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佛心做人,持禅心做事-以佛心放下,以禅心拿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说,放下即是解脱,放下即是快乐。以佛心放下——放下不该有的欲念,才能活得轻松与快乐。佛说,要放得下,也要拿得起。禅即是生活,生活必然要拿起某些东西。以禅心拿起该拿起的东西,才能拿得轻松。

    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之道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来到佛陀的座前,想把这两个花瓶献给佛陀。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

    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与压力,使很多人生活得非常艰苦。在必要的时候,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之道。

    佛禅小故事

    难舍身外之物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一生信佛,日日积德行善,天天读经诵佛,他有一件宝贝从不离身,就是他念经时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轻时因缘而得,得到后如获至宝,由于历史久远,佛珠颗颗光润亮泽,传为佛门一宝。后为一贼人所觑,夜半入室行窃,欲取佛珠,老人拼死护珠,大声呼救,贼人情急之中举刀杀之,并夺珠惊慌而逃。老人身中数刀,不治而亡。众人目睹惨状,质问佛既慈悲,为何不护其生灵,任由歹徒胡作非为,佛答曰:“难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学会放下,生命可以不必沉重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会一身轻松。

    有时要忘记负担的存在

    镜虚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满空云游四方,满空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父,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父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条山路。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

    虽然镜虚禅师用此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但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越是想着沉重的负担,就越是觉得不堪重负;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放在别的事情上,不再时时关注自己的负担,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会使自己变得轻松起来。

    佛禅小故事

    执著于坐禅,不能成佛

    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马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一时无语,稍后,他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怀让又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舍。你执著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的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而才种花”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弟子放下了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既然已经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

    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杂念

    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

    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

    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紧随其后。两个人才走了半里山路,瓢泼大雨便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泞,几次小和尚都差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这样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现一位妙龄秀女,难怪小和尚吃惊发呆。

    这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女,圆圆的瓜子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长着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一头秀发好似瀑布披在腰间。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崭新绸的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过去弄脏了衣服,正在那里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以后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要他搀扶了。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

    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谁?那个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后微笑了,“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抱着她吗?看来你还没有放下,所以你心中还有太多的杂念阿!”

    小和尚顿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想要驱除杂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片清澄,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放下”的境界。

    佛禅小故事

    生命的奴隶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有一位禅师,教徒十分严格。一次,禅师得知一位沙弥夜行时,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他严厉地训斥道:“你怎能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去后山跳崖,以舍身谢罪吧!”

    沙弥一听,顿时如五雷轰顶,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只好拜别禅师,万分悲痛地来到悬崖边,准备殉身谢罪。往下一看,悬崖峭壁,只要跳下去,肯定粉身碎骨、不会有个完尸。沙弥想来思去,不知如何是好。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便忍不住掩面号啕大哭起来。

    碰巧一个屠夫经过,看到沙弥跪在路旁痛哭伤心的样子,便问道:“小师父,你受什么委屈了,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沙弥答道:“我夜行时踩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舍身,忏悔谢罪!”屠夫一听,悲伤之情油然而出,悔恨万分地说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那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沾满血腥,我的罪过岂不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这样吧,你不要跳崖舍身,让我跳吧!应该是我舍身谢罪!”

    屠夫忏悔之念起,便毫不迟疑地纵身跳崖,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丧命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命。后来,屠夫成了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家的境界,讲究的是一种悟,而不是看表面现象。现实中的放下屠刀者,绝对成为不了佛,也不能洗刷他应有的罪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的是一颗心,而不是真的屠刀。

    祛除心中的猜疑之火

    三千多年前,在一棵大树下,慈悲的佛陀对着数千信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富家公子迎娶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为妻,这位新嫁娘不仅是温柔可人,而且体贴、贤惠,小两口相敬如宾,过着人人羡慕的日子。

    一天中午,年轻的富家公子坐在餐桌前,望着美丽贤淑的妻子,一时兴起,想与爱妻小酌一番。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意以后,就亲自到酒窖去取酒。当妻子打开酒瓮的盖子,正准备舀酒时,竟在瓮中看到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子正与她对望,她愣了一下!瓮中人也愣了一下!妻子随即笑一笑,瓮中女子也对她笑一笑。这位瓮中女子笑得甜美,让妻子觉得不安;是丈夫嫌自己不够美丽吗?另外又找别的美女藏在家中!是丈夫变心了吗?

    妻子虽然贤淑,但是想到丈夫竟然背着自己做这种事,愈想愈气愤,愈想愈妒忌,愈想愈怒不可遏!觉得丈夫太过分了!她气冲冲的离开酒窖,对着丈夫,气急败坏地大声怒骂:“你这薄情无义的负心汉!把狐狸精养到家里来了,既然你喜欢她,你又何必娶我呢?你……你……”妻子气到全身发抖,根本无法再说话。

    丈夫听了,困惑的走进酒窖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他向酒瓮中探头时,竟然在瓮中发现一位英挺的男子!本来被骂得一头雾水的丈夫想到妻子恶人先告状,做了有损妇德的事还大声吼叫,这实在是忍无可忍!怒火中烧的丈夫,冲到妻子面前怒吼着:“你……你竟然背叛我!把男人藏在家里!你还有脸污蔑我!”

    他们彼此指控对方的不忠,因此而争吵不休。他们的一位婆罗门朋友,闻讯立刻赶来排解纠纷。结果,当他到了酒窖,在酒瓮中却意外的发现富家公子已经另外结交了另一位婆罗门,还瞒着自己把他藏在家里供养!于是,这位婆罗门立刻拂袖而去。

    适巧有一位比丘经过这里,听说了这件事情,就前往酒瓮中探头查看。当他看到酒瓮中另一位比丘的影子时,立刻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这位比丘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娑婆世界的众生真是愚迷啊!将虚妄不实的幻相、影子当作是真实存在的,认为自己亲眼所见必定就是真实的,为了这不真实的假相争执、吵闹不休。请你们都过来吧!我来为你们请出瓮中人!”

    于是,比丘拿起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向酒瓮砸了过去。只见美酒流泻一地,哪里还有什么藏在瓮中的男人、女人、婆罗门呢?

    夫妇二人此刻方才明白,原来自己被独占之火、瞋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烧得晕头转向,因此完全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场魔术,而我们就像魔术场下的观众,整天被这个奇幻的世界所牵引着。如果想摆脱它们的牵引,我们就必须掀开那个魔术的“底牌”。祛除心中的独占之火、瞋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我们才能不被表面的假相所迷惑,才能清楚地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佛禅小故事

    人类最大的缺点

    弟子问禅师道:“人类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禅师答道:是愚昧、残忍和怯懦。”

    接着禅师讲了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三个缺点。

    第一故事是讲愚昧:有一个老太太80岁得了一个孙子,她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儿媳妇让老太太不要抱他,孩子由她来照顾,可是老太太不答应,硬要喂饭给孩子吃。结果不久以后,孩子高烧不退,患肺病死掉了。经大夫检查,原来是老太太将肺病传染给了自己的孙子。老太太并不知道原因,反而抱怨儿媳妇没有好好照顾孙子,儿媳妇只好说了实话。当老太太知道事情的真相时,她悲痛欲绝,在内心的愧疚与痛苦中上吊死了,儿媳妇也变成了疯子。这就是愚昧的结果!

    第二个故事是讲残忍:看到别人家失火了,有的人却围着看热闹,还有的人居然会感觉扫兴、失望,抱怨火灭得太快,高潮还没有出现就被扑灭了。这就是残忍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是讲怯懦:豹子十分凶猛,可是却不敢在地上睡觉,每到睡觉的时候都要爬到树上去,只有在树上睡觉时它才会感到安全。有人怕丢了面子,有人怕受伤害,有人害怕失去拥有的。这些人实在是可怜,他们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没有一天轻松的时候。这就是怯懦的结果!

    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

    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老人和他的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俩人成为了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暗,当他们走到一座树林中时,天已经很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而恐怖的叫声。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就紧紧拉住师父的手臂,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尽头走去。

    因为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又加上看不清楚道路,在徒弟情急的一推之下,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刚好头磕在一块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失声痛哭!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

    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觉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

    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皱紧,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出他们住的是一间茅草屋,地上又潮湿,引来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打扰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苍蝇拍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儿子又急又气,转身捡起一根大棍子挥舞着,对着空中的蚊蝇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打过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人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人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

    小沙弥点头称是。

    “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你不必惩罚每个错误,对于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从此更加勤奋地修行了。

    好心办坏事,这种现象每个人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如果是别人好心办了坏事,那么你就原谅他,因为他不是有心的,他的心是善良的,善良的人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如果是自己好心办了坏事,那么你就原谅自己,因为自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而且自己是无心的,无心之过是可以谅解的。当然,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后果。

    不要对选择的结果心存抱怨

    从前一群青蛙决定请求佛陀给他们派一个国王。

    佛陀感到很有趣。“给你们,”他说着就把一根原木“扑通”一声扔到青蛙住的湖里,“这就是你们的国王。”

    青蛙们吓得潜入水中,尽可能往泥里钻。过了一会儿,一只比较胆大的青蛙小心翼翼地游到水面上,看看新国王。“他好像很安静,”青蛙说,“他也许睡着了。”木头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动不动,更多的青蛙一个又一个浮上来看。他们越来越近,最后跳到木头上面去,完全把他们刚才害怕的情况忘记了。

    有一天,一只老青蛙说:“这个国王很迟钝,不是吗?我想,我们应该要一个能使我们守秩序的人当国王。这一个国王只知躺在那儿,让我们随便活动。”

    于是青蛙们再次请求佛陀:“难道您不能给我们一个好一点的国王吗?派一个有活动能力的人去吧。”

    佛陀派一只长腿鹳到湖里去。鹳给青蛙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带着钦佩的神情挤在周围。不过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欢迎词,鹳就把长嘴伸进水里吞食他看得见的青蛙了。

    “这根本不是我们原来的意思。”青蛙喘着气又潜入水中,钻到水里去。

    这一回佛陀不听他们的话了。“我给你们的就是你们要求的,”佛陀说,“这也许可以告诫你们,不要多抱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刻面临许多选择。有些事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不要想再重新选择一次。很多事如果改变了已做出的选择,其结果往往还不如当初的选择。

    佛禅小故事

    不要妄下定论

    坦山禅师和云升禅师在同一个师父的门下参禅学道,但这俩人性格迥异,师兄坦山放浪不拘,烟酒不戒,为人所耻;而师弟云升则庄重严肃,弘扬佛法,深受信徒的尊敬。

    一天,云升从坦山的门前经过。当时,坦山正在喝酒,看见云升,就大声叫道:“师弟!歇歇脚,过来喝杯酒。”

    云升禅师十分不屑,就讥讽道:“烟酒不戒,又如何能够修成正果。”

    坦山听了大笑,仍旧劝道:“别管那么多了,还是过来喝一杯吧。”

    云升边走边回绝道:“我不会喝酒。”

    这下把坦山惹怒了,他不高兴地说:“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个人!”

    云升一听,也十分生气,大声质问道:“自己放浪形骸且不管,怎么还敢骂人?”

    坦山理直气壮地问道:“我怎么骂人啦?”

    “你说我不像人,还不是骂我吗?”

    “你的确不像人!”

    “我怎么不像人?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

    “你像佛。”

    云升听后,哑然无言。

    想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往往就会越多

    从前,有一个人很穷,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但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可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欣喜若狂,他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

    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一种明智之举;同时决不可贪得无厌,因为想得到越多的东西,失去的往往就会越多,甚至包括生命。

    不要让名利变成一种束缚

    一个独身汉没有职业,整日呆在家里很是无聊。

    有一天到寺院里祈求菩萨道:“慈悲的佛陀,请保佑我有事业可做,赐我财产,赐我名位,因为我是独身汉,假若能施给我一个妻子和两三个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祈求终于灵验了,佛陀告诉他:“你回去看吧!你所希望的东西统统有了!”

    他赶快跑回家一看,果然在家里后面不知何时已建立一所大工厂,里面工人在工作。他又看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正在缝衣服,并且在她的旁边还有三个脸孔像自己的孩子在玩耍着。

    他看到这些情形,心里非常满足。

    “谢谢佛陀!现在我才像个人了!从明天起我要很早起来工作!”他这样对着自己说。

    那天晚上,他很早就上床,幻想着将来的幸福而入睡。但因兴奋过度,怎样也睡不着,好不容易,昏睡了一下,第二天早晨公鸡啼声叫醒了他,但无论怎样也起不来,他的手足都不会动了。

    为什么呢?因为昨天佛陀施给他的事业、财产、名位、和妻子儿女等,都变成了束缚的绳子,牢牢的捆缚住他的身体,不能自由了。

    是什么捆住或是锁住了我们?是名缰利锁。奇怪的是,那个捆住或锁住我们的人,正是我们自己。佛说“放下”,其中最主要的是放下名利之心,放下对自我的执著。只有放下,我们才不会被外物所束缚。

    佛禅小故事

    本空非有

    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地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佛印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一时为之语塞。

    不知足是一种罪过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他家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辛勤的劳作却没有换来富足的生活,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夫妻早日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大运很快降临。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穷光蛋转眼间变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前来向他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可以告别贫穷尽享荣华富贵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很快就犯起愁来,茶饭不香,坐卧不安。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就是贼来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个金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的一个,那十七个还不知道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说完便像只被烤熟了的鸭子,瘫软在床上。

    从此后,樵夫抱着金罗汉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一命呜呼。

    佛说,不知足是一种罪过,因为不知足容易犯错。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阴雨连绵,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知足。该满足时就要满足,这样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愈加平坦,愈加从容。

    保持豁达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师父云游回来,带回一包核桃,师父先拿出一颗给小徒弟。当小徒弟正要敲开来吃的时候,师父就拦住了他因为师父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发弟子的好机会。

    只见师父又从包里数了17颗核桃摆在桌面上,他要小徒弟把这17颗核桃分成三份——师父一份,师兄一份,自己一份。要求小徒弟的一份是桌面上数量的二分之一,他师兄的一份是桌面上数量的三分之一,师父的一份则是桌面上核桃的九分之一。不能把核桃敲开,也不能剩下。这下可以小和尚急坏了。十七不能被二、三和九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师父的要求分开的呀?他急得抓耳挠腮,还是无计可施。

    正在他茫然无措的时候,听到师父在一旁叹道:“要是有18颗核桃就好办了!”

    小和尚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一听这话,顿悟了师父的点化——赶紧把手里那颗还没来得及吃的核桃拿出来,凑成了18颗。这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兴的是,最后,他先得到的那颗核桃剩了下来,还属于他。

    这时,师父对徒弟说道:“这下你该知道了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豁达舍得,你要是不能洒脱的舍出自己手里的核桃拿出来,你就永远都解不开这道题的;你要是舍得,你就能很容易地解开这道题。而且,一旦你舍得了你已经有的东西,你往往什么都不会损失。解题是如此,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记住,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保持超然豁达的心态,有舍才有得。”

    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舍得拿出爱,你满眼看到的都将是爱的风景。人生在世,惟有保持一颗超然豁达的心,惟有不计回报地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佛禅小故事

    一休打赌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活着的鱼。

    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一天,老方丈在给弟子们讲完佛法后,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两个布袋,打开一看一个装着核桃,另一个装着莲子。

    然后他对弟子们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我还是在年轻时看到过这个实验的。实验的结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用这个结果激励自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像我一样记住这个实验,记住这一实验结果。”老方丈把核桃倒进玻璃瓶里,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

    这时候他问:“现在瓶子满了吗?”

    有一位弟子回答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

    老方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装了核桃后还留下的空间。然后,老方丈笑问道:“你们能从这个实验里概括出什么道理吗?”

    弟子们开始踊跃发言,并展开争论。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方丈说:“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你们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否可以反过来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桃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否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谓的小事所困扰,看着人生沉埋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之中,到头来,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永远记住今天的实验,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人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最值得做的。这样我们才不会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我们的人生才不会那么庸俗,那么碌碌无为,那么难以选择。

    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做完

    从前,在一座著名的寺院里,住着一位得道的高僧。他每天都要在傍晚去喂他的狗。他的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每到日落时分,高僧就为“放下”送饭了,嘴里还一边呼唤着:“放下!放下!”

    小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高僧:“为什么要给狗起这个奇怪的名字,人家的狗都叫阿黄、来福什么的,为什么您的狗叫‘放下’?”

    高僧不语,让他自己去悟。小弟子就观察高僧,终于发现:每天当高僧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学道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看看日落之类的事情,总之是闲暇地享受生活。

    小弟子来到高僧面前,诉说了他观察的收获,高僧微笑地点点头说:“你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其实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在人们越来越习惯动辄高呼残酷竞争时,其实学会“放下”的意义就越大。正仿佛当你自觉遭遇灭顶挫折时,不妨手搭凉棚,你一定会发现:天并不会塌下来。这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懂得放下,这样才最终会赢;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获的往往只是焦虑和疲惫。

    佛禅小故事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游僧人,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地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下决心闭门苦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放松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很有以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一天,他被差遣去买食用油。在下山之前,庙里的一个大和尚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听了大和尚的话,打好油后,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不幸的是,在快到庙门口里时,小和尚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油却洒掉了三分之一。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大和尚拿到装油的碗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眼泪都留了下来。

    老和尚听到了大和尚的斥骂声,就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大和尚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你再去买一次油吧。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且回来后还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作报告。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的很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

    就这样,小和尚一路上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老和尚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洒出来。

    我们应该用一种轻松的心情来面对每天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或生活愈紧张、愈忙碌、愈繁杂的时候,愈要懂得放松自己的身心。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只要我们的心中能够放下一些执著,以无所住、无所得、无所求的心来应对一切事情,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有些东西是不能打折的

    有一个人因为父亲去世,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诵经超度。这个人很关心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问佛关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个人悭吝不舍的样子,就不客气地回答道:“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那人认为太贵,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佛光禅师心里觉得很好笑,但还是点头道:“好吧!”

    在诵经佛事进行的过程中,那人听到佛光禅师念念有词地说:“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那人听了之后觉得不对头,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呀?”

    佛光禅师调侃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东方世界去啦!”

    那人很尴尬,只好说:“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时无法打折的,像亲情、友情、爱情等。如果我们试图把它们当作商品来衡量,就会使本来美好的东西变质或者腐烂。

    佛禅小故事

    东西够用就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沙弥一个全新的木鱼,小沙弥很喜欢,就要求师父说:“师父!这木鱼好漂亮,可不可以多给我一个?”

    师父说:“你要那么多木鱼做什么?”

    小沙弥说:“我觉得它很好看啊。”

    师父:“人的心不容易满足,填饱肚子,又想要求山珍美味。有了房子,还要求要高楼大厦,有了千金,还要万金,就算有一大片的土地,又能吃多少五谷?有那么大的房子,到了晚上,又能睡多大的地方呢?”

    “嗯!我懂了!东西够用就好,不能太贪心。”小沙弥说。

    感觉有鬼是因为心中有鬼念

    从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间客栈。

    一天傍晚,远方来了一位瘦僧人,打算在客栈借住一宿,主人告诉他:“所有的房间都已满,只剩一间房间,但这间经常闹鬼。”

    瘦僧人一听,便说:“哪里真的有鬼!多半是胆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说完,便休息了。

    天将亮时,又来了一位胖僧人,也想在此客栈借住一宿,主人也告诉他相同的话。胖僧人也说:“我不怕鬼!”

    一整夜,瘦僧人都在等待鬼的出现。就在胖僧人正要开门进房休息时,瘦僧人心里想:鬼来了!胖僧人心里也想:鬼在里面!于是,胖僧人拼命地推门,想一探究竟,瘦僧人害怕死命地抵住门……

    最后,胖僧人破门而入,瘦僧人便猛力地打胖僧人,而胖僧人也极力地反击。彼此纠缠扭打成一团。直到天亮,两个人相视,才知道原来是旧友,

    想一想,我们是否常因自己的揣测而对别人产生种种猜忌和误会?是否常因别人的一句话而开始想东想西,疑神疑鬼?感觉有鬼,是因为心中有鬼念。这鬼念便是猜忌讳、不安、恐慌等。只要心中一团浩然正气,鬼自然无生存之处。

    找回真实的自己最重要

    有一天,释尊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日影稀疏的斜晒进林中,除了微风拂过树梢的轻响外,没有其他声音,有时连风都沉寂了。

    真是静极了。突然,他听到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逼越近,终于可以听出是一对男女的争议之声。没有多久,一名少女惶急地跑过来,往更深的林中逃去,一点也没发现释尊坐在松荫下。

    接着又来了一名青年,他看见释尊了,气急败坏地跑到释尊面前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她偷了我的钱!”

    树影投射在青年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

    释尊以安详的语气问他:“找逃走的女人重要,还是找自己重要?”

    青年听此一问,愣住了。

    释尊深深地注视着青年的眼睛,再次问道:“找逃走的女人重要,还是找自己重要?”

    刹那间,青年如梦初醒,他发现“迷失自己去追逐物欲”是多么愚蠢的事啊!

    青年低下头来,脸上充满平静之色。

    很多人迷失在这光怪陆离的物欲世界里,当厌倦了想要退出时,却发现早已找不到了来时的路。一旦在追逐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少些物欲,自会找回自由自在的自己。

    佛禅小故事

    谁知道你

    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承担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补给用,外人无路接近,把佛珠链子放在湖中庙,更显现佛珠链子的珍贵与安全。

    庙里,住着一位老师父,带着另外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和尚们都期望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灵境中,加上菩萨链子的庇佑下,早日修道完成。这几位和尚潜心修炼,直到有一天老师父召集他们说:“菩萨链子不见了!”

    和尚们都不敢置信,因为庙中惟一的门二十四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佛珠链子不可能不见。和尚们议论纷纷,因为他们都从和尚变成了嫌犯。

    老师父安慰这群和尚,说他并不在意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老师父愿意将链子送给喜欢的人。所以老师父给他们七天的时间静思。

    第一天没有人承认,第二天也没有,但是原来互敬共处的和尚们,因为多了猜疑,彼此间已不再交谈,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第七天,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老师父见没有人承认便说:“很高兴各位都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们的定力已够,佛珠链子不曾诱惑得了你,明天早上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们一大早就背着行囊,准备搭舟离开,只剩一个双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萨面前念经,众和尚心中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有人承认拿了链子,让冤情大白。老师父一一向无辜的和尚道别后,转身询问瞎和尚:“你为什么不离开?链子是你拿的吗?”

    瞎和尚回答:“佛珠掉了,佛心还在,我为修养佛心而来!”

    “既然没拿,为何留下来承担所有的怀疑,让别人误会是你拿的?”师父问到。

    瞎和尚回答:“过去七天中,怀疑很伤人心,自己的心,还有别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担才能化解怀疑。”

    老师父从袈裟中拿出传说中的佛珠链子,戴在瞎和尚的颈子上:“链子还在,只有你学会了承担!”

    承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学会承担需要责任感,敢于承担需要勇气,善于承担需要智慧。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承担,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得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只有善于承担,才能用心思考许多的问题,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相反,一个人如果连承担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机会不会主动找到他,成功也不会属于他。

    对自己已有的要负有责任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就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走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要对它负有责任。”

    我们往往感觉到负担越来越大,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多,想得到的还很多。既然是自己得到了又不愿再失去的东西,或是还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对已得到的和想得到的东西负有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人生的重负。

    佛禅小故事

    枯木禅

    从前,有位老太婆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多年来,她常令一名妙龄少女嘘寒问暖,送衣端饭。

    后来有一天,她决定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样。她叫那个女子抱住和尚问:“当这个时候感觉怎样?”

    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吓得战战兢兢,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

    女子回来,将情形如实禀报。

    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看来,我白白供养了他二十年!他对你的需要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他虽不必表示热情,但至少也得表示同情!”

    于是,老太婆一气之下,放了一把火烧了茅庵,把这个和尚赶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