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写这个长篇的动机是什么?
答:今天的生活,负载着逝去的以往岁月,要真正理解今天,必须理解那些同我们的未来密切相关联的昨天和前天。对旧事,我有新的思索。长时期以来,人们向文坛在呼唤史诗,我钦羡能写一部史诗般的画卷来表现那个战争年代的长篇小说,它是爱国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的,也是宣扬我们的理想信念和描绘历史的必由之路的,当然不是靠大道理而是用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我愿意站在今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用我满腔热情的作品真实可信地给人以感染,使人看到祖国过去了的一段长长的悲壮历史,懂得现在,知道未来,懂得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明白人的责任。正因为这样,我是用拼搏的姿态完成这个长篇的。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又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零九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危机四伏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这些战争中,除了抗日战争是中国取得了胜利之外,其他的战争中国无一不败。我这部以抗日战争作背景的小说,正确反映了那段历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春又将三版《战争和人》以满足读者需要。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时阅读本书,我相信读者是会有更多的感悟更深的感受的。
问:这部严肃文学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
答:这个问题太大,而且最好由读者和评论家回答。就我来说,只能主观地扼要谈几点:
一、这部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它不断打开一扇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展示一片片诗情画意的天地,使你觉得新鲜生动。取胜之处首先是人物、人情、氛围、细节,是情和史,是史和诗,是时代风云的体会和涵盖,是文化品位、民俗习气的韵味,是表现审美范畴和道德范畴中那些民族和文化中晶莹可贵五光十色的瑰宝,是戏剧性很强的变化。
二、这部小说会使人感到真实。绝不胡编乱造,绝不虚假拼凑。它厚实、丰满,来自生活,不是“放一勺米泡一锅水”的作品。
三、这部小说是清洁的。我摒弃把作品降格写得肮脏,也反对渲染、玩味中国文化中陈腐的东西。我愿意作品使人崇高、美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这部小说是独特的。我喜欢选择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题材,并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这部小说熔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家庭小说于一炉。主心骨是着重写好人物,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和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通过跌宕曲折的内容凸现。童霜威这种典型人物是文艺画廊中前所未有的。我以人物的魅力和命运来吸引读者。
问:《战争和人》出版后,反响强烈,请谈谈这方面情况。你感到欣慰吗?
答:《战争和人》出版后,反响确实比较强烈。1992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作协及《当代文坛》杂志社在成都召开了研讨会;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我非常感谢主持和出席会议的那么多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出版家。著名作家评论家如萧乾、陈荒煤、邓友梅、马识途、江晓天、张炯、蔡葵、谢永旺、雷达、殷白、胡德培、吴野、滕云、陈辽、宋遂良、冯宪光、戴翊、陈朝红、游仲文等都写了评论。迄今,全国报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新闻出版报》《文学报》《作家报》《当代》《读书》《人物》《小说评论》《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红岩》等已发表评论、专访、报道等一百五十余篇(次)。《文艺报》发了一个评论专页,《作品与争鸣》发了专辑,《当代文坛》发了特辑,《文学故事报》选了《战争和人》的部分章节连载,《新华文摘》转载了《作品与争鸣》上的文章。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三十六万字的《王火〈战争和人〉论集》一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获首届郭沫若文学奖;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作为一卷出版。天津社科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史》作了专题评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从1994年5月连播这部小说,要播到今年2月结束,应听众要求,将再重播一次以配合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已将小说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1994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评十年优秀图书奖时,《战争和人》获“人民文学奖”……对这些,我既感幸运也十分感谢。但像我这种年岁,对身外之物,在荣誉面前已能处之泰然了。追求的只是希望我的辛勤劳动成果——作品,能被广大读者看到而且喜爱,那才是我的欣慰。
问:《战争和人》写的是抗战老题材,为什么能吸引人不使人感到老一套?
答:我想这主要也许就是它的“独特”所造成。抗日战争确让人听了感到是一个陈旧的题材,因为写的人已不少了,但旧瓶可装新酒,老题材可有新思考,旧事中未被人重视之处甚多。从史的角度讲,抗战确乎是老题材,从文学讲,只要你塑造的人物是新的,主题又是深邃而新鲜的,写的生活和故事是新的,那么,没有老一套的感觉就很自然了。不少青年人读了这书都说很感兴趣。事实上,我写作时就考虑到给青年人阅读的问题。我希望让青年了解那段中国的历史。
问:为什么你正面写了蒋管区和沦陷区,却未正面写解放区?
答:一方面,是生活经历和积累所决定;一方面,正面写解放区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已很多,正面写蒋管区和沧陷区的作品却没有,而从大后方、“孤岛”上海、沦陷区和香港来反映抗战历史,同样十分重要和必要。何况,我也虚写了解放区和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并未忽略。事实上,写蒋管区和沦陷区要看你怎么写,我写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为抗战及进步捐躯的先进人物。我如实写了抗战如何能胜利、人心如何倾向进步方面的根由。主导和推动历史的是谁,表达的是鲜明的。
问:为什么你要塑造童霜威这样一个典型?
答:童霜威来自生活。塑造一个别人未曾塑造过的典型人物很重要。童霜威从国民党的中间派最后转变成民主进步人士,这样的人物我们在抗战八年到后来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屡见不鲜。这样的人物反映了那个大时代的本质及历史的走向。童霜威,由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由于他的思想演变和升迁沉浮,才可能有极不平凡的遭遇,才有可能接触到各阶层的各种人物。用他作一个主角,便于情节、画面和地域上的展开,便于囊括抗日战争史上重大事件,便于在高潮的涌流中推出史诗性意味和历史的沉重感,也便于使全书凸现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读者应当注意到:童霜威的儿子童家霆也是一个主要人物。这个人物的成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事实上,到第三部时,童家霆已是作品的主角了!
问:从《战争和人》看,你的写法基本是现实主义的,你显然受了过去不少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但你也采用了一些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写法。你对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看法如何?
答:这题目很大,我也许说不完整。我的基本观点大概是两条,体现在《战争和人》的创作中。第一,不发展而有生命力的东西是没有的。现实主义沿袭了长时期的创作思维准则正面临冲击,它需要发展也会发展。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直到今天,我仍信服现实主义大师们的大手笔,愿意学习他们,当然是有变化和发展的学习。第二,20世纪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是一个充满发展又历经灾难的时代。我们现在似乎已经具备了总结和评价这个世纪的西方文学的条件。大量的西方文学著作和信息得以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国内。事实上,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界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很大。我不笼统拥护或反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这中间有不值得效法的糟粕,跟在西方人后面亦步亦趋写那种浑浑噩噩的混世者、多余人,学那种隐讳的影射或不知所云的表达等也是不行的。但,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精华,一大批坚持自尊、自信、自爱的文学家,以开拓创新精神丰富着西方文学的库藏,不乏大可借鉴之处。20世纪终将结束之际,我们如只抱住许多光辉的古典大师或现实主义大师不放,闭眼拒看这个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那是一种欠缺。文学是需要不断交流、借鉴的!
(本文刊于1995年《书城》第二期)
和平,是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王火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毛浩问
问:王先生,我们知道你在创作《战争和人》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并且我们还听说你为了写第二、第三部,你在五十八岁时同意调到“抗战时的大后方”四川工作。请问你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要写出这部作品,你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答: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唯一取得胜利的一次大型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对世界人民做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应当大书特写的,我在抗战时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旧事,我有新的思索。我决心把它写成一部史诗留下来。我写八年抗战的艰难复杂的历史进程,主要是如实写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作用,国民党在抗战全过程中的表现,日寇的残暴,战争风云变幻下的社会生活,各式各样的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演出……闪射民族的凛然正气,鞭挞日寇和汉奸卖国贼的卑鄙无耻……当然,一部一百六十万字的长篇是很难简单来表达它的主题和意蕴的,我迷恋于文学创作,写过五百多万字作品,但《战争和人》是一部内含丰富可读性强的高品位作品,应是我的代表作。可惜它写成后毁于“文革”,我能估量出它的分量,觉得别人无法写出这样的作品,而读者应该需要它。爱国和奉献是我毕生的信念。所以决定重写。到四川工作有利于我回忆和补充生活。
问:人们说“理性是长篇小说的烛光”,对于历史小说,可能尤其如此。《战争和人》书名本身也很具理性意味。请问,你这部书是建立在一种怎样的理性之上呢?
答:我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是在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境界,对人类的命运,人生的价值应有终极的关怀,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因此,理性的追求必不可少。长篇小说应该是站在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我的理性基础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我是怀着激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写《战争和人》的。
问:评论家们认为《战争和人》是反映抗日战争整体风貌的,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但是你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国民党高级官吏的家庭作依托来反映这场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呢?
答:这是一部文学性强的小说。我是从生活出发来写这部长篇的,选童霜威一家作依托正是我这部作品独特之所在。写我熟悉的生活和人,是我的优势。
《战争和人》重点写了蒋管区兼及沦陷区,也通过人物重点虚写了解放区和游击区,并实写了共产党人在蒋管区、沦陷区的活动和牺牲。这切入角度是新的,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抗战的整体风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童霜威父子所处的地位,才有可能接触到各党派、各阶层的各种人物,才能到达上海、南京、武汉、香港、重庆等地。童霜威确如评论家李友欣所说的:“是以他作为一种试剂,作为一架探照灯和显微镜,通过他对国民党的五脏六腑,进行探幽显微,暴露他们的丑恶和不可救药,同时显示共产党的影响和力量。”中国的社会是复杂的。童霜威的家庭也是复杂的,童离了婚的前妻柳苇是牺牲在雨花台的共产党人,柳苇的弟弟柳忠华是被囚于苏州监狱的一个共产党人,童的秘书冯村是一个以爱国进步人士面目出现的共产党员,正因如此,西安事变后转向国共合作抗日,童霜威父子和共产党人之间始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也造成了童氏父子后来的走向。
问:有人说《战争和人》表现了很强的党性原则,你自己也说过,这本书的立意就是要写出“与日本侵略者一起失败的还有当时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你是否要在你的作品中揭示某种历史必然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