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实用大全-信仰风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天之信仰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对天有一种十分崇敬的信仰。原始人在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时候,必定也同时认识到了自然世界的存在,其中就有天。天作为一种真实物体崇拜,就源于天的垠无边际和变幻莫测,因此,人们将苍天这一悬浮于头顶上的自然物,拟以为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有灵魂的物体,并把它想象成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客观物体。这一客观物体古人和今人一样,称它为“天公”。它与地母相对应,是因为在原始人的信仰中,天高居于人们生活空间之上,是产生大地中万物的原动力。天的信仰不仅产生了人们直接对天的畏惧和祭祀,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派生或衍生的习俗文化,给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对地之信仰

    有天必有地,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之一。由于它顺时而使万物生长,就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给人类带来食物和生命所需的一切,居此人们又称它为“地母”。所以管子说地生养万物。除了具有生命之外,在古代人看来,地是具体的一种存在,它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三五历纪》说盘古开天辟地时,地日厚一丈,如此经过一万八千年,则地至少有6570000丈厚,约为21900公里,比现实地球的赤道直径12756公里或地极直径12714公里要厚得多。

    而从神话角度来看,中国的地形特征所以东低西高,乃是因为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失败时将天柱弄折,地维弄断造成。由于地的博大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形成或派生了许多神秘地对待信仰和习俗文化。

    对江河之信仰

    对于原始人来说,除天地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信仰对象即为水。水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它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当水汇聚成一种江河巨流,尤其是出现洪水时,它的力量却是惊人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在中国在世界曾经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不仅是人们对于洪水对人类发展中曾有过的威胁的一种记忆,更是人们对于江河力量巨大破坏性的畏惧。当人们对这种力量拟人化之后,江河的神灵信仰便产生了。古代很早的时候便认识了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而古代这四渎都各有神灵主宰,并形成了上由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心态各异的信仰。

    对日月之信仰

    人类对日月的信仰在古时中国就已创作了大量神话来加以解释。《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讲:“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人们想像太阳乘着乌鸦巡游于天,照耀大地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有一天,轮流而出的十个太阳一齐出来了,于是有了舜射十日或后羿射十日的传说。后者还与月神的动人神话结合在一起。而关于月中嫦娥、月兔和吴刚的传说故事,则家喻户晓。对日神和月神要举行祭祀,现在北京还有日坛和月坛,仍然是帝王祭祀日月神的地方。后人今天仍然保留着这些文化古迹。

    对星辰之信仰

    当夜幕降临之时,满天繁星使人类对星辰的信仰渐渐形成。当人们将星星与人类社会相对应,星君的传说和形象便产生了。什么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员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他们不仅拟人化,而且主宰着不同地域和在那个地域中居住的人们。如兖州属角亢、豫州属氏房心、幽州属尾箕、江湖属斗、扬州属斗牛、青州属虚危、并州属室壁、徐州属奎娄胃、冀州属昴毕、益州属觜参、雍州属并鬼、三河属柳星张、荆州属翼轸等。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相信——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今天的现代人中还残存的星命、星相等信仰和观念,都源于古代的星辰信仰。

    对风雨雷电之信仰

    风雨雷电诸神是对与天相关的自然界一些特殊现象的拟人化形象。风神人们称飞廉(南方)、风伯、风师(北方)。刘向在《列仙传》上讲:“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至以教神农,能人火自烧。往往至昆仑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山海经·海外东经》里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汉代时候雷神为一擂鼓的力士形象,《论衡·雷虚篇》记载:“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所谓雷公。使之左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雷神是个男性,与之相配的是电母,即闪电神。

    对土地神之信仰

    土地神为我国古代社神的俗称。《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神为一方乡土的保护神,过去在每一村落都建有土地庙,但大都非常简陋,有的甚至只有四块石头相垒而成。一般在祭宗祠、扫墓、破土之前总要先祭祀土地神。俗传二月初二为土地神诞辰日,届时家家作祭,土地庙中除供拜外,还演戏娱神,为土地公公祝寿。

    土地神的配偶称“土地奶奶”。

    对山神之信仰

    我国富饶广阔的土地上名山大川不计其数,民间信仰每一座山内都有一位山神。山神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存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面说:“钟山之神,名日烛阴(烛龙)。”大禹治水三到桐柏山,但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大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伯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国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等乃获淮涡水神。这儿的鸿蒙氏等即为当地的山神,可知山神是管一方水土的。除此之外,山神还管人狩猎,入山采药的收获,因此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入山前都要进行祭祀山神的仪式,给山神供奉祭品。另外山神还掌管人命运。

    对人类祖先之信仰

    对人类祖先之信仰是一种人类对其始祖的崇拜形成。如汉族的女娲,便是创造人类的女始祖,她成了汉族共同崇拜的对象。当然,这种崇拜有时因为传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人类再造是因为大洪水后女娲伏羲兄妹结婚的结果,所以,人们不仅崇拜女娲,也崇拜伏羲。

    各民族都有人祖崇拜或传说,如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白族的观音兄妹、独龙族的嘎姆和嘎莎、鄂温克族的保鲁恨巴格西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类祖先崇拜是对人类由来的一种解释系统。原始人相信这种解释系统的科学性,并用信仰和祭祀加以确认,在后来的子孙中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在氏族部落的融合中,成为人类的共有祖先。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所包含的意思是——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炎黄是我们的祖先。这种民族祖先的崇拜,在大部分少数民族中都有存在。畲族、苗族、瑶族以盘瓠即一只五色斑斓的狗为自己的祖先神,人们每年都要加以祭祀,表达自己不忘由来的感激之情。这种民族祖先如基诺族的阿匹额额,侗族的祖先“撤抹并谢”(意即整个侗族最大的祖母),珞巴族的祖先是阿巴达尼,岩胆传下了布朗族等等。

    中华民族祖先的形成表明人们对于族群已经具有文化和“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区分,这是一种使命感和归宿感共生的信仰形态,在今天依然具有文化认同和族群确认的巨大凝聚力。人们对祖灵的崇拜非常虔诚,人类祖先和民族祖先往往建有专门的庙宇给予祭祀,而对家族的祖先,尤其是家族分支中一些重要成员,则在自己的姓氏聚居地,建立祠堂进行按时季的不间断的祭祀。具体到家庭中的祖先则实行祠堂祭祀与墓地祭祀及年节祭祀相结合的方式,在过年和清明等时节进行祭祖或扫墓,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祖灵的保护和祝福。

    对婚姻之神的信仰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这位媒神的业历也饶有趣味。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长大后,一次路过宋城,住进了城里的南店。一天晚上,韦固到店外散步,见到一个奇异老人,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

    韦固问他翻捡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袋内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必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他马上喊来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杀这个小女孩,只刺伤了她的眉心。韦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

    十多年后,韦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王泰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挺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韦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就说明了原委。韦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视为己出。韦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后来二人所生儿女都很有出息,子孙满堂,幸福无比。后人还根据这个传说故事,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对妇女之神的信仰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1)她的前身是玉女。据说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大殿塌圮,金童风化,玉女则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来到池边洗手,忽然冒出一个石人。真宗派人捞出,洗干净一看,正是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碧霞元君柯扩建升格为碧霞为佑官,清朝时又改回。

    (2)碧霞元君本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3)《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的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4)道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无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善恶。这是道教赋予这位女仙护国佑民的职责。

    (5)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以上诸说以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的说法最为流行。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人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生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对护子之神的信仰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他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激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由护子而兼送子之功。宋代文学家苏老泉对人说,他曾梦张仙手合二弹,是诞于吉兆,后果然生了苏轼、苏辙哥儿俩。老泉先生特意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戴之情。不过,苏老泉说的张仙;是指蜀中会点法术的老道张远霄。但从民间所祀张仙神像来看,多是贵胄打扮的孟昶,而不是那位穿八卦衣的老道。

    对医生之神的信仰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北方神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他就是保生大帝吴卒。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他姓吴名(tāo音滔),宋代福建龙海县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疗治妇女奶疮最拿手,是个乳疾专家。当时著名的黄医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满天下,还著有医书传世。

    据说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的太医也束手无策,后来把他请去治疗,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他回到民间,以自己的针灸绝技救活了许多人。去世后,乡亲们在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阉来纪念他。后来,高宗听说这位民间医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龙阉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武庙宇,即白礁慈济宫。

    到了明代,吴的再传弟子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意命人雕琢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慈济官,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卒的印鉴。

    对药王之神的信仰

    河北省的安国,古称祁州,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初年,这里就已成为大江南北中药材的集散地,有“药都”之称。药都最有名的古迹当然是药王庙了,安国药王庙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全国之冠。

    安国药王庙在县城南关,始建于900年前北宋年间,明代重修。前有牌楼、山门、石狮,并竖有27米高的铁旗杆两根,上端悬斗吊铃,下部有一副铁铸对联:

    铁树双旗光射斗,

    神麻蒲阴德参天。

    山门前的牌坊上精雕龙凤图案,原额写的是“封加南宋,显灵河北”。但这座大名鼎鼎的药王庙大殿所祀的主神,不是通常的三皇,也不是扁鹊、孙思邈或李时珍,而是东汉的一位太守邳彤。

    邳彤是安国人,东汉开国功臣。他原是刘秀部将,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的征战中,功勋卓著,后任曲阳太守。邳彤才兼文武,精通医理,他倡导扶植民间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为以后成为药都打下了基础。邳彤死后,被葬在今安国市城南门外,并在邳彤墓附近修建了“邳王庙”。以后这里流传着许多邳王“显灵”为人治病的传说,官府上报朝廷,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公”,并重建庙宇祭祀。于是安国名声大振,邱彤被奉为药王,这里也逐渐成为药材交易中心。明清时更为兴旺,只有经安国交易的药材才被认作正宗。

    有趣的是,药王庙前塑有红、白两匹战马和两个英武戎装马童,象征着邳将军的勇武。

    这在全国所有药王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庙中碑碣林立,有的碑上刻着古药方和药材知识,弥足珍贵。大殿正中供有药王邳彤彩塑像,南北两座配殿中,供奉着中国十大名医塑像,左有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个宾、刘河间,右有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士安。

    对护门之神的信仰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抵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

    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棚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神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人,保护阖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茶、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茶郁垒、钟馗等相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琼、尉迟恭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二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赳,堪可镇伏鬼魅。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堪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纡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以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