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历时470年,传17王。夏朝建立之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被确定为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继承人。舜去世后,他便成了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后,原准备接替他的伯益,被禹的儿子启赶走,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世袭制。历史上把禹即位的时间,算作夏朝的开始。禹是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工。
夏朝的疆域不断扩展,禹曾派人丈量土地,把管辖的地方划为九州,并铸九鼎作为权力象征。“九州”后来便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夏朝的疆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并发展到长江流域。由于部落之间常有争斗,夏朝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壮大起来并实现民族融合的。“华夏”民族从这时候便开始形成。夏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如军队、刑法、监狱等。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的主业,青铜器制作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普遍使用,还有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夏历”的说法一直延续下来。
据史书《左传》记载,夏朝曾有一段时间被臣子寒浞夺取,后又由禹的玄孙少康复国,说明当时政局并不稳定。夏朝的第17代国君桀,贪图享乐、欺压百姓、宠幸奸佞,失去了民心。而处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兴盛起来,其首领汤率军讨伐夏桀。夏桀兵败,逃到南巢并死在那里。夏朝灭亡。
商
由汤创立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554年,传31王。商朝建立以后,内部纷争不断,政局不稳,为此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第20位国王盘庚即位后,迁都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以后,商朝才稳定下来。从此,殷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历史上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奴隶制发达,使用奴隶已很普遍。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已经能生产多种粮食作物,并用粮食酿酒,种桑养蚕缫丝已很发达。商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很高,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制陶业则在广大民众中发展。商代在文化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是甲骨文的使用。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记录了不少有关商朝的史料,表明中国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商代的奴隶主要来源于被征服的部落和种族,以及战争中的俘虏。他们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被随便杀死为奴隶主殉葬和当祭祀品。而奴隶的反抗也是不断发生的。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在开拓疆域和发展生产上是有功的,但他又是个昏庸的暴君,用酷刑残害百姓和忠良,过着骄奢的生活,致使大批官员和平民、奴隶逃亡。兴起于渭河流域的周国,在姬昌(文王)领导下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1046年,姬昌之子姬发(武王)率军伐纣,占领殷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
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在历史上按时间顺序和建都位置有西周和东周之分。西周在镐京建都,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历时275年,传12王。西周初期,在杰出政治家周公的主持下,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和礼仪规范,使国家的功能开始完善。周王自称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又将全国分成诸侯国,由诸侯管理。朝政则交由大夫管理。周公和成王、康王时期,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政治上比较清明,稳定了局势,使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史称“成康之治”。但此后,国内矛盾逐渐加剧,发生了百姓用胶船计淹死周昭王、平民暴动赶走周厉王的政治事件。
西周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已经发明了牛耕施肥等技术,粮食产量有很大增长。手工业仍以青铜器、陶器、纺织为主,工艺水平比商代更加先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字体比甲骨文更接近现代文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已有相当水平,阴阳五行学说,以人为本的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的研究,都体现了中国的学术思想特点。
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用“烽火戏诸侯”之举宠幸美女褒姒,结果自食其果。公元前771年,当外敌入侵时,周幽王被杀。其子即位,是周平王。次年,平王迁都东都洛阳。历史上把迁都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春秋
东周,即周平王迁都东都洛阳以后的周朝,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514年,传25王。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如果把西周、东周合在一起计算,周朝存在近800年。然而东周的500多年中,天子已经名存实亡,社会进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历史上把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的名称源于史书《春秋》。由孔子修订的《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后来史学界就借用《春秋》这个称号,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历时295年。
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势力此起彼伏,互相争夺霸权,引起不断的战争。中原地区先后有齐、宋、晋、秦、楚五国称霸,长江下游也兴起吴、越两国争霸。“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在争霸战争中,大国强国并吞小国弱国,实现了局部的相对统一和融合,也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到“春秋”结束时,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使铁器广泛使用,代替了青铜器,牛耕、水利建设等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产品的增加、土地私有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赋税制度的确立。社会面临着重大变革。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及墨子等,军事家孙武等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私学已成为社会风气,改变了教育为贵族专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有了迅速发展,天文、数学、地学、农学、医学等都有薪的发明创造。
战国
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254年。战国时期,以战争空前激烈和频繁而得名。经过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前期,基本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当时的强弱吞并和分化非常激烈,韩、赵、魏三国是由原晋国分裂而成的,齐国的国君也由姜氏转为田氏,东周的天子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推翻。七国为了富国强兵,由自己统一天下,先后进行变法,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是废除和削弱贵族的特权,壮大国力,给平民以更多利益。经过变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和自耕农、佃农等。所以,史学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空前提高,不仅铁制农具和牛耕已成为主体,而且水利建设也大规模开展,出现了都江堰、邺城十二渠、鸿沟、郑国渠等大工程。冶铁、煮盐、纺织、漆器、陶瓷、车舟等实业都形成了很大规模。产品的丰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城、韩国荥阳等,成为商业繁荣的城市,各国都制造了各自的货币。
战国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儒、墨、道、法、名等诸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学的基础和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继老子、孔子、墨子等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留下了千古佳作。史学、天文、农学、医学等也都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春秋和战国时期虽属政治上的分裂时期,但在思想文化上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加快了统一事业的进程,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
秦
秦,这里指的是公元前221年以后建立了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嬴政统治时期,迅速壮大起来。他于是发动了统一战争,攻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历时14年,传2帝,首都为咸阳。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项基本制度,是在秦朝初步形成的,如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实行中央集权,设立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地方上设立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同时,秦朝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等,奠定了统一的社会基础,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秦朝还北修长城,抵挡匈奴入侵,南开灵渠,开发岭南,为壮大国力起了很大作用。秦朝注重实用文化,对农医科技一类书籍予以保护,汉字在这时期进入“小篆”时代。
但是秦朝频繁地征派徭役和兵役,加征赋税,并动用严酷刑罚,强力镇压,同时,对不同的思想观点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加以“消灭”,引起了国内矛盾的加剧。在秦始皇死后不久,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由刘邦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到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两支起义军的首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战。刘邦最后战胜项羽,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王朝——汉朝。
汉朝从时间顺序上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历经211年,传14帝。因为在西汉建立前还有4年的楚汉之战,所以人们有时也把这4年算在西汉之中。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时期。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又通过改革币制,增加了国库收入,出现了经济繁荣局面。虽然汉朝初期,多次发生过地方势力的叛乱,刘吕两姓之争等政治军事斗争,但由于坚持统一的思想和力量占上风,所以叛乱被平定,政局趋于稳定,在出现了“文景之治”后,又迎来了“武帝盛世”。
两汉继承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皇权被神化,统一局面得以巩固。农业生产高度发展,水利建设、治理黄河等都取得成绩,手工业和商业日渐发达。在对北方匈奴进行长期抗击后取得胜利的同时,又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疆域空前扩大,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关系,还出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两汉时期,儒家学说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文学上的“汉赋”创作达到高潮;史学上出现了不朽之作《史记》。科学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西汉后期,宫廷中“外戚”掌握了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但是王莽的“新朝”只存在14年,就在公元23年被农民起义所推翻。此后,又有农民起义拥戴的刘玄的“更始”政权存在(仍用汉朝名义),所以人们也常把这段历史放到西汉末年中讲。
东汉
公元25年,参加反对王莽的起义军将领刘秀称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他建立的王朝仍称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东汉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历时195年,传13帝。
东汉在政治上继承了西汉的传统和政策,在短时间内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坚持了中央集权和全国的统一。东汉朝廷还下令解放奴婢,减轻赋税,社会重新稳定下来,生产得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科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水路运输、整治河渠等都达到很高水平。蔡伦的造纸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等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数学、史学、思想学等也有新的成果。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使中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发展。
东汉末年,因为外戚和宦官专权,造成政治腐败,引发了黄巾军起义,继而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曹操之子)取代汉献帝,建立魏朝,东汉灭亡。
三国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占一方,造成割据局面。经过长期战争,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之中,由曹丕建立的魏国,定都洛阳,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历时45年,传5帝。由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蜀国,定都成都,从公元221年至公元263年,历时42年,传2帝。由孙权建立的吴国,定都建业,从公元229年至280年,历时51年,传5帝。三国的历史虽然始于公元220年,但人们一般把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作为“三国”的起始,因为赤壁之战是造成“天下三分”的关键一战。
三国时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这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造成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一方面相互征战,一方面又要对付内部的纷争,政治一直不稳定。但为了壮大自己,三国也在自己的统治区加紧开发,这使得一些边远的地区得以有了发展的机会。
魏国在中原地区兴修水利,使农业得以恢复,冶铁和纺织也有发展。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主流有许多优秀作品,马钧发明的指南车已应用了齿轮技术。蜀国则在开发西南边远地区方面有很大成果,熬制井盐和蜀锦等手工业影响很大。吴国加速对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使原始面貌得以改变,水稻和桑蚕业发展很快,造船、制瓷、冶铁、海盐等产业也渐发达。吴国还派人到达台湾,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往。
公元263年,魏国派军队攻灭蜀国。公元265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氏取代曹氏称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80年,晋攻灭吴国。三国时期从此结束。
西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在历史上按时间顺序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先后定都洛阳和长安,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历时51年,传4帝,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于公元280年派兵攻灭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朝代之一,虽然是统一的王朝,但内部纷争不断,尤其是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国力,造成后患。到了西晋末年,国内起义接连不断,割据又起,边境一带的匈奴、鲜卑等民族也趁虚而入,造成战乱不断。公元311年,匈奴人攻破洛阳,晋怀帝被俘;到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时期,哲学上的清谈玄学之风盛行,并与佛教相融合,造成不小影响。文学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有很大成就,辞赋也有较好的成绩。史学、地理学则出现了名家名作。
东晋
西晋灭亡以后,晋朝王室宗亲司马睿逃到南方,重新建立了晋朝,定都建康(即建业),史称东晋。东晋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历时103年,传11帝。东晋虽然是两晋政治上的延续,但它的统治范围仅限于汀南一带。统治者满足于偏安局面,也无心收复北方,只有祖逖、刘琨等少数将领主张北伐,但没有成功。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权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一带展开了激战,东晋获胜,从此巩固了在南方的统治,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有所发展,文学艺术上则出现了诗人陶渊明、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大家。化学、医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引发了多次民众起义。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公元404年,大将桓玄率兵打进建康,夺了皇位,改国号为“楚”。将领刘裕又起兵打败桓玄,恢复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仗势废除晋恭帝,自己当了皇帝。东晋灭亡。
十六国
东晋在南方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含四川一带)处于分裂状态,从公元316年至公元439年,延续了120多年。这期间,由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民族和汉人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这16个政权是:流民首领李雄建立的成汉;匈奴人刘渊、刘曜建立的汉——前赵;汉人张宜建立的前凉;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鲜卑人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氐人苻健建立的前秦,这6个政权又称“前六国”。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鲜卑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汉人段业、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鲜卑人慕容德建立的南燕;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这10个政权,又称“后十国”,是淝水之战以后建立的。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其中也有相对稳定和发展阶段,如前秦在苻坚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进步,实力超过了东晋。可惜苻坚急于攻打东晋,招致淝水之战的失败。另外,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实现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南北朝
南北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一般南北对峙并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南朝是东晋灭亡后先后出现的宋、齐、梁、陈4个朝代的总称,时间从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历时169年。北朝是北魏及其分裂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各朝代的总称,从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历时195年。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重要发展时期。当时南北双方虽然互有征战,但已不像东晋和十六国之间那样频繁,经济得以发展。南朝以宋的国力最强,在前期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减轻赋税,比较繁荣。由于士族势力逐渐衰弱,庶族地主有所抬头,生产也有了较快发展。南朝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哲学、天文、数学、文学、史学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其中范缜的《神灭论》、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是杰出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北富南贫”的现象,从南朝开始有了变化。
北朝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迁都和改革,向汉化转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北朝文化以地理学、农学和石窟艺术成就最大,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公元534年以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演变为北齐;公元557年,西魏又演变为北周。到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了北周,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北朝从此结束。到公元589年,隋军攻灭南方陈朝,南朝也不复存在。
隋
由杨坚建立的隋朝,定都长安,从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历时37年,传了3帝。隋朝存在时间虽短,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它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分水岭”,封建盛世的基础从此奠定。
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有能力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确定了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实行州县两级制,裁减不少官员;创立了科举制度来考核提拔官吏,还制定了简便可行的法律。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减轻百姓租税徭役,在短时间内使生产得以恢复发展,人口增加,粮仓充实。隋文帝带头过俭朴生活,使全国风气为之一变。隋代的纺织、制瓷、造船业发达,赵州桥和长安洛阳宫殿建筑,达到很高水平。雕版印刷从这时开始。开凿大运河的宏大工程,也说明了隋朝国力的充实。
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很多,特别是与西北地区和台湾的来往增加,与朝鲜半岛和日本互派使臣访问。隋朝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势强盛的帝国,为后来唐朝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隋朝后期,隋炀帝杨广穷奢极欲,荒淫暴虐,残酷剥夺百姓,使局势急转直下,引发了大规模起义,隋炀帝在兵变中被勒死。唐国公李渊夺取了大权,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唐
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王朝。定都长安,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历时289年,传21帝。唐朝建立初期,用很大精力平定内乱,使局势得以恢复,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唐律》,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颁发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新令,奖励生产,轻徭薄赋,使生产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唐太宗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广纳忠言,选贤任能,对边地民族采取亲和政策,尤其是文成公主人藏,实现汉藏友好,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又经武则天、唐玄宗的治理,唐朝达到了“开元盛世”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富强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东西方许多国家慕名而来,国际交往频繁。朝鲜、日本还派来大批留学生。
唐朝的手工业和文化同样创造了高峰。制陶制瓷、冶炼、造纸、制盐、制茶等十分发达。诗歌、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天文、数学、医学成就显著。
唐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期。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下坡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造成政治动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衰退,引发大规模起义。公元907年,藩镇首领朱温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再没有重现极盛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时期。唐朝灭亡以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相继出现了5个小朝代的更迭,史称“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历时53年。在南方与河东(今山西一带)各地,又几乎同时期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即吴、前蜀、后蜀、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除北汉外,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各地。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多变又腐败,以争权夺利为目的。五代的每一代,都只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年。期间骨肉相残,上下级反目,屡见不鲜。后晋皇帝石敬塘还以出卖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自称“儿皇帝”,换取契丹人的支持。只有后周世宗柴荣有所作为,为后来宋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五代时期的北方经济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古代社会的“北富南贫”现象从此消失。
相比之下,南方各地虽然处于割据状态,但战争不多,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也很繁荣。南方的富裕程度和人口从此超过了北方。文化上,以南唐、前蜀、后蜀比较发达,诗歌、绘画、戏曲、书法都有成就。火药也开始应用了。
后周在世宗在位时,曾拟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但因世宗突然去世而中止。公元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宋朝后来相继消灭了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也就结束了。
北宋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皇位建立的宋朝,按时间发展顺序,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定都汴京(今开封)。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历时167年,传9帝。
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但它的疆域远没有达到隋唐时代的范围,在它的北方,先后有辽、金等国与之对峙,在西部有西夏并存。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和五代藩镇势力过大造成政局不稳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事将领的权力,同时减少宰相的权力,加大皇权。但由此又产生了中强边弱的现象,军队实力下降,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一再失利。北宋的灭亡也与军事不强有直接关系。
北宋统治者对内休养生息,农业有很大发展,北方开始种植水稻。手工业中的采矿、丝织、制瓷、造纸、印刷、造船、航海等有很多成就。指南针已广泛使用。北宋的城市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繁荣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或完成。宋代的词取得了与唐诗并列的成就。史学中的《资治通鉴》堪称传世之作。
北宋中后期,国内矛盾加剧,虽然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力图改革的举措。但没有成功。宋徽宗当政时期更是昏庸腐败,与辽金战事不断。公元1127年,金军攻到汴梁城下,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双双被俘,后屈辱而死。北宋灭亡。
南宋
北宋灭亡时,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因领兵在外,未被金军俘获。他被拥立为皇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从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历时152年,传9帝。
南宋在政治上更加软弱腐败,统治者无心收复北方,只想偏安南方,倒是宗泽、韩世忠、岳飞等民族英雄抗敌坚决,曾一度取得胜利,但宋高宗赵构重用奸臣秦桧等,杀害了岳飞,断送了抗金大好形势。在与金订下屈辱和约后,南宋维持了几十年和平时期。但不久,蒙古军南下攻宋,宋朝君臣或降或逃,在崖山决战中,小皇帝被迫跳海自杀,南宋灭亡。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上最软弱的朝代之一。
南宋时期,江南农业有所发展,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商业进一步繁荣;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理学体系;词的创作更趋于成熟,尤其以爱国情绪强烈著称于世。
辽
还在五代十国初期,北方辽河一带出现了一个国家,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族从北魏时期就生活在那里。唐朝统治时期,曾派官吏去管理,使其获得了汉族的文化和管理经验。唐朝灭亡之后,北方政局混乱。耶律阿保机趁机自立,在公元916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大契丹”,定都在临潢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后来,契丹以取得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帮助石敬塘建立后晋,让他当了“儿皇帝”。公元947年,契丹军又攻入开封,灭了后晋,并把国名改为辽。契丹国与辽国从公元916年至公元1125年,历时209年,传9帝,比北宋存在时间还长。
辽国在政治体制上有自己的特色,设北面官负责内部治理,设南面官负责汉地治理。还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军事上实行军民合一,15岁至50岁男子都要当兵。契丹人以游牧业为主,而汉地人以农业、渔业为主。在建国后曾创制契丹文,后失传。
公元1125年,位于辽国北面的金国大兵进攻辽国,俘虏了辽帝,辽国灭亡。
西夏
西夏是北宋年间在西部地区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国家,从公元1038年至1227年,历时189年,传10帝。党项人早就生活在青海一带,唐朝时封其首领做都督,并赐李姓。党项人在唐末成为割据势力。宋朝建立后,与党项关系很紧张。党项首领李继迁曾依附辽国,受封夏国王。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继任夏国王后,经济和政治实力空前加强,便在1038年自称皇帝,建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强盛时,控制着今甘肃、宁夏、青海大部和陕西、内蒙古一部分。有很大影响。
李元吴仿照唐宋两朝,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任命大批官员,还命人创制了西夏文字,并开科举考试。西夏农牧业并重,而以农业更为发达,毛皮业、毛织业、煮盐业也很出名,还修筑了驿道,贯通全国。西夏对中国西北部开发是有积极贡献的。
李元吴曾上书北宋要求承认地位平等,遭拒绝,后双方开战,西夏胜。北宋供给西夏金银,并册封李元昊为夏王。北宋灭亡后,西夏又周旋于南宋与金国之间,得以生存。蒙古国兴起后,几次征伐西夏。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打西夏,西夏人进行顽强抵抗,死伤无数。公元1227年,蒙古军攻灭西夏,把居民全部杀光。从此,西夏灭亡。党项人也几乎绝灭。
金
金是由古代女真人建立的国家,从公元1115年至公元1234年,历时119年,传9帝。女真是中国一个古老民族,以渔猎游牧为主,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唐朝灭亡后,女真人依附辽国,到北宋年间,完颜部落强盛起来,统一了女真,并向外扩张,反抗辽国的统治,取得了反辽战争的胜利。1115年,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都城在黑龙江阿城的会宁府。
金国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首先指向辽国。1125年,金军攻灭辽国,又向南进攻北宋,并于1127年攻灭北宋,占领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后来与南宋和西夏成并列局面。此后,女真人不断向中原迁居,并与汉族杂居融合,渐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建筑和医学等成就很高。社会的进步和占据中原的有利地位,使金国一度成为一个强盛的王国。
蒙古国兴起后,因为其祖先受过金国欺压,出于反抗金国和扩张的需要,不断发动与金国的战争,并与南宋联合伐金。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金军防线,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
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从公元1271年至1368年,历时97年,传10帝。元朝的前身蒙古国是由成吉思汗在1206年创立的。蒙古国曾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占领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蒙古国”。中国境内的西夏和金国,都亡于蒙古国。1260年,主持汉地事务的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又削平内乱,把蒙古国政治中心从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迁到中原,并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定大都(今北京)为首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后又把西藏归入版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王朝。
元朝统一全国后,用汉法治汉地,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推广种植棉花。由于元朝与欧亚各地来往密切,贸易往来频繁,商业十分发达,大都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很多欧亚旅行家。
元朝的文化,在天文、历法上有重大成就,出现了郭守敬等大专家。医学、农学也有名家名著出现,元代文学以杂剧与散曲最著名,造就了大戏剧家关汉卿等。
元朝统治者在吸取汉族的管理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仍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4个等级政治社会地位逐级下降,因而引起深刻的民族矛盾。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终于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军很快占据了南方,并形成割据局面。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明军北上,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往北方,元朝灭亡。
明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历时276年,传16帝。先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明朝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朝代,皇帝直接管理各项事务,废宰相、设内阁、加强监察机关、后又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务机关、侦缉官民,统治十分严酷。明朝初年,朱元璋严厉惩治贪污,收到一些效果。但后来,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都宠信宦官,甚至交付大权,自己不上朝,造成宦官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导致最后灭亡。
明朝前期,奖励开荒,兴修水利,使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手工业技术也超越了以前。同时在很多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农产品也开始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已初现出来。
明朝的文化以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地理学和实用技术等成就最大,出现了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写的专著。文学以小说和戏剧成就最大。建筑、绘画、书法、音乐、家具等艺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是中国古文化发展的高峰。
明朝末年,因为政治黑暗腐败,灾荒连年,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兴起于东北的满族政权清朝也与明朝发生冲突。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而死,明朝灭亡。不久,清军入关,进入北京,统治了全国。
清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的朝代,从1644年至1912年,历时268年,传10帝,定都北京。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满族的先民为女真人,在明朝初年兴盛起来,后分成东海、海西、建州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发展迅速,以爱新觉罗氏为最强。经过多年争战,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不断对外扩张,与明朝多次发生战争。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在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又经数年,已占据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灭明朝,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山海关,击败农民军,进而南下占领北京,清朝从此成为统治全国的王朝。
清朝入关后,遇到各地人民和明朝残余势力的顽强抵抗,经几十年战争后才初步平定。但在清朝统治期间,民族矛盾始终十分尖锐,反清活动一直存在。清朝统治者建立了以满族为主、满汉联合执行的体制,并优待蒙藏各族,征伐与怀柔相结合,使局势得以缓和。在康熙皇帝执政以后,清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直到乾隆年间,史称“康乾盛世”。
清朝实行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发展手工业等政策,使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商业资本增加,对外出口日益扩大。文化上,天文历法和地图绘制都吸收了西方成果。农学、水利学、医学都很有成就。文学继明朝之后,小说和戏剧又呈高峰,出现了《红楼梦》等名著,绘画、书法、瓷器、漆器等精品不断。宫殿和园林建筑达到最高水平。
但是,清朝在社会根本制度上没有变革。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各方面已渐落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爆发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反清武装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清帝退位,清朝灭亡。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也告结束。
成康之治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在摄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后来曹操的诗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赞颂周公以贤德治天下而取得了良好的政绩。“成康之治”,指的就是中国周朝周公治理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状况。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因病而亡,他的儿子姬诵刚十三岁,就是周成王。天下初定,国君幼小,需要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实际上是代行天子职权。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串通,与殷商旧贵族和东夷中几个部落发动叛乱。周公重用太公望,由太公望控制东方,自己全力平定武庚的叛乱,经三年取得胜利,武庚被杀。管叔上吊,蔡叔被充军;大批商朝贵族成了俘虏,被迁到洛邑,受到严格监视。周公将洛邑也建成一座都城,于是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政七年,不仅巩固了周朝统治,而且制订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西周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秩序各方面都显得井然有序。成王亲政后,始终遵从周公教诲治理天下,因而民生安定。成王在位37年,临终嘱咐太子钊继承先王文、武的基业,继续实行周公创建的一套礼制。成王之子姬钊即位后称康王,在他20余载的统治期间,达到国泰民安,四夷不扰。所以,成王和康王两代共50多年,成为西周强盛和统一的鼎盛时期,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宣王中兴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这是历史上的史臣颂扬周宣王业绩的诗句。宣王中兴,是中国周朝周宣王统治下一度出现的周边和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昏庸而残暴,加剧了周朝的衰落,为国人所杀。周宣王即位后,重用有能力的大臣`,采取有效措施整顿朝政,为周朝再次复兴奠定了基础。当时,周围的戎、狄和淮夷不断侵扰,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兵败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奉命再次征讨,获得胜利。宣王又亲自与尹吉甫一起讨伐猃狁(即西戎),尹吉甫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猃狁大败而逃向西北。江汉地区屡遭淮夷人的进犯,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地域的方国慑于周朝的强大,纷纷归顺纳贡。在通过军事力量平定周边的同时,宣王进一步推行文王、武王和周公等采取的分封制、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周朝终于出现中兴的局面。“宣王中兴”的时间并不长,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看上了英俊的大夫杜伯并引诱他,正直的杜伯拒绝了女鸠。女鸠反而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轻信谣言处死杜伯。相传无辜的杜伯死后三年,周宣王狩猎时,恍惚中看到杜伯冤魂,受惊吓而死。周朝的国势又开始大幅度下滑。
文景之治
班彪班固父子作《汉书》时提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也就是说将汉朝的文帝、景帝与周朝的成帝、康帝相提并论,都给予肯定。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治理时期,是中国历史相对开明、发展顺利的阶段。
汉朝初年,封侯国的君主只食邑而不理民政,并且和中央闹独立,从刘邦到吕后,都做了消灭异姓功臣的种种努力。但吕后不仅不择手段地杀害功臣,而且以和自己同姓的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还封了吕氏三王,与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矛盾重重,酿成“诸吕之乱”。文帝刘恒是在灭掉吕家势力之后而登基的,汉朝帝业稳定的局面才开始形成。文帝在位23年,传位于儿子刘启,是为景帝,在位16年。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39年的时间,是汉朝政局“正规化”的时期,两帝都采取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扫除繁苛,与民休息”。在赋税徭役制度之外制止各种额外征调,不许干扰和影响农民生产。文、景时期,几乎没有征发农民筑城、建宫殿、修坟墓及其他劳役。文帝曾两次宣布减当年田租率为三十税一,有时还免除全部田租。景帝以后,基本确立了三十税一的田租率。农业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国库盈溢。更新法制,是文、景两帝针对秦朝严刑峻法和酷吏暴政而作出的重大改变,尤其是刑法大为宽松。文、景两帝,重视与匈奴和亲,减轻了匈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袭扰,使人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在朝政中,他们注意虚心纳谏,重用直臣。汉文帝采纳贾谊“移风易俗”的主张,倡导清明俭朴之风,抑制奢靡腐败之气,把倡俭抑奢作为根本政策长期推行。郡县罢献、侯国罢贡制度;列侯回封地就食;裁减官员,解散中枢警卫部队;皇家苑囿散为农田,御用的马匹转给驿站,甚至将各种法令定期向民众宣讲。俭朴之风在景帝时期得以继续。“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帝盛世
中国西汉在汉武帝统治下所达到的鼎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武帝刘彻做太子时就勤奋学习,在骑马、射箭、经学与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长进。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虽然年幼,却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即著名的“贤良方正”,从推荐考试中发现了大儒董仲舒。虽然武帝的改革措施因自己的奶奶窦氏的反对而失败,但4年之后窦氏去世,他便采用董仲舒的主张,尊崇儒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武帝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颁布《推恩令》,地方王侯只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没有政治特权。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剌史对地方进行监督,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在官僚制度上完善了“察举制”,并在京城设“太学”,儒士们大量进入政权体系。经济方面,大力推行盐、铁、酒官营,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也就是国家干预市场、调剂物价,保护农民利益,避免奸商囤积居奇。还通过推行“告缗令”而打击商人。武帝多次派遣军队打匈奴,赢得北方局势稳定,保护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不仪实现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疆域,而且开辟了通往中两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增强了与世界的交往。各国商人纷纷东进,来到中国。武帝时期的文化也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出现繁荣局面。
光武中兴
“见小敌怯,见大敌勇”,这是史家对汉光武帝刘秀的评价,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反映厂他在平时提高警惕、谨小慎微,关键时刻由于成竹在胸,所以临危不惧。“光武中兴”,便是指他恢复刘氏汉室帝业,建立东汉政权,改变西汉末年和王莽时期战乱造成的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并取得明显成就的一段历史。
王莽末年,在连年灾荒情况下,各地义军纷纷起兵。刘秀也举起了反莽义旗。他在平定河北过程中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自立为帝,然后又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征战,武力统一了全国。光武帝统一全国后,采取“与民更始”的政策,田赋仅仅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分之一,但对于贪官污吏却实行严刑峻法。他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将国有荒地租借给流民耕种;劝农桑,兴水利,轻赋税。在政治上,全国裁并四百余县,废除都尉,一面精兵简政,一面强化中央军队;进行官制改革,设刺史为州一级地方官,他们可直接上奏皇帝。他善待功臣,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也在当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贞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年号。唐太宗在位23年,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贞观之治”,表达了史学家对唐太宗政绩和贞观时期的肯定。
胸怀大度,善于用人,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突出的特点。比如重用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集团的魏征,就说明他以才干和德行这两条为根本标准不是虚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魏征的名言成了唐太宗的座右铭。魏征去世后,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不仅重武,而且重文,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皇帝亲自裁定。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得以延续和完善。唐太宗还精简机构。使中央官员从2500人简为640人,唐太宗主持制定《贞观律》,赏罚分明,后来经长孙无忌等人为其作注而成《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典。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粮食连年丰收,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这是他多方面采取民族融合政策的结果,比如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联姻,留下和亲的千古佳话。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在645年(贞观十九年)所进行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模仿唐朝文化。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长安。佛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而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