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故事365天-辰卷 酒功之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田中角荣家至今还珍藏着一瓶茅台酒葛水平

    1972年9月29日,北京的天空秋高气爽,寥廓空明的天宇下长安街上一队轿车滑过,车上坐着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今天的这个日子,是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当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斋内接见田中角荣一行。见面第一句话,毛主席问客人:“田中先生,和我家的他(指周总理)吵完了吗?不能不吵啊!”主席的言外之意,怕是要告诉田中,中国人民曾经的战乱之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记忆的。在联合声明谈判过程中,田中与周总理是有过争吵的也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此时,主席要田中坐下来,犹如两家邻居见面,百味人生,历尽坎坷,曾经的以往有了今天的结果,双方却有一种五味俱全的滋味在其中。

    与毛主席的会谈持续了近一小时。在会谈中,两人没有再谈任何政治问题,只是谈个人、谈“孝道”。世事的荣枯更迭,人生的悲欢离合,谈古论今,无穷的悬念,不尽的跌宕,两人的谈话兴趣早已不限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天地斑驳,谈话的乐趣自在不言中。会谈结束时,毛泽东轻声说:“田中先生,我年纪也大了,神经痛,很快要去天国了。”离别之际,毛泽东从书架上拿过一套《楚辞》,赠给田中。虽未见有黄金屋,但是,现实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书中瑰丽的文辞,已经告诉了田中,毛主席是把他当客人了。

    当晚的国宴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展现在酒宴上的不再是历史的起起伏伏。也许是国酒茅台的作用,举杯,再举杯,再举杯!历史丰满了这个日子,茅台酒丰满了这桌宴席。一杯纵横无不如意的酒啊,天也宽了,地也宽了。“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由于谈判的顺利,加之晚宴周总理不停地劝酒,在飞往上海的专机上,田中角荣在周总理身边睡着了。临行前,周总理专门嘱咐外交部礼宾部门送给田中两箱共48瓶茅台酒。两国首脑喝茅台酒的故事在日本传开后,茅台酒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一下子涨了三四倍。据说当年周总理送给田中首相的茅台酒在田中家现在还保留有最后的一瓶。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瓶酒与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田中真纪子曾表示:这瓶酒将作为田中家最珍贵的礼物永远保存。能够保存下来的,总有它深远的历史背景!

    “还是先从茅台开始吧”

    白雪林

    有趣的是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一句话:“成全万事全靠酒”,真耐人寻味。凡夫俗子如此,就是那些名垂青史的人们也是难逃美酒的诱惑。

    酒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机智和柔中带刚的性格。你想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吗?只要喝几杯茅台酒就妥,差不多马上搞定了。

    在1969年秋天中苏两个大国之间进行的冗长沉闷的边界谈判中……这次谈判长达十年没有结果……茅台酒就在这枯燥乏味的外交场合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茅台酒成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两国外交家们中间的磨合剂。

    1969年春夏两季,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小岛上接连不断地发生的零星武装冲突,造成了双方的一些伤亡。1969年4月和8月,处于中亚地区的中苏边界又发生了冲突。8月13日的战斗达到了最高峰,造成了双方的较大伤亡。中苏两国的紧张状态达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致到了8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宣布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中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

    当时有这样一个插曲。苏联总理柯西金给北京打电话,要求同毛主席紧急通话。我方女话务员得知对方身份后,骂了他一通,说:你这个“苏修”头子,不配和我们的伟大领袖通话!柯西金又说:那能否请周恩来总理接电话?这位话务员称:我们的周总理那么忙,哪有时间跟你说话。然后,她就把电话挂断了。毛主席获悉后批评说,电话是打给我的,怎么不报告就拒绝了。周总理还指示,应对那位话务员进行批评教育。

    能够想象,苏联总理柯西金被中国女话务员抢白训斥后的恼怒,没有办法,大人物也有被小人物捉弄的时候。

    在苏联领导人中,柯西金与我领导人交往很多,而且他的态度相对温和,让人比较容易接受,他和周恩来总理私人之间的感情也很深,他钦佩周恩来。

    1969年9月11日,柯西金总理从河内参加越南胡志明主席葬礼后回国途中,在北京机场候机楼西侧的贵宾室里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晤。会谈持续了三个小时,两国总理着重讨论了缓和两国边境地区局势问题,并达成一些共识。双方同意,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不应该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两国不应为边界问题打仗,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解决前,应该首先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的临时措施协议。双方还赞同恢复互派大使,重新发展双边贸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国总理谅解”。

    这次会见是应苏联方面倡议而举行的,称之为“机场会见”。

    于是,中苏之间的谈判开始了。

    乔冠华、韩念龙、余湛副外长先后担任中方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他们都是经验丰富、才华出众的老一辈外交家,也是令对方敬畏的谈判高手。苏方代表团团长先由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担任,他是一位资深职业外交官,曾任驻华大使,后因病改由伊利切夫副外长任团长。

    昂尼德·伊利切夫在赫鲁晓夫时期曾任苏共中央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哲学博士,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颇有哲理,但喜欢咬文嚼字、长篇大论。会谈中,他总是眯着眼睛,悉心捕捉中方每一句话后面的含意。有时他脸涨得通红,耸耸肩膀,摊开双手,做无奈状。回应中方的观点时,他立场强硬,用词尖刻,惯于指责中方“拖延”、“封杀”谈判;爱说这是“聋子对话”,应该“相向而行”;偶尔也冒出句俏皮话,如说中方是“车拉马”(意为本末倒置),讽刺中方所提的新建议像是“大山生出了一只小耗子”(意为雷声大雨点小)。由于谈判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双方就经常停滞在打口水仗状态。

    中方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和苏方代表团团长伊利切夫此时可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了。二人都是哲学博士出身,都喜欢饮茅台酒。二人之间在谈判桌上是观点立场的对手,谈判休息时就是拼酒的对手。

    乔冠华平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拘小节,酒量很大,很难醉倒。1970年5月,他为毛泽东起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声明”,就是铺开稿纸,摆上茅台酒,一手握笔,一手端杯,开始写作的,一斤茅台喝光了,几千字的文章写完了。毛主席对他的文章很满意,稍做润色发表了。那伊利切夫喜欢茅台,这不是正撞在了乔冠华的枪口上了。

    中国代表团的方针是,保持苏联人对谈判的兴趣,让谈判持续下去,或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让莫斯科发现谈判无所进展,从而找到中断谈判和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中国人是在走钢丝,在寻求一种国际平衡,毛泽东此时在想为了对付苏联,该和美国、日本改善关系。

    因此整个谈判过程,双方都处于僵持状态。

    谈判的马拉松架势已经显露出来,每次的会谈时间都很长,从早晨八点半开始,中午十二点结束,中间需要休息一次。双方利用休息时间研究一下谈判对策,顺便用些点心,也能缓和缓和气氛。谈判多数是紧张的,双方在很多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但是,中国人非常聪明,决不能在谈判桌上和苏联人闹翻。中方的招待很丰盛,有各种小吃、葡萄酒,当然少不了中国的国酒茅台。

    只要一休息,伊利切夫的眼睛里就闪露出了快活的光芒,眼神瞄上了桌子上的茅台酒。他的精神状态放松下来,抻抻衣服,叭哒叭哒嘴,环顾左右地说:“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从哪里开始呢?”

    乔冠华每次都到苏联代表团的休息室来看看,调剂一下情绪。此时,他当然知道伊利切夫的心理,却故意和他开着轻松的玩笑:“副外长先生,春卷是中国的美食,你不想尝尝吗?”

    伊利切夫马上摇摇头:“不,春卷等会儿再尝,咱们还是先从茅台酒开始吧!我喝了它胃口大开。”

    乔冠华故作惊讶地说:“为啥咱俩每天都一样呢?那就只能我委屈自己尊重你的习惯了。”

    伊利切夫开心地笑了,他能从乔冠华的身上领略到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魅力,当然他更喜欢那浓香扑鼻的茅台酒,就迫不及待地端起了杯子。乔冠华也优雅地端起了杯子,二人同时一饮而尽,伊利切夫满足地长出一口气,赞美道:“美酒,世上少有的美酒。”

    乔冠华故意逗他:“一般,一般吧。”

    伊利切夫装作有些不高兴:“反正我喝了它,一会儿和你辩论起来格外有劲儿。”

    乔冠华哈哈大笑,他那笑声的爽朗和笑态的潇洒是世界闻名的。他把酒杯放下:“副外长先生,你先慢慢品尝,咱们一会儿接着谈。”

    乔冠华风度翩翩地离去了。

    伊利切夫忍不住又端起了杯子,茅台酒的幽香已经快让他失态了。他不理解中国人是怎么生产出这么美好的酒的,真是神奇呀。

    一个小时休息结束之后,双方又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乔冠华会心地笑了,因为,伊利切夫已经满脸通红。而伊利切夫看着乔冠华却是很不舒服,因为乔冠华脸上看不到酒色,这让他不服气,于是接下来的谈判伊利切夫的火气就更足了。但是伊利切夫的情绪变化仍然无法改变谈判的结果,中国的酒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样神秘莫测,中国人的谈判技巧也是高超的。

    从1969年秋天开始,到七十年代末期,伊利切夫多次往返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每次离开北京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茅台酒。他喜欢茅台酒,喜欢和乔冠华喝茅台。没办法,谁让他和乔冠华都是哲学博士,都是大外交家了呢?当然,谁让中国的茅台酒那么绵软幽长了呢?

    叶利钦火烧茅台酒

    王海峰

    俄罗斯人尤其是男人好酒,举世闻名。不论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性别年龄,嗜酒豪饮,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改变的共同生活习性。传说当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曾表示:“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在历史上,俄罗斯人与酒的缘与怨也有着一段长长的故事。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许多大街上都是酒民:姑娘们一手牵着宝贝爱犬,另一只手提着啤酒瓶,因为她们坚信啤酒就是面包;男人们则手拿着伏特加,边走边喝。冬季里雪地上也常见冻死的酒鬼,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这一来,酒便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这里,完全可以套句英语谚语:淹死在酒里的人要比淹死在水里的人还要多。酗酒造成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是俄罗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在俄罗斯历史上,政府曾六次试图垄断伏特加的酿造,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结束。每次的垄断禁止都导致酿酒业大量的犯罪活动以及更加疯狂的酗酒。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颁布了《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从而成为俄罗斯(原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下令禁止饮用伏特加的领导人。没有料到的是,禁酒随即导致全国性的食糖短缺。人们抢购白糖是为了在家里私酿白酒。乡村的私人酿酒更是遍地开花。这种私人的烧锅技术设备简单,许多有害的物质不能过滤干净,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为了解馋,甚至有人开始饮用古龙水等含有酒精的有毒液体。最后,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放弃了他的禁酒令。在电视上,他给支持禁酒令的人讲了一个笑话:人们排起长队买伏特加,有一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说:“我要去克里姆林宫杀了戈尔巴乔夫。”一个小时后,他回来了。仍在排着长队的人问他:“你杀他了?”他回答说:“杀他?那边排的队比这儿还长!”

    俄罗斯人为何如此好酒?原因有二:一是俄罗斯幅员辽阔、疆土宽广、人烟稀少,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寒冷。酒可以御寒暖身还可以提神壮胆;二是卫国战争之胜利,“伏特加”有特殊贡献,苏德战争打响后,苏联国防部规定,前线战士每人每天可以获得100克伏特加的配给,于是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这一“功臣”又加助了俄罗斯人的贪杯。

    俄罗斯人喝酒一般只喝本国特产伏特加,不大接受别的酒。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可以说是伏特加酒最忠实的爱好者。他不仅喜欢喝伏特加,而且常喝,并且海量,一次可喝一升。他喝酒很讲究,酒具必须精致,下酒菜必须可口,因而被称为“酒仙”。

    叶利钦豪放的性情让人想起伏特加的浓烈,而他与中国国酒茅台的相遇也是一则佳话。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首次访华的叶利钦。席间,江泽民以探寻的口气问叶利钦想不想品尝一下中国的茅台酒,叶利钦过去曾喝过中国大使赠送的茅台,对它当然也是倍加欣赏。第一杯,宾主一饮而尽,江泽民向客人介绍茅台酒是53度的酒时,叶利钦兴致极高,称俄语有句谚语,叫做“检查以后才能相信”,显然,酒文化无疑也是国家领导人席间的绝好谈话。

    叶利钦拿起一根足有二寸多长的特大号火柴棒,燃着后放在酒瓶口,火柴燃尽了也未见有任何反应,他不解地摇摇头,江泽民笑着示意将酒倒在开口大点的烟缸内,叶又划着一根火柴,仍旧没有结果。这时,他的夫人奈娜提醒他要将火焰挨近缸口才行。第三根火柴,烟缸口跳动起一束蓝色的火焰。叶利钦颇为内行地讲道,判断酒度数的方法有以下三种,53度以上的发出蓝火,53度以下则为红蓝色相间的火焰;40度以下的则全发出红色火焰。可以说叶利钦确实是一个了解酒的内行,茅台酒除了香醇之外,着火时燃出蓝色火苗也是其特点之一。从伏特加到茅台,叶利钦对酒的欣赏真可以说是跨越了国界。

    叶利钦畅饮茅台酒

    程淘淘

    1991年12月初,原苏联解体,年底苏联已被十五个国家所取代。

    我国外交制定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与俄罗斯及其他国家开展正常交往的方针。这不仅使我国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这些国家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合作,而且推动相互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十分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1992年12月份的北京虽然正值寒风凛冽的冬季,但却处处透出暖暖的春意。17日这天,北京迎来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

    叶利钦抵达当天的晚上,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隆重的欢迎宴会。在拟定菜单和用什么酒的问题上,我们作了特殊的考虑。随同叶利钦总统来访的人中有不少中国通,这些人长期同中国人打交道,很了解中国菜肴的特点,而我们对他们在饮食上的喜好、要求也很了解。经过反复研究,拟出了一个适合俄国人胃口的菜单,其特点是不用海参,菜量要大。虽然中华民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但在关于是否上烈性酒时,我们当时有些犹豫了。因为按国际习惯做法,一般国宴只喝红白葡萄酒。而且,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实行了礼宾改革,国宴上也已取消用烈性酒,一律改用了低度酒。

    但,考虑到俄罗斯是一个好酒的民族。作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可以说是伏特加酒最忠实的捍卫者,不仅喜欢喝,而且海量,可以一次喝下一升。据说当年在建筑工地上“干力气活儿”的时候,叶利钦的酒量和酒瘾更大。而且随行的俄罗斯客人也都有喝烈性酒的习惯,此次又是叶利钦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于是工作人员决定作为特殊情况,破例在宴会上用烈性酒,用我们中国的国酒茅台,他们一定会很喜欢。对于是否上白酒的问题,杨主席也很关心。

    宴会开始前,杨主席在休息厅里询问工作人员,俄国人喜欢喝烈性酒,今天是否考虑用些白酒?当工作人员向他汇报说,已经准备了茅台酒时,杨主席点点头高兴地说:“这很好”!这时罗高寿大使也悄悄地走过来问工作人员,叶利钦喜欢喝烈性酒,主桌能否上茅台酒?工作人员告诉他,已作好了安排。罗高寿大使听后很满意。宴会开始后,杨主席热情地对叶利钦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今天特别为你准备了茅台酒。叶利钦端起酒杯品尝了一口,然后非常高兴地说:“茅台酒好,我很喜欢,气味很香。”宴会上,他酒兴大发,他一边频频和中方领导人干杯,一边不断赞赏茅台酒如何好,他的话很多,兴致也很高。宴会后,据服务员说,主桌宾客喝了2瓶茅台,叶利钦一人喝了足足有半斤。

    叶利钦说,今天是访问的第一天,过得很愉快。特别是喝了茅台酒,乘机远行的疲劳已荡然无存了,现在精神更好了。

    从此,叶利钦与中国的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对我国再次进行国事访问。他这次访华是在心脏搭桥手术之后6个多月举行的。24日晚,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叶利钦举办大型招待会,当叶利钦发现宴会上没有茅台酒时就对江主席说,“我清楚记得上次我来时有一种白酒。”江主席问,“想喝吗?”叶利钦回答说,“那还用说吗?”于是江主席示意上了茅台酒。叶利钦连连喝下三大杯。夫人劝叶利钦不要再喝,叶利钦开玩笑说,“你不要干涉我的事,不然以后我不带你出来了。”叶利钦的这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一股暖暖的亲切在宴会里荡漾开来。

    作为国酒的茅台酒,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友人,同时,也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与茅台酒有缘

    仇思淇

    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一个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费德尔·拉米雷兹便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次特别之旅中,他第一次邂逅了茅台,并与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天,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在席间拿出一瓶白酒,并对费德尔一行人说:“来,尝尝我们中国的好酒吧!”说完,将眼前的这瓶酒分别斟入每一位客人的酒杯里。费德尔怀着好奇的心情喝了一小口酒杯里的酒,顿时,香气扑鼻,满口生香,剎那间便令费德尔陶醉。他惊奇于中国竟然有如此上佳的酒,连忙问主人这是什么酒,竟会如此的醇厚。中国朋友笑着对一脸惊讶的费德尔说:“这是在我们中国被称之为国酒的——茅台!”自此,费德尔便记住了这个醇香好喝又不上头的茅台酒。

    那是一次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宴会,此时已任职哥伦比亚驻华大使的费德尔受邀前往,当日宾朋满座,参加宴会的还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

    按照西方的习惯,用餐前要先上葡萄酒,于是餐桌上事先就摆好了葡萄酒。

    宴会正式开始,到场的宾客互相举杯欢饮,此时,费德尔却微微地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想些什么,与其同桌的毛泽东主席看到了,便问他是不是酒菜不合口味,费德尔微笑着对主席说:“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啊!”

    大家听后,都困惑地看着他,周恩来总理忙问:“费德尔大使指的是什么?”费德尔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你们中国是不是有一种酒叫茅台?”

    “哈哈,原来先生的意思是少了茅台啊,这个不难啊,”毛主席立即让人拿了茅台酒上来。

    酒刚一打开,一股醇香就飘了过来,这香味浓郁而不刺鼻,顿时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宾客,大家也都很好奇是什么样的酒令费德尔如此惦记着。

    一口茅台酒饮下,在座的所有宾客都陶醉在其中,所有的外宾都对其赞不绝口,也如同费德尔第一次品尝茅台时那样惊讶。

    于是外宾们都很好奇费德尔先生是从何得知中国有这样的好酒的。费德尔笑着对大家说:“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就品尝过它了,知道了这是被称为中国国酒的茅台,从那以后,就没品尝过如此醇香的白酒了,所以一直对茅台念念不忘啊,此次又有幸来到中国,自然就想到了它啊!”

    费德尔话音刚落,就有人说到:“确实是好酒啊!”

    “是啊,好酒,好酒!”于是,大家都纷纷对茅台赞不绝口。

    “希望我们中国的茅台酒能带给大家一个美丽的夜晚,也希望大家能常来中国作客!”毛主席举起了酒杯。

    十几只盛着茅台的酒杯碰到了一起……

    这个夜晚对于费德尔来说,也是美丽而值得回忆的。

    在这之后,费德尔先生先后访问中国38次,而每次来中国,他都不忘品尝茅台,他说,自己爱上了茅台,这是一种缘分,是茅台让他对中国的感情更深了,是茅台把他和中国的距离拉得更近了,让他每次都对这片土地念念不舍。

    如今,费德尔已经是个60多岁的老人了,但是身体强壮,面色红润,虽然已经改行从商,但每每和别人说起中国,他就充满了热情,称自己和茅台,和中国很有缘分,希望还有机会去中国。

    今年,费德尔的外甥被派到北京担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的商务代表,果然像费德尔说的那样“和中国很有缘分!”

    这种缘分和情谊会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延续下去!

    半瓶茅台圆了苏联老人的梦

    文清丽

    1971年7月,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临时代办李同成乘火车赴捷克斯洛伐克。列车停在乌克兰的首府基辅车站时,上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苏联“老大哥”。他放好行李,坐下来环顾一周后,仔细打量了李同成一番,以肯定的口气说:“你是中国人。”李同成好奇地问他从哪看出来的,他说:“你穿着中山装。”李同成恍然大悟,问他去过中国没有,他不无遗憾地说:“中国离我们太远了。”

    李同成一听说对方叫霍林斯基,是苏联人,禁不住哼起《卡秋莎》、《三套车》,并谈到自己非常喜欢苏联歌曲、油画。霍林斯基听了极其高兴,兴奋之余,从包里取出一瓶伏特加说:“今天能与了解和喜爱我们国家的中国朋友相聚真是太高兴了,咱们来个一醉方休。”

    李同成拍手道:“好!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也请你尝尝我们国家的美酒。”边说边从包里取出一瓶茅台酒,放到桌上。

    别林斯基拿起酒瓶仔细地看了又看,眼睛睁得老大,满脸地喜悦,以惊讶地口气说:“这是中国的名酒茅台呀,我听父亲说过好多次了。太好了!我今天一定要好好地尝尝你们国酒的滋味。”

    李同成感到奇怪,问道:“你知道茅台?”

    别林斯基把袖子一挽,侃侃而谈:“当然了,父亲一生酷爱饮酒,并且爱评酒品洒,还发表过一些关于品酒的文章呢。他说自己喝了全世界许多美酒,但最喜欢的却是中国的茅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酒。”

    李同成一听对方如此喜爱国酒,情不自禁地说我背过不少关于茅台的诗呢!朋友,你听着。说着,就抑扬顿挫地背起来:“茅台美酒盛名扬,与众不同韵味长,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外运五洲千户饮,内销全国万人尝,漫道此酒只为外,空杯沿留满室香。”一背完,发现对方满脸狐疑地望着他,才想到自己过于激动,而忘记对方不一定能听懂自己背的诗。于是就把诗的大致意思给对方做了解释。

    别林斯基听完,连说:“对的,对的,茅台,就是好酒,美酒。我哥哥从中国回国时,问我父亲需要带什么东西,我父亲不假思索地要茅台。于是我哥哥带了五瓶茅台酒回国。我父亲看到茅台酒高兴极了,当晚约了几个好朋友共享。结果你猜怎么着,喝得醉了一天一夜,嘴里还不禁叫到,我要喝酒,喝中国的茅台酒。后来我父亲把余下的四瓶茅台酒锁在酒柜里,只在他的生日时才舍得拿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一杯,然后就又把酒小心翼翼地锁到了酒柜里。春去秋来,好几年过去了,五瓶茅台酒还是喝完了,只剩下五个酒瓶空空地放在酒柜里,父亲也舍不得扔,不是拿着空酒瓶发呆,就是闭着眼睛伸着鼻子长久地闻着,那陶醉的样子真是让人感动。”

    李同成听到这里,禁不住问道:“家父真是我们茅台酒的知音呀!他今年贵庚多少?”

    “我父亲今年已经93岁了,行动不便,我每天用轮椅推着他在外面活动。有天他把我和哥哥叫到床前,以哀求的口吻告诉我们他有一桩心事,就是想在临终前喝杯茅台酒。因为我们工资都有限,还有好几个孩子要供养,我们不太可能近期有机会去中国。于是我和哥哥商量,决定找外交部,请他们通过苏联大使馆给我们买几瓶茅台酒,他们不同意,说是大使馆是办理外交方面的事,这种琐碎小事不管。为这事我经常做梦,梦里都在为父亲买茅台酒,以此成全他的心愿。此事想起来叫人遗憾。我真怕父亲有生不能再实现自已的心愿,这是做儿子的失职呀。”

    李同成听完他的诉说非常感动地说:“这样吧,你如果不嫌弃,我把这半瓶茅台酒送给你。”他听了这话一下子紧紧地拥抱住了李同成,如获至宝,急忙用毛巾把茅台酒包好放到箱子里。

    临别,霍林斯基向李同成鞠了个90度躬,真诚地说:“亲爱的中国朋友,你这半瓶茅台酒圆了一个93岁老人的梦,我代表我们全家谢谢你,我居住的基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人赞誉为"花园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古迹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旅游点有:基辅洞窟修道院、索菲亚大教堂、安德烈教堂、卫国战争博物馆、祖国母亲的巨型雕像、马林斯基宫等。欢迎到基辅到我家去玩。"

    “谢谢,如果有机会去,我一定给你父亲多带几瓶茅台酒来!”李同成自豪地说。李同成回到单位后,托人给霍林斯基父亲捎了五瓶茅台酒。不久接到霍林斯基的来信说,他父亲喝了李同成给的那半瓶茅台酒后,载歌载舞到通宵,清晨满脸微笑地离开了人世。李同成给他捎的五瓶茅台酒,他视为一生的珍宝,要把这故事讲给他的儿女们听。

    茅台佳酿香飘水乡

    高琦

    这里所说的水乡不是我们中国的某处美景,而是远隔重洋的南美洲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原为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在印第安语中为“多水之乡”的意思。这里属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纵横,多处瀑布闻名遐尔,森林覆盖面积达86%以上,到处花红柳绿,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优美环境。在经受了多年殖民地的悲惨历史之后,于1966年5月26日获得独立,改称圭亚那。1970年2月23日改宪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成为英联邦在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共和国。

    中国是在1972年6月27日与圭亚那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这也成为英语加勒比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后,两国的合作关系发展顺利,长期友好,高层接触频繁,在双边及多边领域有着密切的来往。而在中圭建交之前,还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趣事:茅台酒担当了一次促进两国友谊的光荣使者!

    那是建交前的1971年,圭亚那贸易部长戴维·辛格先生应邀来中国访问。访华期间,他同我国外贸部长白相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关于发展两国贸易关系、互设商务办事处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成了两国建交的前奏。根据这个协议,聂功成被任命为中国驻圭亚那商务办事处主任,圭亚那也就成了南美洲使用中国经援的第一个国家。

    聂功成,1928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1944年进入胶东西海专署青训班学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军区机要员。建国后,担任了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秘书。后上大学,于1958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先在外交部工作,后历任驻棉兰领事馆、雅加达总领事馆、马辰领事馆的领事,有相当的外交经验。他知道,国家派自己来当这个商务办公室主任,并不仅仅是来经商做生意的,同时自己还肩负了与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重任。因为中国和圭亚那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自己实际上就成了中国政府的代表了。所以,他不仅与圭亚那经济界的人士来往,还力图寻找关系与圭亚那政界的人士交往。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聂功成到达首都乔治敦后不久,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理伯纳姆先生就在自己的官邸约见了他。客厅里悬挂着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和圭亚那国旗金色箭头旗,茶几上浸泡的香茶深切地表达了主人的热情。聂功成刚落座,伯纳姆总理就让服务员拿来了一瓶茅台酒和两个酒杯。他说,久闻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也是驰名世界的名酒,但从未品尝过。这次辛格部长访华时带回了几瓶,我舍不得喝,就留作来招待贵宾。今天聂先生就是贵宾,让我们两个好好分享贵国茅台这个酒中珍品。当服务员把瓶盖一打开,满屋马上弥漫了茅台酒沁人心脾的香气。

    茅台酒打开了伯纳姆总理的心扉,他微笑着问,不久前辛格部长访华时,受到了中国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而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访华时却没有出现那样的热烈场面,这是为什么呢?聂功成回答说,我们中国和圭亚那同属第三世界,那样的热烈场面表达了我们对第三世界朋友真切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我们对第三世界兄弟诚挚的手足之情。而美国还没有同我国建交,我们已经给予了尼克松总统应有的礼遇,这符合国际惯例。伯纳姆总理听了十分高兴,举起茅台酒说,我们为有中国这样的朋友和兄弟感到高兴。

    接着伯纳姆总理又问聂功成,中国愿意不愿意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他说圭亚那在加勒比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如果中国愿意的话,他可以帮助做些促进工作。聂功成表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国主张建立和平、平等的国际关系,非常重视与各个国家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总理阁下能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做些工作,我们表示十分感谢。我敬你,干杯!

    酒杯碰响之处,飘香的茅台酒把中国全权代表与圭亚那领导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为了零,也把中国和圭亚那之间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饮茅台酒讲酗酒的故事

    孙惠芬

    众所周知,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正式访华,之后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崭新的一页。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页的揭开,中美外交做了很多先期工作,中美外交部在巴黎建立了秘密渠道,中国时任法国大使黄镇先生,与美国驻法武官沃尔特斯先生,为此进行过多次秘密会谈。当然,更少有人知道,这每一次秘密会谈,茅台酒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黄镇先生在自己的寓所用茅台款待贵客,甘淳的美酒深得沃尔特斯先生喜欢。黄镇先生和老一代革命家一起,指挥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将军的身份,使他和沃尔特斯先生很快就成了朋友。两位将军,在各自代表的国家利益终于取得一致的第四十五次会谈结束时,开怀畅饮。黄镇先生生性豪爽,沃尔特斯先生机智幽默,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谈笑风生。酒酣情浓时,沃尔特斯先生说,我要是醉酒驾驶汽车,一定会被拘留的。黄镇先生开心地笑着,炽热的目光泊在对方脸上,好像在说你当真醉了吗?这时,对着黄镇先生炽热的目光,沃尔特斯先生讲了一个关于俄国人酗酒的故事一一

    沃尔特斯先生说:有一次,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他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我看到许多美国人酗酒。”

    艾森豪威尔皱起眉头,感到有些吃惊,“我本人并不认为美国的酗酒者比别的国家多。”

    可是,赫鲁晓夫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的,没错,我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国人酗酒。”

    这时,艾森豪威尔看了看赫鲁晓夫,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支手枪递给他,漫不经心地说:“如果你遇到酗酒的醉鬼,我允许你向他开枪。”

    赫鲁晓夫笑了笑,奇怪地看着艾森豪威尔,之后接过手枪,并把它装到口袋里。

    不久,他来到了纽约。他在前苏联驻联合国使馆过了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上纽约街头,在街头转着看着,搜寻着酗酒者的身影。没一会儿,在帕克路和8号街口,他碰到一个醉鬼,于是毫不犹豫就掏枪射了过去。然后,在麦迪逊路和82号街口又碰到第二个酒鬼,他又开了第二枪,到列克星顿路和84号街口,又碰到第三个酒鬼,他又开了第三枪。事发第二天,纽约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用大字标题刊登了这一消息。消息称:“3位苏联外交官神秘地遭到暗杀。”

    黄镇听了开怀大笑,忍不住伸手拍了拍沃尔特斯的背部,称赞美国人的幽默感。黄镇说:“我作为军人,爱跟军人打交道。军人讲话不喜欢转弯抹角。”

    讨酒事件

    晓剑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任驻卢森堡大使期间,遭遇过了一件奇特而有趣的“讨酒事件”,讨酒的是老外,讨的酒是茅台。

    卢森堡的阿尔贝特冶金公司下属的钢铁公司历来同我国关系密切,该公司原来的总经理雷吉尔长年同中国冶金工业部门打交道,每年都要来中国好多次,在中国有许多朋友,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我上任不久,就和雷吉尔等阿尔贝特公司的领导层交上了朋友,尽管当时雷吉尔已经退休,但对发展中卢关系仍热情不减,他筹划在内蒙搞一个小养牛场,引进法国利摩赞良种肉牛,帮助内蒙发展经济;他还在积极推动湖北的编钟到卢森堡展出,以宣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

    因着这两件加强中卢友好的事情成功实现,作为真诚的答谢,在那一年的圣诞节前,我盛情邀请雷吉尔和阿尔贝特钢铁公司的管理层到使馆做客,其实,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既是一次新老朋友的聚会,又是提前庆祝西方的传统佳节圣诞和公历新年。

    我知道,来客大都是熟悉中国的人,所以特别关照厨师把菜做得精细一些,一定要达到美味佳肴的标准,还专门根据洋人的习惯,买了开胃酒、饭后酒。

    按照西欧晚宴的传统,晚上八点以后开始,客人们一律盛装,准时抵达。恰好他们中间有些人刚刚访问中国回来,到了中国使馆的大厅后,又热烈地交流起诸多感想,激情地抒发各种感慨,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准备晚宴时,使馆招待员按照西方的习惯,吃海鲜前上白葡萄酒,吃肉食前上红葡萄酒,同时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宴会上不上烈性酒,所以客人面前只放了两只盛葡萄酒的高脚杯。第一道热菜是鲜贝,招待员给每位客人倒了国产王朝白葡萄酒,客人们大都是品酒高手,一口下去,纷纷称赞白葡萄酒的上佳质量。

    我正在洋洋自得,突然听见雷吉尔先生用很认真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大使女士,您的宴会怎么没有茅台酒啊?”

    我一愣,想起中国有句名言“客随主便”,意思谁都明白,就是我们到朋友家做客,一般都是尊重对方的安排,不会提什么具体要求,觉得那样做不好意思,有失礼节,尤其对主人提供的食物,更不能挑剔,否则会让主人尴尬。雷吉尔先生虽不能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但这些基本的中国礼仪不会不知道吧?

    他发现了我的神态有些不自然,立刻笑着补充道:“大使女士,请原谅我很直率的玩笑。不过,我知道现在的中国,对待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用中国国酒茅台来款待。您不想让我们这些老朋友因为没有茅台而无法尽兴吧。”尽管雷吉尔先生表述了玩笑的意思,但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人待客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好酒好茶好菜,否则确实是怠慢客人,好的初衷达不到好的结果。何况,雷吉尔先生在宴会桌上是长者,免不了要“倚老卖老”,又是卢森堡客人中最了解中国的,用“讨酒”方式来炫耀一下也很正常。

    我放松了一下紧张心态,笑着告诉他:“使馆地窖里茅台酒足够醉倒您100次,而且都是质量上乘的。不过您还应该知道一句中国妻子经常叮嘱丈夫的话,多吃菜少喝酒,酒是别人的,肝是自己的。”

    雷吉尔先生哈哈大笑。茅台拿来了,由于贮存时间长,瓶子一打开,一阵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我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闻酒味,但这陈年茅台酒的香味是特殊的,它既浓郁又圆润,香味轻轻地飘来,渗透到使馆小楼的每个角落,只要吸一口气,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哟,好香啊!”雷吉尔先生摆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架势,先看酒的颜色,微微有点发黄,就中国白酒而言,说明这是陈年佳酿。他又戴上老花镜,拿着酒瓶看了又看,点头赞许道:“1970年,好酒!好酒!”说罢,一饮而尽,然后,眼睛半眯,回味无穷。

    好文要有知音阅,好酒要有行家品,茅台酒到了雷吉尔先生口里,真正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当然,其他卢森堡客人们在雷吉尔先生带领下,也不甘示弱,同样是你一杯,我一杯地一口喝干,顿时把别的酒都冷落在一旁。

    人们喝着喝着,不知是谁嫌茅台酒杯太小,一口就完了,于是换成葡萄酒杯,众人也跟着改型,茅台酒这样喝,才觉得尽兴。酒过三巡,宴会厅里有了气氛。在西方,衡量一次宴会是否成功,不仅看菜和酒,还要有气氛,这“气氛”不是中国人理解的“热闹”,西方人是不劝酒的,也不主张豪饮,这与我们的同胞的文明背景不同,他们喜欢的是宴会不冷场,谈话投机,而茅台酒为这次宴会起到了“助兴”的作用,主宾之间有说有笑,气氛非常活跃。

    这次宴会发生的“讨酒事件”,消耗了使馆大量茅台,但所收获的友谊,则是无价的。(原作者:施燕华)

    瀛台品尝识天香文章盛赞茅台美

    荆永鸣

    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令世人瞩目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闭幕。

    当晚,中共中总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南海瀛台宴请连战夫妇的主要随行人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出席。

    有趣的是,宴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推荐了具有“国酒”之称的茅台。曾在贵州工作过四年的胡总书记对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十分了解,他向客人介绍,茅台酒厂位于赤水河畔,历史悠久,至今,该水系仍受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群。这些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使茅台酒的风味成分更加复杂与和谐,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据说,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依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胡总书记风趣地告诉客人,茅台酒非常好喝,而且后劲也没有,多喝一点也不会引起不舒服。胡总书记不仅对茅台酒津津乐道,而且还“身体力行”。当时,在座的吴仪副总理曾关切地说:“今晚可喝了不少哟”。在胡总书记的感染下,大家谈笑风生,频频举杯,虽说“这是一场因为政治而引起的晚宴”,但是大家说说聊聊,好像一家人一样。本次宴会所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把半个世纪一遇的国共两党会晤推向了高潮。

    连战这次大陆之行结束后,其夫人连方瑀女士著了《半世纪的相逢——两岸和平之旅》一书,真实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性会晤的所历、所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此书中专辟出一章,题为“品尝茅台美酒”,对当晚的宴会氛围作了生动的记述。特别是谈到茅台酒时,方瑀女士文采飞扬,笔墨间充满着溢美之辞:

    “……国乐声清柔,一道一道佳肴美食,并啜饮有国酒之称的‘茅台美酒’。茅台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调而不淡薄,闻之沁人心脾,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在酒尽杯空后,我试闻空杯,果真余香犹存。茅台酒在历次好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

    实际上,方瑀女士书写茅台酒的故事也许早在60多年前就已埋下了伏笔。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从国共两党聚首山城,蒋介石和毛泽东曾举杯茅台,开启了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后,胡、连在北京的这一次历史性的会晤,茅台酒始终见证着国共两党的风云际会。也正是在重庆谈判后不久,方瑀女士离开大陆去了台湾。这样说来,连方瑀女士在《半世纪的相逢——两岸和平之旅》中演绎茅台的故事也并非偶然。

    中美关系的第二大使——茅台酒

    邵丽

    1972年2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军一号”飞机,与前来迎接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切握手。这一场景被辉煌地载入世界外交史册,成为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是美国总统到一个与他的国家没有任何外交关系、而且已经23年没有了交往的国家进行公开访问。改变世界历史的这个瞬间,让两个大国冰释前嫌。这在两个不乏传奇的国度里,到现在依然被看作是一个传奇,让许多人津津乐道。

    当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用贮存30年以上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一行。周恩来举起酒杯自豪地说:“这就是驰名世界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尼克松也举起酒杯,说:“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

    尼克松话音刚落,已赢得满堂笑声。周恩来当真拿来火柴,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随后,他端起酒杯,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和其他几张餐桌旁的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周恩来祝酒时,说着“干杯”,却一次也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他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点头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礼替代了干杯动作。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时,酒杯仍然是满的。

    这一微妙的细节,还是被尼克松发现了。他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探询的目光,后来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恩来笑笑,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周恩来把酒杯捏在手指间,专注地转动着,“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露出吃惊的神色,继而疑惑地问道:“可是,今天您没喝?”

    周恩来摇摇头,又点了点头,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很快转移了话题:“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了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

    这句话让周恩来回到了往事里,他的眼睛里满含着眷恋:“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尼克松举杯:“让我们用这个‘万应良药'干杯!”

    周恩来也举杯一饮而尽。历史在这一时刻定格。虽然茅台酒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已名扬四海,但是,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的晚间,全世界都看到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这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那时候,包括尼克松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癌魔已经在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体内攻城略地,疯狂地吞噬着他旺盛的生命。随后不久,周恩来就被确诊为膀胱癌。就连被称为“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的茅台酒,也没能挽留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生命!

    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还一直沉迷在周恩来的表演里。有一次,他得意地向女儿特里西娅说起这件事,并即兴表演起来。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一时间不知所措。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后来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其实,对茅台酒着迷的不仅仅是尼克松总统,同行的基辛格也对茅台酒欲罢不能。1974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代表中国出席联大特别会议。他是登上联合国讲坛的第一位新中国的政府领导人。会后,他对基辛格进行了拜访。基辛格热情款待这位来自东方的“小个子”伟人。席间,基辛格一再用中国的方式端起茅台向邓小平敬酒。基辛格的助手温斯顿·洛德开玩笑说:“我相信我们用茅台可以解决能源危机。”邓小平接过他的话幽默地问:“那我们也能解决原材料危机吗?”基辛格也以美国式的幽默作答:“我想只要喝了足够的茅台,我们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马上接着说:“那我回国后一定增加茅台的产量!”

    总理用茅台作“赌注”

    胡学文

    周恩来总理工作严谨认真,大睿大智,即使一些小事,也透着智慧的光芒。

    总理曾经和工作人员打过赌,赌注是茅台。那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最难忘的事情之一。经过是这样:一天,周总理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个有关中苏签订尖端武器协议的报告,毛泽东主席看后,只批了四个字:原则同意。当天晚上八点,报告批转到总理手中。国家大事,周总理自是非常重视,他想叫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看看这个报告,以便吃透精神。可是工作人员打遍电话,还找了好些地方,就是找不到雷英夫,秘书急得直冒汗。而那边,周总理还在等待。无奈,秘书如实向周总理报告。

    周总理问可能去的地方都找过没,工作人员说都找过,没有。周总理问工作人员都找了哪些地方,工作人员说,家里没人接电话,又问了总机、值班室,还给办公室打了电话,都没有。周总理沉吟片刻,说那一定是看戏去了。工作人员不知周总理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他们觉得不大可能,早不看晚不看,偏偏周总理找他他就看戏去了,也许看电影了呢?或许去会朋友。周总理说得非常肯定,他去看豫剧《大祭桩》了,这样吧,你们估计散戏时间,往他家打电话。工作人员点头,却难掩脸上的怀疑。周总理笑眯眯地说,这样,咱们打个赌,如果我说得不对,输你们一瓶茅台酒。

    总理和工作人员打赌,可是新鲜事,而且赌注是茅台。谁都知道,茅台是国宴用酒,尊贵无比。工作人员很是兴奋,真能赢总理一瓶茅台酒,当是平生一大幸事。可是又不踏实,因为他们心中的周总理一向料事如神,没有把握绝不会这么说。但他们实在猜不透原因,又想,没听说雷英夫爱看戏呀。

    工作人员憋足劲儿在办公室等,想一见分晓。晚上11点,估摸戏散了,给雷英夫家打电话,果然在。工作人员先说了工作的事,然后问他干什么去了,周总理一直等他。雷英夫连说,糟糕,我看豫剧《大祭桩》去了。

    工作人员目瞪口呆:周总理简直神了!工作人员并未因输给总理而遗憾,只是更加好奇,总理真能未卜先知吗?他为什么断定雷英夫看戏去了,而且把剧种剧目都说得清清楚楚?

    总理笑着解释,其实很简单,你们没看报吗?常香玉来京献艺,今天演出的是《大祭桩》。工作人员依然不解,这并不能得出雷英夫去看戏的结论呀,也许看电影去了呢。周总理不慌不忙,很有耐心地说,别忘了雷英夫是河南人,他最爱听豫剧,当然要去看了,主席还称他是洛阳才子呢。

    工作人员还是难以信服,摇头道,这只存在可能性,并没有必然性。演出好几天,他为什么偏偏今天去看?

    周总理双手抱臂,笑眯眯地说,问得好。可能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只要有可能就能进一步作出判断。中国妇联今天不是发票了吗?小超就得到两张。雷英夫爱人刘革非也在中国妇联工作,当然也会分到两张票,票到了洛阳才子手里还会浪费掉?他当然要去看了。这样,可能性就变成必然性。怎样?还有疑问吗?

    工作人员心服口服。他们以为赢定了总理,可以喝茅台了,现在他们终于知道输在哪儿了:他们是凭想象判断,周总理是凭根据判断。

    这件事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总理对部属的情况竟然那么熟悉,无论经历、家庭还是禀性、嗜好都了如指掌,他又心细,对周围发生的情况处处留意,并且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他心中不但装着国家大事,还装着这些小事。工作人员虽然没赢茅台,却为再次领略总理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佩。

    国酒招待东瀛客,话语当年满面羞

    李治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某文艺单位担任领导,由于从事文艺创作工作的原因,在这座城市里有些名气。

    有一天,上级单位领导通知,要去参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欢迎会,考虑到我从事创作的特殊身份,又是个小领导,应酬客人还能说上几句文词,非叫我去陪同。临行前,上级单位负责外事的还特别交代我,领导的酒量不行,你要照顾好领导,关键时刻代他饮几杯。听这话我就心里哆嗦,说实话,我一点儿酒量也没有,纯粹是个喝半量就满面通红的主。无奈,我勉强答应了,说,尽力而为吧。负责外事的还嘱咐我,酒桌上有个喜欢文学的客人,你要主动与他交谈。

    到达会场才知道,是与日本国的某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两方的有关领导每年都要互访,还要举行经贸洽谈会,隆重而又热烈。这天的欢迎会就是为远方的来客特意举办的。欢迎仪式过后,午宴就安排在了驻地最好的饭店。

    由于有特别任务,我有意坐在领导主桌旁边的偏席,好距离领导近些。同桌有四位日本客人,其中两位约70岁的老者竟然会说汉语,大家各自介绍,才得知他们是当地两个规模较大商社的董事长。

    宴会规格高,招待用酒档次当然也很高。居然是难得一见的贵州茅台。对于不爱喝酒的我见了并没有感觉怎么样,因为什么酒到我嘴里都是一个味道。可两位日本长者见罢异常兴奋,身不由己的站起来,连连赞叹,说是中国贵州的茅台酒,真乃荣幸之致。我好奇地问,两位先生喝过我们的茅台?一位名为川崎良冬的老先生点头,感慨地告诉我,五十年前就喝过了,一晃那喝酒的场面就在眼前呀。他用手抚摸着茅台酒,对所有中国人说,一上茅台我知道了,我们是真正的贵宾,因为用茅台酒招待客人,这是最高礼遇。”我给两位先生斟上一小杯茅台酒。酒一出瓶,那香气扑鼻而来。川崎先生抿了一小口,没有咽下,而是慢慢在嘴里蠕动着,然后才喝下,闭上眼睛很久没说话。我没有打扰他,而是与旁边的小林光一先生聊天,他见此情景,十分难为情地低声说道,对不起,川崎君和我一样,五十年前都在中国。我的脑子猛然醒悟,意识到五十年前,正是日本侵华时期,也就明白川崎忽然语塞的原因。这时候川崎满面羞愧,对我说,我非常的惭愧,日本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我们就是当年你们形容的日本鬼子。

    本来很热烈的酒席上顿时沉闷下来,领导过来敬酒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问我怎么突然不热闹了。我小声说,我居然和鬼子兵坐在了一起,大家都不好再说什么了。领导有些紧张,环顾四周,然后对我说,要活跃起来,多谈两国友谊的话题,当年的鬼子现在就是咱的客人。领导对桌上的两位日本客人说我是一个诗人,让我朗诵歌颂酒的诗歌。大家鼓掌,我十分尴尬地站起来,急速想着要说什么。我端起茅台酒,说,茅台酒就是一座桥,联结着中日的友谊。友谊就像茅台酒一样,表面是水,可喝下去就是火,就是鼓,能燃起生活的激情,能敲起友谊的乐章。酒喝完了,余香还在,友谊长存。

    席间掌声四起,两位日本老人也站起来,举起茅台酒,我们是因为中日友谊而来,五十年前我们侵略中国,用中国的茅台酒来庆贺日本的侵华战争,可惜现在日本还有一些人企图美化那场侵略战争,不敢承认历史,这实在令人气愤!听了他的话,我马上接过腔,但是您与他们不同,您的可贵就在于敢于面对历史,敢于承担罪过。两位日本老人忙连续地鞠躬,说,面对这茅台酒,实在羞愧难当。川崎说,五十年前,我才十六岁,就被当局强行带到中国了。我到过贵州,在仁怀地区呆了一年多,喝了不少茅台酒。说起来,我们也是那场战争的牺牲品,但运气好些,总算没有死掉。小林也讲道,那时日本军队青壮年战死的太多了,只好把国内那些年龄更小的年轻人强编补充入伍,我们都是些娃娃兵。遥忆当年,不堪回首哇!

    两年前,我又去了趟贵州,是自己悄悄去的。川崎放下酒杯说,我特地到遵义烈士陵园敬献了花环,向中国人民谢罪!我也非常希望自己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事情,所以,当听说来友好城市开展经贸业务,就毫不犹豫地随访问团来了。小林踌躇着,能为友好城市的经济做些工作,就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吧。我赶忙替他们斟上茅台酒,感慨地说,两位老先生,我们总是说,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你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来,我敬你们一杯!

    由于我总是让两位日本老人喝酒,没有完成交代给我的特殊任务,害得领导在那个桌喝得酩酊大醉。等领导转天找我,我把当时的情况说给他时,领导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用欣赏的目光望着我,我听到你在那朗诵诗了,行呀,毕竟是作家,说出来的话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过了两年,当日本访问团再次来的时候,领导没有再找我,我到是打听那两位日本老人。领导回来感伤地对我说,川崎良冬和小林光一两位老先生在一年前已相继做古了。

    我突然很难过,一个人把珍藏多年的一瓶茅台酒拿出来,撒在地上,然后斟上一杯,面对夜色,抿了一口,倒觉得嗓子眼有了几分涩涩。

    茅台往事

    毕亮

    1979年大年夜,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陆大使,邀请援巴工程专家组的全体成员吃团年饭,我生平第一次喝茅台酒。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是不吃猪肉,是禁酒的。到了大使馆,面对盛宴,大家都馋了。我以前喝过一些名酒的,喝茅台酒却是第一次。大使喊我们一起举杯时,我慢慢咽下去,享受到独特的清醇味,烈而不辣,香沁心脾。

    就在这一瞬间,茅台酒的“气味”印在了我心间,它是第一美酒当之无愧。

    散席回家,第二天醒来我感到轻松自如,全然没有喝多了酒醒来的昏沉感。从前喝过其他名酒,之后从来没有睡得这样香甜过。周围静静的,我这才想起今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一,巴方给我们一天假,大家正在楼下餐厅里自己动手包饺子。我赶紧洗漱后匆匆下楼。当我精神抖擞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大家边包饺子边和我侃了起来。我的酒量只能喝二两北京二锅头,知道我的人说我昨天晚上是超水平发挥;有人说茅台酒的好处就是上口不醉人……我听着,跟着大家一起包饺子,心里却还在品味茅台酒独具的特色。

    回国后,我们办公室来了一位新人。一见面他就对我说,我是贵阳人,名扬天下的茅台酒就是我们贵州的,还说等回家探亲捎一瓶回来。我谢了他,我说要把茅台酒带回老家去孝敬我的老父亲。不久,他真从老家带来一瓶茅台,我也带着茅台酒回了老家。

    要开喝这瓶美酒了,父亲准备好丰盛的酒菜,请了他最要好的几位老弟兄在一起。想不到大家喝了以后,没有赞美的话,倒是有一位长辈说:“比咱们的洋河大曲好不到哪儿去!”我一听这话便拿起酒来倒了半杯喝,真不是滋味,带着歉意说:“真是对不起长辈们,这酒肯定是假的。”

    随着工作的变化,应酬喝酒多了。好些次喝茅台酒,却没有一次让我找到和大使喝的那瓶真茅台酒的感觉。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广州的开发建设轰轰烈烈。有一次我被委派给一位很有实力的老板去当技术顾问,前往广州洽谈建设开发项目。住的是一家知名星级大酒店。项目谈成后,由对方做东请我们。就在这家大酒店,一桌包间酒宴价码是一万元,上了茅台酒。席散以后,老板要我去他的房间坐坐。我竟对老板说:“今天喝的茅台酒是假的。”老板哈哈大笑没有说话。我自知酒后失言,老板是用笑声作答,这样的星级大酒店还能有假酒?我不得不怀疑,当年我在大使馆第一次喝茅台酒留下的印记还在吗?多次喝茅台酒,竟一次也没有找回当年珍藏在心里的感觉。

    事有凑巧,我从广州回到北京便去办公室向领导汇报。领导却拿出一份聘函来交给我说:“再辛苦一趟吧,明天就去报到。”原来是咨询公司邀请我去参加项目评估。第二天到专家组报到以后得知,要去遵义评估一个项目,翻开资料粗略一看,这个大厂离生产茅台酒的怀仁县不远,我立即想到如能喝到那里的茅台酒,便可以验证我多次判断假茅台酒的准头。

    遵义是革命历史名城。工作结束回北京的前夜,工厂设宴欢送。餐厅里灯火通明,四张大圆桌,宴席丰盛,厂方以茅台酒款待我们。厂办主任举起杯,和大家一起碰杯后,我喝了杯中酒,慢慢咽下去。我感觉到了,当年第一次喝茅台酒享受到的独具特色的美味回来了,清醇,烈而不辣,香沁心脾。我情不自禁感叹道:“茅台这味道真美!”厂办主任注视着我认真地说:“这酒是我今天亲自开车到茅台酒厂取来的,不是在商场里买的!”

    后来,《北京晚报》上登了《贵州茅台酒北京销售片区合同单位名录》,这就为今后能喝到国酒茅台的真品提供了保证。能喝上真品茅台酒,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享受。

    许多次酒宴上,无论喝什么酒,举杯时,我常常想起1979年的大年夜,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陆大使请我们喝茅台酒。那茅台酒的清醇,至今我也忘不了。

    国酒天香醉伦敦

    何浩源

    12月初的一天,中国驻英大使馆宾朋满座。客人是英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爵士及其他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他们将随撒切尔夫人访华,签定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主持宴会的是大使陈肇源先生。

    陈肇源大使明白,这些人大都随撒切尔夫人参与了香港问题的谈判,从1984年9月开始,历经两年的“交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联合声明》。他们熟悉中国,同时也喜欢中国的饮食特色。所以他在宴会的准备中,还专门叮嘱厨师,要他们把菜做得精细些。根据洋人的生活习惯,他还吩咐人专门去买了开胃酒和饭后酒。同时他给一个人准备着一份特别的礼物。

    主宾落座,宴会开始。

    陈肇源大使举起酒杯向客人们在香港谈判中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能够以此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消除误解和偏见,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中国有能力保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酒过三巡,陈肇源大使轻轻来到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爵士身边,示意到里间去一下,看到陈肇源大使神秘的笑容杰弗里·豪不禁纳闷起来,但还是跟着他去了书房。

    还没进屋,一股特别的久违的香味就扑鼻而来。“啊,茅台!”杰弗里·豪爵士一脸惊喜。陈肇源大使微笑着从书桌上取下了两瓶茅台酒并开启酒盖。

    杰弗里·豪爵士忍不住倒了一杯,他端着酒杯,旋动着杯里的酒液,左看右看。他先看了看酒的颜色:微微有点发黄。就烧酒而言,这说明是陈年好酒。他又戴上老花镜,拿着酒瓶看了又看,口中发出赞许之声。

    “好酒!好酒!”

    他知道,这是20世纪70年代酿制的茅台酒,瓶上有不同的图案。“飞天”是最好的。而大使馆酒窖里贮藏的正是这种特级茅台。看到茅台,杰弗里·豪不禁陷入沉思,想当初跟随撒切尔夫人的中国之行的唇枪舌剑依然历历在目,他第一次接触茅台就是在谈判的酒宴上,那浓郁的就像将他的愁绪一点点的消逝,茅台的神秘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智慧,从那以后他就不可遏止地爱上了中国茅台,只是回国后,如此佳肴已是可望而不及了,万万没想到今天能够遇到,而且还是特级佳酿。

    品完酒,杰弗里·豪爵士一脸诧异地说,为什么在席上不拿出来呢?陈肇源大使优雅地耸了下肩,这两瓶可只能请你,这可是我代表中国送你的礼物啊,哈哈哈!

    原来,在长达两年的交锋中,谈判几经波折,撒切尔夫人当时还陶醉在战胜阿根廷加尔铁里将军的胜利之中,想尽办法不想归还香港,双方谈判几近崩溃。

    在中国的强大压力和杰弗里·豪爵士的热诚支持下(他在访问北京期间解决了“大多数关键问题”),1984年9月,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是既成事实,“不可能再做任何修正。如果不接受现有协议,再也无法达成任何协议……这是香港历史的现实所赋予的抉择”。

    1984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草签的《联合声明》无疑是一份卓越的文件。

    为了表达对杰弗里·豪爵士在香港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的,陈肇源了解到他在中国谈判期间就非常喜欢中国的茅台酒,于是他就托人从国内带了两瓶珍藏的特级茅台送给杰弗里·豪爵士。

    当然最后他也给其他宾客都补送了茅台,这些老外们收到茅台酒后十分高兴,成了以后圣诞节指定的礼物,并以家里收藏的茅台数量的多少引以为荣,专门写信回赠陈大使苏格兰名酒威士忌。

    周总理与尼克松杯酒论茅台

    李之平

    茅台酒是国酒,它的外交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几十年来,最著名、最有外交意味的大概就算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的那次了。

    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们握手时,极力寻找话题与他们寒喧。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便使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第一次访华,当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伸出双手一握,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了这震惊世界的一幕。

    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欢迎尼克松一行。周总理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双方致辞后都高高兴兴举起斟满茅台酒的酒杯,这是为中美关系打开新的一页而干的杯。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

    在当天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及夫人、基辛格等由周恩来陪同坐在可以容纳20人的主宾席的大圆桌旁。

    尼克松兴高采烈,茅台酒使他脸上的笑容泛着红光。他激动不已地端着酒杯走到麦克风前说:“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地握在手中。”对这句过于敏感的话,基辛格听着不免有一丝忧虑。幸好平时爱挑毛病钻字眼的记者们也让茅台酒的香气熏得迷迷糊糊,对尼克松的这句话没有太大的反应。

    在中国人的宴会上,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服务员将那典雅的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香四周。“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另外还要上桔子水、矿泉水。

    “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自己先笑了。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这使得美国客人大开眼界,在品味了茅台酒后,连声称赞,说:登长城,吃烤鸭,品茅台,是到北京的三大享受。

    尼克松说:“听说总理的酒量很大?”周总理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一次喝过25杯。现在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尼克松又问:“听说红军长征时攻占了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喝光了。”周恩来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并以烈性酒推销员的眼神和口吻对尼克松说:“长征路中,茅台酒是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一席话,让尼克松对参加长征这种奇迹的人们肃然起敬。

    “让我们用这‘万能良药’干杯。”尼克松举杯。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不但赠送了尼克松几瓶上好的茅台酒,他还答应不久送给美国人民一对熊猫。

    尼克松于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一次韩叙去看他,尼克松取了瓶茅台酒,为每人倒上一点点而就停手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这是1972年周总理送我的,现在只剩下半瓶了,所以不敢多倒。”他还深情地说:“我永远怀念周总理,当我下台时,很多人不再理睬我,周总理让黄镇大使托福特总统转告我,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尼克松。”临别,韩叙送了几瓶茅台酒,尼克松如获至宝,他偷偷问;“以后招待客人时,能说这是周总理送的吗?”得到客人的应允后,双方会心地哈哈大笑。

    据说一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喝完“周总理送的茅台酒。”每当有尊贵的客人来访,他都捧出茅台酒,并讲述他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巴巴多斯大法官与茅台酒

    钱顶

    巴巴多斯是位于加勒比海的岛国。时任巴巴多斯大法官的弗雷德克·史密斯在中巴建交的头几年就不远万里访问过中国。中国之行不仅收获了友谊,还使大法官对国宴上香醇的茅台酒喜爱有加。

    一次,驻巴巴多斯的中国使馆邀请大法官夫妇参加中国传统的中秋晚会。由于不是正式宴会,使馆也就没有准备丰盛的晚餐,只有一些点心月饼以备赏月之用,此外还特地准备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节目助兴。

    嘉宾到齐后,晚会很快就在一轮明月下开始了。首先是中国大使代表所有使馆工作人员致辞,欢迎友人共度佳节。接着,作为晚会的一部分,有人开始高声地朗诵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们都陶醉在了诗词的意境中,晚会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

    大法官夫妇早早就来到了晚会现场,由于去过中国,所以对使馆准备的助兴小节目非常感兴趣。当翻译声情并茂逐字逐句地把这首词翻译给大法官夫妇时,大法官马上就来了兴致,朝翻译耳语几句,示意去告诉中国大使什么。

    翻译穿过人群,来到中国大使身边。大使正在同参议员聊天,远远的看了大法官一眼,只见大法官不好意思地耸耸肩一摊手,大使马上就心知肚明了,于是转身吩咐助手从地窖中取出几瓶上好的茅台佳酿。

    大法官看到拿上来的茅台,顿时高兴得脸颊生出两片红晕来。

    原来,大法官也是爱酒之人,自访问中国回国后一直都对茅台酒念念不忘,在国内通过私人关系多次寻找未果,心中不免产生几分遗憾。这次喜闻中国大使馆举办中秋晚会,觉得又能品尝到茅台了,居然高兴的好几天都失了眠。可是今天带着夫人急匆匆地来到晚会现场,根本就没看到茅台的影子,顿时又失望之极,还以为是中国使馆小气,一直都闷闷不乐。当他听翻译说朗诵的句子中有“酒”时,希望又重新燃起,为何不向大使要酒喝呢,这中国诗词中不是说了边饮酒边赏月吗?

    中国大使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外国友人非常了解,此前就听说过他对中国茅台的喜爱,想不到竟到了如此地步。虽然刚才大法官的耸肩并不是出于礼节,在外交场合显得不够稳重,但是在这样轻松的晚会中倒也不必计较。

    现在大法官不等招待员把茅台放好,就迫不及待接过一瓶迅速打开,浓郁的香味立刻扑面而来。

    “嗯,好酒!就这香味儿,恐怕有十个年头了吧!”说着他就小心翼翼地倒上一杯,一滴也没有洒出来,接着又举起酒杯说道,“尊敬的大使,希望您还能满足我一个小小的要求。”

    “哈哈,您的要求算不上要求。那么我们共饮吧,史密斯先生?”大使微微一笑回答到。

    “大使先生不愧为使节,竟然能看透我的心思!”大法官的心头一热,“中国的中秋节是收获、团圆的日子,和我国的丰收节一模一样。能在这样的晚上和大使先生共饮茅台真是令人万分高兴!”

    说完就和大使你一杯我一杯连喝三杯,大法官喝到了兴头上又说:“中国的茅台虽然度数高,但是喝着舒畅,这点朗姆酒是比不了的。”

    “贵国的朗姆酒是哥伦布时代开始酿造的,而我国茅台酒的酿造要从明代算起,说起来都还颇具渊源。不过今晚史密斯先生可别贪杯,明天还是工作日呢。这也正是晚会上没有准备美酒的原因。准备不周,还请见谅。”大使微笑着说。

    “原来如此,大使先生考虑的太周到了。那好,我们就喝完这瓶,再去打桥牌,怎样?不过以后我可要常拜访使馆,就为了与大使先生共饮茅台!”大法官豪爽的建议道,原来他们夫妇还喜欢打桥牌。

    从此以后,史密斯夫妇常来中国使馆作客,使馆每次都请他们喝茅台酒,与大使共饮,史密斯总是很开心。夫妇俩还经常邀请友人在家里举行小型桥牌友谊赛。

    史密斯先生常常为中国使馆人员介绍巴巴多斯的情况和各种问题,中国使馆也很喜欢这位既可以一起打桥牌又可以共饮茅台的挚友。

    国酒溢香话友情

    陈欣

    1985年4月15日的夜晚,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里灯火通明,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宴会。宴会厅里高朋满座,我国总书记胡耀邦,中国访问代表团部分成员以及澳大利亚总理府,外交部的几位官员齐集一堂。今天,是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澳大利亚以互通友好,加强合作交流的重要日子。澳方政府在总书记造访期间对胡书记和中国访问代表成员给予了最热情的迎接和最盛情的款待。为了表示感谢,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特别准备了这场答谢宴会。依照往常惯例,中国对外酒会宴席上必然少不了一种酒,就是浓郁芬芳,纯粮食酿造的国酒——茅台酒。茅台酒历史悠久,享誉国际,在诸如此类的重要场合是绝对少不了它的。

    宴会一开始,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聂功成大使就端起酒杯,献祝酒词。他首先高度地赞扬了中澳两国之间多年来友好互助的国际伙伴关系,然后对此次澳大利亚官方对我国总书记和访问团的热情迎接和款待由衷地表示感谢。最后,他激动地说:“为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在座各位朋友的健康,干杯!”

    他端起醇香扑鼻的茅台酒一饮而尽,整个宴会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席间,一个名叫约翰的澳大利亚朋友,是有名的中国迷。他在聂大使讲话的过程中,闻着茅台酒芬芳的酒香,早就按捺不住想一饮而尽的冲动了。他一直是大使馆的常客,是聂功成的老朋友了。他经常造访大使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茅台酒的仰慕。他认为,中国的国酒茅台名不虚传,酒味芬芳、酒质醇美、酒色晶莹,是酒中的极品。每次参加中国朋友的宴请,都不顾礼仪风度的讨要茅台酒来喝。身边的朋友几乎个个知道他贪杯茅台。随着聂大使的一声“干杯!”话音刚落,约翰就首先仰头将杯中酒喝个一滴不剩,然后连声夸赞“好酒!好酒!”看着他那陶醉的样子,满座的嘉宾都忍不住笑起来。

    坐在他旁边的夫人,笑着提醒他:“茅台虽好,可不要贪杯!”一句话,引起约翰对茅台酒的谈兴。举着茅台酒古色古香的酒瓶,约翰将他平时听到的关于茅台酒的知识一一说出。茅台酒是酱香酒的鼻祖,选用优质的高粱为原料,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贮存、勾兑而成的纯天然饮品。最后他夸张地说:“茅台酒是养身的,怎么会伤身呢。况且,我早有准备,为了今晚尽情喝茅台酒,我已经交权了。”众人不解“交权”的意思。约翰解释到:“交权就是把车钥匙交给夫人了。”话音刚落,身旁的另两位澳大利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拿出车钥匙交给夫人,宴会厅里再一次响起友好而欢快的笑声。

    服务员过来把大家面前的空酒杯一一斟满。约翰端起酒杯,兴奋地说:“再次为我们之间真诚愉快的合作,干杯!”约翰此话是指澳方为代表团安排参观牧场的事。约翰受澳大利亚亚美利努羊育种公司的委派,白天曾带领中国代表团一行人参观了亚美利努羊育种公司下属的福克斯洛山庄。福克斯洛山庄牧草青青,羊群如云,还有悠悠转动的风车,一派田园风光。胡书记到达那里,望着蓝天白云,牧场羊群,呼吸着广阔的大自然的清新空气,顿感心旷神怡,由衷地感叹澳大利亚不愧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约翰的指引下,胡总书记和代表团人员不仅参观了牧场,还欣赏了牧羊犬赶羊群的风趣表演,兴味正浓的胡总书记还亲切的和剪羊毛工人拉起了家常,通过聊天他充分地了解了澳洲的畜牧业情况。为中澳贸易在新领域的合作开辟了道路。作为澳方代表,约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感到非常高兴。今晚,借着宴会上喜气洋洋的气氛,借着国酒的扑鼻醇香,他再次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大家越谈越高兴,越饮越开心。整个宴会大厅溢满了茅台酒的芬芳香气。友好欢乐的笑声一阵阵传来。祝愿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友谊象这茅台酒一样经历岁月的酿制越发浓香扑鼻。

    茅台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王燕

    1989年5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要开始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建国以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还是第一次来访华,这一重要的来访,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人们见证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首都机场的航站楼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先生第一次握手。邓小平同志说:“三年前我就期待着与你见面,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希望你这次访华能使中苏两国的友谊更有深度,并希望你来到中国就像来到自己的故土一样。中国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如果阁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待上几天,我倒是非常有兴致陪你去看一看巧夺天工的美景,品一品中国地道的美酒。”“能够来到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能够和中国的伟人您会晤,是我一直都在期待的事情,今天终与如愿以偿了”,戈尔巴乔夫不无感概地说:“我也非常希望您能到我们苏联去,我们苏联人民会用我们最热情的待客之道欢迎您的,用我们苏联人民最喜爱的美酒伏特加招待您。”

    数万盏摄像灯一起对准邓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同志,对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会晤,新闻媒体的记者怎么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呢。

    在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宴会大厅里,这里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中苏两位领导人正在畅谈两国现在及将来的发展合作趋向,祝贺中国即将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及领土,并支持台湾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邓小平同志将这次会晤总结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此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会晤结束后,邓小平特设宴款待了戈尔巴乔夫。

    对于这次宴会上的用酒,邓小平同志还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在选用什么酒上邓小平也是最关心的,也是亲自来抓的。苏联人喜好烈酒,那种伏特加的烈也让苏联人民引以为自豪。这次的中国之行,这次的设宴上,要给苏联访华领导人一个全新的口味,那就国酒茅台。

    “为了庆贺两国关系正常化,今天我们特别准备了国酒茅台酒。”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使两国领导人举起了酒杯同庆。席间,小平同志还热情洋溢地向苏联友人介绍其茅台酒来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茅台镇,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为了保证质量,茅台酒厂严格把握制作、包装、保存等多个环节,茅台酒用的是赤水河水,当地政府对该河流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酒香而不艳,在酿造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调配时,都是以酒勾酒,从不加一滴水,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纯洁,微黄,晶莹,柔绵酿厚,饮后令人愉快舒畅,且又有舒筋活血,促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功效。

    宴会上在场的所有的苏联友人,听完邓小平的一番介绍之后,都对茅台酒竖起了大拇指,个个都连连叫好,并且还对茅台酒这一神奇的特点更是神往。

    戈尔巴乔夫听后连连点头,然后眯起了眼睛,小品了一口,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最后一饮而下。放下酒杯的一刹那,戈尔巴乔夫面色红润地大笑起来,连连赞赏茅台酒的色泽纯正如朝露,酒香回味真醉人,真不愧是中国的国酒。邓小平也连声称好,两国领导人十分高兴,频频举起茅台酒,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回国之时特地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了两瓶茅台酒,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他说两瓶酒要到特别的日子才能打开喝,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则是他认为,酒倒完了余香还能停留这么长的时间,这瓶子自然有奥妙要拿回去研究一下什么样的材质,因为爱酒的人也同样重视盛酒的器皿。

    一次正式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最终圆满结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带着他的胜利回国了。

    茅台邦交增友谊

    杨琳芳

    1972年7月7日,田中当选为日本首相。随后他马上宣布: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7月9日,周总理在欢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宴会上的讲话中说:“田中内阁7日成立,在外交方面声明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中国反应之快,出乎日本的预料,给田中内阁极大的鼓舞。7月12日,周总理授权姬鹏飞发表声明:中国总理欢迎并邀请田中首相来中国访问,会谈并解决中日邦交问题。这进一步坚定了田中访华的决心。为使工作万无一失,总理指定姬鹏飞、乔冠华、廖承志、韩念龙等人组成日本组。总理白天接见外宾,那时到中国访问的日本朋友特别多,夜晚将姬鹏飞等人找到西花厅或钓鱼台开会研究中日建交问题,或一起到中南海毛主席住处开会,向主席汇报。在主席那里决定了大政方针后,回来总理又同姬鹏飞等一起研究、安排,事无巨细,总理都一一过问。1972年9月25日上午11时半,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到达北京机场,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受到周总理的欢迎。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这次访问,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外交友好关系的新开端。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田中首相,当时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也先后四次与田中首相会面长谈。总理知道田中首相最喜欢喝的是茅台酒,于是在宴会上用茅台酒宴请田中首相。由于健康原因,

    其实,医生早已建议周总理少喝酒,但为了表达中日友好的诚意,周总理不顾身体虚弱,破例数次用茅台酒与田中首相干杯。

    1972年9月25日下午1点50分,周总理和田中首相在人大会堂接见厅举行第一次会谈。田中谈到中午的茅台酒很好喝。总理说:茅台酒比“伏特加”好,不上头,疲劳的时候喝一点能起振奋作用。你觉得好喝我们送一点给你,把你的“威士忌”改成茅台。大家都知道伏特加是苏联产的酒,威士忌是美国产的酒,总理的话一下子把大家说笑了。会谈在轻松、亲切的气氛中进行。这是周总理一贯的作风,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访问期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宣告两国帮交正常化。9月27日,毛主席会见了田中首相。29日,顺利地在人大会堂签订了中日联合公报。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

    田中首相离京前,周总理还特别指示送两箱茅台酒给田中首相,并附上注有茅台酒特点、制作过程的说明书。田中首相非常感兴趣,他随即在下榻之地让中国翻译给他翻译成日语听。说明书上得一段话引起了田中首相的极大兴趣:

    “贵州出好酒,中国名气最大的茅台酒出自贵州,名列中国名酒之首,在中国无人不晓。茅台酒跟苏格兰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同为世界级名酒。

    茅台酒在800年前就有酿造,宋代有关酒文献中有记载。到了18世纪,茅台酒已成为黔北第一佳酿。

    茅台酒属酱香型,香醇甘冽,特殊的酿造技术把这106标准度的烈酒的燥性清除得干干净净,而且,它很少使人头发晕,还能促进人体的循环功能。茅台酒是用高梁与大麦酿制的,要发酵八次,蒸馏七次,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在这之后,还要存上若干年。

    如今,茅台酒厂所在的茅台镇依旧是古朴风貌,建在山坡上的石阶一直延伸到山顶弯弯曲曲的巷子,镇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庭院,种花养草,房门同房子一样高。

    当翻译读到这里时,田中首相的脑海里早已浮现出茅台之乡的美丽和神奇,他心里盘算着,有朝一日再来中国,一定到茅台之乡的贵州转一转,看一看,一定要把中国茅台制作的工艺带到日本,让中国的茅台醇香久久飘荡在扶桑之国的上空。

    看到田中首相对茅台酒的说明颇感兴趣,中方在首相临行前又特别打印出茅台酒生产工艺、及茅台酒性能的日文说明书,及时送到田中首相手中,这个细节让田中首相格外感动,他在离开中国时特意向总理致谢,田中首相紧握着周总理的双手说:“谢谢中国人民的友好和您的深情厚意。”

    田中首相回到日本后,一次在宴请亲密好友时,等所有的酒菜都上齐了,他突然站起来告诉家人,马上撤掉饭桌上的所有酒水。家人不解地遵命退下酒问,那该上什么酒水合适。此时田中首相站起来径直向他的书房奔去。一会儿只见田中首相手里拿着一瓶茅台酒来到众人面前,他深情地向家人和亲友介绍说,这是中国总理送给他的名酒。大家品尝了茅台酒也无不赞叹茅台酒的醇厚和浓香。此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茅台热”,茅台酒的价格一时飙升,使酒商们足足发了一大笔横财。

    前几年我国代表团访问日本时见到田中首相的女儿田中真纪子,那时她已是日本外相了。她告知代表团的成员,周总理赠送给她父亲的茅台酒现在只剩下一瓶了,她感到很珍贵,因为它是中国友好关系的见证,她表示要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永远保存下来。

    斯内古尔总统的茅台情结

    刘仪

    摩尔多瓦国独立后,第一任总统斯内古尔总统就对中国具有很深的情结,并怀有向中国学习建设国家的经验的热切愿望。

    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初,新独立的各国掀起了一股股反共浪潮,摩尔多瓦国内也有人反对同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关系,但斯内古尔坚定地推行向中国靠拢和发展友好关系的政策,并决定亲自访华。当时,中国常驻代办蒋本良刚到摩尔多瓦两个月,斯内古尔总统就指示外交部长茨乌约见了他,提出对中国进行高级访问的建议,表示愿意同中国建立特殊的战略关系,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以及文化、领事合作等协定。茨乌外长还特别感谢中国在摩尔多瓦独立后,头一批来摩尔多瓦建立了大使馆,这是对摩尔多瓦独立的有力支持。根据我国关于发展同苏联新独立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总精神,在中国常驻代办蒋本良的建议下,国内同意了斯内古尔总统访华的要求。临行前,斯内古尔总统亲自会见了中国常驻代办蒋本良,落实访问中国涉及的细节问题。

    1992年11月,斯内古尔总统终于访华成行,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正式友好访问。这次访问,斯内古尔总统结识了江泽民、杨尚昆等中国领导人,也结识了中国茅台酒。在欢迎会上,这位来自欧洲葡萄酒故乡、拥有世界最大地下酒城的摩尔多瓦总统,端起装满茅台酒的洒杯,激情满怀地一饮而尽后,连声称赞“好酒!好酒!”从此他与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期间,无论走到哪里,用餐时他总是选择吃中餐、喝茅台,他说:“我来自葡萄酒的故乡,各种世界名酒都尝过,但只有茅台酒对我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访问圆满结束回摩时,中国常驻代办蒋本良和代总统、议长莫山努到机场迎接。斯内古尔满面春风走下飞机,一面同中国常驻代办蒋本良握手,一面热烈地说:“一切顺利,非常满意!摩尔多瓦要学习中国的建设经验,特别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蒋本良大使回到旅馆后,随同访华的第一副总理安德罗纳第又按总统的意思给他打电话说:这是一次历史性访问,作为前苏联西大门的摩尔多瓦同中国发展关系具有战略意义。总统对访问期间签署了14项文件特别满意。这次访问开辟了中摩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最使蒋本良大使难以忘怀的是斯内古尔在中国在摩建立使馆最艰难的时候,直接给予的巨大帮助。建馆初期,中国大使吃在旅馆,住在旅馆,办公也在旅馆。所以,蒋本良大使风趣地对人说,我们是“旅馆使馆”。在当时摩尔多瓦经济急剧滑坡的情况下,旅馆的房租突飞猛涨,从每月几十美元涨到几百美元,后来竟涨到几千美元。为了解决馆舍问题,在蒋本良大使想到了求助于总统这条路。在总统的经济顾问切斯拉夫的帮助下,中国大使先写了个书面的申请向总统申述了要求:请总统特准购置馆舍所需房屋。完全没有想到,斯内古尔总统竟然不顾当时国内主管房产的有关部门上上下下都认为卖房给外国人就是“卖国”的令人窒息的舆论压力,很快特批了使馆的请求。他在我的申请报告上亲笔批示:“请古萨克(副总理级国务部长)和科斯丁(首都市长)急办,解决中国使馆的需要。”有了总统特批的尚方宝剑,购置房屋就易如反掌了。这不仅解决了使馆的燃眉之急,结束了中国大使的“浮萍使馆”状态,而且中国是驻摩使团第一家购得楼房做使馆的,这使各国驻摩使团羡慕不已。

    斯内古尔总统第一次访华培育和加深的中国情在以后的年月里始终如一。每当有较为重要的中国代表团来访,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都要抽空会见他们,而且每次会见他都要回忆起他在中国度过的美好时光。中国使馆小小的临时馆舍他也多次光临。他亲自出席了大使馆的开馆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使馆为发展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2月,一个严冬晚上,他又应邀携夫人出席了我们使馆为他举行的晚宴。席间,酒过数巡,谈话热烈起来。斯内古尔不无骄傲地回忆起他同江泽民主席三次见面的情景,他说:我访问中国头一次同江泽民见面,他就用罗语给我说“日安!”

    中国大使为了祝贺斯内古尔总统访华成功,表达对他鼎立相助的感谢之情,中国大使特宴请斯内古尔总统。宴席上,斯内古尔对中国的竹笋、口蘑、海蜇等尤感兴趣,主动要蒋本良大使为他夹取。他喝酒的海量也令蒋本良大使惊讶,香醇的茅台酒博得他特别的欢心,一杯接一杯地喝下,竟丝毫没有反应。其间,中国大使们也请他尝了尝“孔府家酒”,可他喝了一杯就不喝了,仍然要喝茅台。他还对酒量不大的蒋本良大使说:到了盛产葡萄酒的摩尔多瓦,就要学会喝酒!浓浓酒兴,融融友情,中摩两国的友谊天长地久。

    马纳克当上了“茅台酒大使”

    胡封亮

    1964年,国际上反华排华势力甚嚣尘上,“高天滚滚寒流急。”新中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中华民族凭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服任何敌对势力的诋毁诽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不顾两个超级大国的反对,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毅然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月27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艾蒂安·马纳克任法国外交部亚洲及太平洋司司长,为中法两国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从签订建交文件到使馆的选址筹建,都事无巨细地给于协调和关照。建交后,因工作关系,马纳克司长多次成为我国驻法国大使黄镇将军的座上宾,黄镇大使也和国内戎马倥偬大半生的将军们一样,对酱香浓郁的茅台酒情有独钟。招待宾朋贵客,必以茅台酒敬之。从那时起,艾蒂安·马纳克认识了茅台酒。初尝时,艾蒂安·马纳克根本不知道茅台酒的厉害,几杯酒下肚,被香槟酒泡大的胃便醉得一塌糊涂。以后每次赴宴,都是清醒风趣而去,熏熏微醉而归,充分领略了茅台酒的甘醇魅力。渐渐地,马纳克竟喝出了茅台酒的丰富内涵,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1969年5月,已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游刃有余,成为法国首屈一指的资深外交官艾蒂安·马纳克,受命出任法国驻华大使。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茅台酒的钟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茅台酒的故乡。在华履职的6年中,欧洲人豪爽的性格与茅台酒浓烈的芬芳相得益彰,他深深地爱上中国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更与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享有“中国茅台酒大使”的美誉。

    说起这个美称,还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年深秋的一天下午,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设晚宴招待马纳克大使和他的夫人。正患感冒的他不顾夫人的劝阻,带病前去赴宴。入夜的北京城华灯初放,轿车在不夜的长安街上行驶,马纳克大使没心观赏这匆匆车流和夜色美景。轿车舒适的后座上,他不时地扭动着被感冒折腾得诸多不适的身体。感冒的肆虐终究没有抵挡住茅台酒的诱惑。

    一番谦让,宾主入席,几杯茅台酒喝下,燥热缓缓上头,马纳克大使浑身感冒的不适征兆似乎有所缓解。席间,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温馨亲和的氛围撩拨着宾主的谈兴。从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谈到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干涉;从中法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到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异同及饮食习惯的差别。涉猎广泛,无所不谈。酒过半酣,话题扯到饮食。被高度茅台酒烧得满脸通红的马纳克,拿着筷子,别扭滑稽地指着满桌丰盛的菜肴,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风趣地说:“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菜最好吃,一种是中国菜,一种是法国菜。中国菜色味俱佳,就是,筷子不好拿。哈哈”乔冠华部长微笑着接过话题说:“世界上有两种酒最好喝,一是法国的香槟酒,一是中国的茅台酒。香槟酒不但味美宜人,还能挥洒激情,挥洒感动,营造狂烈浓厚的喜庆氛围。茅台酒虽然度数高,但不上头,醉后不伤身体,还能防治感冒。”马纳克一听来了兴致,他说:“这几年我没少喝茅台酒,还真不知道有这么神奇的功效。我现在正患感冒,吃了两天西药也不见效,这下可找到良药了。”在会心地说笑中,双方频频举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第二天一上班,乔冠华副部长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起,马纳克大使的秘书专门打来电话:“谢谢乔副部长的盛情款待,谢谢中国的茅台酒,昨晚喝了茅台酒,大使的感冒神奇般地好多了。”

    为此,马纳克大使专程去了趟贵州,对贵州的风土人情和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依据,以后逢有外交活动,马纳克大使都喝茅台酒,夸茅台酒,还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向中外朋友推荐他防治感冒的良方,成了茅台酒的义务形象代言人。朋友们都称他是“中国茅台酒大使”

    茅台秘鲁遇知音

    蓝石

    秘鲁地处南美洲的南部,是华人移居美洲最多的国家。目前,秘鲁华裔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秘鲁首都利马有条古老而闻名的唐人街,叫加邦街,那里集中了鳞次栉比的华人商店,经销各种中国商品,其中尤以茅台酒最为著名。多年来,受华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秘鲁人也习惯了吃中餐,他们的中餐馆为“CHIFA”,此语乃广东话“吃饭”的发音。故而,“吃饭”已成为秘鲁人人皆知的外来语,犹如中国人对英文“哈啰”般耳熟能详。至于茅台酒,每遇华人和华人社团有重大喜庆活动,或在中餐馆要宴请秘鲁贵宾,餐桌上更少不了茅台酒的助兴,已表示对贵客的尊重。

    中国与秘鲁的建交始于1971年,距今已达37年。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远在大洋彼岸的秘鲁政府闻知后,颁布最高政令,宣布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秘鲁首次为外国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此举深深打动了中国人民的心。

    1996年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率代表团对秘鲁进行友好访问。代表团成员中有一位来自贵州,名叫王朝文,系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主任兼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秘鲁友人在宴请陈慕华一行的招待会上,得知王朝文是贵州人,有人主动走上前,热情地为王朝文斟满一杯茅台酒,两人碰了碰杯后,秘鲁友人考验似的问了一句:“既然先生是贵州人,那么恳请赐教,这杯茅台酒的感觉如何?”王朝文微微一笑,不加思索地说:“这杯酒的年头不少于20年。”接着,又好奇地说:“使馆怎么还存有这样的陈年佳酿呢?现在,即使在中国,这样的酒也不多见了。”秘鲁友人边竖起大拇指,对王朝文先生的“品味”表示赞许,边充满自豪地朗声笑了起来。秘鲁友人热情地说:“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酒文化也是尽人皆知。我记得贵国有句古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香醇的茅台酒自然也要留给远方的客人,才能充分表达我们对贵国人民的敬意。”王朝文连连拱手致谢。

    宴会结束时,双方依依不舍互相告别。使馆人员特意向秘鲁议长介绍了王朝文同志,说他就是贵州人,贵州是出产茅台酒的地方。秘鲁议长高兴地紧紧握住王朝文的双手,说,“我知道,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能酿造出如此芳香四溢的美酒,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酒文化的骄傲。能与中国朋友共同分享茅台美酒,我十分高兴。我们要感谢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感谢茅台酒。我有个提议,如果我能与远道而来的中国贵州的朋友干上一杯茅台酒,我将不胜荣幸,不知先生您意下如何?”王朝文见宴席已撤,怕给秘鲁友人增添麻烦,故而有些为难。这时,招待方已将两杯斟满茅台酒的酒杯用托盘平稳地端到了秘鲁议长和王朝文的面前。两人相视而笑,不再多言,举杯在空中碰出一声清脆的声响,然后,豪爽地一饮而尽,才再次双手相握,互道晚安。

    1995年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景率军事代表团访问秘鲁。秘鲁三军联合指挥部主席在陆军俱乐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早已对中餐口味颇有心得的秘鲁军方,做出了一个别出新裁的决定:宴会全部采用中式菜肴,酒只喝中国的国酒茅台,以便让大洋彼岸的中国军人深深体会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此举果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众所周知,军人一向生性豪放,能喝善饮,面对就久违了的中餐和沁人心脾的茅台酒的助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亲人身边,而热情好客的秘鲁军方人士反倒成了“异乡客”,中国军人频频向秘鲁军人举杯敬酒,宴会气氛十分活跃热烈,这让秘鲁军方感到欣慰。事后,秘鲁三军联合指挥部主席才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景道出实情:为了买到上好的茅台,他们早在得知中国军方来访时,便迅速派出了几路人马,几乎将利马唐人街的华人商店和餐馆的茅台酒收购一空。“在我们这华人众多的国家,没有上好的茅台酒的助兴,我怕你们想家呀。”秘鲁人的真诚好客令人十分感动,也说明茅台酒以它独特的魅力彻底征服了秘鲁朋友。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在这里已经超出了纯粹酒的范畴,成为了中秘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之一。

    醇香国酒送国父

    白连春

    1996年9月11日,整个美洲,阳光灿烂,蔚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飘浮。

    安提瓜和巴布达,两个小岛都风和日丽,这个国家面积只有44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15万,小虽然小,但是非常温馨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尤其首都圣约翰,五色三角旗迎风招展。

    这天上午,中国驻安提瓜和巴布达大使馆的领事刘一斌,突然接到维尔·伯德的副官打来的电话,电话说伯德阁下有事约见。

    维尔·伯德是安提瓜和巴布达现任总理兼外长莱斯特·伯德的父亲。他领导安提瓜和巴布达人民终于在1981年11月1日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并担任第一任总统。从此,维尔·伯德被安提瓜和巴布达人民尊敬地称为国父。维尔·伯德担任第一任总统那天开始,他对中国就非常友好,经过不断的努力,安提瓜和巴布达和中国在1983年1月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的友好关系顺利发展。1983年7月,应中国政府邀请,维尔·伯德总统成功地来到中国访问。所以,中国驻安提瓜和巴布达领事刘一斌很重视和维尔·伯德的友谊,和维尔·伯德的每一次交往,他都很珍惜。在刘一斌的内心里,他非常尊敬这个伟大的美洲老人。

    不一会儿,刘一斌的车就开了维尔·伯德的官邸。刘一斌被迎到厅客入座后赶紧笑着问维尔·伯德:“阁下有何见教?”维尔·伯德见刘一斌太严肃太认真了,就拍拍刘一斌的肩膀,说:“那天我听我们总督说你有句名言?”

    刘一斌顿时放松下来,会意地笑了。那是五天前,刘一斌宴请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督卡莱尔时说的一句话。当时,大家交谈得很愉快,总督卡莱尔一边喝着酒一边微笑着问刘一斌:“有人说美国怕中国,也有人说中国怕美国。阁下看法如何?”刘一斌一听,觉得这样的话题,在酒席间不能正面回答,于是就幽默又不乏机智地说:“美国人的个子比中国人高,美国人的鼻子比中国人大,但是,美国人的骨头没有中国人硬。”总督卡莱尔听后开怀大笑连称说得好。安提瓜和巴布达和美国关系密切,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正在发展,总督卡莱尔各方关注中美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可以理解的。席上喝的酒是中国的茅台酒。总督卡莱尔对茅台酒赞不绝口。他是第一次喝茅台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不知不觉间,竟然醉倒了在桌子上。

    就在刘一斌回忆那天的事时,维尔·伯德微笑着接着说:“总督还告诉我,你请他吃了美味佳肴,喝了你们中国产的比白兰地还香的酒。他都喝醉了。那是什么酒啊竟然比白兰地还香?把我们的总督大人都喝醉了。可是你请我吃饭时可没喝这种酒啊!”

    刘一斌说:“那是茅台酒,茅台酒是我们中国的国酒。”刘一斌到这时终于明白,维尔·伯德把自己招来,原来是“醉翁之意在于酒。”刘一斌有一些自责,中国的茅台酒,是早就应该请维尔·伯德品尝的,都是自己粗心大意给疏忽了。刘一斌掏出手机,赶紧给使馆打电话,让使馆的工作人员马上送两瓶茅台酒维尔·伯德官邸来。不一会儿,茅台酒就送来了。刘一斌接过来,然后双手捧着把酒递给维尔·伯德,维尔·伯德知道这酒的珍贵,手都微微颤抖起来了,他打开包装盒,拿出洁白的瓷瓶,抱在怀里,把味玩赏良久。

    刘一斌帮着维尔·伯德刚把瓶盖开启,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鼻而来,引得房间里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地说:“好香!好香!”正在这时,莱斯特·伯德总理高大魁梧的身影就出现在客厅里。莱斯特·伯德总理也闻到了茅台酒的香味,边走边说:“好香!好香!”刘一斌急忙走上前去握手致意,莱斯特·伯德总理握住刘一斌的手说:“我们在这里不期而遇,真是有缘啊。”

    维尔·伯德开玩笑地说:“他很少来看我,不孝。”接着,又说:“他今天是以儿子身份来看我这个老父亲的,进了这大门,他就不是总理了。”说着,老人微闭了眼睛,流露出心满意足的幸福神情。他的儿子莱斯特·伯德不仅是国家总理,还是优秀的足球和田径运动员,是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中,为安提瓜和巴布达赢得金牌的运动员。

    刘一斌给莱斯特·伯德总理斟上了一杯茅台酒。莱斯特·伯德总理捧在手里,有滋有味地品着,话题自然而然展开,从茅台酒到国内国际的形势。茅台酒实在是太好喝了。莱斯特·伯德总理一连喝了五杯,非常高兴,表示要和中国共同努力,把中安关系发展成为大国与小国友好合作的典范。

    这次领事刘一斌和莱斯特·伯德总理的单独会谈很偶然,在茅台酒酿造的友好气氛中,最终促成了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莱斯特·伯德总理成功的访华。

    神秘之行遇茅台知音

    王立纯

    1971年,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前的一年,毛泽东主席刚刚发表过“5·20声明”,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可这一年的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已经降落到北京首都机场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迅疾的变化,人们在欣喜的战栗中倾听共和国的隆隆脚步声。国庆刚过,身在欧洲的尹承德接到通知,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去听传达。对于一位资深外交官来说,等待他的是什么讯息,他没法预料,也没法猜测。

    一般来说,搭乘国际航班总是孤独寂寞的。在飞机上,尹承德认识了一个叫马亚可的匈牙利人,此人在布达佩斯大学教汉语,也算得上一位中国通了。马亚可一见如故,当即和尹承德攀谈起来,反客为主地问他去没去过贵州的茅台镇。尹承德敏感地知道,他很快就要说茅台酒了。

    果然没错,马亚可说,我对那里的茅台酒太感兴趣了,我认为什么酒都不能跟茅台酒相比。茅台酒不愧为世界名酒,它对人具有神奇的力量。

    尹承德说,茅台是我们的国酒。用诗人的话说,它和长江、黄河一样,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远古流淌过来;知道长江、黄河的人,同时就知道茅台酒了。

    马亚可也想用诗表达他对茅台酒的景仰,便动用了汉语方面的知识积累,背诵起了曹操的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尹承德会心地笑起来。马亚可意识到了用典的牵强,马上又纠正说,最后一句应该改为“唯有茅台”才对,不过,曹操时代恐怕茅台还没问世吧?

    尹承德顺着他的话题解读说,其实,中国的茅台酒渊源流长。公元前135年,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这就是茅台酒的前身,而且很快滥觞开去,绵延下来,乃至风靡于世,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先后十多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国家名酒评比之冠,畅销世界各地。茅台绝非俗物,讲究的是崇高的精神陶醉,一般来说,喜庆和胜利才能把茅台请上餐桌。

    这两个不同国籍的男人,为着不同的因由,邂逅在异域的蓝天白云之上,又因为对茅台酒的共同爱好,竟有了相见恨晚的慨叹,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遗憾的是,飞机上不提供茅台酒,他们只能搞一搞精神共饮,遥想着茅台酒的醇香,你一“杯”我一“杯”地品味起来。时间产生了相对性,枯燥的旅途很快就要结束了。依依惜别之际,马亚可说,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今天能与你相遇,真是太高兴了,可惜时间太短,不能深谈。尹承德说,但愿我们再喝茅台酒的时候,能互相想念!

    到了布加勒斯特,谜底终于揭晓了,原来是煊赫一时大奸若忠的“副统帅”林彪在不久前叛国投敌,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机毁人亡,灰飞烟灭,化做一抔沙砾,悲哀地填充了异国的沟壑。震惊之余,大家都感到了云开日出乾坤扶正的喜悦。那天晚餐,大使馆特地为大家准备了茅台酒,在人心大快开怀畅饮的时刻,尹承德想起了马亚可,觉得一切似有天意,竟然一话成谶——历史的驿站上,总有好酒茅台在迎候胜利者。

    没过几天,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台湾代表当场被驱逐。何以欢庆?唯有茅台。尹承德又一次想起了马亚可,于是觉得,也许这样改诗才对。

    岂能没有茅台

    郭潜力

    1993年12月,波兰政坛元老米柯教授家,举行他70岁生日暨他和夫人30年珍珠婚纪念。作为贵宾,中国使馆参赞刘彦顺被特邀到场。客厅里除了交谈,还伴有肖邦音乐。米柯挥挥手,全场静下来,只剩音乐。众多目光被米柯夫人吸引。她奔向酒台,从世界名酒里取出一瓶用红布包着的酒,回头示意米柯,米柯心领神会,二人共同托酒,向刘彦顺走来。尽管用红布包着,酒香飘来,刘彦顺就知那是中国国酒——茅台。二人停至刘彦顺面前,在肖邦音乐里,米柯说,宴会正式开始前,我向你讲一个跟这瓶酒有关的爱情故事——

    波兰两次被列强瓜分,在地图上两次被划掉波兰名字。米氏家像众多难民一样,失去国家,流亡世界。他家最先到上海。米柯出生。米柯长到少年,上海沦陷。再逃亡,搭一艘客货混装轮,朔长江西上。同船偶遇另一家波兰人。两家陌生,却混熟。也许在中国生长,米柯羞于见人,大人攀谈时,他不敢抬头看对面少女。只约略知道,少女叫维拉。听她问,能让你家小哥哥教我中国话吗?父亲答,完全可以!并转过头对米柯说,你现在就教她。少年却把头埋得更低。传来两家大人哈哈笑声。这是逃亡路上难得的笑声。后来得知,维拉家最先逃亡印度,后逃亡菲律宾。到上海不足三年,又逃亡。

    晚上,米柯去船尾。白天维拉学汉话,兴趣浓,要求晚上也学。月亮没露面。影影绰绰的,船尾坐一粒人,是女影。米柯怕认错,犹豫着。幸亏夜色帮助,他大着胆,望,不想这背影,令人心旌摇荡!尤其头发,被夜风吹起来,很容易望见一少部分脸。米柯白天没敢正面看她,现在看她一少部分脸,真美啊!想咳两声,以期换来女影回头,试了几试,没敢咳。如果有月亮,会看清的。但月亮迟迟不露脸。米柯不想久站。一旦谁发现他偷看,成什么了?欲走又不舍的,离开。走离半步之遥,身后飘来叹息。米柯回头,女影也回头,是维拉!维拉早知身后是谁。所谓一见钟情,大致就是这个模样。听见维拉呼唤,他战战兢兢过去。两人站立,恰好一轮圆月升起,苍茫夜天上,几朵云被月照白。维拉问,你看云朵像羊吗?米柯答,像。维拉又问,月亮像什么?米柯没答。维拉说,像牧羊人!两人静下来。

    船舱里有谁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歌声充满忧伤,两人各自回睡仓,准备睡觉。维拉靠窗卧,月光流淌脸上,浸润得她更加迷人。她望着窗外,渐入梦乡。夜半,窗外喊声乍起,火把乱照。劫匪蹬船,把船员乘客赶下水。落水时,有谁抛给维拉木箱,她抱紧它,来不及喊,漂走。天亮,一只长竿子探过来,把她打捞上岸。纤夫朱四很少在长江拉纤,多数在一些支流拉纤。他救她,是缘分。朱四单身,每次拉纤必带她,这等于随了她心,沿江寻人。平时,两人在岸上挺自然,而拉纤,全是男的,只她一个女的,解手怎么办?维拉去船一侧画圆圈,而船另一侧,画上倒三角。纤夫立刻懂了画意,朝下的尖尖,属于男人专有……都笑了。如果在岸边休整,岩石或树木,也被她画上两种符号。纤夫生活单调且苦,除了喝几口地瓜烧,没内容。有了她的画,反倒增加乐趣。看纤夫拉纤身子都快贴地面了,维拉总会咦咦耶耶唱歌。听不懂她唱什么。

    朱四问,你说话我懂,而你唱歌怎么一句不懂呢?维拉闭紧嘴,很忧伤。朱四也懂事,不再问。十几年光阴逝去,维拉三十挂零,寻人无果,而她对朱四,生出复杂情感。朱四想单干。维拉未表态。她疑惑,他靠什么拉别人入伙?竟有人愿意跟他干。维拉明白,朱四当头目,就想多攒钱,娶她。经过一段时日,看他干得行,维拉问,他们怎么就拼命跟你?朱四红着脸讲了实话,救你时木箱里藏一瓶茅台,了得!我也藏起来。想老爷庙旗杆独挑,没实力谁跟你?我亮出茅台,弟兄们就跟上我。两人择吉日准备结婚。婚期临近,维拉留在家里做嫁衣。朱四这次跑重庆。从重庆回来,他瘦了。他说他发现重庆某条胡洞,也画一个圆圈和一个倒三角。维拉,你没去过那里,谁会画那种图画呢?维拉的针扎了手!她已懂得中国风俗,婚日不可更改。夜里她求朱四,只想看一眼那画,看完再结婚。原来倒三角和圆圈是波兰男女厕所标志。朱四答应了。正常水路耽误事,走牛栏江可按时返回。

    虽然维拉一人坐船,朱四还是选拔十几名精壮纤夫上路。牛栏江凶险,最凶险是刀壁峡!老纤夫一生都没闯过峡,这帮青壮汉子,非要闯鬼门关!闯峡了,为给纤夫鼓劲,朱四喊,过完刀壁峡给你们喝好酒!然后拿布把维拉眼睛包严。黑暗里,恐怖声如雷贯耳,一阵一阵颤栗!眼看被吓昏,她用唱歌给自己壮胆。闯过峡,惊涛骇浪消失。朱四和十几名汉子,不忍叫她,让她继续咿咿耶耶唱歌。她在唱中睡去。醒来,站她面前的,竟是米柯!她扑向他怀里,喜极而泣。半天,想起向他介绍朱四,可朱四走了。地上放着她熟悉的木箱,打开,看见一瓶茅台……米柯说,那个朱四告诉我,把你留下来,他一个人回家结婚了。维拉说,他根本就没有家!二人搭船追,天黑,船夫说,前面刀壁峡,让胆大的送你们吧!米柯下船雇纤夫,没人干。一筹莫展际,忽听江面维拉喊,快看呐,前边!望去,刀壁峡上,一粒粒火把叼咬在纤夫们嘴里,石壁被映红,也映红一条条汉子,他们全部赤身裸体,胸脯紧紧贴住岩壁,小心努力拉纤。他们是朱四,一粒粒火把从维拉视线里渐渐远逝……

    讲完故事,米柯教授宣布宴会开始,全体起立唱歌。维拉嗓音最美,咿咿耶耶的,刘彦顺听得懂,那是波兰国歌:波兰没有灭亡!刘彦顺激动之余,赋诗以赠之——米柯教授古稀翁,童颜鹤发雪中松。豪情畅饮茅台酒,浪漫不减少年情!

    茅台酒饮誉葡萄酒王国

    何存中

    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是一个同中国一样闻名世界的古国,有着古老文明的传统。

    在法国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爱好美酒。法国是葡萄酒的故乡,葡萄酒是他们的国酒。别的国家的酒要想打入法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葡萄酒是果酒,果酒度数低,带着果酒的香味,法国人比较喜欢果酒,而中国的茅台酒是粮食酿造的高度数白酒,竟然一举打入了法国,饮誉法国。

    为什么呢?这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法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一次我国驻法国大使馆宴请法国外交部主管中国事务的官员,用的是我国传统的茅台酒。按照礼节当然少不了法国产的葡萄酒。两样酒齐备,为的是各取所需,各图所好。席间古色古香的茅台酒开瓶之后,就飘出了独特的纯香,那香味竟然使法国官员们忘掉了葡萄酒,一齐喝起了中国高浓度的茅台酒。越喝越兴奋,越喝越激动。

    法国人的酒量在全世界是有名的。他们沉浸在茅台美酒意境之中。席间一位法国女士好酒量,连干八杯,神采奕奕,面不改色。中国外交官问她:“中国茅台酒怎么样?”她说:“OK!中国茅台酒好极了!”中国外交官笑着说:“愿闻其详。”这位法国主管中国事务的女外交官是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化很熟悉。她用纯正的中国话说:“佳肴配茅台,相得盖彰。依我看,世界上只有两个佳肴与美酒兼备的国家,一个是我们法国,一个是你们中国。法国葡萄酒配法国菜,中国茅台配中国菜。生这两个国度的人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们,可以忘忧。先生我说的不错吧?”中国外交官欣然点头。

    席散临别。这位女士对中国外交官不好意思地说:“先生,如果可以的话,请允许我提出一个要求。”中国外交官说:“请问有什么要求?我们尽量满足您。”这位女士说:“我可以带走两个空茅台酒瓶吗?”中国外交官问:“请问尊贵的女士,你要两个空茅台酒瓶作何用?”这位女士说:“你们中国的茅台酒不仅酒好,装酒的瓶子也太美了。我非常喜欢。我想要两个空酒瓶子拿回家配制一对具有东方特色、风格别致台灯。让美丽的灯光亮起来的时候,使我想起神奇的中国茅台酒。”

    中国外交官答应了这位法国女士的要求。这位女士按照法国礼节亲吻了一下中国外交官。从此中国茅台酒在法国声名远播。法国人以一饮中国茅台酒为幸事。

    中国茅台酒进入法国总理府是现任法国总理希拉克为纽带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关系的改善,自1978年以来,三十多年希拉克以不同身份多次访华,每次访华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少不了喝茅台酒。中国茅台酒成了他与中国的文化之间的亲情与纽带。愈喝情愈浓,愈喝情愈真。希拉克第一次喝中国茅台酒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他以法国总理的身份到中国驻巴黎使馆作客,喝的就是茅台酒。当时中国驻巴黎使馆为他准备了不少好酒,但是那时的他对中国茅台酒心仪已久,别的酒他都不喝,只认茅台,与中国外交官干杯,连连称好。他的意思很明白:与中国建交不喝茅台不行。茅台酒是中国国酒,代表中国。那次希拉克喝了茅台之后,很高兴。宴席散后,中国外交官见他念念不忘,还以大使的名义给他送了四瓶茅台酒。希拉克高兴地收下了,将茅台酒带到了总理府。从此中国茅台酒进入了葡萄酒王国的总理府,成了中国与法国文化交住的美好象征。中国茅台酒打入葡萄酒的王国,受到法国人的喜爱,靠的是茅台酒独特的品质和悠久历史的魅力。

    茅台交友传文化

    朱山坡

    长久以来,世人待客之道,总离不开一杯美酒,尤其是在外交场合,酒往往是成功的催化剂。但酒相当讲究,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化,酒大有文章可为。法国人浪漫已为世人所知,法国的酒文化也源远流长。在中国和日本有茶道,在法国则有酒道,饮酒被视作人生的一种享受。品味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饮饮酒,已经不仅仅是“吃饭”而已,它还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品味、一种浪漫及一种精致的享受。法国是一个美酒的国度,对酒非常讲究,也十分挑剔,对本国以外的酒更是苛刻得让人无可奈何。用什么东西打动法国人?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陈起元别出心裁又剑走偏锋:酒。

    2000年初,陈起元赴任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不久,请领区孚日省主席蓬斯莱到官邸做客。陈起元对蓬斯莱说,我要请你尝尝中国最好的白酒。

    蓬斯莱好酒,对酒颇有研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而且他只喜欢葡萄酒,对法国酒津津乐道充满了自豪感,而对中国白酒并不很感兴趣。但既然总领事热情相邀,也不好不给面子。那天晚上,蓬斯莱衣冠楚楚,准时驾到。陈起元亲自在门外迎接。两人一见如故,一阵寒喧之后,陈起元爽朗地直奔主题说,今晚我们不谈公事,只品酒。蓬斯莱也不客气,说,好,我们就品酒,但还是品法国的葡萄酒,要不,香槟酒也成。说罢,向随从示意了一下,随从拿过一只精致的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各种各样的法国名酒。蓬斯莱说:“这是我多年的收藏,今天拿出来和中国朋友分享。”中方工作人员措手不及,面有为难之色。陈起元急中生智,对蓬斯莱说:“中国有句古话,客随主便,下次我们做客省政府的时候,再品尝主席阁下的美酒。今晚,就品品中国的茅台酒。”蓬斯莱略显尴尬,但很快便回过神来:“也好,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恭敬不如从命,那我们就品试一下中国酒。”宾主落座后,服务员先向客人端上了一小杯茅台酒。

    蓬斯莱拿起杯子,先是轻轻地嗅了一下,然后抿了一小口,愣了一下,再呷一口,用舌头舔了舔嘴唇,沉吟片刻,最后,仰颈一喝而尽,放下酒杯,背靠在座椅上,双手摊在椅侧,双目微闭,神情舒展,良久不说话。

    陈起元轻声地探问:“主席阁下,味道如何?”蓬斯莱缓缓张开眼睛,突然脸放异彩,兴奋地称赞道:“好酒!味纯、口感好,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陈起元说:“比法国酒如何?”蓬斯莱真诚地说:“堪称上等白兰地!中国茅台酒,果然名不虚传,如果打开一瓶放在艾菲尔铁塔上,全法国都能闻到她的馥香!”陈起元高兴地说:“那就让中国茅台酒香遍法国吧,让中法人民的友谊也像茅台酒一样热烈奔放、历久弥香。”工作人员再次给蓬斯莱倒满了酒。蓬斯莱兴致盎然地举起杯:“来,中国朋友,请允许我借你们的茅台酒敬你们一杯,祝伟大的法中友谊地久天长!祝你们在孚日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从此以后,蓬斯莱每次来赴宴都要陈起元和他一起开怀畅饮茅台酒,他每次总是乘兴而来,微醉方归。长此以往,两人不仅是工作关系,而且成了好朋友,领事馆的工作也得到了蓬斯莱本人的全力支持。特别是他的推介下,茅台酒在孚日省美名远扬,被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称赞,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了青睐。

    斯特拉斯堡生活的华侨有近千人,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组织,像一盘散沙。陈起元上任后组织大家吃中餐、品茅台,增强了大家的文化归属感,建立了感情纽带,增进了华人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不久斯特拉斯堡华人联谊会应运而生。茅台,又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

    给“世界总统”送茅台

    陶少鸿

    1972年8月18日上午,布拉格广场中心花园彩旗飘扬,贵宾云集,鲜花芳草吐露着盛夏季节特有的芬芳。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此为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举行欢迎招待会。

    中国驻捷临时代办李成同早早地来到了会场,想到有机会近距离目睹瓦尔德海姆的风采,他兴奋不已,一边与各国同行聊天,一边不时瞟着公园入口。9时许,掌声响起,瓦尔德海姆和夫人在捷克总统胡萨克的陪同下,满面笑容地步入了会场,逐一地和使节们握手。李成同下意识地往前走了几步,恰巧,瓦尔德海姆也瞥见了他,并向他走了过来。当李成同被介绍给瓦尔德海姆,瓦尔德海姆眼睛一亮,握住他的手说:“您好,很高兴在布拉格见到您!”

    李成同忙说:“能见到您我也很高兴!”

    瓦尔德海姆笑眯眯地问道:“您认识唐明照先生吗?”

    李成同点头道:“认识,他是联合国的副秘书长,您的助手嘛!”

    瓦尔德海姆很高兴,两手一摊:“他可不仅仅是我的助手,而且还是我的酒友呢!我们经常在一起品尝茅台酒!”说着,瓦尔德海姆似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翘起大拇指:“中国的茅台酒真是太好了!味道香醇,喝了就舒服,飘飘欲仙,浑身有劲!真是世界上最好的酒啊!”

    瓦尔德海姆夫人笑道:“他一说起茅台酒就滔滔不绝,成了它的崇拜者了,在他眼里,任何酒都不能与茅台相媲美!”

    李成同连忙说:“呵呵,那我可与秘书长阁下有共同的爱好呢!”

    瓦尔德海姆惊奇地睁大眼:“是嘛?那太好了!”又不无遗憾地说,“只可惜这几天喝不到茅台了,不知布拉格的商店有没有卖?”

    李成同连忙道:“那我送您几瓶,怎么样?”

    “那太好了,太谢谢您了!”瓦尔德海姆高兴得差点手舞足蹈起来。

    第二天,李成同提着五瓶精心包装好的茅台酒来到瓦尔德海姆的住处。瓦尔德海姆一见他,迫不及待地张开双臂迎过来,紧紧地拥抱了他:“呵呵,您还没进门我就闻到了茅台的香味呢!太感谢您了!”

    落座之后,瓦尔德海姆亲切而又慎重地说:“烦劳先生亲自送来茅台酒,我和夫人都十分感谢!这扑鼻的芳香不仅仅是酒,还有中国人民的友谊!”

    李成同彬彬有礼地道:“能有机会给秘书长送上这份友谊,我深感荣幸!”

    寒喧一阵,瓦尔德海姆说:“我是个爱喝酒的人,在联合国可以喝到世界各地的名酒,但是对茅台特别感兴趣。茅台太好了,它和其它酒不一样,喝了不上头,也不刺喉,就算多喝了几杯也不会醉……茅台是好酒,它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可是有很多国家买不到茅台,为什么中国不加大产量,以满足世界人民的需要?”说着,期待的眼睛凝视着李成同。

    李成同解释道:“现在茅台的产量正在增加,但由于工艺特殊,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窖藏,一瓶茅台酒从生产到出厂,至少要五年多的时间。”

    瓦尔德海姆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尽早喝到茅台,美好的东西只有大家来品尝才会变得更美好!如果我去中国,一定会去茅台酒厂参观!”

    李成同兴奋地道:“好啊,有机会我一定陪秘书长去!”

    辞别之后,李成同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心里浮现着瓦尔德海姆那双因为茅台酒而闪闪发亮的眼睛。

    茅台酒,来自祖国的礼物

    张学东

    那是上世纪1969年英国的平安夜,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下雪,雪飘得纷纷扬扬的,纵横交错的街道被洁白晶莹的雪花装扮得有些扑朔迷离的味道,好像预示着圣诞节就要来临了。周从吾当时就任中国驻英国代办处的秘书,在异国他乡感受这种西方人的节日氛围,他的心情难免会有点儿复杂的。

    这天,驻英代办处的领导临时把周从吾叫到房间里,告诉他说今天是平安夜,组织特意安排他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其实,就是让周从吾代表驻英办的领导,将两瓶上好的茅台酒做为圣诞节的礼物,送给使馆的一位老朋友——顾维钧先生,领导强调说这份礼物务必要在今晚的平安夜前送达。

    对于顾维钧先生,周从吾当然是很熟悉的。顾先生原是上海嘉定人,从1912年进入北京政府任职,并开始接触外交事物,1919年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代表,因为他极力反对在不平等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而闻名于国内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外交家啊!做为晚辈给顾先生送酒,周从吾的心情当然是又激动又紧张了,激动的是能够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见到他仰慕已久的老前辈,可谓幸事;可同时又让他感到有一些紧张,毕竟顾先生名望很高,而他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因公事去登门造访,生怕会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想到这毕竟是组织交给他的使命,而茅台酒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宝”,无论是汉武帝对它的“甘美之”褒奖,还是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再到后来一举摘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桂冠,所以,周从吾觉得以这样的佳酿馈赠顾先生,真的可是说是美酒送英雄了。这样想时,他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顾先生的寓所在伦敦附近的一座小镇上,房子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为了谨慎起见,周从吾特意带了一张伦敦市区地图,因为外面一直在下雪,视线很差,道路十分难行,好在伦敦的交通标识非常清楚,他手里的地图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两瓶茅台酒就放在周从吾的座椅旁边,也许是车子不停颠簸的缘故,那种绵甜醇厚的芳香似乎正不断地透瓶而出,整个车厢内都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酒味,可以说酱香浓郁香气扑鼻,使人不知不觉陶醉在其中,若不是条件所限他真的忍不住想开怀畅饮一下呢!

    大约在下午五点钟左右,周从吾的车子终于摸索着来到了顾先生所居住的小镇上,但天色已经很暗了,一连问了好几个路人,有说知道的,也有人冲他们懵懂地摇着头,他们只好停停走走一路打问下去,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坐落在一片树林里的小别墅,这里非常幽静,仿佛与世隔绝。这越发引起周从吾内心的那份好奇,一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顾先生了,他简直有点儿无法按捺自己的情绪了。

    下车后,周从吾小心翼翼地提着那两瓶茅台酒,然后上前轻按门铃。过了一会儿,隐约听到门内传来的老人的声音,似乎比他想象中要低沉许多,显得很内敛,不像是惯常所见的那种高声咳嗽的中国老者。正当周从吾轻轻整理自己的衣服,准备进门跟先生会面时,却听见里面的人用平静简短的语气跟他询问情况,周从吾急忙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可是,老人竟然没有为他开门,只是隔着门请周从吾把礼物留在门口的邮箱里。当时,周从吾确实对老人的行为感到纳闷,觉得他这人好奇怪,同时也很遗憾自己无缘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使节。周从吾考虑再三,还是遵照先生的话留下了自己随身带来的礼物,然后失望地离开了。

    几日后的一个中午,有人突然到使馆来见周从吾。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会是顾维钧先生。一见面老人就握着周从吾的手说,你就是那天送酒来的年轻人吧。周从吾激动地点了点头,老人的手厚重而又温暖,他还没来得及想好该跟老人说什么呢,顾先生又解释说那天他不开门是因为天黑了,惟恐外面不太安全。周从吾的心也倏地豁朗了,这完全是顾先生的职业习惯所致,想来也并不过分。接着老人又不无动情地说,能在平安夜喝到了二十多年没喝到的茅台酒,心情真是格外地激动。

    月是故乡圆,酒是茅台香啊,正是来自祖国的这一份真情和厚礼,让老人在伦敦的雪天里感到了真正的温暧和幸福。记忆像窖藏的酒,周从吾跟顾先生的一面之交正是茅台赐予的,随着日光流年,这份情谊越发得醇香无比了。

    茅台是“幸运之星”

    姜燕鸣

    提起国酒茅台,著名的翻译家过家鼎先生想到更多的是它在我国对外交往中所发挥的神奇作用。对此,过先生也总会饶有兴致地讲述自己担任中国驻马耳他国大使时的一段经历。

    马耳他是欧洲南部的一个岛国,地处地中海中部,素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1964年,马耳他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1972年,中国与马耳他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那是1987年,正值马耳他共和国举行大选,此时,执政的工党与在野的国民党之间的激烈较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面对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中国驻马耳他共和国大使过家鼎也在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如能富有远见地看准胜者一方,未雨绸缪,对增近与马耳他国之间的关系,那将是四两拨千斤的外交策略啊。

    也就在大选前3个月,马国民党的五巨头同时收到一封中国大使过家鼎写给他们本人的邀请函。在此之前,在野的马国民党与中国大使馆并没有过多的交往,在大选前的敏感时刻受到中国大使的邀请,五巨头自然对这个东方大国不同凡响的巧妙安排心领神会。

    这天晚上,几辆神秘的小轿车便悄然驶入灯火辉煌的中国大使馆内。过家鼎大使将要与可能赢得此次大选的马国民党五巨头会晤,并设宴招待他们。

    在装饰典雅的会客厅里,过家鼎大使与几位热情握手互致问候,然后又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立场和国内形势。五巨头也简述了上台后将执行的外交政策,同时也表达了将继续发展双边关系的愿望。

    随后酒宴开始。等客人们一一就座,招待员便上前开启准备好的茅台酒,一股独特的醇香顿时扑鼻而来。当那晶亮透明的液体缓缓斟入一只只精致的白瓷酒杯里,其幽郁的香味就在厅内飘散开,不等入口,就几乎将在座的人熏醉了。

    随后过家鼎大使向客人们举杯敬酒,客人们初尝一口,顿时满嘴生香,余味悠长,持久不散。再饮一口,那醇厚的气味已经沁到心脾里了。五巨头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虽然知之不多,但对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却早有所闻。此时亲眼所见,果然不负盛名。

    在茅台酒香的沁润下,宾主之间也显得像多年的老朋友那样亲近而随意。过家鼎大使与客人频频举杯,谈笑风生。客人们也在尽情畅饮,渐入佳境。整个席间可谓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三个月后,马耳他国民党果然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如愿胜出。

    一晃又过去了三个月,这天,过家鼎大使为了祝贺马耳他国民党上台执政,打算再次邀请五巨头前来大使馆里做客,并以国酒茅台和北京烤鸭招待客人。如今五巨头已成为政府首脑,大权在握,自然踌躇满志。有意思的是,现在他们的身份变了,但对茅台酒的喜好却有增无减。也因了上次的愉快会面,他们对中国大使馆便有了不一样的的感情。这次五巨头都偕了夫人一同前来赴宴。夫人们似乎早从她们丈夫的口中得知茅台酒的神奇,此时一闻到到那醇厚的酒香,都情不自禁止地叫了起来:“茅台!茅台!”只不过发音有些走调,成了“马台”或“卖台”。

    席间,过家鼎大使不住地向客人们敬酒,以示祝贺。客人们也被茅台醺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总理芬奈克尤其兴奋,与过大使互敬碰杯之后,冷不防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大使先生,中方如何在6个月前就能预测我们会在大选中获胜?”

    过家鼎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问题就请我的高级助手赵军回答吧。”

    坐在一边的赵军似乎早有准备,对芬奈克巧妙地答道:“总理先生是否听说,中国的年历是按12种动物生肖轮流记载的。今年是兔年,总理阁下的姓FENECH在马耳他语中意为兔子。所以我们预测总理阁下的国民党将获胜。”

    芬奈克听得新奇,脸上不觉露出一丝胜利者的微笑,他指了指手中的酒杯说:“虽然上帝偏爱兔子,但茅台酒的功劳不可忽视。我认定,茅台酒是我们的幸运之星。”说着站了起来,举起酒杯说:“来,让我们为幸运之星干杯!为胜利干杯!”

    茅台酒驰名中外

    杨静龙

    上个世纪中叶,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有两件小小的东西曾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乒乓球”,另一个就是茅台酒。前者众所周知,并被国际社会称作“乒乓外交”。而茅台酒在其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故事,则鲜为人知了。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国家安全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中国。基辛格抵京的当天下午,周恩来总理亲自到他下塌的宾馆与他会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多年以来,中美两国一直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当时正处于解冻之前的关键时期。周恩来和基辛格两人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初次相见,气氛难免显得有点紧张。这时,周总理看到了宾馆玻璃柜里陈列的茅台酒,便以他特有的外交家风度,风趣而幽默地介绍起来。周总理说“茅台酒产于贵州省,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国酒呢。茅台酒既纯又香,饮后令人心情舒畅。可喝多了是要醉人的,可要当心啊!”周总理的一番话,立即使现场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两个人的脸上同时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即以茅台酒与基辛格一行祝酒。当时基辛格因为还不是十分了解茅台酒,并且使命在肩,所以还不敢多喝,但茅台酒那浓郁的醇香已经打动了他。

    在接下来的两天会谈之中,茅台酒的醇香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一起深深地感染着基辛格,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同时公布了尼克松总统将在次年到中国访问的消息。

    在正式会谈结束之后,叶剑英元帅代表周总理设宴招待基辛格一行。宴席上依然安排了茅台酒。叶帅刚举杯提议干杯,基辛格与随行人员立即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装满茅台酒的酒杯,一饮而尽,宴会的气氛显得轻松而愉快。宴会结束之后,基辛格一行回到了宾馆,依然余兴未尽。他们集中在基辛格的房间里,回想起两天前周恩来总理那一番风趣幽默的介绍,想到中美两国数十年的对立关系将由此解冻,心情十分激动,便取出玻璃橱柜里的茅台酒,一边喝,一边唱起了欢快的美国小调。基辛格的助手还提议回到美国后,一定要把茅台酒介绍给尼克松总统,基辛格一边品尝着茅台酒,一边微笑着,点了点头。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团到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行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访问结束后,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翻开了中美关系史上举世瞩目的重要一页。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即破例会见了尼克松总统,两位世界伟人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亲切会谈。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宴,宴请尼克松一行。

    宴席用酒依然是茅台酒。席间,周总理举起斟满茅台酒的酒杯,频频向尼克松总统及随行主要官员祝酒,并以他特有的风趣口吻介绍着茅台酒的特性。因为事先得到过基辛格的介绍,尼克松总统对茅台酒并不陌生,此时便高兴地畅饮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周总理事先的布置,乐队在宴会厅里演奏起优美的美国民间乐曲。在异国的土地上听到自己国家的家乡乐曲,尼克松总统一行倍感亲切和温暖,他们被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演奏一结束,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便在周总理的陪同之下,用茅台酒向乐队演奏人员祝酒致谢。

    在这样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基辛格博士一改去年秘密访华参加宴会时的小心拘谨态度,豪爽地开怀畅饮,一杯接着一杯地与周总理等中国友人干杯,并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茅台酒是世界上顶呱呱的好酒。在场的中外记者把这位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先行者当时的精彩镜头一一拍摄了下来。

    这些照片后来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媒体上,成为中美友好关系的见证,也为茅台酒驰名世界做了最好的宣传。

    “海量”外交官

    劳美

    几十年的外交官生涯里,唐龙彬始终不会喝酒,出任驻瑞典王国大使期间,却在瑞典朋友中曾经一度享有着“海量”的赞誉。

    瑞典是一个美丽富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国家。二十世纪,瑞典的高科技产业,化学、钢铁、汽车、能源等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瑞典人口稀少,经济上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主张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

    1988年7月,唐龙彬出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到任后,他在瑞典工商界中广交朋友,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形势,中国市场的巨大资源优势,邀请他们到中国大陆开拓贸易合作。唐龙彬大使不会喝酒,却对茅台酒情有独钟,每次宴请瑞典贵宾,他都用茅台酒款待客人。茅台酒晶莹透明,丰满醇厚,空杯余香。宴会上,当服务人员开启酒瓶,一股幽雅而细腻的芬芳徐徐飘来。瑞典的朋友不知道唐龙彬大使不会喝酒,唐龙彬大使也从不以不会喝酒做托词,每一次与客人们敬酒时,他都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望着一脸从容镇定的唐龙彬大使,瑞典的朋友无不惊叹欢呼。日久,瑞典的朋友们喜爱上了喝茅台酒,唐龙彬大使在瑞典朋友中也获得了“海量”的赞誉。

    在瑞典拥有雄厚财力、有影响的知名工商巨头,唐龙彬大使更是不遗余力地做特别的工作。瓦伦堡家族是瑞典最重要的家族,几百年屹立不倒,蜚声世界商界。瓦伦堡大财团掌握着瑞典的经济命脉,拥有汽车、飞机、电讯、电器等大部份股份。19世纪末,瓦伦堡家族拥有的爱立信公司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瓦伦堡大财团董事长彼得·瓦伦堡对中国十分友好,几次率代表团访华。在他和其他大财团的影响下,瑞典政府曾经拒绝了向台湾地区出售价值十亿美元的一批战斗机项目。

    唐龙彬大使拜访瓦伦堡大财团的董事长彼得·瓦伦堡时,特意给彼得·瓦伦堡带去了几瓶高质量的茅台酒。

    年过六旬的彼得·瓦伦堡,依然精神矍铄,机敏睿智,他一面盛赞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一面对几瓶茅台酒爱不释手。他深情地回忆着几次访问中国时受到的热情款待,眉飞色舞地述说着每次品尝到茅台酒时的特殊感受。谈笑中,彼得·瓦伦堡钦佩地夸奖唐龙彬大使的“海量”,并幽默地说,“以后有大使的照顾,我不愁喝不到中国的茅台酒了。”唐龙彬大使由衷地感谢瓦伦堡家族旗下企业积极拓展在中国的业务,和他对茅台酒的偏爱。

    唐龙彬大使之后每次拜访彼得·瓦伦堡,都要给他带去几瓶高质量的茅台酒。他们一起探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新趋向,谈论茅台酒的传统工艺,风格特点,茅台酒成为“国酒”和世界名酒的所在。彼得·瓦伦堡为后来中瑞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把茅台酒当作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2003年初,彼得·瓦伦堡因生病不能再喝酒,还特意收藏了几瓶茅台酒作为永久的纪念。

    除了广交瑞典工商界的朋友,唐龙彬大使还和瑞典的高级官员保持着友好往来,每到重要节日,他都要用茅台酒宴请瑞典的一些高级官员,他同他们频频举杯,一饮而尽,时时博得客人们的一片掌声。

    终于有一次,唐龙彬大使宴请瑞典的几位内阁部长时,让唐龙彬大使的“海量”划上了句号。

    那天,服务人员开启茅台酒瓶,为唐龙彬大使和客人们斟满了酒杯。唐龙彬大使发表过热情洋溢的祝酒辞,举起酒杯,与客人们敬酒后一饮而尽,他突然被呛得大声咳嗽起来,尔后,满脸通红,眼泪直流。这时,身边的一位客人惊讶又疑惑地自言自语说,“怪啊,怎么我的酒没有茅台酒味呢,倒很像白开水。”唐龙彬大使半天才止住咳嗽,听了客人的话,他忙把身后的一位服务人员叫到身边,接过服务人员手中的茅台酒瓶,微笑着批评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我的凉白开水给了客人。”那位服务人员一脸的紧张和惭愧,他向唐龙彬大使道歉说,“对不起,大使先生,这次是我不小心把两个酒杯换错了。”

    片刻的面面相觑之后,宴席上爆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哄笑声。唐龙彬大使不会喝酒的秘密这才让瑞典的朋友们知道了。他“舍命陪君子”的“海量”也终于露了馅。

    美酒传真情——茅台酒和中罗友谊

    于怀岸

    ??

    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中南海怀仁堂会议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开始,茅台酒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作用。建国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

    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国自1949年10月5日就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人民有着传统而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罗马尼亚一直与我国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在近60年的交往历程中,有两位著名的将军用茅台酒也书写了一段中罗友谊的佳话。

    “茅台名将”陈锡联

    陈锡联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的一代名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中,陈锡联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业绩。这些,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作为威名赫赫的长征老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陈锡联对国酒茅台的情有独钟,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1971年6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中方以最高规格接待了他们,齐奥塞斯库与毛主席会面后,在周总理的陪同下访问了南京。南京当地党政军领导为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的到来,举行了盛大欢迎会,并用茅台酒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和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在欢迎宴会席间热情地与齐奥塞斯库碰杯,并按照中国的礼仪先干为敬。虽然齐奥塞斯库在自己的国家里平素滴酒不沾,但陈锡联的热情感染了他,中国茅台酒的美名打动了他,于是,从不喝酒的齐奥塞斯库也喝下了几杯茅台酒,并真诚邀请陈锡联有机会的时候到罗马尼亚访问。陈锡联在与齐奥塞斯库碰完杯后,还主动到每张宴会席上给在座的罗马尼亚客人敬酒,用美酒和热情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和作为东道主的诚意。他那喝酒如喝水的酒量,使得罗马尼亚客人惊叹不已。整个宴会席间,都洋溢着茅台酒那浓郁的香味和宾主间友好的情谊。

    从此,陈锡联“茅台名将”的美名,在罗马尼亚领导人中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中国和罗马尼亚外交史上这段关于茅台酒的佳话也随着中罗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而广为流传。

    杨成武与茅台酒

    著名的杨成武将军是一位彪榜史册、功勋卓著的革命者。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他,革命业绩辉煌不朽。有趣的是,杨成武将军也很喜爱茅台酒。杨成武将军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奉命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喝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杨成武将军写到的红军经过茅台镇是在1935年6月16日。当时,红军不战而占领了仁怀县城和茅台渡口,红军将士有幸享用历史悠久的茅台酒。这段在艰苦征战中难得的欢乐时光,在聂荣臻、成仿吾、曾三、耿飚、萧劲光等元帅和将军们的回忆录中,都曾提到。当时国民党报刊也曾污蔑红军在茅台酒的酿酒池里洗脚,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先生嘲笑国民党报刊的无知和恶意污蔑,挥笔写下一首《茅台酒》:“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里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三两杯。”

    1984年5月,应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的邀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长征名将杨成武率团访问罗马尼亚。每次宴请上,罗马尼亚政府准备的都是极具其民族特色的李子酒,这种酒的酒精度极高,有七八十度。而身经百战的杨成武将军面对代表罗马尼亚人民热情的烈性酒从不惧色,用中国人民的豪爽和大气回应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热情,让大家领教了他的英雄本色。代表团回国后,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米库列斯库设宴为杨成武将军一行接风。在宴席上,杨成武将军与米库列斯库亲切地谈起了酒,从罗马尼亚的李子酒到中国国酒茅台,双方融洽的交谈勾起了米库列斯库对“茅台酒神”的回忆和赞扬,他说:“中国茅台酒香醇可口,真是举世无双。但最令罗马尼亚领导人惊叹的,是陈锡联将军和杨成武将军的浩大酒量。”

    这馥郁芳香的茅台美酒,和两位豪气的将军一道,构建和巩固了中罗友谊的桥梁。

    茅台酒也能钓鱼

    李辉

    说起茅台酒在中国外交史上的奇特经历,外交官们津津乐道的是无论走到哪里,大使馆最高贵的招待是茅台酒,香醇诱人的茅台,不知倾倒了多少外国人。外交官蒋本良与众不同,他最乐于谈说的是炊事员老潘的故事。

    蒋本良爱好文学,因此去到哪个国家,还要额外结交一批文朋诗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任罗马尼亚大使,到任不久便跟诗歌作者伊金·哈米库里斯结识。来往不多日,哈米库里斯竟提出拜师的请求。蒋本良几乎吓一跳,他喜好文学不假,但也属于业余的,水平跟哈米库里斯不相上下。事后蒋本良渐渐明白,哈米库里斯拜师是假,是个幌子,他是醉翁之意不在师,在乎茅台之酒也。

    此时的大使馆,茅台酒的数量极其有限,招待哈米库里斯这样的业余诗人,一桌上一瓶两瓶就是高规格了。哈米库里斯早已喜欢上了茅台,蒋本良一说上茅台,他眼睛里就大放异彩,喝起来时的那个甜,那个贪,只有见过的人才能形容得出。哈米库里斯迷恋茅台如此之深,却从不赞美,甚至还摇一摇头,无所谓的样子。蒋本良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从不说破,只在心里笑。

    大使馆炊事员老潘看不下去了。哈米库里斯让茅台弄得神魂颠倒,却不实话实说,这倒罢了。问题是他一边享受着,一边却在赞美本国货,意思是茅台比着他们的酒还差点儿。老潘忍无可忍了,向蒋本良提出了抗议:哈米库里斯这个人不能再招惹了,再来时拿白眼珠撵他,看他到哪里去寻茅台喝!

    蒋本良说,哈米库里斯是个爱国者,可以理解的。

    老潘说,国谁不爱,就这个家伙特殊?

    老潘没有得到领导的赞同,心里老大不高兴,琢磨着有个什么办法治治这个诗人,灭掉那副可恶的嘴脸。一九七八年秋天,周末,大使馆俱乐部组织工作人员去加勒斯特郊外钓鱼。这时候,老潘刚刚知晓哈米库里斯也喜欢钓鱼,便撺掇蒋本良也把他约去。蒋本良不知就里,随口答应了老潘的请求。

    钓鱼地点选择在斯纳戈夫湖,是罗马尼亚著名的休闲胜地,距首都加勒斯特三十多公里。早上九点多钟,钓鱼队伍抵达风景秀丽的斯纳戈夫湖,一行人在古柏垂柳掩映的湖畔上各就各位。老潘特地跟哈米库里斯做邻居,漫不经心地对那家伙道,喂,诗人同志,听说你是钓鱼老手,我不大服气,咱们赌个输赢怎么样?哈米库里斯乐呵呵地接受了挑战。老潘突然认真起来,庄重地拉蒋本良做证,跑过去跟哈米库里斯击了掌,约定输者永远不准喝茅台!

    一根烟的工夫,老潘把一条一斤多重的鲤鱼勾出水面,接着又钓出了第二条,也是鲤鱼。哈米库里斯那里却纹丝没动。他有点着慌,但没有很往心里去,以为这个炊事员是碰巧了。老潘这里却开了头了,一条又一条,鲤鱼,鲢鱼,黑鱼,几乎是钩到鱼到,到晌午时候,老潘的鱼桶满了,而哈米库里斯的鱼桶却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不仅是他,跟老潘相邻的十几个钓客,也都是什么也没钓上来,离老潘远些的人有点收获,但三条五条就是丰厚的了。

    哈米库里斯大为惊异,请求老潘传授“钓经”。老潘这人不能兴奋,一兴奋就藏不住事儿,他很快就把谜底揭开了。原来他用宴会剩下的茅台酒和了白面,悄悄抛到脚下的湖水里去打了窝,鱼儿闻到茅台的异香,就成群结队地聚拢过来了。这个办法老潘早就知晓,担心别人听了去糟践茅台,就一直隐瞒着。

    哈米库里斯喃喃道,想不到你们的茅台还能钓鱼啊!

    老潘看哈米库里斯不想耍赖,挺可爱的,心里道,断了这个人的茅台酒,他喝酒的乐子显然就没了,便有些于心不忍,说道,诗人同志,这么办吧,只要你说出心里话,茅台是你喝过的最好的酒,这次打赌就作废!

    哈米库里斯的眼睛亮了一下,欲言又止,大脸盘憋得紫里透红,道,老潘同志,打赌作废,你这是对我的侮辱!

    打这以后,大使馆里不见了哈米库里斯瘦长的的影子。原因自然是,守着茅台而不能喝,对于这位诗人来说太残酷了。老潘和蒋本良讨论了几次,决定由老潘出面,把诗人请过来。老潘还在犹豫着时,哈米库里斯走进大使馆来了,吞吞吐吐地对老潘道,老潘同志,咱们两个国家,是弟兄关系是不?既然是弟兄,还分什么你我呢,还管什么你的酒好我的酒不好干什么呢?

    老潘说,诗人同志,别说了,今中午我做东,喝茅台,管你够儿!诗人同志一下把老潘抱住,就跟老潘是茅台酒似的,伸长着嘴巴鸡啄米般乱亲起来。

    借酒

    白天光

    法国的初秋,已有很浓的凉意。

    季克良在法国索菲特酒店心急如焚地等着国内的电话。此次法国一行,对中国茅台公司,以及对中华民族都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波尔多国际酒展览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际酒展,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上的许多品牌葡萄酒及烈性酒,都相继在这个国际酒展上亮过相。他们把获得波尔多国际酒展金奖,看作是国际权威机构对这一品牌的认可。国际上将有十五万名批发商、零售商、进口商和餐饮界人士光临这次酒展。酒展的宗旨是让参与者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加深对葡萄酒和烈性酒的了解。这次酒展的潜台词是,摧毁葡萄酒神话却保留其神秘感。中国茅台酒尽管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得过无数次的奖,但参与波尔多酒展还是首次。总裁季克良认为,这次酒展不仅仅是让全世界知道茅台酒的品牌,还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茅台的文化。中国茅台有理由,也有能力和国际葡萄酒一比高低。

    由于此次参展时间紧,手续繁杂,眼看酒展就要开幕,而茅台酒的样品却还没有运到。季克良总裁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于是他连夜给国内打催促电话,而国内的回话却是:这批样品酒至少得三天才能运到法国。

    季克良一个晚上绞尽了脑汁,电话打了无数次,仍然没有希望。

    季克良和他的助理在想另外的办法。季克良忽然想到这件事非同小可,可以请求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给予支持。茅台酒作为国宴的品牌酒,几乎中国驻每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有一定数量的库存。于是季克良就和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取得了联系。电话是大使馆工作人员接的,他让季克良先生稍候片刻。

    ……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大使蒋方柏正在使馆的院子里散步,忽然秘书匆匆地跑来找他,说,蒋大使,国内贵州茅台酒公司的总裁季克良先生现在法国,他有急事想拜见你。

    蒋方柏大使看了看手表,已将近午夜时分,这个季先生急着见他,肯定是有急事或者是大事。蒋方柏大使非常注重中国外事团体在法国的活动,如遇到困难,他从来都是积极地协助。外交部曾经评价蒋方柏,他不仅仅是一个大使,他还是中国在法国的社交家,他有能力和办法为中国的团队解决困难。于是他就对秘书说,这么晚了,这个季先生要见我,肯定不是小事。给他回话,我一会儿就见他。

    季克良在索菲特酒店等了十分钟,也没有听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回话,就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分析蒋大使可能没在使馆,于是他又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打电话。电话还没有拿起来,铃声就响了,是大使馆秘书打来的,说,蒋大使想见你们。

    季克良和助手匆匆地出了酒店。不到十分钟,就到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蒋方柏大使见季克良和助手满头是汗,就让大使馆工作人员赶快给他们沏茶。蒋方柏大使问,季先生,什么事儿这么急?

    季克良说,我们茅台公司参加波尔多国际酒展,明天样品就要上台。由于我们来得匆忙,加上托运的手续繁杂,到现在茅台酒的样品还没有到。如果今天晚上解决不了样品的问题,这次酒展我们就不能参加了。我有信心,如果我们参加这次国际酒展,将会得到大奖。否则,大奖也会和我们擦肩而过。

    蒋方柏大使说,这事儿不小,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支持。随后,蒋方柏大使就叫来了使馆的相关工作人员,指示他们无论如何要解决两箱茅台酒。使馆的工作人员开始找茅台酒,他们在库房里找到了一箱,又在中国文化工作室找到了一箱。季克良说,真是谢谢蒋大使。是您让我们顺利地参加了波尔多酒展。

    蒋方柏大使笑了,你来得也真是时候,过几天就不一定能够凑到两箱了。法国一个文化机构前些日子宴请我们,我们是应该回请对方的,如果回请了他们,这茅台就不一定够用了。

    季克良说,这两箱茅台是我借的。过几天国内的样品也能托运到了,是十箱茅台。货到以后,我们都还给大使馆。

    蒋方柏就又笑了,看来我们这笔生意,我这个大使还赚了。

    季克良说,在这里,大使馆就是我们的家。和家人是不分彼此的。

    蒋方柏大使握着季克良的手,老季,这句话可是我们要说的心里话。以后你们到法国来,遇到什么困难,可别忘了找我蒋方柏,也别忘了我回国的时候,你得请我喝酒,就喝茅台。

    两个人就哈哈大笑起来。

    蒋方柏大使安排秘书把季克良和他的助手送回了索菲特酒店。

    ……

    季克良走后,蒋方柏大使始终关心茅台酒参加波尔多酒展会的情况。两天过去了,始终没有消息。蒋方柏就让秘书给季克良打电话,季克良接了电话,说道,今天下午宣布酒展的获奖情况。所以还没来得及跟您汇报。

    蒋方柏大使说,下午宣布结果的时候,你要尽快跟我联系。

    下午,季克良仍然没有给蒋方柏大使打电话。蒋方柏大使以为这次参展可能出现了意外。秘书给季克良打电话,季克良的电话无人接听。

    第二天早晨,法国最大的报纸《世界报》发表消息,中国的茅台酒在这次波尔多国际酒展览会上荣获了特别奖。

    同时,季克良也打来了电话,说道,评选期间,参展国家的代表禁止与外界通电话,所以现在才给您打电话。咱们的茅台酒在这次酒展上获得了特别奖,是这次酒展中仅有的几个特别奖之一。世界著名品酒师罗宾逊博士对咱们的茅台酒的评价是,许久也不能消失的甘甜,永久也不能忘却的记忆。它不愧为酒中的极品。

    蒋方柏大使说,说得好。茅台酒,谁喝了都不会忘。

    这天,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了庆祝会,庆祝中国的茅台酒获得了波尔多国际酒展览会的特别奖。因为大使馆的茅台酒都做了参展的样品,他们没有喝到茅台,他们用别的酒代替,也喝得异常兴奋。蒋方柏大使的秘书说,如果在这庆祝会上也喝茅台酒,就更好了。

    此时,贵州茅台酒公司的总裁季克良先生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临上飞机前,他给大使馆的秘书打电话,让他三天内到机场取茅台酒。

    季克良望着波尔多酒展会特别奖的奖牌,心中无限感慨:真可谓是“子夜借茅台,为国争光彩”啊。

    茅台酒与中美友谊

    魏微

    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建交的序幕。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请美国客人品尝茅台酒,基辛格不禁为茅台的醇香所倾倒,连饮数杯,且谈笑风生。宾主之间的气氛也随之热烈亲切起来。

    席间,基辛格博士与周总理商定,在巴黎建立中美秘密联络渠道。我国派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方联络代表,美方联络员则是驻法武官沃尔斯将军。

    1971年7月19日上午8时半,沃尔斯如约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双方互致问候后,黄镇大使请沃尔斯喝茶。沃尔斯从未喝过地道的中国茶,那淡淡的、微妙的茶香使他连声赞叹。

    黄镇大使介绍说:“这是茉莉花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茉莉花的浓香。”

    沃尔斯接过话头说:“听说基辛格博士在北京喝了一种50多度的烈性酒,很香,两种香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黄镇笑道:“完全不一样,你尝到的是茶香,基辛格博士尝到的是酒香。酒的名字叫茅台,是中国最享盛名的白酒,产在我国西南贵州,那里的水质特别好,酿造工艺又很独特,虽然度数高,但喝了不会上头。”

    沃尔斯说:“怪不得基辛格先生会那么喜欢,他回去逢人就夸,为贵国的国酒做免费广告。”

    黄镇说:“有机会请你喝酒,到时你自然就会比较出两种香味的区别。”

    沃尔斯说:“我虽然不喜欢喝烈性酒,但很乐意尝尝茅台酒。”

    数日之后,基辛格博士访问法国,借机拜访了中国驻法使馆。为避人耳目,美方从车行租赁了一辆不带外交牌照的轿车,由沃尔斯亲自驾驶。基辛格先生坐在后座,带着一顶法式帽子和墨镜,帽檐压得低低的,神秘地微笑着。

    中国大使馆为基辛格的此次拜访作了精心的准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国务卿的至爱——茅台。

    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基辛格笑着对黄镇说:“美国总统决定将中美关系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黄镇大使表示:“非常高兴,中国政府同样有着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的愿望。”话毕,双方举杯共饮,祝愿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和改善。

    基辛格呷了一口酒说:“很高兴又喝到茅台酒了。”他告诉黄镇大使,他特别酷爱中国菜和茅台酒,又提及上次秘密访华期间,与周总理共饮茅台的情景,他幽默地说道:“我们俩都喝了好几杯,只是不知道周总理的杯子里装的是茅台还是白水。”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黄镇接着问沃尔斯对茅台酒的感受。沃尔斯红光满面地笑道:“噢,确实不一样,这种香味可以摄人心魄。这不是人间的,而是天使的香。”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巴黎秘密渠道改为公开联络渠道,直到我国驻美联络处建立为止。沃尔斯调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临行前来向黄镇大使辞行,黄大使特意送他一瓶茅台酒留作纪念,他指着酒瓶上的飞天图案上说:“我送你飞天,并祝你步步高升。”

    沃尔斯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幽默地说:“我感到为难,我回去以后是把它珍藏,还是把它喝掉?”

    黄镇大使耸耸肩说:“或许,你可以和朋友们一块分享,它是中美两国建交的见证,也是友谊的见证。”

    沃尔斯摇摇头笑道:“噢,不,也许在跟朋友们分享之前,我已经忍不住偷偷把它喝了。我现在爱喝烈性酒了,但只限于茅台。”

    茅台的功效

    须一瓜

    一辆黑色的汽车在德州通往奥斯汀市的黑色的干道上高速行驶。

    车内,中国驻美使馆副总领事刘一斌焦急地看着车窗外。渐渐稠密的绿意,他知道接近奥斯汀市了,他不再催促司机。

    这是1990年的深秋。此行,他的任务是护侨巡视。奥斯汀市的华人华侨代表,已经聚齐在等候他。车后厢内,是问候华侨们的录像带、挂历,以及三瓶茅台酒。

    突然,一辆警车丛林隐蔽处冲了出来,将车拦住。警车上跳下一名棕发女警员:超速!说着,她掏出罚单本子。刘一斌自知理亏没有吭气。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因当晚宴请当地政要,礼物要及时送到。

    女警面无表情地开具好罚单,递给刘一斌。工作人员急了,冲向后车厢,翻开后车盖。女警大喝一声,迅速掏枪。工作人员一惊,失手将刚拿出的茅台酒掉在车下。包括刘一斌,所有的中方人员都倒吸一口气,听那声音,八成是碎了。心疼啊,万里迢迢,总共只有三瓶啊!只见那外包装盒上一角,慢慢地湿透了出来。一股奇异的香味已经溢出来了。

    女警像被枪击中一样,呆立地看着车后地面上的酒。她不为人觉察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睛微闭。随后,她把手枪收了,走近车后箱。刘一斌请她看了里面的录像带和一本本挂历,工作人员也把摔坏的茅台酒,小心打开。浓郁的香气顿时四溢,一种隽永而美好的感觉萦绕而起。女警牵了牵嘴角,表情明显松弛和美下来。她拿过刘一斌手里的罚单,挥手示意放行。

    刘一斌一行喜出望外,目送女警呼啸远去。

    接风宴会在灯火辉煌的华人区大酒楼举行。席间,一名华人聊到自己一个开饭店的亲戚,前天白天被人入室抢劫,店员被打成重伤的事件。话题一出,酒桌上立刻气氛爆烈起来,华人华侨代表纷纷举例诉说,华人居区近来治安严重恶化,已经有不少人遭入室抢偷窃,甚至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大家希望刘一斌能出力扭转局面。

    刘一斌承诺,次日就交涉此事。

    他决定用送两位侨胞的茅台酒来打理此事。

    在奥斯汀市观景中餐酒店,一个热烈隆重的招待会即将举行。奥斯汀警察局长、副州长以及几位联邦议员和刘一斌欢聚一桌。客人们一到就开玩笑说:“是茅台吸引我们来的。”

    刘一斌说:“如果州长能来就好了。”

    一位胡先生说:“哦,我和州长的关系特铁,他最喜欢吃中餐喝茅台。我给他打电话!”说着他打通了州长的电话,交谈一阵后,他就给大家打出ok的手势。放下电话,他说:州长听说有茅台喝,马上就要来出席招待会。

    大家喝着中国铁观音茶,在等候州长。忽然,大街上传来警笛声。随后警察局副局长接起电话,他在电话里没有说什么,看得出脸色不悦。放下电话,他说,一个亚裔超市被抢,有个妇女被枪杀。

    大家神色顿时黯然。门口一阵轻微响动,服务生引领着州长进来了。大家热烈寒暄,把刘一斌介绍给州长。

    招待会一开始,两瓶茅台酒同时打开,餐厅顿时酒香弥漫,酒台前围满了人,气氛也热烈起来。刘一斌给州长倒了一杯酒,说:“中国的茅台。”州长站起来说:“我知道,我很喜欢。我有很多中国朋友,使我有机会喝到茅台,茅台又让我有了很多中国朋友。”

    州长抿了一小口,闭上眼睛陶醉地说,不止我爱中国茅台,连我的女儿朱莉也非常喜爱它。昨天,她告诉我在执勤中,邂逅了美妙的中国茅台,可惜它被打碎了。

    一问究竟,刘一斌呵呵大笑,和州长干杯连称有缘!州长学会了“有缘”的中国发音,趁机又喝了一杯。

    酒酣耳热之际,刘一斌发表讲话,说此行是慰问侨胞、看望朋友,也巧妙地讲了华人对安全问题的关切。话毕他带头捐了200美元给警察局,以奖励破案的警察。

    警察局长完全听懂了弦外之音,他幽默地说:“中国饭吃了,茅台酒喝了,不保护好华人的安全就无法交待了。”

    州长也作了讲话,他说:“华人也是我们的国民,他们依法纳税,享有受保护的权利。”说着他还举起手中的茅台酒,冲着警察局长说:“不要喝茅台时是朋友,有困难时不理会。中国朋友说过,喝了茅台才思敏捷,现在你喝了茅台,一定会想出破案妙计。”

    两天后,奥斯汀当地报纸、社区报纸就登了一个社会新闻头条:一个由印支人结成的、喜欢以华裔亚裔为侵害目标的盗窃抢劫团伙被抓获,且不得保释。

    刘一斌听后淡然一笑:这是茅台的功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