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序跋集(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是,三十多年后,秀气的姑娘变成了老太太,这使我们感慨良多。本来,人总是会由年轻走向年老的。关键是: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你生活得是否有意义,你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你曾向人民奉献过多少?……而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闵宜老师早已可以无愧地做出正面的回答了!

    手边有一份资料,是有关单位为她整理的主要事迹,为了让读者了解作者,摘录如下:

    闵宜,特级教师,山东省八届人大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党员、优秀园丁、临沂地区和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出席全国教工第三次代表大会。她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会员、临沂地区科技拔尖人才。她的名字被收进《中国女教师》和《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

    她扎根沂蒙三十七年如一日,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她说:“爱是教育的基因,是教师生命的主旋律,爱事业有多深,爱学生就有多深。”她节衣缩食,接济过许多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她倾家中藏书供渴求知识的学生阅读,为有的学生迈进中国科学院,获取博士学位作了铺垫。

    她潜心育才,循循善诱,不因学生成绩优良而偏爱,不因表现较差而苛责。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做不到家的工作。1979年,她受到全国妇联的表彰,见到了邓颖超,她更加努力拼搏。1980年5月,她右眼视力骤降,其左眼在“文革”中因病变未及时治疗,已近失明。领导上让她住院,但她强撑着把高三文史班送进考场。

    她被迫改行教历史。她在自己敬爱的恩师山师大安作璋教授的关怀指点下,艰难地通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及有关历史教改的文章。有人劝她珍惜那点可怜的视力,可她一想到吴运铎,想到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情不能已。她以语文教师的功底探索文史横向联系,寓历史知识于语言形象之中,进行史话教学、诗化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教改科研。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课的力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提高其文化素质,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为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她倾尽了身心。

    她在教学中勤于笔耕,在《历史教学》《语文学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史话教学论略》《秋瑾爱国诗词析》《诸葛亮的忧患意识初探》等十余篇论文。她参与编写的《教子育才故事新编》《水浒一〇八将》《当代中国文学专题史》皆获省级以上奖励并正式出版。她的诗集《春蚕的情思》、歌谣集《小学历史歌诀》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和明天出版社分别出版,她参与编写的《沂蒙女子散文》作为向世妇会的献礼于1995年9月出版……

    记得有一次,闵宜曾叹息地对我们说:“在大学时,我是学校创作组唯一的女组员,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女作家,但我的梦总是难圆,因为教学工作实在太忙了!”可她又说:“虽然如此,我总在十分紧张的工作之余,不断学着写点东西。”我们自1983年分别后,她的主要精力和成就仍是在本职工作上,但业余也确实一直不辍于写作。她应当算是圆了自己年轻时的梦了。她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依靠她那极差的视力,艰难但醉心地争分夺秒地爬格子,出版并发表了不少作品。这里所选的,就是她作品中的一部分。“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她依据陆游的这两句诗,将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寸心集》,是不无深意的。

    做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做文章是要有点激情的。这里入集的散文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与激情。这些作品没有伪饰,出自真情,可以看到闵宜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她走过的一个个磨灭不了的足迹。我们钦羡她有一颗滚烫的心,她对教育工作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她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她的审美意识和信念、情愫显得灿烂高尚,她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充满着真情和爱心。这就容易激发并鼓励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

    逐一评论或介绍书中的每篇文章,不是写这篇序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读这本散文集时,除了散文本身之外,读者肯定可以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从闵宜圆梦的事上,可以知道:人的理想是能够用无坚不摧的意志去实现的。闵宜要做一位良师,她办到了;闵宜要做一位女作家,她也做到了。现在流行说“好梦成真”,那不只是一句口头上说的吉利话,通过实干也是可以达到目标的。闵宜老友用自己圆梦的事例表明并启示了这一点。我们希望今后闵宜老师一定要重视保护眼睛!千万千万!但我们不能不在这里为她已经做成的事喝彩并致敬!

    王火 凌起凤

    (1995年6月于成都)

    感受李一安

    ——《透明的思索》序

    记得朋友向我介绍李一安时,说他是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全国及省一级编辑出版奖得了十几次;他又是作家,曾数次荣获省市级创作奖。

    还有朋友向我介绍说,李一安年富力强,他的思想能承上启下,既有传统的严谨,又有光辉的后劲。他以他特有的敏锐感受来感受世界、感受人生,用一支挥洒自如会写好文章的笔……

    其实,我注意到李一安已非一日,我早已开始在感受李一安的感受了!

    我知道他曾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和湖南文学杂志社当过“官”,他主编和策划的畅销书有的相当成功。但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我曾经读过他写的两篇意味深长而且美丽隽永的散文。这是两篇过目难忘的作品。

    一篇是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心中的大佛》。这篇散文曾被《新华文摘》转载,又被四川文艺出版社选入《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出版,并被选入上海高中语文课本。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游四川乐山观看大佛时,见到一位飞鸟似的冒险吊悬在半空中替乐山大佛清除身上小树和杂草的原铁道兵某部排长的故事。这位复员军人与作者恰巧都是湖南老乡,他是拿自己做铁道兵施工时掌握的绝技在尽义务。作者描绘出的这位没有领章帽徽的军人,那种高尚的精神世界使人深深感动。文章写得简洁自然,清峻而有深度,以情操取胜,来自生活,但有对生活的升华和超越,使人心胸开阔,回味无穷。

    另一篇是我在《散文选刊》上读到的他写的《透明的思索》。这篇散文后来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选入《八十年代散文选》,90年代又被文汇出版社选入《大家随笔丛书·时人闲话》出版,被广西民族出版社选入《中国散文集粹》出版。《透明的思索》包括“节日”“品烟”“宴会”三章,三章都以独自默想、品味的形式表达,独运匠心,炉火纯青而又意味深长。

    现在,李一安选撷了他所写的近六十篇散文作品以《透明的思索》为书名出版,嘱我写序。我先将上述两篇读过很久的名篇先重读了一遍,依然叫绝,于是,又将全书各篇作品都依次浏览一遍,这才更感到作者写作态度之认真严谨,用字遣句之功力底蕴及挤绞脑汁之努力。

    本书共分四辑。

    第一辑《透明的思索》包括的十八篇散文,都无浮躁、浅薄、急就之弊病,如《原色》《风情》《活法》《一年四季》《槐花几时开》等篇,凝重沉稳,都是成熟之作,独具情调与意境。

    第二辑《感悟风情》包括的十五篇散文,状写名城名胜及逆旅见闻种种,无刻意钩沉之生涩,有诗情画意之渲染,有的浑厚、悠远,有的妩媚秀丽,引人入胜。

    第三辑《感悟人生》包括散文十一篇,富于对生活的解悟,也可体味出不少人生哲理。《生活的最强音》中写了李谷一;《元配夫人》写了李宗仁的元配李秀文;《郑洞国将军》写了郑洞国;《故人西来》写了水运宪和曹世华……都有第一手材料,值得一读。《父亲的求学之路》《女儿也也》等篇,亲情溢于纸上,动人心弦。我觉得一安肯定是写小说的能手,因为他如写人物常常既鲜活而又有个性。一安出版过中短篇小说自选集《舞台》,可惜我未读到过,无法印证。

    第四辑是《书人书语》,包括散文十六篇。可能由于我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是极喜欢这一辑的。一安的书评常散见在许多报刊上,近年,我曾在《人民日报》上读到过一些。在这一辑中,他写到的人物,有些是我熟识的文坛老友,有的是我心仪已久的作家。这些散发书香气息的篇章,情深意笃,豁达从容,不乏精辟的见解,流水行云,涉笔成趣,作者及其评述者的人品神韵也在作品中潆洄流贯。

    真实的散文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实际是作者剖解自己的内心向读者展示,所以散文也常常是散文作者人格的体现。人品是散文的魂。综览这本散文集,感到李一安的散文,同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深厚而大气,不媚俗,言之有物;他的散文中有诗,更充满了思考生活的智商和对生活及人的厚爱。

    这近六十篇散文,不少是近几年写的,有些是以前写的,经过时光的淘洗和读者的筛定,写成、存在并汇集,何止十年八年之功!人的生命本来不过是历史长河和无垠宇宙中的一次机缘,但可贵、可爱,值得珍视。从这许多散文中窥见的李一安的这些岁月留痕,能看到作品中反映出的作者那份雄心壮志,那份理想信念,那种诚挚真情和青春气息,那种智慧的升华和理性的梳理,还有美丽而善良的愿望,使人深感他那逝水年华的汹涌与澎湃。他带着眷恋用笔在抚摸漫长的过去岁月和经历,将脑海中闪光发亮的人和事,用他的审美意识和满腔热情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他是够资格的一位散文家。湖南多才子,但李一安的散文当然早已绝不仅仅属于湖南。

    一安常写评论,但他评文评人有自己严格的标准:不好的东西,他惜墨如金;看中的作品才大力推荐。我不大喜欢为友人作序,写这序时,突然想到了一安写评论的态度,竟下笔滔滔地写了这两千来字,因为,我乐意向读者推荐这些值得好好读一读的精美散文!

    (2000年8月于楠斋)

    高风亮节典范永存

    ——老红军袁学邦《岁月的追思》序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为老红军袁学邦同志的这部回忆录写序的。

    袁学邦同志,四川阆中人,1918年1月31日出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浴血经历多次战斗,光荣负过伤,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长征前后,他与全体红军通信兵把我军的有线电通信线路架遍了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央军委电话队、中央军委三局及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部任职,亲自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安装、检修电话,架设、抢修中央机关及周边地区有线电通信网,保证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与各部队、边区各地的有线电通信联络。抗战最艰苦阶段,他参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和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报名,离开中央机关奔赴前线,转战南北,尤其是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机智勇敢,英勇作战,荣立一等功,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组织全兵团通信战线的指战员周密研究部署了多兵种协同作战条件下随时随地保持通信联络畅通无阻的方案,使之在对拥有高科技装备的敌人展开大反击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为可贵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的袁学邦同志,负责关系我国安危的我军某大型通信枢纽工程建设,为保卫我国领空安全做出了突出成绩,1957年2月光荣出席了防空军全军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袁学邦同志转业并奉命亲手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专业载波机厂,出任厂长,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半导体十二路军用载波机,最早介入数字通信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并成功装备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底电缆通信系统,为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提供了相关系统设备,受到中央军委的祝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学邦同志步入科研领域,为一些蒙受冤屈的科技人员落实政策,领导了多项技术攻坚。其中,代表我国打破国际霸权主义核垄断地位的某重大工程保密通信系统的研制,获得了圆满成功,以袁学邦同志为所长的研究所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委的表彰和奖励……

    袁学邦同志离休后,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奉献余热,常作报告宣讲革命传统,除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外,还学习诗文书法,并撰写回忆文章。有数十篇回忆文章在中央、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十余件诗文书法作品在中央、省部级举办的大赛中获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