施。
佛禅小故事
洗碗去
僧人问禅师:“我刚入丛林,请指教。”
禅师说:“吃饭了么?”
僧人说:“吃了。”
禅师说:“洗碗去。”
僧人突然醒悟。
给予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一天午后下起了大雨,门口传来小猫阵阵的叫声,小沙弥随着声音往门外瞧,一只被雨淋湿的小猫,在门边望着他。小猫喵喵地冲他叫。“你一定是肚子饿了吧!”说完,小沙弥便转身回到屋子里。不久,小沙弥端了一碗粥出来,将碗放在小猫身前,对着小猫说:“小猫咪,这碗粥给你吃吧!”小猫开始低头吃粥,小沙弥静静地在一旁看着,小猫很快就吃完了粥。这时,小沙弥看不猫可爱,伸手想抱起它,小猫却一溜烟地跑掉了,小沙弥一脸惊愕地呆愣在原地。
此时,老和尚正好走到门口,看到小沙弥这样的表情,问:“你怎么啦?”
“师父!我刚刚喂小猫吃粥,可是他吃完之后,却不理我。”
“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我们一生接受了别人给予我们多少因缘,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一些因缘。真正的给,是不求他人回报的,就如金刚经所说的‘无相布施’,那才是最高的境界。你刚刚已经做了一件好事,应该高兴才对啊!”
“嗯,我知道了,下次再看到小猫,我还是会很高兴地给他吃东西的。”
“是啊!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别人给我们,我们再给别人,才能让善因善缘广为流传,让万物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啊!”
给予是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我们帮助别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摆脱困境,若再贪求别人的回报,便是对这种帮助的亵渎,太在乎回报,也就自然扭曲了帮助别人的本意。其实,在我们付出过后,我们自己内心已得到了宁静、快乐,这便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用感恩心做人,用报恩心做事
有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是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有一年城市闹饥荒,许多人都忍受着挨饿的痛苦,于是他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佛祖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小女孩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赶快去!”当小女孩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以感恩心做人,以报恩心做事,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美丽,更加充实。
佛禅小故事
把门关好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位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心存感恩,人才会富有
镇上有一位大富翁的房子落成了,这个富翁很高兴的大宴宾客,老和尚和小沙弥也受邀参加。这时,小沙弥看见富翁非常热心地招呼盖房子的叔叔们,却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冷淡。
小沙弥不解地问老和尚:“师父!为什么富翁要对盖房子的叔叔这么亲切呢?”“啊!哈哈哈……”师父摸摸小沙弥的头,只是大笑,并没有回答。
在老和尚和小沙弥回程的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座桥,桥下流水很急,师徒小心翼翼的走过这座桥。过了桥之后,老和尚便对着桥礼拜。
小沙弥又不解地问他:“师父!这里没佛,也没有别人,您在拜什么?”
“我在感谢造这座桥的人,感谢他们辛苦的造桥,我们才能顺利的渡过这条河,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报答。”
“我明白了。因为要心存感恩,所以大富翁要对盖房子的叔叔那么好。”
“对!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过河拜桥都是感恩,知恩感恩要惜福,才能创造富有的人生。”
一个人没有感恩之心,生活则会缺少快乐与宁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中的一切,才会使生活充满激情,人的心灵才会富有。
付出了劳动,才能底气十足地享用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就是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改革,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还亲自参加劳动,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都不肯让他人去做。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只有靠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我们才能底气十足地享用。
佛禅小故事
吃饭睡觉
修学律宗的有源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
禅师:“有!”
有源:“如何秘密用功?”
禅师:“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地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
禅师:“不同。”
有源:“有什么不同?”
禅师:“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不肯吃饱,睡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
有源听完禅师的语,似有所悟。
粮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从前,在某县城的西门外住着一个姓赵的商人,人称赵老爷。赵老爷有钱,也很浪费。就拿吃饭来说,他家有个规矩,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玉液琼浆,只吃一顿,第二顿不准端上桌,得弄新鲜饭菜。赵家的佣人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就往灶屋外的阴沟里一倒,谁还稀罕剩菜剩饭。
离赵家五里路远的一座山上有个小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师徒二人下山化缘路过赵家后院,见白生生的干饭倒在阴沟里觉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从庙里拿来一个箩筐,请赵家佣人将剩饭倒在筐里,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干净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饥。
有一年夏天赵家娶媳妇,一连热闹了三天,两个和尚从赵家抬回去的剩饭就有五大箩筐。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这么多饭,我们胀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担心,把它用凉水泡一泡,再晒干,做成阴米,吃的时候再煮一煮,这样吃三五个月也无妨。”
光阴似箭,不知道是哪一年,赵家败落得一贫如洗,连安身之地也没有了,只得讨饭过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缘回来,见路边倒着一个人,仔细一看是赵老爷。小和尚很念旧情,把他背回庙中。
赵老爷在庙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顿吃的是白米饭。到第四天,他觉得自己应该当面感谢两个和尚。他来到正殿,先给菩萨叩了几个头,然后向老和尚施礼,说道:“师父真是菩萨心肠,多谢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还礼:“施主不必讲礼,贫僧也曾受恩惠于施主。如果施主不嫌弃,在寺院住上三五载又有何妨?”赵老爷摇摇头:“多谢师父好心,只是每天都用精细饭食款待赵某,如此下去,不仅寺院养不了我,我自己也无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说道:“请随我来。”
二人走进一间禅房,赵老爷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啊,白生生的阴米堆了半间屋。老和尚说:“施主,这些都是你的。前几天你用的饭就是用这阴米煮成的。”赵老爷瞪大双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和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最后老和尚说:“饱吃不可抛撒啊!”便转身走出门去。
赵老爷面对这半间屋的米,后悔不已。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勤俭节约,这样贫者才会变富,富者才会变得更富。粮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浪费的。我们都应牢记:可以饱食,但不可抛撒。
孝顺父母是最大的美德
很久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个穷人,他家上有老父母,下还有一大堆子女。由于饥荒,家里缺吃少穿的,日子实在难过,这个人便挖了个大坑,把老父母活埋了,专心照顾孩子。
邻居看见了,大吃一惊,忙问:“你怎么把父母活埋了?”
他说:“父母年纪大了,反正是要死的。孩子还没成人,总要生活下去。我把父母活埋了,省下的粮食可以养活孩子。”
邻居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回家照做。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么做。时间一久,这竟成为一种习俗: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就被子女活埋了。
后来,波罗奈国出了个孝子,非常孝顺父母,他觉得这种活埋父母的行为太不人道了,可是也没有力量与这种社会风气抗衡。父母年老之后,他只好挖一个大坑,在里面盖房子,让父母偷偷地住在里面,每天送去各种饮食。
孝子天天想:“要是我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废除这种不孝顺父母的陋习就好了。”他的孝心感动了佛。
佛想:“让我来帮助他吧!”佛来到国王那儿,取出两条蛇,说:“你鉴别一下,这两条蛇哪条是雌、哪条是雄。十天之内鉴别不出来,我就灭了你的国家。”
国王鉴别不出蛇的雌雄,心中十分着急,便召来王公大臣,但个个都无能为力。
一个大臣出主意道:“大王!不如张榜招贤,国内也许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国王走投无路,只好贴出招贤榜。
消息传出,全国人民都议论纷纷。
孝子把这事告诉父亲,他父亲想了想,便想出鉴别雌雄的好办法。
第二天,孝子去揭了招贤榜,他对佛及国王说:“很简单,只要拿一细软的布,把两条蛇放在上面,雄蛇比较活泼,在布上会躁动不安;雌蛇比较老实,在布上安静不动。”
佛笑了笑,说:“你答对了!”接着又出第二道难题。
佛牵来一头大象,对国王说:“请你秤出这头大象有多重,否则我就灭了你的国家。”
国王与大臣又束手无策了。
孝子回家请教父亲,回到宫中对天神说:“把象牵到大船上,刻下水线,然后换上大石头,当船沉到同一条水线时,再称一下船上石头的重量,这就是大象的重量。”
佛点头笑道:“嗯!你说对了!”接着又拿出一根檀木,两头一样粗细,问道:“哪一头靠近树根?哪一头靠近树梢?”
国王与大臣张口结舌,无法回答。
孝子回家请教父亲后,回到宫里答说:“把木棍放到水中,向下沉的一头靠近树根,往上翘的一头靠近树梢。”
佛点头笑道:“嗯!你又说对了!”
佛又牵来两匹白马,大小、毛色、形态完全一模一样,问道:“这两匹马,一匹是母、一匹是子,请鉴别出来。”
国王和大臣们绕着两匹马转了老半天,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办法,只好再问孝子。
孝子请教父亲后,说:“请拿一把鲜嫩的草来。”他把草抱到马的前面,只见一匹马先用嘴把草推到另一匹的前面,然后自己再吃,孝子说:“这匹马是母、那匹马是子。因为母爱子,所以先推草给子吃。”
佛哈哈大笑,说:“你的国家里还有这样聪明的人,真是不错。从今以后,我将保护你的国家,让你的国家不受敌人的侵犯。”说完便隐没不见。
国王高兴极了,对孝子说:“多亏了你,国家才免去一场大灾祸,我要重重地赏赐你。”又问道:“为什么佛每次提问,你都要回家一次,才能解答出来?这些答案到底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教你?”
孝子跪下说:“我犯了法,求大王饶我死罪,我才敢说。”
国王说:“你说吧!”
孝子说:“我没有按照规定活埋父母,而把他们藏在家中。刚才的这些答案,都是父亲教我的。大王!父母恩重,好比天地,怀胎十月,生下我们,从小到大,推干去湿,乳哺养育,教授道理,直到我们成家立业,父母不知吃了多少辛苦,付出多少劳累。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靠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恩情,是我们怎么也报答不了的!刚才大王说要赏赐我,我什么也不要,只希望大王下一道命令,把那活埋父母的陈规陋习给废除了吧!”
国王听了之后,非常感动,遂发布命令:从此再也不准活埋父母,必须孝顺供养,有不顺父母者,从重治罪。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种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最大的美德。
佛禅小故事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母亲是我们最应该敬奉的佛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后来,这个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地从家里出走了。
年轻人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
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年轻人听了非常高兴,谢过高僧后,就欣然下山了。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很多次,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
太阳下山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
从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是我,妈妈。”他沮丧地答道。
门很快地打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在灯光下,母亲流着泪端详着他。
这时,年轻人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母亲是伟大的,在我们迷失方向时,在我们落魄时,母亲都永远为我们开启着一扇门。无论何时何地,那个能赤着脚为我们开门的是母亲。母亲,才是我们最应该敬奉的佛。
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
有一位信徒问无相禅师禅是什么,无相禅师用一个故事回答了他。
有一个技术很高明的小偷,他有一个儿子。一次,儿子对爹道:“爹,你年纪已高,找个时间交我偷盗的技术吧!”
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但他始终没有教儿子一些关于偷盗的理论技巧。
有一天晚上,父亲带着儿子到了一个富贵人家,父亲用万能钥匙打开了衣橱,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父亲便把衣橱锁上,且大声叫道:“有贼啊,有贼啊!”然后便离去。
富人家一听有贼,便四处搜查,但并未发现有什么东西丢失,因此就去睡觉去了。只是在衣橱的小偷,不知父亲此举何意,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样才能逃出去?最后他灵机一动,学老鼠咬衣服。一会儿,听见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在咬衣服,丫环一打开衣橱,小偷一跃而出,向门外逃去,富人家发觉小偷后,立刻派人去追。
众人追到河边时,那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扔进河里,自己绕道回去。这时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
小偷回家后埋怨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衣橱里,而父亲只问他是如何逃出来的。待儿子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后,父亲高兴道:“好样的,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
按照无相禅师的意思,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
禅就是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这种禅境。有时候我们会身处险境或绝境,这时,就需要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这不仅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做事的规则。
佛禅小故事
无目之人
有个和尚问投子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该如何前进?”
投子禅师说:“十方都有他的脚步。”
和尚又问:“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步为什么可以遍及十方?”
投子禅师说:“他还需要眼睛吗?”
不要一味地遵循一种模式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一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这次师父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能赢。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卖菜的小河上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满地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一听,又愣在了那里。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遇事时要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会掌握主动权,甚至变被动为主动。
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来到客堂休息,刚落座,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事已高的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膳。”
这位信徒看到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
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用膳,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总是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管理者,只有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也才能让自己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佛禅小故事
大与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曰:“大。”又问:“多么大?”师曰:“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禅师答曰:“小。”
问:“多么小?”师曰:“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究竟何处是?”
大珠禅师反问道:“何处不是?”
把话换种方式说更好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个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的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地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在说话时,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对我们并不利。这时,我们不妨换种方式说――根据具体状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说,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不懂时不妨保持沉默
从前,有一个和尚,因为听说开悟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崇拜,有一天,他就对外宣称自己开悟了。
古代的出家人有云游参访的习惯,因此,许多游方的僧人就不远千里来拜访、请教他。
他担心会露出马脚,经常一言不发,装出高深莫测的样子,自称“沉默大师”,把一切问题交给两个能言善辩的徒弟去回答。
有一天,两个弟子都出门去办事,正好—位云游的和尚来向沉默大师请教佛法,沉默大师只好亲自接待他。
云游的和尚问道:“大师,什么是佛?”
沉默大师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只好保持沉默,一边还东张西望,寻找两位能言善辩的弟子。
云游的和尚觉得沉默大师的左右顾盼充满了禅机,于是继续问:“大师,什么是法?”
这一次,沉默大师对寻找弟子已经绝望了,只好避开云游僧锐利的眼光,抬头看看天、再低头看看地,依然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云游的和尚深感受到很大的启发,又问:“大师,什么是僧?”
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不做任何表示。
云游的和尚内心充满了喜乐,再问:“大师,什么是幸福快乐?”
沉默大师感到头痛了,只好双手一摊,表示再也不能回答问题了。
云游的和尚深深地鞠了一躬,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他觉得沉默大师果然名不虚传、深不可测。
他离开沉默大师不久之后,在路上遇到沉默大师那两位能言善辩的弟子,
他不知道他们和沉默大师的关系,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自己的心得:“沉默大师是个真正的悟道者!我问他什么是佛,他把头先转向东边、再转向西边,意思是说,人人到处在找佛,其实佛就在心中,不必东找西找。我又问他什么是法,他先看看上面、再看看下面,意思是说,法是完全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之分。我问他什么是僧,他闭上了双眼,意思是说,闭门苦修的才是僧,最后我想不出什么问题了,就问他:什么是幸福快乐,他摊开双手,意思是说能放下一切就是幸福,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呀!沉默大师的悟道多么深切!教导也是如此的深刻!你们俩人应该赶紧去拜望他啊!”
云游的和尚说完,再度走上参访的旅程。两位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想:师父怎么在转眼之间就变得这么高深了呢?赶紧回到沉默大师的身边。
沉默大师看到两个徒弟回来,不禁生气地抱怨他们:“你们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刚刚有一位好问的和尚,差点把我问倒了,还好我一直沉默到底,他才走了。”
沉默大师成功地保住了他的面子,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不懂的时候能够保持沉默。当然,沉默大师欺骗别人的行径是值得我们批判的,但就处世交际而言,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毕竟不是神仙。每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保持谦虚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真的不懂,但又要顾及面子,不妨保持沉默,这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佛禅小故事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懂得运用智慧,是一个人最大的本领
小和尚揉着惺忪睡眼出了门,老和尚正在庭院里踱着步子。这时,太阳已经从庙墙那头升起来了,小和尚气得拍一下脑袋。
老和尚说,夏日早早起,在清新凉爽的田园里走一走,仿佛仙气附身,美妙轻松。小和尚也想美妙美妙,可他总是睡不醒。
“哈,又赖床了!”老和尚一边活动腿脚,一边取笑小和尚,“别怪我不叫你,有本事自己起来。指望我叫,人家会说你没出息的。”
看着老和尚神清气爽的样子,小和尚心里想:哼,得想个法子,要不然,他天天笑话我。
第二天清晨,老和尚照例早早醒来,看看小和尚,正睡得香呢。老和尚偷偷笑了,他悄悄伸脚穿鞋要下床。咦,奇怪!他的两只脚四处探着,总也够不着鞋,低头看看,鞋不见了!
“小和尚!”老和尚急得叫起来,“我的鞋哪儿去了?”
小和尚迷迷糊糊睁开眼,听老和尚在叫,他跳下床撒腿往外跑:“噢!我早起了!”
老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开箱取出一双新鞋穿上。等他出了屋子,小和尚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了,一本正经地伸胳膊踢腿。
“我是不是一身仙气?”小和尚问,见老和尚不作声,他又说:“我可是自己起来的啊!”
老和尚还是不作声,小和尚心里有点发虚:“当然,你的鞋给我帮了点忙。不过,你的鞋也该洗洗了,你得谢谢我!”
老和尚扭头看看,真的,他那双找不着的鞋,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门廊里。他笑着连连摇头:“你这小和尚,鬼点子不少啊!”
小和尚嘻嘻地笑着说:“平时你不总是教导我要靠智慧解决问题吗?这不是鬼点子,是智慧,是一种本领。”
老和尚满意地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本领不是一门手艺,而是智慧。如果一个人有智慧,并懂得运用智慧,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帮助别人,有时只需要一点智慧
有一天,一休的一个信徒来向他哭诉自己债台高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必须自杀的地步,请一休务必要超度他。一休婉言劝解,并问他除死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吗?信徒摇摇头说没有,因为他除了一个女儿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于是一休建议他找一个乘龙快婿来帮他还债。信徒一听此言,近乎绝望地说:“师父啊!我的女儿只有八岁,怎能嫁人呢?”
“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一休微笑着说。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怎么可以!你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但是一休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没问题,让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你快回去宣布此事吧!”
于是,一休要娶妻的消息立即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挤得门前水泄不通。一休抵达之后即在门口摆上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然后他在桌前便写起书法来了。一休著有《狂云集》,本来就是诗、歌、书法方面的才子,众人一见他优美的书法,忘情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原来要凑的是什么热闹。结果卖书画的钱积了好几箩筐。
一休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吗?”
信徒高兴得几乎流下泪来,连说:“够了,够了。”信徒频频向一休鞠躬,只差没跪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好了,问题解决了,我的女婿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一休长袖一摆,飘然而去。
帮助别人,并不是非要出多少人力物力,有时只需要一点智慧。那些能够用自己的聪敏和睿智为别人分忧解难的人,会显得更加聪慧,更加令人尊重。
佛禅小故事
又是一点
禅师在扫地,有人问:“禅师为什么还要清扫寺院?”
禅师回答:“灰尘从外面来的。”
问道:“既然清扫寺院,为什么还有灰尘?”
回答说:“又是一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