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那点事:奇妙而有趣的生理常识-神奇的身体密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类的身体是自然界中最精密的仪器,无论是所思所想,或所感所闻,或是所见所触,无不是人体本能的结果,但是这些本能反应,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的作用就只有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掩藏在黑暗之中,等待人类去发掘。

    一、被破解的人体密码

    人体首先是一个精密的有机的整体,各部分通力协作,密不可分。无论多微小的地方出现了差错或疾病,都会引起全身的反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我们就听听这些来自身体的绝密报告吧!

    人体有许多的奥秘,从一组有趣的数字就可见一斑。

    美国科学家经研究统计,列出了如下一些鲜为人知的人体数据。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脱落大约45根头发,有些人可达60根。但是人的头皮上天生约有12万根头发,所以几十根头发脱落的损失无关紧要。多数健康人的头发在脱落与再生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据上述脱落数据估算,一个人一生丧失的头发可以达到150多万根,相当于全部头发数量的12.3倍。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小时可脱落60万个坏死上皮细胞。据此推算,他每年将丧失重达0.68千克的皮肤。如果他可以活到70岁,那么其一生中将失去47.7千克皮肤。

    人的大脑总共拥有100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够接受和处理8600万条信息。据研究,人的记忆系统具有很大潜力,一生能容纳100万亿条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天文数字。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按每秒两个数读,每天24小时不停,到70岁时也数不够50亿,倘若数到100万亿则需要140万年。

    人体血液中的红血球平均寿命为4个月。根据其在血液中的循环速度,一个红血球总共可以游走1600多千米。

    如果把人的大脑完成一次新陈代谢的能量直接进行转化的话,能让一只20瓦的电灯泡发光。

    人的大脑结构复杂、功能精妙,其神经系统比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还复杂1400多倍。目前的科技水平下,科学家只能描绘出大脑很小一部分的工作原理图。

    人通过嘴和咽喉,一生中可吃掉40吨食人约500万立方米空气。咽喉是人体最繁忙的通道之一。

    天黑1分钟后,人的眼睛对光的敏感度即可增强至原来的10倍;天黑20分钟后增至6000倍;在天黑40分钟后,眼睛对光的敏感度达到极限水平,比天黑前增强25000倍。

    一个人说话时发出的声波能量非常有限,但若让全球的人同时讲话,那么人们发出的声波总能量可以超过一个大型发电站1个小时输出的电能。

    人的大脑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平均每秒钟达到10万次。

    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5种感觉器官,它们不断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但是所接受的信息中,通过大脑加工处理的只有1%,其余99%的数据则被当做无关紧要的信息筛选掉了。

    健康成人的嗅觉感受斑只有3/4平方英寸(约4.84平方厘米)那么大,而猎狗的嗅觉斑至少有10平方英寸(约64.52平方厘米),鲨鱼有24平方英寸(约154.84平方厘米),老鼠的嗅觉感受器几乎与它整个身体的皮肤面积相等。

    在一个物体的反射光第一次进入眼睛之后,人的大脑仅用0.05秒沖的时间就可以辨认出这个物体。

    人体每平方英寸(约合6.45平方厘米)体表面积平均寄生着3200万个细菌。据此,人体上共寄生着1000亿个细菌。由于人体与细菌之间、细菌与细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而且人体皮肤是一道天然防线,所以正常情况下并不表现出病害症状。

    人的心脏昼夜不停地搏动,它每天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把重约2000磅(约907千克)的物体举到41英尺(约12.5米)高度所需的能量。当一个人50岁时,他的心脏所完成的总工作量相当于把18000吨东西举到142英里(约229千米)的高度。

    人静躺在床上,每分钟只需吸入大约8.8升氧气;静坐时则需翻倍,消耗17.6升;散步时的耗氧量为每分钟26.4升,是静躺的3倍;跑步时则高达每分钟55升。

    正常人的眼睛十分敏锐。夜晚,人在山顶上可以看见50英里之外的一根火柴发出的光芒。

    每2平方英寸(约12.9平方厘米)的人体皮肤约有645条汗腺、77英尺(约23.47米)神经、1000个神经末梢、65根发囊、75条皮脂腺和19英尺(约5.79米)毛细血管。

    人脑传送神经冲动的最快速度可达250千米/小时。

    睡眠不足比饥饿更容易致人死亡。人不睡眠坚持10天即会死去,而饥饿则可能坚持几周。

    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在其60岁生命中进出身体的水分高达75吨、糖17.5吨、蛋白质2.5吨、脂肪1.3吨,合计96.3吨。这些东西可装满24辆载重4吨的卡车,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1600倍。

    人体总共约有100万亿个细胞,一生中大约有10000万亿次细胞分裂。一个人如果能活到100岁,那么他平均每一天都有3000亿个细胞在分裂,平均每秒钟有300万个细胞在分裂。

    看过上面这些量化了人身体的奇妙数字,相信大家肯定会很吃惊吧!

    二、大脑的最佳"食谱"

    我们的大脑有许多个脑细胞。目前最聪明的电脑与人脑相比,还是相差太远了。

    然而,忙碌的脑细胞是如何获得能量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大脑的"食谱"。

    大脑最喜欢"吃糖"。

    在供应能量的三大类食物,即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中,大脑最钟情于糖了。只有糖才能顺利进入大脑中,被大脑利用。作为能量来源,人的大脑平均每天需要116~145克葡萄糖。在从声脑力劳动时,葡萄糖量的消耗更大。许多大脑特别聪明的人嗜好甜食。例如,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文学家苏曼殊自号"糖僧",见了糯米八宝饭就不吃别的东西了。围棋大师聂卫平爱吃西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非常喜欢吃巧克力。相反,天津一家医院接待过三位病人,都诉说自己近来记忆力直线下降,以至于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医生仔细询问病史才发现,他们三位都是因为怕发胖,而长期节制饮食,更不敢吃糖。看来,青少年朋友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又是学习知识的大好年华,不能盲目节食,而应该适当吃些"甜食",以满足大脑的需要。当然,在吃甜食时,一定要注意及时漱口或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尤其对思考和记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脑力劳动者应补充动物蛋白质。适当多吃些鱼、肉、蛋、乳类、动物内脏和豆制品。在蛋白质类中,大脑最喜欢"吃"蛋白质中的谷胱甘肽,因为它能抑制脑细胞的"生锈和老化"。肝脏和鱼肉里含有丰富的谷胱甘肽,所以多吃肝和鱼能使人脑营养充足,会使人更聪明。

    在脂肪类里,大脑偏爱卵磷质。它在体内可以释放一种物质,在脑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对增强记忆至关重要。黄豆、蛋黄里含有丰富的卵磷质。

    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也是大脑喜爱的"食品"。如维生素A、B、C等,特别是维生素B,能将糖转变为能量,所以经常用脑者应补充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花生和豆制品等。营养学家在日常食物中推荐了若干种健脑的蔬菜和水果,有菠菜,胡萝卜及柑桔、柠檬等。

    好了,青少年朋友们,当你们了解了大脑喜爱的"食谱"后,是不是应主动地满足它的需要,让你的大脑更聪明呢?

    三、眼睛为什么是对称的

    有的人说,人的眼睛如果长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许会有更多的好处,这种说法对吗?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

    他们说,人的双眼长在头部,是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中,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适应环境的最佳选择。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眼睛长在高高的头上,能看得更远,有助于寻觅食物和发现敌情。视野变得开阔,见多识广,又促进了人类的智力发展。

    眼睛长在正前方,也有它的道理。因为人的脚适合向前迈步,见到障碍可以绕过去;双手习惯于在身体前面做事,也必须要求有一双向前看的眼睛。除此以外,两眼长在前方,可以集中观察和处理面前的事情,避免左顾右盼而举棋不定,同时还增加了视觉图像的立体感,有利于判断物体的远近,这在生存竞争中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假如两只眼睛都长在左边或都长在右边,其结果会使人类像螃蟹那样,只能横着行走了。再假如,一只眼睛在左边,另一只在右边,或者一只在前方,另一只在后方,这样一来,人的视野是大大开阔了,但无法集中视力观察,也无法使见到的图像产生立体感,分辨不出距离的远近。

    关于眼睛生长的位置,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让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将会如何呢?这种位置更糟糕,因为人类不可能每时每刻去欣赏日月星空,我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周围的情况,掌握四面八方的动态。

    四、看不到的"第三只眼"

    我们从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许多神仙都有3只眼睛。

    神话毕竟是神话,自然与现实不同。可是,也许你想不到,其实你、我、他等芸芸众生,虽然不是神仙,却同样也长着3只眼睛!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在它两个眼孔上方发现了一个小孔,这一个小孔与两个眼孔成品字形排列,这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究,这个小孔被证明是退化的眼眶。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自此以后,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类,都有3只眼睛。人们通常忘记了自己的第三只眼,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它的存在,这只是因为这只额外的眼睛已离开原来的位置,不在脸部表面,而是深深地埋藏在大脑的丘脑上部,而且拥有另外的名字--松果腺体。

    人的第三眼已经变成一个极为独特的、专门的腺体,人体中除了松果腺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腺体具有星形细胞。星形细胞不是普通的细胞,它在大脑半球中含量十分丰富。至于腺体和神经细胞究竟为什么会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人们还不是很清楚。

    现在,第三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腺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腺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腺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

    此外,人们发现在第三眼的组织结构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称之为"脑砂"的东西,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极为少见,但是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在第三眼中有那么一小堆沙子,竟丝毫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看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原因

    当你受到冤枉,心中感到很委屈时,就会忍不住大哭一场。从小到大,你也许已经大哭过几百次,但有没有想过,大哭时除了眼泪不断从眼中涌出,鼻子中的鼻涕也会突然增加,于是,便出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理说,哭的时候产生眼泪是正常现象,与鼻涕毫无关系,但奇怪的是,偏偏在这个时候鼻涕同时也会大量增加,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眼睛中的泪器。泪器是产生眼泪的地方,在不哭的时候,它也在不断地分泌出少量的眼泪,那是为了湿润眼球。比如我们每天要眨无数次眼睛,是为了将泪水均匀地涂在眼球表面,每眨一次就像擦一次玻璃窗,让我们的眼球始终变得清洁明亮。

    泪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产生泪水的泪腺;二是让眼泪流出去的泪道,它既通向眼眶,也和鼻腔相通连。平时,只有极少的眼泪通过泪道流到鼻腔中,因此几乎感觉不到。但是,当你大哭时,泪器产生的眼泪一下子大大增加。其中一部分涌到眼眶内流出,也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泪水,而另一部分便通过泪道进入鼻腔中,再从鼻子中流出。实际上,从鼻孔流出的水是假鼻涕真眼泪。

    六、牙齿不是实心的小石子

    人体之中最坚硬的部分是口腔中的牙齿。粗粗一看,牙齿如同一粒粒实心的小石子,其实它的结构并不那么简单。

    牙齿从外形上看,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是牙冠,镶嵌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而牙冠和牙根的中间部分则是牙颈。最重要的是,牙齿的内部和外面的结构并不一样。

    牙齿的外面一层是光亮坚硬的珐琅质,其硬度大大超过钢铁。珐琅质里面是牙本质,再往里是牙髓腔,牙髓腔内充满了血管和神经。

    珐琅质主要起保护牙齿的作用,虽然异常坚硬耐磨,但最怕酸性物质腐蚀。如果一个没有刷牙习惯的人,牙缝中长期被细菌和食物残渣附着,由于细菌对食物残渣的分解作用,会产生酸性物质,突破坚硬的珐琅质防线,将牙齿蛀成一个大龋洞。这些龋洞一旦成了细菌和食物残渣的大本营,便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牙齿将被越蛀越深。

    当龋洞深入到牙髓腔时,里面的神经便暴露在外,只要一吃东西就会感到疼痛难忍。所以,千万别将牙齿当做实心小石子看待,而应该懂得去保护它。

    七、发现指纹的秘密

    1685年,荷兰解剖学家开始研究拇指指纹的构造。1686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丕基教授,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各种指纹图案。

    1880年,一个在日本的苏格兰医生亨利·福乌尔德斯博士,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了现代指纹分析学的先河。由于对古代陶瓷碎片上的指印感兴趣,福尔德斯传播这样一个观念,它们或许就是鉴定个体的方法。这个观念被孟加拉湾主要行政官员威廉·赫舍尔先生完全接受;他报告说他多年来在印度利用拇指鉴定目不识丁的囚犯和工人。指纹学最初激起令人兴奋的涟漪,是源于《自然》杂志的争论,真正第一个开始研究指纹学的是英国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先生。

    加尔顿详细地研究指纹,在1880年写出《指纹》一书,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问--指纹学。加尔顿明确地指出,每一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他用科学理论解释了指纹各不相同的原因。他指出指纹是由勾、眼、桥、棒、点等纹线组成的,每一条指纹的分支、起点、终点以及结合点各不相同,起码有100个细微的特征。如果把这些特征排列组合,指纹的种类多得惊人,在1后面要加60个0!这数字远远大于人类人口的总数。因此指纹变化多端,每个人的指纹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加尔顿把指纹分为弓型、箕型、斗型,建立了指纹的科学分类法,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伦敦警察指纹局共处理了1000万个指纹,进行了一亿次指纹比对,成功地鉴定出50万名罪犯的指纹。数十万名无辜者和罪犯都被提取了指纹,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他们二人在1979年提取了指纹,以纪念指纹发现150周年。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目前很多商家都利用指纹独一无二的特性,研制出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来体现指纹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安全,比如: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考勤机,指纹采集仪,指纹保险柜以及网络指纹登陆系统等等,据调查,国内很多高档智能小区都装有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被用到设备最早的是指纹考勤机,公司人事管理者为了杜绝代打卡,纷纷采用指纹考勤机。同时,我国首家网络指纹登陆技术提供商已推出测试版,有望解决网络帐号安全性问题。

    指纹学的诞生,也是人们利用指纹为自己服务的一门学问。以后的科学家一定会更好地了解指纹,利用指纹。

    八、"聪明"的手指

    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

    这话有道理。如果我们承认劳动创造了人,承认智慧来源于实践,那么,双手不就是最重要的劳动器官吗?

    "手是表现在外面的大脑。"5000年前的印度瑜珈术就开始了对手的研究。而现代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手在脑中占的"地盘"相当大,脑与手的"关系"最密切。因为研究表明,手指的活动会更好地刺激和增强脑的功能;常动手指(如练习打算盘)可使大脑反映灵敏,有利于智力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说,动手也是动脑。高尔基说得好:"只有先手教头脑,然后变聪明的头脑再教手,而聪明的手又更有力地促进大脑的发展时,人们的社会文化提高过程才能正常地发展。"事实很清楚,有了手和脑的真正结合,才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就在手指上",这倒是恰如其分。

    不少人注意到,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会弹钢琴,所以,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都会加进练琴这一内容。美国一位人才专家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时发现,理化两科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大大低于其他领域的获奖者。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点就是理化两科动手多、思维操作频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世界上女性智力之所以高于男性,与女性手工劳作较多,尤其与厨房有关。因此美国一位专家指出,如果想培养视野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必须使他锻炼手指。手指多活动,刺激脑髓中的手指活动中心,就能促使其智力提高。英国一个学者指出,人的手不相同,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如手指强健发达、手形方正的人,思维精确而持久;手指骨节突出,拇指、手掌都很大的人擅长逻辑思维;手指柔和纤细的人,则以形象思维见长。

    动手训练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两只手越灵巧,就越有助于大脑的积极思维;人的思维逻辑越好,双手就更灵巧。幼儿更是这样。手脚并用的训练,是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

    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孩子1岁多时,要训练他拿勺吃饭;2岁左右要逐步训练穿简单的衣服及鞋袜;4岁左右要学会穿衣服及鞋袜,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动手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并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九、测量身体--身体的尺寸

    作为万物的灵长,人不但具有智慧,也有最美的形体。但遗传、种族、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又使人们具有高矮胖瘦之分,模特们就因为拥有完美的身材令人赏心悦目。其实,人体的健美不仅在于发达的肌肉和曲线,也表现在身体各部位的匀称度,并且暗合了一些有趣的数字。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人体各部位尺寸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对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简化人体测量的复杂过程,只要量出身高,就可推算出其他部位的尺寸。不同种属的人的人体比例系数往往不同。因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特质的不同,人体尺寸的差异十分明显。例如,从越南人的160.5厘米到比利时人的179.9厘米,高差幅竟达19.4厘米。在我国,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普遍高大魁梧。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和研究中,他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人体绘画规律:标准人体的比例为头是身高的1/8,肩宽是身高的1/4,平伸两臂的宽度等于身长,两腋的宽度与臀部宽度相等,乳房与肩胛下角在同一水平上,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的厚度,跪下的高度减少1/4。达·芬奇认为,人体凡符合上述比例,就是美的,这一人体比例规律在今天仍被认为是十分有价值的。

    黄金分割律是人体美的规律最伟大的发现。它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发现的,即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之比为0.618∶1。后来人们用黄金分割律来说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把肚脐作为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膝盖作为人体下部的黄金分割点,咽喉作为人体上部的黄金分割点。如果人体总高度为1.618米,按黄金分割的比例计算,其上半身(跻上)为0.618米,下半身(跻下)为1米,这便是最标准的人体美感比例,即"黄金段"。

    男性的身高普遍高于女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髙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

    据调查,一年的体育锻炼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锻炼的同龄者多长1~2厘米,女孩子多长2~3厘米经常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者高5厘米左右。

    体育锻炼所以能促使身材长高,一是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是加强了骨细胞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提高骺软骨的增殖能力,三是对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据研究,运动以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同时,运动还能够锻炼肌肉、骨骼,使之更加健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