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行将出版,我在此表示祝贺,希望以后还有佳作,并祝我们的友谊长在。
紧紧握手!
王火
2007年3月10日
注释:
[1]此信承蒙龚炤祥兄作为附件,放入他新出版的大作《岁月诗痕》。
研究并写出苏州
——《姑苏札记》序
我在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月落乌蹄霜满天》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1980年,为重写做准备,我特地到南京、苏州等地跑了一圈。我的一个学生崔晋余是位“苏州通”,陪我漫游苏州。我们去了枫桥镇和寒山寺,面对着那潺潺的古运河,我们谈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听着钟声,看着河水静静流淌,想着历史的演变,人事的沧桑……诗的意境,诗的感情盎然降临,过去、现在与未来都逗起我的遐想,心扉开了!灵魂震惊!我情不自禁了!回去就开始动笔……
我写这段话不是偶然的。因为晋余是我的一个好学生,也是我的一位知心朋友。多少年来,我们虽远隔吴、蜀两地,却从未断了联系。那次我为创作《战争和人》到苏州,与他同游寒山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我知道他在苏州民族建筑学会任秘书长,常看到他写有关苏州的文字。
1999年,他还寄过由他任执行主编出版的《苏州古亭》《苏州古桥》《苏州古盘门》《苏州古塔》等书给我。这些书是“苏州民族建筑知识丛书”中的几本,陆续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书不但出得精美,而且文化分量很高,富有阅读、保存价值。见到他在这方面不断有成就,我是十分高兴的。
我是江苏人,童年、青年、中年到老年,都不止一次到过苏州,母亲去世后也安葬在苏州凤凰山,所以对苏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在虽落户成都,春晨夏夕,夜雨秋灯……总会想起苏州。旧时的苏州和改革开放后的苏州都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见到晋余长期在苏州生活,将闻名中外的苏州作为一个“富矿”,发掘开采,以生花之笔穷微极隐,为苏州添色加彩,并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就苏州的园林、旅游及古建筑等作出专门而广泛的研究,我极为赞赏。
如今,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我养成了一个爱看短小精悍的美文的习惯。晋余用他的敏锐感受来体验精美绝伦的苏州,这本《姑苏札记》,分为“风景园林篇”“花卉盆景篇”“文史风物篇”“名人趣闻篇”。一篇篇玲珑剔透的小品,可谓珠玑盈车,风格自由而轻松,既有可读性,也有知识性,都言之有物,颇堪玩味,给人以启迪。他写作态度真诚,下笔无拘无束,文体、格调不强求一律,常在朴实中见灵巧,在平凡中见新奇。读他这些文字,既使我觉得有他对苏州的深情眷恋,也使我有一种当年坐着马车从阊门到虎丘嗅着绣球花香气听着“嘚嘚”的蹄声浏览苏州的意境。在我想念苏州和江南的时候,像《姑苏札记》中这些篇章,会把苏州的今昔之感、园林丘壑、古木奇石、亭桥水榭、恬静的小巷、深深的庭院召唤到我面前,引起我无限的怀念。这正是我喜爱和珍惜的。
苏州的名声越来越好,建设越来越好,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研究苏州并且写出苏州,早已成为一门“苏州学”,有了许多专家。各种如实考据并反映苏州的书都会有生命力的。《姑苏札记》也不例外。我高兴这一点,是为序。
“耕园”主人童戈
——散文集《怀念微笑》序
认识童戈(童臣贤)同志三四年了!他给我很好的印象:热诚、干练、健康、常带笑容,见多识广但不逞能;经历丰富、富有文才却不炫耀。
我知道他是一个有荣誉感、有事业心的“老公安”,担任全国公安报年会理事会秘书长,又是四川广元市公安局党委成员,他主办过在公安系统颇有影响的《广元公安报》,如今是广元市作协副主席兼《广元文学》的执行主编。广元的自然风光幽险雄奇、人文底蕴博大精深、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一批颇有成果和后劲的作家。童戈做了许多具体出色的文学组织工作:建立基层组织、举办笔会与评奖……从策划、安排到接待,不断泡在各种活动中,不断为外地来游广元的作家们做“导游”,看到他忙忙碌碌而又精神饱满,我为广元作协有这样一位不知疲倦的为作家服务的能人高兴。
童戈说自己是一个“爱舞文弄墨”的人,又说“藏书、读书、爱书、写书,一直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这是确实的。我读过他写的散文《今夜无法入眠》,颇受感动。才知道十几年前,当他住的地方狭隘得无法安排一个书房时,他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骑上自行车到离家四里地的办公室去独自读书、写作,总要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再骑车回家休息,就这样坚持了十余个春秋,直到后来住处面积扩大,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斋,他才改变这种为了读书写作夜间骑车来回的状况。最初,公安部老部长、书法家赵苍壁早年曾为他的书斋题写了“耕园”二字,可是居处太小,又无书房,这“耕园”二字一直无处张挂,只得静悄悄地躺在他办公室的文件柜里,直到迁去新居,“耕园”二字“才裱了高挂到了新书房的门楣上”,“在家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童戈藏书有六千册之多,这数量足以说明他的爱书,也使我吃惊,热爱读书、写作,使我与他交谈时能有共同语言,所以,我非常喜欢他这个人,很欣赏他的“耕园”故事。
这几年,我有时能在《人民日报》和《四川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日报》等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但总觉得他太忙,不可能有时间写作。现在,看到这本《怀念微笑》,就发现他其实是见缝插针挤出空来抓紧时间和机会细水长流般地不断写作的。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因为这既说明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也说明了他不怕艰苦的勤奋与干劲。
集子中有一篇散文就叫《怀念微笑》,读了这篇散文,在我眼前仿佛揭晓了一个谜底,我了解到童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对自己的妻子怀着深深的爱情与感激之情。文中有他的感悟,文风朴实平淡,其实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深情之作,读时可以体会出这种味道来。我感动的是,如果他没有这样一个和美融洽的家庭,没有这样一位贤内助,他就不会脸上常有笑容,他就不会做那么多工作,他就不会那么不怕疲劳,他也不会不断地写出作品来。
这本散文随笔集大致反映了童戈的生活面。有一部分是写人物的,如《春风吹拂剑门关》《陪邓华将军下乡》《独臂将军在苍溪》等,都极动人。有一部分是回忆往事的,例如《一把香木梳子》《童年买书的记忆》等文,都饱含人情、韵味浓郁。有一部分是写广元包括川陕邻近的绮丽风光和一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风情民俗的,如《春季到苍溪去看花》《在望红台上》《鼓城山——七里峡记游》等。这一部分连同童戈在国内游历过许多地点所写出的《站在卢沟桥上》《听纳西古乐》《走进岳麓书院》《登长城》《享受羌寨美味》《在咸亨酒店喝酒》《在三峡大坝上》等篇章,都属于游记性质,有采风所得的兴奋,有异彩纷呈的审美旨趣。童戈又访问过不少国家,远的如欧洲的法国、比利时、奥地利,邻国如俄罗斯,东南亚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所以就有了一连串的访欧散记、东南亚漫笔和俄罗斯纪事……
总的印象是:这本集子中的选文有几个特点:一是作家富于爱国心、正义感,注意思想性和高格调;二是题材多彩多姿,不单调;三是文章短小,无论散文、随笔,都不冗长,没有什么空话和繁文褥节,有一种精小灵巧之美;四是作者有些篇章写得真诚,看到和感受到的美丽吐露在纸上能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工作这么繁重的一位作家,写出这么一本集子来,比专职的作家应是困难得多的!
童戈老友要我谈些写散文的体会,我想:写散文、随笔,也容易,也难。这是写作者人所共知的道理。我也爱写点散文、随笔,却至今仍难以写得多数像样或被人欣赏。例如粗、浅、嫩、旧等问题,常难解决。如何把粗糙与粗略变得精雕细刻与自然流淌,通过“精耕细作”和讲究遣字炼句,使之更加精美;如何把写得肤浅变为内容扎实深刻、有所发现、更富意趣;如何把稚嫩改为老辣、犀利而不平庸;如何把旧的、老一套的形式和内容变为新颖的、富含独特与独创的、不同凡响的篇章;如何使散文与随笔的情与美写得脱俗、激动人心、为人欣赏而又与众不同……都要通过阅读、学习、磨炼、思索与创作实践,像爬高山似的去得到进步。前些天,我偶然又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就又有启发,感到文字不多、篇幅不长,却把一个秋天秋夜写得有声、有色、有状、有音、有气、有意,甚至有容、有味,但这些虚无却又实在的东西,有的是可视、可见、可听到的,有的则仅仅是一种感受和感觉。而感觉和感受人人有所不同,你感觉到的我未必有同感。感觉又每每分为听觉、意觉、视觉、味觉、思觉、体觉(体感、心感……),文字本来是大有局限性的,比如绘声绘色,文字用来绘声就不如音乐曲调生动真切给人那种用音感达到的感受程度;比如文字用来绘色,也达不到美术绘画给人用眼睛可以获得的刺激和感知……用文字来表达音乐和美术所表达及抒发的情和美、乐与悲、善和恶……种种领域的空间很大,在表达上也有很多探索和开拓的可能与方式。而例如宋朝时的欧阳修所作的《秋声赋》却早就创造性地写出如此精彩绝妙形容秋声和秋天的散文来,实在令人佩服,使我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所得益。自然,道理有点懂了,并非就能写得好了!关键还在于不断在体味复杂的生活中去读、去创造、去想与去写,去磨炼。
写写就把话扯远了!快拉回来!童戈同志书斋“耕园”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作家都该有自己的一块园地,更该出力在自己的园里耕作。童戈的“耕园”故事,使我仿佛能看到在一个幸福的家园里,这位“耕园”主人——一位力耕者,在深夜静静地独坐灯前,用笔作犁,在格子纸上不懈地耕作!……
他是有生活源泉和生活积累的人。那么,春天播种,秋天总会有丰收的!
(2004年11月于成都)
倾听黄钟大吕之诗音
——塞风诗集《母亲河》序
近几年来,读过老诗人塞风(李根红)同志三本诗集:《弯路上的小花》《塞风抒情诗选》《根叶之恋》(与李枫合著),我都很喜欢。
去年,读到他与李枫同志合著的《根叶之恋》时,我曾想写一封长信给这对恩爱不渝的夫妇,表达我的敬意与激动的感受;又想写一篇评介,题为《这是真正的爱情诗》作为推荐。但因为忙,耽搁下来了!我不擅写诗,只是由于过去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终审签发过不少诗稿,养成了喜读一点诗的习惯与爱好。如今,塞风的《母亲河》诗集放在我的面前,我开灯夜读,忽然像喝了一壶酒,读得浑身火热。我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那是不朽之作。每当听到录音机或电视中传来《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时,总是热血沸腾。而此刻读塞风的《母亲河》时,有同样的发现。我好像看见了汹涌澎湃九曲连环的古老黄河在咆哮奔腾;好像看到了这条母亲河上的纤夫、船工在吟诉沉重的传说;仿佛看到了黄河岸中原土地上的青纱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塞风高大刚毅的身影呈现在我眼前。他正站在黄河岸边仰对云天,披着霞光,思念着他的家乡与逝去了的父母,像一个行吟诗人高唱着乡情和人生的豪迈之歌。
我是带着感情作为一个爱诗者写这篇小序的。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老编辑对《母亲河》的读后杂感,而不是诗人或诗歌评论家的评述,更非全面论诗之作。我感到一种歉意,他的诗写得这样的好,当我在担任一个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时,为什么竟没有为他出一本《母亲河》这样的诗集!
诗言志,了解塞风的诗,应了解塞风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