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容忍
一次,佛陀给弟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尤翁,在城里开了一家典当铺。有一年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便整整衣服到外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正和自己的伙计拉拉扯扯,纠缠不清。
站柜台的伙计愤愤不平地对尤翁说:“这个人将衣物押了钱,却空手来取,我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您说,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仅不肯离开,反而坐在当铺门口。
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争得这样面红耳赤吗?”
于是,他命令店员找出那位邻居的典当物,加起来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御寒不能少。”又指着外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不急用,还是先留在这里,等你有钱再来取。”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只好离开了。
谁知,当天夜里,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穷汉和别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但是,死后他的妻儿将无依无靠,于是他就先服了毒药,故意寻衅闹事。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安家费,结果尤翁以圆融的手法化解了,没傻乎乎地成了他的发泄对象,于是他就转移到了另外一户人家里——和他打官司的那家。
最后,这户人家只有自认倒霉,出面为他发落丧葬事宜,并赔了一笔“道义赔偿金”。
事后有人问尤翁,难道是事先知情才这么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是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倚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容忍,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
最后,佛陀说:“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容忍。”
不可否认,很多灾祸都是有一点小事引发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容忍他人,斤斤计较,那么灾祸往往就会立刻到来;如果在小事上,能够容忍他人,不计利益得失,灾祸自然找不上门来。
佛禅小故事
完美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
“怎么啦?”老和尚问。
“写不好。”
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
“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
“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
宽恕他人的过失是自己的荣耀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领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到自己的茅屋里有一个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景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人人都会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蔫”。宽恕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一次机会,有时能免得事态恶性发展,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荣耀。
宽容能使人改过自新
有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木鸡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但是,更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就这样,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错明过,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做人要有度量,要懂得宽容。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训斥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有时宽容一下,给别人提供一个冷静反省的空间,反而会使其改过自新。
佛禅小故事
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
苏东坡和秦少游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因为两个人都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所以,在争论时互不相让,每次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这天,两个人在一家小饭馆吃饭,刚好有一个乞丐从门前经过。这个乞丐蓬头垢面,身上脏兮兮的,还爬满了虱子。
苏东坡看到了,就随口说:“这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听了,反驳道:“虱子不是从污垢中长出来的,而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是污垢里长出来的!”
“是棉絮里长出来的!”
苏东坡生性好强,秦少游不甘示弱,二人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最后,他们约定由佛印禅师来做个评定。
禅师见他们到来,知道准又碰到难题了。禅师认真地听完了二人的叙述,对他们说:“你们先坐下,听我慢慢地更你们说。”
苏东坡信心十足,秦少游胸有成竹,两个人都以为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
没想到禅师却长叹一口气,说:“可惜呀,你们谁都没有说对。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脚却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
宽容是最有效的教育
有一天,一位法师去某个地方,正要开门出来,却没有想到迎面撞进了一位彪形大汉。这位大汉由于使的力气过猛,只听得“嘭”的一声,正巧碰到了法师的眼镜上,而眼镜又把法师的眼皮碰青了,然后跌碎在地上,镜片摔得粉碎。然而这个满脸络腮胡撞人的大汉,却没有丝毫无愧疚的表情,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法师心想:这世间的事情大多都由因缘合和而生的,有善缘,当然也就有恶缘,解决恶缘的办法,只有以慈悲相待。所以,他就以一种欢喜豁达的心胸接受了这项事实,并没有和那位大汉讲什么道理。
大汉见法师以微笑的面容来回报他的无理,心里觉得挺奇怪的,于是就问:“喂!和尚,我把你的眼镜碰碎了,你为什么不生气?”
法师微微一笑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即便是生气也不能使破碎的眼镜再重新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立刻消失,消除痛苦。再说了,生气只会把事情扩大而已,如果我生气,对您破口大骂,或是打斗动粗,必定会造下更多的恶缘,甚至会伤害以身体,可是仍然不能把事情化解。以世间因缘果报来看这件事情,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可以避免相撞,而我们却撞在一起,或许这么一撞就化解了我们过去的一段恶缘。所以,我不但不生气,反而还要感谢您助我消除业障!”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法及法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去。转眼间这件事过了半年,有一天法师接到一封挂号信,内中附有五千块钱,原来正是那个大汉寄来的,信中是这么写的:
师父慈鉴:
非常感谢您,那天撞了您,却救下三条活命,事情是这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本来不知道用功也不知道什么进取,毕业之后,在事业上一直是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常常自怨自艾。结婚之后,也没有善待妻子,还常常拿妻子出气。有一天,我外出上班,忘了拿公事包,于是又回家去取,没有想到却发现妻子和一个男人在家中谈笑。我看见了非常生气,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想杀了他俩,然后自杀。可是,当那个男人慌忙回头的时候,脸上的眼镜碎落地下,突然之间,我想起了慈悲的师父。就是师父的那句:“生气不能解决问题”使我冷静下来。我想:妻子越轨,我必须负全部的责任。因为,过去我实在不该冷落她,经过这件事,我悟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想再也不会暴躁及莽撞了。更重要的是,我误会妻子了,那个男人原来只是她的表弟!目前,我们一家和乐相处,在工作上更得心应手了。师父的开示,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一生受用不尽。为了感谢师父的恩德,我寄去五千元,两千元赔偿师父的眼镜,三千元为我和妻子做功德,我惭愧以往不知修福,反而造下不少恶业,还请求师父为我们祈福化解,消除业障……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告诉他怎么样做是对的或是错的。有时候,宽容一个人的错误,更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这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
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
从前有座大山,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十分聪慧,颇具慧根。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一天,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了,于是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
20年后,小和尚得到了很多世俗之物,功成名就。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浮云时,他想起了老和尚,猛然醒悟!
于是,他又放弃了一切,回到了庙里,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原谅。
小和尚没有回来,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愤怒了!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佛珠也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能长蘑菇?小和尚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于是他又失望地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木板床上,都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
可是,小和尚已经下山了,老和尚悔恨不已……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原谅别人是最美的境界,原谅别人不仅成就了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原谅别人,会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原谅别人,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超脱怨恨束缚的机会。
佛禅小故事
时刻看着脚下
夜色中,法演禅师和佛果、佛眼、佛槛三位弟子在一座亭中闲话。这三位弟子号称“三佛”,禅功不相上下,都很得法演的赏识。此刻只听他们纵论滔滔,相当热烈。
不觉夜气已凉,几人裹紧袈裟,准备回寺休息。
归途中,忽然一阵风吹过,把走在前面佛眼手中提着的灯吹熄了。四周一片昏暗,法演不失时机地对几位弟子说:“快把你们此刻领悟的心境说出来。”
话音刚落,佛槛答道:“彩凤舞丹霄。”黑暗和光明并没有分别,此刻在禅者的心里,也像是五彩斑斓的凤凰翩翩起舞于红霞明丽的天空。
法演把头转向佛眼,佛眼说道:“铁蛇横古路。”只要心地空明,没有什么能阻止求法者的脚步。
轮到佛果了,佛果指指路面:“看脚下。”
法演这才点头叹道:“能够胜过我的,只有佛果了。”
此时,佛眼手中的灯又亮了,把四个重重叠叠的影子拖得老长老长。
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
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但刚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又让樵夫过了桥。
而后,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却又赶来了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
不甘心再次回头的绅士,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
话不投机,两个人就争了起来。
这是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个人便不约而同地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很多人让路!”
和尚说:“既然已经让了很多次,何不再让农夫一次——这样虽然过不了桥,但起码保持了你的绅士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脸孔涨得通红。
和尚又问农夫:“你真的很急吗?”
农夫答到:“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你既然着急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给别人让路也就是在给自己让路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习惯各异,脾气秉性不同,难免会发生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妨主动谦让,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纠纷。给别人让路也是在给自己让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风平浪静。在生活中放宽心态,谦让一些,既能显出自己的风度,又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争斗都没有意义
一日,有个僧人经过树林时,将半粒烂苹果丢在地上。刚好被三只乌鸦看见了,它们以为那是一块肉,连忙俯冲下来争食。
它们都想把那块“肉”据为己有,因此一面用利喙去抢啄,一面张开强有力的翅膀,“啪!啪!啪!”向友伴展开攻击。刹那间,地上的沙尘纷纷扬起。
几分钟后,那半粒烂苹果已被它们啄碎了,果肉混着泥沙,谁也分辨不出哪些是果肉,哪些是泥沙,因此,它们都未曾吃到一口。这时,它们停止了争夺,当它们开始梳理自己的羽翼时,才发现各自的翅膀已是鲜血淋漓了。
“早知道那是一块腐烂的肉,我就不和你们抢了!”其中一只较瘦的乌鸦说道。
另一只乌鸦听了,不甘心地说:“流了这么多血,即使那块肉全被我吞下,也是得不偿失啊!”
接着,那只较老的乌鸦插嘴说:“如果不是你们那么冲动,我是决不会和你们争那块发了霉的肉的!”
“发了霉的肉?”那只较瘦的乌鸦问道,“是谁告诉你的?”
“要不是发了霉、烂了,你想那个僧人会轻易地把它扔掉吗?”那只较老的乌鸦说完,连忙掉转过头,看着还淌着血的翅膀,心里似乎在为自己的参战而不值呢!
“都怪刚才没有仔细看好,现在再来争论,也无补于事啊!”第二只乌鸦说完,便垂头丧气地躲进丛林里去疗伤了。
其他的两只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就各自拖着伤痛的羽翼,离开了。
僧人看完之后自言自语地说:“这样的争斗实在是没有意义啊!”
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美玉其外,败絮其中”,但还是有很多人加入了争夺的行列,争的头破血流,争得你死我活,到最后才知道根本不值得去争夺。要知道,被争来争去的东西,往往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佛禅小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个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对于某些事,无需作任何解释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当即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往往会越描越黑,事情会越闹越大。其实,遇到这种事情时,没有必要去理会,要相信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把心放宽一些,装装糊涂,宽恕对方的过错,往往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为了一点小事没必要争吵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
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代啊?”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什么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既要有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的勇气,又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佛禅小故事
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什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人人难免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本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人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有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才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位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伸过来过他”,这不是退让和怯懦,也不是思想愚固,而是人性中的宽容与理解。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给别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和尊重,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处得更好。
不为小事而执著,是对自己的宽容
仰山和尚是为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为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为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为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了晚上。”
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样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为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为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想到这里,仰山便对老师说:“我们开始上课吧!”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世人无尽的烦恼大多都是由一些小事而引发。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太过于执著而已。不必把一些小事情或小过错老放在心上,让它们成为过去吧,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佛禅小故事
等闲击碎虚空骨
在日本禅门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梦窗国师。梦窗国师少年时,曾经有一次千里迢迢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
梦窗到方丈室向一山禅师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祈求禅师直指开示。”
一山禅师听后,不但不告诉他,并且很严峻地说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仍得不到一山的开示,于是含着眼泪辞去,前往镰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
在佛国禅师的座下,他遭到了更为无情的痛棒。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
梦窗终于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彻大悟之境,绝不回来见师父。”
他辞别佛国禅师,连夜到了一个山林里面,与大自然做静默的回答。有一天在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就想到茅棚里去睡觉,正准备上床之时,误认为他已经走到茅棚的墙壁,不知不觉把身子靠了过去,结果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
在身心开朗之余,他作了一首偈语说:“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只要诚心改过,也可成佛得道
从前,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跟随良师益友学习,一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但是独生子态度傲慢,没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学习,常常早上才学的东西,下午就放弃了,结果几年下来,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父母只好失望地叫他回家治理家业。
独生子为人悭贪,行为放纵,变卖家产供自己挥霍,致使家道中落,沦落为贫穷之人。骄傲虚浮的他,做事鲁莽没有智慧,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平日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所以大家都很厌恶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面对这些境遇,独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检讨,反而还埋怨父母,责怪师长、朋友,觉得都是祖先神灵没有庇佑,才让自己诸事不顺,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独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学道,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独生子来到精舍,向佛陀顶礼后,说道:“佛陀啊,您的教法宽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请允许我做您的弟子吧!”佛陀说:“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净的行为,你现在仍有种种恶习,如同带着一身的污垢,若不改过,即使跟随我修行,也是无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顺父母,研习老师所教导的东西,并且好好治理家业,让家里富裕起来。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容,不可不合节度;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勤勉努力,那么必然会受到大家的称赞与羡慕,这才是真正的道。”
于是佛陀为他说了一首偈语:“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亦后世,恶法为常垢。垢中之垢,莫甚于痴,学当舍此,比丘无垢。”
独生子听了之后,醒悟自己骄慢愚痴的习气,欢喜地听从佛陀的教诲回家,并且经常思维偈语中的涵义。从此之后,他不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典、勤修家业,并且以戒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合正道之事他就不做。亲族及乡里看他改变这么多,都非常赞叹,于是他的名声传遍各地,国人都称赞他是贤人。
三年后,独生子又来到佛陀的面前,以至诚恭敬心顶礼佛陀,并向佛陀禀告:“过去三年我听从您的嘱咐,尊敬父母师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恶行善,所有的人都替我感到高兴。恳请佛陀慈悲,允许我出家修行。”
佛陀应允后,独生子的须发自动落下,马上现出清净的僧众形象。出家后,他日日精进,思维止观、四圣谛及八正道的道理,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每个人读会犯错误,有了错误不要回避,更不要一错再错,只要诚心改过,也可以成佛得道。佛说,惟有清净自己的行为及心念,才能够真正领纳佛法,与真理相应,从中获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脱。
恶语伤人亦伤己
有一次,佛陀在离犁越河不远的地方坐下来休息。
这时,有一群打鱼的人,用网捕捉了一条大鱼,五百多人竟然也拉不出来。所以,他们又喊了那些牧牛的和种田的人,总共一千多人一起拉网,才把这条鱼拉上来。之后再看这条鱼,竟有一百多个脑袋,而且种类俱全,有驴、马、骆驼、老虎、狼、猪、狗、猿猴、狐狸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
佛陀来到鱼的面前问它:“你是不是迦襁缆?”
鱼回答说:“我的确是迦襁缆。”
阿难闻言就问佛陀说:“这条鱼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佛陀回答他说:“早先有一个男孩,名字叫迦襁缆。这个孩子聪明博学,性情旷达。一天他的母亲问他说:‘孩子,你这么聪明有学问,世上还有能胜过你的吗?’他回答说:‘有,佛门弟子。’母亲说:‘你为何不去修习佛法泥?’他奉母亲之命,就去学习佛门义理,而且全都通晓。但当他与和尚们谈论佛法时,谁如果应答不出,他就斥骂这些人,由于他用各种动物的头来比喻那些人,因此得此报应,这百兽的头就都长在他身上,他就成了这条百头鱼。”
这些捕鱼人、牧牛人等听了这话,就都求佛陀允许他们出家。佛为他们说法,他们都能明白,于是都做了和尚。
阿难和众僧听了佛陀的话,心中忧虑,都说:“以后说话不能不谨慎啊!”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如果要想身体健康,吃东西时就要小心谨慎;如果要想一生保平安,自己的言语也要小心谨慎,绝不可出言不逊,出口伤人,更不可以说别人坏话,挑拨是非。即使我们看到有些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那么也不可以随随便便下断语;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才不会因言语问题闯出祸来。
佛禅小故事
不如小丑
白云守端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时,久久不悟,杨岐方会禅师很挂念,很想有机会开导他一下。
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以前拜过谁为老师?”
守端回答:“茶陵郁山主。”
杨岐又问道:“我听说茶陵郁山主是因为跌了一跤而大悟,写了一首偈,你知道吗?”
守端:“知道!那诗偈是这样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听了之后,便发出怪声,呵呵地笑着走了。
守端却因方会禅师的一笑,饭食不思,整夜失眠。 第二天守端便至法堂,请示方会禅师,为何一听到茶陵郁山主的诗偈便发笑不已。
杨岐:“昨天下午你可看到寺院前,马戏班玩猴把戏的小丑吗?”
守端:“看到了。”
杨岐:“你在某方面实在不如一个小丑。”
守端:“为什么呢?
杨岐:“因为小丑的种种动作,就是希望自己博得别人一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不要忌讳自己的缺点,不要怕别人的议论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有五个师兄弟,他们平时关系都很好,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
有一天,师兄弟五个人又坐在一起研习经文了。突然有人来通报说,方丈和尚有事找大师兄。大师兄一听,方丈有事找他,连忙拔地而起,冲出门外。
同修的几个师弟看到了,都笑大师兄的性子太急了,顺便就提到了大师兄的优缺点。他们说道:“大师兄的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是有两个小毛病,第一是容易发脾气,第二是做事太冒失、欠考虑。”
大家正在说着的时候,正好大师兄回来了,听到大家议论他的这些话,非常生气,立刻走到屋里,大发雷霆,揪住说他缺点的那个人,抬手就打。
旁边的师弟就质问他:“你为什么打人?”
大师兄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脾气?我在哪里做事冒失?可是他说我喜欢发脾气和做事欠考虑,所以我要打他。”
那个师弟就告诉他说:“你现在这种举动,正说明你确实爱发脾气和做事莽撞,你的这些做法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还要忌讳自己的缺点,怕别人议论呢?
凡事都应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可盲目自信,更不应拒绝批评和帮助。只有善于倾听来自别人的不同声音,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在指责别人前,先想想自己该不该指责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经过好几个小时,四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炼”,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怎么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当别人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会指责人家。可很多时候,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被指责,但我们却忘了指责自己。我们要做到:在指责别人前,先想想该不该指责自己。
佛禅小故事
不可向你说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将对方的谩骂归还给对方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怒火。
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慈悲地看着他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后来,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世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时我们会遭到别人一些无理的谩骂,这时不要以牙还牙,只需将对方的谩骂归还给对方即可,也就是说,不接受对方的谩骂。这样一来,我们不但战胜了自己,而且也会战胜对方。
“无”就是没有,没有则是无法战胜的
道树禅师为了弘扬博大的佛法,在道士的道观旁边建了一所寺院,道士们当然难以容忍这个佛寺在他们身边存在,总是想着要除去这个眼中钉。于是这些道士们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他们呼风唤雨雨,让电闪雷鸣;让夜晚不再来;让白天的时候天上挂着繁星。种种奇怪的现象把不少年轻的和尚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在那里住了十多年。最后,道士们所有的法术都已经用过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沮丧地去别处寻找安身之处了。
有人不解地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那么高强,你是怎么战胜他的呢?难道你有比他更强的法术吗?”
道树禅师回答说:“他们的法术是很强,我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我也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法术,只有‘无’字能让我战胜他们。”
那个人又问:“人都说佛法无边,‘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尽管厉害,厉害就证明他们有,有就必定有尽头,有尽头就有量,有量就有边;我没有任何法术,无就是无限,无限则无尽,无尽则无量,无量则无边;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无”指的是虚空,就是指没有。凡是有的东西,它就一定有界限,而“无”则是“空”,是无穷大,是没有任何界限的,所以它就成了无限。当我们把心中清空,让它变成无穷大,那我们也就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求得心如止水的境地,那么无论任何事情我们也都能放得下了。
佛禅小故事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
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并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淡泊名利就会没有得失的烦恼
华智仁波切在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离开了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了那个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
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华智,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他来到华智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还真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我肯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哪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真正的智者,会看透世间的虚幻,无论什么在环境中,都能拥有一份平静而祥和的心境,所以就没有得失的烦恼。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纷争恩怨也能一笑了之。
在待人接物时,应该看才不看貌
一休禅师的门下,有位做将军的弟子。这天,这位弟子请他吃斋饭,一休非常高兴。他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因为来时匆忙,没有来得及换衣服,而守门的警卫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因为是哪里来的臭和尚,无论如何不准他进去。一休禅师无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将军左等右等,可就是不见一休禅师来,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他刚想出门去看一看,却与迎面而来的一休禅师撞了个满怀。见到禅师穿了一件崭新的袈裟,将军很奇怪,但也没有多问,只是把禅师迎到了客厅。
开始用餐时,一休禅师自己不吃,只是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见了,更加纳闷了,忍不住问道:“师父,您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者寺里的僧众带些饭菜呀?如果是这样,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道:“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的,不是请我吃饭的,所以我就不吃,只给袈裟吃。”将军听了,更是迷惑不解。
一休禅师说:“我第一次来时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把卧挡在了外边。我只好回去换了一件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你们以衣服的新旧作为邀请客人的标准,所以我就想,你们可能只是邀请衣服吃饭的,我就只好把饭菜给衣服吃了。”
将军听完,开怀大笑,继而是深思。
要评价一件事情,就要看它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同样,在评价人时,也不能以貌取人,而要看这个人的内心,看这个人的实际行动。有的人穿得再好,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而有的人虽然不注重穿着,却是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思想有作为的人。
佛禅小故事
今天没人来
有两个寺院,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山上的方丈的修行很好,能知明日之事。
每天小和尚都问方丈,今天谁会来,山下的方丈会不会来?
如果有贵人来,就把寺院好好的打扫一下。
常年如是,小和尚觉得很好玩。
某一天早上,小和尚又问方丈:“今天会不会有人来啊?”
方丈想了想,说:“今天没有人来,关上寺门好好修行吧”
上午无事。
下午小和尚突然跑了进来,大喊:“师父,师父,有人来了,是个印度僧人”
一阵寒暄之后,方丈跪拜。
这个印度僧人便是达摩祖师。
改掉一些小毛病,会减少一些大麻烦
很久以前,药山寺庙里有一个和尚,平时有些粗心马虎,但是却很勤劳。他一年四季很少闲着,春种秋收和山里的百姓一样。每年都种很多地,铲趟弄得非常及时,为了干好庄稼活儿,有时从庙里带点简单饭菜,在地边随便将就着吃一口就行。
他和山里百姓处得挺近乎,串换取借样样都能办得来。谁要是用着和尚干点什么,那是有求必应。因为他姓王,时间长了,所以山里人习惯叫他王和尚。
一天,王和尚在地里干活儿,傍晌了。他坐在地头上,把带来的中午饭拿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光吃饭不香,便去山坡上拔来两棵野葱就饭吃,但却没看清,自己拔下来的“葱”却是“三叶藜芦”。刚刚吃完,王和尚想先歇一会儿,然后好再干活儿,然后就睡下了。
晌午过了不一会儿,山里的百姓三三两两地下地干活去,当人们路过王和尚地边时,看见他躺在地上睡觉。便招呼说:“王和尚,快醒醒吧,过二道岭了,别睡啦!”
连说两遍,都没听见王和尚回话。这时,有个外号叫“到得了”的青年,他寻思王和尚睡得这么实,过去戏弄一下他,开个玩笑。
他走近王和尚跟前一看,他嘴里吐着白沫,全身乱哆嗦。急忙招呼大家:“喂,快来呀,王和尚得病啦。”一听说王和尚得病,大家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把王和尚扶坐起来。连连招呼,他都不省人事儿。
一个老农从地上拣起一棵野葱说:“王和尚准是吃这东西中毒了,快把他抬回庙里。”说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王和尚抬进庙里,老农又急忙吩咐人熬绿豆汤。不一会儿,大伙就给王和尚灌下绿豆汤解毒。
王和尚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大伙儿,感到非常惊奇。
老农手里拿着野葱问他说:“你是不是吃了这东西?”
王和尚点了点头。只见他用手比划了两下,又轻微地闭上了眼睛。
几个时辰过去,王和尚完全清醒了。大家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他十分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老农说:“你吃的不是野葱。它叫藜芦。也有人叫它老旱葱、大叶芦、路黎。它的形状很相似野葱,不注意区别,很容易弄混,这东西毒性大。”
“是吗。”王和尚一直看着大家惊恐的表情。“我吃过饭,倒在地上不知怎么的,就糊涂过去了。”
“这可含糊不得,很容易吃亏。”老农拿着王和尚吃过的“野葱”让他看,“你看看它是几个叶儿?它是三个叶儿。要记住:三叶藜芦四叶葱。野葱能吃,藜芦不能吃。今天,幸亏你吃的不多,不然的话,你就没命了。藜芦的毒性可大啦,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阿弥陀佛,你们的救命之恩永世不忘。今后,我不光种地,还要向你们学习认识中草药。多谢大家!多谢大家!”王和尚双手合在一起向大家深深地拜谢。
从此以后,王和尚在药山边种地边仔细识别中草药,自己还亲自做实验。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以后自己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
粗心大意,往往被我们当作一些小毛病忽视了。可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性命。如果能改掉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小毛病,生活中就能少很多不必要的大麻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