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桂林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诗云:“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一)中原文化一脉

    桂林城市是一个山水文化的汇集之地。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独秀峰是其中心,东西绵延、挺拔俊秀的叠彩山正好成为独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铁封、鹦鹉两山作为屏障,东有漓江为其庇护,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构成附丽。加上桃花江的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宝积山的巧妙点缀,一个举世无双的山水城市就这样浮出海面。

    “桂林山水甲天下”,正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自然天成的仙境衍生出丰富瑰丽的山水文化。艺术文史与山水融为一体,堪称天人合一的绝妙注解。山水文化突出的表现在山水诗词、山水画及碑林、石刻壁书。同时,其多民族色彩的文化同样具有山水特色,如对山歌、龙船调等。

    秀美的桂林山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使妩媚的山水更添生动,淳厚的民俗风情更添清丽。桂林市内的刘三姐景观园及少数民族风情园就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桂林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原来桂林文化与中原血脉相连,那纽带就是兴安灵渠。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输送到整个岭南,而其功臣应是不惜劳民伤财的秦始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郭沫若认为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翦伯赞说:“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

    通过灵渠中原文化长驱直入,为八桂大地带来惠泽人心的诗文哲学、开启民智的文教体制,为八桂人带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进步理念。南朝,颜谢并称的颜延之为官桂林,长年在独秀峰读书岩读书写作,成为桂林文化城第一个中原文化使者。之后,独秀峰山麓历代建有唐代府学,这是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府学;清代贡院,从这里走出了四位状元,人数在整个中国名列第五,他们的英名至今还在靖江王城的及第坊上熠熠生辉,文化薪火,千年承传。

    (二)诗中山水

    桂林的山水胜景给古往今来的迁客骚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篇佳作。佳作是美景的附丽,而美景也因佳作而名传千里,流芳百世。我们先来看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那首《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啊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啊,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啊!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这首诗情真意切,热情洋溢,让我们领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昂扬饱满的激情,也对桂林山水有了大致轮廓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坐着诗歌之船溯流而上,去唐诗宋词中饱览古色古香的桂林风情。

    唐宋一代的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很多都到过桂林,宋之问、萧颖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刘长卿、许浑、李商隐、张泌、戴叔伦、李群玉、曹邺、戎昱、李端、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张孝祥、戴复古等等。当然他们未必是专程旅游,多数是路过或为官于此并在桂林长期生活过,从他们的诗作中,能看到桂林的山水秀色给他们的美丽印象和美好心情。

    宋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旧览《倦游杂录》,言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竹木蓊郁,石如黛染;阳朔县尤奇,四面峰峦骈立。故沈水部彬尝题诗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余初未之信也。比岁,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方知《倦游杂录》所言不诬。因诵韩、柳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又云:‘海上群峰似剑芒,春来处处割愁肠’之句,真能纪其实也。山谷老人谪宜州,道过桂林,亦尝有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看来这“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早在唐宋之时已为人广泛认同。胡仔提到的唐人沈彬的诗就是《阳朔碧莲峰》,宋人欧阳有《临江仙·九日登碧莲峰》:“涧碧山红纷烂漫,烟萝远映霜枫。倚阑人在暮云东。遥天垂众壑,平地起孤峰。大好家山重九日,尊前切莫匆匆。黄花消息雁声中。寻芳须未晚,与客且携筇。”将登临碧莲峰所见的秋景写得色彩斑斓,奇崛秀美,情致深厚,如痴如醉。

    韩愈的“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如神来之笔,秀出了桂林山水的神韵,无怪乎南宋词人张孝祥要将此名句化用在《水调歌头·桂林集句》里:“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上阕的开头引用的正是大诗人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用集句将桂林的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风物秀美,笙歌繁华一一写尽。著名的词人在第二年故地重游,又留下《水调歌头·桂林中秋》,词中道:“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看来这桂林不仅山水明秀,而且自古繁华,让人流连忘返,宋人刘褒叹道:“恍扬州十里,三生梦觉,卷珠箔、映青琐。”其中不无“欲把杭州作汴州”之感。

    桂林气候宜人,山水秀美。白居易有“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将这唐宋时略显偏远的桂林说得如清新俊逸的帅哥,欣欣然不亦乐乎。失意落寞的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一语道出了桂林的山水形胜。

    桂林水好,李群玉有“桂水秋更碧”,杨衡有“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许浑说桂林“处处山连水自通”。桂林秀色如画,张泌写“溪边物色堪图画,林畔莺声似管弦”。让人陶醉其中。

    桂林的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山水长相依,于是邹应龙有风致婉然的“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戴复古的“湖上千峰立”干净利落,让人想见水中之山的峻拔,水中山影的深秀。

    桂林山多洞奇石怪,戴复古又留诗曰:“忆昨游桂林,岩洞甲天下。奇奇怪怪生,妙不可模写……神功巧穿凿,石壁生孔罅。玲珑透风月,宜冬复宜夏。”又写“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山好石骨露,洞多岩腹虚。峥嵘势相敌,温厚气无余”。将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尽措笔端,还大有此中妙,不可与言之处。诗人独享美景,也生出如临仙境之感:“中有补陀仙,坐断此潇洒。”

    桂林的洞奇是天公与人文荟萃的结晶。南宋乾道年间,诗人范成大出守桂林。写下了《书浯溪中兴碑后(并序)》:“九日渡湘江,游浯溪,摩挲中兴石刻,洎唐元和至今游客所题。”可知桂林石刻至宋已积累不少,当然这也是山水美景让诗人才士情不自禁的副产品。

    当然,如此秀美的景色也并非尽如人意,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就是一位流落桂林的失意人。“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这位颇有才华的河南籍诗人给我们写下了声色新鲜、精致奇特的山水美景,却丝毫写不出喜悦的心情,因为政治失意,因为远离中原故土,在如画的桂林潦倒客居,对诗人更是一种折磨,只能“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了却残生。当然这凄婉寥落的一段心情并不能损益桂林山水的盛誉,反而使得桂林的文化底蕴更其丰富,“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正是人文荟萃的故事浸润这世外仙境的桂林,让她名驰遐迩,声满天下。

    (三)山水画与漓江画派

    宋人刘克庄有诗:“惟应诗卷里,偷画桂州山。”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

    桂林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全国许多画展、画册、报刊以及网络上,都随处可见。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画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

    其实在桂林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漓江画派。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黄泰华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

    (四)民间艺术

    精美陶瓷与瓷刻

    构思新颖独特, 形象生动, 制作技术精湛, 色彩古朴典雅, 又富现代生活情趣。山羊壶、大琵琶瓶、象山壶、山水画瓶系列等数十个品种先后获自治区、轻工部奖励, 并在法国、西班牙、西德和日本等国展览。

    瓷刻是用硬质工具在瓷器上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的工艺品, 始于明代。有白坯和彩釉两种,雕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作品构图清新, 线条流畅,刻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玉石雕刻与宝石工艺画

    桂林玉石雕刻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 以陆川石、东兴石、虽腊石、 岫岩玉石、龙胜滑石等为材料,因材施艺、雕工精美,造型新颖,颇具魅力。

    宝石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器。以绚丽多彩的各类宝石为原料, 切割抛光, 显现其原有色泽, 运用中国画、西洋画技巧, 根据宝石的形态, 表现山川景观、花鸟人物、民俗风情, 制作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柜式挂件、盘式、花瓶式和屏风式摆件。画面瑰丽, 具有浮雕立体感和丰富表现力。

    阳朔画扇

    以当地楠竹为骨, 以宣纸或绢帛为面, 经画、染、裱、糊、穿、漆等工序制作而成。阳朔画扇选料考究, 工艺精致,画面内容有桂林山水、阳朔风光、花鸟虫鱼、奔马猛兽、古装仕女等各类古今题材, 全部由本乡本土的农民画家创作并手工绘制, 画扇以此而名。在画的正面、反面或周边配以诗词、书法、篆印, 即成为集诗、书、画、刻于一体的旅游工艺器和纪念器。小者盈尺, 大者1—2米不等。

    绚丽壮锦

    壮锦是桂林壮族妇女用各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心织造的著名的手工艺品。1700多年前的汉代史籍所记载的“斑布”就是当今壮锦的前身。壮锦多以壮族地区的动物图形为图案,织工精巧,线条简练而明快,粗犷而别致,且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竹木雕刻艺术品

    以天然青竹和黄杨木为材料, 运用线雕、浮雕、镂空雕并借鉴中国画技法,表现山川、园林、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 主要有茶叶盒、花瓶、笔筒、烟具、竹筷、方竹手杖、屏风、镶嵌壁挂等。刀法严谨, 意境深远, 虚实相宜, 具较高艺术水平。

    芒编工艺品

    采用本地野生植物, 手工精心编织而成。产品经过造模、编织、抽黄、消毒、防虫、防霉、上油等工艺过程, 有近千个花色品种,集广西各地芒编制品风格之大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花篮、吊篮及各种壁挂, 新颖别致,匠心独具,既可点缀温馨的雅室又可装饰华丽的厅堂;动物、工艺小车则惟妙惟肖,诙谐风趣;礼品箱、果盘及各式圆桶,造型古朴典雅, 美观大方,有很强的实用性。除此以外,还有独具桂林特色的桂绣、梳篦、纸伞、手绘式屏风、针织装饰物等。

    (五)民族文化

    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桂林,民间节庆活动也特别多,风情浓厚的风俗,已成当地旅游的一大风景线。各民族共同的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里都会大庆特庆,热闹非凡。但最为精彩的,无疑是各民族独特的喜庆节日。

    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苗年的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束以后。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花炮节

    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一天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是否能碰上,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禁风节

    农历正月二十日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旋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龙舟节

    赛龙舟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隆重的节庆活动之一。桂林龙舟赛每三年在漓江举行一届。各参赛队伍早在半月前就积极准备,反复训练。五月初五早上,比赛尚未开始,漓江两岸围者已是人山人海。比赛开始,龙舟穿梭于漓江之上,龙船歌不绝于耳,随着威风锣鼓的响声,观赛者人潮涌动,盛况空前。获胜者奖银钱若干,烤猪一头。参赛者视获胜为荣事,好彩头。五月是海内外宾客浏览桂林龙舟赛的好时机。1998年桂林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赛,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大型龙舟赛,邀请东南亚、港、澳和台湾等地区龙舟爱好者组队参加。

    恭城月柿节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是“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恭城水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大,品质优,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水果总产及人均产量均居广西第一位。

    恭城柿子已有近千年的栽种历史,因柿子制成饼后像月亮,恭城人便给柿子取了个美丽的名字:月柿。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鼎沸,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吟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此外,桂剧、桂林弹词、桂林民歌、桂林渔鼓、桂林杂技、傩戏、彩调剧、广西大鼓、广西文场等都是桂林地方文化的特色。

    (六)饮食文化

    桂林地处岭南要冲,自古官宦商旅云集,饮食习惯南北交融,粤、川、湘、浙、赣、闽均有传承。近世纪以来,粤、川饮食影响大,同时融入地方习惯,又因旅游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桂林米粉闻天下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园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作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桂林米粉的特色还在于卤水,关于这卤水还有个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遭到百越族人的强烈抵抗,同时又因为岭南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严重拖了战局的后腿。于是,始皇帝又派史禄去领导开凿一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以解决运输问题。史禄经过实地勘察,在兴安带领民工开凿出一条34 公里长的运河—灵渠。灵渠开通后,运输问题得到解决,统一战争也一下子扭转了被动局面。

    早在史禄到来之前,秦军将士就为吃不好饭,水土不服所困扰。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秦军中的伙夫根据西北人制作饸饹面的原理,将大米磨成粉,加工成米面,供给将士食用。米面的称谓,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如此,对西北人来说,吃米面总是没有吃面条可口。

    又由于水土不服,秦军中有大量的将士病倒,主要症状是肚子胀得难受,上吐下泻,直接影响了战斗力。部队中的军医就地采药,专门采集了主治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的中草药,如草果、茴香、槟榔、橘皮、丁香、桂皮、花椒、胡椒、砂仁、干姜、香叶、桂枝、山楂、甘草、白豆蔻等,熬成汤,发给将士服用,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这些药绝大部分都是健胃消食的。

    嘿,还真有效,喝上两三回,那肚胀的毛病就没有了,顿时就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身轻松。再说那汤带有甘草的微甜,也不难喝,因而受到将士们的普遍欢迎。有病无病,大家每天都喝上几口,预防为主。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喝,好像还不是滋味似的。

    可是战斗激烈,经常是吃着饭,敌人就偷袭上来了,你得丢下碗就作战。为了节省时间,将士们便将米面、汤合到一处吃,这种战争逼迫出来的吃法,就形成了日后吃桂林米粉一定要放卤水的习惯。

    尼姑素面

    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入,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花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作料,鲜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

    马蹄糕

    马蹄糕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状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作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豆蓉糯米饭

    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

    桂林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制作工艺精细,将上好糯米蒸熟后,用猛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宛若棉团状,方取其细细的糯浆做成圆团入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再加上糯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桂林松糕

    桂林松糕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稍掺些黄糖水拌匀,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其味松软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头丁,其味更佳。桂林习俗,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赠以松糕,以示庆贺。为桂林的著名风味小吃,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桂林三宝

    “桂林三宝” 即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其中三花酒“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桂林三花酒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而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三花酒酒质清澄透明,酒味醇厚芳香。三花酒相传始于明朝。至于为何名为“三花”,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在摇动酒瓶时,只有桂林三花酒会在酒液面上泛起晶莹如珠的酒花。这种酒入坛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另一种说法是说桂林三花酒因为要经过三次蒸馏而成,故旧名“三蒸酒”、“三熬酒”。大约是文人墨客们觉得这名字太土气了,为了增点文化气,才叫成了“三花”。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特有的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

    此外,荔浦芋头、板栗粽、恭城油茶、灵川狗肉等也都是桂林特产,现在“小小”的桂林西瓜霜也让人们对桂林开口难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