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散文随笔集(2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曾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永祥同志是我复旦大学时的学长。他学的是外文,1944年就参加了进步的《中国学生导报》的创办,开始了新闻生涯。抗战胜利后,调《新华日报》做编辑、记者,此后历任《晋绥日报》、《新洛阳报》、新华支社编辑、文教记者。1950年后,曾任新华社记者,新华分社正副社长,《人民日报》记者站站长。他有三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可说是一位这方面的专家了!可贵的是他用五六年时间,潜心对《新华日报》进行专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给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讲课。这本书中论述的专题,大都以重大历史事件、问题为背景,不仅记述史实,还加有分析、评述。全书文章三十五篇,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较完整地反映了《新华日报》创办的过程,而且于准确的叙事之中,体现指导思想、观点、方法,可窥《新华日报》全貌。新闻事业始终在世界上蓬勃发展,报纸是电视、广播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传媒始终为编者、读者所关注。怎样把报办好,过去、现在、将来一直是应探讨的主题。历史经验对今日面临市场经济大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业是有借鉴作用的。廖永祥这几年来,不舍昼夜,集中精力撰写此书,态度严谨,材料丰富,有深刻思维,有独立见解,颇不容易。新闻学著作,这些年出得太少,这部沉甸甸的三十余万字的好书出版,就更显得宝贵而被需要。“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它不是昙花一现会被轰“炒”的书,但却是有永恒价值值得阅读研究的书。

    跨越沧桑,辉煌晚霞

    ——读《李华飞文集》

    华飞同志是位多面手,百万字(两卷)的“文集”分小说卷、诗歌卷、笔记·回忆录卷、散文卷、戏剧卷、文论卷六个部分。由于他的人生经验丰富,阅历不凡,创作态度严肃,激情充沛,“文集”显得丰富多彩而有分量,我读来津津有味。

    “小说卷”中的十八篇小说,写法并不拘泥于小说常规,题材都好像取自他的生活片断,描绘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流畅,人物多数均有形象,最可贵的是充满爱国热情。其中包括他青年时代1936—1939年间创作的六篇,老年时期1982年迄今的九篇。我喜欢的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写的《亡国者》和《名古屋之夜》等篇。这同郁达夫等当年留日青年写的小说异曲同工:诉说中国留日学生的屈辱、反抗与痛苦,透露出盼望祖国强大的企求。如今来读,老人可以回溯历史,青年可以了解历史,大家都能体会到今天中国强大起来的可喜。读来既有感慨,更有回味。

    “诗歌卷”包括新诗一百几十首及散文诗十首。华飞同志是巴蜀诗坛最年长的一位从30年代走过来的著名老诗人。他的诗,真实袒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生解悟。生命寄托于诗,用诗表达爱憎与苦乐及昂扬情绪。他的诗,与人民的进步同呼吸,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诗风豪放爽朗,蕴涵感人力量。《渡洪江》(实指乌江)是最早歌颂红军长征的诗,1935年9月刊于东京《诗歌》杂志,据说当年甚得郭沫若同志的赞许。正因写了这诗和其他抗日文章,诗人在东京曾被日本密探审讯拘留。如今来读,仍有沉重的历史感,使人心潮澎湃。《弹筝的老人》是华飞同志1957年发表在《星星》上的一首名诗,他因这诗而离开文坛二十多年。其实今天来看,这是一首歌颂了人生的真善美与变幻无常的好诗,有浓情密意。诗人自己是否就是这样一位弹筝的老人呢?很像他呢!他的诗写得极多,“文集”中的一百几十首是精选出来的,从他的诗可看到他的生活与为人。他年轻时写的诗充满青春气息,年老时的诗仍然年轻。“诗人是不会老的”,此之谓乎?臧克家同志为“文集”题词说:“坠地金石自有声”,也许是用来作为“诗歌卷”总评的吧?

    “笔记·回忆录卷”包括笔记五十多篇,回忆录八篇,从《白屋诗人吴芳吉轶话》到《杨沧白与猴子洞》,从《一个留学生在东京》到《大后方沉浮录》,这是我阅读时感兴趣的部分,有人誉之为“现代文学的活化石”,有人誉之为“真情至性凝为文”,都恰当。这不仅对认识和了解李华飞的创作经历有直接意义,人物逸事、时事秘闻、人生遭逢、民风民俗,皆成了作家的心血结晶和时代风云留下的趾痕。作家还应当多写。

    “散文卷”包括“滇云篇”“蜀水篇”“人物篇”“海外篇”共五十二篇。高缨同志为这一部分作序说:“这数十篇散文,偶有空灵缥缈之作,但大多数的笔墨厚实而酣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有识有智,读后使人有所得。”“‘人物’‘海外’二篇,似乎更为可贵,因为其中许多事、许多人、许多细节为后来者所不知……比如东京聂耳追悼会的悲壮场面,张天虚维护国名的激昂言词,叶圣陶的为人师表,闻一多的志士风格,等等。”评论是中肯的,我也喜读“人物”“海外”二篇,因这有作家独特视角和身影。

    “戏剧卷”包括与人合作的大型川剧《望娘滩》与《薛涛》及八集电视剧《大禹》、五场歌舞剧《攀枝花》。《望娘滩》是个有影响的剧本,写的是都江堰的神话故事,有四川特点。1989年四川省川剧团以此剧到东欧多国演出,颇获好评。《薛涛》曾获四川省文艺创作奖。本卷的剧本写得人物性格鲜明,富于想象力,有的富于传奇性,故事性强,矛盾冲突尖锐,读剧本时如看到望娘滩上江流滚滚,薛涛井边松竹弄影,禹王宫前香烟缭绕……气魄与手笔是出我意外令我吃惊的。诗人写剧本,剧本中常有诗情和诗意。

    “文论卷”中的三十四篇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艺多方面的内容。政治经济部分多数均是写于解放战争时期,但迄今读来,仍觉得有助于了解近代史,对新旧社会能做出对比。《薛涛与元稹的关系及其他》《论薛涛与竹文化》《诗经漫步》《正视四川在近现代史的地位》等篇,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思索,可以给人启迪。华飞同志现在还在与友人一起自费办一份非卖品的《老年文学》杂志,编得很出色,不付稿酬,愿写稿支持的人很多。“文论卷”中的《老年文学问题》一文,读了就明白此老的意图。他是要在党志“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指导思想下,把全国的老年作家、文学家这个“方面军”团结起来为改革开放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而努力。由此可见这位八十三岁的不老翁的精神状态。

    文如其人。读《李华飞文集》使人加深了解了这位执着迷恋于文学的老作家。他得失成败,从不离开文学;俯仰百年,总是坚握投枪。无论身处顺境抑或逆境,始终保持着直面人生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在文学的精神领域中驰骋。正如马识途同志为“文集”题词所说的“华飞万里春常在”。他是一朵“老来红”。他兴趣广泛,能熟练运用多种文学样式。审美情趣、知识水准、艺术素养都是向高处着眼。他的作品决无市井气与纯商业化追求,决不忽略人格和理想,与那些伤害文学与社会的作品迥然不同。我读“文集”时,有一种面对崇高之情,不禁泛出钦敬。

    前些时,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专题片,陕西一位老劳模(可惜我未记清名字),坚持植树数十年,一年一年在绿化山坡。如今,那本来童山濯濯的山坡上全长满了他手植的粗壮高大的绿树。他仍一年复一年继续种树……面对巍巍青山,我看时肃然起敬。李华飞不也正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山岭上不断植树的劳动模范吗?六十多年如一日在“植树”,文集的出版说明他绿化的地盘已是很大很大一片了。他的作品有如绿树,有益社会和人民。最近,仍常看到他有新作发表。我在此祝福他健康长寿,继续不断为绿化文学大地做出贡献。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

    啊!胡兰畦!

    ——读《胡兰畦回忆录》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倪进云副编审来到我住处,从包里掏出一本刚出版的《胡兰畦回忆录》来,脸露喜色地说:“我磨了十年,终于把这根绣花针磨出来了!”我知道她为出版此书曾付出过辛勤的劳动,接过装帧精美的这本厚书,翻看着书前精印的二十几幅照片和沉重的六十万字正文,不禁欣慰地对她说:“你磨出的是一根金针!”

    胡兰畦是反法西斯的杰出女战士,德国人民称她是“敢于和希特勒较量的女人”!她1929年冬出国留学,30年代,她在留德学生中因从事反帝反法西斯运动,于1933年被投进德国女牢,获释后被驱逐出境,先后流落到法国、英国,后来又去了苏联。她写的《在德国女牢中》,最初被译为法文,载于1934年德国文豪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旋被译成英、德、俄三种文字。1937年4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在德国女牢中》在上海由《妇女生活》杂志连载,又由生活书店出版,曾风靡一时。现在,在这本回忆录后,附录了《在德国女牢中》的全文。

    胡兰畦是位革命先驱、女中豪杰:她从小崇拜秋瑾,五四时期便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洪流。20年代初投入争取女权的斗争,去上海列席全国学代会,是四川第一个妇女联合会的主席。她以后在广州参加国民革命,是黄埔军校最早的女学员之一。抗战前,她在苏州监狱慰问过因要抗日被囚禁的“七君子”;抗战爆发,她组织过抗战时期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战地服务团——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辗转七省抗日前线。1936年,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49年为策动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张轸起义,她也出过力……

    胡兰畦是革命的资深女作家,写过书,当过报社社长。1934年8月,与萧三一起,在苏联参加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当时,蒋介石在上海杀害了殷夫、柔石、李求实、胡也频及冯铿等左翼作家,她应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一个干部之托,请高尔基在会上表示了愤怒的抗议,支持中国革命。胡兰畦多次与高尔基交往。高尔基逝世时,她被安排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捧着高尔基的遗物为之执绋到红场送葬。胡兰畦与法捷耶夫、西蒙诺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史沫特莱、安娜·西格斯等世界名作家均有交往。德国名作家安娜·西格斯作品大多以反法西斯斗争为主题,代表作为《第七个十字架》,胡兰畦同她有诚挚深厚的友谊。

    胡兰畦是一位交游广阔的女社会活动家。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她与许多国内外风云人物都有过交往、接触,可以开列长长一串与她交往、接触过的亲密朋友、名流、名人的名单:宋庆龄、何香凝、陈毅、廖承志、恽代英、周恩来、邓颖超、邓演达、杨秀峰、陈铭枢、李立三、吴玉章、杨之华、李济深、郭沫若、项英、邹韬奋……在国外,她接触过“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倡议人蔡特金及玛丽亚·吴塞、奥·托堡……从这长长的名单中,就可以想见这个奇女子当年驰骋奔波、跌宕起伏的飒爽英姿和侠骨风范。

    胡兰畦一生经历十分独特,有极不平凡的遭遇。这位女战士富于传奇色彩,生活曲折大起大落。她加入共产党很早,可是一生坎坷,不仅是30年代在德国坐牢,不仅是大革命失败后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不仅是旅苏期间被王明、康生迫害,而且新中国成立后蒙冤被错划为“胡风分子”、“右派分子”,到“文革”时期所受的苦难更不待言。她直到80年代才由党为她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党委。但可贵的是她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女性,始终对党忠诚,始终不停止对光明和进步的追求,始终在奉献她的光和热及爱心。读她的回忆录时,我们会不仅被其经历所吸引,更会被其精神所感召,被其行为所激励。

    书出得稍迟了一点,胡兰畦老人以九十三岁高龄在1994年12月去世。如果让她活着看到此书,自然更好。但书也出得适时,在今年作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及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召开的一件珍贵礼品而出版有更不寻常的意义。让中国妇女和世界妇女都来看看这么一个大写的女人,这么一个中华奇女子,让她的英名远远传扬开去,让她的光辉灿烂的精神传颂于永久。老人是会含笑于泉下的。

    20世纪是一个风雷激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中国的社会是复杂的,人生也是复杂的。有胡兰畦老人这种特别复杂经历的人却未必多。她的这本书是她一生革命生涯的回顾,也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提供了不少史料。这是一部可以传诸后世的回忆录。如果说欠缺,那就是在丰厚的内容中有些地方简略了一些,但当了解到老人写回忆录时有一个宗旨:凡遗忘了的事虽经知情人提示而仍记忆不清的坚持不写,遂也不觉得遗憾了。想到一位高龄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记忆力与毅力,在文字记录整理加工者范奇龙和责编倪进云帮助下完成这项工程,实在是十分不易。

    中国为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类似胡兰畦的革命女性而骄傲。像这样不一般的回忆录,是无法用一篇短文评述介绍的。只有你自己去读,才会有得益和启迪。我读完此书后,不禁放下书脱口而慨叹曰:“啊!胡兰畦!……”仅这一个“啊”字,蕴含了我无穷的感慨与收获。读一读这本非同小可的回忆录吧!你必将会有许多新鲜的超乎寻常的感受!

    (本文刊于1995年7月《四川政协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