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里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
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他的话惹来了一场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地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的。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的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世间许多事看起来非常复杂神秘,其实道理却很简单。真正参悟一个事理并不容易,其过程是艰辛复杂的,但当正真悟通了一个事理后,就悟通了世间所以事理。因为世间的事理就是这样:一通则会百通。
生命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从前,有一位菩萨住在罗陀国。该国的商人每次出海采宝时,都把这位菩萨请到船上,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化险为夷,平安抵达目的地。后来,菩萨逐渐年老力衰,不愿陪他们出海。有次禁不住商人苦苦恳求,他就同意了。
船只朝宝物的所在地前进,这时天空刮起北风,船只偏离了航向,一直向南方漂流。到了第七天,海水竟然变成金色,就像铺了一层黄金一样。
商人们问菩萨:“绿色的海怎么会变成金色呢?”
菩萨说:“我们进入了黄金之海,这里充满了不可胜数的黄金,彼此照耀闪烁,才会呈现出这种情形。我们偏离了航向,非常危险,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回到北方。”
不料,船只顺风而行,继续漂向南方。几天后,海水又呈现出白色,好像冰雪世界。
菩萨又对商人说:“现在,我们到了珍珠之海。这里全是珍珠,由于珠色交相辉映,才呈现出这种光芒。但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北方。”然而,船只还是顺风而去,继续漂向南方。
几天后,海水三度变化,呈现出青色,无异铺上了青琉璃。菩萨对商人们说:“现在我们来到青色的琉璃海。海里有无数的青色琉璃,由于琉璃颜色相映,才呈现出这种光彩。”
几天后,海水四度变化,又变成红色,好像血海一般。菩萨对商人们说:“现在,我们进入红色的琉璃海,海里充满无数的红色琉璃,由于琉璃颜色相映,才呈现这种光景。”
几天后,海水五度变化,好像流出一片墨汁,到处是漆黑的颜色。接着,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声音凄厉,好像猛火点燃了干燥的竹林。而且,当船向南方漂流时,忽然有一根巨大的火柱,从海底掀腾而起,喷薄而出,直向天空。商人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可怕的情形,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性命难保。
他们唉声叹气,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向菩萨求援。这时,菩萨说道:“连世间的大丈夫,都会贪生怕死。悲伤绝望只会令人失去理智,大家还是想方设法运用逃离苦海的方便吧。只要得到了这个方便,就能安全到达彼岸。大家不要沮丧,因为这个方便,我已经给你们了,请大家好好念佛吧。”
众人立刻焚香礼拜诸佛,祈求风平浪静。片刻之后,恶风终于停止,大家才脱离险难,到达藏宝之地,如愿以偿地得到许多金银财宝。
这时,菩萨对商人们说:“这些金银财宝,世间难逢。因为诸位前世有过布施,今世才能得到这样珍贵的财货。但是,你们前世广行布施的时候,有过吝啬之心,以致现在遇到恶风,身心备受惊慌苦恼。诸位对这批金银财宝,必须知足。如果贪得无厌,必然会再次遇到灾难。在诸位寻找财宝的过程中,价值最高的莫过于生命,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财富固然可贵,但它却无法与生命相比,在人的一生之中,生命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在我们人生的追求中,且不可过于贪婪,更没有必要以生命为赌注。因为,我们一旦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
佛禅小故事
不说生,不说死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
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还是死?”
道吾:“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道吾:“不说就是不说。”
回寺途中,渐源道:“师父若不说,我以后就不再去檀家诵经超度了。”
道吾:“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说。”
渐源真的从此就不去为人诵经超度。
后来,道吾禅师圆寂后。渐源到石霜禅师的道场参学,一日,以相同的话问石霜禅师。
石霜:“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霜:“不说就是不说。”
渐源这时终于在言下大悟。
坦然面对世事的无偿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的生灭,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
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常人很难达到故事中那一家人的意境,但需要指出的是,故事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淡漠亲情,而是告诉我们在面对某些无常事时应该有的一种心态。很多时候,痛苦悲伤也于事无补,倒不如坦然面对。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什么呢?”
弟子们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保养身体,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弟子,沉静地问:“那么,你们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是几十年。”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肃穆地说:“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就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对佛法的了解,仍限于表面。”
他又听到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表面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起来。又有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什么两样,看起来很美丽,可阳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说:“佛陀!依弟子看,人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他此语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他的开示。
佛陀赞许地说道:“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人的生命很短暂,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所以,我们不应懈怠懒散,而应好好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勤奋进取、努力拼搏。当然,也要懂得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欢乐。
佛禅小故事
砍头
龙牙与德山论禅。
龙牙说:“我手上有一把锋利宝剑,想砍你的头。”
德山:“砍吧。”
龙牙哈哈大笑:“你头已被砍了。”
德山也哈哈大笑:“头已落地了。”
一日,洞山笑说:“其实,并不是德山的头给你砍了,而是你的头被德山砍了。”
龙牙大惊:“我的头在这里啊!”
洞山接着说:“德山被砍下了的头,你亲自拿给我看!”
龙牙大悟。
生死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
从前,有位妇人只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这惟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医师们诊视以后都束手无策。最后,妇人的独生子离开了人世。
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晴空霹雳,妇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哀伤哭泣:“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惟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的活着,有什么意思啊?”
这时,佛陀看到这种情形,就问:“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
“是啊!那是我的希望啊!”妇人如同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样急忙说。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
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去世。”“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
妇人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所有人家,没有一个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对佛陀说:“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时机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翻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现象。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人生也是如此,有些事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比如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让一切顺其自然。
只有超脱生死才能处变不惊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到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超脱生死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在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处变不惊,从容应付。
佛禅小故事
生与死
弟子问神山僧密禅师:“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
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路遥虽能知马力,日久未必见人心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庙宇,庙里有一位和尚。这和尚已年近花甲,加上有些积蓄,便思量着物色一个老老实实、品德端正的小和尚。
一天,一个小青年来到庙里,求见老和尚,表示愿意出家。老和尚没有表态,先叫他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再说。这时正值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烧,一会儿,小青年热汗吱吱直冒,打熬不住,趁老和尚不在,偷偷溜下山去了。
过几天,又有一个后生来到庙里,诚恳地要求出家,请老和尚收他为徙。老和尚也没有马上答应,先叫他到小溪里洗两个时辰木炭再说。后生觉得洗木炭是捉弄人,当场丢下木炭扬长而去。老和尚见了,不由得连连摇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山下又来了个年轻人,他一踏进庙门,就一头拜倒在老和尚面前,发誓出家终生,不再纠缠尘世,恳求老和尚开恩收下他。老和尚见他出家之心如此坚决,而且又这般有礼,心里有五分欢喜。于是,他便吩咐他先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之后再进庙里面谈。青年人二话不说,真的在烈日下站了两个时辰,身上晒脱一层皮,老和尚见了,心里又增加了三分欢喜。接着老和尚又叫他去洗木炭,青年人毫无怨言拾起木炭,足足洗了两个时辰。老和尚见这位青年人如此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诚实听话,自信收到了一个好徒弟,当下便收进门来。
却说小和尚进庙后确实十分出众,一月有余,所做的事件件都令老和尚称心如意,老和尚人前人后好几次都说:“收了这么个贤明老实的徒弟,和尚我真是前世修得的缘啊!”
又是一月过去了。这天老和尚要下山化缘,简单地交代了小和尚几句,就放心地走了。可是待老和尚三天后归来,庙里早被洗劫一空,唯见墙上留下四句诗:
老老实实日下站,老老实实洗木炭;
和尚师父出了门,老老实实挑几担。
即使你擦亮眼睛,经过长期观察,也很难看清楚一个人的心。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又轻易地相信别人,往往就会被别人所骗。关于这一点,“卧薪尝胆工”那个经典故事曾给我们作过最好的诠释。
该哭就哭是本性,也是佛性
一名身负重伤的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但是迎接他的比战场还要残酷,家园被毁,爱人背叛。他想哭,但是想起自己是战士,他就硬把眼泪忍了回去。
大家都翘起了大拇指: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个真正的英雄。
国王是一个佛教徒。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要为女儿搞一次比武招亲,许多人踊跃参加,这位战士也报名参加。
在比武中,他击败了所有敌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他又负了伤,但他咬紧牙关没有哭,连眼泪都没流一滴。
他被带到公主面前时,身上还在流血。
满以为公主会把他当成首选,想不到公主却淘汰了他:“我怎么可能选一个不会哭的人做我的夫婿?”
士兵反问:“哭是弱者的行为,真的勇士是从来不哭的。”
公主说:“大错特错,只有坚强的人才会哭,哭维护了他心灵中至纯至美的那一部分。你不会哭,并不说明你坚强和快乐,恰恰相反,它说明你已经衰老和麻木。会哭的人还有希望与爱,而不会哭的人却没有。连哭的勇气都没有,说明你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而是一个懦夫。不会为自己哭的人,也不会为别人哭;不会为痛苦哭的人,也不会为幸福哭。而一个不会哭的人,跟冷血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哭会使心中的压抑与委屈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和发泄,从而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在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这是正常人的本性,也是佛性。
佛禅小故事
云水随缘
法眼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终不能悟道,于是辞别庆辉,开始云游四方。
有天下大雨,法眼在一座地藏院里避雨,寺中的知客僧问道:“禅师要往何处去?”
法眼禅师答道:“我也不知道,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僧又问道:“你这么四处云游,又有什么收获呢?”
法眼说道:“云水随缘。”
知客僧听后,说道:“云水随缘!这话真是逍遥自在!”
法眼听后,如中雷击,面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顺其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了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的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吧!”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茵。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随遇而安,任一切顺其自然,不是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而是人生中的一种洒脱和成熟。无论你走到哪里,只有适应你周围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无畏无悔才不白活一回
从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
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他在出发前特地拜访了本地最有名气的一位老和尚,请求指点。
老和尚正在河边临碑练字,用一根树枝在沙地上挥毫写意,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两个字:“无畏”。
老和尚并未抬头,只是对他说:“人生四字秘诀,老朽先给你一半,已够施主半生受用。”说完便又信自摹字。
年轻人便觉失落,不甚理解地离开了。
三十年后,这个年轻人已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
归程漫漫,近乡情怯,他又去拜访那位老和尚。
可是老和尚几年前已经过世,一个僧人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师父生前留给你的,说施主日后必然来取,请施主自行打开吧!”
年轻人一振,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两个字:“无悔”。
年轻人顿感万念攒心,涕泪交加,回想自己三十年所得所失,竟然在老和尚一念四字之间……
无畏与无悔是人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境界,尤其是无悔,更是重要。因为过去的既然已经过去,即使曾经做错过什么,此时的悔恨除了徒增烦恼以外,没有任何用途。人生在世要无畏无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
佛禅小故事
寸丝不挂
温州有一个叫玄机的尼姑,一日去参见雪峰义存禅师。
雪峰问:“从哪里来的?”
尼姑回答说:“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了没有?”
尼姑说:“如果出了就会把雪峰融化。”
雪峰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尼姑答:“玄机。”
雪峰说:“一天织多少?”
尼姑回答说:“寸丝不挂。”于是礼拜而退。
才走出三五步,雪峰召唤她道:“袈裟角拖地了。”
尼姑一惊忙回头看。雪峰笑着说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珍惜现在感情才是真爱
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圣明的佛,我是一个已婚之人,我现在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惟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吗?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善良,贤惠,我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有一点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没有爱才是残忍和不道德的,你现在爱上了别人已不爱她了,你这样做是正确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真的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应该是很痛苦的又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里她还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对她的爱,因为你爱上了别人,正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应该是她失去了我,她应该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真爱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因为她在婚姻中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苦的。
人:她说过今生只爱我一个,她不会爱上别人的。
佛:这样的话你也说过吗?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
佛: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女人何止千百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为什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惟一的最后一个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现在拿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
人: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
佛: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
人: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
佛: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得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惟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人:哦,我懂了,你并不是要我与我的爱人离婚,你是在点化我。
佛:看破不说破,你去吧。
人:我现在真的知道我爱的是谁了,她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在情感与理智之间该如何决断?在忠贞与背叛之间该如何取舍?没有标准答案,惟一的答案只在自己心中。
随缘来去,活在当下
从前,有一位将军,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装扮为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以求得开解。
当将军找到禅师的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于是将军道:“我有三个问题请禅师开导,一是做事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二是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三是在每个时间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禅师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挖地。将军见其年老瘦弱,便接过锄头替他挖地,说:“如禅师无以回答,请告诉,我好返回。”
正在此时,一个受重伤的人闯入,将军便为他包扎好,让其卧于草棚。次日,此人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看到将军便请求原谅。将军疑惑地问他缘由。
此人道:“在一次战争中,您杀我兄,夺我财,我便立誓要杀您。得知将军自行上山,于是便埋伏于途中,不料被您的手下所伤。本想必会丧命,可今得您的解救,我愿余生为您的仆人。”将军没有想到这件事让他与一个多年来的宿敌的恩怨就这样化解了。
将军在离开之前又重复问了禅师那三个问题,禅师道:“我已经解答了。”将军疑惑。
禅师解释道:“昨日你如果没有怜悯我替我锄地,你必返回,在路上难免遭到此人的袭击,所以,挖地之时是你最重要的时间;昨日如果你没有救此人,他便会丧命,就不能与他和好,因此,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是你照看他。记住,最重要的时间莫过于当下,它是惟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这便是生活的追求。”
将军听后顿时大悟,与那个人欣然下山。
该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发生,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惟有活好当下,才能把握自己,才能不被世事所束缚。佛说,随缘来去,活在当下,你才是你自己。
佛禅小故事
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有一次,仙崖禅师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说:“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说:“你骂,你如果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说:“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听了之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喊:“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可是,那对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说:“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了你!”
妻子说:“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禅师煞有介事地说:“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这时,有过路人说:“和尚!你大声乱叫什么啊?夫妻吵架,关你什么事?”
仙崖禅师说:“怎么不关我的事呢?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过路人说:“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啊!”
仙崖禅师说:“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说禅理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敬互爱!”
仙崖禅师的话说得吵架的夫妇十分惭愧,各自认错。而过路人听了之后,也都当下领悟了禅师的高妙禅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能在芸芸众生中走到一起就是缘,那么,夫妻之间就应该珍惜这份缘——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唰”地一声从床上做起,病痊愈了!
什么是缘分?没人能说清。如果你相信缘分的存在,就应该明白,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人与人之间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佛禅小故事
离成佛不远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来拜访峨山禅师,并问他:“你读过基督教的《圣经》吗?”
峨山谦虚地说没有,让他读几段内容听听。学生打开《圣经》,翻到“马太福音”一章,读道:“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田野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织,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所戴的,还不如这一朵花呢!……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峨山听到此点头说道:“说这话的人,不论他是谁,我认为他是个已有所悟的人。”
学生继续读道:“求则得之,寻则见之,叩则开之。因为不论何人,皆可求得,寻见,叩开。”
峨山听了点头首肯,说:“很好。说这话的人,不论是谁,我认为他是一个离成佛不远的人。”
失恋并没有失去爱
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晚饭后去郊外散步,遇见一个放声大哭的年轻人。
禅师问年轻人:“你为何如此伤心?”
小伙子答道:“我失恋了。”
禅师闻听连连抚掌大笑道:“糊涂呀糊涂。”
失恋者停住哭,气愤地质问:“我都失恋了,你为什还如此取笑我?”
禅师摇头道:“不是我取笑你,而是你自己在取笑自己啊。”
见失恋者不解,禅师接着说:“你如此伤心,可见你心中还是有爱的;既然你心中有爱,那对方就必定无爱,不然你们又何必分手?而爱在你这边,你并没有失去爱,只不过失去一个不爱你的人,这又有何伤心呢?我看你还是回家去睡觉吧。该哭的应是那个人,她不仅失去了你,还失去了心中的爱,多可悲啊!”
失恋者听罢破涕为笑,恨自己对这浅显的道理怎么都没看透,于是向禅师鞠了一个躬,转身离去。
在爱情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就会遭遇失恋。失恋了,不应该过于悲伤,因为,失恋只不过是失去一个人而已,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失去爱。
爱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得到他
有个年轻貌美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女红手艺更是扬名整个江南水乡,原本日子过得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大不中留啊,络绎不绝的媒婆都快把她家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就这样把自己嫁了,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男人。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问:“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那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弃!”
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再次出现的是佛祖。
佛祖:“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地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他走到大树脚下,倚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啊!”
你孜孜以求的缘,或许终其一生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缘反而会在你淡泊宁静中不期而至。两个有缘分的人是幸福的,两个没缘分的人也是一种美丽的无奈。爱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得到他,想他念他祝福他,已经足够。
佛禅小故事
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佛祖慈祥地说:“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