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序跋集(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3年3月26日,老红军袁学邦同志在成都363医院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五岁。我有幸看到过他生前写下的遗言,使我因其情操之高尚而由衷感动。在遗言中,他说:“当我休克时,不要抢救”,“我走后不要告诉任何人”,“不举行任何仪式”,“将我的骨灰送回家乡”,“将骨灰撒到水库里,让水库里的水灌溉农田生长粮食供人民充饥”,“儿女们,我走后希望你们照顾好妈妈,让她安度晚年,我就无忧无虑、清清白白而去了”,“五块石建设银行有我储蓄的稿费,作为我向党交的最后一次党费”……用不着我说什么,他的这些遗言,不但勾画出了老红军的高风亮节,而且表露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

    袁学邦同志在晚年,曾用八年时间写成了三十余万字的回忆录。他说:“这是我给子孙后代所作的一个交代,但愿孩子们能够从这本流水账中了解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毕生从事的事业以及我的人生信念和追求,这也算是我对社会做出的最后一点贡献吧!”其实,他这部回忆录,因其经历的伟大,因其思想的深邃,是给人民留下的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袁学邦同志有很好的子女,如今将这部沉甸甸的回忆录公开出版,是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事,使我们都能有机会读一读这样一本非同寻常的好书。

    当20世纪30年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滚滚铁流造成的旷世奇迹传向世界后,“红军”这个光辉的名称便引起世界瞩目。提起工农红军,人们都肃然起敬。这是一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怕死、不畏难,勇往直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当时为了抗日,历经难以想象的艰难苦辛,众志成城胜利完成了爬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的任务,像播种机,像宣传队,是工作队,也是战斗队。他们立下的功绩,是与天地齐光、与日月共辉的。

    当年的红军,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如今都早已成为老红军了!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士兵,老红军的人数随着时光的推移、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而日渐减少。正因为如比,老红军越来越成为弥足珍贵而特别令人尊仰的一个群体,袁学邦同志用他一生壮丽而不平凡的事迹,可以作为老红军中一个典型范例让后人看到:什么是老红军?老红军是怎样的一种人?我读《岁月的追思》时,总是热血沸腾,不能自已。看了他的遗言,知道他的事迹,读了他的回忆录,谁都会懂得怎样才是一个大写的真正的人,而且明白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无愧于一生。

    老诗人臧克家曾有名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老红军袁学邦永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同时也永生在受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至今活着的人及会向他学习、从他的回忆录中汲取力量的后辈身上。

    老红军袁学邦同志永垂不朽!他的回忆录也将长传于世!高风亮节,典范永存!

    (2004年1月5日于四川成都)

    走向哲理的思考和历史的审视

    ——《西京沉浮》序

    历史小说终究是小说,不是历史史料。但小说的作者,必须熟稔他所写的那段历史,则是毫无疑义的。倘若吃不透他要写的这段历史,没有对这段历史及其中的人物抱有独特见解,光凭一个大概的历史框架来编撰故事,历史小说要想能写好,必然极难。

    前两年,我也读了一些新出版的历史小说。好的固然有,可惜发现不少这类读物的通病常常是油盐酱醋糖佐料加得多多,文学上的渲染有那么一点绚丽多彩的气氛,离真实的历史都很远。有的甚至为了招徕读者增加印数,不惜从降低格调上来多花笔墨,好迎合低层次的读者。也有的历史小说,作者不是以史为据,而是想以古喻今,读后隐隐然使人感到有含沙射影之嫌。历史被歪曲了,历史人物被随意美化或丑化了!在阅读这类“历史小说”时,我常自杞忧,感到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现象。

    如今,放在面前的这本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小说稿《西京沉浮》,读毕以后,却使我有一种清风明月之感,觉得作为历史小说来看,是一本严肃的注入了作者读史和论史的心得与激情的作品,它既无哗众取宠之心,也无随意臧否人物的做法,应当说是一本有其独到之处的历史小说。

    我与《西京沉浮》的作者岩痴(金成礼)曾一同工作,现在贴邻而居。从我的阳台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白天在窗前阅读,深夜在灯下执笔。他的勤奋使我钦佩,而平日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于平实中见深沉的老编辑主任。他对历史和古典文学颇有造诣,过去出版的书都属于这个范围,带有学术性。动笔写历史小说则还是第一次,只是既有历史和古典文学的修养,则写历史小说就有了功底。《西京沉浮》,文如其人,恰是于平实中见深沉的作品。他是在走向哲理的思考和历史的审视中酝酿、写作这部作品的。这是一部除了作小说看之外还能得到历史知识和历史启迪的书。

    这部历史小说,虽重历史,但有一定的艺术概括力,又由于这一段历史本身布满了宫廷秘事、外戚内祸,风云紧骤、惊涛骇浪,所以读来可以津津有味。我阅读到写陈平与周勃“将相和”及“元勋沉沦”、“长沙痛哭”等章时,颇动感情。这里有作者面对历史的沉思与叹息。作者的笔触在这些地方很像他平日讲话,洋洋洒洒,一发如长江大河,颇有神韵。小说中,对吕雉、吕禄等人物,按历史面目实事求是描绘、评价,令人可信。写汉文帝德被天下及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之风等处,使人神往。作者写这部书,有自己的追求、寄托与体会,自然不是消闲之作。

    书中有些地方,除冷峻的历史批判精神外,微微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但回溯那段历史时期,齐生死、等荣辱、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在西汉是占统治地位的。审视当时这段历史和人物,融人生的情怀于历史生活场景中,并做了哲理的思考。反射出一点这种历史观及情感,衬托当时的氛围,不但不足为怪,也是适宜这样做的。

    历史小说的成败,我想,主要看作者能否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逢和性格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他所写的那段历史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条件和原因,使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所认识、有所解悟,从而启迪人们的思索。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同时,又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和人生哲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可以供许许多多有识之士来发掘。不能完全否定那种以古喻今的历史小说,可我更欣赏用历史的自然面貌与本色来使读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及感应能力上来品味,来以史为鉴。

    岩痴同志要我为《西京沉浮》写序,基于上面我谈的种种想法,我感到义不容辞。愿从我阅读书稿所感受到的一些方面谈谈我对这样一本有其独到之处的不拘一格的历史小说的欣赏。一得之见,未必都正确,谨供读者参考。

    希望读者能喜欢这部作品。

    (1991年10月改定于成都)

    打开一扇扇女作家的窗户

    ——序祖丁远《走近女作家》

    坎坷和不幸,沧桑和历练,常常是生命中非常沉重的负担,在本书作者那里,却似乎成了他性格和血液中的一种兴奋剂,在时光的更迭中,愈加显露出灿烂的光彩。流泻下去的光阴不复再来,但他这二十多年里似乎是在寻找生命的最佳状态,抓紧时间不放,为的是补偿过去流逝了的损失。

    已经不年轻,可喜的是心却始终坦诚而充满着青春气息。他说:“写作是我的生命。”将写作当作一种奉献和爱好。“毫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想起这些,我由衷地对丁远老友产生一种敬意和亲切的感情。

    他本应早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名记者,年轻有为,前途无限,不幸却在1957——二十三岁那年竟遭无妄之灾,二十二年后才平反!

    二十三岁,多么年轻可爱的年纪;二十二年,多么漫长的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想起这,怎不叫人心酸。往事已矣,是非昭昭,好在噩梦已去,他终于又拿起笔大步跨入文坛,而且,成绩斐然。这许多年来,大批散文、杂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作品,繁花遍地似的散见于各种报刊,十多本沉甸甸的作品集陆续出版发行。

    其实,是大可写写自己的。如果把自己的辛酸遭遇、不幸生活与心路历程来写一写,必然是一部动人的书。只是他不这样。他始终以为他人作嫁衣的精神,花大力气在写别人。他写过有影响的像《从神秘到绝密——蛇医专家季德胜传奇》这样的驰名中外的传记;写过像《社会脊梁——“党风记者”李升平》这样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征文作品唯一特等奖的长篇报告文学;写过《寻梦人生》等散文、随笔集;更在《中国作家风云录》《中国文坛·作家风云》等书内写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作家。如今这本《走近女作家》,集中了一批女作家的事迹单独出版。事实上,他已采访过而未写的作家还有不少,他打算一个又一个陆续写出来的作家也排着队。我觉得他是衡量过取舍才这么做的。他确确实实是在做一件极有价值的工作。因为人们很想了解当代名作家的一切,包括成就、业绩、为人、思想、生活、心态、经验……现今和以后,研究文学史、人文学的学者,也需要掌握这一切。而祖丁远兄的这方面写作,是可以积累起来达到这种要求的。

    写真人真事难,需要用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采访,去研究,去考察,去如实记录,去用变化着的手法写成作品。不能浮躁,不能失真,不能马虎,不能凭想象,不能虚夸或造成差错及纠葛。一篇专访或人物特写,实际是一部小传记。精练、浓缩和准确,是祖丁远的写作准则,他乐此不疲,为的是想把这一项绝不轻松的工作尽力做下去。这项工程目的在于将一批值得记载、推荐与介绍的作家写出来,积累形成一个阵势,用文坛的风云人物反映出时代的风云与实际,反映出人生的玄妙及作品的辉煌,翔实而耐读。作为一个独行侠似的采写者,他的勤奋与韧劲,可以使人竖起拇指。

    当然不是随意的采写,他是一个严谨的挑选者。不一定追求时尚去采写那些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却未必值得去写的对象。比如这本《走近女作家》吧,所选的并非爱作秀的什么“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而是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扎扎实实立足于崇高创作的女作家中实力与精神的中坚。有的作品精彩、出类拔萃;有的社会瞩目、德高望重;有的历经艰难,出手不凡;有的自强自立,笔走风云……介绍她们,无论是她们的人生历程、内心世界、喜怒哀乐、家庭情况,或是创作回眸、成败教训,都有记录下来的价值,都有献给读者的必要。他并不借此旁征博引、露才扬己,这很可贵。炽烈的激情、实事求是的文风、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见采写者的功力、追求与苦心。

    闻名世界的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既是出色的小说家,也是杰出的传记作家。他写过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他认为那些名作家、名诗人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用他们的才能和激情为人类建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他们都是伟大的建筑师。所以他将自己所写的著名作家的名作冠以总标题为《世界建筑师》。我无意说丁远写的人物都是个个那么了不起,我是想说,读丁远的这本书时,使我不能不想起斯·茨威格的这种严肃的见解。我似乎能意识到,丁远可能也是有这种见解的!

    我过去在一篇谈一般性创作的短文中,说到创作中“开窗户”的技巧问题,内中有段话说:“我在有意识不断地为读者打开一扇扇窗户,目的是为读者增加场景,增加色彩感,增加新的视野,看到他们值得看的东西,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看到他们可能难得看到的东西,并增加读者的好奇心。有了窗户,小说才能‘活’,才丰富多彩……窗外,最好要有阳光,最好要有罕见的景物,人们爱欣赏、耐欣赏的美景。……我希望开出的窗户使人们享受到真实的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绚烂的诗情画意……”我这谈的是小说的创作,但对报告文学、人物专访,异曲也可同工。披览本书时,我感到作者正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这些女作家的窗户,不是向外看,而是让我们朝里看,让我们能看到这些女建筑师在工作、在生活、在路上、在家中……带着她们的作品在向读者走来。你可以看到她们的风采,你可以知道她们如何抉择和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你可以了解她们是怎样把握生命之船驶向创作成功的彼岸……尽管这些女作家中也有我极熟的朋友,透过丁远老友打开的窗户,我仍有所得益并增进了了解。于是,序的题目就是这么来的!

    (2004年9月于成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