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散文朴实真诚而清新幽丽,常常满含情韵,有奇峰突起。比如《泰山奶奶庙前》,从内容、技巧和结构上说,如果仅写成一篇泰山游记,就一般化没什么稀奇了,她却别致地抓住了一对“朝圣”的“神色忧郁”而面色“饥黄”的老大娘和她的女儿做文章,有悬念,有忧国忧民之思,使人读完浮想联翩。比如《阅尽人间冷暖的妈妈》,是一篇深情悼念母亲的优美散文,但不仅如此,作者透过慧眼,刻画出的母亲的形象慈爱而深邃,母亲的遭遇令人痛心而发人深思。作者对旧社会的黑暗作了控诉,对“文革”极“左”时期“恶”的强大、“善”的软弱进行了鞭挞,我读毕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类似这样的作品,集子中有不少,如《一条米袋子》《贾英》《檀香树与茉莉花》等都是感人之作。徐靖写着曲折的往事和艰难人生,却着眼于历史进步,常常在于再现生活亮色和表达理想追求,这是一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抒情方式。值得称道。
集子中分量最重篇幅最多的一批散文,写的是一个个她所熟悉或接触过的著名老作家,包括艾青、丁玲、萧军、沙汀、艾芜、秦兆阳、白朗、胡兰畦等。文中有未为人知的属于她的“第一手材料”,也有她的独特感受。从中更可窥见她的工作、性格、是非观和价值观。因此,是有特点、特色之作,有可读性与史料性。其实,这方面她是能写得更多一些的,她做编辑工作时间长,结识作家多,理该多写些才好。
时下,有些散文作品中,理想光芒暗淡,人格力量弱化,不少是风花雪月、猫猫狗狗,吃喝玩乐、琐屑小事,用媚俗的色彩,灰冷的调子装饰卑庸的人生,掩盖或撇开火热的现实。徐靖的作品虽未必有轰动效应,却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的力量,给人以健康的激动和光明的信心。这就可贵。
我前面说读完这本集子后,我对徐靖同志了解得较以前多,较以前深,就是因为读她的作品使我了解了她的过去,她的深层底蕴及她的爱憎。人都生活在世界上,但每个人在大的世界中都各有其自己的小的世界。各人的世界各不相同,这常常就是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各不雷同而又多样化的由来。我走进了徐靖的世界,看到了那一幕幕绚丽多姿的景色,听到了弹奏着时代精神乐曲的音响,领略了她诗情画意的内心,感到高兴,受到鼓舞,所以写下这一些虽零碎却真实的感想,应作者之命,作为本书之序。
(1995年7月29日)
李秀英不朽
——《不屈的女人》序
女作家秦忻怡写的纪实文学《不屈的女人》要出版了,她要我为书写序,我觉得义不容辞。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从大后方回到南京,曾作为记者在南京采访过李秀英大姐。当时,拉贝、马吉等西方人士的日记、书信、记录尚未发现。采访她时,我明确:寻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文明和尊严。往事历历,像李秀英大姐这样的人和事,刻在心上是不会被时光冲洗掉的。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罄竹难书的反人类严重罪行,李秀英是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但她不是一位一般的受害者和幸存者,为了不被侵犯,她被日本兵刺了37刀。她是一位英烈不屈的奇女子;一位我心目中的“圣女”;一位足以代表中华女性为保持优秀民族气节和尊严不惜殉身的女性。
她的事迹与情况,女作家秦忻怡在书中已经比较完整、详细地写了,读者当可从中得到解悟。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秀英年岁越来越大,但她作为日寇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每当寒冬十二月里悼念南京大屠杀30余万遇难同胞的时候,她都会和许多幸存者一起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凭吊并参加活动,人们都对她肃然起敬,红领巾都亲切地叫她李奶奶,听她讲难忘的往事。
可恨的是日本右翼分子至今仍无耻地妄想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甚至说这一事件是“虚构”的,并对见证者进行诋毁,李秀英对此十分愤怒。从1994年起,为了向侵略者讨回公道,她在中日两国正义人士的支持下,先后以“身体损害”、“名誉损害”为由,将日本右翼作者松村俊夫及日本出版社展转社发行人相泽宏明告上法庭。年复一年,一审二审虽然胜诉,但日本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却迟在86岁的李秀英逝世一个多月后(2005年1月20日)才到达。日本最高法院审判长异田二郎等五位法官一致判定:驳回被告人的上诉请求,维持东京高等法院对李秀英的二审判决,上诉费用及申诉费由上告及申诉人承担。
知道了这消息我既激动也悲伤。激动的是,许多年来,这还是诉告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胜诉第一案!这个案件是承认还是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较量,它是在中日两国正义人士努力下取得的胜诉,也是李秀英老人坚定地反击日本右翼分子所取得的胜利。但我悲痛的是李秀英老人没有等到这一天就病故了!我悲伤地想,如果这位爱国而有骨气的李秀英老人生前能看到这判决,一定会西行得更从容坦然。可恨判决来得太迟了!
1937年,“七七”、“八一三”抗日战争开始,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万千中国军官、士兵光荣牺牲,日军有计划地展开了兽性大屠杀。在魔爪中的中国人,遭到滥杀、奸淫、劫掠,火光冲天,血浸国土,但手无寸铁的同胞们也拼死作了抗争。李秀英就是可歌可泣的一个!从那时,到2007年12月,整整70年了!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日寇的杀戮与中国人的斗争同在,蒙难同胞的死亡屈辱与光荣并存。秦淮泣泪,石城坚矗。历史真相早已大白于天下。如果说,二战中欧洲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已经超越国界和有责任意识的社会,属于世界人民保卫文明与和平的典型事例,那么,1948年的东京国际审判,理应已为南京大屠杀作了正式的结论,绞死了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日本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中国在那时也在南京审判并处决了日本师团长谷寿夫等屠杀南京人民的乙级战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自然也应超越国界和有责任意识的社会,属于世界人民为保卫文明与和平、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并要日本进行反省的重大事件。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目睹者、幸存者随着年龄老化,逐渐凋零减少,目前听说只有四百左右的人在世,均是80以上高龄的老人。这充分说明做好这些老人的调研工作、经历资料的收集和保护他们的重要。这些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直在做许多汇集史料、开放展览、关心支持幸存者等工作,很有成绩。一批学者和作家,也用笔用脑写作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及其中人物的书籍。他们防止这段历史的湮没和遗忘,值得钦敬。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不愿做报复主义者,但中国人懂得:只有富强才能保卫自己不再受人侵略屠杀。中国正在和平发展,希望国内和谐,也希望世界和谐。日本同中国及亚洲各国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不可能逾越的。中国政府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日本只有在历史问题上用行动表明有真诚正确的认识,在中日建交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基础上,中日关系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取得双赢。
秦忻怡写这本书,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南京大屠杀中,李秀英老人的亲身传奇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秦忻怡在李秀英老人活着的时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一次再次从山东到南京实地采访,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忙和支持,与李秀英一家做了朋友,收集记录了宝贵真实的资料,使之不至于消失,孜孜写出了这本有价值的李秀英传记。这不仅仅是写出了一位“圣女”的传记,也是通过写她,捍卫历史的尊严,呼唤人类的良知,教育后代。使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深刻了解并铭记中华民族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并从李秀英老人的经历中,学习她的优秀品质,由此产生崇敬、难忘与悼念她的情感。
这是一本值得珍视的传记,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秀英不朽!我也向辛劳写成本书的女作家秦忻怡表示敬意!
表深情感触写诗性人生[1]
——给《岁月诗痕》作者龚炤祥兄的信
祥同志:
您好!
感谢让我读了您的部分诗词,总体感觉很好。我喜爱诗词,但不擅此道。所以只能简单写点读后感用以回报。
诗词之可爱,使它成为人们可以共享与吟诵的空间。您从政多年,业余有此爱好而无意中在走诗人之路。在冗重繁忙之余,您默然觅求着抒发思绪陶冶心灵,用雅致晓畅、清奇凝练的诗词,不带任何功利性,只是有所感触与感悟企望表达;或以诗词言志,生存在社会现实之中,您的情感与大众相通,呼吸与时代历史相连,即兴命笔。诗词数量并不算多,却也不少。您的诗词当然是写您自己,或写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但却能使读者引起某种感情回忆,或某种感慨与审美意趣,这该是感染人引起人共鸣或回味的诗词艺术魅力造成的吧!?
我第一首读到的大作,是您1999年5月填的下面这首词:
伴春秋几多风雨,韶华岁月飞去。区区功过谁明晓,甘苦自知无数。暮色住,人彻悟,回眸笑望丹心路。何消再语?看花落庭前,桃繁松寂,一地鸡毛絮。自清傲,莫怨佳期总误。从来木秀风妒。常吟绝妙流杯赋,胜过万言千诉。长袖舞,又何许?青烟一缕化灰土。兑勾心苦!任歌卷半帘,南腔北韵,月洒孤芳处!
记得当时与词同时收到的有您录制的《南腔北调》戏曲唱碟。放听碟子后,首先感到您的多才多艺,接着读词,感到这首词既脱俗又有才华。这次再读,看了您加注的题解:“199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川听取省委书记谢世杰汇报后,在讲话中曾吟诵辛弃疾词《摸鱼儿》,要求干部既应积极进取,又应看破看透。作者闻之有感,特步辛词之韵而填此词。”更有一种独特的感触,觉得词的内涵丰富广阔,心事浩茫,含而微露,表达得恰如其分。您意在言外,使我心头漾出一种可以言述而又难以言述的叹息与禅意,感受到词里有喧闹中的寂寞。您心头奔放的激情与平中见奇的心境,使我气韵旋折。何况“题解”又等于叙述了一个背景故事,值得咀嚼、回味与思索。
您1962年7月填的词《沁园春·观潮抒怀》,给我的印象是大气盎然,辞藻奇伟瑰丽,大海有形,心潮与海潮激荡碰撞,胸有豪放之气,思绪辽远。与这类似的是1969年6月您填的《永遇乐·三峡放咏》。“文革”初,您遭受冲击,直到1969年初夏才能买棹返沪探母。三峡途中填了这首词,发自胸臆。经历了那场浩劫,有愤懑与压抑的发泄,更有慷慨豪迈的心态,写了三峡之美,写了山水间“浩浩长河,绵绵秀景”引发出心中的激越,下阕中有“千年回望,一江淘去,多少恶凶尽杳。从来事,沉渣易起,英雄后笑”。真是淋漓痛快、神采飞扬,而又能让人思索回味。
我发现您是常有幽默、风趣感的。1960年的《浪淘沙·食堂就餐记》和1968年的《浪淘沙·游街敲锣记》就有痛苦中的苦恼人的幽默。1992年填的《西江月·会见日本首相宫泽记事》简洁、明快、风趣,是严肃中的轻松。2004年的打油诗《转职广而告之》则是离职后无官一身轻坦然面对的自娱自乐了。读后令人能有会心的一笑。
在旧体诗词中,一首诗中有无好的诗句,是决定这首诗词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形象或一种好的意境,一个好的比喻或是好的叙述,再或一个好的典故或一个精彩的警句,都可以成为一个“诗眼”使整首诗词鲜活而有生命。您的七律《黄山松》《游庐山》《答钱来忠赠诗》及两首“藏头诗”《赠梅葆玖》《赠樊建川》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或有鲜活的诗意或有美的追求,或有对文化人物的赞扬,就不多赘。
文如其人,诗词也如其人。阁下的诗词实际已写活了自己。您的思想境界、真诚个性、灵动智慧及为人(2003年填的词《浪淘沙·曹杨中学五十周年校庆》看得出您是极重感情的人),都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看清三五,大致不差。而这些也使您的诗词值得阅读、欣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