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佛心做人,持禅心做事-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说,人应该有欲望,但需要节制。以佛心驾驭欲望,才不会被欲望迷失了心智,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佛说,参禅悟道即是修身养性。禅是心如止水之静,以禅心修身养性,则必然会提升自身修养,并能享受清静之福。

    欲望之钵永难填满

    佛陀曾给弟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到全国最富有的富豪家门口乞讨。平时,富豪家的红门总是紧闭的,即使打开,也会站两个门卫,不要说是衣着破烂的乞丐,—般人也难以靠近。

    但是,富豪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只要他出门时看见可怜的乞丐,总会叫门卫拿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所以,在富豪家门口远远的地方常有乞丐和穷人守望。

    这一天,那个乞丐也像平时一样,带着磨得光亮的钵,到富豪家门前去碰碰运气。乞丐万万没有想到,富豪的家门没有紧闭,留下了一条小缝,也没有门卫看守,他便大胆地从门缝里钻了进去。门里是一座大的宅院,围着宅院的是美不胜收的花园,那时正是春天,人间最美丽的花,像百合、玫瑰、牡丹、杜鹃、莲花、樱花都在花园中盛放。

    乞丐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象,他立刻被这非凡的美震慑了。

    “喂,你想干什么?”

    乞丐被背后的喊声惊醒而回过神来,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仁慈的富豪。

    “我,我,我……我只是想来乞讨一些东西。”乞丐说着,捧起他手中那一个磨得十分光亮的钵。

    “喔,你不用害怕,从来没有一个乞丐有机会和我站这么近,今天,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富豪笑着说。

    乞丐说:“你不要答应得太早,也不要自满,你可能做不到,你可能会后悔的。”

    富豪说:“你倒是说说看,你想要些什么?”

    “你看看我手中的钵,只要能装满它,我就心满意足了,”乞丐说,“大人,你装任何东西进去都可以,惟一的条件是一定要装满它,大人你现在还来得及说不呀!”

    “哈!哈!……”富豪放声大笑,“你可能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吧’我是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不要说在你的小钵里装满食物,就是装满钻石、珍珠、玛瑙,又有何难呢?好!我就答应你,纵使耗尽家产,我也会把你的钵装满,我绝不会后悔的,你放心吧!”

    富豪立刻叫家丁到库房去取一箱金银财宝,把乞丐的钵填满。说也奇怪,一整箱比钵大上几十倍的金银财宝全倒进去,钵也没有满,富豪又叫家丁拿一整柜的绫罗绸缎、最华美的衣饰出来,把乞丐的钵填满。说也奇怪,一整柜比钵大上几百倍的华美衣饰全倒进去,钵还是没有满。富豪再叫家丁把家里所有的米粮酒菜打出来,填满乞丐的钵。说也奇怪,比乞丐的钵入上几千倍的食物全倒进去,钵依然没有满。

    富豪不信邪,将所有的家丁召集起来,把家里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值钱的或不值钱的、有用的或无用的,全部塞进乞丐的钵里,难以想象的是,钵依然不满。

    富豪不仅仁慈,也是非常守信用的人,他最后把整个庄园变卖倒进乞丐的钵里。钵依然不满,好像永远也填不满。

    到了黄昏的时候,富豪的一切都倒进钵里了,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捧着钵的乞丐。

    已经一无所有的富豪向乞丐拜倒说:“您一定是神仙,带着神奇的钵来考验我、启示我的,请问神仙,您究竟要给我什么启示呢,请原谅我一再忽视您的提醒,自傲于自己的财富,请告诉我一个启示吧!”

    乞丐把富豪拉起来说:“我既不是神仙,也没有什么启示,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以前都站在你的家门口等待食物的乞丐呀!”

    富豪说:“那么,可不可以请求你,告诉我这个钵的来历,这么小的钵怎么可能连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装不满呢?”

    乞丐一边抚摸手上的钵,一边说:“我是一个贫穷的乞丐,穷到连一个钵也买不起。有一天我在坟场里睡觉,无意中捡到一个死人的头盖骨,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钵一样,为了不让人看出它是头盖骨,于是我把它磨得非常非常光亮。奇怪的是,这个头盖骨虽然小,但不管放什么东西都无法填满它,就好像活着的人,世间的一切也无法填满他的头脑一样。这一路上行乞,这个钵已经使许多骄傲的富豪散尽家财了,大人,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才一再地提醒你呀!”

    佛说:欲壑难填,你想在欲望中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不满足就不幸福;满足了你的欲望又提高了,又不满足了。欲望之钵是永远也填不满的。如果你仍然被欲望,尤其是贪欲所支配,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更不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欲望是需要经常修剪的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来客是曼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大悟。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对待什么东西,我们都不能放任自流,欲望也是如此,放任欲望就会使我们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然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对于欲望,我们应该像园林工人修剪灌木那样,尽量把它修剪得美观,不让它疯长,丑恶不堪。这样我们不仅能摆脱欲望所带来的痛苦,还能使之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佛禅小故事

    认识自己

    有一天,一座寺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他殷勤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做些什么呢?请师父赐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去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又一次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做事了吗?”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认识吧。”

    三天过去了,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蛮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仍是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个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了方丈的禅房。他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寻找,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最后,这个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快跑去见方丈……

    钱财生带不来死带不走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又想了一会,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到的这枚钱。”

    国王派了个亲信去检查真假。这亲信果然看见了此人父亲口中放钱的地方,这才相信了。国王听了亲信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死人父亲,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钱财为何物?”

    小和尚答到:“身外之物。”

    虽说没有钱财不行,但千万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因为,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带不来,死也带不走。

    钱财多往往是一种拖累

    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家中有一个男孩子,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虑的快乐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

    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在他成年以后,就辞亲出家当了比丘。

    有一次,比丘在教化回来的途中,在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是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这时适逢傍晚,太阳已快西下。比丘对大小的车辆及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却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回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渐快亮了,山贼因无隙可入,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看,只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等往山上跑去,营外惟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

    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大师!您有见到山贼吗?”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在昨傍晚就来了。”比丘回答说。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比丘一点也不紧张,不慌忙,他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的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要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比丘的话,使众商人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倒反而视若无睹。后来,他们也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了。

    世人以为钱财多了是件好事,可以满足许多欲望,其实不然。钱财多了,人的欲望就会随之增多,不但会招致很多苦恼,还会成为一种拖累——毕竟老是担心失去什么的。将钱财布施出去是个不错的主意。

    佛禅小故事

    不是自己的

    有一次,净空禅师在香港讲经。期间,遇到一位金银珠宝很多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前往银行去见识见识那些珠宝,因为他的珠宝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了。

    到了银行,经过层层的鉴别,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进入保险库打开保险箱取出金银珠宝。这时禅师说:“这是你的?你就这么一点点吗?”

    听了这话之后,居士心里很不痛快。他有那么多的财产,禅师竟然说它不是我的?这些珠宝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抢劫。只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一个星期去打开看一下。

    这时,禅师说:“如果这样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这有什么两样?和他没有两样,也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是自己的?”

    欲望太多则会一事无成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僧人,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僧人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僧人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僧人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或是几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会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更无法静下心来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贪婪者都不会有好下场

    从前菩萨化身为鸽王,带领着自己的属下五百只鸽子在国王的花苑中寻找食物。

    国王见后,便命人张网来捕,结果鸽王与这五百只鸽全都落网,无一逃脱。国王命人将鸽子们装进笼里,用粳米与肥肉喂它们,以作佳肴之用。

    鸽王被关进笼里后,便开始一心向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兴起行善的念头,希望能让众鸽得以逃脱,远离灾难。

    它对其他鸽子说:“佛经中说,戒贪是第一重要的。因贪而富贵者,就像是饥饿的人得到有毒的饮食一样,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你们只要绝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众鸽说:“都已经被关在这笼里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鸽王说:“贪婪者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它开始绝食,慢慢就瘦了下来,到了可以从笼中缝隙中飞出去时,它又对众鸽说道:“如果你们能够绝食,变得像我现在这样瘦,就可以自由地飞走了。”

    说完就从笼中飞了出去。

    贪图一时的快乐,是人性中的致命弱点。古往今来,因禁不住利欲的诱惑而身败名裂的大有人在。因此,为了能够平静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应该学会遏制自己的贪欲,万不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失去了终生的自由。

    佛禅小故事

    放逐天堂

    一休禅师行脚在外,由于天色已晚,就借宿农庄。深夜被一连串的哭声吵醒,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由于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鱼捉鸟杀生为业,故卧病时,常为过去的杀业而不安,其家属就要求一休禅师能作法,让死者上升天堂!

    一休禅师诵完经,就在一张纸上题了字,让死者握在手中,并告诉他的家人说:“好了!亡者会上升天堂的,你们放心吧!”亡者家属对一休的如此关照非常感动,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于是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杀生罪业,如须弥山那么多,恐怕连阎罗王的账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记了。”

    死者太太看了,内心非常难过,为什么一休禅师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杀业,你不承认有如须弥山那么多吗?”

    死者太太:“我承认,只是难过没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吗?”

    一休:“我本以诵经为他消罪解业,但你却那么要求,所以我才写信告诉阎罗王,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实应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阎罗王的账簿上记不完而麻烦,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俩人见状,便拉住那个僧人问道:“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烧一样的疼,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僧人的话:“僧人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所害。

    贪图享乐会失去自我

    有一次,世尊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诸比丘僧,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有两个商人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资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

    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一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第一队商人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去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的美女、财宝无奇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

    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

    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一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儿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

    这个天女说完,即消失而去!

    又有一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

    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

    那第一队商人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

    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因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

    果然,过了七天后,如第一个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防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而那第一支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

    世人大都贪图享乐,殊不知,正是因为贪图享乐,人才会失去自我。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贪图享乐的话,他最终会被享乐所吞噬。一个人只有抵制住享乐的诱惑,才能真正地安身立命。

    佛禅小故事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禅师:“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禅师:“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禅师:“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坠云雾中,仍然觉得茫然一片。

    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禅师:“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听了,立刻有所顿悟。

    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常伴随着灾难

    以前,有兄弟俩,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即便这样,兄弟俩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并且,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虽然艰苦了点,但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观世音菩萨得知了他们二人的情况,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清晨时分,菩萨来到了兄弟俩的梦中,对他们说:“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前去拾取。不过一路途非常艰险,你们可要小心!并且,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下山,否则,就会被烧死在上边。”说完,菩萨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非常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启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遇到了毒蛇猛兽、狼虫虎豹,并且,天空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兄弟俩咬紧牙关,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来到了太阳山。

    兄弟俩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黄金,金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弟弟一脸的兴奋,望着这些黄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却只是淡淡的。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了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却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地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步履蹒跚,根本就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晒死在了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作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

    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云游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呢,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写封介绍信给您,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您。”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给住持过目,而是潜身在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对他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才找到雪窦,曾会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的交还给曾会,两个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俗话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在生活中,只有那些无所奢求的人,才能够活得开心,过得幸福。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佛禅小故事

    一杯水和一片湖

    一位禅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禅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禅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禅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禅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不属于你的东西怎么都得不到

    从前,有三个人一同做买卖,各分得五千钱。有一钱无法均分,如果分给一人,则不公平;如果破开,则不可能。这一钱如何处置呢?

    这时,有一僧人经过此地,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将这一钱布施沙门。因为,布施能破贪欲,布施能获得福报。于是,三人异口同声地说:“将这一钱布施沙门是最好的办法。”

    三人便一同把这一钱恭敬地布施沙门。

    沙门领受一钱,并祝三人今世后世同得布施之福报。

    三人共同谋生,一同到了罗阅国中,各自都成为了富豪。一人主山中采金矿,所采金皆为纯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人主耕田地,地里挖出黄金,锄头所耕之处,皆出黄金;第三人主水中捞金,入水必得黄金。

    这三人拥有黄金累累,仍广行布施,救济贫苦之人,并不断地布施沙门。因前生、今生布施之恩,三人所得黄金无量。

    这奇异之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国王耳朵里。国王贪心顿起,心想:“我是一国之主,我国所有人、财都应该归我所有。”

    国王便命令数百兵将去掠夺黄金。

    那数百兵将个个贪婪,都想捞得金钱。可奇怪的是,士兵到山中采金,金便化顽石,一无所获;又到田地里耕挖黄金,锄头所到之处皆为沙土;再到水中捞金,黄金都化为瓦石。那些兵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半点儿黄金也没有取到,狼狈而归。

    国王大为恼火,便来到佛那里,请伟大的慈悲的佛陀为他开示。

    他问佛陀:“这三人的金子应该是我的,可为什么我派兵去取而一无所获呢?”

    佛微笑,智慧的双目微闭,用宁静的声音回答道:“这是三人前世布施沙门所得功德,这不是国王你自己的金银,你不应强取豪夺啊!”

    在这个世界上,属于你的东西,你推也推不掉;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怎么也得不到。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属于你的呢?如果你付出努力了,就是你的;没有付出努力,就不是你的。

    总想得到就难以成佛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欲望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是因为欲望的繁殖力很强。人的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内心能不受欲望的冲激与勾引,烦恼自然会减少。战胜欲望才能称为自由人,也才能成佛。

    佛禅小故事

    价值

    一天,一个遇到挫折的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老禅师手舞足蹈,缓歌而过。

    年轻人见状,叫住老禅师,问道:“老人家,您为何会如此快乐?”

    老禅师朗声回答:“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我为什么不快乐?”

    年轻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觉得自己很自卑,不如别人活的有价值。”年轻人还是满脸忧伤。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更自卑呢?”

    年轻人刚要回答,老禅师摆了摆手,继续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那么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呢?”说完,老禅师朗笑而去。

    年轻人顿觉释然。

    忏悔是最有力量的

    从前有个妙高禅师,他修行非常精进,但有个缺点,就是爱打瞌睡,每次坐到蒲团上,腿一盘就开始打瞌睡。他后来想了一个方法,在寺庙后面找到了一个台子,把台子放在悬崖上面。他坐上去,把腿一盘,一半伸出悬崖。心里想:如果我打瞌睡,就会摔下悬崖,当场摔死,所以应该不会再打瞌睡了。

    没想到,当他双腿盘上去,坐好后,又打起瞌睡来,结果真的摔下悬崖。跌落在半空中猛然惊醒,发现有个菩萨将他接住,重新托到台子上。

    妙高禅师问菩萨:“你是谁?”

    菩萨说:“我是韦陀,看你这么精进,特别来为你护法。”

    妙高禅师听了很高兴,说:“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么精进、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有多少呢?”说话时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

    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很多,但是像你这么骄傲的人很少。所以,从此20世我不会再来为你护法!”说完转身走了。

    妙高禅师大吃一惊,立刻观照自己的傲慢,当场跪下来礼拜,忏悔道:“以后我不会傲慢了,请您继续为我护法吧!”说完痛哭流涕。

    此时,菩萨已经走远。怎么办呢?“虽然没有人护我的法,但我还是要继续修行。”他爬到妙高台上,继续盘腿打坐,心里想:“经过这么重大的教训,我一定不会再打瞌睡了!”但不多时,又打瞌睡了,再次摔下山崖。跌落到半空中,惊醒过来:糟糕!韦陀菩萨不会再来救我了,这次我真的要死了啊!在离地面两寸的时候,突然有个菩萨又托住了他,把他托回到高台上。

    他问:“你是谁?”

    “我是韦陀。”

    妙高禅师说:“你不是说从此20世不再来护我的法了吗?”

    韦陀菩萨说:“我本来说20世不来护你的法,但你刚刚一念忏悔心起,已经超过20世!所以,我现在继续来护你的法。”

    每个人在为人处世上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而忏悔正是可以纠正缺点和错误的良药。通过忏悔,才能扫除心中的尘埃的“我”,而得到一个清静的“我”。忏悔,就是清洗心灵污秽,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升华。一个人,懂得忏悔,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佛陀认为,忏悔是最有力量的,至少它能使众生减少继续犯恶的因缘,同时增加善的因缘。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为了能够早日达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入定时,眼前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那只蜘蛛张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捣乱,他虽然不害怕,但是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恼,于是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入定,就会出现一只大蜘蛛,无论我怎么赶它也不走,请祖师为弟子指点迷津。”

    祖师听了非常惊异,说道:“居然有这种事情?这样吧,下次你入定时,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为你斩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入定的时候,果然拿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人生中最大、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有的人可能战胜了无数的对手,可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在我们试图战胜对方之前,或者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阻碍了自己。

    佛禅小故事

    自性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只有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你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这位沙弥从此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敲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敲钟的禅心,终于大彻大悟。

    他就是后来有名的悟由禅师。

    禅心是专心致志,是心无杂念。凡事都应带有几分禅心,即使再小的事也应如此。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终会有大悟有大得。

    凡事要有度,一切要适可而止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佛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主要价200两银子,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佛说:“50两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卖到这50两!”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两,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两不放,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两。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店主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两买下它,店主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两!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分寸。尤其在某些欲望面前,更应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无数事实已证明:欲望过度,得到的往往越少。

    佛禅小故事

    洁癖

    小和尚洗了手;又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

    “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老和尚问。

    “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

    “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

    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对自己的看法

    一位青年感到很困惑,他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称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那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大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可以卖出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你自身有多少价值,完全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定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要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就会增加,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贬低就会降低。其实,你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身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做一颗被人赏识的珍珠

    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是全才,但毕业以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感到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只“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僧从这里走过,救了他。老僧就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僧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撒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僧没有说话,接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撒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幡然醒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因为我们只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所以,若要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赏识,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佛禅小故事

    真正的英雄

    有一位青年人一心想成为真正的英雄。经过三个月的跋山涉水,他终于在深山里的一间小木屋里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得道的禅师。

    青年人走上前去敲门:“我不远万里而来,就是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禅师在屋里面说:“现在晚了,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一早,青年人又去敲门。

    禅师说:“现在太早了,我还没到起床的时候,你明天再来吧!”

    第三天一早,青年人又去敲门。

    禅师说:“现在你来得太迟了,我要去晨练,你明天再来吧!”

    青年人第六次去敲禅师的门时,禅师又说:“我要休息了,你明天再来吧!”

    青年人怒从心起,大声说:“每次你都这样推三推四,我何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青年人说完踢开了禅师的门,直冲到屋里了。

    禅师笑眯眯地看着怒发冲冠的青年人,说:“我等了六天,就等你鼓足勇气打开我的门。

    不必去羡慕他人,只需做好自己

    从前,菩萨化身为一国王,叫察微,他志向高洁,品行正直,并笃信佛。

    一天,国王闲来无事,便微服走出宫门,走到一个补鞋的老头处,一时兴起,问老头:“一国之中谁是最快乐的人?”

    老头答:“当然是国王最快乐了。”

    国王问:“为什么?”

    老头说:“你想,有百官差遣,平民供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还不快乐吗?”

    国王答:“希望如你所说吧。”于是与老头一道共饮葡萄美酒,直到老头醉得不省人事,便把他抬回宫中,对王妃说:“这个老头说,国王是最快乐的,我现在戏弄一下他,给他穿上国王的衣服,让他理理国政,你们大家不要害怕。”

    王妃答:“遵命。”

    等到那老头醒了,婢女们便假装说:“大王你喝醉了,现在积下很多事情要等你处理。”于是这老头被拥出临朝,众人都催促他快些处理事情,他却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这时,旁边有史官记其所言所行,大臣公卿们与之商讨议论,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这老头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这样过了几天,老头吃不好睡不香,竟瘦了下来。

    宫女又假装说:“大王你这样憔悴,是为什么啊?”

    老头回答说:“我梦见自己是一个补鞋的老头,辛苦求食,生活很是艰难,因此就瘦成这样了。”

    众人都私下里偷着笑。这老头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道:“我是补鞋子的呢,还是国王呢?若真是国王,皮肤为什么又这样粗糙呢?若是补鞋子的,又为什么会在王宫里呢?唉,我的心很慌,眼睛也花了啊。”他竟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了。

    王妃假装问:“大王这样不高兴,让歌伎们来取乐你吧。”于是喝起葡萄美酒,又醉得不省人事了。于是又让老头穿上旧衣服送回他简陋的床上。老头酒醒后,看见自己的破房,粗布衣服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却浑身酸痛,好像被棍子打过了一样。

    过了几天,国王又来到他这里。老头对国王说:“上次喝酒,是我糊涂无知,现在我才明白过来啊,我梦见自己当了国王,要审核百官,又有国史记对记错,众大臣要来商量讨论国事,心里便总是忧心不安。弄得浑身都痛,好像被打了鞭子一样。在梦里尚且如此,若是真的当了国王,

    还不更痛苦啊?前几天跟你说的话,实在是不对的啊。”

    国王返回宫中,同众大臣谈起这事,众人都捧腹大笑。国王又对大臣们说:“他这一身已换了身份,到现在却还不知,又何况到下世重新做人,还要经历众多鬼怪及烦忧的干扰,想要了解所化身之人,不是更不容易了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言的隐。所以,在生活中不必羡慕别人的风光――在风光背后,自有他的苦衷;也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苦恼,其实平凡也有平凡的乐趣。不必去羡慕他人如何,只需做好我们自己就行了。

    走错了路要“停下来”

    殃崛摩罗尊者在出家之前,权利欲很强,一心想成为他们国家的国王。一个修行未成的人告诉他,如果能够用一千个大拇指做成花冠,他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于是,殃崛摩罗千方百计地收集大拇指,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样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大拇指。只要能够得到最后的一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国王了。

    一想到这一点,殃崛摩罗就心花怒放,不能自制。可是,这最后的一个大拇指要怎么得到呢?他冥思苦想,始终想不出什么办法。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他几乎丧失了理智,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他拿起了刀子,冲向正在灶台上为自己熬粥的母亲。母亲吓坏了,苦苦地向他哀求。但是,一心想成为国王的殃崛摩罗,一点都不为所动。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和尚,并且,这个和尚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于是,殃崛摩罗放开母亲,开始追赶和尚。

    和尚看起来走得很慢,并像有意在等他一样,可是,殃崛摩罗全力追赶,怎么也追不上。

    原来,这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化身。佛祖在灵山上心念一动,知道殃崛摩罗要杀掉自己的母亲,就想趁机度化这个愚昧的众生。于是,佛祖化成了和尚,出现在他的面前。

    殃崛摩罗追得筋疲力尽,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只好高声喊道:“喂!和尚,站住!给我站住!”

    佛祖回答道:“我已经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下呀。”

    殃崛摩罗听到这话,心中顿时大悟,明白了自己犯下的罪恶。于是,他放下屠刀,拜佛祖为师。由于他一心向佛,潜心修炼,最终成为了菩萨。

    在生活中,很多人难免会踏上一些不该走的道路,并且在这些道路上停不下来。人一旦被权利、金钱、欲望所控制,就会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给自己敲敲警钟,让自己“停下来”,寻找一条该走的路。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错事又不肯悔改。实际上,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他勇于认错,诚心改过,是会得到人们宽恕的。

    佛禅小故事

    做金钱的主人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情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您能慈悲到我家里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的就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

    于是,默仙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的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成了一个手掌,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

    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以及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该往回走的时候就要往回走

    有人说:沙漠的中心有宝藏。有个人想得到宝藏,就装备整齐地进了沙漠。可是宝藏没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却吃完了喝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他一个人孤单地躺在沙漠里,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他想,哪怕只有一点食物能帮助他走出沙漠也好啊。夜晚,他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就做了最后的祈祷:菩萨啊,请给我一些帮助吧。

    菩萨真的出现了,问他需要什么。他急忙回答说:“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菩萨送给他一些面包和牛奶,就消失了。

    于是,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精神百倍地站在那儿,他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向神多要一点东西?他带上剩下的食物,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

    这一次他找到了宝藏。就在他准备把宝藏尽可能多一些地带回去时,却发现食物所剩无几了。为了减少体力消耗,他不得不空手往回走。

    但是最后,他的食物和水没有了,他还是躺倒在那儿。死亡之前,菩萨又出现了,问他需要什么。他喃喃地答道:“食物和水……请给我更多的食物和水……”

    菩萨摇了摇头,叹息到:“你本来是可以平安地回去的,但你没有往回走……”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永远也不懂得知足,他们总是在满足了一个欲望的同时,又想得到更多,拥有更多,欲望也就会继续地膨胀。这永无止境的贪婪,最终会使人迷失回来的路,并会彻底毁灭一个人。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他有7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让你的女儿们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了额,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回答:“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得是外表,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看来,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

    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一个外表貌似天仙却心如蛇蝎的女人,我们能说她美吗?当然不能。一个外表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女人,我们能说她不美吗?当然也不能。所以,看一个人是否美丽,重要的是看其心灵而不是外貌。

    佛禅小故事

    天堂和地狱

    武士信重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

    “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白隐说。

    信重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毫不在意地继续说。

    信重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缓缓说道。

    信重心中一震,当下有所悟,感佩之余,遂收起剑向白隐深深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欣然而道。

    在心中根植美德,心灵就不会变得荒芜

    几个弟子们坐在师父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关于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师父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

    突然,师父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师父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师父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师父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师父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

    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师父却已经仙逝了,那是师父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美德,各种荒芜的杂念就会乘虚而入,从而侵占心灵。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在心中根植美德。

    品德上的破绽也需要修补

    有一位师父,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必须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一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父便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为什么师父也不去检查就不要自己了呢?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的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真地去扫那些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如果他掩藏了铜板不交给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

    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作为生活中的凡人,我们不奢望当圣人,但我们要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认真的人,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品行无“破绽”的人。

    佛禅小故事

    安心

    神光本是一位将军,因为手上沾染了重重的血污,他的心灵也因此陷入深深的黑暗。

    他请达摩祖师为其“安心”。祖师反问道:“你拿心来,我为你安心。”神光说我已找了很久,但我没有找到。达摩笑着说:“你要是找到了还是你的心吗?你明白吗?”

    神光一震,随即大喜。那一刻他明白万物皆为空寂,不去执著与较真方能获得真心,才能超脱于世间,随性生活。

    要打扫尘埃,更要打扫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