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刊于《山东文学》)
获“感动临沂”奖的感谢信
尊敬的临沂父老乡亲们,尊敬的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我在临沂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和当年一中的同学们,临沂电视台的同志们:
因为身体不适,我不能亲自前来临沂,现在,请允许我让女儿代表父母来到临沂,念这封信,向你们深深鞠一个躬,表达敬意和谢意,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新年问候和祝福。
离开第二故乡临沂24年了!但哺育过我22年的临沂仍记得我,仍给我如此的温暖和关怀,使我不能不为这种厚爱从心里感到激动。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当代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我是同许多前辈一样把它当作“华东的延安”看待的。它是我长期工作、深受教育得到磨炼而成长的地方,是我入党的地方。岁月留情,饮水思源。沂蒙大地是我离开后常常日思夜想连梦中也会回来的地方。千言万语说不出我这种体会。此刻,我非常想念大家,非常怀念那些在临沂时的日日夜夜,非常想念老朋友,包括不少已经去世的好同志……我的感情复杂,找不到恰当的话来表达这些,但感情是美好、真诚的!
电视台的同志送过我《今日临沂》的DVD,临沂的友人先后送过我不少摄影集、画册和照片、书籍刊物、录像带,我也常从电视上看到临沂,临沂的进步与变化使我心里震撼而且高兴。
“沂蒙系我梦,山水常相依”,临沂这片光荣的土地,有英雄的人民,是藏龙卧虎之地,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我可以而且应当学习效仿的榜样,这次给我的奖励,我愧不敢当,只能把这作为是一种勉励和督促。我年岁大了,仍将发挥余热,用沂蒙精神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在感情上,我人离沂蒙远,但心离沂蒙近。在愿望上,衷心祝愿临沂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光辉照耀下更加繁荣、发达,更加和谐美好,不断谱写壮丽的新篇章!
春节不远,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敬祝各位春节快乐、幸福!
感谢大家!
王火
2008年1月15日于成都
附:
2007感动临沂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07,是谁用爱感染我们每一次心跳?2007,是谁让我们的这一年充满人性的光辉?2008年1月16日晚,备受临沂人民关注的2007感动临沂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临沂广电中心800平方米演播大厅隆重举行。临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临沂广视网www.lytv.tv进行了同步直播。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绍阳,市委副书记张务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风云,副市长王晓,市政协副主席杨荣三,临沂军分区副政委盛修祥出席典礼并为当选的感动临沂年度人物颁奖。
在颁奖典礼现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人挥洒泪水,让人胸怀激荡。感动人物事迹短片的播放以及他们相继登台接受采访,重现着2007年里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人们永远铭记了一个温暖的2007。去年春天,临沂电视台《琅风云榜》栏目播出的三集系列报道《激情点亮人生》让无数临沂人又回忆起那位对学生充满感情的王火校长,二十多年的分别没有切断人们对他的思念,时空的阻隔更没有湮灭他对沂蒙的眷恋。王火先生当选了本次感动临沂年度人物,听说了这一消息,远在四川、84岁高龄的他连夜撰写了感谢信,并委托自己的女儿王凌专程从成都赶到临沂参加颁奖典礼。在颁奖典礼现场,王凌满含深情地宣读了这封感谢信,一句“沂蒙系我梦,山水常相依”让在场的很多人眼里闪现晶莹的泪花。为王火先生颁奖后,市人大常委会朱绍阳副主任向他赠送了由我市著名书画家皮之先先生书写的“一生为好”四个大字,并满怀深情地祝愿:祝王者之火,永远燃烧!
感动催人奋进,和谐共奏凯旋。2007感动临沂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圆满落幕。让我们共同期待2008更有感动的故事,温暖我们前行的征途。
感动临沂年度人物评选自2006年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评委会给王火的致敬辞:“这是怎样传奇的人物经历,承载着太多的磨难和辛酸;这是怎样丰富的情感资源,绵延不绝,奔涌而来;这是怎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虽饱经风霜却从不褪色,他将一生,浓缩成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他用激情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四川很远,但王火离我们很近!”
改革开放年代的散记
送亮亮出国
亮亮是11月20日下午四时半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班机离开北京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在卡拉奇要小作停留。离开成都去北京前,我和起凤叮嘱她在北京候机期间应当去看看万里长城,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果然由友人陪同去了,从北京来信发表观感说:“啊,爸爸妈妈,万里长城气势雄伟。它像一条巨龙!见过它,我怎么也忘不了我是长城主人的子孙,我为此感到骄傲,怪不得外国人仰慕它的名声,到中国都要看看长城……”
我觉得她带着这样深刻的印象离开首都去异国,对她是有好处的。这将激励她上进,使她把自己常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无论她出国后处境顺利与否,她都将考虑到自己的表现与祖国的尊严,她将永远会想到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炎黄子孙。
出国之前,拿到护照去办签证时,从成都一连三次去北京,补这种手续补那种手续。她曾连续17天在北京那个外国使馆的门口排队,等候接见谈话。晒着太阳吹着风,忍着腿疼,为了少上厕所,只好不喝水,还要看洋人的脸色。她与一些在门口排队出国的青年人一样,感到愤慨,感到艰苦。有一个排队的人告诉她:“出国的事就是这样,多久把你折磨得不想出国了,那时离办成也就不远了!”
亮亮与有些青年人不同。她并不热衷于出国,她有些恋中国、恋家、恋友人,爱她本来的单位和工作。她甚至说:“爸爸妈妈,我恨不得不走了!为什么要去受老外那份窝囊气!”但我们勉励她说:“亮亮,要能接受艰难的考验,还是去吧!出国的机会不容易。国家让你去,你就去!通过这次折腾,你应懂得:我们只有使祖国更强大,才可以不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气。你出国后,时刻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你去后,好好学点东西,学点对中国有用的东西,回来报效祖国。”我们有许多感慨说不完。说真的,现在有些出国的中国人给人印象并不好,因为他们头脑里没有为祖国争气这根弦。而我们对亮亮,是抱有这种希望的。
亮亮离开成都家中的那晚,我们一家聚餐。她姐姐的4岁男孩楠楠,平日最喜欢他小姨,吃饭时一再问亮亮:“小姨,你不走行不行?”
其实我们都舍不得亮亮离开。她和她姐姐是极其孝顺的好女儿。她平日在家里对爸妈特别亲切,总是叽叽喳喳像只小雀子似的叫爸妈高兴。可是为了使她走得安心,我们都对她说:“你走,爸妈高兴,因为这是好事,我们不想你,你也别想家。”其实,这是假话。我们年岁都大了,身体都不太好,亲爱的女儿远行,怎么没有难舍的想法?亮亮走之前的一个晚上,我梦见亮亮从国外回来了,站在沂蒙山区沂河大桥上看着滔滔的沂河水流淌。因为我在沂蒙山区工作过22年,亮亮在那儿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光阴,我们对沂蒙有感情,亮亮临走前就遗憾她未能回去看看。她还未走我竟做了她已回来的梦,恐怕是由于情之所切造成的吧!
18号那天,我们和亮亮通了个长途电话给她送行,除了说“一路顺风”之外,叮嘱的仍是那些平时说过不知多少遍的话,除了要她注意身体和努力学习外,不外是要她同所在国的老师和朋友们处好关系,要她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华儿女。我们一遍遍地说不厌烦,亮亮也一遍遍地听不厌烦。临了,4岁的楠楠接过电话听筒要同亮亮说几句话。亮亮说:“楠楠,唱支歌给小姨听吧!”于是,楠楠大声唱起来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小姨教他唱会的歌。我们一家都热泪盈眶了。
亮亮离开祖国的那天,北京最低温度零下4℃,而巴基斯坦卡拉奇气温高达35℃,伦敦温度则和成都相差无几。环球凉热不同,这是亮亮遇到的第一个属于气候上的考验,下午四点半钟,我和起凤在成都家中坐在一束红花前遥想此时飞机正昂首冲向云天,我们默默为小女儿祝福!我们打开录音机,放着亮亮爱听的那支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盘磁带本想让亮亮带到国外听的,但她妈妈悄悄对我说:“别带了!在国外听了这歌她要想家的!”现在,我们老两口听着这歌声,都深深想念女儿了。这天,成都不冷,也没有风,我们心中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1989年11月20日晚
缅甸的“吃”
去年12月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缅甸前,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外孙楠楠说:“爷爷,‘面店’是不是出面条?”我笑了,告诉他:“爷爷去的是一个国家叫缅甸,是个友好邻邦,不是什么面店!”女儿马上问我:“爸爸,缅甸人吃的面跟我们一样吗?”我1982年到过中缅边界,看到过那里的缅甸人饮食习惯与云南傣族相仿,未见他们吃面条,却见他们吃米线。但缅甸有六十几个民族,到仰光后,那里吃的面条同我们一样吗,我也无从回答。
到缅甸15天,游览了仰光、蒲甘、曼德勒、彬乌伦、东枝等地,吃了许多次缅甸小吃和缅餐,这才知道缅甸的面条与我们的基本相仿,吃法也基本相仿,有汤面、炒面,也有拌面,做法和味道也相仿。当然,也吃过米线,同在云南吃过的差不多。回国后,这个问题倒是可以回答了,但又碰到一些朋友问我:“缅甸人吃饭跟我们一样吗?”“缅餐你们吃得惯吗?”“他们爱吃些什么?”这就使我想到了写这篇短文。
中国现在流行小吃,四川的小吃,上海、苏州的小吃,广东的小吃……都很出名,缅甸的小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缅甸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吃几次小吃,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寺庙或博物馆、国家体育馆、人民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无论是上午抑或下午,甚至就在宴会前,主人除了红茶牛奶或咖啡牛奶招待外,也都要配以几种小吃款待客人。这些小吃,多数是油炸的,看来缅甸人爱吃油炸食物,或是天热油炸食物容易保存。有油炸的豆腐角,油炸的小鱼,油炸抄手,油炸的蔬菜(裹上鸡蛋面粉),油炸的糕点……在游名胜茵莱湖时,吃过油炸的野鸟;参观文学宫时,吃过用糯米制成的油炸年糕;在勃固时,吃过当地特产的一种大鱼的油炸鱼皮。总之,味道都好,边吃边谈,轻松愉快。
15天中,缅餐给我的印象也不错。缅甸产大米,米饭是主食。据说,过去吃饭也曾用手抓饭吃,但现在是用调羹或筷子吃。吃饭时,一般都喜欢有汤也有菜,喜欢把菜拌在饭里一起吃,也爱吃点辣的,喜欢吃鸡、鸭、鱼、虾、鸡蛋及凉拌的绿色蔬菜。我们是作为宾客访缅的,主人崇尚礼仪、殷勤好客,我们自然受到很好的招待。主人让我们选择西餐、中餐或缅餐吃。我们早饭都吃西餐:牛奶咖啡和红茶、水果、火腿蛋、烤面包黄油果酱等。中、晚餐则多数吃缅餐。缅餐的滋味其实同中餐类似。平时在宾馆吃缅餐时都是西式吃法:一只汤盅,侍者不断来添汤,一般都是鲜的鱼汤,内有菜叶或鹌鹑蛋等。一只空盘,侍者先用匙舀上热米饭,以后又不断给你加饭,要多要少由你自定。缅菜红烧的多,当然也有爆、烤、拌等方法,荤的一般是红烧鱼块、鸡块、鸭块、猪肉块、牛肉块及明虾段等,素的则是炒的或凉拌的各种蔬菜。吃过烤大虾,从虾头至尾用刀划开,用匙挖了吃,味道鲜美。用的是分食制,菜盆里有公匙,由侍者或自己将菜舀到饭盘里吃,吃饱为止。对这种分食制,我觉得既卫生又少浪费,十分好。
在缅期间,我们参加过多次宴会,规格都很高,有缅甸政府谬丹宣传部部长的宴会,有宣传部副部长吴登盛的宴会,有曼德勒省恢委会主席(当地最高军政首脑)觉丹将军的宴会,有缅甸印刷出版事业董事长吴昂乃的宴会,有掸邦恢委会副主席和秘书长的宴会等等。除吴昂乃采用中餐(厨师是从北京学习回缅的),按照中国筵席的丰盛、精美,用鱼翅等菜肴招待外,其余都是缅餐招待,都是分食,不发生大家在一只汤盅或一只菜盘里搅夹的情况。除水果、饮料和一些汤外,都只有五至七道菜,主食则有饭有面,自己挑选。菜,当然比较讲究,虾、鱼、鸭等做得也较精美。桌上鲜花芬芳,杯中加水的威士忌颜色如同琥珀,宴会气氛隆重热烈,既体现了主人热情好客,也符合文明节俭原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