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畅游:兵器入门知识-坦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坦克及其分类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一、坦克的应用

    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1916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1”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二、坦克的分类

    从结构看,坦克通常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系统和电气系统等部分组成。驾驶室位于坦克前部,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有炮塔。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塔身有一门火炮。坦克乘员一般为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车长负责全车指挥,炮长负责射击,装填手负责装填弹药。有的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没有装填手。坦克火力强大,除装有一门火炮外,大多数还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随着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成就的应用,坦克的总体性能有显著提高。

    从外形看,最重的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分为侦察坦克、喷火坦克、架桥坦克、扫雷坦克、水陆坦克等。

    从性能看,坦克是一种野战武器。它经常在没有道路、充满沟壑、弹坑、泥泞松软的原野上机动作战,如何提高其越野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坦克的机动力主要体现在加速性、制动性、转向性和越野机动性方面。要能够越野、越障、爬坡、涉水和潜渡江河,并能够快速规避、通过弹坑及怠速转向等。现代主战坦克通常能够爬30度左右的坡,攀垂直墙高度1米左右,越壕宽2.17~3.15米,潜渡水深2~5.5米,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要能涉过1~2米的水深。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内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进行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防护力是坦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来提高防护能力。首先是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降低红外、声音、雷达反射波及信号特性,以及采用外形伪装、迷彩、隐身和发射烟幕等措施,尽量减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其次是增加装甲的厚度,采用高性能材料或悬挂披挂式装甲,以降低坦克被命中和击穿的概率。最后是在中弹之后,要尽快进行有效的损害管制,对坦克进行抢救和人员救生,保留战斗能力。

    根据形体和重量,坦克可分为轻、中、重型三种。

    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一般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这一时期,轻型坦克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的M41轻型坦克、前苏联的T-76轻型坦克、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等。其中,T-76轻型水陆坦克在水中航行时靠两个喷水推进器推动坦克前进,使坦克的最大航行时速达到了10公里,比靠履带划水的水陆两用车辆的航速要高得多。

    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与轻、中型坦克相比,它的火炮口径最大,炮管最长,火炮威力也最大,身上披的装甲最厚,负重轮的个数也是最多。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因此,机动性较差。在战场上常常是起掩护作用,掩护中型坦克战斗。前苏联1957年装备部队的T-10M式坦克就是一种重型坦克。它重52吨,安装有122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车体前部上倾斜装甲板厚120毫米,全长10.6米,炮口向前,宽3.56米,高2.43米,每侧有七个负重轮,发动机功率为510千瓦,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装上通气管后可进行深水潜度。它还有“三防”设备。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不再生产和发展重型坦克,重型坦克已逐步趋于“退伍”。

    中型坦克重30~40吨,有的国家也把50吨重的坦克算在中型坦克范围内。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中型坦克最有本领,也最受人们的器重。中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上具有比较好的综合性能,作为主要战斗车辆使用,进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因此,战后第一代坦克以中型坦克为主。它数量最多,用途最广,成为坦克家族的代表。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1A1、德国的豹II、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90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每小时35~55公里,最大速度每小时46~72公里,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未来陆战战场将呈现机械化、飞行化和自动化的趋势,机械化主要靠坦克来实现,所以坦克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坦克经典

    在陆战史上,坦克的诞生可谓是一场重大革命。坦克以其特有的本领自诞生之日起,便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一、最早的坦克

    说起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机枪一类的速射兵器已大量使用,战场上堑壕纵横,碉堡林立,使得阵地防御战术日臻完善,交战双方往往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谁要主动进攻,谁就会遭到惨重的损失,付出很大的代价。

    1914年8月2日,德国入侵法国,不久,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远征军被派到法国作战。当时的随军记者上校斯文顿在一次战地采访中,亲眼看到躲在堑壕里的德国士兵用机枪向进攻的英国士兵扫射,结果一队队的英国士兵如推倒的城墙,瞬间全都倒在血泊之中,后面的士兵继续冲击,结果是无数士兵血洒疆场,而德军的防线仍然难以突破。目睹这一切,斯文顿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他想如果能制造一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还能运动的“矛盾合一”的新式武器,便可突破对方的防御。这时他想到了如果把拖拉机改装成能够不怕敌人枪弹并且适于在地上越野的战车,就能对付德军强大的火力并越过战壕。于是,斯文顿回到英国后,便向英国国家防务委员会递交了建议生产这种新式武器的报告。图152

    然而,说来也奇怪,最终坦克这个用于陆地作战的武器却诞生在海军部。原来,斯文顿的报告遭到了当时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的反对,他认为斯文顿的建议不可取,理由是敌人照样能把斯文顿设想的战车摧毁。于是,这个报告便被搁置起来。事隔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看到了斯文顿的报告。当初,丘吉尔领导下的海军航空队编有一支装甲车部队,丘吉尔非常清楚装甲车的重要性,加上海军正在研制装甲车。于是,他感到有必要向英国首相阿斯齐兹推荐斯文顿的报告。卓有远见的首相十分赞赏斯文顿的建议,立刻作出批示。丘吉尔随即下令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并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秘密研制工作。

    究竟把这个“陆地战舰”制造成什么样子?委员会的委员们颇费心思。他们当时认为,这种新的陆地武器,也应该像海上巡洋舰那样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防护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委员们竟然依照海上巡洋舰的模样,设计出一种新式武器的蓝图。它长30米,宽24米,高达四层楼房,装着三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连同携带的武器弹药,预计全重超过1200吨。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实在难以建造。后来,英国人根据澳大利亚的一种试验模型车,经过重新研究设计,终于在英国海军部里,秘密制造出一种新式武器。但是,它的样子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十分难看,也十分笨拙。身躯像一个斜方型铁盒,长8.1米,宽4.2米,高3.2米,全重28吨。铁盒的装甲厚度5~10毫米,可以起一般的防护作用。在车体两侧装有两门57毫米口径的海军火炮,还有四挺轻机枪,作为进攻的武器。铁盒后方拖着两个导向轮,沿着车体外廓绕着两条金属履带,使其能自由运行。身上还有一台77千瓦的汽油发动机。这种新式武器走起来在现在看来也是慢极了,一般每小时仅1~3公里,最快也只有6公里。在车体里,乘员竟有8人之多,其中半数是从事驾驶的。

    由于这辆战车的样子非常可笑,像是战舰上的水柜,于是,有人就开玩笑叫它“水柜”。“水柜”英语音译为TANK。就这样“TANK”一词一直使用下来,并扬名于世,直至今天。

    “TANK”音译汉语为“坦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汉字中的同音字颇多,为何专取“坦克”二字呢?其中奥妙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坦克”二字的寓意,也不难理解。“坦”寓意平坦,坦途易车行。“克”寓意攻克,进攻方能克敌。英国是坦克创始国,20世纪20年代其首次颁发的《坦克及装甲汽车战术运用暂行条令》上即规定:“坦克和装甲汽车只能在适合这些车辆特点的地形上使用”。

    由此可见,“坦克”二字的使用,不仅谐“TANK”其音,而且合坦克作战运用原则之意,一词双关,可谓是外来语汉译的一着妙笔。

    近几年由于美英联军的坦克在伊拉克战争中出色的表现,坦克这一陆战战场上具有独一无二优势的武器,已经成为各国陆军的“宠儿”。

    20世纪80年末在坦克制造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的前苏联(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现在仍然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T-90坦克、德国的“狐”式坦克都是国际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坦克。然而,在近20~25年间,坦克生产能力发展迅速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国的坦克也逐渐显示出优势。近年来,伊朗、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也开始建造本国的坦克。其中以色列生产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由于性能太好,在出口时甚至受到了美国的阻挠。而印度在推销自己的“阿琼”主战坦克时,甚至不惜与韩国一起合作。

    坦克生产国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国际装甲武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对作战行动提出的新的要求,各国对未来新型装甲坦克武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装甲坦克武器的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不仅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发现、识别和打击那些远距离目标,同时还需要将打击5公里外目标的概率达到近100%。此外,根据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坦克还应该可以对直升机和无人飞行器等空中目标实施打击。而且,未来装甲坦克武器应可以在保持至少50公里/小时的速度或崎岖地形条件下进行机动作战。

    二、T34系列坦克

    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前苏联的T-34坦克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其装备数量之多、装备国家之多、服役期限之长,在世界各国的坦克中数一数二。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和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12月,在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第一批T-34坦克于1940年1月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制成,总设计师是年仅42岁的M·科什金。不幸的是,由于日夜操劳而损害了科什金的健康,这位年轻的坦克设计师在T-34坦克样车出厂后不久就病逝了。

    早期的T-34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最大速度55公里/小时,装一门76.2毫米加农炮,因此,也称T-34/76中型坦克。T34坦克采用铸造炮塔、焊接车体,加上大倾角的装甲布置,因而具有良好的防护性;大功率的柴油发动机,独立的悬挂装置,使它具有出色的越野机动性;长身管加农炮,使它的火炮威力大增。所有这些,使得T-34坦克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连德军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俄国人拥有的T-34坦克远远优于德军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斗坦克”。德军在1943年研制的“黑豹”坦克,明显带有仿造T-34的痕迹。

    T-34坦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制造,这在战时就是一个突出的优点。战争期间,前苏联的拖拉机工厂几乎全部用来动员生产坦克。从1940年到1945年,苏军共生产T-34坦克达4万辆以上,这一数量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T-34/85中型坦克是T-34中型坦克系列中最重要的改进型,1943年秋装备苏军。它除了换装一门大威力的85毫米坦克炮外,还加强了装甲防护,增加了车长指挥塔和一名乘员(机电员)。经过这些改进后,T34/85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其8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内击穿有100毫米厚装甲的德军重型坦克。

    T-34系列坦克为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与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样,都是深受红军官兵喜爱的制胜“法宝”,也是令德军士兵闻之丧胆的“杀手锏”。

    值得一提的是,T-34坦克不仅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广泛运用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并都有出色的表现。装备T-34坦克的国家在20个以上,这些坦克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在各国装甲部队服役。

    说起T-34坦克,不能不提到与T-34齐名的俄国KV-1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

    1939年4月,KV-l坦克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苏德战争爆发后,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甚至于德国坦克在19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其性能比不过德国的“虎”式坦克。

    三、日本96式“奇哈”坦克

    96式“奇哈”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96式中战车”。96是日本天皇纪年2596年(公元1936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6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了1500多辆。此外,96式“奇哈”中型坦克的变型车还有扫雷坦克、推土坦克、各种自行火炮、装有20毫米高射炮的防空坦克、坦克架桥车以及各种工程车和抢救车等。

    从1940年起,以96式坦克底盘为基础进行了改进,这种坦克在日本称“96改”或者“奇哈改”。有些96改进型坦克还增加1挺高射机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即是这种坦克,常常称为100式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都广泛地使用了96式和96改进型坦克。1939年7月,中蒙边境哈拉哈河战役中,有4辆坦克首次参加战斗。在侵华战争中装备这种坦克的日军部队主要是1942年12月编成的坦克第3师。该师于1944~1945年连续攻占南昌、郏县、临汝、洛宁、南阳、西峡等地。特别是在1944年5月25日攻陷洛阳时,日军第6坦克旅的96式中型坦克群掩护工兵和步兵突破城墙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战,防守洛阳的国民党军伤亡惨重。

    96式坦克在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场中运用更为广泛。在1941年12月~1942年战略进攻阶段,日军在入侵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以及攻占菲律宾时,都使用了96式坦克。

    1943年5月,太平洋战区进入盟军战略反攻阶段。为应付危局,日军将在中国东北编成的装甲兵部队陆续调往太平洋诸岛加强防御,在塞班岛、莱特岛、吕宋岛、硫磺岛、冲绳岛的激烈争夺战中,都使用了96式改进型坦克。由于盟军兵力兵器处于绝对优势,装备数百辆96式坦克的日本关东军8个坦克团,全部在太平洋海岛上被歼灭。

    在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中,日本关东军装备有96式坦克的第1、第9坦克旅,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仓促应战,不战自溃。储备在四平、公主岭等地的大量96式坦克成了苏军的战利品。驻守在日本北面北千岛的第11坦克团的39辆96式坦克和25辆95式轻型坦克于8月18日与苏军T-34坦克群展开激战,终被全歼。

    四、第一代主战坦克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能体现坦克战、使用坦克最多、生产坦克最多的战争当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用坦克开展大规模厮杀的战场虽然越来越少,但坦克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坦克家族的成员一般被称为战后第一代坦克,通常按战斗全重、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坦克。它们好比是个子大小不同的三兄弟,人们可以根据形体大小的不同进行辨认。

    美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M47和M48是美国生产数量最多、技术性能最好的两种坦克,仅这两种坦克的生产总量就是2万余辆。战后美军主要装备的是新型坦克M48。M48是中型坦克,它的战斗全重为47吨,装有90毫米火炮,它的火控系统已具有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雏形,动力装置为606千瓦的风冷汽油机。M48坦克被认为是美军战后的第一代“正宗”坦克,总生产量达到1.17万辆,是战后第一代坦克中比较有名的坦克。

    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一步发展了坦克,所以前苏联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前苏联T-54/55系列坦克是前苏联生产数量有史以来最多的一种,总数达到7万辆,也可称为第一代主战坦克的代表。T-54/55系列坦克是在二战结束前研制的T-44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中型坦克,其战斗全重36吨,主要武器是一门100毫米的加农炮,辅助武器是2挺机枪和1挺用于对空射击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它采用的是382千瓦柴油机,最大时速50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配有一套红外夜视设备,包括驾驶员夜视仪、车长探照灯和主炮右侧的探照灯。T-54/55中型坦克之所以生产数量多,主要是它具有火力强、防护性好、外形低矮、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等特点。这种坦克先后出口40多个国家,参加过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海湾战争。

    在第一代坦克大家族中,瑞典的STRV-103主战坦克也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它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实现3人乘员组成的主战坦克。它的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无炮塔式坦克,而且是世界上最先采用自动装弹机的主战坦克。

    二战后的第一代坦克,既有别于二战期间的坦克,也不同于现代的主战坦克,带有过渡型特点。各国仍以发展中型坦克为主,这些中型坦克装备数量大,服役期长,一度成为各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目前二战后第一代坦克仍在一些国家服役。图156

    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武器系统的性能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火炮威力的提高和火控系统的进步上。火炮威力的提高表现在火炮口径增大、身管加长、膛压增高及弹药的进步上。其中,以火炮口径的增大最为明显。火控系统的进步更为明显,光学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火炮稳定器等都用到了坦克上,提高了坦克火炮的命中率。

    这一时期的主战坦克,发动机的功率提高到427千瓦~596千瓦,坦克最大时速达到了50公里。坦克发动机的进步,主要表现是采用了增压器,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和紧凑性。

    与此同时,坦克的防护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坦克的装甲进一步加厚,并重视形体防护。车前装甲厚度达到220毫米,有的坦克装上了侧裙板,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为适应在原子条件下作战,有的坦克,如前苏联的T-55坦克,还装上了防护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杀伤破坏的三防装置。

    到了60~70年代,这一时期研制的坦克为第二代坦克。由于它既能完成过去中型和重型坦克所承担的任务,又具有中型坦克的机动能力,同时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达到或超过了重型坦克的水平,形成了一代新型坦克,叫第二代主战坦克。这个时期的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多为105毫米,战斗总质量36~54吨,越野平均速度28~40公里/小时。

    五、美军M1系列坦克

    M1坦克又叫艾布拉姆斯坦克,1979年5月美国陆军决定试生产,1980年2月完成头两辆生产型车。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将军,特把该坦克命名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从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对这些坦克在部队进行了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美国陆军的作战需求。

    M1主战坦克1981年列入美军装备,到目前为止共有三种型号:M1,和M1A1、M1M2型等。M1是基本型,车体和炮塔采用复合装甲,车体内用坚实装甲板将弹药、燃油与乘员隔开,炮塔尾舱顶部装有弹药爆炸波排放板。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等。动力装置为燃气轮机,配用自动传动装置。此外,这种坦克还使用120毫米滑膛炮,安装超压式集体三防装置等,采用车长用全景热成像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技术设备。

    M1坦克是典型的炮塔型坦克,有4名乘员。车体前部是加强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舱。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内,配有3具整体式潜望镜。关窗驾驶时,驾驶员半仰卧操纵坦克,夜间驾驶时可把中间的潜望镜换成微光夜间驾驶仪。驾驶员两侧是用装甲板隔离的燃料箱和弹药。

    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车长位于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舱门上安装有1具可旋转的潜望镜,舱口有一环形机枪架。车内电台安装在炮塔壁左侧,便于装填手操作。炮塔内弹药大都放在炮塔尾舱内,装填手用膝盖控制一个杠杆能打开尾舱装甲隔门,收回膝盖,门自动关闭,并备以应急机械闭锁装置。

    M1坦克主要装备美国陆军,M1和改进型M1主要装备在美国本土,而驻欧美军装备的M1坦克已被M1A1坦克代替。在陆军制式编制中,每个坦克营共有58辆M1A1坦克。

    M1坦克可用美国空军的C-5A银河喷气式运输机空运,在极短时间内可运至指定作战区域。1988年4月美国国会同意埃及特许生产565辆M1A1坦克以装备埃及陆军。1992年以后,美国与多个国家开始合作生产M1A1坦克,其中主要部件,如发动机、武器系统等由美国提供。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先重点部署了M1坦克,但为对付伊军的化学武器,特从欧洲调派了更先进的M1A1坦克。M1A1坦克是美军投入海湾战争的地面部队主力,总计投入坦克约2000辆,M1A1为1254辆,是多国部队参战数量最多的坦克。在“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军考虑到伊军装备有T-72坦克,遂迅速决定以M1更换M1A1,以保持对伊军的技术优势。

    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M1A1坦克为美军对伊实施高速地面进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4天的作战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保证了90%以上的出动率,击毁了1500辆包括T-72在内的伊军主战坦克。由于其火力反应时间短,不良条件下战斗力强,在与T-72坦克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上风,威力强大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弹命中T-72坦克时,能引爆其车内弹药,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将许多T-72炮塔掀掉,在与T-72坦克对抗中,还出现了M1A1坦克在T-72坦克炮射程之外倒退着进攻的现象。

    六、“勒克莱尔”坦克

    提起第三代主战坦克,会先想到原前苏联T-72和T-80坦克、美国M1和M1A1坦克以及德国“豹-2”坦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们是当今世界上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典型代表。但也不应忘记,属于第三代主战坦克范畴的还有英国的“挑战者”、日本9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2”、印度的“阿尔琼”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

    与T-72、M1、“豹-2”坦克相比,“勒克莱尔”坦克晚出世十几年,只能算是第三代主战坦克中的后起之秀。然而,它的本事并不比它的哥哥们小。从1978年开始,法国就酝酿研制“勒克莱尔”坦克,在该项计划概念研究阶段曾提出过多种方案,直到1982年才从中挑选出了能够满足未来坦克性能要求的方案。法国国防部长宣布,法国90年代的主战坦克已命名为“勒克莱尔”,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率领法军第2装甲师与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第4步兵师于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而获法国“装甲元帅”之称的勒克莱尔·德·奥特克洛克将军而命名的。

    1992年,法国陆军开始装备“勒克莱尔”坦克,采购量800辆,每辆售价约500万美元,2005年前后已经装备了6个坦克师。它的最新改进型“勒克莱尔”2015型坦克,将是世界第四代坦克的第一种。正值少壮年华的“勒克莱尔”也因此得到不少军事爱好者的喜爱。

    “勒克莱尔”坦克外形低矮,炮塔扁平且两侧近似垂直。从正面看,“勒克莱尔”炮塔顶部左侧的车长周视瞄准镜异常显眼;地面至炮塔顶部的高度只有2.3米,炮塔两侧各有3具烟幕发射器,侧面有6个负重轮,侧裙板下沿呈水平直线。“勒克莱尔”之所以设计得既矮又短,主要是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取代装填手和使用了紧凑型动力传动装置的结果。

    “勒克莱尔”坦克只有3名乘员,打破了西方设计的坦克均为4名乘员的先例。“勒克莱尔”取消了装填手,只设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因为装填手的装填炮弹职能完全由自动装弹机完成了。“勒克莱尔”坦克自动装弹机的计算机可根据炮弹上的条形码自动识别、选取弹种。需要装填哪种炮弹,微处理机便自动选取离炮尾最近的该种弹。自动装弹机的装填速度极快,可达到每分钟15发,大约是人工装填的两倍。

    “勒克莱尔”坦克的火控系统也很巧妙。火控炮控装置由多个计算机实施数字式控制,控制动作准确无误。数据传输装置更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它既可以为其他车辆或指挥部门提供该车位置坐标、车上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弹药油料状况、侦获的敌军规模及位置等信息,又可以从有关部门获取威胁的变化情况、地形障碍特点、友军位置、后勤供应地点等情报,从而使坦克能够实时或接近实时地战斗。坦克上装有电视监视系统,捕捉到的目标较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2000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高达95%,简直可以说是百发百中。

    “勒克莱尔”坦克虽然问世较晚,但因为它采用了一些打破传统观念的设计思想和最新的技术,使坦克的整体性能大大提高,尤其是对战场生存力的重视使“勒克莱尔”坦克进入世界最先进坦克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