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就是奉献,今天,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那颗星依然在闪烁……
自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中国军人就有了震惊世界的价值。
八月一日属于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属于八月一日。
一群又一群猛士的前仆后继和悲战壮死,使“八一”军旗在几十年间始终招展着不朽的雄风。
战争的车轮在“1949”这个分界线上基本停驶,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和平、建设、繁荣……
那支队伍呢?
那面留着弹洞、硝烟的红旗呢?
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
没有钢枪何谈祖国安宁?
和平的祖国任何时候都需要哨兵,繁忙的建设者更离不开站岗的军入。
你看,在边疆,在海防,在雪山,在草原,在天空,在海洋……那一座座坚强的哨所和从哨所伸出的不卷刃的刺刀,正是稳固疆土的一颗颗铆钉。
在这里,让我们抄下一位名叫李正红的边防军写给祖国的诗句:
假如我在保卫祖国建设中牺牲;
决不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后悔。
也不在乎有没有美丽的姑娘;
在我的坟前献上一枝玫瑰。
只要用鲜血换来了边陲的安宁;
我就与祖国大地一起熠熠生辉。
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在我们的人民淡忘了战争,淡忘了流血牺牲的时候,那些手持钢枪的子弟兵正默默地准备着为祖国献身。
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奉献。
这不吃亏吗?
战士们回答:“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这就是战士对祖国的爱。
那面军旗,仍在鲜艳地飘扬,壮我锦绣山河,壮我军威国威……
1.唐古拉山上的25昼夜
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5700多米。据说,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是特提斯古海的海底,由于地壳翻江倒海的变化,海底隆起形成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高高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山北为青海省地盘,山南就是西藏境内了。
自建国初期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官兵先后在这里服役,戍边守卫,垦荒建站,修路架桥……
也是从这时候起,这里出现了一支又一支汽车部队,奔驰于兰州、西宁、拉萨之间。那时候这片荒原上没有铁路,没有飞机,就靠这些四只轮子的汽车给西藏运送东西。这些兵车都是从战争烟尘里开过来的。瞧这车型:“嘎斯”、“吉斯”、“大道吉”。当然,也有刚从西德进口的“大依发”,这家伙像西藏的牦牛一样肯卖劲,一车可载六吨半!
唐古拉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天寒,缺氧,六月飘雪花,一年四季刮大风。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此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打个比方,人在这里坐着不动,就相当于在上海负重20公斤干体力活。来到唐古拉山,你就是再张大嘴喘气也觉着气儿不够,脑袋疼得像榔头砸,头重脚轻,走路直打颠,吃饭不香,也睡不着觉……
一位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汽车兵感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打细菌战,咱也没有这么难受过。这个鬼地方!
就是在这个鬼地方,一场骤然而起的暴风雪把一支汽车部队结结实实地围困住了。
时间是1957年元月10日……
高原的严冬,使雄鹰都缩到窝里去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使正在翻越世界屋脊的车队瘫痪在唐古拉山上。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一阵紧似一阵,到后来竟是团团棉絮般的飞起来。随之而来的是10级左右的暴风,风卷着雪团、沙石在天地间怒吼,车窗玻璃被砸得嘎巴脆响。公路被雪覆盖了,山沟被雪填平了,分辨不清哪是沟,哪是路。车辆刚一停驶,就被雪埋没了一大半,有的甚至无踪无影。
这是汽车某团一营车队,共三个连队75辆车,204名同志。带队的是副团长张功、营长张洪声、教导员张广林。
附近没有兵站,没有村庄,只有无情的暴风雪在残酷地袭击着车队。每一个人都感到脊背在寒颤。生命的本能呼唤他们折回去;军人的理智却告诉他们只能前进,不许后退。作为领导,还有更重的担子更深的忧虑:必须保证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75辆车运载的是一批到西藏边防的急需军用物资。如不是“急需”,他们也不会在岁末年初踏上征途。现在车队被困在途中,必须尽快突围出去,早日赶到边防。
营长张洪声断然向全体人员下达了命令:与风雪展开搏斗,继续前进。
向前。战士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
挖雪开路。铁锹、脸盆、木棍甚至10个手指,都是刨雪、铲雪的工具。
三天过去了,他们只向前推进了1000米。
困难,在袭击着他们,也在检验着他们。哪怕丝毫的懦弱、自私和庸俗,都要在这里受到惩罚。大家只能有一个选择:征服暴风雪,决不被暴风雪所征服。
张洪声晕倒了,许多战士都晕倒了。他们醒来过后,又拄着铁锹踉踉跄跄地扑向挖雪开路的最前沿。有的同志手冻坏了,就用胳膊夹着铁锹干,脚冻伤了,就跪在地上挖。
山坡上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虽然是避风御寒的好地方,但是白天这儿空无一人。
大依发汽车一辆接一辆熄火了——油箱里的冰块堵塞了油管。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候,发动机熄火意味着这辆车再也启动不了啦。驾驶员只得用手掏油箱里的冰块。滴水成冰,一双双手变得红肿、溃烂、裂痕斑斑……油箱弄不通,驾驶员们就用嘴温暖管头,然后再把它吹通。嘴唇一粘铁皮,就被撕下一片肉,流血,血又凝冻。谁也不顾这些。
最严重的是饥饿对大家的威胁。
第一天,每人还能分到三块麻饼、一碗面糊;第二天,每人只喝了碗面糊;第三天,连面糊也喝不上了。同志们饿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战士李增珠从道班工人那里找来一盆面糊,乐得他端着盆子就往停车的地方跑。不料一阵风把他刮倒了,面糊洒掉一大半,他伤心得直哭。就是这剩下的半盆面糊,从挖雪的人们手里传到了病号手里,又从病号手里传到军医延陵子仁手里。最后还是延陵子仁哀求大家:“每人喝一口吧,不然就结成冰了。”同志们才一人抿了一点。
温度表的水银柱降到了倒数第三格——47摄氏度。可是,战士们的衣服却一天比一天单薄了。皮大衣撕下了布面,棉袄扯掉了棉花。大家用这些“燃料”蘸着柴油点火,烤车、化水、做饭、取暖……冰雪封冻的山上离不开火啊!
火,昼夜熊熊燃烧着,映红了唐古拉!
大雪封山的第四天,山上的团、营两级领导决定选派两名精明强壮的驾驶员,开车下山,与兵站取得联系,通过兵站设法将情况报告给西藏、兰州两个军区。
山上的全体同志集中起来,开挖出,一条窄窄的雪胡同,由副排长王满洲开车,张洪声亲自跟着下山了……
谁也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明天是星期几?只有个别干部似乎记得:这天是上山后的第10多天了。
下午有人路过道班时,看见门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对联。噢,春节到了!
除夕之夜,唐古拉山顶好热闹。临时炊事班利用各种原料给大家包了一些饺子,算是吃了一顿午饭。饺子?只不过是开水煮面疙瘩罢了。可是,大家都吃得很香,仿佛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水饺。
入夜,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开始了。
张洪声破例批准一位副排长用冲锋枪冲天放了一梭子,给晚会增加了节日的气氛。随后,便你唱一段评剧,他来几句河北梆子地热闹起来了。
正在这时,五个藏胞来了。原来他们是从青海去西藏朝佛的,也被堵在了山上。雪山晚会的欢乐气氛吸引了他们。这样,春节联欢晚会又添了新的节目:藏族锅庄舞。
最后,张营长给大家说了一段顺口溜:
汽车兵,逞英豪;
驾车天南地北跑。
抗过美,援过朝;
天安门前拖过炮;
东海岸边洗过澡;
唐古拉山抛过锚……
他们在唐古拉山整整奋战了25个昼夜,终于冲破险阻,把物资运到了拉萨。
在拉萨街头,面对欢迎的人群,他们本该狂欢一番。可是他们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一个个慢慢地爬下驾驶室,互相搀扶着走进了兵站。他们面黄肌瘦,满身伤痕,衣衫破烂,头发、胡子老长,活像野人一样。其中有四人的脚因冻坏被截掉了……
他们是胜利者,75车物资完整无损送到了西藏边防。
当晚,西藏军区的领导派电影组来慰问,他们却都满身油污地倒在床上睡着了……
2.地震灾区的“千斤顶”
1976年,在中国,被人称为“地震年”。
灾难。一个灾难接着一个灾难。
5月29日晚,云南省西部龙陵、潞西一带连续两次发生强烈地震;
7月28日凌晨,随着天空一道亮光闪过,一阵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一场强烈地震在唐山、丰南发生;
8月16日,四川省松潘、平武发生强烈地震……
地震,都是强烈的地震。震颤着大地,撼动着建筑物,也震乱了群众的心。
不同的地区,几乎发生着相同的故事:头戴红五星的解放军首先进入灾区,像千斤顶一样,撑起了快要倒塌的天,快要陷下去的地,拯救人民走出灾难……
这是居民集中的一个住宅区。
一连的同志赶来时,余震还在继续,楼房还在坍塌,碎石、瓦块不断脱落。
有人告诉战士——
那座坍塌的楼房里,一根断裂的短柱子支撑着一块钢筋水泥预制件楼板,楼板下面夹着三个居民。
战士们一听这个“夹”字,心就咯噔一下生疼。他们争着冲了上去,要把受磨难的群众救出来。
用铁锹、洋镐挖,震动大,会使周围的碎石落下打着压在下面的群众。不能这样!他们便扔掉工具,用双手扒。
扒呀,扒呀……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许多战士的手指磨破了,谁也不顾疼痛,仍然去扒,砖头瓦块上面留下了点点血迹,他们还在扒。
突然,余震发生了,“咔嚓”一声,残柱再次断裂,眼看那块水泥楼板就要压下来,下面是三个人呀……
这时,战士吴险峰挺身而出,伸出右腿,用膝盖撑住楼板。
同志们加快了抢救的动作。抢救!
小吴头上渗出了颗颗豆粒大的汗珠,他的牙齿都用上了劲,咬得咯咯作响。他觉得身上好像压了一座山,浑身上下的骨架都发酥了。但是他坚持撑着楼板,纹丝不动。
他像一个巨人。
3分钟,5分钟,7分钟……
压在下面的三位群众得救了,小吴才被同志们拖出来,他像瘫了一样,身上再无半点劲了。
另一个抢险救入场面:唐山车站候车室。
炮兵连战士王彦修一进候车室,就听见一声声呼救:“叔叔,救我!救我!”
他跟声望去:残墙断壁上横架着几块水泥预制板,在一块塌落的长长的水泥板和砖垛瓦砾的缝隙之间,露出一条小腿和一只小手……
王彦修倒吸了一口冷气。
地还不时地在颤抖,最上面的几块水泥板摇摇欲坠,索索地掉着碎块……
他没有迟疑,一猫腰钻了进去,捡起砖头碎石就往外扔。掉下来的一块断砖砸在他的后脑勺上,他一下跌坐在地上,鲜血流到了脖梗,渗透了军帽……
他还在扒着,被压着的小孩子露了出来……
车站派出所的女民警董芬赶来帮忙,王彦修猛喊一声:“这儿危险!”随即将董芬推出洞外。
片刻,一次较强的余震发生了。上面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王彦修的双腿被压断,他不顾自己,大声召唤着群众来抱出小孩。
孩子得救了。王彦修却昏迷了过去。一位群众设法找到了半瓶桔子汁,一滴一滴地滴进他干裂的嘴里……
唐山钢厂技术员李功荣这些日子好作难。地震的那天晚上他一家三口全被埋进了房里,爱人不幸死去。孩子虽然抢救出来,脚却被压坏了,又没有奶吃。才两个月的女婴,怎么活呀!他自己又要参加恢复生产的战斗。真难!
他天天两头忙,上班,给孩子找奶吃,找水喝。他一走,窝棚里就剩下这出生才两个月的娃儿。
地震后第三天,李功荣一进窝棚,愣住了:两个解放军正给孩子擦血、喂水。见李功荣进来,两个军人问:
“这是你的孩子?”
李功荣点点头,讲了他家的遭遇。
“给孩子加点衣服吧,只穿个小兜兜会着凉的!”
“唉,东西全压在房子里头了,一件衣服也没有呀!”
两位同志低下了头。他们给婴儿擦干净脚,安慰李功荣:“好好护理她吧,有什么事就找我们。”
他们留下了自己的住址,走了。
当晚,两个战士送来了两身小孩衣服、一袋饼干和一些大米。他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红疙瘩,便问:
“这是怎么回事?”
“蚊子咬的。”
第二天,又是这两个战士,拿来了一块大纱布,几根铁丝,坐在小孩身边,比比量量地做了一顶小蚊帐,罩在熟睡的婴儿身上。
“你有奶瓶吗?”
李功荣听了,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热浪,眼泪“刷”地涌出来:“解放军同志,你们太操心啦!”
第三天早饭后,两个战士给李功荣送来了一军用水壶的牛奶。以后,天天来送牛奶。
他们是某部“尖刀连”的李兴宝、刘廷才,连里指定他俩专门给驻地附近的婴儿供应牛奶。牛奶是经有关部门同意,每天从几里外的一个牛奶场挤来的。李兴宝的眼皮上那块伤疤,就是奶牛用蹄子给他留下的“纪念”。
你大概不会想到吧,这些在战场上英勇冲杀的战士,还有这样一副慈母心!
3.他的路,在海水下,在深渊里
海军党委授予某机动救捞中队中队长朱其华“无私无畏的水下尖兵”荣誉称号。
他受之无愧。1966年入伍的老兵,在水下整整拼搏了23年,至今仍然战斗在潜水第一线,这在潜水员中实属少见。
一次炸礁,他往水下扛炸药包20麻袋,每袋50千克,连扛了8个小时!他在水下闯过死亡禁区数百次,次次安全无恙。一次又一次,临危不惧,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
不是老朱命大,而是他有大智大勇。
有这样一件事:他到水下捞浮筒,腰部的“救命管”——供气软管突然被钢缆挤断,十分危险。在水下,断气就意味着断命。老朱一点也没有慌乱,只见他很镇静地抓住了已飘离开去的供气软管又按接在腰部,奇迹般地脱险了。事后,战友们形容说,老朱真有两下,就像战场上的勇士把打出来的肠子再塞进肚子里一样。
又有这样一件事:那年打捞台湾渔船“盛丰”12号,水下激流不断,冲撞得他难以稳住身子。就在他弯腰系浮筒千斤时,右手中指被激烈颠簸的沉船底部和紧绷的钢缆夹住,疼得像被人刺了一刀。他便狠命抽手,指甲被挤掉了,立即,海水一片血红,受伤的手指浸泡在海水中,疼得钻心。他咬牙强忍着痛苦,坚持到作业完成。
还有这样一件事:我国首次氦氧潜水试验在云南抚仙湖进行,老朱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
有幸中却又有不幸:他一到云南,就闹肚子病,一天拉四五次肚子,一下就瘦得两腮掉肉。已经拉了两天了,还不见好转。眼看参加不了试验了。老朱一急,一口吞下6粒黄连素。真灵,拉肚子止住了。但身体依旧虚弱。他不管这些,穿起潜水衣,走上作业台,沉入黑暗深渊。60米,是空气潜水的禁区,可他呢,闯过了80米、100米,最后沉到120米处,度过了整整8个小时。在水下,他又拉肚子了……
他的故事还很多,很多。
这就是朱其华。他的路,在海水下,在深渊里。在这条路上,他患了腰肌劳损、胃溃疡、窦性心律不齐等病。可他还恋着这路,还要走下去。
4.为了导弹增程,他们走过艰辛的路
对中国,对世界,这都是个震动人心的消息:我国某型号战略导弹挖潜增程试验成功。
1986年1月24日,《解放军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给负责某型号导弹增程试验的副师职干部江绍华、裴景峰记一等功。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全体参试人员。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于1月23日在京举行。热烈的掌声中,二炮司令员李旭阁、政委刘立封等领导将金光闪闪的军功章戴在29名功臣的胸前。江绍华、裴景峰还同时提前晋升一级。某型号导弹挖潜增程试验成功,明显地提高了该型号导弹的性能、打击目标和扩大了覆盖面积,增强了火力运用的灵活性,为今后对现有战略武器的改造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央军委在嘉奖令中希望二炮部队再接再厉,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1984年春天,导弹总体处处长江绍华退居二线,当了研究员。研究什么呢?他想到了以前曾请求论证的课题:进行导弹增程的试验。5年前,江绍华和许多同志在导弹打靶中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量的试验回收资料表明,导弹按程序飞完全程,并不需要那么多燃料,剩下的大部分燃料若能变为动力,让火箭继续前进,就可以达到导弹增程的目的。
江绍华立即写了一份技术报告,请求立课题论证。但事情却因故拖了下来。
现在,他和军代表吴锡挺、研究所的工程师舒先寿自发结合在一起,把搁置了5年的那个题目拣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一个消息传来:二炮给某科研单位投资一笔巨款搞导弹增程试验。
怎么办?一方是有领导有组织的攻关,一方是自发结合搞研究。
三个人在短暂的沉默后,终于自信地说:谁成谁败,现在还很难下断语。我们要坚持搞下去,为了导弹增程的成功,多几个研究就多一分把握。
江绍华是给我军追击炮增程的创始人。
当年,蒋军被我人民解放军赶得逃往台湾。他们在金门岛上架起大炮,隔海轰击大陆。我军干着急,却不能还击敌人——大炮的射程够不着呀!
就是这个江绍华,和大家一起搞出了追击炮火箭增程弹,射程远了。战士们再用它轰击金门岛的蒋军,又准又狠。
迫击炮增程的最早探索者,现在又要搞导弹增程研究了。
他心中扬起了希望的风帆,整日不知疲劳地奔忙,忙得快飞起来了。翻资料,搞调查,进行可行性论证……
就这样,三个自由结合的攻关者,每天带着问号出去,背着答案回来。拥挤的书店里、书摊旁,有他们静心阅读的身影;权威学者的病榻前,他们恭恭敬敬地请教;在与朋友战友的交谈中,他们几乎是口不离导弹增程……
导弹挖潜增程的技术方案初步形成了。
为了让技术方案变为实施方案,他们为增程队伍征召“志愿兵”。
但是,没人参加进来。他们进行的不是正式渠道下达的研究课题,谁敢参加?
江绍华想到了一个人:裴景峰。
他俩都是我国第一个导弹营里的,排长。后来,裴景峰到苏联学习了5年,归国后,两人仍在一个部队工作。现在,裴景峰是二炮百科编审室研究员。
裴景峰对老战友的大胆探索给了很高评价,他说:
“不久前,国务院的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对旧厂矿、旧企业有个挖潜改造的问题,我们给导弹挖潜增程,就是响应这个号召,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江绍华又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二炮司令贺进恒。
司令员对江绍华的话题当然非常感兴趣,忙问:“导弹能增程多少?”
“×××千米。”
司令员的眉宇间爬上了笑容。
哪个军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火力莫及的距离意味着牺牲,意味着艰难和被动。谁能以火力覆盖或缩短这个距离,就意味着主动和胜利。由于国力、民力有限,不可能投入巨资来造好多洲际导弹,这是中国的国情。现在,江绍华要在尽量节省开支的原则下,把我国的这种型号导弹普遍增程几百千米,作为一个导弹司令怎能不兴奋呢?
贺司令员和江绍华并排而坐,进一步询问有关的技术问题。
江绍华用通俗而简练的语言作了解释。
又说:“司令员请放心。我们已经调查论证半年多了,而且拉起了一支增程队伍,只是怕人笑话,一直是秘密的,有人称我们是地下游击队员。”
司令员摇摇头,然后一笑,说:“从明天起,你们从地下钻出来,先宣传群众。”
就在这时,某科研单位试打的两发增程弹失败了。
与此同时,裴景峰也找到了二炮主管作战训练工作的副司令李旭阁。李副司令员一贯的座右铭是:给希望之火烧油吧,新的高度需要火的升腾。他对这些探索者们说:
“今天是3月29日,到国庆节只有半年了。去年国庆节,我们的导弹上了天安门广场,全国人民,还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电视机前为我们鼓掌。今年国庆节,咱们要打出两发增程弹,向全国人民报喜。老江,这个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啦!”
随后,导弹增程领导小组成立。组长就是李旭阁副司令员。
军委首长也很快批准了导弹增程的报告。
江绍华、裴景峰带领大家,继续攻坚,又拿下了几个技术上的难关。这中间,有胜利的欣慰,也有挫折和失败的忧虑。而更多的是自信,是力量。
两枚战斗导弹改装成功。
目标:发射场,前进——
发射之夜。月色普照着群山,群山环抱着发射架。
一切声音仿佛都渗入了地层。静谧,一片静谧。
显示仪上的数码终于被人们那一颗颗静候的心儿唤出:“9、8、7、6、5、4、3、2、1——点火!”
一弧闪电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紧跟着是黄色的火球裹着红色的气浪,翻滚着,燃烧着。发射架屹立在碧血般的火海里,动都不动一下,镇静得出奇。正是它,在震撼大地般的雷声中,把一个铅笔形的庞然大物仿佛很吃力又仿佛很轻巧地托向空中……
江绍华、吴锡挺站在观察台上,焦灼的视线紧迫着腾空而起的导弹。
地动山摇般的火海气浪还在翻腾着。
就在导弹尾部闪出白光的刹那间,站在观察台上的二位探索者心儿忽的收紧了一下,他们在期盼着什么?
“看见了,蓝莹莹的光!”
这是他们特意附设的一道希望之光,它亮了,标志着弹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遥测系统已经沟通了联络,状态是正常的。
导弹喷着烈焰在空中拐弯了。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吼声,看不见踪迹了。这是靶场首区最寂静的时刻。人们把心掂在手里静候着前沿观察站的报告。
“一号发现目标,一切正常。”
“一号发现目标,一切正常。”
“末区发现目标,中靶——”
成功!胜利!
我们的探索者这时候表达心情的最赤诚的标志是热泪,热泪啊!
今天,在和平建设的中国大地上。
使我们感到最安全、最亲切的仍然是那一颗颗鲜亮的红五星。
那是战士的心儿在燃烧,那是战士的智慧在发光。
我们祖国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里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每夜做的那甜甜的梦里,也印着他们巡逻的脚迹。
我们还应该一百次称呼他们:最可爱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