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好学,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善抓机遇是他一贯坚持的经营理念。
30年勤奋拼搏,使鲁冠球成为长盛不衰的企业风范,折服了业界精英,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常青树”。
1、屡败屡战 艰苦创业
在创业的路上,鲁冠球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面对困难和痛苦,他没有退缩,也没有怨天尤人。他以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创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渡过创业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鲁冠球出身贫寒,父亲是工人,收入微薄,母亲住在农村,没有工作。全家的生活仅靠父亲的一点微薄的收入,他和母亲在农村生活得很艰辛。
为了减轻一点家中的经济负担,初中毕业后,鲁冠球主动辍学,回家务农,但是他经常提醒自己要努力,要出人头地,作出一番大事情。在家干了一段时间农活后,他发现,在农村干干活,不但很累,而且难以干出事来。他经常提醒自己,“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机会,只有走出去,才能得到这些机会,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不甘寂寞的他,决定离开家乡去上海找父亲,但是,没过多久父亲很快退休回家了。这样他只身一人留在了上海,鲁冠球感到很无助,然而,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那片土地上。
几经漂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鲁冠球在萧山铁业社做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当时仅十几岁他和那些大人一样,干很重的体力活,每天抡着十几斤重的大锤。鲁冠球说,当时他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摆脱了黄土地,觉得很满足,而且,在当时,打铁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但是,生不逢时,当他学满出徒,踌躇满志,准备出去做一些事的时候,命运却给他开了个玩笑。当时,三年自然灾害袭击全国,各级单位都精简人员,作为农民出身的他,很自然的被辞退回家。
挫折再次袭击了年轻的鲁冠球,但是,他是一个刚毅的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一个人徘徊在钱塘江畔。鲁冠球回忆说:当他看着那滚滚波涛,压在胸口的苦闷和失意一下子烟消云散,他对人生又重新充满了希望。渐渐地,他又恢复了往日的信心,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寻求机会。
在上海三年的铁业社学徒生活,尽管没有用上,但是它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非常熟悉,同时也让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当时,在他的家乡宁围乡,农民们每次磨面都要挑着很重重的稻谷走七八里的土路,非常的辛苦,看到这些,他就想给乡亲们改变现状提供点便利。
想来想去,他决定在村里办个米面加工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给乡亲提供方便,而且可以为家里赚点钱。这个想法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筹集到了3000多元钱。鲁冠球用这些钱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的米面加工厂,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经历。加工厂的开办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生活,农民们都非常高兴。
但是,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情况下,鲁冠球做的这件好事被一些领导认为是坏事,是办地下黑工厂。更甚者,说他是“一个不守本分的人,不诚实的人,不遵纪守法的人,不服从领导的人……”在强大的压力下,鲁冠球只得到处求情,希望创造一个安稳的环境。但是,势单力薄的他,最终还是在劫难逃,工厂被勒令关闭,机器廉价出售。
不仅如此,为了及时还清债务,他卖掉了祖父留下的三间房,有人骂他“败家子”。后来,鲁冠球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这次失败,真的给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几乎使我倾家荡产,还累及父母一起受苦。”
鲁冠球的工厂被关闭不久,当时在全国掀起了“停产闹革命”的热潮,在这个形势下,鲁冠球在童家小镇上开了一家铁匠铺,并招收了五个徒弟。那个时候,他们被称为“大队加工服务社社员”,负责为周围居民打铁锄、镰刀等,他们的工作,得到了附近村民的欢迎和好评,发展情况越来越好。
1969年,宁围乡有个即将停产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需要人接管。许多人都觉得那是个烂摊子,只会让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出路。但是,有关领导鲁冠球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当找到他的时候,敢闯敢拼的鲁冠球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于是他变卖了自己所有值钱的家当,包括结婚时别人送的收音机,终于凑齐了4000元钱。于是,鲁冠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历程。
当时,虽然他的妻子没有加以阻拦,但是,在心理还是为他担心。为了给丈夫提供点帮助,她不仅省吃俭用,而且还利用休息日去附近农场帮忙干活,赚点零钱来补贴家用。对于妻子的付出,鲁冠球经常说:“我的成功,妻子有很大的功劳。”
鲁冠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头脑,在他接管工厂后体现了出来,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他将企业性质定为集体企业,挂牌为“宁围公社农机厂”。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一是吸取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二是为企业争取更好的政策保证,有利于企业将来的发展。”暂时妥协是为了在政策和其他各方面得到优惠和挟持,是为了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事实也证明了鲁冠球的正确。
当时的宁围公社农机厂生产效率很低,产品质量不高,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实力。面对这种形势,鲁冠球决定改变现状,实施多角经营战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厂陆续生产出了犁刀、铁耙、万向节等产品。
鲁冠球的多方经营的战略,在没有无足够资金、没有专业人才和没有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9年,发生了油慌,导致了汽车大量封存,公司产品囤积仓库,生产经营陷入危机状态。在当时那种经济低迷情况下,许多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纷纷转产,鲁冠球也面临着转产或者继续坚守阵地的抉择。
鲁冠球在一次获得了一个消息:国家在安排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中,汽车的货运指标要达到5.4亿吨,一些专家建议通过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缓解中国交通紧张的状况。
鲁冠球获悉后,认为机会来了,他决定专门生产汽车万向节,同时自找销路。他很快就组建了30多名业务骨干作为销售小组,奔赴全国各地,搜集汽车万向节的销售信息。但是,事情并不像鲁冠球预想的那样简单,所获甚微。这时,鲁冠球听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要在山东胶县举行。得到消息后,鲁冠球再次充满了希望。他当即带着自己的销售人员和部分万向节产品,前往山东胶县。
但是,万向节厂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乡镇企业,根本没资格进场参加订货会,汽车客商也瞧都不起它,所以,根本争取不到什么订单。但鲁冠球天生有一股倔脾气,从不轻言放弃,他坚定地说:“我们在场外摆地摊。”与此同时,他派人到会场里面打听情况。当他得知里面的厂家正在价格上加持时,便思考着如何降价来争取客户。他和销售人员分析后,便贴出了降价宣传广告,没过多久,就引来了一大批的客户商家,看到他们的质量不比其他厂家差,而且价格又便宜好多,便纷纷订货。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几天下来,他们拿到了210万的订单。这个数目对于他们一个小乡镇企业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这次订货会鲁冠球成功地打开了市场,他的事业从此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段经历使鲁冠球感触颇深,他说:“市场竞争,就是价格、质量、成本的竞争。”这次定货会的收获,为他制定公司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价格,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本着这一经营原则,他把万向节产品逐步推向市场,占据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创造了“万向节奇迹”。
2、善抓机遇 勇往直前
鲁冠球是一个善抓机遇,敢于冒险的人,他从一个打铁匠做起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老板。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他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国有企业转制、开放股市、拓展海外市场等机遇,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从而登上了事业的顶峰。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引入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独具慧眼的鲁冠球又一次看到了机会,长期受压抑的他看到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他想借这大好东风,搞承包制,这样,企业就可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开拓发展,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决策,缩短决策的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鲁冠球向乡长提出要承包万向节厂,乡长提出实行合同指标制:如果他完成合同指标,他个人不赔不赚;如果超额完成,他个人按10%提取利润;如果完成不了,缺额部分由承包者赔偿。鲁冠球回到家中与老母亲商量,母亲埋怨他说:“我们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你又要折腾,又要让一家老小为你担惊受怕。”鲁冠球坚定地对母亲说:“过去是政策不对头,不是我没干好;现在政策好了,我一定能干好!”就这样,鲁冠球用家里自留地上的价值2000多元的苗木作为抵押,签下了这份合同。
鲁冠球赢了,承包第一年,企业的产值利税就翻了一番,超额完成了承包指标。根据合同规定,他拿到了8.7万元的奖金,但是,这些钱他没有拿回家,而是全部用于厂里培养人才。第二年,又超额完成合同指标,他把那部分奖金送给乡政府建造了一所小学。
多年来,鲁冠球所得的奖金几乎从没有往家里拿过,到1993年为止,他放弃的奖金已达300余万元。鲁冠球的慷慨行为,在当地,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鲁冠球有长远的眼光,在国内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他瞄上了国际市场。1984年,在广交会上,万向节厂的产品被美国派莱克斯公司看中,该公司签了一份3万套万向节的订单。这个数目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很有象征性。由于这是国内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造成了一时的轰动。这是首家中国企业成功地在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市场上获得成功,同年10月,美国锐勒公司又与鲁冠球签订协议,从1985年起的五年内,每年至少从该厂购买20万套万向节产品。国外公司在每次签订订单前,都要严格检查产品质量。他们发现,鲁冠球的万向节厂的产品质量足以和美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相媲美,甚至在抗磨损方面还要更胜一筹。
鲁冠球的产品成功地走出国门,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质量。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1980年,鲁冠球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价值43万元的一批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产品送往废品收购站,万向节厂全体员工半年未发奖金。工夫不负有心人,鲁冠球狠抓质量的努力得到了认可,1980年底,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他的工厂以99.4的高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
随着形势的变化,为了使企业自身获得了更多的活力,使企业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买断镇政府股权,企业因此形成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效益每年增长近40%。与此同时,企业先后兼并了几家亏损企业,1989年4月,成立了杭州万向节总厂。1990年8月,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0月,成立了万向集团公司。1991年,鲁冠球上了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他为“中国的英雄”。1992年前后,鲁冠球开始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在建立营销公司的过程中,鲁冠球碰到了许多困难,仅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1995年,销售额达350万美元;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美元。在美国发展的同时,公司的营销网络还遍及加拿大和南美、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集团所属的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上市。1997年8月,万向集团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产品生产厂家。
3、倡导诚信,重视人才
鲁冠球始终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要员工“讲真话、干实事”,他要求每个员工和经营者都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他在以身作则讲诚信、谈守法的同时,号召全社会共同来维护信用工程。
他说,搞企业要抓住‘三个本’:一是人本;二是资本;三是成本。其中,人本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管企业,让不同的人去管,其效益大不一样。
2002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他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整治经济领域社会性信誉危机的议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鲁冠球还非常重视依法经营。每当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出台,他都要求公司以培训、讲座、海报宣传等方式广泛加以宣传教育。他实施合同管理,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实效,在万向集团极少发生因拖欠货款引发的诉讼,在客户和社会公众中有着极佳的信誉;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鲁冠球说,质量工程是万向集团的生命工程。
鲁冠球说,每个企业能生存和发展都有它的理由,你得把人家的长处拿来指导你的生产经营管理。当然,自己得有创新,但是,虚心向他人家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
鲁冠球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他虽然初中辍学务农,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求特别强烈,从来没有放弃过。20世纪80年代,他在浙江大学报名参加了一个现代管理培训班。每周三他都从萧山赶到杭州上课,从来没有间断。
在日常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一直都抓紧时间学习。他认为,提高决策能力,关键还是要多学习、多看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他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炼自己的意志。企业家如果只会享受,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那么,企业家就成不了企业家了,只会成为败家。他经常找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鲁冠球不但自己认真学习,而且他更重视人才,他说,人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他举了两个实例:他有一个鳗鱼场,搞了八年,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后来换了一个人,情况明显好转;钱潮公司的前任经理,文化程度较低,当鲁冠球交给他的时候利润还很好,可是他接手一年下来,效益却滑了下来。换了一个文化素质较高总经理后,他上任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所有这些实际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政策没有变,就是人换了,结果效益就不一样。因此,他总结到: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本。过去,凭体力赚了点小钱,现在,要凭智力赚大钱。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才相当匮乏。鲁冠球的企业根本得不到国家分配的大学生,于是他就重点培养本地的高中生,同时还花钱去“买”少量的大学生,“买”来后关心、重用。而如今鲁冠球告别了人才短缺的时代,万向集团每年都会新增几百名大学生。不仅在国内招揽人才,还扩展到国外,用起了“洋才”。在选用人才时,只要对企业业务运营合适的人,他都会考虑录用。他说,他的很多得力干将并不是高学历,但他们在实战中成长,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业务作的相当不错。如何用才,鲁冠球有自己的说法:有德有才者,大胆聘用;有德无才者,委以小用,可教育培训,促其发展;无德无才者,自食其力;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
鲁冠球领导企业艰苦奋斗,从小到大走过的风雨历程,始终贯穿着他独具风格的经营战略,其中,倡导诚信经营,实施人力资本的经营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