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在大路尽头星星隐没的地方升起。军旗,在杀人强盗倒下的地方飘扬;
军旗上编织着战士的幸福,军旗上有祖国的早霞。
军旗,血染的军旗,战士以红军后代的名义向你宣誓……
走进首都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谁的心里能不涌满太多太深的情感?
我们在这里阅读着我军的历史,满眼是昨天的故事,每件展品都展示出曾经有过的辉煌历程。
世界进入了这里,我军60多年的历史凝聚在这里。
黄河啊,你可看见?
昆仑啊,你可看见?
中国大地上最早点燃的革命队伍行军的篝火,今天就“定格”在这座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楼房里,它那熊熊的火焰倾吐出一个火红的勇敢者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诞生300万军队的摇篮可以在这里看到。
英雄队伍在60多年的20多万个日日夜夜里所走过的长途跋涉,可以在这里拾到闪光的脚印。
这是一座圣洁的殿堂,浓缩、蕴含着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上甘岭战斗中的枪声……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生动、形象的再现。
首都的军事博物馆啊,它是架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的一座桥。重温昨天,是要让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未来。
1.军旗呀,你是祖国蓝天的一片朝霞,你是神州大地的一堆篝火
最让参观人难忘的是展厅里那面旗:五角星、八一。仿佛很遥远,又仿佛一切都在眼前。
啊,军旗!军旗!
旗上有子弹洞穿的痕斑,旗上有硝烟熏烤的印迹。军旗,你没有倒,你没有落,你没有褪色。已经几十年了,你还是那么鲜艳。再过几十年,你仍将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下!
我军的第一面军旗的样式跟现在的不一样,你可以在军事博物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里看到它——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八月一日。这是因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从此建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军队。说来你不一定知道,当年南昌起义时,革命军队还没有打出自己的军旗,仍然是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同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
8月18日,毛泽东回到湖南,参加了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新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计划和旗号问题。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已经成了压迫广大民众的工具和屠杀革命群众的刽子手,它已经臭了。不但臭了,而且臭气闻于天下。因此,国民党这块招牌已经无用,秋收起义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而要用共产党的名义号召人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会议决定在湘东、赣西举行秋收起义,由毛泽东任前委书记。
9月初,毛泽东到了安源,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了秋收起义的部署,决定把我党领导的湘东、赣西一带地方武装和从武汉来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共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支部队起义时要打出自己的旗帜。可是,打什么样的旗呢?
前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何长工、杨立三、李明义等同志。他们在江西修水的一间小茅草屋里苦苦思索着,设计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终于在这里诞生了:
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斧头镰刀,代表工农;在旗的左侧,是一条白布与旗杆相连,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旗的整个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这就是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
第一面军旗就是这样诞生的。
正式打出第一面军旗是1927年9月9日,秋收暴动。鲜艳的军旗下,工农革命武装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旧世界宣战。
第一面军旗,迸射着瑰丽的光辉,战士和军旗一起前进,他们觉得多么庄严,多么神气。
因为军旗上编织着他们的幸福,军旗上有祖国的朝霞。
军旗也有个演变过程。从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之前,人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军旗,它们都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象征,都是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体现。军旗指引我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军旗映照着东方地平线上即将升起的新中国的晨曦。
军旗上出现“八一”二字,是1949年1月。当时,党中央、毛主席预见全国胜利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制作我军军旗、军徽的方案。
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主持了这一工作。总部通知各野战军选送了许多设计图样。在西柏坡开会讨论研究时,毛主席听取了汇报,提出:军旗上要有“八一”二字,还要有五角星。毛主席说,“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是我军的创立日,五角星象征党的领导。周副主席提出,军旗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部要装上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很快就制作出来了。
1949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在幽静的香山,有关人员扛着第一面“八一”军旗,跟随周副主席到了毛主席的住所。军旗笔直地插在屋前的草地上,和煦的晚风掠过青翠的山林,吹拂着红旗徐徐飘动,落日的余辉把她映衬得格外鲜艳庄重。不一会,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走出房门,健步来到军旗前。周副主席向毛主席汇报了制作军旗的过程,毛主席用深邃的目光端详着军旗,赞许地点着头。
6月15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命令。命令中说:军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八一”军旗呀,你终于诞生。
你是祖国蓝天的一片朝霞,你是神州大地的一堆篝火。
战士向你宣誓,我们血染的军旗!
军后代的名义,宣誓,以海涛般的激情!
2.枪,洞穿旧世界的武器
灯,给人以希望的光明使者。
军事博物馆是一座收藏、陈列中国军事史、战争史的博物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里,有成千上万件陈列品,每件陈列品都会把你带进飞弹流火的战场,都会使你热血激荡,都会给你讲述出一串可歌可泣的故事。
朋友,你可曾留意了吗?有两件陈列品在每个馆里都反复出现:一个是枪,另一个是灯。
细心的瞻仰者注意了,并且琢磨着这里面的内涵。
枪是杀人的武器,灯是照明的用具,是什么把这两个互不相连、用途各异的东西牵到一起,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是人民军队为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而进行的革命事业。三座大山必须推翻,漫漫长夜需要光明。
枪,洞穿旧世界的有力武器。
灯,给人以希望的光明使者。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的陈列柜前,一位满头飞霜的老人,带领着一群刚刚放了寒假的孩子。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老人隔着玻璃指指叶挺将军使用过的指挥刀,讲了一个叶挺和3600支手枪的故事:
黑夜,在新四军军部皖南云岭镇到上饶的乡间土路上,一辆小车飞驰着。车上坐着新四军军长叶挺。
他有火烧眉毛的事要去上饶:军长夫人李秀文筹集了一笔钱从香港买来3600支手枪,还未运到军部就被上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扣住了。
枪是新四军的命根子,3600支枪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呀!
整整在山路、水路上颠簸了一夜,次日清晨,叶挺到了顾祝同的办公室。顾祝同这家伙很反动,像蒋介石一样就是想把新四军摧垮,最好地球上没有这个新四军才好。现在他见叶挺气冲冲地闯了进来,自然明白是为了什么。不过他老奸巨猾,佯装啥也不知道,脸上堆起了笑:
“叶军长不辞辛劳,星夜赶来,不知有何国事相商?”顾祝同递给叶挺一支烟,叶挺连看也没看一眼,一股脑把憋在心里的话倒出来:“请问你,我们买的3600支手枪哪里去了,你为何要百般刁难我们?”
顾祝同故意显得轻描淡写地说:“请叶军长不要生气,这完全是一场误会,我怎会故意刁难?当前,我战区所属各部的武器都十分缺乏,那3600支枪我留下是为了抗日。新四军用,是为了抗日,其他军用,也是为了抗日。希望叶军长从大局着想,谅解我的意思……”
叶挺站起来,在桌子上击了一拳。“嘭”的一声脆响打断了顾祝同的话:“抗日?你说此话难道不觉着脸红心跳?请司令官扪心自问一下,你所属的国民党军队究竟和日本鬼子打过多少仗?为抗日出过多少力?我们新四军日日夜夜和日本鬼子搏斗,司令官给过多少枪支,多少子弹?现在我们自己设法买到一部分枪支,你还要扣留,请问你打的什么主意?”
顾祝同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连一句话也回答不上,只得把3600支手枪如数交了出来……
老人讲到这里,又隔着玻璃指指那把刀,说:“刀枪同是咱们的传家宝,娃娃呀,要记牢,没有刀枪,那黑沉沉的中国哪会有今天的蓝天太阳!”
灯呀,是抢的伙伴,它也与黑暗抗争,把一腔的热血,溶化在祖国的黎明中。
在军事博物馆的各个陈列馆里,人们看到了多少灯:红军四渡赤水时用过的马灯;
红一方面军渡金沙江用的三面亮马灯;红军战士在泸江使用的油灯;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大金县举行晚会时用的灯笼;红二方面军经过天水时送给普华寺的马灯;
刘志丹在陕北使用过的灯盏;
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竹灯笼;
毛主席在井冈山八角楼用过的青油灯;
朱德在解放战争中使用过的马灯……
灯呀,灯呀,在那黑沉沉的长夜里,它们聚成灯海,流成灯河。
那震响苍穹的枪声,更增加了灯焰的明丽、清晰。
天快亮了,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这盏盏红灯是信念、希望的火种。
看,枪声揭开了新的一天的序幕,灯光溶进了东天上的晨曦……
3.一双鞋,一个壶,一把小刀,红军战士的家当多么简单又多么富有
这一部分展出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图片、实物,还有沉重的文字说明。
多少人在这里寻觅,他们走了又来,来了又去,往返留连,走走看看,看看停停,分明有很重的心事。是想带走什么,还是想留下什么?
最后,人们在一个展窗前站定,神情专注地看起来……
这里展出了三件实物:鞋、水壶、小刀。
旁边的文字说明告诉人们:
这是红军战士伍有光爬雪山、过草地时穿的鞋。
这是红军战士经过草地时用的水壶。
这是红军战士魏传举过雪山时割牛肉用的刀子。
够齐全了,吃、喝、走路全有了。
鞋、水壶、小刀。
多么简单,又多么富有!
你看那双鞋,完全是草鞋的式样,布条拧成绳编的鞋底,粗线织的鞋帮,帮上留了那么多的空格,是故意设计的图案,还是粗线不够才这么凑成?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恐怕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鞋了,这近乎原始时期的鞋!可是,当初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穿着它,踏过了草地,攀上了雪山。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呀,战士脚下的路就有多长。这双鞋是一部史诗,它的内涵只有真正的战士才能读懂。
你看那个水壶,它的样式像一只小动物,多么可爱!它装过草地中的污水,也装过雪山根下的泥水,更多的时候装的是清清亮亮的泉水、井水——那是江西老表送来的,那是藏族阿妈灌进去的。小小的水壶装大海啊!长途行军口干舌燥,红军战士心里装着祖国的湖、祖国的河!
你再看那把小刀,刀片像中指一样长,细细的木把被磨擦得那么光滑,闪着微微的光亮。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我军的供给十分困难,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好不容易从藏民那里买些牛肉回来,分到每个人手里也就是拳头那么大一块。还免不了这样的情况:没有柴禾,没有条件将牛肉做熟,战士们只有吃生肉。那把小刀便发挥了作用,将牛肉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送给战士充饥。谁说路绝粮断,一把小刀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通道!
这,就是长征战士留给我们的实物。
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走完了长征路!
国外不是有人在探索中国二万五千里的奥秘吗?他们惊讶,他们不理解,中国的红军是些什么样的人组成!怎么可以想像得出,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又有国民党的军队追击、拦截,硬是胜利地到达了陕北?这是一些奇人,创造了奇迹!
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对长征的评价最深刻不过了。他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读了这些充满激情、洋溢着自豪感的文字,大概对那双鞋、那个壶、那把小刀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诗人胡世宗写过一首题为《长征》的诗,读读它也许更能加深你对我们的红军这次举世闻名的跋涉的认识。诗人把长征比作一部25000行的巨型史诗,他写道:
今日的世界;
需要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需要电脑;
需要激光;
但绝对不可以忽视这部史诗;做为一种精神;
它永远不会陈旧;
做为一种物质;
它永远不会消亡;
它昭示人类;
透过最沉的暗夜;
能看到希望的霞光;
它使人类惊讶地发现;
做为直立行走的有思维的动物;
人体本身;
能够多么坚韧;
能够多么顽强;
在征服和战胜前进阻力时;
能迸发出;
多么巨大的能量。
这鞋、壶、刀,不仅是红军战士的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财富。
4.他们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军旗的红色里激荡着他们的热血
阵地上的军旗为什么红得那样鲜艳?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没有褪色?
在抗日战争馆,孩子们围着那位满头飞霜的老人这样问。展窗里,有一面凝聚着战火硝烟的红旗。
老人稍微思量了一下,笑笑,回答:你们问这旗为什么这样红,这里面的说道有两条,一是战争的硝烟把它映衬得那样红,二是这旗里面激荡着烈士们的热血。烈士,除了奉献出宝贵生命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战士外,还有许许多多为革命牺牲的人民群众,他们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军旗上的红色里有他们的热血!
旁边不远处的展窗里放着铁刀、铁锹、铁叉,还有一张虎皮靠垫……这些就是见证。
铁刀是立了大功的!老人这样说。
1939年12月的一天,在河北冀中平原上,日本军队的两辆坦克像黑甲虫一样在地上蠕动着,天正下着大雪,路上很滑,坦克行进得并不顺利,每走一会儿就得停下来,日本兵从坦克里钻出来整治整治路、车什么的。天快黑了,坦克还没有赶到目的地,日本兵心里直犯愁肠,他们在路上是不敢过夜的,因为冀中人民的厉害他们领教过已经不止一次了。于是,几个日本兵在一起呜哩呜啦地唧咕了一阵,便扔下坦克走了。天晓得他们躲到哪儿去了。
两辆坦克像两堆尸体躺在夜幕里。
当夜,附近村子里的一伙小青年拿上这把铁刀,悄悄地爬上坦克车,大家一起动手,把坦克撬了个七零八落,拿出里面的一挺机枪,然后把两辆坦克毁坏……
当日本侵略者从岛国开出这两辆坦克耀武扬威地走进中国时,他们就应该预料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因为他们是侵略者,是刽子手。背叛正义和道义的人必然要受到惩罚!难道这还用得着怀疑吗?
他们是不堪一击的,一把铁刀就足以使他们崩溃而散。
一把普普通通的铁锹,在日寇眼里也成了估不透的武器。你看——
安徽省定远县靠山头村,日寇疯狂地对这儿进行扫荡。百姓遭殃,谁的心里不涌满仇恨?
这天,一个日本军官又进了靠山头村。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将要进坟墓,因此还是那么不可一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在村民们面前抖威风。农民陈老四和陈文福见就这个家伙一人进村,不由得心里暗喊一声“看我们的!”他俩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用四只庄稼汉的大手把日本军官抓到一个背人处,操起铁锹把他砍成了肉泥……
“说起那铁叉的故事,就更让人开心了!”老人的脸上浮出了得意的笑容。
严格讲,这铁叉叫鱼钩。制作它的人叫陈云亭,是白洋淀周口村的抗联主任。瞧,这些鱼钩很有点像铁丝网上的结子。不过他做鱼钩不是用来钓鱼,而是为了刺戳日本侵略者这些“胖头鱼”。那是1941年7月的某天,陈云亭用船载着五个日本兵到邻村去洗澡。他们一下水,云亭早就铺在水底的鱼钩便发挥作用了,尖利的铁叉戳入肥肉中,痛得日本兵一个个吱哇乱叫。这时陈云亭早钻进芦苇荡中没影儿了……
虎皮?噢,那是侵略者披在身上的一张外衣,用来吓唬人的。扒掉这张虎皮,其实他们不过是只纸老虎而已。
虎皮靠垫是日寇第二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使用过的。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在一次向晋察冀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围攻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被抗日军民击毙。他死后蔫头耷脑地倒挂在汽车上,煞尽了往日的威风。一位八路军战士从驾驶室里拽下那张虎皮垫子给常冈宽治盖在身上,说:小子哎,醒醒吧,这张死老虎皮还想给你帮帮忙,让你再抖抖威风呢!
一阵哄堂大笑。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性的反法西斯斗争,全中国都变成了战场,前方后方、农村城镇、天空地面……都是埋葬日寇的坟墓。我们的军旗是多么的壮丽,军旗下的方队是多么的浩大。只要我们的军旗高高举着,只要军旗下有队伍集合,胜利就属于中国。这是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信念,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5.渴望和平的中国士兵,终究要埋葬残忍的战争
这是1927年2月15日,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编印的第一期刊物。
刊物的名称留下了:《血路》。但是,却不知办刊人的姓名。
这是皖南事变时新四军某部出版的一张报纸。
报纸的名称也留下了:《扫荡报》。同样,不知道办报人的姓名。
血路!
扫荡!
这是呐喊!这是战斗!这是召唤!这是一种信念!
它充满着悲壮,凝聚着豪气,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从热血沸腾里迸发出的誓词。
是战士就要敢于藐视敌人!
是战斗就要敢于争取胜利!
在敌人貌似强大时要敢于这样宣言;在胜利还很渺茫时要敢于这样冲锋!
任何敌人都是“扫荡”之后才似秋风扫落叶;每一次胜利都是从“血路”中踏步而来!
令天,人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本期刊,看着这张报纸,心里喷涌着按捺不住的亢奋、向上,手心里冒着难以遏制的力量、信心。我们太需要这样洋溢着战斗激情的阵地了,因为太多的香风已经把不少人熏得快没有嗅觉了。
当年办刊编报的人哪里去了?
莫说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他们身后是辉煌的大路。
也许他们的生命很短暂,一期刊物还没有编完,就献身在阵地上的编辑部里。可是,从战壕里吼起的冲锋声,振响在通往胜利的每一条路上。
军旗,在大路尽头星星隐没的晨曦里升起;
军旗,在杀人强盗倒下去的地方飘扬。
是的,中国人在那个暗夜里受人欺侮太多了,吃的苦头太多了。唯其这样,才有我们的战士前赴后继地拼搏、战斗。解救苦难中的人民走出火坑,这是人民军队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十分明确的行动目标。
血路——不仅指军队为摧毁旧制度所作出的牺牲,它还声讨了侵略者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
在抗日战争馆里,许多人在一块碑前站住了,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满目的仇恨和怒火。这是墓碑,也是血碑、冤碑。埋在底下的冤魂是谁?流在地上的血河世代呜咽。
1943年12月31日河北平山县第六区区公所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立起的这块碑呀,把日寇的残暴、兽行记录在案,让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去讨伐。碑文全文如下:
“1943年秋,日寇盘踞焦家庄,二十八日屠杀群众三井两猪圈约三、四百人,情之其惨,目不忍睹。我们已踏进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建立了永久革命的基地,望我同胞坚持抗日,团结进步,以革命的热血讨还这笔血债,为死难的同胞复仇。特建此碑,以资纪念。”
石碑的上端用大于碑文三倍的字书写着四个大字:一笔血债!
这不是呐喊吗?这不是冲锋吗?
已经快50年了,这从中国人胸膛里迸发出来的声音还在焦家庄回响,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振荡。
同一个展室的另一个展窗给人们还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况:
1940年——1945年间,日寇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十里河庄琵琶山下残杀了大批的群众,这些恶人杀人的手段极为残忍,有:枪杀、刺杀、绞杀、砍杀、铁器击死、活埋、用军犬咬死,等等。他们把中国人残杀后埋于山下的深坑里,当地人称之为“万人坑”。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在琵琶山下清理出了大小六个“万人坑”,挖出尸体700多具。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当时清理出来的两个头颅骨。一个头骨上留着子弹洞穿的圆孔,另一个头骨上留着刀刃砍劈的裂缝。
两位死者是谁,早已无法辨认。但是,人们看得十分真切:他们那黑洞洞的眼眶里分明填满了怒火、仇恨!
我们有冷静的理智和炽热的感情,但是,对于杀人者,我们只能怒叫一声:我要报仇!
这就是战士对一切刽子手永久性的回答。
请相信吧:
渴望和平的中国士兵,终将要埋葬残忍的战争。
自然,他们非常明白,这要付出代价。这代价便是满腔的热血。
啊,血路!
这是又一块石碑,武汉人民为叶挺独立团进攻武昌之战而牺牲的战士建立的纪念碑。碑面上凝着无限深情的语言,卷着战火烽烟。为国牺牲的战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们的血总能让冻结的大地苏醒。碑文全文如下:
“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
“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巧极了,石碑的上端也是用大于碑文几倍的字书写着四个大字:精神不死!
这不是倡导吗?这不是战斗吗?
战士的骨不会软,战士的身不会歪。对人民有不尽的爱,对仇敌射出满腔的恨。
军旗下的队伍就有这样的气概!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朝鲜的三八线上,在老山的主峰上,这句使战士肋骨都生劲的口号,不都喊得很响亮吗?是的,精神不死!即使敌人的子弹从胸脯连穿三次,也要朝前冲去!
这一块石碑和那一块石碑,都是一万年久远的碑。尽管它记载的是一段隐隐作痛的历史,但它是力量,它是精神。再过多少年后,镌刻的碑文依稀难辨了,国人也不会把它掀翻,不会把它遗弃。它永远耸立在流水之上、日月之下、风雨之中,人们需要读它。后代人对它读不懂了,让爷爷再把那段遥远的旧事重提。
尽管战士终究要埋葬残忍的战争,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战神推远,把死亡推远。让鲜花盖在每一条路上,让歌声飘荡在每一块田野上。
军旗飘扬在湛蓝的晴空下才更显得鲜艳。
6.那颗红星是世界上最纯最亮的星星,到了夜晚还格外明亮
焰火辉煌吗?
够辉煌了。它有美丽诱人的弧光,还伴随着劈啪欢笑的脆响。但是,它蓦地就熄了,弧光消失了,响声也没有了。
星星明亮吗?
够明亮了。它像刚从清水河里洗澡出来,清晰、晶莹,挂在无云的夜空。但是,每到了白天,它就躲得无影无踪。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才最辉煌,最明亮。1960年8月1日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以来,30年间,日历撕掉了一万多张,时间的双轮车在大地上碾下了密密的辙印,这红星像一束燃烧的火炬,有那么多金灿灿的光焰,有那么多银灿灿的星辉,日夜不灭地放射着圣洁的光,给首都以立体美,给祖国以色彩美,给战士以心灵美。
这是一颗军徽,“八一”二字嵌在红五星的中间。几棵麦穗把她紧紧包围。
这颗军徽有上吨重,为什么不下沉?
因为她凝满着太阳的叮咛。
这颗军徽风吹、日晒、雨淋几十年,为什么还那么鲜艳?
因为大地母亲给了她鲜嫩、丰富的营养。
她是军人的形象,是战士伸出的一只手臂。
既然是战士,就得拿起武器,就得用声音向人民发出召唤。
那是多么深沉而亲切的召唤呀:
一个风搅雪花的首都冬夜。长安街沉浸在风雪弥漫的烟雾里,举目看不到三步远。
渐渐,街上断了行人。
只有风雪在不甘寂寞地狂吼乱叫。
这时,一个5岁的女孩走在大街上,尽管她快哭干了嗓子,也没有呼叫来走失了的妈妈——大风把她的哭叫声刮得无踪无影。
妈妈找她急碎了心,她找妈妈哭哑了声。
妈妈呀你在哪里?女儿呀你在哪里?
突然,小女孩想起了一个指路的标志: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
爸爸和妈妈都说过,那颗红星是世界上最纯最亮的星星,到了夜晚还格外亮。
小女孩不哭了,她的家就住在军事博物馆近旁,只要找到那颗最亮的星星,不就可以回到家了吗?
她沿着大街走着,看着,她相信在这样的风雪弥漫之夜,那颗星星会更加明亮,因为它要给夜行人指路。
小女孩走呀,走呀,果然,有一团像燃烧着红火样的光亮跳进了她的视野。对,是军事博物馆上空的那颗星。她高兴极了,扑了上去……
她扑进了一个人的怀里。她以为那是妈妈的怀抱,抬头一看,红五星、红领章……啊,是解放军叔叔。
巡夜的战士把小女孩送回了家……
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给多少游览首都风光的人以喜悦和满足。每当黎明挽着晨光的手悄悄来到长安街上,她便抹掉身上的夜露,对每一个冲着她笑的首都人道一声:您早!
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啊,她有宽荡恢宏的胸怀,她有澎湃沸腾的热血,她有透明炽热的感情。
她向大地播洒的是燃烧的激情,她得到的回报是士兵的忠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