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十三篇,约六千字,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春秋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想交汇的产物,是尚武崇智的齐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是孙武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著作,学者们称其是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与《战争论》(克劳塞维茨著)、《五轮书》(宫本武藏著)并称为世界三大兵书。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目前认为《孙子兵法》是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经七书》本,其次为《十一家注孙子》本,二者构成传世《孙子》书的两大版本体系。
《孙子兵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此外,《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还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和辩证思想,它的深刻与博大、和谐与完美,不亚于孔子所建立的儒学和老子所建立的道家学说。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内容
1.《计篇》
《计篇》主要论述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战略运筹学和用兵谋略等,可以看成是十三篇的总纲。孙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军事的重要性。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实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孙武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和“七计”,认为谁占优势谁就将获得战争的胜利。“五事”为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则);“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坚持“因利而制权”的战术原则,善于利用客观条件采取灵活策略,造成战场上有利于我的态势,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2.《作战篇》
《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战争均以经济为后盾,兴“十万之师”要“日费千金”。所以,战略进攻战的重要原则是“兵益胜,不益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战。而做到这一点,要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用财物厚赏士兵,同时优待俘虏,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
3.《谋攻篇》
《谋攻篇》论述政治战、外交战和军事战略的计谋。孙武主张用“伐谋”、“伐交”、“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而政治战和外交战又优于单纯军事进攻,指出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在运用军事谋略时,孙武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而如果兵力少于或弱于敌人,就要摆脱敌人,转为退却或防御。孙武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4.《形篇》
《形篇》主要论述攻敌之前如何做好战略防御,以“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除决定于兵员、武器、装备、营垒、要害等要素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从而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善战者要 “先为不可胜”,要求首先做好战略防御,再而 “以待敌之可胜”,伺机而动,这样才能达到“能自保而全胜”。
5.《势篇》
《势篇》论述在战略进攻中造成对敌的必胜之势,并善加利用。《势篇》提出四对范畴:“分数”,指部队人数;“形名”,指阵形与指挥系统;“奇正”,指运用常规与非常规的战略战术;“虚实”,指避实就虚,选择攻击敌人的弱点。其中,着重阐述运用“奇正”的策略,“正”是正面交战,是常规战;“奇”是以非常手段,攻敌不备,出奇制胜,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著名战术原则,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6.《虚实篇》
《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战略战术原则。要做到避实击虚,首先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牵着敌人鼻子走,而不被敌人所左右,掌握战争主动权。其次要“形人而我无形”,掌握和了解敌人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而使敌人不了解我方情况。第三,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此外,兵形如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7.《军争篇》
《军争篇》论述后发先至、制敌先机的制敌策略。孙武认为,行军战斗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了。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战机来临,动如狂风;战机未至,静如森林;攻敌时,如烈火燎原;防御时,如山岳不动;隐蔽起来,如阴云蔽日;动作起来,如雷霆万钧。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第四,先知化迂回为直进之计,即可战无不胜。用兵还有八戒,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之势。
8.《九变篇》
《九变篇》论述临机制敌,趋利避害之策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所谓“九变”,就是多变、善变。孙武强调,将帅要善于抓住战争的规律和特点,以变应变,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考虑问题时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调整斗争手段,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通于九变之利”,这样才说得上是“知兵”,才可以“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此外,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享有军事自主权,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命题。
9.《行军篇》
《行军篇》论述行军宿营的各种行动原则、迎敌措施和侦察判断之术。首先指出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行军、迎敌措施,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指出不论何种地形条件下,选择营地都要贵“高”、贵“阳”、贵“养生”。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即通过敌方的营垒、敌方行动征候、敌方使者、敌方布阵、敌方士兵的表现、敌方营地、敌方将领、敌方全军的表现等方面判断敌方情况,加以分析,从而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获得胜利。
10.《地形篇》
《地形篇》分析各种地形的优劣利弊,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孙武分析了“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如,“通”是敌我双方往来方便者,“挂”是易往难返者,“支”是敌我双方出入皆不利者;“隘”是两山相对的通谷,相对应的作战方法则为:在“通”形上,要抢先占据高坡,控制交通要道;在“挂”形上,要乘敌不备,出奇兵制胜;在“支”形上,要诱敌来战;在“隘”形上,要抢先占据谷口,严阵以待,如敌已先占,重兵防守则不攻,兵力不多则迅速攻克。《地形篇》还归纳了六种常见的战败情况:“走”,即攻击十倍于我之敌;“弛”,即士兵强悍将吏懦弱;“陷”,即士兵懦弱,将吏强悍;“崩”,即将吏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擅自出战,将领又不了解他们的才能;“乱”,即将领软弱无威,教令不明,士卒无常法可依,布阵混乱;“北”,即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军中又无精锐做中坚。孙武认为,导致战败的原因,不是地形,不是客观条件不利,而是将帅军事才能的大小。
11.《九地篇》
论述如何利用九种地形以取胜的问题及深入敌境后的用兵策略。孙武说:“地形者,兵之助也。”战地地形的利害,
与战争胜败关系极为重大,将帅要巧于利用,发挥地形对战争的辅助作用。《地形篇》列举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地形,并指出在九种地形上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如散地,是说在本国作战,距家乡近,士卒易散;轻地是深入敌方国境不远;争地是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交地是交通方便之地;重地是深入敌国之地。作战原则相应为:在散地,宜固守或将战场引入敌境;在轻地,应迅速前进,乘锐破敌;在争地,宜抢先攻取,若敌已先占,则诱敌出战而相机夺取;在交地,要各军互相连接,防止被敌阻绝;在重地,要夺取并保障后勤补给,等等。不论在哪种地形条件下,都要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此外,孙武还谈到建立一支王霸之兵的治军理想和严守军事秘密的保密思想。
12.《火攻篇》
《火攻篇》论述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认为,火攻有五种形式:“火人”,焚烧敌军的营寨、人马;“火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蓄;“火辎”,焚烧敌军辎重;“火库”,焚烧敌军的军需库房;“火队”,焚烧敌人的行军队伍。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火攻要有人员、物资准备,要选好气候条件,实施火攻还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明主应慎战,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13.《间篇》
论述间谍的意义、种类和使用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要做到“知彼”,就要用间。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即利用和收买敌方境内的普通间谍;内间,收买敌方官吏而形成的间谍;反间,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效力;死间,是了解我方虚假情报后潜入敌境,又为敌人发现和捕获,供出假情报而被敌人斩杀的间谍;生间,是我方派到敌国收集情报后可以回来报告的间谍。在“五间”当中,反间最为重要,待遇也最优厚。
(三)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十三篇,运用“舍事而言理”的叙述方法,把用兵中的各个方面、各个枢纽,陈述得精密而周全,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饱含丰富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兵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首篇《计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不要轻启战端。为此,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但“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要积极备战,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战争指导者战前要认真比较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做到“未战而庙算胜”;要不惜重金使用间谍,以充分掌握敌情;要积极备战,“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要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等等。正是出于慎战的考虑,孙子告诫:“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2.“兵贵胜,不贵久”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武认为,兵事与经济关系密切,兵事要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饷、武器等各种费用,“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如此大的消耗,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否则“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所以“兵贵胜,不贵久”,进行战争应力求速战速决。孙武还认为,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要在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去死,而不怕危险。
3.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孙武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又要“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不可偏废。孙武治军理论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式”。对于军队,孙武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唯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他还十分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者,国之辅也”,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是国家“安危之主也”,一个“知兵之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皆备,还要“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品德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他还特别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房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必须避免。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在战略上,孙武主张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究其实质,就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非军事手段使敌人屈服。孙武认为,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即“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胜规律
孙武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他指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做到“知彼知己”,首先要预知胜利的方法,即“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其次,要知彼,主要靠用间来做到,用间为“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是军队行动的依靠。而“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做到知己知彼,就可以“先胜而后求战”。
6.重谋尚诈的谋略思想
(1)庙算制胜
孙武强调胜败取决于“庙算之多少”,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败见矣”。庙算就是要在战前详细测估各种主客观条件,多方面比较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具体要做到“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开战前计算得高明即“算无遗策”就战之必胜,计算得不高明(或估计错误,或顾此失彼)就战之必败。
(2)避实击虚孙武以虚实理论为作战原则,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虚实。虚实的含义广泛,包括构成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如兵力的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部署的严松、坚瑕;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处境的安危、险易、利害,等等。孙武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他认为,将领要正确运用谋略,巧妙地调动敌人,造成决战战场上我实敌虚的态势,从而达到以实击虚、胜于易胜的目的。
(3)诡道制胜
孙武认为“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用兵打仗本身就是一种诡诈行动,它的使用范围涉及到了战争的全部实施过程。战前要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对此,孙武提出“诡道十二法”。他说:“故能而示之下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职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诡道的应用,在于通过隐蔽自己真正的企图来造成敌方的错觉和失误,我方却能够顺利地实施战略战术部署和用兵计划。对此孙武总结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四)地位和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军事学专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孙子兵法》寓意精邃、论理精微,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在《孙子序》中他赞扬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代《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列居第一,充分说明了它兵学经典的地位。明代的茅元仪在其编撰的《武备志》中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除了在军事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孙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体育竞赛等诸多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都把《孙子》作为培训企业经理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说:“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中,《孙子兵法》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