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与雁秋在临沂一中同事时,记得一次听他给高中学生讲诗歌课,那堂课他讲得很精彩:言辞精辟,声调铿锵,诗意盎然。从那,我心里总觉得他这个人有诗人气质,如果写诗,应当是一个心地光明、如诗如梦、如火如荼的诗人。有这种想法和看法,可能源于觉得他既腹有诗书而又神采飘逸,诵诗时情感丰富。这次翻阅他编入文集的诗卷,读到了《我们的国与家》,那些昂扬的诗句使我激动。读了他的《四季歌》,出乎意外的精彩。就是写给儿童的小诗《云妈妈·雨娃娃》等也使我欢喜。我不禁想,雁秋应当是优秀的少儿作家,应当是杰出的诗人!只可惜他业余写作,虽是多面手,如果早早就走定了儿童文学和诗歌这两条道路,他这两方面的好作品必然会更多更出色,他在这两个领域的成就必然会更大。
雁秋的散文,我仅读了三篇:《泪洒故土》《等待》和《妻子是本深奥的书》。读完,使我想起苏轼的一段名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出、行、止”是为文的三要诀。雁秋这三篇散文都是深情之作,尤其是《泪洒故土》。乡土记事常是散文作者的好题材,但《泪洒故土》一文那是用最纯正、真实、深厚、充沛的感情才能写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好的写怀念故土的散文,最数这篇短短的《泪洒故土》使我印象深刻,忍不住连读了两遍。我深感这是可以选入中小学课本的佳作。
雁秋的诗文选字数太多、门类太多,题材广泛,涉猎面广,我无法读得再多,但仅就上面提到的这些已使我感到,他固有的机敏、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底蕴和灵动的艺术感悟在这部文选中溢出了光彩。作品中常反映出他工作的影子,写作与工作相结合是一个特点。他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在杂文、杂感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杂文、杂感部分我读了《草根才是绿原之源》《莫把名人当圣人》,能意会到他的爱憎和思考,能体会到他对大千世界及人性的剖析。刘勰论文说过,“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在这部分文字中是努力在做的。作者从对自然风物、文化遗存的观照中生发出对历史、人生的领悟和哲思。他赤诚做人,在工作之余或工作之中走创作之路,虽然艰辛但是乐在其中。他是作家,也依然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位优秀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这部诗文选布满文化气息,也有诗心诗情。它讴歌时代,关注教育,感受沧桑,留痕岁月,涉足山水……鞭挞假、丑、恶,褒扬真、善、美,浏览其间,作家的观点是鲜明的。他的写作不单纯是自娱自乐,而是生命的延伸,精神的迸发,文风飞扬而纯正,发乎心而形于言,写作是雁秋的一种“感发的生活”。这样的文字应是使读者心境清新的有品位的文字!
写这篇序时,正是初冬的一个夜晚,外边下着中雨,我写着序,想念着雁秋。雁秋的作品中常有沂水蒙山的气息和浪迹,使我仿佛又到了一次深爱的临沂并见到当年那些亲爱的老友们,忽然心上涌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来。我疲倦了,就停笔于此吧。我先后给友人写过五十多篇序跋,但年岁大了,心脏血压不好,凌起凤同志有病需要我照顾,我视力也坏。鉴于此,我决定把这篇序作为最后一篇,以后不再写了。这篇序就是我的一点心意,送给雁秋老友作为纪念吧!
(2009年11月15日于成都)
陈焕仁《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序
今年,立春节气来得早,天还寒冷,窗外的绿树已富生机。读完陈焕仁同志的这本集子后,我的心里热辣辣的,颇有触动。
找来了本书责编唐宋元同志写的审读意见,现在把它摘录一些放在这里。他说:
“收入本集中的作品,应当视为我省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这首先表现在作者所选择的题材领域是极少有人涉足的。作品将一些新鲜的人物和生活场景带进了文学画廊,丰富了文学读者的审美视野。作品对于不同类型的秘书和省委书记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有可能从字里行间窥视到‘高层生活’的复杂而又微妙的特点。题材本身所具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
“其次,作者在描写颇具‘神秘性’的‘高层生活’时,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如生活本身那样朴素和娓娓道来,使作品具有朴实凝重的特点。笔触所到之处,时时在平稳之中隐含着幽默,颇具深长意味。这也是形成作品独创性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作品在文学等次上大大地上跨了一步,与一些在‘高层生活’中猎奇的作品相比较,自然就显出较高的优势。”
“第三,作品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和作家作为‘社会良心’而为人民‘鼓与呼’的情感结合得较好。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收入集子中的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从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来观察生活和描写生活的,但并没有粉饰现实,情节的发展中寄寓着某种值得称道的‘平民气质’,这就使作品能够与更多的读者沟通心灵。”
见仁见智,在文学作品上,每一篇作品可以有大相径庭的看法。本书责编的意见,我无须都一致,但责编许多意见都是中肯的。我在读完集子里的所有作品后,思索很久,想得很多,愿意谈一些看法作为书序。
《雪夜》写党风好转的一个侧面,短小玲珑,文笔清新,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它“无非是要在冬天深山有雪的夜晚,燃烧起一堆熊熊的圪塔火,去温暖那些冷了的心”。我很喜欢。
《市长助理》写的是我国改革中的领导体制和干部路线的改革,写了破格录用人才及在这个问题上颇为微妙的冲突。平实洗练,情节虽不曲折,但富于回味。
《绿蛇》这个中篇是有分量的。它写了“文革”期间一段复杂的生活和一些人物的复杂心理、不同命运,写了知识分子在那不正常年月的不正常遭遇,批判了左的危害。小说生活气息浓郁,不落“伤痕文学”的旧套,值得一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现、所理解、所领悟和所感应的不少都能给人富于哲理的启迪。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大都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篇小说,虽不是写改革的,但历史不可割断,过去的教训适足以为今日的改革作一种回顾与反省。对于左的否定因而生发出来的对于改革、开放的坚定追求是焕仁同志小说、散文的经常的题材。
十七余万字的《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这部带有记者笔法的长篇,贴近时代和人民,思路清楚,文字干净,舒展自如,平易中时见情趣。透过秘书生活反映某省书记院及其联系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看似很平静,实际不少矛盾和斗争。作品通过这种斗争生活的描写揭示历史运动的正确走向。作为人民改变自己生活命运的历史创造活动的艺术反射,充满热情地呼唤改革。小说读来使人感到一种从深处喷发出来的历史沉重感,由于所采取的角度和写法,展示的问题可能多了一点,读时不免苦涩,但读后余味悠长,它绝非无病呻吟或生造硬凑之作。
《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写的是1982年春秋间的故事。它没有动人心魄的高潮、山旋路转的跌宕和回肠荡气的情感纠葛。小说中涉及的多位省委领导人,都是些好的或很好的同志,都在日夜辛劳勤勤恳恳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但却因历史沉积的重担、难以拓展的局面、艰难以赴的工作放在面前。阅读时,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使人抑止不住对改革的渴望。我想:作者的立意当是在此。例如老书记虽然可敬可爱,年岁实在太大了,又因劳致疾,由于他是一把手,凡事都需他点头,于是必然造成一种“阻滞”。作品中展示的事也许过于集中,在尺度的掌握上也许有的未必四平八稳,但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面对严峻的形势曾经在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严肃指出:“总之,这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我们如果重温当时历史,当会感到小说中反映的生活显示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正确选择和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行,寓含着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语重心长发人深省而非危言耸听的。
一写省委,势必就会成了敏感题材,引人注意。但小说就是小说,无须也不应该对号入座或当作真人真事来考据。因为既是小说,作者必然早就作了典型概括,加上了艺术构思。明显的无意褒谁贬谁。所以,阅读这部作品,重要的是要看到这部小说中要求改革的主旋律是高昂的,有鲜活的气韵和蓬勃的活力,这体现了作者的那种革命热情。从本书中的四篇作品来看,可贵的正是这样一条革命热情的红线贯串在所有作品中。陈焕仁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廿多年,现在主持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他一直很忙,但见缝插针,真诚有为地耕耘,从来不放下手中的笔,小说、散文、杂文什么都写。他这样做,我看就是由于心灵闪光,胸中有一股革命热情在激荡。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当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从作品看,陈焕仁同志追求的就在这里。改革题材的小说难写,他选了这类题材下笔,值得欣赏和鼓励的是他在小说中流露的感情和意愿,流露的希望和企求。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得来的。人民取得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关键是要把党建设好,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同全国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写《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使它给人以感情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和理智的启迪,我看,作者的目的正是满怀激情地为了揭橥这点。读到小说最后时,使人感到社会主义当它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社会制度以坚定的意志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时候,当未来的省委书记是谁尚谜一般地含蓄着未曾确定让读者去思考时,我们就会油然产生一种信心:有理由相信我们的革命事业最终必将通达人类所憧憬的辉煌的未来。
小说写的已是改革之初的事了。现在,经过改革,值得欣慰的是情况与小说中反映的已有很大变化。改革,仍正在继续进行。对照小说中的生活,现在干部已经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过渡;党在领导政府机构的同时,也支持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能;领导人太多同来管事又谁都管不了的局面已经改换;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不说空话、多办实事的作风,正得到大力提倡。只是,问题依然不少,例如会议太多、文件太多、形式主义的应景活动太多,如何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反对官僚主义,扫除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腾出主要精力,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能够真正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亲自动手,实实在在地把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紧密结合,完成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尚待努力。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一下子百废俱兴,不可能一个夜晚所有难题都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文海无边,天外有天。写改革题材的小说,作家视为畏途,但值得提倡,应给予爱护、扶持与理解。如何使之走向更深刻的揭示,如何在塑造人物和审美情趣上更上一层楼等,依然是写这类题材容易碰到的“横竿”。达到一个高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大学毕业、学者型的陈焕仁是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他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领导工作经验,又有其丰富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才华,他以业余时间写了这样一本好书,他以后的新作品,必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我相信!
(1991年2月5日)
为闵宜老友喝彩
——闵宜散文集《寸心集》序
1993年夏,余润泽、闵宜夫妇远道从山东临沂来成都看望我们。老友相见,十分高兴。但十年分别,我们的变化自不待言,他们俩也老得多了。看到五十几岁的闵宜老师白发已染双鬓,双目只有很差的视力,我们很动感情,不由得想起1961年夏季初识她时的情景。那时她才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她眉目清秀,戴着一副眼镜,很有书卷气。那时,她风华正茂,热情中带点天真。她说:“我想当个好教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