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术基础入门-雕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象牙雕

    一、发展概况

    象牙雕刻也叫牙雕,是指用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在我国古代诸多的工艺美术中,象牙雕刻是一门具有独特风格的种类。象牙雕刻属于有机质,纹理细密不规则,表面滑润如玉,是一种极好的天然雕刻材料,用之雕刻而成的器物堪称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合璧。古人看重了它高贵的气质,赋予它许多美好的象征。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绽放出耀眼的异彩。所幸的是,在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屡见有牙雕品出土,使我们能拂去历史的尘封,重睹远古牙雕的原始风貌。中国的象牙雕刻从汉代起进入低迷后,至唐代开始复苏,经宋元时代的积累,到明清时代已形成厚积薄发之势。清朝的康、雍、乾三朝是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

    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就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中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门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

    1.原始社会时期的牙雕

    我国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起源非常早,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镂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艺制品。这些史前的牙雕,充分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雕刻艺术的各种理解,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原始人类的创作才华和表现力。

    2.商周时期的牙雕

    在商代的牙雕和骨雕之间,两者工艺上没有明显的区分。商代手工作坊遗址中存在的骨料和牙料堆放在一起的情况,说明了两者是在同一作坊制作的。

    商代牙雕盛行还有赖于它的制作材料比较丰足。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象”字,并有捕获大象的记录。安阳殷越还曾发现了商代的象骨。这说明四千多年前,中国江汉平原北部的山林地区有大象类生物出没其间,约一千年后的商代,这种生物仍然存在。商代之所以盛行象牙雕,恰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生息着很多大象群,有丰足的牙雕原材料。

    中国的牙雕业发展到西周时,已从骨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它的内部分工比较严谨,各个作坊大量制作单一品种,且多以生活器具为主,尤以牙骨笄为多。

    3.秦汉时期的牙雕

    到秦、汉时,由于长时间的大量捕杀以及气候变冷,黄河、长江流域的犀牛、大象已经不可能在野外生存,其分布范围也迅速减到西南地区。中国古代的犀角雕、象牙雕由于原材料渐趋短缺,作品骤减,以至于变成当时达官贵人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

    4.隋唐、宋元时期的牙雕

    唐代继隋统一中国后,经过唐太宗“贞观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当时政治强大,经济繁荣,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活跃。据史书记载,唐朝与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印度、泰国、缅甸、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等)在艺术和宗教文化上往来很多。当地盛产象牙、犀角和珠宝,时有进口,数量、质量也比较可观。这样,唐代牙雕业的发展便有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时牙雕艺术的繁荣和表现题材的开拓。

    宋元时期,中国再次呈现民族统一的局面。因此,在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的形势下,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的牙雕材料多依赖于进口。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次就从外国进口象牙7795斤。

    宋代牙雕有一个惊人的变化,或者说它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其标志就是“鬼工球”的发明。“鬼工球”的外观为一个球体,表面刻镂各式浮雕花纹,球内则有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且所套的每一层球里外都镂刻精美繁复的纹饰,显得活泼流畅,玲珑空透。

    到了元代,统治者虽然轻视文人,导致“十儒九丐”,但对工艺却很重视。立国不久就“籍人匠42万,立局院七十余所”(《秋涧文集》),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需要。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出现官办、民办两种,牙雕业就在这种态势下维持和发展着。

    5.明代的牙雕

    明代牙雕在元代牙雕的基础上吸收了竹、木、犀、石、砖的雕刻工艺特色,在北京和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等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文献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明代的象牙雕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368~1505年,牙雕在宋元牙雕的基础上缓慢发展,其象牙来自我国广西、云南和交趾,以及安南和西亚、东南亚地区,传世的牙雕绝大部分是由皇家御用监造办;1506~1644年,牙雕是以东南沿海大城市为基地发展起来的,这时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广州等大城市和商埠,其雕刻工艺与镶嵌工艺空前的兴隆。

    6.清代的牙雕

    清代牙雕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已经逐步走向小品雕刻。象牙、犀角制成的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墨床、镇纸以及文具盒、印盒、画轴、画托等都是当时上流社会比较常见的工艺珍品。它的工艺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纹饰为装饰题材,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在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之处。

    总的来看,清代中期以前,牙雕艺术创作和生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期以后,艺术创作走向繁琐、堆饰,格调不高。

    二、牙雕的种类

    牙雕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牙雕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多。现将一些主要种类略加概述。从牙雕的历史发展来看,按照牙雕制品的用途,可以大致分为:立雕类、用具类、文房类、陈设类和佩饰类。

    1.立雕类

    立雕类牙雕也可以细分为人物造像和动物立雕两类。

    象牙立雕在明、清牙雕中占有重要比重。人物造像的类型有:官吏、老翁、仕女、神怪、佛像、基督教像等,涉及面非常广泛,全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

    老翁像在明代牙雕人物中占有很大比重。老翁的形象多为高额长髯、宽袍大袖、面容慈祥,一副乐天逍遥的神情。明清牙匠们虽利用象牙端部的弯曲造像,但很少将老翁雕成驼背状,而是或侧或仰,显得神态安详。明代仕女像大多神态端庄,选用的牙材也比较直,雕刻出的仕女亭亭玉立,一般还作茜色处理。

    2.用具类

    用具类牙雕可以细分为礼仪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两大类。礼仪用具类牙雕包括:象牙笏板、象牙钮印等;日常生活用具类牙雕包括:象牙扇、象牙席、象牙香熏心以及用象牙雕制的盒、盘、担篮、杯碗等器皿。

    3.文房类

    文房类牙雕包括:用象牙雕制的笔筒、笔架、笔管、钤印、臂搁、镇纸等,以明、清器最为常见。

    4.陈设类

    陈设类牙雕包括:牙雕插屏、牙雕挂屏、牙雕图屏、牙雕如意、牙雕摆件等。陈设类牙雕多采用圆雕及透雕等技法,工艺复杂,难度较高,造型巧妙独特,作品精美绝伦。现存的陈设类牙雕见有牙雕宫苑山子、三羊开泰图插屏、牙雕彩绘婴儿插屏、牙雕彩绘风俗图挂屏、牙雕花鸟如意、牙雕五蝠捧寿葫芦、牙雕海市蜃楼景等作品,可谓独具匠心、美轮美奂,令人赞叹不已。

    象牙雕5.佩饰类

    佩饰类牙雕包括:象牙佩、象牙环、象牙璧、象牙钩、象牙胸针、象牙鞘、象牙嵌件等。

    除以上列举的几大牙雕品种之外,还有牙雕玩具(诸如有棋之类)、鸟笼、鸟食罐等,凡此种种,颇为丰富。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牙雕器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三、牙雕的雕刻技法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古老而年轻,从原始的单线阴刻、浅浮雕到精细繁琐、玲珑剔透的镂空雕,从素雅单一的色泽到嵌刻染色的五彩缤纷,这一步步的发展,都一一记录着中国牙雕技艺不断丰富和前进的足迹。

    1.圆雕

    圆雕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前面提到的立雕类多数是用这种技法雕制而成。象牙细腻、温润而具韧性的质地,再加上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使其圆雕作品表现力极强。莹润逼真的造像人物,美轮美奂的陈设摆件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2.浮雕

    浮雕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巾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是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意到即止。

    3.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象牙中常见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又相互独立,每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又镂刻有浮雕花纹。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最多可镂雕48~50层。

    4.劈丝编织

    在清代,广东派牙雕在全国牙雕艺坛独领风骚一百多年,不光是靠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门绝技,还有其他的独特技艺,其中象牙劈丝编织工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绝活。从某种角度来说,象牙只有在温润的环境中,才易抽丝编织,边种技艺在气候干燥、寒冷的北方,则行不通。所以,这种技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特色之一。

    5.象牙丝编织

    象牙编织就是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分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极细小的薄片,又称“牙丝”;然后编织成牙席、丝编宫扇、丝编花篮、香熏或灯笼之类的工艺品,这是一种精工细作、风格独特的象牙制作工艺。

    6.象牙微雕

    与气魄宏大、壮观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如画的大干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它的形虽小,但内涵和境界却不小,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魄。在1992年的“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上,微刻专家樊星涛先生参展的象牙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图》,一举获文化部“金奖”和“第一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两个奖项。

    7.镶嵌茜色

    镶嵌和茜色并不是牙雕工艺的首创,它也是从其他工艺中移植过来的。但是,经过牙雕艺人的融合创新,牙雕中的镶嵌和茜色亦非其本来之面貌,它与镂空透雕、劈丝编织等技艺共同构成了中国象牙雕刻工艺的特色。镶嵌工艺在牙雕作品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象牙雕刻品的外壁上,预先雕刻出一暄的图案(阴刻),然后再用其他色泽艳丽的物质,刻制成一定的形态,镶嵌于象牙器外壁的图案中,组成色彩浓艳的装饰图案纹饰;另一种是将象牙片刻成一定的造型,如山水、人物、动物、花草、树木、楼阁、亭台等,嵌刻在一定的图案中,同时用其他彩石、宝石等色泽艳丽之物质,刻成一定的造型,镶嵌在图案中与象牙相配,使图案画面有色彩感和立体感,达到更美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根雕

    一、发展概况

    根雕是作者根据树根、竹根的树皮、枝权、疤节、疙瘩、孔洞以及腐朽的纹迹等天然形状、质地、纹理、色泽等,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经过巧妙构思后,稍加雕刻和艺术加工而成。根雕注重传神,不求形似和逼真,以表现自然天趣为妙。根雕制作一般分为取舍、整形、拼接、雕刻以及后处理等工序。根雕作品的题材广泛。作品的规格依据根桩的大小而定。品种有几案、桌椅、屏风、手杖等实用品和供居室雅玩、陈列的欣赏品。

    根雕又称根艺或树根造型,是以各种树木或竹子的根桩为原料雕刻人物、动物等形象,通常也指用根桩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据《齐书》记载:南齐高帝曾将竹根雕刻的如意赠与隐士。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诗描写根雕人物。宋代,根雕艺术更加成熟,《太平广记》中记述了树根雕刻的狮子,其“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明代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也记载根雕木龙,状如龙,遍体波纹如鳞,重500千克。明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嘉定(今属上海)竹刻艺术家朱松邻及其子朱小松、孙朱三松也擅长以竹根的自然形态雕刻人物、蟾蜍等。

    清代,根雕名家辈出,作品广布于世。近代学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记载了明至清代根雕名家50多人。北京颐和园等处藏有不少清代根雕作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根雕有了很大发展。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根艺研究会,组织并指导根雕创作。中国根雕作品先后到过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展览。

    二、制作工艺

    根雕制作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

    1.原料选择

    一块自然根不经加工就是一件根艺作品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具有自然美的根材却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有。能否发现它的美,这取决于人们是否留心及审美能力如何。对不从事根艺创作的人来说,一般是视而不见其美,引不起人们注意的。但是根艺爱好者却能慧眼识材,进而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根雕创作的根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拣。从山坡上、道路旁、梯田边拣,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

    寻觅根材也不能没有重点。根艺家的共同经验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最艰苦的条件下。相反,在平原上、沃土里生长的根,则很少有奇特形态。因此,要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确定寻根的重点方向。

    2.根材的种类

    自然界可供选择的根材是很多的,有乔木、灌木、藤萝、竹子等。古人进行根雕创作的根材有檀香、紫檀、樟木、松、竹、藤、桑等,质地坚硬、光滑、细腻,纹理清晰,适宜进行艺术加工。各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可供选择的根也不同。在东北有柞、栎、杨、榆、椴、桦、映山红等硬杂木的根;华北地区有山枣(也叫酸枣)、荆条、松树、刺槐、椿树、山葡萄等树根;在南方有黄杨、铁杉、金钱松、龙眼、老君、紫香、竹、藤等木本植物的根;在西北和西南也有一些奇根可供选用。

    3.工具及辅助材料

    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时,如火烤、蒸煮、防虫处理时还需要一些特用工具,但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备。

    根雕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还有些辅助材料,如胶(水胶、乳胶)、石蜡、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着色时,还要准备所需的颜料。

    4.根雕的创作手法

    根雕创作就是对所选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进行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线、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以多种题材和内容来寻找材料本身的可用价值,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创作的整体形象。

    5.根雕制作技法

    根雕制作应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创作什么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在雕琢方法上应是“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态的磨制方法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

    三、根雕保存方法

    根雕作品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艺术品,一旦开裂或被虫蛀,便会影响它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根材的防裂、防虫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防裂处理有多种方法,如自然干燥法、蒸煮法、烘干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时加上适当的漂白粉、杀虫药等,可将里面的虫菌杀死。用经过防裂、防虫、防霉变处理的材料制作的作品,一般不会出现干裂、变形、虫蛀、腐烂、变色的现象。

    干剥:把根放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使表皮变软,然后再用相应的工具剥,比较省时、省力。许多根艺家都有自己的去皮方法,只要不损坏或少损坏木质,制作者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有时根据创作需要可不去皮或保留一部分表皮,加以利用。另外还要剔朽,主要是把藏污纳垢的朽烂部分剔掉,目的在于除去根上的污垢和隐藏的虫菌来防止其腐烂,同时也增加了材质的洁净和美感。

    第三节微雕

    一、发展概况

    微雕艺术属雕刻艺术类,只不过被雕刻件的面积极小,因此称“微”。

    微雕从狭义上讲,即在豆、米般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及发丝等物上镂刻书画诗文;其作品需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才能分辨字画,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明代苏州的微雕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中学语文课上所学的《核舟记》,说的就是苏州府的一位民间雕刻家王叔远,以长不逾寸的桃核一枚,雕成《东坡赤壁夜游图》,令人叹为观止。

    在清代道光年间,吴县沈君玉用橄榄核雕驼背老人,形象逼真,甚至老人手中折扇扇面上的四句诗也清晰可辨。建国以来,苏州微雕出现过梁肖友、答松元等名流和董兰生、沈为众等后起之秀。

    解放后苏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努力访求微雕民间艺人,鼓励他们重操旧艺。近年来,微雕艺术发展到了惊人的高度,创造了一批旷古绝今的微雕细刻绝作。最使人不可思议的是,艺人把象牙微雕和发刻相结合,将绿豆般大小的象牙雕成一个地球,再在其上镂出比发丝还细的经纬线,赤道处雕出凹槽,镶嵌一根头发,头发上再用中英文刻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枚取名为“友谊环球”的微雕作品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稀世珍品。

    微雕艺术虽然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在刻雕工具上而且在被雕件上都会科学地创新。

    二、原料与刀具的选择

    1.特选的材料

    橄榄核微雕材料是微雕的基础,可用来制作微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要经过选择,大体上有五大类。金属质地:包括金、银、铅、锡、铜、铁等;矿石质地:包括宝玉、宝石、玛瑙、翡翠、水晶、叶腊石、滑石等;陶瓷质地:包括陶瓷、泥等;动物质地:包括象牙、兽骨、犀角、牛角、鹿角、贝壳、琥珀等;植物类型:包括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竹根等。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艺术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软硬程度分为软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两大类。一般地说,选用质地贵重的材料创作的微雕艺术品更珍贵、更有收藏价值。

    2.特制的刀具

    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选定了要进行磨制,磨制刀具是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有人说,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细微的字,笔划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须比笔划更小,肉眼当然看不见,这就要凭手感、凭意念去磨制。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长短大小之别,刀口还分为圆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状。这些一般都要创作者自己制作。

    三、微雕注意事项

    1.独特的构思

    同样一块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很有可能创制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构思设计,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只有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和特长,让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2.特别的眼力

    眼睛看什么呢?看字的重心、笔划长短、运笔走向、结构稳定等,这些是决定字写好写坏的要素。而且要刻那么小的字,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练眼力时,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专心致志地注视某物,经常练,时间久了物体就会越来越大,看得越清楚。

    3.特有的指功

    所谓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敏锐、灵敏能力。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功夫到家了,再硬的材料都会吃刀,任何质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但都必须达到上述要求。

    4.特异的意念

    微雕字、画笔划都很小,而且在制作时会出现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笔划的,这当然只能凭手感、凭意念,雕刻时笔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恰到好处,一气呵成。意念要靠自己练习。要练到凭意念,把力量、感觉都集中到刀口,达到意到、力到、气到、舒展自如、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用看就可以写可以画,刀随意念运转,丝毫不差。

    5.特殊的毅力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微雕创作更要有特殊的毅力。

    此外,要创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要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装潢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第四节朱金漆木雕

    一、发展概况

    宁波朱金木雕发展至今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

    汉王延寿在《灵光殿赋》中,写过“飞禽走兽,因木生姿”的句子。灵光殿是子虚乌有的,可是汉代漆金木雕的雏形,已经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显示过绚丽的光彩。

    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

    朱金漆木雕基本形成于唐宋时期。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宁波气候温湿,是漆器和木雕的最早发祥地;二是唐宋时期明州的经济繁荣,木构建筑及装饰物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三是当时中国北方处于战乱,浙东相对稳定,加上航海业的拓展,朱金木雕的技艺更是得以发展。

    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窦寺等著名的寺院里,很多佛像在造型上就运用了这种工艺。

    在浙江博物馆的民俗馆里,两件“镇馆之宝”——“万工轿”和“千工床”,就是朱金漆木雕工艺的完美体现。

    “千工床”犹如一座小型的宫殿,床前有高高翘起的数层楼阁挂落,不厌其烦地雕刻着戏曲人物、奇珍异兽,床的前部包含了衣帽柜、食品柜、梳妆台、马桶箱,真正是满足了古人“人生在世,半生在床”的愿望。

    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二、制作工艺

    朱金漆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运用贴金饰彩,结合沙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等工艺手段,撒上云母或蚌壳碎末,再涂上传统的中国大漆制成,图案造型古朴,刀法浑厚,金碧映辉。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

    从木雕的角度看,是“七分雕刻,三分漆”,而从漆工的角度说,则是“三分雕刻,七分漆”。可见木雕和漆工必须通力合作,才能造就出完美的朱金漆木雕工艺。

    第五节竹雕

    一、发展概况

    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

    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子上了,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竹制造生产和生活用具。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装饰,与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无差异。

    1.先秦时期的竹雕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一般就是用竹片制成的。这种芴的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与芴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于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战国时期,漆器盛行,漆雕艺术繁荣。漆器的器胎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积竹制成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后来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艺术化的倾向。湖北出土的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就是这种艺术化倾向的产物。

    2.汉唐时期的竹雕

    目前见到较早的汉唐时期竹雕,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这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

    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花鸟纹的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现存日本国正仓院的中国唐代竹制尺八,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三节,遍体纹饰。正面有压孔5个,背面1个。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孑L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

    汉唐时期的竹雕在整个竹雕史上,还处于艺术初创阶段,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表现手法——线刻。它的特点是注意外在的造型。

    3.宋元时期的竹雕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4.明清时期的竹雕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体现风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无几。

    5.近代竹雕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中国的城乡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这一时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阴刻、浅浮雕为之,深雕、圆雕等技法很少应用,因此显得单一、平浅。雕刻者中虽也有能书善画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画稿再行雕刻,既无创意,作品层次亦少,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画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飘逸流动。于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竹雕艺术,又很快回到原来的匠人作品。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康庄大道,竹雕艺术才终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二、制作工艺

    竹雕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著称,潮州工则以透雕见长。

    1.圆雕

    圆雕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

    2.浮雕

    浮雕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的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与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3.留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时表皮已由青转白。所谓“迹若粉描”,与留青之花纹正合。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黄色,但此后变化不大。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4.透雕

    透,意为穿透,透雕又称通雕。通,意为贯通。有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底版使图像空灵突出。镂空又分为单面镂空雕与双面镂空雕。有在圆雕基础上作镂空透雕,雕出内层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层透雕,多的可达五六层。

    5.贴黄

    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黄器以木为胎。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实用价值,所以贴黄器是值得并应该提倡的。不过贴黄甚薄,只能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的贴黄器,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

    第六节泉州木偶

    一、发展概况

    泉州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当时,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在当时反帝思潮影响下,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的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

    近年来,改革创新,增设天桥式立体舞台和“地台”,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据剧情需要又发展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与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层次,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二、制作工艺

    1.花园派木偶头

    典型的花园派木偶头雕制过程是:选材、粗坯(刻划出五官等)、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腊等十几道工序。男的木偶角色或是采用真发,或是直接用樟木刻成发髻。有的还要加上胡子,胡子的颜色有四种:黑色、红色、灰色、白色。胡子的式样有长的、短的、八字等,根据不同的角色搭配。女旦头都是采用真发做为发髻。

    2.工艺流程

    先选取上等樟木,劈成同木偶头等高的三角面,然后将所要雕刻的头像,按面部比例用刻刀定点(眼、鼻、口三程位置),从眼部人手顺序刻下来,后刻耳朵。

    大体轮廓刻好后再逐一加深。然后用刻刀将脸部加以全面修整,切忌用砂纸拭擦抛光,以防损伤细部结构。

    同时将头颈部分挖空,方便演出时候套入食指表演。若是刻制三块组合活动的构件,等脸部刻好修光后再分别装上。若是刻双眼活动的头像,就从脑袋后打个洞接通眼部,装上活眼再用木块塞上。

    接着在白胚纸上裱褙棉纸,施以拌水胶过滤的黄土浆,待干后磨光,再用篾刮子分出五形并进行补隙、修光等手续。

    然后应用我国传统彩绘颜料:金、银、锌粉、辰砂、银朱、藤黄、佛青、墨等进行敷彩,这种色彩经久不褪。画好面谱后,再用刷子蘸四川石蜡拭光。

    如有须发之类的,则留待最后去完成。

    以上数十道工序,都只用大小刻刀数把、圆凿一支、手锯一把、篾刮子一支、画笔若干、刷子一把、蜡盘一块而已。

    第七节砖雕

    一、发展概况

    砖雕是一种不被常人所熟识的民间工艺,它往往“高高在上”,难入匆匆而过的人们的目光,但它确实与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十个世纪,成为史事沧桑的见证。

    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双钩纹和方格纹等。战国至秦汉,除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画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四川省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不仅内容充实、刻画细腻,甚至采取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把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里。这种高妙的手法,为以后徽州砖雕的浮雕、透雕等立体刻画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宁波天一阁的砖雕画像砖的强劲风势,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随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来居上,精美有加。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代相比,却大有逊色。唐代建筑用砖,以莲花、葡萄纹最为多见。唐代砖雕比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阳发现的修定寺塔。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

    单层方形的修定寺佛塔,用菱形雕砖饰面,各种形式的花砖计有3775块,嵌砌面积达300平方米,没留下一处空白。上面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动物和以莲花为主的图案。四隅亦装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自檐部起整个壁面如同覆垂的一幅华丽的大幅幔,每一菱格一个单元,其图案包括道人、菩萨、武士、童人、胡人、天马等共有72种。

    到了宋代,墓砖雕刻较为普遍,不过这种砖雕技术与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砖雕为浮雕,或半圆雕的人物,镶在四周墓壁上。

    明、清两代徽商遍布全国,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在外面赚了钱后,都要回乡办教育、搞建筑。徽州多山多水,鲜亮多彩的建筑琉璃使人眼花缭乱,反而不如青瓦白墙更醒目,于是在建筑上使用砖雕、石雕和木雕很快便风行起来。

    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砖雕艺术将以它“取材简易、雕制便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雅俗共赏”等优点,更广泛地进人人民的生活,它将会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一样,通过艺术实践的革新,创造出更完善的风格来。

    我国的民间砖雕流行于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因地域环境的不同其创作技法、题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总体上北方体系的砖雕工艺纯熟、造型洗练、风格古朴而豪放;南方体系的砖雕技法更为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绮丽,蕴含阴柔之美,典型之作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和河州砖雕。

    二、制作工艺

    砖雕是在一定的器型内布置一个或一组恰当的纹饰,既要考虑砖雕本身的精美,又要考虑整个建筑的和谐统一。因此,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要力求完美。

    砖雕一般是先烧后刻。选细泥和水搅拌,过池沉淀后排水取泥,做成砖坯阴干人窑,掌握好火候和浇水分寸。砖色以青灰最好,太脆易进,太嫩易碎。砖制成后,经“打坯”、“出细”两道工序完成。所谓“打坯”就是通过构思凿出画面轮廓、层次,使物象定位;所谓“出细”就是精雕细刻。砖雕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工艺,对匠人的经验、修养要求都非常高。砖雕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刀法有圆刀、平刀、直刀、斜刀等。

    砖雕图案的题材相当广泛。以人物为主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和习俗等;以花鸟、动物为主的有梅兰竹菊、荷、石榴、蔬果、狮、象、麒麟、蝙蝠、鱼、雁等。

    第八节泥塑

    一、发展概况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7000年前;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000年前。可以确认,这些都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了。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泥塑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山东高密、陕西凤翔等。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二、泥人流派

    1.天津泥人

    天津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2.无锡彩塑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来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多,故称手捏戏文。也有捏佛像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亡,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因此,这种彩塑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3.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历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种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凤翔泥塑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4.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的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品,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使色彩显得鲜艳、对比强烈。同时,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三、制作工艺

    1.泥塑一般工艺流程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让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并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的附着力。

    2.“泥人张”工艺流程简介

    “泥人张”创始人的作品能保存至今160年不燥不裂,首先在“备泥”上是有讲究的,要选择粘性极强的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进行加工。打制时,将一定量胶泥放在青石板上,用木棰反复砸制,一边砸一边加入棉絮等配料,砸泥的火候非常重要,决定着成品的结实程度和可塑性。打制成型的土坯称为熟土,用油布分别包好,放入窖内保存,随用随取。

    在选定主题、构思成熟后,先进行小稿的创作,即制作出作品的泥塑小样。对小样进行斟酌修改后,就可以开始泥塑创作了。创作的手法有拍、捍、压、挑等。泥塑成型后,要经过由粗糙到精细的细化过程。

    泥人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全部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纯土制的泥人就成功了。有些泥人还经过了砖窑的烧制,使其更加结实牢固,可长期保存。

    彩塑的泥人,要经过色彩和图案的设计与调配,细致地铺在泥坯上,最后将小配件固定于相适的位置上。这样,一件精美的泥塑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