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散文随笔集(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读过您写的第一部长篇纪实小说《未遂政变》。那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真实题材,写的是蒋介石麾下将校军官团拟发动政变的一个真实完整的故事。为写那书,您曾远去东北采访。书出版后,反应很好,也是畅销。《成都残梦》沿袭了《未遂政变》的写法,文字上更老练出色,有新闻记者犀利的鸟瞰透视力,也有小说作家细腻描写和让人物丰满于情节过程之中的技巧。听说您正写第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希望早日看到新作问世,您就沿这条路走下去似也颇富特色。坚持思想性,提高文学性,增强纪实性,注重可读性,似乎是你创作遵循的准则,很好。我欣赏您作品中那种叙事功能的弹性和张力、艺术氛围的催化、对我党和国民党双方情况都熟悉的丰富知识及伸展自如、充满成都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景物的生动描述。

    对成都解放这样重大的题材,您用纪实文学作品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写了出来,可说是一个贡献。我对这段史实不熟悉,无法从史的角度评价作品。但看到您在后记中说:您的家族,当时在两个敌对的阵营中都有重要的角色人物,又有计划地、系统地采访过一些当事人,研究过史料和一些素材。那么,我想基本事实是不会违反的。纪实文学这点很重要,当然,既是文学作品,也必须允许有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

    我不是说大作已经完美无缺,但成就是主要的。您工作繁忙,业余创作条件艰辛,锲而不舍使我感动,您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愿您接受我的祝贺!

    握手

    王火

    1992年8月

    二

    闻一同志:

    继长篇纪实小说《未遂政变》《成都残梦》之后,我又读到了您新出版的二十五万字的《八千里路云追月——尹昌衡都督传奇》。

    您的这部作品,除了与一般纪实小说类似的有可读性之外,故事性、传奇性都强,而且与《成都残梦》一样,有浓郁的四川味。在写到成都时,当年成都的风俗、民情及景物,通过字里行间都透露在读者眼前,色彩斑斓,宛如看一幅旧时锦城写生画,您书中写的主要人物尹昌衡,是四川彭县人,年仅二十七岁就被推上四川省军政府都督高位,在成都有过许多不平凡的经历。由您这样一位四川籍的对成都十分熟悉的作家来写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语文是有川味的,写到四川各地时也是有川味的,正如“川厨烹调川菜”,川味自然而生,得心应手,这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写长篇纪实小说,选择题材很重要。一般的人和事,平淡无奇,难于写得出色。选择尹昌衡作主角,写他的传奇传记文学作品,先天地就必然会带着传奇色彩。尹昌衡的经历确是一本有戏剧性的“书”。他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生,四川武备学堂毕业,被保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加入过同盟会,1911年在成都任都督府军政部长,随即继任四川省都督。1912年为征藏军总司令,后兼川边镇抚使,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以后又兼领川边都督……他在成都杀过清廷赫赫有名的“封疆大臣”、绰号“屠户”的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头;他曾率兵西征得到“威猛金刚”绰号,在川边血战、巴塘遇险、瓦解兵变中生命都处在千钧一发之间;他以后又突然被袁世凯、段祺瑞等监禁,从将军成为囚徒,缧绁京师;最后终于又冒险潜离北京,回到家乡四川,沉沦于成都……在你这本书中,方方面面,前前后后,都写得淋漓尽致。你选的这个人物是个有历史穿透感的人物。你将他从清末到新中国诞生之初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明亮的焦点。优秀的纪实小说必须关注人物的形象与典型性,总要塑造一两个乃至若干个典型人物。你刻画的尹昌衡,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弱点;既是将军,又是风流才子;既曾叱咤风云,又复变得意志消沉,是个活生生的人物。你在小说中多处引用了他的诗作,倒也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几分儒将的色彩。我只知道尹昌衡著有《止园诗抄》,是在您这本作品中才读到了他的一些诗的。这些诗对认识他这个人有价值。尹昌衡在您的书中是一个凸形的人物,你主要写他,他凸出了,就是成功。

    纪实文学作品是要有强烈的文学追求的。用形象来表现事实,以事实来承载理性。它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文学描写与刻画及氛围环境的渲染上,而必须排除文学中的虚构因素。我无从去考证这部作品中人物与事实的出入,但我想您在写过三本纪实文学作品后,定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主要点。长期的编辑、记者工作,使您具有丰富的知识,这对您写纪实长篇,很有好处;您的文字的基本功是不错的,简洁生动,不乏盎然情趣和华丽词藻。我知道您结识了尹昌衡的儿子中唯一还活着的尹宣晟,他现在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他同父亲尹昌衡相处最久,感情最深。他向你敞开了心扉,于是,您就掌握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最末一章“将星陨落山林”虽短,但令人读后心潮激荡,恐怕材料是来自尹宣晟的吧?您的初稿,他细看过并提出了好些中肯的意见。我觉得创作这样一部纪实的传说小说,您有这样的幸遇,是很可羡慕的。因此,如您所说的,“为了完成这部很有意义的作品,我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娱乐、睡眠、天伦之乐及健康……”我认为,您是值得的。

    从您的连续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我感到您是在认真严肃地走一条畅销书作家的路。我是赞同的!我们需要一批好的畅销书作家:有所追求,层次高些,不去媚俗降低格调,却力求自己的作品能雅俗共赏,能有强烈的吸引力,能使书的印数高些(如果书印数太少,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岂不是写了也等于未写!)。新时期文学的奇观,除报告文学之兴隆突起外,纪实文学的繁荣不衰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有些纪实文学作品走了“邪道”,就更衬得类似您的这种纪实文学作品的可贵。我能了解您业余从事创作的艰辛,但愿意为您的热情耕耘打气!愿您更有第四、第五本的纪实长篇问世。

    握手!

    王火

    1993年11月1日

    注释:

    [1]田闻一系四川省作家、《四川政协报》编委。

    伏枥还欲奋烈鬃

    ——读廖永祥同志新作《柳季诗选》《蜀诗总集》

    两本厚重的装帧精美的新书放在我的面前:一本是巴蜀书社出的《柳季诗选》,一本是天地出版社出的《蜀诗总集》;前是廖永祥兄的诗集,后者是他编选自先秦至辛亥革命前为止的四川历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的诗作,是本籍诗歌作者一部较完备的选本。翻阅这两部新作,我对作者充满了钦佩与祝贺的情意。

    廖永祥是老记者、老干部又是老诗人、老学者。他曾是新华社重庆分社和四川分社正、副社长,《人民日报》重庆和四川记者站站长,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兼文学所所长,先后出版有《新华日报纪事》《新华日报史》《新华日报旧体诗选注》等在新闻学领域颇有影响的专著。1980年后,他编纂出版的古典文学著作,有《历代三峡诗歌选注》《四川山水诗选注》《锦城诗粹》等。这次出版的《蜀诗总集》九十万字,是他历经多个寒暑孜孜以求,查寻资料,披沙淘金做了大量的收集、增补工作,将先秦以迄晚清的历代蜀诗,取其精华汇成一书,可供欣赏,更可作工具书用,对巴蜀文化积累也是一大贡献。《柳季诗选》是他从60年来所写的2500首左右旧体诗词中选出1200余首外加上20首新诗合成。“柳季”是永祥兄的笔名。他认为旧体诗以其具有民族语言、民族诗歌传统等特点,作之者仍然很多,他也爱写。他又认为鲁迅说过:“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的莫如心声。”“这样的心声,富于现实性、革命性、战斗性,与一般旧文人写传统的纯文艺的作品,有根本的差别。”他说:“我就是受这种心声的鼓舞、启示,沿着这一条路子来写旧体诗的。”纵观这本诗选,言志缘情的上乘之作比比皆是。例如1950年初重庆解放《新华日报》一出刊,他写了《函重庆友人,寻月初下落》七绝(注:“月初”即陶月初,现名林平兰,廖之夫人):“秋水萦怀见心期,仙踪何处更神驰。青春最是人怆别,柳暗花明知不知?”将云山远隔的一段革命恋情写得绵绵意深。在《题灌县王小波纪念祠》七绝中说:“不公分配矛盾多,拉大偏差复如何?鲁叟犹持均贫富,千秋人仰王小波!”关心人民贫富,溢于言表。永祥兄曾有诗赠我,中有“长忆嘉陵江上月,清光犹照共读人”句。他与我抗战时曾在北碚夏坝复旦大学同窗共读,这两句诗,引起我对往事的许多回忆……

    廖兄有多方面的才能,早年出版过《柳季小说选》。听说他有写一部长篇小说《记者外传》的愿望。年岁大了,但仍要不断努力做出贡献,这是他的抱负。以他人生经历之丰富,思想之活跃,笔法之老练,诗人之气质及工作之勤奋,我认为写成后必是一部优秀的长篇。他在《七九·咏怀》一诗中说:“双鬓银丝吾老矣,伏枥还欲奋烈鬃。”志豪气壮,如见其人。今年是马年,我已仿佛看到他真像一匹不老的宝马扬鬃飞驰,志在千里!我愿拭目以待他的新作继续出版。

    (本文刊于2002年3月《中华文化研究通讯》)

    流声固无穷

    ——读廖永祥《〈新华日报〉纪事》

    廖永祥同志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完成的《〈新华日报〉纪事》一书出版了。他谦虚,用了个“纪事”的书名,其实书的内涵广阔深远,带学术性,具有“史”的笔法及特色,具有珍贵的文化积累价值。我读了此书,在此深表祝贺,并愿向宣传干部、新闻工作者、党史及抗战史研究者、新闻史家和报学家、大学新闻专业的师生们诚恳推荐,希望此书受到应有的关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本书介绍了《新华日报》的情况和历史经验。《新华日报》是一张伟大而不一般的报纸。它是抗战爆发后,国共二次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它的创刊,意味着结束了国民党长期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国统区的统治中心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武汉失守前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2月它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这张实际在周恩来同志和中共南方局直接领导下的不同凡响的报纸,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两个历史时代,前后九年。它为团结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教育人民认清时代方向,为传播革命理论和知识,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为人民争取解放,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新华日报》在这九年多的战斗历程中,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当年读过该报的人都知道,而当年没有读过它的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和大学新闻系的师生也应该补补这一课。

    读这本书时,使我想起了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阅读《新华日报》时的情景。高中时我在四川江津,大学时我在重庆北碚,都阅读《新华日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高中时只能偶尔偷偷读到。大学时,北碚有新华书店,报童报丁发行工作好,每天订阅的报纸都可及时读到。《新华日报》当时担负的任务重要而艰巨,它矛头针对日寇和汉奸,向大后方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高举团结、抗战、进步的旗帜,充当人民喉舌,及时地将八路军新四军在前方和敌后抗战歼敌的消息报道给人民(而这些消息每每是国民党当局封锁住不让群众知道的);同时,又在编好报纸、搞好发行、改进文风、树立记者好作风等等方面,为后来新中国的报业先行地创建了许多好经验。我还记得最后一次读到《新华日报》是1946年夏天在南京,那时我离开四川回沪宁一带了。像我这样的青年人,在接触地下党员之前,就是依靠《新华日报》和新华书店出售的书籍了解我们的党,了解解放区及敌后抗战的丰功伟绩,了解一点初步的马列知识,了解毛泽东著作,从而更加坚定抗战信念并懂得中国的走向,以后才选定了革命道路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