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耐住寂寞,30几岁打破沉默-借助别人力量,乘势而为打破沉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0几岁的人,做事要善于借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说的都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预先写好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更形象地说明了借取外界力量的重要性。30几岁的人,如果你相信靠着单打独斗能够成功,那么,读完这章后,相信你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学会借力的人,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事必躬亲,这种做法不可取

    孔子的学生宓子贱有一次奉命去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宓子贱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乐,给人一种不管政事的印象,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他的前任官吏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贪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当地治理好。于是他请教宓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啊?”宓子贱回答说:“你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治理,所以十分辛苦却成效甚微。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的。”

    30几岁的人可能已经是公司的中高层领导,衡量一个管理人员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在于他能做多少具体的事务,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充分授权并借助下属的力量去完成团队任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古人说:“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群贤皆散。”其意思是说:凡事喜欢事必躬亲者,往往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而导致众多贤能的人不能往一个方向努力,进而也就失去了组织存在的意义。这一说法对现代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如果上级领导事必躬亲,那就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学会放权,既可以培养出得力的自己人,又不至于让自己活得太累。

    小汪和小利是某公司的两个新晋生产经理。小汪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熟悉生产流程,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处事冷静果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早上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首先去了解夜班的生产情况,然后去安排一下当天要做的事,紧接着是班前会议,会中他会详细地为下属安排工作。一天的生产工作正式开始后,他很少离开生产车间,总是在现场对工人进行技术上的监督与指导。即使是有事外出,他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生产车间的人和事,经常是电话不断,因为车间出现的任何事情和突发情况,下属都要去请示他,而不敢轻易作出决定。小汪可谓是忙碌至极,但他自己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却对下属很不满,下属的无能让他很着急也很无奈,心中老是感慨没有一个人做事能让他放心!

    与小汪相比,小利可以说是个聪明而高效的经理。每天工作开始前他会把车间里的各项工作授权分配下去,同时,为了防止个别人谋取私利,他规定所有的工作根据其特点在横纵方向上各有相应的监督与制约措施。比如,对成本费用的管理,生产成本由副经理掌握,并下发细化到各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组长会掌控本组的总成本,而全车间的单项材料费用又设立专门的材料员控制。在这样的网络中,每个点都处于其他点的约束下,也对其他点产生约束力,形成了“人人有权力,人人说了不算”的有效机制。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其他人的监控之下,所以有困难不是找经理解决,而是要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可。这样一来,该生产车间的员工都能把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偷懒。

    而且,在工作之余,小利还经常外出学习,并不断地改进车间的管理,同时还推行车间文化,让员工对工作产生认同感;实行知识管理,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激发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搞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发明和创新;此外还很注意完善各项制度上的漏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小利认为员工才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生产力要素,因此,他还会花较多时间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工作起来也尽心尽力。

    可以说,在现实中,类似小汪这样的经理并不少见。应该说他是个敬业而能干的经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会干的经理,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经理。经理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他的职责是充分地发挥好下属的能力,协调整个团队进行有序、高效的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小汪在工作中总是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下属却要处处请示,处处汇报,没有工作自主权,也不敢轻易作出决定,进而导致了部门工作效率的低下。

    而小利的做法无疑是恰当而成功的,也是值得新晋经理去学习和借鉴的。因为首先他知道对下属进行授权,并且通过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保证了授权制度的成功。其次,他还做到了用“制度”代替“人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充分调动了下属的积极性与工作激情,进而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与战斗力。

    领导亲力亲为,不仅会使工作效率低下,还会打击下属的工作热情。因此,领导事必躬亲,其实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由于领导不肯放权,下属在工作中感觉自己的价值不被承认,最终将导致人才流失。这是一个悲剧--有过于能干的领导,结果导致有才能的下属流失,剩下的是一群不愿使用大脑的庸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现代企业中的管理者,特别是一些30几岁的新晋经理,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所有事情都要去管,从来不放心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这样下去,势必会忙得焦头烂额,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成效。

    其实,作为30几岁年轻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和学会充分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充分地进行授权,以便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地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与压力。

    开口求助,别担心丢面子

    30几岁的人,你是否知道企业在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时,还包括他是否会寻求外在帮助。因为在团队合作中,既要团结他人,帮助他人,也要懂得求助他人,这样才能把所有的资源综合利用起来,达到最佳效果。而一味考虑面子,不肯求助,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据说非洲有一种体积很大的鸟,能像鹰一样高高地飞翔。可是在无风的天气,人们却可以轻易地抓到它,因为它们飞翔时,是要借助一定的风力的,没有风的时候它们是飞不起来的。只有凭借风力,它们才能飞得又高又远。

    可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才能完成和实现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借助外力会使事情完成得更好、更轻松。

    但是,求助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因为你不能什么事都要去找别人帮助,也不能随便就去求什么人。求助也是一门学问,要在合适的时间求助合适的人。至于什么时候求助什么人才适合,那就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和总结,再找准机会具体运用。

    要说明一点的是,求助别人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一种合作方式。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谁也不是独立的,都是彼此相连的,所以,求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担心自己跑到别人的办公室请人帮助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可能会碰到诸多的困难和麻烦,比如工作流程、资源配备、资金需求、市场因素、上级领导的风格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和困难,可能正是阻碍你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影响着你的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降低了你的绩效水平。这个时候,不要犹豫,要勇敢地说出你的困难,请求同事和领导的帮助。

    求助别人,不仅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还能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起到相互促进和结交朋友的作用。所以,需要的时候,大胆地求助别人吧,不要害羞,不要顾虑,即使被拒绝,得到帮助的也会占多数。只要你真挚、大方、坦诚,相信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帮助。

    实现理想,需借助别人的智慧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聪明的人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同时,总会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借助别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谓“兼听”,就是指多方面地听取;“明”就是明辨。这句话告诉我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单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会糊涂,犯片面性的错误。究其原因,是由于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人们受自身知识、经历、观念、涵养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在见解上有所缺失。如果把多种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舍其谬误,取其真谛,自然就更公正合理。

    历史上,齐威王善于倾听邹忌的意见,所以有“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唐太宗善于采纳魏征的直谏,始有“贞观之治”;假若刘邦不善听谏言,且项羽又不刚愎自用,何以有汉家邦国?如果赵奢不听许历的建议,何以能在领兵救韩中挫败秦军夜袭的阴谋而大败秦兵?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才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还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从别人的见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减少失误,取得成绩。

    我们说,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每一个有志者必须具备的品格。江海不辞涓滴,高山不拒细石。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将受益匪浅。

    在陈景润还是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时候,便曾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术论文《堆叠素数论》中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华罗庚得知后十分高兴。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当众宣读原信,并建议大会邀请陈景润参加学术会议。

    罗兰德说:“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分析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对别人意见的态度,实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胸和未来成就的大小。古往今来,有太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的人以惨败而告终,无论是政界、军界,还是商界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国有一本畅销财经小说曾经针对某知名电脑公司的破产写道:“公司的失败,是败在了古老的东方传统上;败在了其创始人不听董事成员的意见上;败在了一种刚愎自用的用人机制上。”

    那家电脑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享誉世界的知名电脑公司。这样一个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技术型公司,最后不是败在了竞争对手的手里,而是败在了公司的接班人的手中,也败在了董事长不听众人意见、刚愎自用的性格上。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当然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而事实上董事长的儿子当时还没有能力来管理如此庞大的公司。面对众多创业元老和董事会成员的反对,董事长坚持己见,硬是做出了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人事交接。这样便直接导致了公司其他骨干的离职和人心的离散,加上公司的决策失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在其儿子主政几年后便开始陷入危机。等到董事长觉察到危险并开始寻找补救措施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公司最终以倒闭而告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人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人掌握真理,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种自负甚至自恋的人是可笑的,有时也是可悲的,当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一般来说已经晚了。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吃,“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大概是每个失败者最想说的话了。

    30几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主观武断,独断专行。而是在对待事物时,要有判断能力和决断能力,要拥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做一个听取别人意见的“录音机”,而应是一个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加工厂”。要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做一个正确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吸收和采纳正确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作出决定。

    取长补短,通力合作能双赢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损毁了,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由此带来的损失也是难以挽回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强调合作是必须的,不要害怕个体的利益受到侵害。只有当整体的利益都得到了提升,个体的利益才会得到保证。

    有一位农民,自家种了许多优良的水稻。刚开始时,长势特别好,让邻田的农民十分羡慕。然而到了收获的季节,他的水稻竟然颗粒无收。

    于是,农民请教了一位有名的水稻专家,得到的解释让他大吃一惊:一个优良的品种,得到的却是劣质的花粉--周围邻居的水稻品种没有他的优质。所以,那位农民失败了。

    在自然界,没有谁一直是孤立存在的。30几岁的人更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懂得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利用他人的特长取长补短,就能各取所需,达到双赢的目的。

    小猴和小鹿在河边散步,它们看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小猴对小鹿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要过河,但小猴的个子实在太矮了,只走到河中间,就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就过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树下,但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只得回来了。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要改掉自私的坏毛病,团结起来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小鹿帮助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爬上桃树,摘了许多桃子,分给了小鹿一半。

    他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猴与小鹿,就其个体而言,尽管都有自己的特长,但如果“单枪匹马”,则是摘不到桃子的。然而,一旦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后,就出现了取长补短的奇迹--轻而易举地摘到了桃子。

    这就是彼此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所取得的效益。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丹麦天文学者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花了很长时间观测行星的位置,遗憾的是他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很有理论研究才华。结果,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论研究,终于发明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显然,离开了开普勒,第谷的观察材料或许派不上用场;离开了第谷,开普勒也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位学者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不可否认,在一个大集体里,干好一项工作,占主导地位的往往不是一个人,关键是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必须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并且要懂得多为合作者着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揭示了世界万物都有“长短”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发挥万物的长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发挥好自己的特长,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人生苦短,知识无穷,时间有限。正像孟子所说的:“人有不为也,然后有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扬长避短”都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倘若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向对方伸出热情的援手,就可能实现双赢的结局。

    因此,30几岁的人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管自身的能力多强、实力多大、本事多高,都应当以谦卑的心态和甘为人徒的姿态,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劣势互避,通过借势、借力壮大自己,通过扬长、避短完善自己,通过合作、共赢成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自我推销,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其实就算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可以做自己的伯乐。比如自我推荐,当万事俱备时,就只等你站出来推荐自己,展示你的亮点了。这个时候如果你退缩了,没有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那就将失去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

    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写道:“这个世界是由四种人组成的:第一种人让事情发生;第二种人看着事情发生;第三种人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第四种人则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相信上帝在第一种人身上播下了成功的种子,而这种子能否发芽、开花、结果,则全在于自己。”

    的确,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实际所拥有的才能,比他们自认为拥有的多得多。而他们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才能,而在于他们如何运用才能。所以,自我推销是一种关键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成为第一种人,成为主动者和掌控者,成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强者。

    很多年前的一天,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城市,一个年轻人从一列货车上跳下,匆匆赶往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为他通报前,秘书问及他的来意,他说:“我将成为爱迪生先生的合伙人!”

    这一冒失大胆的举动为他赢得了机遇。一小时后,他成为了实验室的一名员工,为爱迪生的工厂擦地板。这一小时的自我推销可谓价值千金。这个年轻人就是埃德温·巴恩斯。五年后,他成为了爱迪生的合伙人,并作为口述记录机(一种使当时的商业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变革的机器)的经销商而闻名于世。

    埃德温·巴恩斯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和爱迪生那短短一小时的会谈。在这一个小时里,他充分地对自己进行了自我推销,最终得以成为爱迪生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的合伙人。

    可见,通过自我推销,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对方看到你的价值,这样,你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推销自己。无论你是谁,每当你遇见某人、向别人解释、和人通电话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你就是在推销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你自己。

    有一个美国人名叫彼克。他出生于波兰,在贫民窟长大,生活极为穷困。他只读过六年书,很小就开始做杂工、当报童。这样一个穷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机遇与幸运对他实在太少。然而,在13岁那年,他偶然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随后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直接交往。于是,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具体问题。他的方法非常有效,很多名人都回信给他。

    此外,只要他知道有名人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参加活动,无论如何都要进入那个场合,与所仰慕的名人见上一面。见到名人时,他通常都只简短地说几句话,便礼貌地离开,不多打扰。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其中还包括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加菲尔将军。

    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他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被他邀请的名人也很乐意执笔,杂志因此非常畅销。彼克本人也因此脱离了贫困的生活,在出版界声名大噪。

    生活是一连串的推销,正如推销员推销产品一样,我们需要推销自己。如果你要找工作,你就要推销自己以得到雇用。之后,你仍需继续推销自己以保住工作。如果你去银行贷款,你必须向银行的工作人员推销自己来获得想要的贷款。老师推销自己的课程,政客推销自己去赢得职位,教士推销自己为信徒布道,律师向法官和陪审员推销自己客户的案子……

    30几岁的人,你是自己的主人,成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无论我们现在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我们身居何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事着一种工作--推销,我们无时不在推销着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自己。推销自己是一种才华、一种艺术。当你学会了推销自己,你就把握了成功的秘诀。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推销自己。

    把自己推销给别人是你成功推销的第一步,为了成功地推销自己,你必须使自己成为大家最想看到的样子,要想办法让人家照着你的方式做事,让他人保持与你同样的看法。在你改变他们的观点时,要使他们喜欢或尊敬你。推销自己,是所有成功的推销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生存技能。

    推销自己有许多形式,向别人推销自己固然重要,向自己推销自己也很重要,这就要求你喜欢自己、相信自己。

    拳王阿里在1974年夺取了第二次世界拳击赛冠军。那次,他在赛前向新闻媒体放言:“我将在5秒之内把对手击倒,令他招架不住。”他说这句话究竟有何目的呢?

    其实,他只是在自我推销而已。当他的对手听到这句话时,自信心便开始有些动摇,并且不敢肯定自己。比赛前当裁判解说规则时,阿里便瞪着他的对手,像是在告诉他:“我要给你一点颜色瞧瞧。”这些都是阿里自我推销的一部分。

    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如果毛遂不懂得推销自己,他的才能就有可能永远不为人知。

    30几岁的人,我们要有推销自己的勇气,要认识到,一个不善于推销自己的人会使自己的才能贬值。走进职场之后,你要通过实际行动推销自己,向上司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而不是一个自我吹嘘的人。你要努力承担那些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高难度的任务,让自己获得较好的发展,这样你才能赢得上司的青睐,在职场上越走越顺……

    人生中到处都有自我推销的机会,只要你时刻坚信这种观点,及时抓住身边转瞬即逝的机会,那么你一定能赢得他人的青睐,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真心赞美,博取好感好办事

    先来读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京城的官吏被调到外地任职,临走之前他去向自己的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准备了100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1顶,不至于有什么麻烦。”

    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要真诚,你怎么能这样?”官吏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人呢?”官吏的话一说完,恩师就得意地点头称是。

    走出恩师家的门之后,官吏对他的朋友说:“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现在只剩99顶了!”

    上面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正直”的老师也未能免俗。

    30几岁的人应该知道,爱听赞美话是人的天性。一个人的价值一旦被认定,就会喜不自胜,在此基础上,你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对方自然就会爽快地答应下来。心理学家证实,心理上的亲和,是别人接受你意见的开始,也是转变态度的开始。由此可知,求助者要想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其真诚的赞美。

    赞美和恭维别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好的“润滑剂”,而且献出这种美丽的话语又不用花费自己太多的精力。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是一种博取对方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要想在求人办事这条路上走得顺畅,就必须学会这一招。

    美国一位企业家这样形容卡耐基:“他是一位会握着你的手,鼓励你、赞美你的人。在我的生活中,还没有碰到一个能赶得上他的人。有许多人,虽然拥有职权,但他们没有嘉许人的雅量,只会讥讽别人,这样怎么能成就更伟大的功业呢?”

    赞美是一种产出大于投入的投资。赞美他人,虽然不需要物质上的付出,但却可能得到绝对超值的回报。

    在某地,一家文化公司想要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写字楼。这一天,公司的张经理在工作,家具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刘找上门来推销办公家具。

    “哟,好气派!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漂亮的办公室。如果我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我这一生也就满足了。”小刘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谈话。他用手摸了摸办公椅的扶手,说:“这不是红木吗?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啊!”

    “是吗?”张经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说完,不无炫耀地带着小刘参观了整个办公室,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设计比例、装修材料、色彩调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结果可想而知,小刘顺利地拿到了张经理签了字的办公室家具的订购合同。

    小刘成功的诀窍,就在于他向被求助者表达了赞美之情。他从张经理的办公室入手,巧妙地赞扬了张经理所取得的成绩,使张经理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样,办公家具的生意也就自然做成了。

    由于人有自我意识,所以,接受任何东西,哪怕是最中肯的劝告,也要受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人向来注意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赞美这种外界评价,就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情境和情绪,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赞美别人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投资,而且投入少,回报大,是一种非常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方式。赞美,可以让你所求之人得到心理满足,开心地答应你所托之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学习这一技巧并妥善运用。

    晓以利害,给对方想要的

    在与人合作时,我们通常都希望别人能遵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但是,要让别人乐意照着你的意愿去做,你就必须得让他明白,这件事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能够获益,他自然会考虑。

    有一次,“钢铁大王”卡内基结识了一位名叫佛里克的青年。此人经营煤炭业,号称“焦炭大王”。卡耐基的钢铁公司需要煤炭,而且他很赏识佛里克的胆识和才干,如果能跟佛里克合作的话,对他的事业将非常有利。

    卡内基知道佛里克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如果不能把他的面子照顾周全,即使明知对自己有利,他也是不会合作的。于是,他将佛里克请到自己家里,热情接待。当时,卡内基已年近50岁,比佛里克差不多大一倍,而他的财富则比佛里克多无数倍,但他仍然在佛里克面前保持着礼貌和谦逊。尽管佛里克是个骄傲自负的人,也不禁对卡内基产生了好感。这时,卡内基才提出合作成立一家煤炭公司的建议。他还大度地表示,新公司的总投资是200万美元,佛里克的焦炭公司约值32.5万美元,其余160多万美元都由他支付,股份双方各得一半。

    只出六分之一多一点的资金,却能得到一半股份,这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佛里克却还在犹豫,如果公司以卡内基的名义运作,他是不乐意的。

    卡内基看穿了他的心思,补充道:“新公司的名称是‘佛里克焦炭公司’。”

    佛里克再无疑问,当即爽快地同意了。此后,佛里克成为卡内基的合作者,日后更成为卡内基钢铁公司的高层领导之一。

    在处理这件事上,卡内基没有将利益全部留给自己,他知道要达到目的,就必须与佛里克合作。因此,他大度地给了佛里克想要的。对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分”和日后的发展空间是最重要的,也是佛里克最想要的。

    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利益,因为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为之所动,进而听取你的意见。

    说服人的关键,就是攻心的计谋,所以“因敌制胜,应形于无穷”是说服人最高的心法。也就是说,围绕着对方的心而谈,说以无穷的利害关系,让对方认为你是在替他着想,而且你的想法能给他带来很多好处,他就会听从你的建议,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你的影响,从而接受你所说的话。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的是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而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曾多次请猎户把猎狗关好,但猎户却不以为然。

    后来,牧场主想了个办法,他在自己的羊群里挑选了三只可爱的小羊羔,分别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驯的小羊羔,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后都要在院子里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儿子们的小羊,猎户便做了个大铁笼,把猎狗牢牢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侵害。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替他人着想,让他人从中受益。如果你在请求对方做一件事情时能让对方得到他想要的,那么你的说服也就成功了。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就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立场。接着,他站在经理的立场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想要的东西--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的砝码加到了卡耐基这边。

    30几岁的人,如果能够借力,就能够很容易地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如何去寻找可“借”的“力”,其中有很多技巧,如果能把握好其中的诀窍,定会心想事成。

    善用心理战术,顺利实现愿望

    在寻求合作时,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但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巧。下面教你几招“攻心计”,让你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巧妙地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利用“居家优势”。

    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想与他商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应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也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等各取一人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以达到谈话的最好效果。

    第二,修饰完美仪表。

    穿着得体,举止端庄,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相反,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则会降低你的身份,损害你的形象。由此可见,仪表是一门艺术,它既要讲究色彩协调,也要注意身份、场合。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言谈要比处表更容易影响他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貌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在寻求路人的帮助时,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更容易成功。

    第三,使自己等于对方。

    许多研究者发现,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你就要使自己各方面与他相似,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这是因为人类总是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诚实地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

    第四,体味对方感受。

    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法最好呢?

    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往往是发生争执,使事情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首先是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氛围。如果对方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出对别人感情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会加以重视。

    当然,优秀的劝说者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他也会遭到别人的反对。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往往会先陈述对方的观点,承认它的优点,然后才指出自己的观点更好、更全面。研究证明,在下结论前,呈示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第五,提出有力证据。

    你准备参加某次决策会议,为一项不为大家重视的事业争取更大的一笔款项,什么样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呢?

    如果向听众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只是个人的看法,就会增强说服力。但要记住,听众在受到证据影响的同时,也会相同程度地受到证据来源的影响。

    在一项实验中,让两组人对关于没有处方是否可以卖某种药品进行争论,然后告诉第一组人可以卖的证据来自某生理和医学月刊,当然这是虚构的。再告诉第二组人证据来自一家流行画报。结果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有更多的人赞成没有处方也可以卖那种药品。因此,引用权威证据更能使听众信服。

    第六,运用具体事例。

    假如要刊登广告,推销某种药品,是把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详细介绍一番好呢?还是介绍某个患者使用后如何迅速痊愈的事例好呢?

    优秀的劝说者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个别具体化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有说服力。因此,要做好药品推销,就应酌情使用后面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说服别人,就应旁征博引,使用具体的例子,而不是一味地空洞说教。

    30几岁的人,学会察言观色,猜度对方的心思,就能够顺利地借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