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畅游:兵器入门知识-舰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海洋与战船

    地球总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去71%,达3.62亿平方千米。站在月宫上看这个地球人的摇篮,蔚蓝色球体上的陆地被浩瀚的大洋包围着,是一个个的大岛。地球上的海洋辽阔、美丽而富有,从海洋发祥走上陆地的地球人,在未来世纪中会更多地回归到海洋。海洋母亲将给勤劳、勇敢的子孙提供更加丰富的矿产、能源和食品,有效地缓解因人口膨胀而造成的陆地上能源与物资的紧张。

    一、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途,蕴藏丰厚的巨大资源和能源宝库。但是海洋从来都不宁静,它不仅时有狂风暴雨、浊浪排空,势若摧毁一切的奔腾咆哮;还曾经历了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拼杀争夺,无数舰毁人亡的血雨腥风。一项统计表明,在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1964年的约5000多年里,地球人进行的战争14513次,死亡了36.4亿人口,损失财产总额达8270万亿元人民币。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上战争更是时有发生,而且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众所周知的如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与利比亚的海空战、两伊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以及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不安定的世界形势不能不引起我们充分的警惕。

    我国东临浩瀚的太平洋,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四大领海中星罗棋布的岛屿、礁滩有6500多个。根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的领海及划归我国管辖的经济区、大陆架有300万平方千米,接近我国领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也是海洋大国!”我们更应该无愧于“海洋大国”这一光荣称号。

    我国领海的广阔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粗略统计,海洋渔业面积约1467.4万公顷,渔业资源的年可捕量近500万吨,海水养殖年产量已超过50万吨。初步探明的沿岸矿沙储量2100万吨,海底石油储量约150~250亿吨。宽广的大陆架和广阔的海域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新的后备战略资源,而且为进一步发展海洋事业、跻身世界海洋强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和海洋运输总量急剧增长,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超过了2.2亿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货物和原材料的进出口量也在继续增大,海上交通线对我国已变得愈来愈重要。在主要的对外物资运输方面,我们是必须通过海洋与世界联系的。

    广阔的海洋是我们联系世界的最宽广的道路,四大领海是环护我国东部大陆的屏障。我国东部临海的辽东半岛、京津地区、山东半岛、宁沪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仍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最发达,对外交流最方便的得天独厚的地区。东部6省2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窗口,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富生机的推动力量。

    不管是开发我们美丽富饶的海洋,还是保卫海上交通线,以及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反击可能的侵略战争,都要求我们确立正确的海洋观和海洋战略,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海防与海军。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航海、造船领域曾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罗盘,这使古代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我国还发明了火药,这为火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到15世纪前夕,我国的造船业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曾建造了“百尺楼船”、“大船连舫”、“装甲皮舰”,以及“大燕宝船”。我们很熟悉的故事“三宝太监下西洋”——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多次远航南亚、甚至非洲等地。那时船队中的“大爇宝船”长达四十四丈四尺(约137米)、宽十八丈(约58米),船上有九桅十二帆,以火铳等火器为主要兵器,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威力最强的军舰。

    国防是对外的,国防的使命是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敌入侵。在正确的海洋、海军战略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建立起强固的海防和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海军,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海洋,保卫我们的和平建设。历史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时代在呼唤我们走向海洋。

    二、船舶的演变

    船舶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之前的远古社会;作为水战工具,大约也有4000年的历史。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王就曾在尼罗河上布列过战船。在漫漫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舰艇的发展粗略地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古代战船时期、近代舰艇发展时期和现代舰艇时期。

    从遥远的远古至19世纪中期为古代战船时期,经历了大约30多个世纪。这一时期的前期为桨船时代,战船的船体结构为木制,船的航行动力为人摇桨橹为主、风帆为辅。战斗用兵器以冷兵器为主、原始的火器为辅,作战方式为撞击战和接舷战。撞击战是以己方坚固结实的船艏撞击敌船舷,造成敌船损坏、倾覆;接舷战是压制敌方弓弩等远射程冷兵器后,靠近敌船跳帮到敌船上进行冷兵器格斗。所以在那时,高大的战船在海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古代战船的后期,以风帆战船为主,船体也是木制结构。航行的动力主要是风帆,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用人力划桨。海战主要武器是前装药滑膛炮为主,战斗时双方舰船多排成两列纵队平行前进,在较近距离上进攻炮战。

    在风帆战船后期,战舰已经造得很大,如英国的“胜利”号排水量已经超过2000吨。大型战船三层甲板上的火炮已超过100门,实心炮弹的射程也突破了1000米。这一时期的海战很看重“舰队决战”,舰船吨位大、火炮多、炮弹射程远,海战中抢占有利阵位、先敌发炮,常可取得优势,夺取海战胜利。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舰艇发展时期。由于“工业革命”之后,各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舰艇技术和海战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漫长的古代舰船时期相比,发展速度真正是“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的舰艇主要是用钢铁建造,舰船以蒸汽机和柴油机作动力装置,海战可以在远距离上、更广阔的水域上进行。

    近代舰艇时期的主要武器是线膛炮,有些巨炮的射程已达到40千米,1发炮弹1.5吨,破坏力空前增大。海战武器还出现了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舰载飞机。海战模式也由单一的水面战斗演变为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战斗。这一时期的舰艇种类不断增多,除战列舰、巡洋舰和护卫舰之外,还诞生了驱逐舰、潜艇、航空母舰、布雷舰、扫雷舰艇、两栖战舰艇和鱼雷艇。舰上的观测通信设备则有光学测距仪、雷达、声纳和多种无线电台,舰艇作战能力较之古代战船时期有了无法比拟的巨大提高。

    在近代舰船时期,人类史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曾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世界财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两次大战中,海战都占有重要地位,各种海军舰艇也都有出色的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30年代中期,战列舰延续着历史的传统一直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巨舰大炮主义”是各国海军的信条,钢铁堡垒在多次海战中,把世界各大海洋搅得个恶浪汹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雄风独具,舰载机的快速突击曾使数千艘舰船尸沉海底。在近代舰艇发展的近一个世纪中,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战绩。潜艇攻击与反潜作战成了关于海战的热门话题,潜艇至今仍是各国海军普遍重视的舰种。而太平洋战争中的多次航空母舰编队决战,是迄今为止,海战中特有的海战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了现代舰艇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面推进了海军舰艇的发展。其主要方面是导弹武器代替传统的舰炮,成为战斗舰艇的主要武器;而小型舰炮由于射速提高和自动化而被保留下来成为自卫武器。舰艇动力装置除蒸汽轮机和柴油机之外,性能优良的燃气轮机在中、小型舰艇上广泛应用,而相当数量的大型舰艇已采用了核动力装置。无线电电子设备已发展成为衡量舰艇的战技术性能重要标志;水翼技术、气垫技术已成功地运用于军用快艇,使舰艇航速空前提高。

    飞机喷气化及其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成功,使现代航空母舰向超大型化发展。一般排水量达到6万吨以上,有的已超过10万吨,成为有极强攻防能力的海上浮动机场。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舰艇普遍搭载直升机,甚至小型舰艇也越来越多地搭载直升机,有效地扩大了作战半径,增强了攻防能力。核武器的发展,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成功,使海军舰艇由战术武器跨入了战略武器的行列,称得上兵器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给舰艇技术的发展带来又一次极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发展,新型雷达、声纳的研制成功及光导纤维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情报和通信保障能力、电子对抗能力、舰艇武器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增大了舰艇的结构强度和有效载荷,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性能。特别是由电子通信、控制、指挥系统和计算机组成的C31系统装备舰艇之后,使现代舰艇具备了全方位的快速攻防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海战,如英阿马岛之战、美国与利比亚之间的锡德拉湾海战、多国部队与伊拉克进行的海湾战争等,都有力地证明了掌握电磁控制权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战争已明确地展示出,未来的海战固然还要有制空权和制海权,但更为先行的和贯穿战争始终的,却是人们所说的制电磁权。

    现代舰艇时期还在继续。随着冷战结束,在世界多极化局势形成的世纪之交,海军舰艇还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有新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大型舰艇采用核动力装置,更多的中、小型舰艇采用燃气轮机和柴燃联合动力装置;舰艇的操纵、通信、指挥和武器控制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舰艇的“隐形”技术和抗打击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更多的舰艇将采用水翼技术和气垫技术;一些新概念武器,如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也将进入实用阶段,继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之后,成为舰艇新的“撒手锏”。舰艇战技术性能的改进也必然对未来海战模式的改变产生深刻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多军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会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

    舰艇家族

    舰艇,是指有武器装备,能在海洋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船只,通常区分为战斗舰艇和勤务舰船两大类。而更具体的划分则主要根据其基本作战使命而定。

    一、战斗舰艇

    战斗舰艇是海军诸多武器装备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海军装备最富象征性的运载平台和标志。它们可以在本国海域巡逻、警戒,保卫国家的海防和海洋资源开发,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战斗舰艇一般分为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种。

    1、水面战斗舰艇

    水面战斗舰艇是执行水面战斗任务的舰艇,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水面战斗舰艇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舰艇和登陆舰艇等。

    2、潜艇

    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因为它的特殊功能和防御功能的特点,成为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的分类主要有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等。

    二、勤务舰船

    勤务舰船也称辅助舰船或军辅船,用于海上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等勤务。船体多为排水型,钢材结构,采用柴油机或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满载排水量,小的只有10余吨,大的达数万吨,航速较低。勤务舰船装备有适应其用途的装置和设备,有的装备有自卫武器,按用途区分为:

    侦察船:

    侦察船用于海上侦察。有电子侦察船、海洋监视船等。

    通信船:

    通信船用于海上通信。有通信中继船、卫星通信船等。

    海道测量船:

    海道测量船用于海区和航道测量。

    海洋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用于对海洋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进行调查。

    防险救生船:

    防险救生船用于飞机、落水人员及进行各类潜水作业。

    工程船:

    工程船用于水上水下工程作业,不同于运输船舶。有挖泥船、打桩船、破冰船、测量船、电焊船等。图181

    试验船:

    试验船用于武器装备的试验。有武器试验船和设备试验船等。

    训练舰船:

    训练舰船用于海上训练或训练保障。

    运输舰船:

    运输舰船用于向陆上基地或岛屿运送人员、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有人员运输船、液货运输船、干货运输船和冷藏运输船等。图182

    修理船:

    修理船用于对海上舰艇及其武器装备的修理。

    基地勤务船:

    基地勤务船用于基地、港口内部勤务等。

    潜艇的独特魅力

    潜艇是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又称潜水艇,它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早期的潜艇都是常规潜艇。常规潜艇是采用非核动力推进的一种潜艇,主要任务是攻击敌潜艇和水面舰艇,也可实施水下布雷和侦察等任务。核技术用于潜艇之后,出现了续航能力更强的核动力潜艇。

    一、最早的潜艇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探索能在水下行驶的船只。最早提出潜艇设想的是英国科学家威廉·伯恩,他于1578年在一本叫《发明》的书中提出了设计一艘能潜到水下并能在水下划行的船。有确切记载,并得到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在水下航行的船只由荷兰人C.德雷贝尔于1620年发明。德雷贝尔是一名物理学家,他在英国制作了一艘木制框架、外包有皮革的小艇,艇峰外涂油,艇内有羊皮囊。向囊内注水,艇就下潜,可潜3~5米的深度。把囊内水排出艇外,艇就能浮上水面。艇身有桨孔,由12名水手划桨行进。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潜艇,也是现代潜艇的雏形,它曾在泰晤士河成功地潜航了2个小时。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潜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舰体下,全力固定炸药炸毁它,但未能成功。这是使用潜艇袭击敌舰的首次尝试。图183

    1800年,美国人罗伯特·福尔敦研制了一艘“鹦鹉螺”号潜艇,艇壳用铜取代了木料,羊皮囊改成了压载水柜,手摇木浆变成了螺旋架,而且还装上了蒸汽机。后来,人们逐渐试验用机器动力和电动力进行水下潜航,装备鱼雷和水雷武器进行攻击作战等。

    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力艇,它以压缩空气瓶内的压缩空气推动活塞式发动机作为动力,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

    1881年,爱尔兰籍美国发明家约翰·霍兰建造了一艘安装有一台15马力汽油内燃机的“霍兰-2”型潜艇,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内燃机动力潜艇。这种潜艇还装备了鱼雷,曾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了试航。霍兰在“霍兰-2”型取得了成功后,又制造了更为先进的“霍兰-3”型,这种潜艇采用水面以汽油内燃机、水下以蓄电池为动力的双推进系统。该艇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并装有多枚当时海军的最新武器“白头”鱼雷,从而使潜艇具备了击沉水面舰船的能力。后来的潜艇,除了改用油之外,基本上都沿用霍兰的设计。“霍兰艇”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潜艇的诞生。为此,约翰·霍兰被后人称为“现代潜艇之父”。美国海军订购了6艘“霍兰-3”型潜艇,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潜艇部队。

    1884年,俄国工程师C.K.维捷斯基发明了使用蓄电池电动机的潜艇,艇上还装有潜望镜和空气再生系统。现代的常规动力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使用内燃机,在水下航行时使用电动机,正是霍兰和维捷斯基等人的发明,为现代潜艇的诞生提供了动力装置方面的物质条件。

    1896年,美国人莱克建成了第一艘双层壳体潜艇,在两层壳体间布置有可使潜艇下潜上浮的水柜。

    到19世纪末期,大部分技术难关基本都被攻破,法国和美国等相继研制成功战斗潜艇,并开始编入现役。美国发明家约翰·霍兰设计和建造的艇就有40多艘。当时这些艇的水上排水量有300~400吨,水面航速14节,水下航速11节,装4个鱼雷发射管,潜深200米配备28名艇员。

    20世纪初,潜艇已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260艘潜艇。这些潜艇大多采用柴油内燃机一电动机双推进系统和双层或部分双层壳体,航速和续航力有了明显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投入海战。战争期间,潜艇共击沉舰艇192艘。潜艇在攻击海上运输船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战果,仅被德国击沉的运输船就有1300余万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常规潜艇的技术已臻成熟,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又有很大提高,活动范围几乎遍及各大洋。德国潜艇还首先采用了荷兰人发明的通气管,大大增加了潜艇在水下的续航力和航速。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前,仅德国海军就建造了23批共1000多艘潜艇。当时德国的XXL型潜艇水下排水量1827吨,水下航速17.5节,潜深200米,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携载23枚鱼雷,另装两座高炮,自给力70昼夜。当时美国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已达到2415吨,水下航速11节,水面航速20节,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携24枚鱼雷,并装有一两门33~38毫米口径的火炮,艇员80人左右。战争后期,潜艇装备了雷达和自导鱼雷,这使潜艇的攻击能力大为增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技术发展和改进,二战后,前苏联利用德国XXL型艇的成功设计,于1950~1958年建造了235艘W级潜艇,以后又逐渐研制和发展新型潜艇。美国在二战后初期曾发展过21艘常规潜艇,以后就不再建造这种潜艇,而全部研制和建造核潜艇。二战后以来常规潜艇发展最活跃、技术最先进的是前苏联、瑞典、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等。这些国家在常规潜艇发展方面进行的技术改进主要是,取消了火炮,普遍加装反舰导弹;改进动力装置,使潜艇能够长时间在水下潜航;改进电子设备,提高水下探测和引导攻击的能力等。

    面对核潜艇的发展,常规潜艇一度受到冷落,但由于它具有建造周期短、造价低廉、操纵简单、水下噪音小和便于在浅水区活动等显著优点,所以深受第三世界国家欢迎。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常规潜艇战术技术性能将逐步得到提高,仍将作为海军主战装备继续得到重点发展。

    二、“U9”潜艇大显身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海军强国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潜艇部队。其后不久,这些强国纷纷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也有了一显身手的好机会。

    当然,一战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还是水面舰艇,尤其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战列舰,潜艇还只能是辅助性的兵力。战前,各国潜艇数量也不是很多,德国有28艘,法国有38艘,俄国有23艘,美国50艘左右,英国最多,为76艘。其中,以德国潜艇性能最为优秀,它们的最大下潜深度为48米,水下航速将近10节,巡航速度4节,蓄电池可供潜艇在水下航行1小时左右,蓄电池能量耗尽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机充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是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战绩。

    1914年9月23日,德国海军U9号潜艇在比利时奥斯坦德港和英国马加特之间的伏击阵位上游弋待机,清晨时分,U9艇发现了三艘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即“阿布基尔”号、“霍格”号和“克雷西”号,排水量均为1.2万吨。韦迪根艇长指挥U9艇悄悄向“阿布基尔”号靠拢,在听到“鱼雷准备完毕”的报告后,他下达了发射命令。鱼雷带着嘶嘶的响声从发射管中冲了出去。6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阿布基尔”号被击中。

    为了清查战果,韦迪根艇长升起潜望镜,令他难以相信的是,“霍格”号巡洋舰不但没有进行任何规避或反潜行动,反而呆在危险区域内抢救“阿布基尔”的落水船员。原来,英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德国潜艇攻击了他们,还以为是撞上了水雷。

    韦迪根艇长当然不肯放过这个绝好机会。U9艇再次进入了攻击阵位。这时U9艇艇艏突然下倾,但训练有素的艇员们没有慌乱,在轮机长的命令下,除鱼雷发射舱和指挥舱人员外,所有艇员都跑到艇尾以保持艇身平衡。6时55分,两枚鱼雷又从第一、第二发射管中呼啸而出,半分钟后,两声巨响传来,“霍格”号也被命中,并迅速开始下沉。U9艇也开始下潜规避,准备逃离这块是非之地。

    两艘军舰被击沉使幸存的“克雷西”号舰长约翰逊海军上校意识到是遭到了潜艇的攻击,但看到在水中挣扎的同伴,这位上校没有下达攻潜的命令,而是下达了救援的命令,这个错误的决定又将“克雷西”号送入了绝境。

    当韦迪根观察到英国人的举动后,无论如何不想放弃这块已经到嘴的“肥肉”。不过,这次攻击就没有前两次那么轻松了。当“克雷西”号发现U9艇之后,203毫米的主炮毫不客气地向它怒吼起来。但是,这些炮弹想击中当时还很小巧的潜艇并不容易。U9艇在冲天的弹雨中向“克雷西”号发射出两枚艇艉鱼雷,鱼雷准确命中了“克雷西”号。但这一次英舰并没有受到重创。于是,韦迪根下令艇艉鱼雷管重新装雷,并指挥潜艇进入新的发射阵位;很快,U9艇上的最后一枚鱼雷射了出去。7时30分,“克雷西”号在一声巨响中遭到了灭顶之灾。

    仅仅一个小时之后,这条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了世界,国际海军界为之震惊:一条“铁皮壳”似的潜艇,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将三艘万吨级的巡洋舰击沉,造成1459名官兵阵亡。在此之前这是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可以说,这场潜艇早期发展史上的著名战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海战思想的转变,引发了人们对潜艇作战能力和作战使用的重新认识。

    “U9”潜艇胜利后,德国举国欢庆,视“U9”潜艇为民族英雄,为了表彰其突出战绩,德皇亲自授予韦迪根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并授予全体艇员每人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商船5000余艘,1400万吨。最重视潜艇作战的德国占有其中的1300万吨,战果堪称惊人。1917年2月11日,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共有111艘德国潜艇投入了战斗,给协约国方面、尤其是英国造成很大损失,并且牵制了协约国方面的大量人力物力,初次显示了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整个战争的重要影响。

    三、核动力潜艇

    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核潜艇与常规动力潜艇相比,发动机功率和水下航速都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核潜艇水下续航时间和距离几乎不受限制,而普通潜艇在水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就必须浮上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核潜艇才是真正的潜艇。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潜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潜艇用原子能反应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和政府建议制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制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1955年1月开始试航。到1956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航行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像的壮举。这之后,美国宣布以后不再制造常规动力潜艇。此后,前苏联、英国、法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四、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是以鱼雷、反潜导弹和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主要任务是搜索和攻击敌方潜艇、航母战斗群和水面舰艇编队,为战略导弹潜艇、航母战斗群或海上机动编队扫清航道,以及战略战役侦察、海上护航、破坏敌方交通线等。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一样,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等海军强国。

    美国是最早发展攻击型核潜艇的国家,1954年就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至今已发展了六代共13个级别,100多艘。现役数量最多的是洛杉矶级,一共建造了60多艘,水下排水量为6900吨,水下航速30节,潜深450米,艇员127人。攻击型核潜艇一般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装备反舰导弹。“洛杉矶”级除继续装备上述武器外,从1989年起开始装备远程对地攻击的战斧巡航导弹,每艘艇装备12枚,采用垂直发射方式进行水下发射。海湾战争中,这级艇首次向伊拉克本土发射了十多枚战斧导弹。目前最新的潜艇是海狼级,1995年才服役,水下排水量9150吨,每艘艇造价29亿美元,是最先进的一级艇。它的主要特点是噪音小、隐身性能好、水下航速高、携载武器数量多,鱼雷和导弹加在一起有50多枚。图185

    前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攻击型核潜艇,已经发展了四代。最有名的是第三代A级艇,1983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这级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大,只有3300吨,但航速特别高,达到了42节;潜深非常大,可达600~900米,从而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潜得最深的一级艇。第四代中的麦克级,水下排水量达到9700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英国和法国都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潜艇,其中尤以法国的“红宝石”级最为著名。这级艇1983年开始服役,水下排水量只有2670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小的核潜艇。它的水下航速为25节,潜深300米,有66名艇员,装备4个鱼雷发射管,艇上备有18枚鱼雷,同时还可使用鱼雷发射管发射飞鱼反舰导弹。

    攻击型核潜艇是采用核动力推进,但并不发射核导弹的战术潜艇,所以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对它没有约束力。由于核动力装置使续航力几乎没有限制的巨大优点,所以使这种潜艇可以毫无顾忌地长期在水下航行,跟踪敌方潜艇或水面舰艇,必要时发起突然袭击。原来的攻击型核潜艇武器比较单一,后来发展到可以装备各种导弹之后,成了一个综合多用途的水下攻击平台,实际上它完全可以取代战略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常规潜艇等各种潜艇。

    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等国,而美国占据着攻击型核潜艇的霸主地位。美国迅速研制并装备的攻击型核动力潜艇是以鱼雷、反潜导弹和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主要任务是搜索和攻击敌潜艇,攻击敌航战斗群和水面舰船编队,为弹道导弹潜艇和航母战斗群扫清航道和执行护航任务。实施战略侦察,破坏敌海上交通线等。按动力形式可分为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两类;按装载武器类型可分为鱼雷攻击潜艇、飞航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等。美国1954年建成的“鹦鹉螺”号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目前美国拥有100余艘这样的潜艇,共发展了六代13级。

    第一代是“鹦鹉螺”级和“海狼”级,1954年在美国海军开始服役,各建有1艘,主要是用作试验。“鹦鹉螺”级长97.5米,水下排水量4040吨,水下航速40节;“海狼”级水下排水量4110吨,潜深200米,艇员105人,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二代“鳐鱼”级1958年服役,共4艘,是第一次批量建造的核潜艇,水下排水量2861吨,水下航速25节,潜深220米,艇员87人,装8个鱼雷发射管。有较强的攻击能力。

    第三代“铿鱼”级1961年服役,共6艘。第一次使用水滴形艇体,并且第一次采用装在指挥台围壳两侧的水平舵,速度大大提高。该艇水下排水量3513吨,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四代为“长尾鲨”和“鲟鱼”级,分别造了13艘和37艘。“长尾鲨”级1968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300吨,潜深3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鲟鱼”级1975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646吨,潜深4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这一代首次采用HY80特种钢,使潜深达到400米;首次采用主、辅和应急三套推进装置;首次将鱼雷发射管从艇首移至中部;首次装有多用途综合声纳和水下射击指挥系统;首次装备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从鱼雷管发射的巡航导弹,使潜艇具备对舰对地的攻击能力。

    第五代为“洛杉矶”级,1976年服役,已有43艘在役,准备建60余艘,是世界上同级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核潜艇。该级艇水下排水量6900吨,艇长109米,水下航速30节,潜深450米,艇员127人,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重型反潜鱼雷及MK44深水炸弹。从1989年起,首次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装弹量达12枚,另外还装12枚备用导弹或鱼雷。12具导弹发射管位于艇首部内外壳体之间,由位于非耐压艇体中的水密发射筒发射。海湾战争中该级艇成功地发射了十几枚“战斧”导弹。

    第六代是“海狼”级,1989年建造,是美国性能最先进、耗资最大、吨位最大的多用途核潜艇。该艇造型为水滴形,涂有专门防止回声的涂层,排水量约9150~9850吨,装有噪音低、功率大的新式反应堆作动力,功率4.8万~5.6万马力,水下最大航速35节,无噪音航速最大20节。携带的武器装备比现役的“洛杉矶”级潜艇多一倍,包括水雷、重型鱼雷、“鱼叉”式反舰巡航导弹和各型“战斧”式巡航导弹,以及新式反潜武器。

    五、战略导弹潜艇

    战略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略核袭击的潜艇。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战略导弹潜艇与陆基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大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

    潜对地战略导弹分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美国从1946年开始研制“天狮星-1”型巡航潜地导弹,1951年在潜艇上发射成功,1955年正式装备潜艇部队,第一批战略导弹潜艇由此诞生。1960年6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地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二战以来,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发展,远程对地核攻击成为各军事大国进行战略威慑的主要力量。美国和前苏联这样的核大国,一般有三支核攻击力量,即装在地下发射井中,用于对敌方陆地目标进行攻击的洲际弹道导弹;携载核巡航导弹或核炸弹,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的战略轰炸机以及航行于深海大洋之中,在水下发射战略核导弹,用来攻击敌方陆地目标的战略导弹潜艇。这三支力量通常被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战略导弹潜艇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等国。前苏联是最早发展战略导弹潜艇的国家,也是拥有潜艇数量最多、型号最全、单艇吨位最大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和建造第一代潜艇,到目前一共发展了五代,除第一代为常规动力之外,其余都是核动力推进。第五代潜艇为台风级,1980年开始建造,到1990年已有6艘建成服役。台风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级潜艇,水下排水量2.9万吨,水下航速24节,潜深450米,人员编制150人,可以携载20枚SS-N-20核导弹,导弹射程8300公里,携载7个分导弹头。

    美国1957年开始建造第一代战略导弹潜艇,到目前发展了四代,第四代为“俄亥俄”级。这是一级性能非常先进的潜艇,也是世界上装备导弹最多的潜艇。它的水下排水量1.87万吨,水下航速27节,潜深300米,人员编制133人,可以携载24枚三叉戟II型导弹,导弹射程1.1万公里,可以携载14个分导弹头。英国的先锋级1.6万吨,可以装备16枚美国的三叉戟II型导弹。法国的凯旋级1.42万吨,可装备16枚射程1万公里的M5导弹。

    冷战结束之后,核裁军和军备控制成为一大趋势。美国和俄罗斯多次就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进行会谈,并已经签署了一些协议,而且近年来已经着手进行实质性裁减。这些裁减主要是陆基和空基战略核武器,海基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将面临裁减。预计美俄将分别裁减一半以上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尽管如此,到21世纪初,各自拥有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数量也在18艘以上。英国和法国认为,美俄的核裁军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各自仅拥有4艘核潜艇,美俄两国再削减,其核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所以这两个国家拒绝进行相应的裁减。因此,战略导弹核潜艇仍具有一定的、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巡航导弹潜艇

    巡航导弹潜艇是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打击敌方大、中型舰艇或陆地目标的潜艇,发展这种潜艇的主要是前苏联和美国。

    把巡航导弹装到潜艇上,用来攻击敌岸基目标的想法实际上在二战中就产生了。当时德国研制成功V-1导弹后,就在潜艇上改装了6个导弹发射架,准备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后来,V-1导弹落到美国人手里,1945年开始,美国海军便致力于潜射巡航导弹的研究。1947年试射成功之后,更坚定了发展潜射巡航导弹及巡航导弹潜艇的信心。1950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种巡航导弹天狮星号,1957年建成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灰背鲸号,它的水下排水量只有3650吨,仅装4枚导弹。1960年,又研制成功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已经建成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所以巡航导弹潜艇便停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虽然研制成功性能先进的战斧巡航导弹,但是,仍对专门研制巡航导弹潜艇不感兴趣,因此,开始把战斧导弹装备攻击型核潜艇,取得巨大成功。

    在巡航导弹潜艇的发展方向上,前苏联和美国的思路不同。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当时的水下排水量已达6200吨,装8枚导弹。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研制了第三代巡航导弹潜艇,这时的水下排水量达到8000吨,已经实现核动力化,载弹量增至10枚,水下航速达到37节。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又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奥斯卡级,它的水下排水量1.6万吨,全长160米,可以携载24枚射程2200海里的SS-N-19巡航导弹,还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和18枚备用鱼雷,配备130名艇员,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艇长最长、载弹量最多、艇员最多的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