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宫里的女人们-位高名淡的孤家寡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后妃作为国母,地位自然无与伦比,但是作为帝王的附属品,她们也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空间。除了那么几个入得君王法眼或者特定的历史条件提供给她特殊机遇的人,绝大多数后妃自迈进紫禁城的第一步起,就注定了其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命运。

    1.生下一代明主的孝康章皇后

    顺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是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儿。入宫开始为妃,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生皇子玄烨(后为圣祖康熙帝)。康熙即位以后,尊为皇太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二月病逝,年二十四。太后家本来姓佟,属于汉军八旗,康熙即位以后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八旗,后族抬旗自此始。

    孝康章皇后出生于汉军八旗世家,祖父是佟养真。太祖努尔哈赤占领抚顺以后,养真因为他弟弟佟养性已降,挈其族来归顺太祖。后来养真及长子丰年都为后金战死沙场。孝康章皇后父佟图赖,袭世职,辅佐太宗皇太极,战功卓著,以功晋世职一等。崇德七年皇太极设汉军八旗,授佟图赖正蓝旗固山额真,即旗主。顺治元年,入关,调镶白旗,参与对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残余势力的镇压,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八年,凯旋而归,授礼部侍郎,复调正蓝旗固山额真。十三年,以疾乞休,世祖命加太子太保致仕。十五年,卒,赐祭葬,赠少保,仍兼太子太保,谥勤襄。康熙间,以孝康章皇后推恩所生,赠一等公,并命改隶满洲。世宗即位,追封佟养真一等公,谥忠烈,与佟图赖并加太师。

    孝康章皇后出生于汉军八旗世家,关于她的记录并不是很多。这是有原因的,清朝制度,八旗地位高于汉人。八旗又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建立最早,与皇族关系最近,地位最高,其次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八旗中地位最低。孝康章皇后虽然祖上战功显赫,名人辈出,但是还是没有出生于蒙古八旗的博尔济吉特氏、满洲八旗的董鄂氏那样有名,如果不是她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家族因为推恩而抬入满洲八旗,她或许默默无闻。

    孝康章皇后的儿子康熙帝是后世公认的一代明主,后世史家在修史的时候,总是不忘为圣人涂金抹彩。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十一年春,妃(即孝康章皇后)诣(到)太后宫问安,将(要)出(来的时候),衣裾(衣角)有光若龙绕,(孝庄)太后问之,知有喜,(太后)谓(告诉)(身边的)近侍曰:“朕怀皇帝(顺治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圣祖生。其实这只是后来人的说法,有无此事,确实难以说清。历来圣祖明君,都以这种方式宣扬自己是天子,君权神授。如汉高祖刘邦本纪说他是他母亲与神交而生,努尔哈赤讲他是他母亲生他的时候也有祥云,孝庄太后也这么说,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子,神仙下凡的唬人把戏,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接受他是天经地义的统治者,他代表着天命,上帝的意志,广大人民必须服从。而孝康章皇后作为一代明君的母亲,也成了这一神话的载体。好在史家想象力还没有刘邦那时候荒谬,只是说太后裙裾上有龙光,否则,说到太后与龙交、神交都有可能。

    孝康章皇后虽然为顺治帝生下一个儿子,但是她面对的是顺治这样一个非常怪异的丈夫,家族地位又极其低下,在宫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好在孝庄太后在顺治临终之际,让孝康章皇后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康熙即位以后,尊孝康章皇后为慈和皇太后。辛苦一辈子的孝康章皇后终于可以当上太后了,然而好景不长,这位苦命的皇后当上太后还不到两年就撒手人寰了。此时,康熙帝还未成年,多亏孝庄太皇太后照顾,才能成为一代英主。

    康熙二年二月,太后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初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及崩,葬孝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章皇后。孝康章皇后死后,康熙下令皇后母族改姓佟佳氏,入满洲八旗,后族抬旗之制从此开始。

    2.康熙帝敬爱一生的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帝结发之妻,生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十月初七日,满洲正黄旗人,是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1665年10月16日),与康熙帝大婚,册立为皇后,时年皇帝十二岁,皇后十三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此子四岁时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二子胤礽,即被康熙帝复立复废的皇太子。

    〇接受祖母选择的皇后

    赫舍里氏能够当上康熙帝的皇后,这与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有密切的关系。康熙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颇费了一番苦心。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鏊拜的狂妄势头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已察觉出,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哪一方,遏必隆不可以完全依靠,但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候选人就是四位顾命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索尼身为顾命大臣,除了对汉族官员有些排斥外,对清廷是绝对忠心的,而且,索尼对鳌拜的专权也早有意见。因此,册立他的孙女为皇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康熙和孝诚仁皇后结婚大典的礼仪程序完全按照汉族的传统,其间也杂有满洲的旧俗,最明显的是:纳彩(送礼品到新娘家,是订婚仪式的步骤之一)的重要礼品是马匹和马鞍。婚礼前,有钦天监的官员择一吉日,皇帝派以内务府大臣和礼部大臣为首的一行人,其中包括三位公主、三位摄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内侍和侍卫,把礼品送到新娘家。计有十匹鞍辔齐全的骏马,十副盔甲,一百匹锦缎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匹。

    新娘的父亲噶布喇和祖父索尼率家中男性成员,索尼夫人率女性成员迎礼。全家人分列庭院两侧,向北三跪九叩(皇帝的宝座朝南),感谢皇上的恩宠。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七日,即大婚礼前一天,皇帝派遣满洲大臣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同日行大征礼(即送聘礼)。聘礼包括两千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个金茶罐、两个银茶罐、一对银箱、一千匹锦缎、二十付马鞍、二十付军用骆驼鞍及四十匹骏马。这一礼仪同样以女方亲属向北三跪九叩感谢皇恩结束。

    九月八日举行大婚礼。这是清廷入关以后第二次举行大婚典礼,这次典礼成为后世的制度典范。康熙皇帝先是进入太和殿,观看册立孝诚仁皇后的封册和金印。接着,康熙把这两件皇后的象征物交给钦派使臣,使臣手捧册宝,众侍从尾随其后,送到后邸。

    孝诚仁皇后在自己母家里接待使臣,行了跪叩礼之后,接受金册和金印,然后乘轿到皇宫。轿前由四位大臣的夫人带领,轿后有七位大臣的夫人跟随,她们全都骑马而行(妇女骑马是满洲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两侧由侍卫和内侍护送。皇后的随从们被恩准在通向中宫的御道上行走(由于皇后居住在中宫,因而中宫成为皇后的同义词,皇帝的其他嫔妃住在中宫两侧的宫室中,因此没有通过这个御道的资格)。

    此时,康熙身着大婚礼服,先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其后母孝惠章)宫中行礼谢恩,接着到太和殿赐皇后亲属(此时皇后仍留在中宫)及诸王百官筵宴。与此同时,皇太后率诸大臣和摄政大臣的夫人们到太皇太后宫中,在那里设宴招待皇后的母亲及其母系亲属。下午六时许,大婚礼以汉族传统的合卺宴结束,高官显贵的夫人们均应邀参加。此宴结束后,皇帝和皇后便留在中宫。

    次日,皇帝谕礼部援引汉族先例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以感谢她们“遴选贤淑,作配朕躬”。同一天,皇后到太皇太后宫及皇太后宫行朝见礼。第三天,皇帝御太和殿,诸王百官上表朝贺,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诏书阐明了确立皇后,共承宗庙,助隆孝养,延绵本支的意义。

    康熙帝笃守孝道,甘愿接受祖母为他选择的皇后。事实也证明,孝庄皇太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当政时,索尼家族曾屡建战功。索尼对顺治忠贞不贰,他曾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事。在辅政期间,忠实地支持康熙的祖母,以确保康熙的皇权,特别是在与鳌拜的斗争中,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老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也就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〇太子生日却成皇后忌日

    孝诚仁皇后同康熙结婚时,康熙十二岁,孝诚仁皇后十三岁,稍稍年长的皇后显得要成熟得多。或许她既是一位年少的皇后,又充当了康熙姐姐或母亲的角色。康熙早年丧母,孝诚仁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康熙也一直对她怀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

    1669年,对于康熙帝来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一年,这年他十五岁。首先是他在孝庄祖母和大臣索额图的帮助下,铲除了权臣鳌拜,真正地实现了亲政。几个月后,孝诚仁皇后生下第一个皇子,取名承祜,意为得到天赋神佑,这是一个听来亲切的“小名”。皇子出生以后,康熙欣喜异常,他第一次当上了父亲,并且皇位后继有人了。然而,幸福的希望很快就化为泡影。四年后,四岁的承祜夭折。孝诚仁皇后和康熙都悲痛不已,特别是孝诚仁皇后为此而郁郁寡欢。渐渐成熟的康熙不遗余力地劝慰皇后,让她再生皇子。夫妻的感情毕竟深厚,好在孝诚仁皇后还年轻,还能生育。1674年6月6日,孝诚仁皇后在生下皇二子胤礽后,却于当日辞世,年仅二十二岁。康熙悲痛不已。

    就在孝诚仁皇后辞世前后,一场危险的内战酝酿并且终于爆发。康熙亲政以后,鉴于南部军费消耗庞大、三藩势力日益壮大,商议废藩、裁兵、减饷。这是针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的,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在朝中,除了明珠等少数人支持外,大多数人惧于三藩势力或与三藩有关联,都极力反对,权臣索额图甚至要求尽杀言废藩之人。三藩是指三个异姓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坐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坐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及其父耿仲明、其子耿精忠,坐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为强盛。吴三桂本是明朝的总兵,镇守山海关。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身亡。吴三桂本来欲回师勤王,但是北京沦陷太快,遂意欲归顺李自成大顺政权。但是李自成下属对吴三桂家属的粗暴态度,引起他的强烈不满,于是他转而降清,并引导多尔衮的铁骑越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吴三桂以为崇祯复仇为名,猛烈打击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顺治因为他战功显赫,封他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吴三桂因为一直处于同南明朝廷战争的前线,这场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战争的过程,也是吴三桂积聚势力的过程。几年的战争,让他的势力遍布全国各个角落。1673年6月,吴三桂故作姿态,疏请撤藩,归老辽东。这一请求实际上隐含着双重威胁:如果他的请求被否定,他将擅兵如故;如果被批准,则借口谋反。朝中对此意见不一:索额图主张安抚,明珠则主张针锋相对。孝庄太皇太后建议康熙听取明珠的建议,康熙遂命允吴三桂告老还乡。1673年12月28日,吴三桂起兵反清。

    就在这时,京城发生了朱三太子案件,有人企图谋刺皇上,南部的另外两个藩王也参加叛乱。台湾的前明余部郑氏也率兵进取扬子江,准备夺取南京。转眼之间,半壁江山,烽烟不断,国家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

    6月,皇后在焦急中临产。按照儒家的说法,当此关键时刻,如不能生一男性继承人,将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仅仅在半个月前,即5月21日,康熙宠爱的荣妃生了一个男孩,但出生后就死了)。皇后自然急切地希望生一个健康的男孩。

    6月6日上午10时许,皇后实现了她最后尽孝的愿望,为康熙生了一个男孩。婴儿取乳名保成(保证成功),这反映了皇室寄厚望于这个孩子。当天下午4时,皇后遽逝。这个男孩的及时出世使康熙大喜过望,但他的欢快心情却因皇后暴卒而烟消云散。

    康熙皇帝非常悲痛,他沿袭明代的传统,辍朝五日。一个月后追悼皇后时,他在皇后的梓宫前洒酒祭奠,表达痛悼之情。他表彰孝诚仁皇后对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恪尽诚孝”,“宽仁待下”,“佐朕内治,尤极敬勤”。康熙对这个新生儿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责怪这个婴儿导致了皇后的死亡,日后他曾斥胤礽“生而克母”为第一大“不孝”;另一方面,他自己似乎在某些方面又与这个孩子有共同之处,因为他本人也是儿时丧母。此外,康熙也把对皇后的感情转到了胤礽身上,尽管他的感情是那样的错综复杂,但是他对这个孩子是趋于娇惯和放纵的。

    同时,康熙也暗自下定决心,要立胤礽为太子,以回报索家为皇室做出的贡献。孝诚仁皇后临终之际,康熙就慌忙下诏立这个刚刚出生的皇子为太子,表示对皇后的安慰和尊重。这也正是为什么皇二子胤礽一再犯错,而一再受到康熙皇帝原谅的原因。但到了康熙晚年,皇二子已经越来越不成器,为了不使天下苍生受苦,康熙皇帝做出了痛苦的选择,他只能将对孝诚仁皇后的爱,对索家的感激放在一旁,毅然决然地废掉了胤礽,立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孝诚仁皇后一生温柔贤惠,可惜过早去世,太子胤礽也太不成气候,实在为身后一憾事。

    3.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1659~1723),清圣祖妃子。父威武,官护军参领。公元1681年封为德妃。谥号“孝恭仁皇后”。她丈夫康熙拓宽了中国的领土,开创了康乾盛世;她儿子雍正加强集权,巩固边疆。不幸的是,在晚年,她又处在极其复杂的皇位之争中,而矛盾的双方竟然是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

    乌雅氏出生于低下的官宦家庭。她入宫后,地位并不很高,但由于聪明妩媚,态度谦和,后来引起康熙帝的注意,遂侍奉皇上,并得到喜爱。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十月三十日,乌雅氏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44年后登极的清朝第五代皇帝——胤禛。

    胤禛和康熙帝众多的儿子一样,是在十分优越的环境中慢慢长大的。康熙对儿子们的教育抓得很紧,乌雅氏也认真地配合皇上的教育,对孩子管教甚严。

    乌雅氏深受康熙帝的喜爱,在生了四皇子胤禛后,又为皇上生了六皇子胤祚,十四皇子允,只可惜六皇子胤祚在六岁时便去世了。此外,她还生了三个女儿,遗憾的是只活了一个。在康熙众多的后妃中,她能够生育六个孩子,可见康熙对她是十分喜爱的。

    清朝的传统原是不立太子的,康熙帝即位后,经过反复斟酌,决心改变传统,立嫡长子为太子。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他将孝诚皇后所生年仅两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因为是庶生,没有得立。结果事与愿违,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储位,刀光剑影,不可开交。

    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康熙帝劳神伤心,生了一场大病。乌雅氏对皇上问医喂药,体贴备至。当时,诸多皇子忙于争夺储位,很少关心父王的病,只有胤禛和胤去探望父病,康熙帝对他们也另眼相看。就这样,康熙对胤禛越来越器重,终于在临终前遗诏由胤禛继承皇位。

    胤禛即位后,乌雅氏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她的荣华富贵自不必说,可是她儿子和诸王子的斗争使她不能平静地生活。雍正上台伊始,就开始了对诸王子的打击,尤其是对自己的同胞弟弟允也不放过。他首先夺了在外统军的允的兵权,让他回京奔丧;接着借登基大典允不肯勉强叩拜而削了他的王爵;然后又借送康熙灵柩安葬东陵,事后以看守父灵为名让允留下,实际上是把他囚禁在了遵化。

    雍正对允的无情,使他们的母亲乌雅氏既恨又气,非常寒心。她经常对着淡淡的孤灯暗自哭泣。她管不住大的,也帮不了小的,越想越气。当得知小儿子被软禁之后,连气带急,便生出病来,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得病,第二天便去世了。享年64岁。上谥“孝恭宣惠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4.在位仅一天的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满族镶黄旗,父亲佟国维是康熙帝的亲舅舅,真是亲上加亲啊!她的生年、入宫时间均不见记载,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四年后晋封为皇贵妃。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诞育皇八女,很可惜这位皇女一个月以后不幸夭折。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佟佳氏病重,皇太后特下旨意,于初九日册立佟佳氏为皇后。就在册立后的第二天下午,这位仅仅当了一天皇后的佟佳氏便病故。孝懿皇后的梓宫开始移至朝阳门外享殿;十月一日,重新开启景陵地宫大门,葬入其中。谥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史书记载,皇太后得知佟佳氏病危非常着急和感慨,因为孝昭皇后死后中宫久虚,佟佳氏长年主后宫,抚育众皇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属不易。于是,顾不上挑选吉时吉日,从速办理,册立佟佳氏为皇后。匆忙册立佟佳氏为皇后,事实上与她家族的地位分不开。这皇后的名分,不仅仅是赐给即将离开人世的佟佳氏本人,更是为了她的家族。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作为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皇后的同胞弟弟、佟佳氏的父亲佟国维出任宫中一等侍卫。之后,他又先后出任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而且名列议政王大臣,从此踏上了通往朝中重臣的道路。随着女儿佟佳氏被册封为康熙帝的贵妃,佟国维身兼“国舅”与“国丈”于一身,身份十分显赫。不幸的是本来已经卸任的他,在晚年不小心卷入了皇子们的争储斗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掉了皇太子允礽,佟国维出于对江山社稷的关心,建议康熙再次建储。有一天,康熙帝召集众臣商议建储问题,大学士马齐等人呈上的人选,竟然是此前因为公开参与谋夺储位而遭到康熙严厉责骂和处罚的皇八子允禩。康熙帝震怒,以为事先建议立储的佟国维和马齐等人,都是皇八子党的人,他们合伙在谋太子位。康熙气愤已极,竟然两日未进膳食。之后,佟国维彻底失去了康熙帝对他的信任,并且在康熙帝眼里成了非常危险的“乱臣贼子”。责怪归责怪,看在佟国维与自己的血亲、姻亲的分上,康熙帝并未“诛戮以示众”。

    佟佳氏家族中,曾经最为风光、最后又最为不幸的人,莫过于佟国维的三子、康熙孝懿皇后的同胞弟弟隆科多。康熙帝崩逝之后,时任理藩院尚书兼九门提督步军巡抚三营统领的隆科多,全力支持雍正即位。由于有了他的周密布署和得力安排,新君即位之时才能顺利进行权力交接,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局面。雍正即位之初,隆科多以辅位之功迅速飞黄腾达,不久便权倾朝野、位高镇主。皇权不容任何威胁势力。当雍正帝坐稳了新皇宝座的时候,开始了对付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削权步骤。这两位里应外合为雍正即皇帝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便面临杀身之祸。此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几千年来封建帝王对付重臣的权术,被雍正帝用到了他们二人身上。雍正三年(1725)年初,居功自傲的隆科多开始失宠。不久,雍正帝借故解除他的步军统领职务,他周边的人,包括他的儿子、家人等也先后获罪。为了挽回局面,隆科多百般努力。在与策妄阿拉布坦和俄罗斯举行的边界谈判过程中,他发挥自己一切的聪明才智获取了谈判成功,捍卫了大清王朝的领土主权。然而,对他来讲这一切已经太晚,一切都是徒劳。隆科多最终也没有躲过雍正帝的治罪。刑部判定隆科多犯有“大不敬罪”、“欺罔罪”等41条罪行,并上奏准备将隆科多斩立决、妻子入官府为奴、财产没收入官府等。最后,隆科多虽然被免除了斩首之刑,妻子也免入官府为奴,但是财产全部被迫赃入官府,成年儿子们不是被革职,就是发配边疆,从此佟佳氏家族彻底没落,昔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孝懿皇后的妹妹佟佳氏,出生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入选宫中,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被封为贵妃。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世宗晋尊她为皇贵妃,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宗晋尊为寿祺皇贵太妃。寿祺皇贵太妃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病死,终年76岁,被册谥为“悫惠皇贵太妃”。同年十二月入葬双妃园寝。

    所谓双妃园寝,也叫皇贵妃园寝,是乾隆帝特意为悫惠皇贵太妃和康熙帝的另一位妃子——和妃(死后谥为惇怡皇贵妃)修建的园寝。康熙末年,曾经嘱托佟佳氏与和妃共同抚育年幼的弘历。弘历登基以后,为了报答这两位奶奶辈妃子们的养育之恩,一方面不断地晋尊加封,另一方面还破例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即双妃园寝。双妃园寝比照一般妃园寝,增修了配殿、方城、明楼,成为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皇后佟佳氏的共同点,是她们都是朝中重臣的女儿,而且康熙帝为了突出对她们父辈们的重视,将姊妹二人纳入后宫。

    5.受尊而不受宠的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康熙第二位皇后。早在孝庄太皇太后给康熙选皇后的时候,钮祜禄氏也参加了候选,鳌拜当时就赞成遏必隆之女为后,因为这样可以拉拢遏必隆。而在当时,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却看中的是索尼之子噶布喇的女儿。因此,索尼的孙女成为皇后,遏必隆之女屈居皇妃。

    康熙初年,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被选入皇宫,立为贵妃。遏必隆终日延颈举踵,盼望此女能被立为皇后,光耀门庭。不料,孝庄皇太后忽颁旨谕,预册立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位皇后。遏必隆闻讯,懊恼不已。鳌拜、苏克萨哈因“心怀嫉妒”,不禁怒形于色,声称:“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毕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遏必隆当时虽然表示:“封为皇后,系太皇太后所定之事,我等何以管得?”但他的真正想法却是:“我遏必隆之女,恨不能封皇后。”因此,当鳌拜、苏克萨哈在孝庄皇太后面前“阻拦启奏”时,遏必隆也随之一同前往。

    可见,遏必隆多么地希望自己的女儿被封为皇后,可是由于鳌拜事件,遏必隆下狱,本来是将遏必隆革职立绞,妻子为奴。但康熙以遏必隆并无结党之处,命免其死罪,革去太师及公爵。可是直至遏必隆过世都没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封为皇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遏必隆病故,康熙命赐祭如例,谥“恪僖”。次年,索尼孙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产后身死,孝昭仁皇后掌管六宫,不久封为皇后。

    钮祜禄氏虽然被选为妃,并且在孝诚仁皇后去世后封为皇后,但是她并不是康熙宠幸的妃子。钮祜禄氏被选为妃,是因为他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选她为妃,可以起到拉拢遏必隆的作用,这对于刚刚亲政的康熙皇帝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防止他向鳌拜过分靠拢,另一方面至少可以起到一种作用,就是在康熙惩治鳌拜的时候,他能够保持中立。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遏必隆在康熙处理鳌拜的时候,能够保持中立。康熙八年,康熙亲政,鳌拜及其党羽被诛,遏必隆因为和鳌拜关系紧密,被治下狱,后加恩释放,但被革去公爵、罢去官职。母家遭受如此打击,钮祜禄氏在宫中的处境可想而知,本来对她就比较冷落的康熙帝,此时更加不愿意去见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只能独处深宫,暗自哭泣。宫中后妃,自有品级,钮祜禄氏虽然备受冷落,但是因为她的家世曾经显赫,因而还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地位上。康熙十三年,皇后赫舍里氏产后病逝,中宫无主,康熙令钮祜禄氏执掌六宫,不久封为皇后。康熙既然不喜欢这位皇后,那为什么还要让她当皇后呢?这同样是康熙政治上的考虑,而非感情上的喜好。此时距遏必隆获罪革职已经过去多年,康熙对他的前嫌已经消殆一尽。遏必隆也已经于前一年去世,而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女儿封为皇后,封钮祜禄氏为后,也可以了结这位前辅政大臣的愿望。另外,钮祜禄氏毕竟是满洲大族,按照宫内次序也当为后,康熙此举,可谓是顺理成章。

    然而,同前任赫舍里氏一样,钮祜禄氏也并不长寿,当上皇后没几年,就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病逝了。同赫舍里氏相比,钮祜禄氏是痛苦的,她拥有与赫舍里氏一样显赫的家世、一样美貌的面孔、一样良好的修养,但是她的生活,却明显没有赫舍里氏幸福。首先是她进宫时是妃,赫舍里氏是皇后,地位相差了一截。然后是赫舍里氏得到康熙的宠爱,生了两个儿子,虽然有一个夭折,可是另一个活下来,并且被封为太子。而钮祜禄氏根本就没有得到康熙的宠爱,她是康熙几十个妃子当中受尊而不受宠的一个,她入侍几十年,却没有子嗣,由此可想而知。最后,如果不是赫舍里氏难产而死,钮祜禄氏根本就不能成为皇后,其命运会更加悲惨。

    钮祜禄氏与赫舍里氏的葬仪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钮祜禄氏丧期正是讨伐“三藩”的关键时候,康熙帝下圣旨减免了不少礼仪。皇后灵柩先放在巩华城,在那里,已经存放了赫舍里氏的灵柩。康熙为其上谥曰:孝昭仁皇后。康熙二十年,景陵完工,康熙下令将两位皇后的灵柩移入景陵,入葬地宫。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累加谥号,全称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6.被雍正帝追封的康熙妃子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参领海宽的女儿,最初入宫封号为妃,之后康熙朝没再加封。章佳氏一生共为康熙帝诞育了3位子女。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去世后,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六月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移葬景陵地宫。

    怡亲王允祥,是雍正帝最为宠信的皇十三弟。雍正年间,由于继承皇位,亲兄弟互相残杀,皇帝与其诸位兄弟处于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雍正帝做皇子时,允祥与雍正帝的关系就非同一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形影不离,感情胜过同胞兄弟。雍正帝即位后,允祥对皇上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成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允祥与雍正帝的君臣相处过程中,时刻不忘他那“忠”、“敬”、“诚”、“直”、“勤”、“慎”、“康”、“明”八字诀,使得他多年被雍正帝宠信、重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帝曾经亲书这八个宇,制作匾额赐允祥。说明允祥确实将这八字诀当作了他人生的座右铭,并且得到了雍正帝的认同与肯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允祥在无与伦比的荣耀和恩宠面前,始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恪尽为弟、为臣的道理。他从来不有恃无恐,而是秉公办事,一切为了辅佐好皇兄。康熙帝的第十七子允礼本来与允祥的私人关系一般,但是允祥发现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所以推荐给雍正帝。雍正帝本以为允礼为皇八子党的人,视其为政敌之一,所以派他去看守陵寝。既然允祥推荐允礼,雍正帝就以试一试的想法安排允礼掌管理藩院事务。后来的情况证明,允礼果真是一位忠诚守信、精明强干的皇弟。当允祥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病故之时,雍正帝也在患病。但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仍然料理了允祥的丧事。雍正帝对十三弟如此倾心,是因为允祥是雍正帝真心信赖的弟弟和忠实的心腹大臣。难怪雍正帝对允祥的母亲格外开恩,将其封号从“敏妃”一下子提高两级,一跃而为“敬敏皇贵妃”,并且将敬敏皇贵妃从已经安葬好的妃园寝,移葬到康熙景陵地宫之中,使景陵地宫开创了祔葬皇贵妃的先例。清东陵的妃园寝到现在还有一个空穴,那就是先前葬入敏妃的地宫。由于其他后妃各有自己规定的墓穴,而且已经使用过的地宫不便再次利用,所以敬敏皇贵妃在妃园寝的地宫以空穴留了下来。

    章佳氏,作为康熙帝的一名妃子,在去世23年后被雍正帝追封,并破例祔葬景陵地宫,是雍正帝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所采用的手段,他是用厚待死者的办法,笼络、恩宠怡亲王允祥。

    7.康熙身边并开的姐妹花

    宜妃郭络罗氏,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封为宜嫔,两年后生皇五子恒亲王允祺。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晋宜妃。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生皇九子允禟,又过两年生皇十一子允禌。宜妃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病逝。

    三官保,在康熙年间任盛京内务府上三旗掌关防佐领。康熙帝,在郭络罗氏入宫后的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进行了其第二次、第三次东巡,到盛京拜谒祖陵。这两次东巡期间康熙帝曾驻跸三官保家中。接待当朝皇上驻跸家中,是地方官员的莫大荣幸和整个家族的重大事情。所以,圣驾驻跸期间精心恭侍自不必说,在此之前就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准备阶段。为了皇上的驾临,三官保的家中,又是修房子、又是准备皇上驻跸所需物品等,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据当时的档案记载,在官府的资助下,三官保不仅维修了房屋,而且为了防止地面起灰,将房屋东西侧7丈左右的地面全部用席子覆盖。三官保的努力,不仅出于对皇帝的忠诚,更为了两个女儿在后宫得到宠幸。

    宜妃郭络罗氏,共为康熙帝诞育3位子女。在康熙帝的众后妃中,她是深得康熙帝宠爱的妃子之一。康熙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宜妃带病欲往哭奠。当她坐着软轿前往存放大行皇帝遗体的寿皇殿时,禀性一向高傲的宜妃,不知是因为没有重视雍正帝的生母、新尊皇太后乌雅氏,还是一时疏忽,竟然没来得及顾上皇太后的位置,走到了皇太后的前边。这一行动,引起了雍正帝的大怒,他痛斥宜妃手下的太监。打狗还要看主人,见自己手下的太监被骂,宜妃显得非常难堪,首次领教了新皇的厉害。而雍正帝之所以如此对待宜妃,是因为她所生皇子允禟,是雍正的政敌之故。

    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皇九子允禟,是雍正帝的争储政敌皇八子党的主要成员,因新君即位以后继续与雍正对立,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被革爵,次年罢黜宗室,并迫使其改名字为“塞思黑”,满语意为“讨人厌”,同年八月卒。有的野史传说:雍正帝即位后,命允禟去见活佛,皇太后说:“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予理睬,从宫中跑出去,太后大怒,一气之下撞死在墙上。允禟的母亲见皇太后自杀了,也随之自缢而死。其实,孝恭皇后乌雅氏死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而宜妃郭络罗氏死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所以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

    为了建立新的统治秩序,雍正帝即位后毫不手软地打击政敌,包括自己的兄弟们。这一切,使母亲们很难愉快地度过余生。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允禟死于非命,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想而知宜妃郭络罗氏的心情该有多么悲伤啊!

    宜妃的胞妹、贵人郭络罗氏选入皇宫后,封为贵人,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和皇子允。康熙帝死后,世宗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封贵人郭络罗氏为嫔,她的封号、卒年和葬期不详,所生固伦恪靖公主下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郭络罗氏姊妹二人共为康熙帝生育了4位皇子和一位皇女。她们的入宫与得宠,大概与康熙帝的东巡分不开。

    8.年羹尧之妹敦肃皇贵妃

    年氏(?一1725),清世宗贵妃。父年遐龄,官湖北巡抚。公元1723年封贵妃。谥号“敦肃皇贵妃”。雍正皇帝非常喜欢她,她甚至得到专房之宠。这与其兄清廷名将年羹尧不无关系,而其兄由于妹之受宠而忘乎所以,后遭杀身之祸。所幸,雍正帝在年氏病逝后才将其兄处死,足见皇帝对她情谊之深。

    年氏早在胤禛继位前就嫁进王府,封为侧妃。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五月,她为雍正生下第七个儿子福宜,但未满周岁就夭折了。康熙六十年十月,又生第八子福惠;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又生九子福沛,但都相继夭亡。

    年氏进雍府较晚,却得到雍正的喜爱,有专房之宠。雍正元年,胤禛一继位就封她为贵妃。年氏能取得这样的地位,除她独有的可爱之处外,也与她的哥哥年羹尧不无关系。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翰林出身。历充四川、广东试差。不到十年,升为四川巡抚。后赴西藏协理军务,以功晋升为四川总督,接着授予定西将军。西藏战乱平息后,被授予川陕总督,封三等公、加太保。雍正初,年羹尧与隆科多镇压反对派拥立有功,备受恩遇。年羹尧的文韬武略,都深为雍正帝所赏识。尤其是他率军平息青海叛乱以后,解除了皇帝治国之忧,雍正帝更是异常兴奋,把他视为自己的“恩人”,并进封其为一等公,加太傅。年羹尧的父亲、儿子也被加官封爵。这样,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深得雍正帝恩宠,就不足为怪了。

    雍正帝对年羹尧宠信过分,致使他权势炳赫,居功自大,目空一切,行事自专,做出种种越权枉法的事情来。这样势必导致雍正帝另一部分亲信的不满,这些人不断向雍正帝吹风,自幼生性多疑的雍正帝后悔给年羹尧过多的军政大权,于是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打击他。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三月,公开罪责年羹尧。

    事态的变化刺痛了年氏的心,她为哥哥的不检点而不安,也为世态炎凉而感到可畏。郁闷、惊吓、悔恨,种种不愉快的情绪使她终于病倒了。雍正帝虽早已决计整治年羹尧,但又不便在年氏病笃之时动手。这年十一月,年氏病危,雍正帝加封她为皇贵妃,并表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她事事克尽敬慎,在皇后面前小心恭慎;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加封、表彰并未挽回年氏的病情,年氏当月即去世。乾隆初年,从葬于泰陵。年氏死后仅一个月,雍正即将年羹尧赐死。

    9.寿与天齐的耿贵妃

    雍正帝的后妃中有一位高寿96岁的妃嫔,她就是裕妃耿氏。她不仅在雍正后宫里是最长寿的,在整个清代后妃中也是次于康熙朝定妃(享年97岁),位居第二。

    纯懿皇贵妃耿氏,为管令耿德金之女,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生,初入雍邸时无封号,雍正帝即位后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册封裕嫔,后来又晋封裕妃。乾隆帝即位后又尊晋裕皇贵太妃,一直活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去世,终年96岁。谥为:纯懿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其位置在诸妃之上。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皇五子弘昼,封和硕和恭亲王。

    在寿命普遍延长的今天,寿命超过90岁的人也不多见。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医药和卫生条件极差,纯懿皇贵妃耿氏能高寿到96岁,该有多么不容易。

    人能够长寿,除了遗传基因之外,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条件也很重要。不用说,宫中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是相当奢侈的。就清代普通妃子的每日膳食份例来讲,包括猪肉9斤、陈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两、鸡鸭共10只、白糖3两、核桃仁1两、晒干枣1两6钱、香油6两、鸡蛋4个、面筋4两、豆腐1斤5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1钱、清酱8钱、醋2两5钱、鲜菜10斤、茄子8个、黄瓜8条、六安茶叶14两、天池茶叶8两,另外每月还有15盘羊肉。皇后和皇贵妃、贵妃的份例,还要优厚,尽管这些份例中包括宫女、太监的伙食,但是每日进餐,必须先由主子用过之后,吃剩的才分给下人们用。所以,她们的物质条件在当时社会是非常优裕的。

    宫里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对后妃来讲除了年节之外,平时的户外活动只有早晚向皇太后请安。得宠的后妃还能经常见到皇帝,享受一下夫妻之情,不得宠的后妃或位号极低的答应、常在等人,可能一辈子都难得见上几回皇帝。为了打发无聊、寂寞难耐的日子,宫中妃子们有她们自娱自乐的游戏。比如,冬天画九九消寒图。消寒图的样式各种各样,但都是由九个笔画组成的汉字。入冬以后,从冬至开始每天画一笔,一九过去写成一个字,九个字写好,一冬即过。枯燥乏味的宫廷生活,往往会令人干出出格的事情。为了防止新皇和父皇遗留的年轻皇妃之间产生情爱,这些前朝后妃们在年满50岁之前是不允许见新皇帝的。宫廷是一个不流血的战场,明争暗斗不断。后妃之间,为了争宠相互嫉妒、怨恨,使大家的心情始终是郁郁寡欢,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后妃的健康。所以,后妃要长寿,不仅要学会打发无聊的日子,而且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身体健康,延长寿命。

    清代历朝后妃中康熙帝的定妃万琉哈氏最为高寿,享年97岁,比纯懿皇贵妃还多活了一年。还有乾隆帝的婉贵妃也活到了92岁。据宗谱记载,有清一代后妃长寿到90以上者,只有她们3人。

    10.谨守妇道的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1756~1776),清高宗贵妃。父魏清泰,官内管领。公元1765年被封为令皇贵妃。谥号“孝仪纯皇后”。她为乾隆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特别是琰后为仁宗嘉庆皇帝。母以子贵,她遂从贵人晋为令嫔、令贵妃、令皇贵妃。她在乾隆盛世安安乐乐地生活了近50年。

    魏佳氏的家庭原本是汉族,姓魏,后来入旗改姓魏佳氏。魏佳氏长得艳丽出众,光彩照人,入宫后以贵人的名份侍奉高宗,深得皇帝的宠爱。魏佳氏给皇上生了六个儿女,这足以说明风流天子对她是情有独钟的,所以她很快从贵人升为令嫔,累晋令贵妃。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十月初六,魏佳氏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生下了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琰。琰长得和乾隆十分相像,举止端庄凝重,为人内向多思,深得乾隆喜爱和器重。母以子贵,魏佳氏在后宫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到乾隆三十年被晋为令皇贵妃。

    乾隆帝接受了历史上外戚为乱的教训,对后宫的管理非常严格。他用历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后妃为例,命宫人画出“宫训图”12幅,每到年节就在后宫中张挂,作为后妃们学习的榜样。其中有“徐妃直谏”、“曹后重农”、“樊姬谏猎”、“马后练衣”、“西陵教蚕”等等,在宫中举行宴席时乾隆帝还叫后妃们以“宫训图”中的人物为内容联句赋诗,他要求皇后只能管理六宫事,不得干预外朝事。

    乾隆的两个皇后富察氏、乌喇那拉氏先后于乾隆十三年、三十一年死去,按清朝后宫的编制: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据此,皇后去世后就由皇贵妃魏佳氏执掌六宫事。由于她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多年,对后宫人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管理起来也游刃有余。加之她受皇后富察氏的影响,平时生活节俭,而且牢记皇帝的训示,从不干预朝政。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琰被乾隆立为皇储。魏佳氏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立为皇储,自然是满心高兴,她常常告诫自己的儿子要虚怀大度,多为百姓和社稷着想。然而遗憾的是,她并未见到自己的儿子登基,因为在丈夫乾隆把帝位内禅给儿子之前的20年,即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时便已故去。累谥“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11.前赴后继做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三等承恩公舒明阿之女。道光帝为皇子时,入侍王府,为侧福晋。嘉庆十三年,钮祜禄氏病逝,她继立为宁的嫡福晋。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病逝,宁继承皇位,年号道光,佟佳氏被立为皇后。

    孝慎成皇后出生于清朝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佟佳氏,佟佳氏一直是清朝皇室的主要联姻对象之一。清朝历代,宫中都有佟佳氏的后妃。在孝慎成皇后以前,清朝已经出现了两位非常有名的佟佳氏皇后,那就是康熙生母、顺治孝康章皇后和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本来姓佟,是汉军八旗,康熙时因为他的母亲是佟氏,就下令将孝康章皇后的父亲佟图赖改姓佟佳氏,“抬旗”进满洲八旗。所谓抬旗,就是由一个低的旗属抬入高的旗属。清朝制度,八旗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地位等而下之,享受的政治经济利益也是等而下之。抬旗就意味着一种荣誉和奖赏,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佟佳氏成为清代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后族而抬旗的例子,这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为后代所继承。佟佳氏不仅出现了两位皇后,而且名将迭出。佟图赖的长子国纲曾经任康熙时内大臣、八旗都统、安北将军等重要职位,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佟图赖次子国维曾经任内大臣、议政大臣等职。佟国维侄隆科多更是雍正初年权倾朝野的宰辅,权力大到终于为雍正帝所不容。雍正以后,佟佳氏因为隆科多的获罪而一度陷于寂寞,但是在后宫里仍然不乏来自佟佳氏的后妃。孝慎成皇后父亲舒明阿是隆科多之后,也是当时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孝慎成皇后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的满洲世家,在钮祜禄氏去世以后继立为嫡福晋,接着又封为皇后绝非偶然。

    嘉庆十三年,宁嫡福晋钮祜禄氏病逝,佟佳氏继为嫡福晋,佟佳氏温文尔雅,端庄贤淑,深得宁的宠爱。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病逝,作为皇次子的宁继承皇位,是为宣宗,年号道光。道光即位以后,封佟佳氏为皇后,掌管六宫。道光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时代。嘉庆时,荆楚白莲教起义,蔓延清王朝半壁江山,天理教起义竟然攻进了紫禁城,嘉庆好不容易才把白莲教镇压下去,可是偌大的一个帝国却府库一空,危机四伏。道光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企图重振康乾盛世,佟佳氏颇能佐助皇帝。当时道光提倡节俭,皇后积极支持,并且以身作则,下令减少皇后衣食住行的各项“定例”,节省资金作为镇压西北回民叛乱之用。同时在后宫当中倡导节俭,在帝后的大力提倡下,崇简去奢之风在京城大为盛行。

    然而,就在西北回部叛乱刚刚平息不久,道光帝正欲再图大业的时候,孝慎成皇后就一病不起,医治无效,含恨身亡了。孝慎成皇后为后凡十三年,颇能奉行道光提倡节俭朴素、宽厚仁慈、守成之道,故能得到道光的敬重。死后,道光谥一“慎”字,可见其办事为人小心谨慎。

    佟佳氏死后,道光把她葬在清西陵的龙泉峪,在那里已经安葬了道光的另一位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又加谥,曰孝慎敏肃哲顺懿诚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皇后有女一,不幸夭折。

    12.临死才封的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1812~1855),清宣宗曼宁贵妃。父花良阿,官刑部员外郎。公元1832年封为静贵妃,不久晋升皇贵妃。谥号“孝静皇后”。她摄行六宫诸事整整10年,却始终未得皇后封号。后来直到死前的第八天才得到皇太后的封号,死后也未能系宣宗谥。

    〇掌管六宫抚育皇子

    博尔济吉特氏小道光皇帝30岁。她初入宫时为静贵人,后来晋封为静嫔,时常得幸侍奉皇上。道光帝的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都是她的亲骨肉,可惜一个两岁、一个三岁时,先后幼殇。静妃失去爱子,忍受了极大的悲痛。幸运的是她在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又生了一子,就是皇六子奕。随即又被封为静贵妃。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死后,道光帝不愿另立中宫,晋封她为皇贵妃,在后宫嫔妃中名位最高,故摄行六宫之事。

    孝全皇后的遗子奕由静皇贵妃抚养。皇贵妃视其如同己出,非常疼爱,奕亦视皇贵妃如慈母,母子相依无间。奕与奕不仅同在皇贵妃的照抚之下,且兄弟两人年龄只差一岁,同在书房读书;兼之当时道光皇帝的皇一、二、三子早殇,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惇亲王之子,不在宫中,皇七子还小,不足为侣,他俩的感情自然就亲密多了。

    道光帝晚年,外侮内乱,相逼而来,家事又祸不单行。皇太后一病去世,道光帝素性纯孝,悲伤过度。后来,皇四子奕的福晋萨克达氏又病殁。种种不如意之事云集皇家,道光帝忧悲交加,积劳成疾,延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病势加重,自知不起,谕令诸大臣到正大光明殿额后取下秘匣,宣示御书。大臣们在秘密建储匣内竟发现两份谕旨,充分表现了当时道光帝的矛盾心情,虽决定传位给皇四子奕,但也不能委曲了另一个宠儿奕,因而同时封奕为亲王。

    道光三十五年(公元1850年)奕继位,改元咸丰,是为文宗,亦称咸丰帝。遵照先帝遗旨,封六弟奕为恭亲王。咸丰三年恭亲王奕受任军机大臣,虽为新进,但因亲王身份爵位最高,成为军机处掌印钥的“领班军机大臣”,咸丰皇帝也常召见奕议事。

    咸丰帝素受静皇贵妃抚养,视其为生母,因此尊为“康慈皇贵太妃”,居绮春园。皇上经常到此问安视膳,对她格外尊敬。

    〇临终遂愿乱中获封

    静皇贵妃自摄行六宫事整整10年,只因道光帝痛失孝全皇后,不愿另立中宫,所以静皇贵妃始终未得皇后的封号。现今咸丰帝当朝,自恃抚育皇上如亲子,静皇贵妃一心想得到太后的封号。而奕也想通过生母晋封皇太后,以扩张自己的权势。但此事迟迟未决,于是奕、奕兄弟间渐有芥蒂。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积嫌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天,静皇太妃刚醒未起床,咸丰皇上问安即到,太监准备禀告太妃,皇上摇手表示不要惊动。太妃见床前有人影闪动,以为是刚来问安的亲子奕还未离开,甚有怨气地说:“你为什么还在这里?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他这个人性情不易知,不要生了嫌疑了。”咸丰皇帝一听是对自己有怨气,怕再说下去双方都下不了台,立即喊了一声:“额娘。”太妃一听是皇上,马上翻身朝内卧,也没理睬皇上。自此皇上猜疑更大。

    不给静贵太妃加封皇太后封号,咸丰帝有自己的主见。他认为:嗣皇帝的生母被尊封为皇太后有例在先,而先帝妃嫔被嗣皇帝尊封为皇太后的前朝尚无先例。虽然静皇贵妃抚育自己有恩,视为亲母,但毕竟不是生身之母,所以不情愿封静皇贵妃为皇太后。

    咸丰五年六月,静皇贵妃病情加剧,咸丰皇帝急入绮春园寝宫探视病情,恰巧碰到恭亲王奕从里面出来,皇上询问:“太妃病情如何?”奕跪地泣哭,悲伤地说:“已经危在旦夕了。看样子是只等皇太后的封号下来就瞑目了。”咸丰皇帝闻后悲从中来,只随口“哦,哦”两声,便三步并两步走入寝宫去探望太妃。奕等待皇上允诺已久,误认为“哦,哦”就是皇上已经答应,赶忙回到军机处恭办皇太后封号事宜。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准备尊封皇太后。恭亲王传旨,虽非咸丰的本意,但生米已煮成熟饭,如果皇帝拒绝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天下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逐于咸丰五年七月一日传旨,尊静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静皇太妃在忙乱误会中终于获得皇太后封号。

    静皇太妃圆了十数年的梦,九天后安详平静地辞世而去,享年44岁。咸丰派奕等恭理丧仪,一切均按皇后礼办理。咸丰服缟素27日,青袍褂百日。但下旨“不系宣宗谥”,即谥号不加宣宗成皇帝的“成”字,谥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奉安东陵后,神牌回京,升祔奉先殿,而不祔太庙。从而创下了清代历史上皇后不系皇帝谥号的特例。

    同治帝即位时,奕当国,遂改康慈皇太后谥号,系宣宗之谥号,称作:“孝静成皇后”,神牌也得以升祔太后。

    13.珍妃的姐姐

    他他拉氏(1873~1933),清德宗(光绪)瑾妃。满洲正红旗人。祖父裕泰为陕甘总督;父长叙曾官至户部右侍郎。

    由于在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嫁次女予署山西巡抚布政司葆享为婚。这一天是康熙帝的忌辰,违反了例禁鼓乐的祖制,遭到参奏,被革掉官职,从此家道中落。瑾妃的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瑾妃姐俩幼年跟随他在广州生活,姐俩的经历与别的满洲贵族小姐有所不同,她们在广州这个近代开放城市接触了许多新的东西。瑾妃与珍妃性格完全不同,珍妃性格外向,聪明伶俐、活泼贪玩,瑾妃性格内向,贤淑忠厚,所以学习什么她都不如妹妹珍妃。她们的伯父,身为武将却非常重视文化学习,特意聘请了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才华横溢的文廷式来当家庭教师。老师教授认真,要求严格,加上姐俩的刻苦用功,经过八年的努力,瑾妃姐俩诗词文章大有进步。她们在广州生活了十年左右,当时她俩的两位兄长志锐和志钧也在广州,他们也常和老师文廷式研究时事,颇有文名。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她们随伯父返回北京。皇帝大婚前的三个月必须选定皇后和嫔妃,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月初五,这一天瑾妃和她的妹妹同时被选中。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1889年2月25日)在举行大婚典礼的前一天,16岁的瑾妃和14岁的珍妃同时被送入宫中,封为瑾嫔,珍嫔。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辅佐下推行变法。珍妃由于在广州接受了新文化的思想,态度鲜明地支持光绪帝的变法活动。变法由于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坚决镇压,最后以失败告终,聪明活泼、思想激进的珍妃被慈禧毒打后贬入冷宫。面对妹妹不幸的遭遇,瑾妃除了同情、悲伤之外别无办法,连光绪皇上也被软禁在瀛台。在一瞬间,瑾妃在宫中同时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她一下感觉到天地窄小了,她也曾去看过妹妹,但每次给她留下的是心酸流泪和心中一阵阵的凄凉。

    两年之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紫禁城内一片混乱,慈禧太后不顾国难当头,带着光绪帝及宫中嫔妃仓皇出逃。临行前慈禧命人将珍妃处死。这件事情,瑾妃根本不知道,慈禧的出逃也没通知她,她后来自己慌忙跑出京城,追赶上慈禧的逃跑大队,登上了西行之路。

    慈禧回到北京后为了掩盖她残杀珍妃的罪行,对外宣称珍妃是为了免遭洋人污辱投井自杀的,又会知内务府筹办棺材,命珍妃的家人打捞尸体,装殓入棺,埋葬在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至此,瑾妃才放声大哭了一场。

    宣统初年(公元1909年)瑾妃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清帝逊位后,又进尊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隆裕皇后去世,与光绪合葬于西陵九龙峪。瑾妃趁这个机会把妹妹珍妃由宫女墓迁出,葬于景陵妃嫔寝内,并立碑谥称:“怋恪珍贵妃”,尽了姐妹之情。她整整活了一个甲子,于1933年去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