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接受过我一个诗句:
黄河、长江
是我两行混浊的眼泪……
正因为如此
当我重新走到阳光下
第一个拥抱的就是你
这些年来,塞风发表了许多诗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我的感觉来说,特别值得珍视的是他的童心和爱心长存,火辣辣的热情依旧,对真理的信念毫未动摇,刚烈与柔情交融心田,积极与乐观汇聚一身。他的经历不平凡,有遍体荣光、壮怀激烈;也有崎岖坎坷、荆棘满身。有过大欢乐,更有大悲伤。但,不是经过九蒸九晒的中原汉子,不是有过他这种阅历与人生体验的山东诗人,是写不出他这种诗的。他对于诗,是那样的执着与投入,他是王粲说的那种“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的诗人。
诗才并非与诗人的人格无关的本身可以独立的东西。塞风这本诗集有其风格。风格的形成,来自诗人的修养、独特的个性及熟练的技巧。读塞风的诗,在形象、语言、技巧之上的,是风骨气韵。他独抒性灵,诗里流闪清新的光彩,不拘格套,似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清人叶燮论诗颇有见地,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原诗·内篇》)诗是人之性灵所寄,如果其感不深则情不深,情不深就无以使人惊心动魄。塞风不肯忘情于滔滔黄河及莽莽中原,情感丰富真实,所以诗是多情的,多情遂能拨动人的心弦,敲击人的心灵。他说:“诗,太阳般的尊严,因此,对诗的亵渎,是一种罪过。我常常扪心自问。……”(《黄河奏鸣曲》)他说:“我不喜欢/不喜欢轻飘飘的诗句。”(《爱的沉淀》)他的诗确实时而汪洋辟阖,时而变幻超恣,气势磅礴,雄浑悲壮,有金石宫商之声,实乃黄钟大吕之音,构思和境界也非一般。
曾读《随园诗话》,很欣赏袁枚的一段话:“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塞风的《乡情》《父亲》等诗,都有“大巧之朴”、“浓后之淡”。黄河与黄土地写的人何止百千,但塞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诗的语言来创造美,诗咏出了新意,对生活有新的发现。像《破冰断想》《黄泛行》等就是如此。于是,诵读之后,不乏新奇恢宏之感,常见古直劲健而又悲凉豪放之句。
评论塞风诗作的文章,有的说他“求浓缩、寓深情,力避空泛和冗长”,有的说他“粗放豪迈”、“亲切细腻”,有的说他“朴素自然”、“豪情如火,刚气如虹”,有的认为“充满着对祖国、人民、事业、信仰的无限热爱”,“给人们带来爱和希望”,“含有极其深刻的哲理内容”。这些我都同意。但我特别强调提出塞风的诗是“黄钟大吕之诗音”,绝非置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要求于不顾。事实上,诗要求运用形象思维,要求有构思、有意境,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要含蓄……这些特点,作为老诗人,塞风都不但注意且在不断求索。我只是想特别强调我读《母亲河》的直感就仿佛是听到了黄钟大吕之诗音,感到他笔走龙蛇,似地火运行,深邃而强烈。
婉约、典雅、飘逸、绮丽的诗我也喜爱。朦胧的好诗是诗,怪诞的好诗也是诗。新潮旧汐、前浪后浪加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诗海。但靡靡之音的诗是不值得赞誉或提倡的。黄钟不能毁弃,瓦釜容不得它雷鸣。这是我读《母亲河》被其诗音所震动且感到喜悦的主要原因。黄钟大吕的诗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繁荣进步之所需,是我们精神世界升华之所需,能感悟、唤醒人心,能燃起人们美好的向往。人无完人,总不难找出大大小小的缺点;诗无完诗,老诗人也绝不可能句句好诗无懈可击。但《母亲河》里的诗,总体上都是“高骨凌霜,高风跨俗”之强音。这是同混沌沌、软绵绵、甜腻腻的诗作迥然有别的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我曾第一次走过中原大地沿着黄河去大后方。50年代,我又数次走过中原沿黄河去向西北,那感受至今新鲜。塞风说:“黄河代表着民族的气质。是它孕育了我的生命,给了我特殊的生活磨练,我完全能听得懂它的高亢而不屈的心声,因此我终生为之歌唱是义不容辞的。”(《黄河奏鸣曲》)记不得谁说过的:“为人不可以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塞风说:“我属于黄河,黄河就是我的诗源。”写这本诗集,他像是在开掘一个富矿,从容而丰产。
他的诗点燃了我的记忆之灯。那时,经过黄河边时,我脚下踩着坚实黄土地,仿佛觉得自己是沿着祖先所留下的足迹在走,心头涌出一种无法形容和表达的渴望与向往。这种渴望与向往,如今虽因年代不同而有异,但塞风的诗却使我感到自己又站在黄河边在静静倾听了!我被他的黄钟大吕的诗音引入往昔的回忆,引出今日的沉思,又被引进未来的展望。
于是,两鬓如霜的我,说不清什么原因,我的心跳加速了!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也许就是好的诗歌的力量吧!
(1994年1月6日于成都)
一部出真情的书
——王智量教授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代序
智量是位名教授,又是位著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用他自己谦逊的话来说:“我根本不是个什么小说家。”但他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饥饿的山村》,却是本很有特色的长篇佳作。
小说以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以贫穷的山村李家沟为舞台,写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王良在天灾人祸中含冤错划为“右”派被下放到那里后所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正如书名所昭示的是“饥饿”。小说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描述了那一特殊时期人们缺粮的饥饿之外,还有人格和尊严的饥饿,精神和文化上的饥饿以及情感和性爱上的饥饿,书的分量就沉重了!
真实,是这部作品的生命,既无隐讳和虚伪,也无胡编乱造和添油加酱。因此,它才给人如入其境之感,具有震撼人的灵魂的力量。像我这样年岁的人,是经历过并且十分熟悉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段时日的。那是一个特殊的难忘的时期,由于缺乏建设经验,由于浮夸风,由于左的错,也由于当时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影响,以及某些农村干部素质不好,天灾人祸交杂,国家和人民面临巨大困难。写那个时期那几年,写那时一些人物在农村的遭遇,该不该写?值不值得写?这点智量出自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有胆有识地掌握得比较恰当,他用自己的独特生活、独特体会,怀着满腔赤诚写这部长篇,不是纯粹为了暴露,不是消极谴责。这是一部风格冷峻悲怆却又热血澎湃、真实而给人希望的作品。虽然,在饥饿的年代,小山村以外的天地展开得少了些,不然,将使这部小说更为壮观。
我喜欢小说中作者所倾注的对农村劳动人民所具有的那些善良美德的感激之情;我喜欢书中在塑造主人公王良时对他所作的无情而坦率的解剖;我喜欢书中那位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了革命的党员李江玉能说真话为群众鼓与呼的勇气与真诚;我喜欢作者在小说中明确表达出的那种思想——人即使在坎坷的苦难中,仍需要保持着真、善、美的情感和行动;我甚至也喜欢作者刻画的两个女性形象:秋眉和李七姑。这两个女性不过是农村两个可怜的小人物,但由于有血有肉,读后就有印象,这是作者刻画人物能触及皮肉、深入灵魂的功力所在。
《饥饿的山村》是一部说真话的书,一部填补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饥饿年代空白的小说,一部饱含感情来看祖国,寄托着希望,对现在和将来都有认识作用和启示作用的书。
(1995年6月4日)
为不朽的拉贝树碑立传
——黄慧英《拉贝传》序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恐怖的梦。梦见我又回到龙盘虎踞的古城南京了!仿佛身陷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中,火光血海,尸体遍地……然后,又梦到了审判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中华门外,看着挖掘骷髅累累的万人坑……醒来后,梦境依稀,心跳剧烈,情绪悒郁,久久难以舒缓。
这种梦,以前并不少做,但自从答应为本书作序以后,我仔细读了全书,深受感动,以致昨天读到最后两章时竟潸然流泪,夜间就做噩梦了!
我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深爱南京,因为我从六岁随父亲到南京居住,在南京上小学,1937年抗战爆发时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南京我相当熟悉。“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八一五”日寇开始猛烈轰炸南京,我曾亲身经历……抗战胜利后,从1946年开始,我在南京采访过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幸存者和一些屠杀现场,也参加旁听过审判日本战犯,我可以从一个记者采访的角度见证南京大屠杀。
读这本拉贝先生的传记,使我震憾和心潮澎湃。我先后给不少书写过序,但唯有为写序读这本书时使我落泪并做噩梦。
当年我采访南京大屠杀时,就知道城陷前后一些国际人士成立“难民区”保护百姓的事,也听说有德国人在内做了好事,后来陆续知道一些情况(例如访问幸存者李秀英大姐时她就说起难民区和鼓楼医院的外国医生等),但限于主客观条件,未去深入发掘。近许多年来,许多学者、作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他们的成绩是应当赞赏的。
本书作者为毕业于南大历史系的黄慧英女士,为写这本书,断断续续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工作。她不但研究了拉贝的一生,研究了拉贝日记,同时研究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研究了当时与国际安全区有关的一切,还研究了包括淞沪抗战史及有关的一切。她寻觅、阅读、考证了大量资料、档案及书籍,寻找旧时南京的地图、地址,从德国大使馆、金陵大学……到安全区里的街道……直到发现拉贝故居。甚至与拉贝在德国的亲属交往切磋。她对拉贝的身份与他的行为的矛盾性也做了研究和分析,忠于史实和事实,有根有据,花了三年完成了这部27万字的书稿。我认为她的治学、写作态度严谨、认真,难能可贵,令人起敬。文笔也是非常流畅达意而且富于感情的。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自从东京审判之后,本已是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与滔天罪行了!许多年来,尽管日本右翼分子一味想否定这场大屠杀,但不断涌现的铁证越来越多。1996年12月2100多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得到了公开,又是一个重大铁证,引起了全世界轰动。德国人拉贝先生抗战初1937年12月间南京陷落前后,他身任南京安全区主席,是南京大屠杀的权威见证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他和其他十多位外国朋友拯救、保卫了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他英勇地用他特有的身份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和良知,在同人中功劳应当说是第一位的。拉贝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工作三十年,有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他那种在危难之际,跨越国界、满腔热忱、舍生忘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作为是令人难忘的。他的曲折坎坷令人悲恸的传奇人生也是令人难忘的。我读这本书时,曾经不由自主地想到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曾获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辛德勒的名单》。那使我感动过:二战时,到波兰科拉科的德国商人辛德勒,以商人和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用金钱救出了1100条犹太人生命的故事令人钦叹。当看到影片中战争结束,辛德勒因破产离开科拉科时,犹太人互相拔下嘴里的金牙铸成一枚金戒指送他。这是他们对辛德勒救命之恩的一点心意。而当辛德勒死后,在耶路撒冷天堂山的辛德勒墓地,当年的幸存者们带着自己的子孙,用他们的独特的方式深情悼念着辛德勒。我曾经泪湿眼眶。
辛德勒和拉贝都同样伟大。辛德勒了不起,但拉贝更了不起。不仅因为拉贝救卫的人数之多大大超过辛德勒,更在于拉贝当时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处境在野蛮日军的枪口和刺刀下更险恶,尤其因为拉贝无私的人道主义及主持正义的英雄行为使他回国后遭到盖世太保逮捕,并一直沦入十分杌陧不幸的境地。他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欣慰的是,在他最阴暗悲苦的日子里,被他救护过的南京人民怀着敬意和感恩怀德的情感,给过他温暖的回报。虽然邀请他到中国居住未能实现,1950年拉贝病故。但1997年初,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终于将拉贝先生的墓碑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代表着拉贝先生的英魂回到了热爱他的中国人的身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