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敢出手 初战澳洲
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未满22岁的他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开始了投身报业的生涯。他大胆整顿了父亲留下的几份报纸,使其发行量迅速攀升。接着他又果断而坚决地实施了兼并战略,从而为他以后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4个孩子中惟一的一个男孩。因此从小父亲就对他寄以厚望,十岁时被送到澳洲的杰隆贵族寄宿学校上学,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形成了反对权威政权的性格。因为是一个著名报业大王的儿子,他被王公贵族的子女孤立。1950年,他到牛津大学学习,但在牛津大学,他又一次被排斥。牛津大学并不是那么欢迎他,因为他只不过是又一个从下层来的澳洲佬。默多克对这种怠慢做出了反应,促使他成了一个反英人士。
默多克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报业管理者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在遗嘱中老默多克说,如果受托人委员会认为鲁伯特值得支持,他希望鲁伯特在报业及传播领域中拥有一个有用的、无私的人生。
但是据鲁伯特的母亲说,老默多克对鲁伯特是否有能力接管他所创立的事业心存疑虑,当时未满22岁的默多克急匆匆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他父亲。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在整理财务的时候,发现他父亲的资产存在一些混乱,几家报纸在财政上出了问题,如果继续经营将陷入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他果断地作出决定,说服母亲,只留下两份报纸,其他的都转让出去。
确立了发展目标后,默多克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1953年,他返回了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后,默多克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这时的他刚满22岁。默多克决心把这两份父亲留给自己的报纸作为事业的起点。
但在当时,《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这两份报纸并不赚钱,而默多克是一位善于思考和细心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读者要看的是什么,于是大胆的对报纸进行了一次彻底手术,新的报纸出版后迅速受到读者的欢迎。
自己经营的报纸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年轻的默多克并不满足,他决心扩大影响。恰在此时,他了解到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便决定兼并它。最后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他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占领了阿德莱德、珀斯后,他又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他把眼光又投向了悉尼。当时悉尼的报业已经被三个集团瓜分,费尔法克斯控制着《先驱早报》和《太阳晚报》,帕克公司掌握着《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经营着《镜报》。由于《镜报》经营不善,诺顿把它卖给了费尔法克斯,但费尔法克斯仍无法把它办好,这时默多克用400万美元从费尔法克手中买下了这家报纸。对一个29岁的年轻人来说,400万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默多克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说来容易做之难,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但默多克决心让他的梦想变成真。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当《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后,他就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新的梦想中去了,经过不懈努力,1964年创建立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许多人认为《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事实上这张报纸非常的赔钱,为了荣誉和理想,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15年之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盈利。
默多克说:“我对我的任何一张报纸都不感到惭愧。那些告诉我报纸不怎么样的假内行让我恶心,假内行们只读一些没人想读的报纸。我怀疑他们根本就没读多少报纸,却在很多时候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者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品位强加给其他人”。
2、阔首兼并 称雄英伦
默多克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运动,但真正开始受到国际关注的行动,是他在1981年以无比魄力入主全球报业翘楚泰晤士报,并且对它施以大刀阔斧的整顿。提到默多克的名字时,英国政治家上议院议员哈特斯利把他形容成“危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巨子”。出生在澳大利亚、拥有美国国籍的传媒大亨默多克,被选为“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商人”。
1968年,新婚不久的默多克踏上了英伦三岛,这次他不是求学,而是从商。一到英国,默多克就想到了那份著名的报纸——《每日镜报》,可是时机还没有成熟。这时他的一个英国的朋友卡托告诉他,《世界新闻》有意出卖股份。
《世界新闻》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畅销报纸,从1890年以来,它一直属于卡尔斯家族。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新闻》的利润开始下降,股值开始下跌。卡尔斯家族当时拥有27%有投票权股,他们家族的亲戚杰克逊教授拥有25%有投票权股,但杰克逊教授准备大批出卖股权。公司主席威廉·卡尔斯爵士不得不找人入股。他先卖给英国工党议员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但是,卡尔斯爵士很快意识到,马克斯韦尔不可能在股东大会上投票赞成自己。于是他又找新的投资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卡托找到默多克。
听到卡托的介绍后,默多克非常兴奋,默多克说,他想控制整个《世界新闻》公司。卡托赶紧警告他说:“你要小心从事,这么说你会吓坏了威廉·卡尔斯爵士!”为了顺利收购股份,默多克夫妇先请卡尔斯爵士的儿子、侄子夫妇在伦敦最昂贵的饭店吃饭。然后,默多克来到卡尔斯爵士的豪宅,与他共进早餐。卡尔斯爵士对默多克的母亲一向怀有敬意,凭借这些,卡尔斯爵士认为他可以信任她的儿子。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他们达成协议,以发售新股方式,默多克拥有该公司40%的股份。这样,他们两家将可以控制一半以上的股份。默多克许诺,他不再多买进股份。卡尔斯爵士则支持默多克和他的侄子一起,担任公司总经理。
1968年10月24日,消息公布后,罗伯特·马克斯韦尔震怒了。他要求伦敦的接管办公室推翻这一协议。接管办公室命令公司在1969年1月2日举行股东大会,对此协议进行表决。为了排除默多克的表决权,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提出,在争议发生后买进股票的股东没有投票权,对此,接管办公室同意。形势十分不利于默多克和卡尔斯爵士。当时,卡尔斯家族仅拥有38%的股权,马克斯韦尔则拥有32%的股权,其他30%是小股东。小股东们赞成谁还是个未知数,为了全力夺取胜利,卡尔斯家族全体动员,说服小股东支持他们。
股东大会那天,卡尔斯家族盛装到场。当卡尔斯爵士进入大厅时,全场热烈鼓掌。结果,投票以299票对20票压倒性的优势使卡尔斯爵士顺利获胜。这样默多克赢得了打入英国传媒市场第一仗。
不久,卡尔斯家族的亲戚杰克逊教授急于将手中的股票脱手,这时默多克失信于卡尔斯,立即一举买进,掌握了49%的股份。卡尔斯家族虽知受骗,却也无计可施。默多克却步步进逼,利用总经理职位,大刀阔斧地干预报社的编辑管理工作。默多克指出,卡尔斯家族陈旧腐朽的管理作风是公司严重亏损的原因。默多克要求卡尔斯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1969年6月,卡尔斯辞职,默多克被选为董事会主席。就这样经过一番周折,默多克掌握了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买下报纸后,为了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当时默多克属下的《世界新闻》连续报道了一名妓女撰写的她与麦克米伦政府一名部长鬼混经过的文章,迫使麦克米伦政府下台,使《世界新闻》性+丑闻的办报特色举世闻名,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
1969年,英国的另一畅销小报《太阳报》销量急降。报社老板本想将它卖给马克斯韦尔,但他财力不足,只得贱价卖给默多克。默多克最后以首次付款5万英镑,分期付款50万英镑的协议买下《太阳报》。当时,《太阳报》有3000名职工,为了裁员提高效益。默多克和印刷工会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才未引起大乱。与此同时,他将报纸从大张改成小张。他不仅在英国搜罗传媒精英,还从悉尼《镜报》调来编辑、记者,将父亲的老部下埃里克·麦克凯调来担任伦敦总部的副主席。
为了扩大销售量,默多克和新聘总编将敏感新闻、性、娱乐、体育巧妙混合,增加国际新闻、专题时事报道、电视节目和录像带介绍,并且大量采用照片。到20世纪70年底,《太阳报》的销量达到170万,仅次于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每日镜报》,成为默多克的又一“摇钱树”。
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对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非常反感,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点。但它的历史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到了1981年,《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由于陷入财政困境,同时劳资纠纷趋于激化,加拿大富翁汤姆逊终于决定把它卖掉。这个时候,默多克乘虚而入,准备买下它。但条件是他在3周内调解好劳资纠纷。英国政府批准了这个交易。汤姆逊发表声明,让默多克保证不得以任何方式,降低这份有着195年历史的报纸的格调。作为回应,默多克也发表声明,保证报纸的最基本风格不变。默多克说:“我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我们的性格总是想与世界抗衡。澳洲是一个条件艰苦、幅员辽阔的大陆,居住着一些欧洲人的后裔,我们在思想深处总与自己的‘根’保持着距离。我们非常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这样,默多克花了2800万美元,把《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买下,同时他还支付1500万美元,给被解雇的工人。尽管如此,但是,从长远来看,默多克依然是最大的赢家。
《伦敦时报》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但是,在报在20世纪70年代连续数年亏损。如果关门,须付大批遣散费,唯一出路是,寻找买主。默多克深知经营这种大报并不是容易的,但个性又让他不愿放弃。最后他以1200万英镑买下了《伦敦时报》。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举足轻重的人物。
3、永远进取 缔造帝国
默多克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好争斗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企业家,他虽然与权力机构抗争时处于劣势,但他知道普通人想要什么,他长于经营、善于理财,并不断地的进取,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手缔造了他的传媒帝国。
1973年,要开发另一个新的天地——美国。但是,当默多克来到美国的时候,才发现与他想象的相距甚远,经济一片萧条,工人罢工不断,生产成本暴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报纸不得不关闭。在默多克准备大显身手时,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报纸可以赢利了。
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默多克有他自己的见解:买现成的报纸,利用这家报纸的知名度,对现成的报纸进行购买——整顿——扩大,从而收取利润,他认为这是一条快捷而有效的路子。经过多次的收集信息,默多克得知一家报纸陷入了财政危机,兴奋不已的他,立即付了2000万美元买下来,但事与愿违,报纸虽然卖出了很多,却没有赚到多少钱,这是出乎默多克预料的。因为在他看来,他的澳洲和英国报纸都是从发行量上取得利润的,美国自然也不例外。他没有意识到美国报纸的收入主要靠广告。
买报纸不行,又不甘心退出美国市场,于是他花费了他1200万美元自己创办了一份报纸——《国民之星》。但是一年之后,《国民之星》报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并没有吸引多少美国读者消费。
这个时候,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快速脱手。但默多克依然坚持,他认为还会有希望。他开始了改革,于是他把“国民”二字从报头取下,只剩下一个“星”字,同时增加一个“占星术与咨询”专栏,尽管如此仍未能吸引美国读者的注意。不甘失败的默多克把他的一名记者伊恩从澳大利亚调来,让他把《星》从黑白报纸变成彩色杂志。工夫不负有心人,伊恩来美国两年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广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默多克通过《星》杂志,认识了尼克松总统班子里的许多有权势人物,还认识了许多银行家、律师、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报人等社会各界要人,这为他以后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4年,默多克认识了经营《纽约邮报》几十年的多莉·施奇夫夫人。当时,默多克希望购买该报,但是,多莉·施奇夫无意出卖该报。1976年,《纽约邮报》报销量近50万份,但一年亏损5000万美元。这时多莉·施奇夫决定将报纸卖给默多克。1976年底,买卖终于成交。拥有历史悠久又颇负影响力的《纽约邮报》,是默多克打入美国关键的一步。同年底,他又买下《纽约杂志》和另一家地区报《乡村之声》,美国舆论立刻大哗。《纽约杂志》在他一手包办之下,大加改组,削减开支,聘用新人,后来顺利走上盈利之路。《乡村之声》在1985年脱手。他把《纽约邮报》当作他在美国的旗舰,全力以赴,事必躬亲。在写作上,他让编辑用尖锐醒目的标题来吸引读者。1978年,纽约报业大罢工。他为了让《纽约邮报》早日恢复,竟单独做决定,将《纽约时报》、《纽约新闻》的老板甩在一边,与工会达成复工协议。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两家报纸嫉恨。《纽约新闻》广告部组织了一个“埋葬默多克”战役,从各方面抵制《纽约邮报》。从20世纪80年代,默多克开始意识到,他的发展前途在美国。澳洲市场相对较小,虽然他的悉尼《镜报》、安适航空公司盈利不菲,但他想进入电视台却多方受阻。英国《太阳报》盈利颇丰,他认为英国市场潜力不够大。正因为他不满于已有的成就,所以又先后在美国买下《波士顿先驱报》和《芝加哥太阳报》。
1982年11月,默多克又买进了《先驱美国人报》,美国的报纸都有个习惯,那就是记者和编辑都喜欢高人一等,用充满优越感的语气来教训读者,报道、评论事物,但是默多克买下后,他实行了大换血,从此改变了美国报纸以往的一切。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成为了美国报纸的风云人物。
当默多克在报纸业的扩张已经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又盯上了电影、电视、广播。
美国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在同一座城市既拥有电视台又拥有报纸,为了消除障碍,顺利进军美国电视市场,组建第四大电视网,默多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一部分报业资产,卖掉了《乡村之声报》、芝加哥的《太阳时报》,甚至也放弃了他一度很痴迷的旗舰《纽约邮报》。默多克不仅在资产上“大动干戈”,而且为了更便于在美国收购电视台,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加入了美国国籍。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默多克大步向前跨越。1985年,他以2.5亿美元巨资购进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50%的股权,这次大手笔,虽然让原持股者戴维斯从交易中获得了极高的利益,但默多克认为这十分值得,他收购福克斯公司看作是一次收购大型影片公司资料馆的难得良机。一旦有了福克斯公司,就有了足够的片源为他在海外的电视公司供应节目。对于默多克而言,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事实的发展证明,默多克的选择是正确的,1988年,好莱坞发生电视编剧罢工事件,其他电视台都受到了巨大影响,而福克斯电视台由于拥有自己的资料馆和编剧,成功地摆脱了困境。默多克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顺势推出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滑稽喜剧,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与其他电视网拥有上千名员工相比,福克斯仅有员工200多名。在如何经营上,默多克是一个天才,他能对市场形势有正确预测并选了一批优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仅仅用3年的时间,福克斯电视台就开始赢利。
现在已经70多岁的默多克依然没有停下他扩张的步伐,仍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调查、谈判,寻找商机。当别人以为他完成电影应该会停下来的时候,他却又涉足了卫星电视领域、图书出版领域。目前,默多克已拥有世界各地的100多家日报、双周刊和十几家周报,这些报纸和周刊遍及全球每一个时区,每周总计约有6000万份的发行量。在英国,有《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由默多克控股,在澳大利亚,有2/3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制。不仅如此,默多克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他还计划建立一个全天候的新闻电视网。他的卫星电视市场覆盖了美国、英国、南美、中亚、印度、中国和东南亚。
面对默多克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人对他投以高度质疑的眼光,有些人对他感到畏惧和厌恶,他被冠上“传媒魔王”的封号。英国一家《密眼》杂志称他为“卑劣的澳洲佬”。而另外一位传媒巨子泰德·特纳曾称默多克为“卑鄙的人”及“危险人物”。但也有些人对他的商业洞察力、获奖能力以及创造全球事业王国的能力赞誉有加。虽然每个人对默多克从不同的角度对默多克都有异样的看法,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是全世界名气最大的商人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