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故事365天-巳卷 酒功之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哥伦比亚的“茅台酒上将”

    黎明辉

    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下从平民上至政府要员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茅台酒。

    哥伦比亚国防部长包特罗上将是中国大使馆的常客。他酷爱茅台,他说,他是闻着茅台酒的香味来的。每次他来大使馆公干结束,大使馆都要设宴款待他,因为每次使馆遇到困难,都得到了他毫不犹豫地鼎立相助。当他走近餐桌前,只要一见到有茅台酒,他的眼里就放射出异样兴奋的光芒,情不自禁用生硬的汉语说,啊!茅台!茅台!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他茅台酒喝多了自然就上了瘾成了迷。

    有一次使馆人员有意想考考他,就事先把三种酒分别倒入三个杯子里放在餐桌上,问他哪一杯是茅台。脸上洋溢着兴奋笑容的他,神情专注地扫了一眼,马上指出哪杯是茅台,并且迫不及待端起来一饮而尽,笑着说,这难不到我,茅台酒的颜色、香味都很独特,这是世上酒没有的。中国大使问他,茅台酒是什么颜色?他说,茅台的颜色,淡黄,一种很独特的淡黄。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国旗,我们国旗上的黄色,象征金色的阳光和谷物,茅台酒是谷物酿造的精华,就像是金色的阳光。说完,席间响起了热烈赞扬的掌声。

    1991年,包特罗将军作为国防部长访问中国。当时的中国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用陈年“飞天”茅台招待他。晚宴上,多年茅台迷的包特罗将军,这时已经成了茅台酒文化专家了,当秦基伟上将给他介绍说,茅台酒是我们的国酒,也是政治酒,外交酒,军事酒,它有很多的美誉和佳话可是蜚声海内外哟。他说,我知道,中国开国大典当晚,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宴席上的主酒就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定的。秦基伟上将听了竖起大拇指,又问,关于茅台酒你还知道什么?他说,知道很多,毛泽东第一次去苏联赠送斯大林的就是茅台,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周恩来招待他的是茅台,中日邦交正常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国给他女儿带的贵重礼物就是茅台,中英香港谈判期间,邓小平款待撒切尔夫人就是用的茅台酒。秦基伟上将说,你说得好,这都是政治酒,外交酒的美谈,那军事酒阁下是否知道。他说,那就更多了,远的是你们红军四渡赤水,来到茅台镇,好多红军用茅台酒擦脚洗脚,据说解乏止痛有很好的疗效呢。近的就在眼前,我们两国军事首领喝茅台不就是军事酒吗!他说完后,宾主开怀大笑。

    秦基伟上将为包特罗将军茅台酒文化知识和他的睿智风趣所打动,与他一边品尝茅台一边谈论起茅台酒的美誉来,秦基伟上将还给他讲了好多他闻所未闻的茅台酒知识。秦基伟上将为了让他喝好茅台,就对他说,你要还能说上一段茅台的美谈,我再敬将军一杯。包特罗将军兴致正浓,说,早在1915年,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了荣誉勋章奖,并有“砸酒飘香夺金奖”的传闻。秦基伟上将故意说,你也知道这事?他说,在当年那次博览会上,开初茅台酒并无人问津,但眼看快要闭幕了,参展的中国人突然砸了一坛茅台酒,结果使整个博览会的大厅溢满了茅台酒奇异的酱香味,各国的商人就蜂拥而来,最后就评得了金奖。好!好!席上的中国将军们纷纷叫好。秦基伟上将双手举杯十分钦佩地向他敬上满满一杯茅台。

    秦基伟上将又问,你知道,茅台酒的产地吗?包特罗将军说,知道,中国贵州仁怀的茅台镇,那里是群山环抱,有些像我国首都波哥大地处河谷的地势,只不过我们没有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赤水河。在中国将军们的掌声中,包特罗将军又喝了一杯茅台酒。

    秦基伟上将又问,你为什么说,赤水河是世界上最美的河流?

    包特罗将军说,那还用说吗?因为它能酿出茅台酒呀!

    接着中国的将军们一个接一个向他敬酒,“轮番轰炸”,而且一敬就是三杯。包特罗将军来者不拒,一个人就喝了一瓶多。宴会快结束时,他向秦部长赠送了哥伦比亚武装部队的指挥剑。他打开剑盒,“唰”地抽出亮闪闪的宝剑,带着醉意舞了起来。一旁的人又兴奋又紧张,忙上前劝住,包特罗知道自己有些失态了,立即收起剑,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把剑献给了秦部长,还不忘自我解嘲说,请放心,没事,中国的好酒有“茅五剑”之美誉,而茅台居首,它让我兴奋,于是我就“毛舞剑”了!但我头脑清醒,醉不倒。一席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尼日利亚:中国茅台酒的故事

    刘涛

    “晚上好,大使先生,请。”

    随着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礼貌而优雅的引领,苏联驻尼日利亚大使走进中国大使馆,两位友好国家的大使,在遥远的非洲,亲切地握手、相拥,相互问候。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而与中国相邻的超级大国苏联,随着戈尔巴乔夫登上政坛的最顶端,国内形势复杂且难以捉摸。那个时期,戈尔巴乔夫还是苏共的总书记,苏联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那天晚上,是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请苏联驻尼日利亚大使共进晚餐,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于那天晚上中国大使为什么要请苏联大使吃饭?宴席间两位大使都谈了些什么事情?至今已经无法弄清,但那天晚上,苏联大使对“杯中之物”的挑剔和期盼,却令人忍俊不已,流传至今,成了一则美谈。

    苏联大部分的国土处于地球北端,冬季时间长。一年365天,几乎有200天是大雪飘飘、天寒地冻。据说是为了驱寒保暖,苏联国民普遍有喝烈性酒的习惯,苏联的国产高度酒伏特加也随着苏联国民的“贪杯”而名扬四海。

    实话实说,因为“贪杯”,喝酒误事的现象在苏联不能说比比皆是,但还是经常发生的。以往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没有禁酒令不知道,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却颁布了一条纪律,即:禁止苏共党员喝烈性酒。

    禁令一出,就像抛出一道道套马的绳索,党内那些“豪饮”者都被“勒”住了喉咙。就是驻外大使也不例外,别以为不在国内,山高皇帝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出于对友好国家法令的尊重,今晚在驻尼日利亚中国大使馆内,晚宴上也没准备烈性酒,只端出了葡萄酒和一些软饮料。

    在中国大使馆里吃饭,这位苏联大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平日里,他对中国菜垂涎三尺,每次都是大吞大咽,赞不绝口。可这次,面对丰盛的菜肴,这位大使却有点无精打采。他一会儿看看摆在桌子上的葡萄酒,一会儿看看中国大使,然后又摇摇头,脸上呈现出一种无奈和不解的神情。

    “大使先生,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中国大使也纳闷了,怎么?今天做的这些菜不合苏联大使的口味吗?于是便不失礼节地微笑着问。

    陪同苏联大使一起来的一位公使笑了,他四周瞧瞧,有些拘谨地说:“我们的大使想喝你们的茅台酒。”说完,还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对茅台酒的崇敬。

    中国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面有难色,说:“茅台酒我们有,可是……可是听说贵国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有禁令,不允许苏共党员喝烈性酒啊。”

    见已经把话挑透了,苏联大使也就“豁”出去了。他转过头,对公使说:“准备明天检讨吧。”

    公使一笑,回答道:“只要我不说,谁知道大使今晚在中国朋友这里喝茅台了呢?”

    “哈哈哈……”众人一起开心地笑了。

    “那就上茅台吧!”中国大使一声令下,中国的酒类珍品——贵州茅台酒端上桌了。

    转眼间,一瓶茅台被中苏双方的外交官们喝光了。苏联大使来了酒兴,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酒啊,其实是好东西,尤其是中国的茅台和苏联的伏特加。它让人兴奋,给人灵感,又益于健康,历史上所有禁酒的人都失败了,戈尔巴乔夫也不会成功。中国茅台是挡不住的诱惑!

    说完之后,苏联大使的眼睛都笑成一道缝了,他压低声音,有些羞涩地对中国大使说:“可以再开一瓶吗?”

    掷酒飘香——那难以忘却的记忆

    徐岩

    “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茅台酒现在已经位居世界三大名酒之列,成为远销世界,为国争光的“国酒”。然而,在700年的历史长河中,茅台酒醇香虽厚,却常深居简出——“养在深闺人未识”。国酒的推出,也如国人的近代奋进史诗般,历尽艰难。

    这是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85年3月,是朱祥忠23年前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工作期间,途经巴拿马参观万国博览会展馆时拍摄的,一个与茅台酒有关的感人故事。

    1914年,召开“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这个世界第一次大型博览会前夕。巴拿马博览会派劝导员爱旦穆专程来华邀中国赴赛。积贫积弱的中国也太需要一份向世人展示的机会,政府于1914年5月作出参展决定,成立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派专人前往博览会现场修建中国馆。筹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展开,关心中国实业的各界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认为中国此次参加巴拿马博览会,不能再像以往依赖洋人,有名无实。而应自主选派能人,自主选呈展品,使中国在博览会上,既要有与赛之名,又要获与赛之益。真正能展示本国文明程度,拓展产品销路,促进中国未来工商外贸的发展。贵州省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推荐了“成义”、“荣和”两家作坊的茅台酒样酒参展。来自全国19个省4000件、2000余吨展品,分两批运往旧金山。

    1915年盛夏的巴拿马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应邀的41个国家的展团,国旗飘扬。代表着西方文明的现代工业技术的各色产品琳琅满目,摆满了主要的展厅。中国馆正式开馆后,巴拿马博览会逐步进入高潮。各国展品经其本国代表详细介绍、演示,观众反复比较、交流,突出者渐获公论。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以农业产品为主力的中国展品,备受冷落。而盛在一种深褐色陶罐中的茅台酒,更是因包装简陋土气,又与绵、麻、大豆、食油等产品杂列在农业馆,根本无法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茅台酒备受中国代表团推重,于是有代表提出将茅台酒移入食品加工馆陈列,以方便突出其位置。而搬动时,各国的展商和参观者对这名不见经传的酒罐,不屑一顾,甚至于对待落后的中国一样,嗤之以鼻。冷漠的表情、尴尬的境地,更加激发了中国展团的民族自尊。一位代表将一罐茅台酒从展架上直接掷到地上摔得粉碎。陶罐一破,茅台酒酒香四溢,整个大厅一片芳馨。各国商人惊异万分——中国的“破罐子”竟然盛装了如此酱香馥郁的美酒。于是中国展团干脆不换馆陈列,只取一瓶茅台酒,分置于数个空酒瓶中,去掉瓶盖,敞开酒瓶口,旁边再放几只酒杯,空杯留香任茅台酒自由挥洒。闲人不多的农展馆,专业人士咸来品尝,采购客商纷纷前来。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脱颖而出荣获金质奖章、奖状。此刻,茅台酒为中国赢得了荣光;从此,中国的茅台酒香飘全世界。

    “茅台天香三千年,国色辉煌几十春”也许是茅台酒的更真实写照。巴拿马世博会后,茅台酒昙花一现,很长时间没有再获过任何奖项,1949年已经走到濒临凋敝的边缘,仅剩三个作坊。摔罐掷酒已往事如昨。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茅台酒不断地持续、快速发展,誉茅台酒为“国酒”、政治酒、外交酒,先后十三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历届国家名酒评比金奖。如今网上纷纷热炒茅台酒文化、茅台酒经济,其实倒不如说是国人的努力让茅台酒得以香飘海外,是社会的发展赋予了茅台酒的丰富内涵,是国家的兴旺,促进了茅台酒业的繁荣昌盛。

    这只是茅台酒成长历史上第164个故事,就如人生的一段插曲、一片记忆。如同很多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虽然已经兴旺发达,家资万贯,可总也忘不了小时侯吃糠咽菜时的艰难。也许这就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吧!也正因为茅台酒“天生丽质难自弃”和国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精神,造就了茅台酒,也造就了国人自身。

    1915年,国人拿着陶罐装的茅台酒,代表着饥寒交迫的中国走进了世博会,靠掷酒散香赢得荣誉;再过两年的上海世博会,茅台酒在自己的国土,将以东道主那自信的身姿,迎接着万国宾朋。如果茅台酒有灵性的话,不知会做何想?

    劳尔·卡斯特罗与茅台酒

    刘明恒

    2008年2月,劳尔·卡斯特罗接替菲德尔·卡斯特罗担任了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

    劳尔·卡斯特罗出生于1931年6月,是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弟弟,曾同卡斯特罗一块儿出生入死闹革命,打江山。劳尔·卡斯特罗帮助菲德尔·卡斯特罗策划了五十年代的起义行动,这就使菲德尔·卡斯特罗得以上台执政,并使古巴成为西半球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尔·卡斯特罗是古巴军队的创建者之一,他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领导着古巴军队,他一直担任着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武装力量部长等职务。劳尔·卡斯特罗在国内享有很高威望。

    2006年7月底,菲德尔·卡斯特罗因病暂时将职权移交给劳尔·卡斯特罗,他便担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代理主席。从那个时候起,劳尔·卡斯特罗实际上已经开始行使最高领导人的职权。但是作为古巴国务委员会代理主席,他一直比较低调,很少抛头露面。

    劳尔·卡斯特罗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古巴国家领导人,他却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劳尔·卡斯特罗比哥哥菲德尔·卡斯特罗小5岁。从外表上看,劳尔·卡斯特罗跟他的两个哥哥长得一点也不像。因为他的面部轮廓与东方人接近,小时候家里人就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中国人”。早在革命斗争时期,劳尔·卡斯特罗就带领游击队领导人读过毛泽东著作,研究中国革命的战略和游击战争的问题,学唱中国革命歌曲,尤其爱唱《东方红》。劳尔·卡斯特罗也是位很会品酒的人。在各种名酒佳酿中,他对中国贵州茅台酒情有独钟,据说喝到兴致时一次能喝一瓶。

    1994年6月3日,是劳尔·卡斯特罗63岁生日,那时他是古巴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武装力量部长。中国驻古巴大使馆为他举行了生日宴会。那天,劳尔·卡斯特罗和他的夫人埃斯平等客人来到使馆大厅,劳尔·卡斯特罗兴致勃勃,问使馆刘培根大使:“刘大使,今天喝什么酒?”刘培根说:“喝您喜欢的贵州茅台酒。”劳尔·卡斯特罗连声说:“好!好!好!我就爱喝中国茅台酒。”然后,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幽默而风趣地说:“同志们,现在古巴中央政治局的过半委员均已到了,可以宣布政治局的会议开始啦!”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刘培根大使便邀大家入席,客人们围满了一张长桌,大家兴致盎然,谈笑风生。

    刘培根和埃斯平分别坐在劳尔·卡斯特罗两边。刘培根大使首先致辞,祝劳尔·卡斯特罗主席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劳尔·卡斯特罗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席间,劳尔·卡斯特罗和刘培根从茅台酒谈起,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喜欢中国茅台酒,更喜欢中国,古巴和中国是朋友加兄弟啊!”在交谈中,劳尔·卡斯特罗高度评价中国的建设成就,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一再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好,值得古巴学习,他一定要到向往已久的兄弟中国去看一看,同中国领导人交流经验,了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还要刘大使向江泽民主席问好。由于中古两国、两党在许多问题上看法相同,观点一致,喝酒和谈话始终都很投机,感情也很融洽。晚宴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了5个多小时,40个人喝了14瓶茅台酒。其中,劳尔·卡斯特罗至少喝了半斤多。

    宴会结束时,劳尔·卡斯特罗提议大家唱中国歌曲《东方红》。说完他提头先用中文唱起来了,大家跟着他唱。他唱的时候吐字、发音都很清楚。有的人不会唱,就跟着他小声哼,有的人竟动不了口,这些细节都没逃过他的眼睛。待歌唱完后,劳尔·卡斯特罗就开玩笑说:“你们谁不会唱东方红的话,我就取消你们以后和刘大使聚会的资格。”

    客人们走后,使馆政务参赞林良高兴地说:“茅台酒发挥了它异乎寻常的作用,体现出了它的真正价值。”

    1995年菲德尔·卡斯特罗访华前夕,中国驻古巴使馆为其饯行,劳尔·卡斯特罗也应邀参加了。使馆用桂花陈酒和贵州茅台酒款待客人。劳尔·卡斯特罗一眼看到贵州茅台酒,严肃的脸上立即就露出了笑容,兴奋地用古巴语说:“这酒好,这酒好。”席间,劳尔·卡斯特罗显得十分活跃,喝到兴致来时,他举着装有茅台酒的酒杯,从这一桌走到那一桌去给大家敬酒。到了记者这一桌,他和大家碰过杯后喝了一大口,便开始讲起故事来了。就在他眉飞色舞讲得兴趣正浓时,菲德尔·卡斯特罗离席准备去休息室喝茶了。劳尔·卡斯特罗见状故意夸张地说:“他这人太没教养了,要离开也不先来请示一声,下次我一定在内部会议上批评他。”逗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库克总督的茅台情

    牟敦乐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牙买加人博尔特横空出世,创造了9秒72的人类百米新纪录,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博尔特这个年轻人身上,同时人们对于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的牙买加这个国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牙买加在印第安人阿拉瓦克语中是“泉水之岛”的意思。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元月是这个国度一年四季中气候最为宜人的时候,蔚蓝在天空上,偶尔有白云飘过,与湛蓝的海水上下相映,远远望去,令人神往。各种热带花卉自元月起也次第开放,争妍斗奇,使得整个国家繁花似锦。

    许多人通过北京奥运会知道了牙买加出短跑名将,却并不一定知道库克总督与茅台酒的一段情缘。

    1992年元月的一天,牙买加总督霍华德·库克夫妇偕长子、儿媳和孙子来中国使馆做客。总督是国家元首,在牙买加,总督到外国使馆做客是十分罕见的事情。自库克就任总督以来,到大使馆更是第一次,这对中国使馆无疑是莫大的殊荣。

    库克为什么破例?一方面是中牙两国友好关系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个人因素。

    库克是一位资深政治家。1989年冬,中国驻牙买加大使喻明生去牙买加第二大城市库克的家乡访问时,当时库克担任参议长,恰好在家乡度假,主动邀请喻明生做客。虽然这是两人第一次单独会见,可出人意料的是,库克与喻明生一见如故,会晤气氛热情友好。库克深情地对喻明生说,他的妻子就是华裔,她身上流淌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他本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库克说,愿和中国人交朋友,并说在牙买加就有很多中国朋友,特别是见到中国大使,倍加亲切。

    库克对华友好,情真意切,后来接受中国使馆的邀请,欣然来使馆做客。那天晚上,中国使馆张灯结彩,四面挂起了盏盏红灯笼。而且以地道的中国佳肴和窑藏多年的茅台酒来招待库克夫妇及家人。总督一家准时来到使馆,宾主依次入座。喻明生首先说,今晚总督一家的光临让我们倍感荣幸,所以今天特意开启在使馆存放了近20年的茅台酒来招待总督阁下,阁下一定知道,茅台是中国的国酒,顾名思义,国酒是招待国宾的。

    没等喻明生说完,库克总督忙问,茅台的酒精度是多少?喻明生说,53度。总督一听睁大了眼睛,轻轻说了声:“我的上帝呀!”。喻明生见总督惊讶,急忙补充到,阁下不必担心,茅台酒精虽然含量高,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喝了不上头,不辣嗓子,喝一点没问题。总督听后将信将疑,端起酒杯闻了一下,赞到:“真香。”接着小心翼翼地浅酌了一口,稍做品味,又赞道:“真是不错,我品尝过世界上的很多名酒,像茅台这样香醇的不多。”随着宴会的进行,库克已经挡不住的诱惑,一杯又一杯,开怀畅饮,不知不觉中酒瓶快要见底了。看得出来,库克总督喜欢上了茅台酒,在热烈的气氛中,库克频频举杯致谢,表示希望有机会访问伟大的中国,亲眼看看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了结他和夫人的一桩心愿。

    1999年,库克夫妇如愿以偿,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江泽民主席会见了库克夫妇,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茅台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外事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外交不可以没有茅台,茅台也离不开外交。

    天涯海角话茅台

    刘云生

    这是一个发生在南太平洋岛国的有关茅台酒的故事。

    翻开《世界地图集》大洋洲幅,瓦努阿图只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的几个小黑点儿。全国80多个岛屿,总面积不过11880平方千米,居住着20余万美拉尼西亚人、瓦努阿图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就是这样一个遥远的小小岛国的南太平洋人,一见到中国人,就想起中国的茅台酒;一想起中国的茅台酒,就不由得产生出一种溢于言表的激动与喜悦,就不由得生发出一种畅饮茅台酒的渴望与希求。

    那是在1987年4月,中国外交界资深的南太平洋地区专家徐明远经全国人大通过,被任命为斐济群岛共和国兼驻基里巴斯共和国与瓦努阿图共和国大使。这种一任做三个国家大使的现象,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被官方和媒体称作“一任兼三使”。

    10月,新任大使徐明远由斐济去瓦努阿图递交国书。在瓦努阿图的首都维拉港,澳大利亚的外交团团长、驻瓦努阿图的高专先生,举行欢迎徐明远大使到任酒会。酒会上高朋满座,笑语喧哗。丰盛的海鲜和热带水果,十几种外国酒中,特别是澳大利亚出产的葡萄酒和法国的威士忌,把酒会的气氛带入高潮。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瓦努阿图的巡回大使武罗巴拉吾,一手端着一杯法国科涅克,一手拉着酒会的主人澳大利亚高专先生,兴冲冲地走到徐明远大使身边,然后微笑着对徐明远和高专先生说:“在今天欢迎中国大使的酒会上,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二位猜猜是什么?”

    高专先生和徐明远大使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俩都把双手一摊,表示难以猜出。

    武罗巴拉吾看着他俩的模样兴致大增,他进一步提示道:“你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今天欢迎的是中国大使,另一个是酒。”

    经武罗巴拉吾这么一提示,徐明远一下想到了茅台酒。而澳大利亚高专先生也若有所悟地说:“你是不是说我这酒会上缺少了茅台酒?”

    武罗巴拉吾以南太平洋岛国人特有的豪爽哈哈大笑,他放开嗓门儿说:“完全正确,我亲爱的高专阁下,你真是博学多识啊!一下就猜到是茅台酒!”

    高专先生对自己准确的猜测有点得意。

    武罗巴拉吾进一步豪爽地说:“可是,高专阁下,你有没有想到,在今天欢迎中国大使的酒会上,没有茅台酒,这不是一件憾事吗?”

    高专先生说:“亲爱的武罗巴拉吾阁下,你说得非常对!在欢迎中国大使的酒会上,的确应该有茅台酒。而且,我本人也非常向往茅台酒!可是,我这里没有茅台酒呀,我感到十分抱歉!”

    武罗巴拉吾又豪爽地一笑说:“我今天为什么要向二位提到茅台酒呢?是因为茅台酒太迷人了,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太让人难以忘怀了!我今年在北京参加了驻华使节参观旅行,中国的风光是那么美,中国的茅台酒也是那么美。我们在去新疆的火车上,我和几个同事共饮茅台酒,我们四个人一共喝了两瓶。其中我喝得最多,但毫无醉意。”他抿了一口科涅克又说,“在火车上,陪同人员向我们介绍,什么茅台酒有上千年的历史啦,什么古代皇帝喜欢啦,什么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啦,什么复杂的酿造工艺啦,等等,等等。开始,我以为是在夸口,等我亲口喝了茅台酒以后,才知道茅台酒真是名不虚传!喝多了也不会醉人,而且它的芳香简直是太迷人了!”

    高专先生说:“你的话不但由衷地赞美了茅台酒,同时也勾起了我对茅台酒的强烈向往。可是,我已经说过,我这里没有茅台酒,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说完,他把目光投向了徐明远大使。

    武罗巴拉吾便适时地对徐明远大使说:“事情已经很明白了!这要看阁下你的了。你明天不是有个酒会吗?我们都已经收到请贴了。”

    徐明远大使说:“恭候二位光临,至于茅台酒么,到时候二位只管开怀畅饮便是了。”

    三个人会心地开怀大笑了。

    “朋友来了有好酒”

    徐站夫

    看了题目,人们就知道这是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中的一句歌词,但却未必都知道这更是两位伟人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

    “朋友”是指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好酒”是指中国的国酒“茅台”。

    金日成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朋友。在毛泽东与金日成这两位伟人的跨国情谊中,飘逸着国酒“茅台”的芬芳。

    金日成一生到底来中国多少次,普通人不得而知。据记载,金日成以国家元首身份公开的正式的访华,首次发生在1953年11月,最后一次在1991年10月。这期间,公开的,秘密的,金日成频繁来华,一说多达38次,长时间里都是一年一次,有时甚至是一年两次,就像走亲戚一样,报纸上、广播中、新闻电影记录片中,还记载着这些史实,民间也流传着他的许多访华逸闻。而这些记载、逸闻中,不少的都跟茅台酒有关。甚至有那喜喝国酒而不得之徒,竟妄猜金日成访华本无什么大事,多半是为喝茅台而来的。金日成喜欢喝茅台酒,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朋友来了有好酒”。毛泽东在世时,那么多次宴请金日成,无论是国宴、便宴,茅台酒自然是少不了的。遥想当年,老朋友相聚,宾主频频举杯,品茅台名酒,叙同志友谊,抒革命情怀,情景是何等美妙。

    毛泽东在他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对茅台酒的美妙之处有所领略。1935年,毛泽东带领红军长征到贵州,四渡赤水,无论是亲口品尝茅台的醇美,还是亲眼看到受伤战士用茅台酒擦洗腿脚患处的神奇功效,都会令他对国酒印象深刻。而今,畅叙用保家卫国的血与火铸就的战友情谊,只有喝醇厚馥郁的国酒茅台,才是相宜的。以中朝两党两国人民以及毛、金两位老朋友的情谊,以毛泽东的诗人气质、浪漫情怀,席间提起抗美援朝战争,提到电影《上甘岭》,甚至哼唱几句《我的祖国》,特别是讲到“朋友来了有好酒”这句话,都不是不可能的。

    除了宴请时上茅台,毛泽东还曾赠送过茅台。在这两位老朋友的交往中,金日成是很实在的,不避讳对茅台酒的喜爱。1973年10月,金日成又一次访华,开口向毛泽东提起过茅台。毛泽东心领神会,毫不吝啬,打电话给中央军委,动用飞机,从茅台酒厂调三箱茅台酒到北京,两箱送金日成,一箱留中央。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当年毛泽东已经八十岁,金日成也六十一岁了。两国元首会面,最高统帅下令,千里之外调酒,空运首都北京。擦去政治色彩和历史陈迹,可看作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花絮,两位伟人交往的一段佳话。

    “朋友来了有好酒”。当年毛泽东下令调酒,指定要的是1952年生产的茅台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952年,举行了全国第一次评酒会,茅台酒一举夺魁,名列全国八大名酒之首。毛泽东指定要这一年生产的金牌美酒,可见烈士暮年,朋友情重,国酒情深。

    有两幅照片,形象地记录着毛泽东和金日成碰杯时的情景。这两幅照片都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而拍摄的角度正好相反。金日成面露笑意,对毛泽东敬重而虔试的神情清晰可见。毛泽东沉稳睿智的目光停留在杯上,却又分明是在感受着金日成注视和问候的眼神。毛泽东的大手,轻握斟满茅台酒的高脚玻璃杯,对着金日成热情伸过来的酒杯,自然微举。就在这时,照相机的快门按下了,这段历史就这么定格下来。时代情怀、战友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如今,这幅照片,还珍藏在茅台酒厂集团公司。

    周恩来日内瓦会议成功靠“两台”

    金仁顺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中国的酒业发展十分关注,白酒中他最重“茅台”,最关心“茅台”,他的一生与茅台酒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只摘取他用茅台酒作外交工作的一朵浪花。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两个多月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江边。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中朝两国军队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十六国军队整整打了三年,1953年,终于迫使他们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

    1954年4月,为了解决停战后的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以及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了国际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很多政治家和外交家,都是当时世界上风云一时、权倾朝野的人物,其中包括: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

    中国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领前往。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正式亮相,也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国际政坛和舆论界对中国代表团表现出了强烈关注,周恩来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同时身兼外交部长,他抵达日内瓦的消息和照片,成了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还有外国记者在媒体上评论说:这是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为年青的红色外交家。

    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倍受瞩目,有热烈,有冷淡,有期盼,也有怀疑。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以惊人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灵活地展开外交工作。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便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举行了招待会,宴请各国代表、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在这次招待酒会上,茅台酒变成了特殊的外交手段,它的醇香、甘美,即使空杯依旧回香悠远的特点,成了宴会上的主要话题。大家频频举杯互敬,气氛轻松融洽,茅台酒成了沟通主宾感情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卓别林也是在这次招待会上的嘉宾,他第一次喝茅台就被打动了,把它称为“真正的男子汉喝的美酒”。

    除了茅台酒,在日内瓦会议上,《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哀婉动人,缠绵浪漫的中国戏剧片也成了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为了便于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观看了电影之后,纷纷建议把这部影片介绍到国外,卓别林看完影片更是当场落泪。大家感慨地说: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对这次会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作的巨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感触颇深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止是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历史性事件中,茅台酒也都成为融化历史坚冰的特殊媒介。党和国家领导人无数次将茅台酒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盛赞“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称茅台酒是“美酒”。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侨胞把茅台酒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将它视为“国酒”、“外交酒”和礼品酒。

    茅台破坚冰

    周海亮

    1972年2月21日,尽管北京的天气依然寒冷,但是在残雪下面,人们还是能够从一丝丝绿意中捕捉到春天的气息。这一天,在周恩来和基辛格的周密安排下,美国总统尼克松飞越重洋来到中国,与毛泽东主席握了手。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瞬间,中美关系的坚冰从此被打破。

    当天晚上,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当周恩来手举斟满茅台酒的酒杯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的神秘和历史时,尼克松突然说:“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结果点火时,烟还没有点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说到这里就笑了,气氛亲切友好。

    周恩来也畅怀大笑。他真的拿来火柴,小心地点燃酒杯里的茅台酒。他转过头,盯着尼克松,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点燃。”

    蔚蓝色的火苗在灯光下闪烁不止,周恩来的目光也在闪烁不止。酒杯里的火苗越来越小,呈一种稀薄的跳跃的淡蓝。突然周恩来的目光出现了瞬间的迷茫,一副怅然若失的淡淡的伤怀浮现脸上。然那迷茫转瞬即逝,他的目光在片刻后重新变得烁烁如炬。他若有所思地盯着尼克松的脸,微笑着点了点头。

    酒杯里的火苗渐渐熄灭,周恩来端起服务员刚换上的酒杯,与尼克松亲切并且喜悦地碰杯。

    两个人绕着宴会厅与50多位高级官员碰杯敬酒。然而周恩来每次都是用嘴唇轻轻碰碰杯沿,并不真喝。当他和尼克松回到各自的座位时,两个人的手里,都捧着原来那杯酒。他们坐下休息,开始闲聊。

    “记得在长征途中,我一天喝过25杯茅台酒……比这个酒杯还大。”周恩来一边转动着手里的酒杯一边说,“年龄不饶人,现在我只能喝两三杯啰。”顿了顿,又说:“长征中,茅台酒被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的眼神里似乎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又充满着对今朝生活的珍重。

    几天以后在上海,在中国政府为尼克松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作了这次访问的惟一一次即兴讲话。那时他神采奕奕,那时他刚喝下一点茅台酒,红光满面。

    “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联合公报将成为明天全世界的头条新闻。我们要建立一座跨越一万六千英里和二十二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可以说,是公报搭起了这座通往未来的桥梁。”激动之余,尼克松还说了一句话:“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地握在手中!”

    对这句过于敏感的话,基辛格不免产生出一些担忧。幸好平好爱挑毛病爱钻字眼的记者们此时也让茅台酒的酱香熏得迷迷呼呼,对尼克松的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的反应。

    中美关系的发展,在短短的七天之内,见到二十二年以来未曾有过的曙光。

    1974年4月,邓小平在周恩来的倾力关心和毛泽东的同意下复出中国政治舞台。他在出席联大会议以后对基辛格进行了拜访,两个人谈到了“水门事件”,谈到了前苏联,谈到了日本……当然也谈到了茅台酒。席间基辛格一再用中国的敬酒方式向邓小平频频举杯,基辛格的助手温斯顿·洛德开玩笑说:“我相信我们用茅台就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邓小平听了,幽默地问他:“那我们也能解决原材料危机吗?”

    基辛格想了想,还以他美国式的幽默:“我想只要喝了足够的茅台酒,我们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邓小平笑着说:“那我回国后,一定要增加茅台酒的产量。”

    谈笑风声之中,冻结在中美关系间的最后一块坚冰,终于被彻底融化。

    李先念“送”与里根“买”

    邓宏顺

    作为国家元首,品尝过的世界各国美酒自然是不计其数,然而,于茅台酒,不少国家元首却情有独钟。

    先说李先念给朝鲜元首金日成“送”茅台。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1986年4月访问朝鲜,通过精心准备,在平壤锦绣山议事堂与金日成见面时,特别赠送给了金日成两件礼物:一为红玛瑙玉石盆景,一为12瓶中国茅台酒。

    众所周知,金日成首相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李先念与之见面之际,又正是与金日成首相同期的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已相继辞世,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日子,他们见面时的那种深情可想而知,当然只有最为宝贵的礼物才能表达这种真诚的友谊。玉石宝物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为珍贵的礼品,李先念主席把中国茅台和玉石盆景放在一起,足可见茅台酒在我们国家领导人心目中的极高地位。更有意思的是,此刻的李先念主席还用一种微妙的眼神示意摆在桌上的是12瓶中国茅台,似乎在向金日成强调:中国的茅台酒来了。

    金日成当然懂得李先念微妙的眼神,一脸笑意地接受了来自他曾经战斗过的友好邻邦——中国的这两件礼物。也正如李先念主席所料,他并不注重那件精美的玉石盆景,很可能是因为毛泽东曾电话紧急调运茅台酒送过金日成,他对茅台酒早已喜爱在心,此时,他两眼极为兴奋地只望着摆在桌上的12瓶茅台酒,仿佛在和李先念主席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茅台酒华贵的包装和回味诱人的酒香,仿佛是茅台酒使他们的深厚感情变得更为浓烈。

    再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中国“买”茅台。

    在当代的人类社会里,美国是世界上豪无争议的首富,他们的总统自然不缺美酒佳酿。可是,美国总统里根对于中国茅台却求之若渴。

    在里根总统访华之前的1972年,为中美关系破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他,请他喝的就是茅台酒,他在周恩来面前对中国茅台赞不绝口。1974年,尼克松卸任后住在美国西部白宫圣克利门蒂城,这年的8月20日,中国驻美大使黄镇去看望他时,特意赠送了茅台酒。果然不出黄大使所料,尼克松将茅台酒当成一份厚礼收下。茅台酒在他心里成了他和中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茅台酒在中美关系的琴弦上弹奏了一曲稀为人知的美妙音乐。

    不仅尼克松如此喜爱茅台,在美国的历任总统中,里根更是对茅台酒有着特殊的兴趣。

    里根总统早就听到过尼克松总统和茅台的故事,还听说过很多关于中国茅台酒的种种传奇。于是,1984年4月26日,他前来访华时,心里就深藏着对于茅台的好奇。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他举行的首次宴会上,悦耳的碰杯声果然让他真切地欣赏到了茅台酒的魅力;浓浓的醇香味果然使他真切感受到了茅台独特的酒意;由茅台酒加深的友谊果然让他领悟了东方中国的友好和热情。因而,他对茅台越来越深刻的印象洗不掉也抹不去,注定他在中国要留下一个关于茅台的新传奇。

    结束国事访问,即将离开北京回国时,里根总统站在他的套房里,面对着酒柜里各种各样的酒,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把这些酒全都买下。”

    但是,当他离开套房时,他只带走了酒柜里的茅台酒,其余的酒,全都原封不动地放着。

    里根总统走了,但是,他和中国茅台酒的又一个传奇永远留下了。

    如果里根总统这次访华,不为茅台酒的真正品质所折服,尽管他早就听到过关于茅台的传奇,他也是自然不会这样“买”下这些茅台的。

    作为美国总统,只要他流露一点他想得到这些茅台酒的意思,他也完全用不着用这种方式来“买”定;由他这样排除一切不可靠因素,不计其余,只求茅台的真切意图,我们能否说他对茅台酒的喜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好酒能够让叱咤风云的国家元首们痴迷到如此程度。

    霍克:“茅台酒是中国的象征”

    董海霞

    1999年2月15日,一个少有的好天气,清风吹拂着杨柳,千万条粗细不一、汁液饱满的柳条在阳光的普照下,如一群顽皮的孩子随意摇曳。俏皮伶俐的麻雀儿唧唧喳喳唱个不停,似乎知道这一天的茅台集团将有贵客来访,正在进行迎宾彩排呢!这是一个值得进入茅台酒厂集团史册的日子——澳大利亚前总理罗伯特·霍克携夫人前来访问茅台酒厂集团公司。这位澳大利亚政坛的风云人物,自1983年当选澳大利亚总理后,连任了四届总理,并于任职期间两度访问我国,为中澳两国经贸合作与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离位于茅台镇的茅台酒厂集团公司还有几十里的距离,醉人的酒香就直入肺腑。霍克兴奋地对夫人说:“做梦一样,没想到我们又一次来到茅台酒厂感受这里的酒文化。那种独特的芳香,简直是挡不住的诱惑。”霍克尤其喜欢中国的茅台酒,他称赞茅台酒是人间最好的“饮料”,是上天的恩赐。时值隆冬,当年近70的霍克兴致勃勃,迈着喜悦的步伐走进茅台酒厂集团公司时,扑鼻的酒香令他不断地向陪同随行人员和翻译说:“茅台酒,好酒,真香!”说完还使劲嗅嗅,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都馋得流口水了,中国有个成语叫‘垂涎三尺’,指的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吧?”他的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

    在参观茅台酒厂包装车间时,慈祥和蔼的霍克像个好奇的孩子样认真查看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套盒、封口、装箱,工人们眼疾手快忙而不乱的动作令他眼花缭乱,不由发出由衷的感叹,向陪同的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何同裕说:“包装车间的工作效率很高,工人们干得很好。而且,姑娘们也都很漂亮,她们像天使一样勤劳能干,经她们的手包装出的酒肯定又多了另一番味道,这给我和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会永远记着中国的茅台,和茅台酒厂里的美丽天使。”他还借助翻译跟工人们聊天,问他们累不累?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并称赞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上帝也会羡慕你们!”

    在国酒文化城里,霍克夫妇更是流连忘返,对每一个展区里的陈设都充满了好奇,在老子倒骑青牛的雕塑前,年迈的霍克夫妇孩子样好奇地东摸摸西摸摸,久久不舍得离开,他们非常欣赏这尊雕塑,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艺术品。当从翻译口中得知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学者,霍克更是惊羡不已,连声称赞中国茅台酒了不起,古文化更了不起。

    霍克夫妇采取拥抱的方式跟老子倒骑青牛雕塑告别,灵敏的记者立刻按下快门,为霍克夫妇在国酒文化城留下了永恒的记忆。霍克夫妇非常高兴,请求记者把照片洗出来后一定寄到他们手里,他要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放大,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向每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介绍中国,介绍茅台酒。让子孙后代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名字叫中国的国家,那里盛产的茅台酒是人类最好的琼浆玉液。

    参观完茅台酒厂制酒二车间后,霍克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十三年不喝酒了,今天在生产中国国酒——茅台的地方见了茅台酒后,又特别想喝酒了:“因为,我感到茅台酒香,好喝,不伤身体,他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以前我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是用茅台酒来招待我们的。茅台酒是中国的象征,它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是了不起!因为酒——让一个国家名扬海外,世界上,除了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国家了。”他还说:“在中国,喝酒的男人比女人多,一个生长在中国的男人,简直太幸福了。”

    霍克夫妇离开茅台时,不断地向好客的国酒人挥手致意,并大声说道:“茅台非常好,我下次再来。”

    “茅台”比原子弹还神秘劲道

    郭雪波

    斜阳暖照,春风微吹,一九九七年五月的这一天下午,茅台镇格外宁静宜人。

    几辆豪车开进茅台酒厂,从车上下来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各个西服革履,风度翩翩。他们可不是一般人物,是中国外交部派驻日内瓦、加拿大、土耳其、波兰、印度、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大使、参赞等五十多位外交官。从繁忙的外交事务中觅得闲遐,风尘仆仆地赶来参观闻名遐迩的茅台酒厂,三个小时下来,他们各个显得兴致勃勃,趣味浓厚。他们在国内外各种外交招待活动中,没少喝茅台,茅台也是他们招待贵宾的最好国酒,今天亲临产地参观这一誉满全球的好酒酿造过程,这真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制酒车间里弥漫着醉人的芬芳酒香,行车在徐徐运驶,鼓风机嗡嗡轰鸣,打糟机轻快工作,核桃木锨不断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听着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详细介绍,有位外交官这样询问:“茅台酒,在别的地方能生产出来吗?”

    “这个,一点可能都没有。”时任茅台酒厂集团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担任全国和国际白酒评委的季克良,微笑着回答。他接着介绍说,茅台酒生产有自己独特工艺,如一年一个周期、两次投料、三种香型等方面,是其它地方和酒厂以及香型酒所不具备,另外更重要的是,这里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风向风力、温度、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为茅台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生物群体环境,这一点在别的地方更是无法模拟。而发酿食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数量、品种的不同决定了发酵食品的风味不同。曾有个酒厂学茅台四十多年,甚至请茅台的酿酒师去指导生产,就是产不出茅台酒来。最后季总十分自信地说:“茅台这块地方,很多东西是别人运不走,学不来的。”

    外交官们会心地微笑了。接着,他们参观茅台酒文化博物馆。

    时任党委书记的邹开良向大家介绍说:“有人曾说,酿酒是西方学东方,东方学中国,中国学茅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酿酒最先是以果酒和饮料为主,酿造白酒是向东方学的,而东方白酒史上,自八十多年前茅台酒首次从西方捧回金奖之后,名声大震,大家都学茅台,解放后更是如此。日本国,就设了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茅台酒的香气成分,这是他们想偷师学艺啊。”

    外交官们又被说乐了。见多识广的他们接着提出了各种问题。

    “微生物群,对茅台酒的作用有无标准测定?”

    “风会不会把空中的微生物群刮走?”

    “到底是哪些细菌在起作用?”

    “贮存酒的地方有没有讲究?”

    季克良微笑着一一回答。按他的说法,微生物群是个很复杂、很活跃的群体,茅台酒酿造过程中,已经测出有几百种微生物在里边起作用,到底是哪些细菌在起什么作用,他们正在下大力气进行分析研究。风是自然条件,一个地区的风力风向以及风的流动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微生物也是相对稳定。香型的区域性差别就是一个明显的旁证:黄河以北基本上产清香型酒,黄河和长江之间主要产浓香型酒,而长江以南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最出名。长江以南又因各地条件的差异,从而使茅台酒只能在茅台这个地方才能生产。

    “这么看来,茅台酒比原子弹还神秘呢!原子弹在任何地方都能研究和生产出来,嗬嗬嗬。难怪喝着那么劲道!”说这玩笑话的是吴健民,他是考察团团长、曾长期出使日内瓦的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考察团副团长、驻文莱王国大使刘新生接过话茬,感叹说:“这次茅台乡之行,圆了自己一个梦,了却了一个夙愿,不虚此行啊!”

    众外交官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从自己切身经历纷纷赞扬茅台酒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功不可没,给祖国带来了很大荣誉。

    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转到爱喝茅台的乔冠华身上。据乔冠华夫人介绍,乔冠华经常说喝了茅台使人更聪明。外交官们笑言,不仅要多喝,还要多宣传,使茅台酒更多地占领世界市场,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的酒文化。

    参观圆满结束,告别的时刻来临了。

    吴健民团长欣然命笔,题词:国酒醇香,为国争光,开拓前进,再创辉煌。

    另外,吴健民说的茅台比原子弹还神秘还劲道这句话,也成为佳话,至今还流传。

    毛泽东借酒发挥

    凸凹

    1954年10月3日。中南海,毛泽东住处——颐年堂。

    夜幕降临,一抹晚霞还依然绚烂着。眺望着天边,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马上就要同苏联国家领导人展开正式会谈了,借用这片刻功夫,他想整理整理思路。

    既然要宴请重要人物,就不得不把宴会上的所有细节都想到。这是苏方新领导人首次到访中国,尚不知其喜好;况且要与苏联老大哥就海上军事要地旅顺港的归还问题展开会谈,毛泽东心里还有另外一个迫切的愿望想在酒桌上说说,这就需要让气氛热烈起来。

    中国的风俗是无酒不成席——把酒言欢,事情好办。他打定了主意。

    夜幕彻底铺开,中南海灯火辉煌,两国元首级人物终于安坐颐年堂。

    除了毛、赫二人,还有苏方的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布尔加宁、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中方的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及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5位副总理。

    当服务员捧起系着红丝带的精装茅台酒时,赫鲁晓夫忍不住瞟了一眼。待服务员一拧开酒盖,满屋溢满芳香甘冽、沁人心脾的茅台酒香,赫鲁晓夫的鼻子不受控制地翕动了一下,用俄语发出了一声细小的呃叹:好酒!而这声赞叹恰被桌上的毛、周等人听懂了,二人心领神会递了个眼神。

    第一杯,中方敬酒,致欢迎词,气氛开始热烈起来。赫鲁晓夫大快朵颐,还不由得亲自拿起茅台酒瓶给自己倒上了一杯,然后一饮而尽,连连咂舌赞叹:“好酒,真是名不虚传。”

    见赫鲁晓夫享受美食美酒兴致盎然,毛泽东趁机提出:“赫鲁晓夫同志,可否近日择时归还旅顺港?”在享受美酒的快乐中,赫鲁晓夫爽快地答应了,还很慷慨地把所有军事设施赠送给中国。

    毛泽东这时亮出宽厚的手掌做一邀请的手势,“赫鲁晓夫同志请用菜。”赫鲁晓夫没有吃菜。只见他又端起酒杯,一口干了一杯茅台,高兴地问:“中国同志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

    毛泽东略一沉吟,以探询的目光迎向他,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赫鲁晓夫听了,当即愣了。

    以他的判断,且不说中方当时的经济条件差,就是军事基础本身也相当欠缺,何况研究核技术呢?再说,那可是苏联本国与美帝国主义抗衡的核心技术啊,怎么毛泽东先生就能说得出口呢?当即以生硬的口气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须知搞那东西既费钱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还得储藏起来,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

    赫鲁晓夫转而又以教训人的口吻说:“目前你们还是集中力量搞和平建设,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为好。”

    毛泽东回敬说:“我们之间在对外方面和国际活动中,是一致对外的;在对内方面和生产建设上,则应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协作,这不是很好么!”

    赫鲁晓夫听出了毛泽东话里软中带硬,竟未作表态。

    正在赫鲁晓夫迟疑不决之时,周恩来见机行事,端起酒杯,热忱不失庄重地说:“尊敬的元首先生,您第一次来访中国,请允许我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来,我敬您一杯,先干为敬。”说完一仰而尽。赫鲁晓夫面有难色,端起酒杯,到了嘴边,没喝。他觉得对方还有下文。果真,周恩来接着说:“伟大的苏联人民曾经给了我们慷慨无私的援助,我们非常感谢。现在中国百业待兴,国防事业急需大跨步朝前,更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啊。”言毕,眼神灼灼地看着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没有退路,终于咬咬牙说:“我实在不能拒绝中国同志的热切希望,这样吧,我们为中国提供一个小反应堆。”他顿了一顿,“毛泽东同志,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加入东欧经互会组织呢?我们希望中国加入,这样既可以加强社会阵营的经济合作,又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毛泽东看着品味茅台酒的赫鲁晓夫,不容置疑地说:“这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可能麻烦很多,纠缠不清,还会妨碍建设的进展。”赫鲁晓夫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中方在场的人都不知所措,就连布尔加宁和米高扬,也为赫鲁晓夫“晴转阴”感到突然。“哎呀,来,来,请喝酒,请喝酒。赫鲁晓夫先生,这可是我们的国酒,至今已经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来,让我们好好品品茅台酒吧”。周恩来举杯打起了圆场。赫鲁晓夫如鲠在喉,良久,方才悻悻地说:“好吧,中国是一个大国,具有独立发展的一切条件,不像东欧那些小国。既然中国同志不想加入,那我们也就不邀请了。”

    这晚,伴着茅台酒香,中苏两国的领导人都睡得很舒服。

    点燃茅台酒

    方如

    茅台酒在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时,被周恩来总理确定为国宴用酒。作为品质上乘的国酒,茅台酒见证了共和国的历届外交风云。日内瓦和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等,在许多历史事件中,茅台酒都功不可没,作为融化历史坚冰的特殊媒介,擦亮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元首、政要的情感火花,缔结友谊。而在这其中,点燃茅台酒的故事,被许多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作为第一个出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礼遇。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电视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他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先生,满怀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当然,对于一九一五年即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金冠,名扬四海的中国名酒茅台,尼克松并不陌生。可当晚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点燃茅台酒的举动,却让尼克松深深着迷。

    当晚的国宴上,尼克松看到服务员当场打开了一个古朴、典雅的,水白色陶瓷酒罐,据说那是一瓶已储藏了三十年以上的贵州茅台酒,酒瓶打开,一股奇异的醇厚绵长的芳香随之缓缓溢出,缭绕开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总理举起面前的酒杯向客人们介绍。

    当晚的宴会上,宾主尽欢。周恩来总理还告诉客人们:“长征路中,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后来,在客人有关酒精度数的玩笑中,总理当真拿起火柴,点燃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蔚蓝色的火苗闪烁着,大家注视的目光也随之闪烁。酒杯里的火苗越来越小,终于慢慢燃尽。宾主共同目睹了那杯茅台酒整个儿的,神奇的燃烧过程。

    周恩来总理点燃茅台酒的举动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据尼克松的女儿特里西娅回忆说,后来父亲每次出访中国归来,家里都会多出几瓶茅台酒。而最让特里西娅记忆深刻的,则是父亲在回到华盛顿后,曾得意地向他的女儿表演茅台酒的利害。可是,那一次,当尼克松把一瓶儿茅台倒到碗里点燃时,却导致烧炸了碗,并让吐着火苗的茅台酒呼呼呼流满了桌面……全家人赶紧手忙脚乱地奋力扑救,幸好烧着的只是一张桌子,经过全家人一番忙活,才终于控制住了局面。

    事后,当晚国宴同样也在场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教授在自己的回忆录《白宫岁月》中曾幽默地提及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两年后的一九七四年,联大特别会议期间,基辛格在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先生的会谈中,曾重提这件事:“你知道吗……你们差点烧掉白宫。”

    时隔二十年后,同样是在国宴上,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与国酒茅台的相遇也“点得着火”。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首次访华的叶利钦。性情豪放的叶利钦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茅台酒的喜欢,并说在莫斯科,只有在中国大使馆才能喝上茅台酒。席间,江泽民总书记向客人介绍茅台酒的度数有五十三度。叶利钦兴致极高,他说,俄国有句谚语,叫“检查以后才能相信”。说着,他即拿起一根足有二寸多长的特大号火柴棒,燃着后放在酒瓶口,可火柴燃尽了也未见有任何反应,他不解地摇摇头。江泽民总书记笑着示意将酒倒在开口大点的烟缸内,于是叶利钦又划着一根火柴,烟缸口随即跳跃起一束幽蓝的火焰。

    由此,叶利钦颇为内行地解释道:“判断酒度数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五十三度以上的发出蓝火,五十三度以下则为红蓝色相间的火焰;四十度以下的则全发出红色火焰。”叶利钦性格豪爽,很喜欢烈性酒,事后,据相关人员回忆,当晚的国宴,主桌儿喝了至少两瓶茅台酒,而叶利钦一人就足足喝了半斤。验过方识真金,这以后,叶利钦又在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连续三次访华,延续了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火焰。

    炳公杯酒忆茅台

    王琼华

    王炳南是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在外交界更是大名鼎鼎,颇具影响。

    1977年,秘鲁—中国文化协会主席奥尔维戈索和秘书长阿尔赛应邀前来访华。奥尔维戈索在王炳南会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兴奋地介绍了秘中文协自1959年成立以来,开展友好活动所取得的巨大进展。阿尔赛说,中国的迅猛发展,给秘鲁友好人士以巨大的鼓舞和无比的信心,我建议:为秘中友好事业的蒸蒸日上而干杯!王炳南正准备干杯时,奥尔维戈索说:“王会长先生,我要补充一句。秘鲁的对华友好人士在举行集会或活动时,茅台酒是饮用酒,因为她是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所以,我们希望今天也用茅台来干杯。”王炳南听后笑着说:“您说得对!酒文化的确早已融入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中。在中国古代,宋太祖就曾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他两次宴请高级将领,用什么酒我们没有考证,也许就是类似于茅台的白酒吧,喝下几大杯后,并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解除了几位地方将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不过,与今天的我们不同,我们是为了中秘友好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应该用茅台来庆贺。你们尝一口如何?”没等王炳南把话说完,阿尔赛急不可耐的举杯一饮而尽。这个秘鲁朋友中的“品酒专家”一饮,马上称赞起来:“好酒!好酒!这才是纯正的茅台酒!”接着,他又示意服务员赶紧给自己再满满地添上一杯。见此情景,王炳南高兴地说:“让我们为中国和秘鲁人民的幸福再干一杯!”大家边说边喝着茅台,宴会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王炳南介绍说,在他从事外事活动的几十年里,凡是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安排对外宴请,或是他结交朋友、进行友好联络而举行的宴席上都用茅台。茅台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她为新中国外交航船的开启立下了汗马功劳。奥尔维戈索和阿尔赛见王炳南这么一说,基于他们记者职业的本能,请王炳南讲讲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故事。王炳南停顿片刻,理了理思路,讲述了一段关于茅台酒的有趣故事。

    1954年,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由国务卿杜勒斯带领。这位国务卿一贯反共反华,一到日内瓦就再次公开叫嚣中国代表团不能和其它代表团平起平座,还亲自下令,不准美国代表团人员和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杜勒斯以为,这样就可以孤立中国代表团。但事与愿违,愿与中国代表团接触、交往的各国各界友好人士大有人在。其中有一位曾长期留居美国的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就不听杜勒斯的。他不仅对中国代表团表示友好,而且还应周恩来的邀请,带着夫人到中国代表团的驻地作客。

    中国代表团精心安排了那天的宴会,饮用酒自然是茅台酒。席上,周总理提议:为有幸结识卓别林夫妇,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和家庭幸福而干杯。卓别林当即对刚刚饮下的茅台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这话说得在座的人都大笑不止。周总理立即让服务员拿一瓶茅台酒赠送给他。卓别林高兴得站起来,蹬起他独特的滑稽步,向主人表示感谢,又一次引起哄堂大笑。

    当主菜北京烤鸭上来时,卓别林又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我创造的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流浪汉夏洛尔,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的启发。为了感谢鸭子对我艺术创作的启迪,所以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啊!而且,有这么好的佳肴美酒,那一定要好好品尝品尝。”卓别林的幽默风趣很快又给宴会带来了轻松的气氛。酒席上,卓别林向周总理频频举杯,一边喝着茅台,一边吃着香脆可口的烤鸭,夸奖宴席的美酒佳肴令他终生难忘。

    奥尔维戈索和阿尔赛听王炳南讲完这段历史非常激动,立刻站起来向王炳南表示敬意,举起酒杯说,“我们应该为茅台酒完成了光荣的友好使者的使命而干杯!”

    从宴请秘鲁客人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王炳南具有一位优秀外交家的智慧,不仅能热诚接待,而且从他身上体现出优秀品德与敬业精神。

    国酒溢香话友情

    宓可红

    中国和澳大利亚自1972年建交,直至80年代末,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尤其是80年代早、中期,甚至可以说是两国政府的“蜜月”期。这是双方高层相互信任的结果,尤其与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澳建交13年时作为中国国家元首对澳首次国事访问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胡总书记对澳紧张而卓有成效的国事访问中,国酒茅台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1985年4月13日,胡耀邦总书记乘坐的专机降落在珀斯机场,特地从三千公里之外的首都堪培拉赶来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西澳州总理伯克、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阿尔高、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聂功成及大使馆其他外交官员均到机场迎接。

    4月14日,胡总书记一行在霍克总理和西澳州总理伯克的陪同下,乘坐专机分别参观了西澳州北部的钱纳铁矿、帕拉布杜矿区、南澳州怀阿拉市BHP钢铁厂等处。当晚,胡总书记一行抵达首都堪培拉。翌日下午,胡总书记同霍克总理进行会谈,双方发表了《关于中澳经济合作的新闻公报》。至此,胡总书记访澳获得圆满成功。

    为感谢澳方参与接待中国代表团的有关人员,中国驻澳使馆决定以聂功成大使名义当晚就举行答谢宴会,邀请澳方总理府、外交部等有关官员参加。

    按照惯例,使馆对外宴请一般不上国酒茅台。当晚的答谢宴会,澳方霍克总理的高级顾问,外交部常务副部长,主管中国事务的司长、处长以及礼宾司官员等重要客人均出席,规格甚高,大使馆请示胡总书记后决定上茅台酒款待贵宾。

    是夜,宴会大厅灯火通明。圆柱形白色茅台酒瓶,配上红色瓶盖,瓶颈处束两条红绸带,分外耀眼,为宴会厅平添了更多欢乐气氛。

    宴会开始,聂成功大使致祝酒辞。聂大使高度赞扬了中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澳方朋友接待胡总书记来访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最后,他提议:“为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在座各位朋友的健康,干杯!”

    与中国驻澳使馆一秘、研究室主任陈文照同桌的澳大利亚朋友约翰先生,头一仰,一饮而尽。约翰以前曾多次到中国使馆做客,对酒味芬芳、酒质醇美、酒色晶莹的茅台酒一直仰慕不已。约翰放下酒杯,连声说:“好酒,好酒。”坐在身旁的夫人提醒他:“茅台酒好,可不要贪杯,以免喝醉。”约翰笑笑说:“今晚我已经交权了,可以尽兴品尝茅台酒。”听他这么一说,陈主任一时不解。约翰又笑了,说:“交权嘛,就是把车钥匙交给夫人了,回家由夫人掌握方向盘。”另两位澳方朋友闻听此言,也不约而同地拿出钥匙,说:“我们也交权了。”话音刚落,便引来宾主一阵欢快的笑声。

    服务员过来把酒斟上,约翰端起酒杯,显得有些激动地说:“为我们之间真诚愉快的合作,干杯!”大家知道约翰指的是澳方为代表团安排参观牧场的事。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方为胡总书记一行安排参观了美利努羊育种公司下属的福克斯洛山庄。那里牧草青青,羊群如云,风车悠然转动,尽显一派美丽闲适的田园风光。胡总书记参观时兴趣颇浓,大家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宾主畅叙,互相祝酒,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陈文照主任站起来向约翰提议为他们之间的“一件小事”干杯。约翰先是一愣,继而爽朗地大笑。原来白天胡总书记与霍克总理举行会谈时,由于双方参加人员较多,而会议室略小。陈主任作为记录员,一时没有合适的座位。约翰发现后将陈主任安排在靠近胡总书记的后排位子坐下,使得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约翰喝了数杯茅台后,已脸色红润,渐入酒喝微醺的佳境。而满座皆是欢声笑语,茅台酒香在大厅里洋溢,散发出友谊的芬芳。

    国宝

    中学

    提起国宝,好多人会想到“大熊猫”或《清明上河图》,我说的国宝可不是什么珍稀动物或古玩字画,而是一种饮品。您可别小瞧她,她的名气可不小。既然是国宝嘛,当然是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而且是享誉全世界的。没错,我说的是我们国家的国酒——茅台。

    话说早在四十多年前(20世纪60年代),由于我驻外使馆工作人员的出色工作,我国的外交官给驻在国的首脑及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58年11月1日,我国与摩洛哥王国正式建交。当时,杨琪良先生任中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馆大使,江康先生在大使馆主管礼宾工作。在杨琪良和江康等人的努力下,我驻摩洛哥使馆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当时摩洛哥的国王哈桑二世及其家人与使馆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一位王储及随从到使馆做客,杨琪良大使热情地挽留他们在使馆就餐。依照惯例,外宾在中国使馆就餐,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摩洛哥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清淡的食物。在摩洛哥人的餐桌上,很难见到煎、炸类的食品,他们烹制菜肴多以焖、煮为主,做菜时喜欢用天然的花草做香料,从不使用味精等化学调味品。摩洛哥人喜欢喝茶,却很少饮酒。杨琪良大使当然知道摩洛哥人的习惯,但是,他要按照中国的礼节款待客人。餐前已经品了中国绿茶,就餐时还要让“客人”尝尝中国的茅台酒。杨琪良知道,虽说摩洛哥人不善饮酒,但并不讨厌酒,尤其是上等的好酒。服务人员打开一瓶茅台酒,顿时满屋浓香。杯中斟满酒后,杨琪良大使按照中国的习俗先饮为敬,“客人”却只是象征性地沾了沾了杯边儿。这位王储说,他不喜欢饮酒,尤其不喜欢饮白酒,因为白酒喝完了头晕。杨琪良大使让他放心,说茅台酒是中国最好的白酒,示意他“干杯”。那位王储盛情难却,品了一口茅台酒,这一品,便与茅台酒结了缘。

    一杯茅台酒下肚后,这位王储推托说“好了好了”,表示不再喝了。杨琪良大使看出他是在客套,就笑着说,中国有个习惯,喝酒要喝三杯才行。可是,第二杯喝完,客人就不让再给他倒酒了。杨琪良知道他担心“喝完了头晕”,就告诉他说,茅台酒的酿造历史有两千一百多年了,早在1915年就荣获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喝的就是茅台酒。那位王储非常崇拜毛泽东和周恩来,听了杨大使的介绍,点了点头。杨琪良端起酒瓶,又给“客人”斟上一杯,然后给自己的杯子斟满。杨大使端起酒杯,请“客人”共饮,那位王储端起酒杯,却迟迟不肯喝。杨琪良说:“茅台酒越陈越香,这酒是1952年酿造的,放心喝吧,茅台酒喝了不上头。”那位王储这才放心地喝下了第三杯,喝完开心地笑了,说“谢谢杨先生!谢谢茅台酒!”

    后来,其他王储或官员也多次光顾中国大使馆,而且有几位还学会了用汉语说“茅台”。当初那位怕“喝完了头晕”的王储还学会了说“茅台酒好”、“谢谢”。每逢喝茅台酒时,他都大声说:“茅台酒好!谢谢!”还边说边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

    一次,一位外宾用餐后,对杨琪良大使说要“打包”,弄得杨大使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要知道,20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上饭店就餐是相当奢侈的事,偶尔到饭店吃饭,饭菜也很少有剩余;即使有剩余,也没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习惯。原来,这位王储是想把那半瓶茅台酒带回去,说是让家里人也尝尝中国的茅台酒。

    按规定,外国代表团来访,一般随行人员在宾馆餐厅用餐时不上茅台酒,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回,某国代表团的随行人员就餐时,见餐桌上没有茅台酒,就用汉语说:“茅台!中国……茅台!”客人提出了要求,哪有不满足之理。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只能破例提供一瓶茅台酒。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时,宾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西哈努克亲王边讲话,边举杯,讲话完毕,喝了好几杯茅台酒。

    到了90年代,江康出任我国驻布隆迪和多哥的大使,茅台酒便成了大使馆向驻在国元首贺岁时馈赠的首选佳品。好多不会讲汉语的外国友人都学会了用汉语说“茅台”,他们还称赞茅台酒是中国的珍宝。

    “茅台酒是中国的国宝”,这话就在世界各地慢慢地传开了。

    非洲友人的茅台情结

    伍中正

    非洲津巴布韦津国民议会议长穆南加格瓦先生和津国防军司令奇温加中将与茅台酒有着特殊的情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穆南加格瓦先生和奇温加中将来到中国南京某高级军事学院学习军事。他们是在一个雨天来到这所学校的。那天的雨没有淋湿他们求知的梦。求知的日子,他们连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而又受人尊敬的人,同时希望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使自己脱胎换骨。

    在这里,他们不断地接受中国的军事知识,不断地关注津巴布韦人民联盟和民族联盟领导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同时,他们记住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茅台酒。从看到茅台酒的第一眼,他们就对这个名字有了好感。从喝下第一口茅台酒,他们就想到一些与酒联系在一起的温暖词汇。

    也是在这里,他们了解到了茅台酒风格独特的重要原因。学院的服务员告诉他们:在中国,在云贵高原,在遵义,在仁怀镇,茅台酒沿袭传统工艺,以优质高粱为原料,还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且用曲量多于原料。由于用曲多,发酵期长。因此,茅台酒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好酒!”他们饮下第一杯茅台酒,便脱口而出。

    茅台酒的香醇味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茅台酒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知道茅台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他们还知道,1915年,茅台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畅销世界各地。有一次,俩人一高兴,在没有打开茅台酒瓶盖前,奇温加还给茅台酒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火水”。意思是像火一样的水,喝了让人精神振奋。“好!叫‘火水’不为过”。穆南加格瓦觉得这名很贴切,很赞同。取好名字,奇温加打开瓶盖,茅台香溢。他们饮下的是一杯杯茅台的芬芳,饮下的是云贵高原的精华。

    在另外的一个雨天,他们喝着茅台酒。穆南加格瓦看了看南京不停下着的雨,知道离自己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一旦学习结束,他和奇温加就有可能喝不上茅台酒喝不上“火水”。奇温加也看出了穆南加格瓦的心事,便举起杯来,说,“穆南加格瓦,来,喝了它。以后,把‘火水’留在记忆中”。在这样的雨天,他们慢慢地饮着茅台酒。他们没有失望,依然珍藏茅台、珍藏“火水”的记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很快,在中国的军事学习结束。穆南加格瓦和奇温加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为争取津巴布韦的解放和自由英勇战斗。在战斗中,他们依然想起“火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等津独立了,再好好喝喝中国的“火水”。

    1980年津获得独立后,穆南加格瓦和奇温加分别在政府和军队中出任要职,穆南加格瓦当选为津国民议会议长,奇温加出任国防司令。他们把再次喝“火水”的愿望变为现实。中国驻津巴布韦的大使们没有忘记他们,知道他们对茅台酒对“火水”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所以常邀请他们来大使馆共饮茅台酒。大使馆一次次见证了他们的友谊,见证了茅台酒的过去,见证了他们的茅台情结。

    往往,大使馆准备了丰富的饭菜。餐桌上摆放的就是茅台酒。穆南加格瓦议长、奇温加中将和大使们坐在餐桌周围。明亮的玻璃杯中,是酒色晶莹的茅台,是茅台醇厚的酱香。闻到这种香味,穆南加格瓦和奇温加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在中国的美好岁月,回忆那所军事学院,回忆那个名字,还不时风趣地说:喝了“火水”会给人以活力,让人更勇敢,更有激情!

    是的,茅台酒就有这样的魅力,就有这样的神奇,它能超越时间,超越国界。

    穆南加格瓦和奇温加也常邀请中国大使去家里做客。只要大使们走进他们各自的家,在琳琅满目的摆设中,显要位置就是中国的茅台酒。每逢这样的时候,他们总是用手指着茅台酒,然后声音洪亮地说,“要喝,就喝它!”

    在大使们的眼里,非洲友人的茅台情结是那样深厚,那种情结风吹不散,雨淋不湿,弥久愈深。

    总理借酒斥挑衅

    胡炎

    周恩来是人们敬仰的好总理。

    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总会牵出人们对总理的追思之情。他的人格与操守,他的勤勉与睿智,给这个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有人这样评价他:“周总理的英名同我们民族的命运紧紧相系,他的一生为着民族的兴旺,鞠躬尽瘁,英勇斗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每一个胜利,都浸透着他的血和劳苦。在创建新中国、巩固和发展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创建社会主义战线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国际事务中,总理以博大的胸怀加强我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团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是啊,这样一位无私无畏的革命家,一位伟大的创业者,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多灾多难而又坚强不屈的祖国,怎不让青史铭记、后世感怀呢?就连美国记者白修德也由衷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完人。”

    周总理一生克己奉公,举世皆知,而他的善饮也是出了名的。总理于酒独宠茅台,尽管量大却很节制,很多时候,他是把饮酒作为另一种斗争和工作的方式,自然,他也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佳话:比如重庆谈判时,总理替毛主席饮酒、敬酒,以一当十,堪称海量,其实,总理如此一是考虑主席不胜酒力,更重要的是防止有人在酒里放毒,以己之险避主席之危;再比如总理与暴烈将军许世友斗酒,结果令许世友站立不稳,心服口服,从此再不强人所难,酒风文明不少,对自己也有了节制……

    周总理主抓外交工作长达二十余年,对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很多外交场合上,总理更是借酒作出了精彩的文章。

    1956年冬,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在招待会上,周总理举着酒杯和宾客一一干杯,那酒杯里斟满了醇香馥郁的茅台酒。很多人都怕总理喝醉了,但总理一直意气风发。突然,一名当地记者很不友好地问道:

    “请问总理阁下,在当前的形势下,你们如何对待福摩萨问题?”

    周总理的神色严肃起来,他郑重地说:

    “这位朋友,我首先纠正你一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台湾永远是中国的台湾,不叫福摩萨。”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福摩萨的独立性……”那名记者仍不肯罢休,语气里含着十足的挑衅。

    周总理直视着他,义正词严地大声说道:

    “连蒋介石也称它台湾,你为什么称它福摩萨?你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那名记者慑于总理的威严,没趣地走开了。总理缓和了表情,继续与客人们谈笑风声地交流起来。

    大家都有些吃惊,因为总理一向温文尔雅,很少高声说话。但是,在触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总理绝不含糊。在此之前的1954年12月1日,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美国帮助台湾当局协防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国有“依共同协议之决定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48天后,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发起江山岛战役,迅速攻占该岛。艾森豪威尔马上于1月24日向美国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宣称:“如果台湾和澎湖列岛落入不友好者的手里”,那就会“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锁链中造成一个缺口”,“中共对大陈群岛的炮击是共产党征服台湾的序幕,美国必须对此采取行动”。美国国会众参两院迅速于1月25日和1月28日分别通过“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美军随即先后出动6个航空母舰群、400余架飞机全面封锁浙东海域,掌握了大陈岛──台湾──冲绳三角地带的制空权,控制了台湾对大陈岛屿的运输线。此后,美国及西方反华势力又借奥运会等多种渠道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狼子野心,周总理立场坚定,毫不妥协,他的声音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正义的宣誓,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声音。

    招待会结束后,有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委婉地问道:

    “总理,今天你喝了那么多茅台酒,身体能不能吃得消?”

    周总理面带红晕,淡然一笑,说:

    “没问题。你们是不是以为我喝醉了?其实今天我是借题发挥,把中国人民的声音传出去。我喝了那么多杯茅台,讲话声音大一点,人们不会计较的。”

    同志们这才恍然大悟,愉快地笑了起来。

    时隔半个世纪,总理与茅台的佳话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从中,我们领略了总理的果敢与智慧,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岸与尊严。

    茅台搭建友谊桥

    曾茂辉

    一部中国酒的衍生史,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一部茅台酒的发展史,可以感受到这一文化所承载的生命力的强大,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酒的故乡。1995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关登明设宴邀请菲律宾驻华大使翁先生。两人相识多年,每次见面礼毕,菲律宾驻华大使翁先生总会很轻松地来一句:“何日一起喝两杯茅台酒啊?”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关登明即心领神会,两人接着对视哈哈一笑,一切谈话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这次关登明大使设宴邀请翁大使也不例外,专门用了国酒茅台,两人见面落座后,首先从茅台酒谈起。翁大使拿起桌上很精致的酒杯,高兴地说道:“这次可要好好和关大使喝几杯,用中国话说就是不醉不归,一醉方休啊。

    ”关登明大使笑笑说:“看来翁大使近日喝茅台又有新记录?”翁大使笑笑说:“近些日子在中国喝茅台酒的纪录确实又有新突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上次我们见面是13杯,后来增加到了18杯。”他说的这种杯子是装20余杯即是一瓶茅台酒的大杯。关登明大使说:“翁大使海量!”翁大使一时没有明白关登明大使的意思愣了。关登明大使解释说:“海量在中国就是形容特别能喝酒的意思,拿喝酒的量来和大海做比喻。”翁先生哈哈大笑道:“中国的茅台酒有魅力,语言也很有魅力,海量,又学了一个中国特色词。”接着他解释说,他喝酒的进步是在中国长期锻炼的结果,在北京常跟朋友们一起喝茅台,确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通过茅台,他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从1975年6月9日中菲两国建交,到1995年10月刚好20周年。宴会上双方很愉快地回顾了建交20年来友好关系取得的进步,以及建交后面临的一些问题。

    席间一位平时并不沾酒的菲方女外交官端起桌上放的茅台酒,轻轻地放到鼻子边闻了闻,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去,她吃惊地说:“好香的中国茅台,这样浓香的酒度数高不高啊?”翁大使笑笑说:“你也想来一杯吗?”接着他说:“我在中国学了一套测试酒的好方法,今天就当面和大家试试。”说着他叫服务员拿来一个烟灰缸。服务员拿来烟灰缸后,翁大使打开茅台酒,轻轻地往烟灰缸里倒了一些,然后不慌不忙拿起桌子上放着的打火机把酒点燃。只见烟灰缸内刚刚倒进去的酒燃烧起了蓝色的火焰。女外交官惊奇地做了一个竖肩的姿势问道:“这么高的度数,都能点着火了,你们喝下去能受得了吗?”翁大使说:“凡从事促进发展中菲友谊都需要有茅台这般火一样的热情!”一句话话逗得在坐的大家哈哈笑了起来。翁大使接着说,菲方领导人都很喜欢茅台,他们通过茅台了解中国。无酒不成席,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关登明大使说:“翁大使不仅酒量见长,对于中国知识也见长,快成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了。”翁大使笑了。那次翁大使一共喝了23杯酒,又创下了喝茅台的新纪录。临别他说:“茅台是好酒,茅台传友情,我真诚地希望和祝福,茅台帮助中国走向世界!”

    茅台不了情??

    赵清川

    千百年来,茅台,不仅仅以其风格最为完美的酱香之型、晶透之体、馨香馥郁、持久留香的外在之形、口味幽雅细腻和酒体丰满醇厚的内在之美,成为了中国酒类中的佼佼者,更以其神秘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乃至庶民百姓的深切钟爱。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茅台,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而建国以来,在无数次重大的外事活动中,茅台酒更是被当作国礼,宴请并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喝茅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新中国赋予国酒茅台的另一项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

    关于国酒茅台新时期新的历史内涵,还有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更能真实地说明世界各国人民对国酒茅台悠悠的不了之情。

    1987年夏,中国驻约旦使馆临时代办时延春接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约旦办事处主任的电话,说巴解组织执委会委员阿布·杰哈德正在约旦,想于当晚到中国大使馆与之见面。时延春当即表示欢迎,并邀请阿布·杰哈德等人共进晚餐。

    那天晚上,宴会用酒专门用了中国的国酒茅台。大家边喝茅台边吃饭边谈。几杯茅台下肚,大家兴致很高,阿布·杰哈德介绍了中东形势、巴勒斯坦问题的最新发展和巴解组织的一些考虑。他热情赞扬巴解组织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诚恳感谢中国人民对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支持。说着说着,他端起一杯茅台一饮而尽,并详细叙说了他多次访华的情景。

    原来早在1964年,阿布·杰哈德与阿拉法特主席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会见了他们,当时宴请他们的用酒就是茅台。那是他在北京第一次喝到茅台酒,并对这世间美味一见钟情,赞不绝口。周总理见阿布·杰哈德对茅台如此钟爱,在他们访问结束回国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赠送他们5件茅台酒。当时的中国,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最困难的时期,茅台酒之稀缺可想而知,而总理的慷慨和善解人意令阿布·杰哈德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胸怀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随后两国的国际交往中阿布·杰哈德做出了许多艰苦卓绝的贡献,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如一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周恩来总理更是多次提醒阿拉法特主席和阿布·杰哈德他们要注意斗争策略。在这次酒会上,阿布·杰哈德说,那是他在北京第一次喝到茅台酒,后来他在北京和中国驻外使馆经常见到中国朋友,也常常为此喝到茅台酒。和中国朋友品美酒、叙友情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1987年是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非常重要的一年,阿布·杰哈德作为巴解组织负责军事工作的领导人,工作非常忙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中国茅台和中国朋友,他曾在电话中告诉时延春,希望下次见面时,大家一起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胜利而喝茅台。时延春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阿布·杰哈德的请求。

    1987年底,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爆发了大规模人民武装起义,阿布·杰哈德是这次起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他和巴勒斯坦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巴勒斯坦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实现了领土的完整和国家人民的独立自由,但是,也因此给阿布·杰哈德本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1988年4月16日,在经过多次密谋之后,以色列政府终于在巴勒斯坦本土残忍地杀害了他们的政治对手阿布·杰哈德,为他们再次占领巴勒斯坦除去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对手。

    阿布·杰哈德被害的噩耗传到中国,许多和阿布·杰哈德有过接触的中国领导人纷纷表示愤慨和惋惜,时延春更是对此事扼腕叹息,在盛赞阿布·杰哈德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极大贡献的同时,更为不能再和阿布·杰哈德一起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胜利而痛喝茅台感到由衷的遗憾。

    末代皇帝与外宾共饮茅台

    欧阳卓智

    国庆。国宴。

    金秋十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庄严威仪,辉煌壮丽。宴会大厅宾客融融,欢声笑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国务院在这里特别设宴,宴请外国贵宾和多方友人,喜祝国庆。

    就在这时,大厅门前,工作人员引领着一位瘦高个子,带副眼镜,衣着朴素的客人走了进来,四周立刻一阵骚动,人们好奇地向他行注目礼并窃窃私语。

    快看快看,这就是皇帝!

    啊?皇帝?是大清皇帝溥仪?

    的确是大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可是这个人身上哪儿有一点人们印象中至高无上、至尊至贵、黄袍顶戴的大清皇帝的影子啊?

    而此刻,溥仪也从人们的眼光和表情中感觉到一种不寻常的东西,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就在昨天,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通知他说,国务院请他参加今年国庆节的国宴,要他准备启程。他一下有点发懵,真不敢相信。

    这样的礼遇,难道他真的是三生有幸?

    多少年了啊,他就是一直在不敢相信中度过的。

    从三岁被抱进皇宫,登极继位,过着“唯我独尊”的帝王生活,造就了他“与凡人殊”的“天性”。以为这个天下永远都是大清帝国的。熟料先有辛亥革命搅了他的局,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驱逐出紫禁城;后来到天津原是为了出国,却又在各派遗老、各种主意之间摇摆了七年;接下来又潜往东北,受日本人指使,要复辟帝制,上演了一出名扬海外的傀儡戏。那时,他把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看得强大无比,不可动摇。大清帝国、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的中华民国都够不上。当日本战败,他不敢相信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他成了战犯,以为自己即刻就死……

    而今,当他来到别离了三十多年的故乡——祖国的首都北京,迈进人民大会堂,他更不敢相信,以为自己正在做着白日大梦。然而,千真万确,曾经朝思暮想的,只经十个月就完成了的巨大工程——人民大会堂,他是亲眼看见了并且已经坐在这里了。和他同桌的是几位外宾,外宾非常热烈和好奇,为见到了曾经的皇帝、说一口流利英文的皇帝而欢欣,同时疑惑重重,问这问那。溥仪不由得想起自己少年时期的老师庄士敦,也想起他在抚顺时,经常有外国记者访问他并给他写信,最近还有个法国的斯梯林·温德尔写过一篇《监牢里的中国皇帝》,述说他孩童时期穿着珍贵的衣裳,现在却穿着破旧的棉衣……还寄了一张报道他悲惨命运的照片要他签字。可惜寄得太晚了,“皇帝”已经通过学习劳动和感同身受,对新中国的政府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拒绝在此照片上签字。现在,面对外国人不停地询问和打探他有点激动,他曾经的绝望、曾经的猜疑、曾经的对抗和现在的觉悟,岂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他笑道,你们别急,我正在写我的书,一切都会昭然于世的。

    正在这时,服务员陆续给每桌送上来酒水饮料和菜肴,溥仪连忙以东道主的身份,微笑着站起来对同桌的外宾说,来来来,我给你们介绍中国最好的WINE!他拿起一瓶中国茅台,外宾一时有些露怯,白酒?辣吗?苦吗?你从前在皇宫里喝过?

    溥仪哈哈笑起来,说,当然喝过。这酒产在中国的贵州,年年给皇宫进贡。虽然是烈性酒,但是味道醇香。这是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呢,盛名于世。

    汉武帝?外宾来了劲,面前活生生立着个清朝皇帝,又有汉朝皇帝喝酒的故事可听,都兴高采烈地竖起了耳朵。少年时就擅长恶作剧的溥仪,这时卖了个关子,只道,先喝先喝,喝完了听我下回分解。

    外宾喜形于色,一一举杯,一仰脖子,一口干。

    好喝吗?

    啊——好!清凉,爽口。

    还有呢?

    有劲,有劲道啊!这就是那个在1915年荣获万国博览会金奖的酒吗?

    溥仪又笑了,对外宾说,闻闻酒杯,你们闻闻,空杯都留香啊。这是我们国之瑰宝,继承了古代酿造工艺的精华,埋在地窖好些年头才起出来的珍品啊!

    好好!外宾兴奋起来,连连和溥仪碰杯。

    溥仪喝到兴头,眼睛湿润了。他环顾四周的人们,想起他已经参观了的新中国的建设,真是日新月异。陡然感到了他和他的皇族从前“走马放鹰,提笼逛街”游手好闲的生活的没有意义,要做一个正常人,过正常人生活的愿望是这样强烈地占据了他的心。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的力量油然而升。

    服务员又一次在他的酒杯里斟满茅台,他举起酒杯,对外宾说,来,干杯!为我的祖国,为国庆干杯!

    大家纷纷举杯,异口同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干杯!

    欢迎你——索尔兹伯里

    岳勇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在他漫长的记者和创作生涯中,曾为反映现代战争而付出巨大精力,他的许多报道和作品早已誉满美国,蜚声世界文坛。1938年,他在美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被译成中文即《西行漫记》。就是这本书,使整整一代中国人首次读到了长征的英雄事迹。

    为了写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1984年,已是76岁高龄且患有心脏病的索尔兹伯里专程来到中国,在他72岁的妻子夏洛特的陪伴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他以红军般的勇敢和坚毅,不顾年迈有病,怀揣心脏起博器,带着打字机,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终于从江西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访。沿途他考察体验了自然界的复杂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向老红军、老船工、老牧民们了解历史和现状,了解民俗风情,遍觅革命遗迹,博采轶闻轶事。

    就是在这次“长征”的过程中,索尔兹伯里听到了一个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故事说的是1935年3月,红军攻占茅台。为了保护闻名遐迩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为了欢迎红军的到来,当地很多群众都捧出了自家的茅台酒。茅台酒好,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然而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茅台酒恢复疲劳的功能和治病疗伤作用更是终生难忘。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告诉索尔兹伯里:“1935年3月,我们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由于长途劳累和暂时甩掉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轻松一下。当时听说当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兴。有的用酒揉揉手脚,擦擦脸,擦过之后,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浑身感到痛快。同志们喝了酒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就连周恩来后来也说:“红军长征胜利了,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

    索尔兹伯里被这段红军与茅台酒的佳话深深感动了,当即决定和妻子一起去茅台看一看。但是他们来到茅台后,见到这个世界名酒的生产地却是如此的偏僻与简陋,不由大失所望,尤其是在向茅台酒厂提出参观采访要求时,竟被婉言谢绝,更是让他们的心都凉了。是的,他们从江西出发,一路上中国人民对他们是何等友好,唯独在茅台受到了冷遇。

    后来索尔兹伯里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长征途中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进茅台酒厂,他们不让我进,不知为什么?”

    当时茅台酒厂的当家人邹开良看了这段报道后感到十分内疚,只有他才明白,不是他不想让索尔兹伯里进厂参观采访,只是当时茅台酒厂的生产设备、厂区环境等都还十分简陋,可以说还只是手工作坊式的原始操作,中央曾作过指示:茅台酒厂不具备开放的条件,不允许外国人参观。痛定思痛,这件事对邹开良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他号召全厂职工奋发图强,一定要将茅台酒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现代化,到那时就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理直气壮地欢迎远方朋友。

    在茅台人的艰苦努力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茅台酒厂崛起了一排排漂亮的厂房,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科研大楼,还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图书馆、酒文化博物馆、造价400多万元的体育馆、地面卫星接收站……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的科研、管理设备的普遍使用,茅台酒厂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索尔兹伯里却再也没有机会来看一看了——1992年,他病倒了,患了中风症,1993年在美国溘然长逝。

    但茅台人却从心眼里感谢索尔兹伯里,正是索尔兹伯里那次没有成行的参观,激起了茅台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的昂扬斗志,才使得今天我们的茅台酒厂敢于敞开怀抱,迎接任何一位远方的朋友。

    厚礼

    黄守东

    1955年我国和阿富汗顺利建交,但是在大使觐见阿富汗国王递交国书之时,却碰到了一件说来不大却又无法饶开的障碍。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能够翻译阿富汗官方语言普什图语的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眼看呈递国书的日期将近,翻译杨冠群急得直上火——话说不到一起双方如何勾通呢?

    杨冠群那时也就二十多岁,又初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不过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宫廷大臣马茂德。

    当时阿富汗是查希尔国王掌握国家实权,马茂德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国王信任和器重的大臣,在阿富汉可谓德高望重。马茂德对中国很友好,在建交事宜中和中国大使来往较多,加上他又是个幽默的人,所以和大家也比较熟悉了,只是杨冠群只是个普通随员兼翻译,年纪轻轻,所以杨没想到马茂德会注意到自己,于是他赶忙向马茂德说明遇到的困难。

    马茂德一听的确是个问题,他想了想,说查希尔国王虽然不懂英语,但早年在法国学习过,可以说法语,中国大使馆中如果有懂法语的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中国大使馆中偏偏没有懂法语的。

    这下连马茂德也为难了,他打量着杨冠群问:“你都会说哪国话?”

    “除了英语,就会说是汉语了……”杨冠群有点惭愧。

    马茂德想了想,却突然一拍巴掌说有办法了。杨完群眼睛一亮,忙问什么办法,马茂德说:“翻译有了,但得保密!”

    “太谢谢您了!”杨冠群高兴得好想跳起来。

    谁知马茂德却又话锋一转:“不过我可有个条件,忙不是白帮的……”

    杨冠群忙问什么条件,马茂德狡黠一笑:“当然是要厚礼了!”

    “您想要什么?”杨冠群有点紧张了。

    马茂德眨眨眼:“先不告诉你!”

    转眼呈递国书的日子到了。马茂德陪着中国大使一行去见国王。已经快到国王面前了,仍不见翻译的人影,杨冠群暗自着急直看马茂德。马茂德却只当看不见,直管稳稳走他的。

    到了这时杨茂群又不好多问,只好也硬着头皮走上前,把大使的话翻译成英语。

    杨完群刚把汉语翻译成英语,马茂德就用查希尔语向查希尔国王翻译起来。

    马茂德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杨冠群虽然早就知道马茂德英语不错,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堂堂的宫廷大臣会屈尊为中国大使当起了翻译。

    紧接着,马茂德又用英语把国王的话翻译过来,末尾还加了一句:“小伙子别犯傻啊!”

    有些发愣的杨冠群这才反应过来,他赶忙集中精力翻译起来。

    在两人的配合下,呈递国书顺利地完成了。中国大使握住马茂德的手,衷心感谢他屈尊翻译。马茂德幽默地说:“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人,我愿意为你们当翻译,不要工资!”可是一转身,他却又对杨冠群眨眨眼,悄声说,“别忘了兑现你的承诺哦!”

    杨冠群对马茂德又感激又敬佩,还很喜欢,所以也就自然而然没了紧张,只是问马茂德到底要什么礼物,马茂德示意杨冠群凑过耳朵,然后悄声说:“请我喝酒,喝中国茅台!”

    杨冠群又没想到,马茂群的“条件”原来是这个。

    马茂德跟中国使馆来往较多,大使几次请他吃饭,但茅台只喝了一次,看来这位矮胖可爱又善饮的小老头“没喝够!”

    几天后,中国大使馆宴请马茂德,喝的正是中国茅台。那天马茂德喝多了,但他非常开心,说喝过茅台,一辈子嘴里都是香的——想想就香!

    一月之后,马茂德生日快到了,杨冠群受大使委托去看望马茂德。马茂德在家中热情接待了杨冠群,见杨冠群带着纸箱,他不禁问:“给我带的什么好吃的这么香?”待到杨冠群打开纸箱,现出了四瓶茅台后,马茂德立时惊喜兴奋地叫起来:

    “啊,茅台——太好了,你的礼物太贵重了!”说着他就象得了宝贝,双手捧起一瓶酒闻了又闻,边闻边说“太好了,太感谢了,不过也太多了!”

    杨冠群逗他:“那嫌多我就拿走一半!”说着做势去拿。

    马茂德却象个贪婪的孩子,赶忙两手搂住四瓶茅台说:“多也不嫌多,中国茅台,多多益善,有多少收多少!”

    笑声不断,酒香四溢,就象中阿友谊,醇厚绵长。

    和非洲朋友聊茅台

    赵凤才

    远在非洲的利比亚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尤其是中国无私地为利比亚在蒙罗维亚援建了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之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这一宏伟的工程,他们见到中国人就伸出大拇指说,好!有的还像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那样,抱住中国人亲吻。

    有一天,一位名叫巴卢的非洲朋友,见到中国大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非要请他到咖啡馆坐一坐,喝杯咖啡不可。见他如此热情,这名大使工作人员也不好拒绝。

    两人喝着,聊着。巴卢虽然汉语说得不是太好,但对中国的事情还真知道不少。他们从中国的四大发明、瓷器、茶叶、丝绸,一直聊到了茅台酒。巴卢说,我知道中国的茅台酒,哥哥带回来的,我和我们全家亲戚朋友还都喝过,好酒,实在是好酒。

    你哥哥去过我们中国?中国大使馆的这位工作人员感到疑惑,就问起其中的缘故。于是巴卢讲了他的哥哥与中国人和茅台酒结缘的故事。

    我的哥哥名叫拉比,原来是利比亚常驻联合国的副代表,与中国在联合国担任副秘书长职务的唐明照先生结识。唐先生常常与我哥一起聊天、吃饭。每次吃饭唐先生都用茅台酒招待我哥。我哥每次都觉得这酒醇香无比,就问起了这酒出自何方。

    唐先生说,咱俩喝的这酒可不是一般的酒,这是中国的国酒,也是世界名酒,名叫茅台。我哥说,茅台?世界名酒?唐先生说,对呀!你知道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吧,在那次大会上同获金奖的,除了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和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还有我们中国的茅台。我哥说,茅台酒这么早就登上世界三大名酒宝座了。我真是孤陋寡闻,这么有名的酒我都不知道。

    唐先生问我哥,你知道茅台是什么意思吗?我哥说,酒啊。唐先生笑说,我问的是原来的意思。我哥摇头。唐先生说,茅台是一个地名,是中国贵州高原西北部赤水河畔的一个小镇。酒就是从这里酿造出来的。我哥说,这么一个小镇就出产这么高级的酒,了不起。唐先生说,别看镇子小,却自古就有名气,尤其是茅台酒成为朝廷贡品之后,名气就更大了,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酒的故乡。

    茅台酒属于酱香型,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余香持久,回味悠长。我哥想知道这酒是用什么原料怎么造出来的。唐先生说,酒是以纯高粮为原料,用小麦制曲,酿制要经过两次加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我哥拉比很惊讶,这么长时间呀!怪不得这酒这么好喝。

    唐副秘书长说,茅台酒应该说是真正的陈年佳酿,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国礼酒。你知道毛泽东主席吧?毛主席第一次赴苏联访问,送给斯大林的礼品之一就是茅台酒。用茅台酒招待外宾已成我国的惯例。所以茅台酒的知名度很高,年产量上千吨,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哥拉比又感到很惊讶,哇,这么多!

    巴卢喝了口咖啡继续说,我哥哥拉比回国时带礼物拜访了唐明照先生,唐先生用5瓶茅台酒作为回赠。我的哥哥接过酒来如获至宝,连连道谢。哥哥将酒带回了国,留下了一瓶作为收藏纪念,其余都给亲戚朋友喝了。品尝了中国的茅台酒之后,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说没想到远在非洲也能喝到世界上最好的酒,享受到了中国贵宾的待遇,真是口福份不浅啊。

    大使的茅台情

    魏丛枫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招待酒会上,周总理和尼克松各持一杯茅台酒,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尼克松对茅台酒称赞有加,爱不释口,从来只喝西方酒的他一杯一杯的豪饮,更使中美友谊锦上添花。这一幕通过电视被韩国青年权丙铉看到了。权丙铉喜欢品酒,对酒有独特的喜爱。通过屏幕,权丙铉被茅台酒的晶莹剔透、绵软悠长深深地吸引了,他仿佛嗅到茅台酒的醇香。从此,权丙铉就有了一个梦,渴望韩国有一天能同中国建交,自己有一天能喝上真正的茅台酒。但是当时韩国和中国还没有建交,权丙铉只能把这个梦深深地埋在心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权丙铉出任韩国驻缅甸大使,他对中国、对茅台酒的向往更加强烈。在缅甸期间,他积极参加和促成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结交中国朋友,并在韩国高层宣传中国,使中韩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他与中国驻缅甸大使程瑞声相识、相知,并成为好朋友。两人对中韩能进一步发展关系都有着深深的渴望,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问题,寻求出路。

    无意间,权丙铉透露出对茅台酒的多年来的眷恋和向往,程大使立即把使馆内的茅台酒赠送给了权丙铉,权丙铉第一次喝到了真正的茅台酒,他不仅被茅台酒的醇香所折服,更为程大使真诚的友谊所折服,为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他深深地为韩国没有同中国建交而遗憾。

    回国后,权丙铉积极斡旋韩国同中国建交事宜。经过权丙铉等韩国有志之士以及中国的努力,1992年,中韩建交谈判在北京开始举行,权丙铉被任命为韩方首席代表。当接到任命的时候,权丙铉内心无比激动。自己终于可以第一次踏上这片充满真诚和神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了,这里有他的老朋友,更有他不忍割舍的茅台酒。他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因为他认识到,为了保证韩中两国的共同繁荣与合作,建交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要保密,连妻子和亲朋好友都不能告诉。

    他匆匆忙忙回了家,告诉妻子要下乡看望身体欠佳的父母,拿了几件衣服就出了家门,转道去了北京。那之后个把月没能回家。

    在谈判期间,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探讨了有关问题并很快达成了协议。签字结束后,权丙铉邀中方代表参加了晚宴。那天他特意准备了茅台酒。席间,他指着茅台酒对中方代表说:“茅台酒可以说是见证了我与中国的友谊,见证了中韩建交的历史。”满头银发的他不顾工作人员的提醒,频频与中国代表碰杯,为中韩建交祝贺,为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祝福,连饮几大杯仍是神采奕奕,丝毫不显醉意,连呼:“今天我太高兴,太痛快了。”

    中韩建交后,驻韩大使张庭延在一次宴请权丙铉时,边喝茅台酒边聊天,权丙铉谈起了中韩建交时的情况,内心仍是激动不已。这一天,两位大使相谈甚欢,喝了不少茅台。

    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韩国第15任总统。权丙铉被任命为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当年5月他到北京履新,在京任职两年多。他与中国各部门交际甚广,在外交团中十分活跃,为加强韩中友好做了大量工作。每次宴请时,权丙铉都用茅台酒招待客人,他说:“用茅台酒招待中国朋友,才感觉到中韩真的是亲如一家人。”

    权丙铉离任时,张庭延送了他几瓶茅台酒,他十分高兴,说虽然自已年纪渐高,酒量有所控制,但一看到茅台,就会想起中国,想起中国的朋友。

    随后,权丙铉担任韩中未来森林中心的负责人。近年来,这一组织先后组织了许多韩国大学生前往中国西部地区植树,以保护环境,防止沙尘暴的发生。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说,他将继续为韩中友好奉献自己的精力。

    权丙铉现在仍爱喝几杯茅台酒佐餐,他常常端着酒杯凝神沉思。他是在回味茅台酒的绵长,更是在回味酒里中韩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

    一个特殊的生日宴会

    秦德龙

    罗穆阿多·翁的心情很灿烂,脸上照满了春光。晚上,他将成为中国大使馆的座上宾。罗穆阿多·翁即将卸任菲律宾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前往俄罗斯出任大使。在这繁忙的时刻,能接到中国大使馆的邀请,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夜晚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华灯似锦,景色迷人。翁司长身着菲律宾国服“巴隆”,带着漂亮的女友,来到了中国大使馆。

    “欢迎,欢迎!”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向翁司长致意。步入宴会厅,翁司长看到了一个生日大蛋糕。鲜艳欲滴的生日蛋糕上,有几个喜洋洋的奶油字体:“祝您生日快乐!”

    翁司长欣喜不已。哦,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翁司长感动极了,他怎么都没想到中国朋友为他过生日。翁司长当即按中国礼仪,拱手致谢:“谢谢,谢谢中国朋友!从来就没人给我过生日,真的没想到会在这里与朋友们共享生日的快乐!”

    在轻柔婉妙的音乐中,生日宴会开始了。儒雅的中国大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一祝翁司长生日快乐,二祝翁司长远赴俄罗斯任职,三祝中菲友谊万古长青。在祝酒词中,中国大使盛赞翁司长为发展中菲友谊做出的贡献,并提议:“为中菲友谊干杯!”

    翁司长举着酒杯,心花怒放:“嘿,这是飞天牌的茅台酒啊!”

    是的,翁司长说得没错。为了宴请翁司长,中国大使特意摆上了国酒茅台,而且是那种驰名世界的飞天牌茅台。

    酒不醉人人自醉。翁司长喝了茅台酒,眼神发亮,目光如炬。身旁的女友提醒他,美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啊。

    翁司长一拍胸脯:“放心,我心中有数!”又催促服务员说:“上酒上酒,快点倒酒啊!”

    中国大使在一旁笑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美酒助兴更精神!”大使从服务员手中拿过酒瓶,亲自为翁司长斟酒。一边斟酒,一边叙说着茅台酒的典故。“茅台酒产于中国贵州北部赤水河畔的的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水质、特殊的土壤和亚热带气候,成为酿造茅台酒的天然屏障。茅台酒的原料是红缨高粱,加之独特的酿造工艺,使茅台酒成为不可克隆的酒中极品。换言之,茅台酒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

    翁司长击节赞叹:“啊,这就是中国人说的‘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吧!”

    中国大使笑道:“正是这样。茅台酒之所以美,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国酒,是因为有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之美!”

    朋友间如此精妙的对话,将宴会推向了高潮。

    翁司长兴高采烈,喝了一杯又一杯,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客人身份。席间,两国朋友谈酒论道,欢畅无比。谈酒,自然是畅谈美酒茅台的种种佳话;论道则是为加深中菲友谊共献良策。可谓美酒飘香,锦上添花。

    中菲两国朋友频频举杯,共同回顾了1975年6月9日建交以来,两国人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牢固友谊。他们共同谈到了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奠定基础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和非总统费迪南德·埃·马尼拉科斯,称赞他们是中菲两国和平与友谊的引路人。

    宴会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进入了尾声。翁司长兴奋地说:“今天,我太高兴了,喝了17杯茅台酒!”

    中国大使说:“刚好,今年是1992年,中菲建交17年了!一年一杯茅台酒,中菲友谊更长久!”

    翁司长笑逐颜开:“大使先生说得好极了!尊敬的大使先生,我还要告诉您,7是菲律宾人最喜欢的数字!我喝了17杯茅台酒,真心祝愿在座的朋友们,为中菲两国的友谊、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中国大使带头鼓掌喝彩:“您说得太好了,翁司长!”

    翁司长意犹未尽地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谁都想多坐一会儿嘛。尊敬的大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我一次能喝22杯茅台酒呢!我为中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啊!”

    宴会厅里溢满了欢乐的笑声。中国大使意味深长地笑道:“好啊,翁司长,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请您来喝茅台酒!以酒为媒,中菲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了起来,响彻了马尼拉的夜空。

    护身符

    相裕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驻越南大使李家忠把我们的国酒茅台酒带到了越南。李家忠大使经常利用一些外交场合宣传我们的茅台酒。有时,在一些非外交史节中,只要有外国朋友在场,李家忠大使也都积极地为茅台酒做宣传。

    有一年春节团拜会上,李家忠大使拿出茅台酒,招待越南朋友。

    当天,参加团拜会的越共中央首席代表,是越南对外部的常务副部长范文章。他非常喜欢喝中国的茅台酒。但是,当天的酒宴开始时,李家忠大使并没有急着告诉范文章副部长当天喝的是什么酒。然而,当酒瓶打开以后,顿时满屋飘香,范文章副部长闻到香飘四溢的酒香时,夸赞说:“好香的美酒呀!”

    这时候,李家忠大使才不失时机地介绍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茅台酒。”并说,古人云,此酒“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

    范文章副部长多年从事外交工作,尽管他称得上是半个中国通,可他对中国的古诗词,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李家忠大使给他打个比方,这样说吧,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喝这茅台酒,住在我们隔壁的罗马尼亚大使馆里,没准就有人闻到这酒香而醉倒了,不信,我们可以派人到隔壁去看看。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酒宴结束后,范文章副部长还念念不忘酒桌上李家忠大使赞美茅台酒的古人词句,他让随从人员找来中国的文房四宝,请李家忠大使把刚才提到的那两句“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诗给他写在纸上。

    李家忠大使连连摆手,说:“这可不行,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我本人不擅长书法,岂敢在范部长面前泼墨涂鸭。”

    越共中央的范文章副部长,说:“李大使不必客气,我早就听说李大使的书法不一般,今天,恰好又聆听到李大使赞美中国茅台酒的古诗句,我十分喜欢,就请李大使赏个面子吧。”说话间,越共中央的范文章副部长主动帮李家忠大使理起纸来。

    李家忠大使一看,客人真想讨他的书法,也不好打了客人的面子,于是,说一句:“那我就献丑了!”随之,以对联的形式,挥毫写下了“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赠送给越共中央的范文章副部长。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岂料,半年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到越南访问时,正是因为李家忠大使所写的那两句古诗,差点引起一起外交事件来。

    当天,唐家璇副部长到越南后,专门邀请了越南对外部的范文章副部长及其夫人共进晚餐,

    酒会期间,越共中央的范文章副部长,携夫人到唐家璇副部长跟前敬酒时,大家正沉浸在欢乐、喜庆的的气氛中,范文章的太太突然跟唐家璇副部长说:“唐部长,借次机会,我想给你们中国大使馆提个意见!”

    唐家璇部长一听越共中央副部长的太太要给我们大使馆提意见,一时间,显得十分慎重!唐部长面带笑容地说:“好哇!”

    范文章的太太说:“你们大使馆里不要经常喝茅台酒,我们家的先生经常是闻到你们的茅台酒味,就醉倒了!”

    唐部长端着酒杯,明知道这不是什么外交史节中的原则问题,但他,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好在旁边的越共中央副部长范文章马上过来圆场,说:“唐部长,太太说的是我家中挂的一幅对联,即‘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

    唐部长当场笑了,说:“噢,范太太说得是我们中国的茅台飘香呀!”但,唐家璇副部长并不知道越共中央的那位范文章副部长是拿我们赞美“茅台酒”的那两句古诗来当“护身府”。

    原来,越共中央的这位范文章副部长,特别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我们中国的茅台酒。可他的太太偏偏闻不得酒味。然而,范文章副长自从得到我们李家忠大使写给他的那两句“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之后,如同得到了“护身符”,每次饮酒进家,他总是骗他的太太说:“我又闻到中国的茅台酒香了!”,以此哄骗他的太太。

    满怀诗情话茅台

    晓立

    捷克斯洛伐克地处东欧中心地区,东与乌克兰接壤,南与匈牙利、奥地利为邻,是个文明的国度,更是酒的国度。捷克人喜欢喝啤酒,平均消耗量在世界名列前茅。而斯洛伐克人则欣赏葡萄酒,不少家庭都建有酒窑,储存不同类型的葡萄酒。但当他们品尝了中国的茅台酒,便对它念念不忘了。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派团到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友好访问。一天,捷方安排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参观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合作社,那儿盛产葡萄,酿的葡萄酒清香可口,相当有名。访问团行走在风景如画的庄园路上,两边是典型的欧式建筑的房子,尖尖的屋顶,五颜六色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亮丽。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不时飘来各种水果清香,以及幽幽的酒香。

    在一个社员家的地下室,摆满了大酒缸。主人是一位金发的中年妇女,围了一条漂亮的花头巾。她微笑着,眼角涌出了几丝皱纹,给人一种慈祥好客的感觉。她一边为客人斟酒,一边说地窑里所有的酒大家都要尝尝啊。她的热情感染着访问团的全体成员,浓浓的酒香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中捷两国人民的情谊。陪同的捷克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普实克,是中国的老朋友了。他曾几次到过中国,对酒有着很深的造诣,也会说一口不太熟练的“外国汉语”。他盛赞主人的美酒,说这家的酒相当地“地道”。接着,他面对大家晃了晃手中的杯子说道:“葡萄酒虽好,十杯也顶不上一杯茅台哟,再说味道也各有特点。大家尽情地喝吧,不会醉的。”他这一说,大家哈哈就乐,也就无拘无束尽情喝开了。他高举着杯,对访问团的成员说:“我在中国喝茅台,主人倒一杯又一杯,我是不推迟的。就算醉在他乡,也不会有相思之苦了。”他的风趣幽默,让在场的所有人发出了一阵开心的笑声。

    更有趣的是,那次访问不仅是一次酒的聚会,更是一次诗的抒发。那是在伏尔塔瓦河边一个宾馆,是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双方的一次欢宴。

    千年古城布拉格给人的神秘感,除了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教堂、皇宫外,这条伏尔塔瓦河的河流应该也给布拉格增添了不少迷人和神秘色彩。正是这伏尔塔瓦河给了布拉格神秘,给了捷克和捷克人生命和骄傲。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纳的代表作——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最为优美也最为著名。斯美塔那在解说中写到“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

    从宾馆向外看,下面是潺潺的伏尔塔瓦河水,温柔地拥在布拉格的怀抱。河上是一座飞跃的铁桥,对面则是树木环抱着的鳞次栉比的建筑。当时正是秋天,黄叶挂在枝头,纷纷下落的黄色洒了一地。入夜时分,月儿高照,座座高塔倒影河中。这次,中国代表团成员带去了茅台酒,带去了东方朋友的祝福与问候。茅台一上,酒香溢满大厅,宴会气氛更为热烈。捷克斯洛伐克的朋友喜形于色,许多人伸出大拇指,一致称赞酒的清香、甘冽、幽长。中国访问团一位成员即兴做诗一首:

    白塔水中映,

    黄叶天上飞。

    他乡遇知己,

    共举茅台杯。

    大家热烈鼓掌,称赞:“好诗,好诗!”

    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激情满杯,一位老者念起他们诗人的作品:

    陈酒如好诗,

    好诗亦陈酒……

    老者吟诗的神态及语调,让在座所有人兴奋不已。普实克院士说,今天的宴会是赛诗会,赛酒会。特别是中国的茅台,让宴会增色不少,令宾主满面春风,应登冠军宝座!

    酒会后大家迟迟不愿离去,捷克斯洛伐克朋友又邀中国客人一同零距离欣赏伏尔塔瓦河夜景。宾主徜徉在灯火的海洋里,吹着晚风,徐徐的酒香飘荡在异国的天空,让名酒茅台以及两国的酒文化像伏尔塔瓦河一样源远流长。

    土耳其将军迷醉茅台酒喊雷

    土耳其有一位名叫哈伊达尔·苏康的将军。20世纪80年代,他在土耳其共和国部队里任第二总参谋。苏康将军曾到过世界许多国家,阅历深见识广,在规格很高的宴席品尝过世界各地的名酒,然而他情有独钟的却是中国的茅台酒。他喜爱中国的茅台酒到了迷醉的地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共和国。苏康将军代表总参谋部在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盛情接待了中国军事代表团。当天,宾主在大使馆共进午餐。席间苏康将军第一次喝到了中国的茅台酒。一杯茅台酒入口,苏康将军喜形于色、赞不绝口。宾主一杯接一杯地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一顿午餐下来,不知不觉间双方都已喝下了20多杯。苏康将军有着“千杯不醉”的好酒量,因而此时他依然没有喝醉的迹象,只是显得面色红润容光焕发而已。    大使看到苏康将军如此海量,又对茅台酒如此钟爱,便欣然送了他一瓶。苏康将军接过茅台,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连声称谢。他说:“今天我把这瓶茅台酒带回去,一定要选择一个喜庆的日子,把我的至亲好友请来品尝。

    在席间,我将从土中两国人民自丝绸之路开始的友谊谈到今天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来访,从东方中国的古代文明谈到今天大使先生送给我这瓶无比珍贵的、代表中国酒文化杰出水平的茅台酒。最为重要的事是:我要亲自给席间的每一位亲友斟一杯茅台酒,让他们与我一起来分享这来之不易的美酒的醇香,与我一起分享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盛情,与我一起分享今天的欢乐……”    从此之后,苏康将军便成了中国使馆的好朋友。苏康将军对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特别友好。因此,苏康将军就有了更多的和中国朋友一起畅述中土两国人民情谊和共饮他最心爱的茅台酒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苏康将军退休。退休了的苏康将军对茅台酒的喜爱之情仍有增无减。他常常请中国大使馆的朋友去他家做客。

    他常说,土中两国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的心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都是东方人。他还说他自己的风俗习惯、乃至性情性格也都是东方式的,因而他对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亲切感。他说他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人民,十分关注新中国的成长与进步。有一次,苏康将军在家中特意拿出了他一生苦心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来与中国大使馆的朋友共赏。他的藏品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中国夏朝的青铜酒樽,还有近代中国宜兴的酒壶酒杯……苏康将军一边如数家珍地一件又一件地介绍这些藏品,一边仔细讲述他获得这些藏品的精彩故事。当中国使馆的朋友对这些藏品赞不绝口之时,想不到苏康将军竟然说:“刚才你们看到的这些藏品固然珍贵,但还不是我最珍爱的藏品。

    请跟我到里屋来,我给你们看一件非同一般的藏品,看一件可以见证土中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代表中国造型艺术最高水平的藏品。”    当苏康将军打开他的藏宝保险柜把一个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红绸的藏品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大家都惊呆了:原来这不是什么宝物,而是一瓶在中国国内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的茅台酒。苏康将军见大家莫名其妙之时,笑着解释道:“如果我进一步说出这件藏品的真相时,大家可能会更加失望了。这不是一瓶酒,这只是一个空酒瓶。这就是当年中国大使馆赠送给我的那瓶茅台酒的酒瓶。那年我与亲友喝完这瓶茅台酒后,都舍不得把这个空酒瓶仍掉。因为这瓶酒不仅见证了土中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而且还因为这个酒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只有中国人才有如此聪明才智,能把历史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与当代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制造出如此精致独特的酒瓶来。因此,我要把它珍藏起来,让它能够传诸后世,让我的子孙都记得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友邦叫中国,中国的国酒叫茅台。”

    茅台酒在日本

    崔立

    一天,日本商人左田斑一到中国游玩。

    左田好酒,同行的几个日本男人也喜欢喝酒。几个人在一家酒店刚坐下,左田就问服务员,你们中国什么酒最好喝啊。

    服务员想了想,告诉左田,先生,茅台酒是中国最受欢迎的酒之一,您要不要试试?

    左田一摆手,说,好好好,先来两瓶。

    还别说,这茅台酒喝起来确实是不错。左田边喝,边不停的点着头,反复说,不错不错。同行的几个日本男人也觉得好,都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说,想不到这酒可真是不错啊。

    左田是商人,而且是日本国内较为有头脑的商人。这酒一喝,左田就有了想法。这么好的酒,为什么不能在日本推广呢?左田就想花重金买下茅台酒的技术要领。

    同行的几个日本男人早就对左田的经济头脑佩服不已,当下就连连点头,称赞左田这个想法来的好。

    可当左田循着酒瓶上的地址赶到茅台酒厂时,酒厂的邹开良厂长婉言拒绝了左田,邹厂长很有礼貌地告诉左田,茅台酒是属于中国的,你出再多的钱,我都不会卖给你的。

    左田满是沮丧地走出邹厂长的办公室。但左田是个不服输的人,很多时候,他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左田没事就在酒厂周围转悠,寻找一切机会接近酒厂。左田还秘密去找一些茅台酒厂的一些老工人。左田甚至许诺重金购买茅台酒的生产技术,在投资这点上,左田一向是很能下工夫和本钱的。不过,很遗憾,每一个工人都笑笑拒绝了,工人们都说,茅台酒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你想模仿是模仿不过来的。

    左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却毫不死心。左田回到日本国内,然后找来几位日本最有知名度的酿酒师,按着茅台酒的原酒让他们酿造。左田不惜血本,他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功。几位酿酒师整整研究了半年多,生产出无数次的酒,可和正宗茅台酒的味道一对比,还是有天差地别的区别。

    左田不得不终止了对茅台酒的试验,从不服输的左田这回也有些心灰起来。不能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左田还是不免有些失望。

    左田又专程去了趟中国,直接又去找了茅台酒厂的邹开良厂长,左田希望这次能说动邹厂长。邹厂长似乎对左田的执着也早有耳闻。邹厂长坐在办公室里很有耐心的听完左田的再次恳求,他却没有说话,只朝后面的一个橱中拿出一份报纸来。报纸显然已经有一些年头了。

    报纸的正中一版,有一则关于中国茅台酒在日本的新闻。

    内容主要是这样的:茅台酒早在多年前就在日本国内颇有影响了,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先后访华,在中国畅饮茅台酒后一致夸赞,说茅台酒不上头、好喝,能治病。这使得当时漠视一切的日本人也吃惊了。于是日本酒业再次研究起茅台酒来,最终专家们不得不承认,茅台酒是“最好的美酒”,茅台酒“难学”、“难搞”、“我们做不到”。

    1988年茅台酒厂厂长邹开良到日本考察,日本人一听说中国茅台酒厂的老板来了,不少同行都赶来相会,十分热情,提出“全部包销茅台酒”的意见。邹开良婉言谢绝了这个要求。

    翻译一字不漏地把报上的内容都说给左田听,左田满是期盼的面容慢慢就布满失望了。原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前人做过的啊。怪不得自己会失败啊。左田显得有些尴尬的朝邹厂长一笑,站起身正要向邹厂长告别。

    邹厂长忽然想起了什么,说,等等。邹厂长按了下桌上的电话,说,小刘,拿两瓶茅台酒上来。

    一会儿,秘书小刘就拎了两瓶精装的茅台酒进来。邹厂长接过酒,径直走向左田,左田满是疑惑的看着邹厂长。

    邹厂长把酒递到左田手上,说,左田先生,感谢您对茅台酒的关注,虽然我们不能提供给您技术要领,这两瓶酒,送给您。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合作伙伴,但我们永远都是朋友。希望您以后能常来中国,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喜爱中国的茅台酒。

    翻译把话一译,左田的眼圈顿时就红了,左田满是感激地握住邹厂长的手,激动地说,中国,朋友……

    茅台香酿酽如油

    叶仲健

    这是一个在茅台集团人中流传甚广的故事。故事的初始令人忧心,结局却有点让人忍俊不禁。故事发生的时间,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

    1976年6月30日,我国同塞舌尔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8年5月,塞舌尔总统勒内访华,我国向该国提供了6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重点是帮助其建一所可容纳600人的中等学校。1980年春天,我国第一艘载着建校物资的轮船抵达塞舌尔。

    塞舌尔是位于非洲东面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被称为“旅游者的天堂”。按照港口及海员制度的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后,船员在不当班的前提下可以到港口附近购买一些日用品。于是,在卸完货物的当天晚上,我国的一名船员便出了港口,兴致盎然地来到塞舌尔的街道上。闲逛中,我国船员被路边废汽车堆里的一样东西吸引了。那是一个旧收音机,很精致,看起来像一个古老的音乐盒。出于对异国事物的好奇,船员将这个布满灰尘的收音机捡起,擦拭干净,准备带回国去留个纪念。

    回到港口,遇到港口门警做例行检查。很自然地,门警发现了船员手上的收音机,便用克里奥尔语问船员这东西是怎么来的。中国船员听不懂塞舌尔话,以为门警要查看他的证件,便悉数奉上。门警查看了他的证件,拨了一个电话。稀里糊涂中,中国船员被他们关进了警察局。原来,港口门警以为中国船员手上的收音机是他在港口外偷来的。在诸国的港口及海员法律中,偷窃和倒卖物品是十分严重的违法行为!

    轮船上的其他船员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为这名被误会的船员担忧不已。但他们不懂克里奥尔语,无法对门警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拨通了中国驻塞舌尔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

    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大使馆工作人员也十分焦急,但因为事情发生在晚上,警局领导都下班了,因此只能等到第二天上班的时间去处理此事。

    次日一早,大使馆的人来到警局拜访了该警局的警察总监。那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友善的中年人。大使馆的人对他说:“在我们中国,每个海员都经过严格的考核,都具备很高的素质,我愿以我的人格担保这名船员不存在偷窃行为……”警察总监听完中方人员的解释,友好地请他稍待片刻,然后,他叫来负责这起案件的经办人吩咐了几句。

    约摸20分钟,出去执行命令的经办人回来了。总监听完他的汇报,转过头来对大使馆的人说:“对不起,都是一场误会,但我们也是依法办事。现在事情调查清楚了,那不过是一个早已损坏、毫无价值的旧收音机,我们决定立即放人。”

    事情就这么很顺利地解决了。为表谢意,也出于礼尚往来,大使馆的人送了一瓶茅台酒给这位警察总监。至此,事情似乎是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令大使馆工作人员意料不到的是,第二天,这位警察总监竟然手执茅台酒来到大使馆。他笑嘻嘻又略带腼腆地问工作人员:“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是酒还是油?”大使馆的人听了,告诉他:“这是酒,不是油。这是中国最好的酒,贵国总统勒内先生访华时,喝的就是这种酒。”总监一听,做了个很惊讶的表情:“天啊!这东西浓稠得看起来就像油,而且很香,简直跟油差不多嘛!我差点儿拿它来煎鱼!”原来,在这位率真的总监眼里,中国的植物油是十分珍贵的东西。

    大使馆的人一下子被他逗乐,为使他更加了解茅台酒,就指着酒瓶上的说明对他解释了一番。总监听了,频频点头,却似懂非懂。最后,高高兴兴地抱着茅台酒回去了。过了两天,大使馆工作人员收到了警察总监的电话。电话里,他十分赞赏地说:“那瓶‘油’真好喝,醇香无比呵。”

    大使馆的人把这位警察总监的话传达给我国的船员,船员又把些话带回了中国。于是,这个初始令人忧心、结局却有点忍俊不禁的故事便在离塞舌尔十分遥远的中国人中流传开来。

    作为中国人,应该为此事感到骄傲;作为茅台集团人,更应该为塞舌尔官员中多了一位中国茅台酒知音感到自豪。?

    新大使送出的第一份礼品

    龚宝珠

    那一年,中科正式建交已经五年了。

    作为中国的新任大使,你去了非洲大陆的西部。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你受到了朴实、好客的科特迪瓦人的热烈欢迎。

    这天,一位特殊的朋友请你去家里做客,你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当你到达朋友的官邸时,他已立在门口,等候你的光临。

    朋友热情地迎着你,并亲切地握住你的手说,蔡先生,你好!你很得体地笑着说,威年先生,你好!

    是的,他是科特迪瓦共和国总统府典礼局长威年先生。

    看见你手中提的礼品——珍品茅台酒,威年先生的眼睛一亮,像看见多年的情人,激动地说,太好了,谢谢!

    进了门,威年先生还一直抚摸着精美的包装盒,兴奋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品!然后,威年先生为你沏上咖啡,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为自己也沏上一杯,说,蔡先生,请!你满面笑容地说,威年先生,请!

    品着浓香的咖啡,你们愉快地进行着交谈。

    谈了一会儿,威年先生的话题一转,饶有兴致地向你讲述他五年前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他说,那是1983年3月,我到北京签署中国与科特迪瓦共和国建交公报,当时的天气比较寒冷,还刮着西北风。天气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多年努力,我们终于正式建交了。

    你没有说话,微笑着点头致意。

    谈到第一次访华的经历,威年先生接着说,贵国外交部长为庆祝两国建交,设宴招待了我们。在接待宴会上,我第一次喝到了茅台酒。刚开瓶,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股国酒的芬芳。这芬芳香而不艳、纯而不淡、丰满醇厚、绵软悠长。酒香由五官渗入,浸润六腑,随毛孔发散,舒筋活络,嗅罢通体怡然……宴会结束后,茅台酒的醇美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是的。你呷上一口咖啡,说,威年先生,想不到你还是品酒的行家啊!茅台乃是我国的国酒,品饮也是比较讲究的。

    哦?威年先生来了兴趣。

    品饮讲究三式:一曰抿,将酒杯送到唇边,缓缓呷上一口,在口腔里细细抿品。二曰咂,乃轻咂嘴巴,于慢慢品评中将酒咽下,自然发出“咂”或“嗒”之声。三曰呵,乃在“咂”的基础上迅速哈气,让酒气从鼻腔中喷香而出。一杯酒饮罢,将酒杯移近鼻息,先凝神屏气,轻吸慢嗅,然后深深吸气入肺腑,整个人便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全新的境界……

    太奇妙了!威年先生听得如醉如痴。

    那天的氛围很随意,你和威年先生交流得很融洽。

    后来经过几次的接触,你和威年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时间快进到1990年,中国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市举办出口商品展销会。一天,威年先生拉上你,说请你帮忙选购地毯。那天,威年先生满载而归,心里十分高兴,说无论如何都要请你到家里喝杯酒。

    到了威年先生的官邸,他拿出七八瓶酒请你品尝。其中有一大瓶白酒,泡着一条近一尺长的蛇。威年先生说,这是朋友送的,中国酒,只有中国人才懂得酿造这种世界罕见的滋补酒。今天不给你喝茅台酒,那可是我的珍品,在你这位中国大使面前,我没有必要拿出来炫耀。你笑着说,科特迪瓦买不到茅台酒,你就留着吧,今天我们品蛇酒。

    宴毕,威年先生邀请你参观了他的官邸。

    你留意到这所布置精美的官邸颇有东方之色彩:客厅里摆放着一些中国的工艺品,有些家具是中国式的。

    你感受到一种来自异国的温暖,问威年先生为何这样布置自己的官邸?他深情地说,我喜欢喝茅台酒,喜爱中国文化。说着,威年先生的眼中充满着憧憬。

    过了一会儿,威年先生突然问道:“威年”的中文怎么写,中国字是什么意思?你半开玩笑地说,意思是你的权威年年增高。威年先生非常高兴,连连说,好名,好名。

    回国休假的时候,你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威年之印”的印章,然后亲自送给了威年先生。收到你送的印章,威年先生高兴地盖在几张纸上,说,我也有中国姓名的印章了,谢谢你,我的大使朋友!

    是的,你是中国的优秀外交官蔡再杜先生。

    你和威年先生以茅台酒为媒,加深了两国的深厚友谊。

    塞舌耳的茅台

    邢庆杰

    塞舌尔共和国是1976年6月29日宣布独立的非洲群岛国家,位于印度洋西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心地带,距非洲大陆约1600公里,是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塞舌耳虽然是一个仅有约8.5万人口的小国,却是个多民族国家,居民主要为班图人、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印巴人后裔、华裔和法裔等。

    塞舌耳的华裔,大多是在二十世纪初叶,从我国香港和毛里求斯等地移民来此的。初到塞舌尔时,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以做苦力和小本生意为生。但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侨胞虽然身处异地,身上依然流淌着中华儿女的优良血液,多年来,他们顽强地同命运做着不懈的抗争,很多人在数年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从而使华裔成为塞舌耳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塞舌耳的首都维多利亚市拥有2.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在市中心,有两家生意非常火爆的中餐馆,老板分别叫邓轩和邓俅,他们不但都来自广东顺德,还是叔侄关系。经过数年的辛苦打拼,两人各自经营的中餐馆不但在维多利亚,在整个塞舌耳也小有名气。维多利亚有很多华侨,侨胞们虽然远离祖国,但对祖国的热爱却矢志不移,他们来往密切,非常团结,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邓氏叔侄的中餐馆饮酒,畅谈祖国、亲人,回忆自己的故乡。而酒桌上常喝的,就是我们的国酒茅台,借国酒寄托对祖国亲人深深的思念。

    1979年10月,中国足球队访塞,侨胞们像对待亲人一样,把队员接到家中吃住。一位老华侨拿出多年珍藏的茅台酒款待住在他家里的队员,队员们感动万分,从茅台酒的香气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而激发了顽强的斗志。

    80多岁的李锦坤老先生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他年轻时抵塞,以做土肥皂起家,后来逐渐积累起较为丰厚的资本,开设了时尚电器、日用杂货等好几家店铺,并繁衍了一个大家族。1980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姬鹏飞同志访问塞舌尔,不但受到了塞舌耳政府首脑的盛情接待,还受到了广大华侨同胞的热烈欢迎。李锦坤先生的长子、时任塞舌耳华侨联合会主席的李炎麟先生从家里捧出两瓶茅台酒,盛情招待。席间大家高举酒杯,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场面十分热烈。

    1981年秋,李炎麟先生回国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产品交易会,会餐时,因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照顾大家的饮食习惯,主办方准备了多种酒水,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很多人选择了饮用红酒,李炎麟先生让服务生端过了一杯茅台酒,他高高地举起酒杯,对在座的先生女士们说:“在塞舌尔,我们最爱喝的酒就是茅台,真正懂得茅台的,还是咱们华人。茅台酒是中国人的骄傲,任何洋酒都无法跟它相比。当我们喝起茅台,就想到家乡,想到祖国,想到炎黄子孙,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他的一番话立即感动了大家,很多人都将杯中的酒换成了茅台,大家开怀畅饮茅台酒,情绪十分高涨。茅台酒拉近了客商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他们的感情和友谊,使这次交易会的成交额创历年来最高。

    返回塞舌耳时,李炎麟先生购买了十箱茅台酒,委托会议主办方代办了托运手续,用轮渡运抵塞舌耳。有人问他,怎么买这么多?李炎麟笑着说,临回国时,很多人特意嘱咐多带些茅台酒回去,如果不是路途遥远,还得多带一些呢。

    飘洋过海的茅台,已经成为塞舌耳华侨酒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酒。

    乔冠华打赌输了

    邵孤城

    叱咤新中国外交风云三十多年的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才华横溢,性情豪放,被毛泽东、陈毅、邓小平亲切称为“我们的乔老爷”,被周恩来视为外交战线的左膀右臂。

    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第26届会议召开,五星红旗在纽约东河之滨的联合国大厦迎风飘扬,当乔冠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气宇轩昂地端坐在联合国会场上时,他修长的身材,身着藏青色中山装,手持一份雪白的发言稿,于严肃中又昭示着某种正义,他健步走上讲坛,全身充满了活力,他容光焕发,目光明亮而锐利,充满着自豪和信心。全世界的眼睛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中国。

    都说乔冠华文才盖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酒量惊人,他的一生,和茅台酒有着一件件不得不说的故事,就是在达到他人生顶点的联大26届会议上,同样也流传着一桩关于他和茅台酒的感人传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社任主笔。他常常是右手秉笔写文章,左手端着一杯酒,边饮边写。那些脍炙人口、令香江为之纸贵的国际述评便是这样从酒中涌出。每日临睡前,乔冠华往往一边看外文报刊,一边继续喝酒。因无夜不酒,保姆便给乔冠华起了个“酒仙”的雅号。

    茅台、卷烟、浓茶是乔冠华“三好”,壮年叱咤风云之时,乔冠华寓所的客厅里,各种名酒琳琅满目,茅台酒瓶一经启封即不加盖,其饮酒如水,以酒代茶之习可见一斑。有的时候,乔冠华则手执酒杯,一边浅尝浅酌,一边口述要领,有关人员如李道豫先生等在一旁笔录,通常是酒尽文稿成矣!乔在“联大”的历次发言,多系如此“炮制”。

    乔冠华喜饮茅台,情有独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乔冠华随周总理出访后回到国内,于昆明暂歇。云南省政府招待所捧出窖藏20余年的茅台酒,那茅台一启封,醇香浓烈,真是酒未醉人人自醉,这下可乐坏了乔冠华,一副垂涎三尺的样子,喜不自胜。他啧啧称赞,饮了一杯又一杯,次日一觉醒来,乔冠华腼颜向云南省府秘书长索酒。好客的招待所随即拿来两瓶茅台,乔冠华非常失望,几乎看都不看,沮丧地转身就走。招待所有关负责人十分尴尬地说:“我们是招待总理,你们沾了总理的光……现在实在拿不出这种窖藏茅台……”

    良辰美酒,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也误人误事。1968年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乔治·罗博抵京履新。当时外交部举行盛大酒会,公使参赞泽契·阿果利等使馆全体外交官应邀与会。席间,宾主频频举杯,阿果利起身应战。没几个回合,阿果利便躲在卫生间狼狈地呕吐了好一阵子,而面不改色的乔冠华依然不显山露水,频频劝酒。喝得醉醺醺的阿果利步履蹒跚地走出宴会厅,钻进汽车。当轿车经东长安街行至建国门外大街时,惨剧就在顷刻之间发生———一个无辜的骑自行车的中国工人便倒在阿果利摇来晃去的轿车车轮下。阿尔巴尼亚外交部获悉此事,立即下令召回阿果利。此事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专门就此事数次召集会议,狠狠地批评了乔冠华一顿,并且严肃责成他作出深刻检查。

    1971年10月25日,从联合国总部纽约传来消息,由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草案通过了。

    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指示立即组团参加正在进行的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

    11月2日,外交部长姬鹏飞给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去信,通知了他中国代表团的名单。代表团长为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

    一天晚上,乔冠华到挪威大使奥尔高的官邸赴宴,临行前,乔冠华特总属咐下属带上两瓶茅台酒。

    奥尔高曾任挪威驻中国大使,与乔冠华比较熟。当一行人到达奥尔高官邸门口,主宾紧紧地拥抱了一下,然后乔冠华从一位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两瓶茅台酒,送到奥尔高手中。奥尔高立即会意地笑起来说:“呵呵,你还记得。”乔冠华煞有介事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原来,在奥尔高离任前,乔冠华和他一起吃饭。席间两人谈起了2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中国席位提案表决的前景。奥尔高非常有把握地说:“这次中国一定能进联合国,我在纽约等你。”乔冠华说:“不一定,也许明年有可能。”谨慎,说话留余地是外交官的传统。奥尔高却不让步,说:“我们打赌,怎么样?”乔冠华随手指着桌上的茅台酒说:“就赌这个吧,你输了,送我一瓶茅台酒;我输了,送你一瓶茅台酒。”奥尔高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奥尔高为在座的客人讲述了这个故事,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乔冠华说:“中国人是说话算话的,我输了一瓶茅台,还送你一瓶茅台呢!”

    乔冠华打赌输了,但中国赢了,中国人从此走上了世界大舞台。

    日本友人的宿愿

    王培静

    日本著名饲料添加剂专家德加孟先生,接受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到中国作饲料考察。说起和中国的缘分,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表哥狄村是日本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六十年代初,我表哥狄村来中国北京参加世界第23届乒乓球赛,由于他在赛场上的出色发挥和赛场外的友好表现,获得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一次会见时,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满怀深情地对包括狄村在内的几名成绩优异的日本运动员说:今天我送给你们每人一瓶茅台酒,希望你们把我们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回日本去,让我们忘掉过去,向前看。让我们两国邻邦友好相处,让我们之间的友谊,像这茅台酒香一样源远流长。狄村激动地从周恩来手里接过茅台酒,深深地鞠了一躬。

    带着这瓶茅台酒回到日本后,他一直把它视为珍品,摆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凡有客人来,他总是向客人炫耀,知道吗,这是中国的国酒,是著名的世界外交家、政治家中国总理周恩来送给我的。只能看,千万不能动。

    一次我到他家里去玩,非要闹着看看他那瓶茅台酒。被我缠的没办法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给我看,我一手抢了过来。嘴里说,打开尝尝吧。他说,你知道这瓶酒对我有多重要,他是我这一生收到的最最重要的礼物。我们两人争来夺去,不小心把茅台酒掉在地上摔碎了。我和表哥狄村都傻了,我看表哥狄村的脸色很难看,忙向他陪罪,狄村君,真的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将来我到中国去,一定想办法带一瓶茅台酒回来还您。为此他难过了好久。我也从那时起,开始想念中国的茅台酒。心里暗暗发誓,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到中国去,亲自尝尝茅台酒的滋味。

    七十年代,还是在中国,周恩来总理邀请日本乒乓球队参加一个招待会。总理送给日本女子乒坛名将松崎君代一瓶茅台酒,表哥狄村一看没有他的份,十分着急,对周恩来总理说:“总理,几年前您曾赠送我一瓶茅台酒,我珍藏在家,舍不得喝。可有一次被一个亲戚不小心把酒摔破了,酒洒了一地,那酒香四溢啊,屋里是扑鼻的香味,当时把我心疼的哟,我真想上去打那位亲戚。没办法,我灵机一动,拿出球拍,把地上的酒洒在上面。后来每当我比赛处于劣势时,只要闻一闻我的球拍,立即就有了力量,就能反败为胜。”周总理被表哥狄村的话逗乐了,笑着说:“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神通,要不然,我就去买几瓶茅台酒,洒在我们中国小将的乒乓球拍上,岂不万事大吉,百战百胜?噢,我明白你说这番话的意思了,你别急,我早已准备好了,等会儿向你和谷川先生也各送一瓶茅台酒。”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听说要去茅台酒的产地贵州考察,我更是兴奋。二十年了,在表哥狄村家闻到的茅台酒香,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脑子和记忆里,这次来中国,有机会我一定要亲口尝一尝中国茅台酒的滋味。

    在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考察结束后,接待方像知道我的心事似的,服务员端上来了茅台酒,虽然我不懂汉语,但茅台酒那几个字,二十年前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我高兴地大叫:茅台酒,中国的国酒。翻译向我会意的点头,对,茅台酒,中国的国酒。

    还没等接待方提议,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端起了酒杯,凑到鼻子下闻了闻,嗯,真香啊。中方人员见我端起了杯子,忙说,今天我们在贵州的土地上,用当地产的茅台酒,招待远道而来的日本专家德加孟先生,来,德加孟先生,干。我高兴地说:来,干,我一饮而尽。这酒喝下肚去,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妙不可言。我心里想,周恩来,作为一个大国总理,能送狄村茅台酒,狄村真是大大的有面子啊。我喝了一杯又一杯,真是太受用了,这酒喝到嘴里很绵软,很舒服,很纯正。这次中国之行,终于实现了我多年来,要亲自到中国喝茅台酒的愿望,这次就是一醉方休也值了。

    是茅台酒架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桥梁。

    只要需要,我还会来中国,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多为中国做点事情、多为中日友好做点事情。同时,也多喝上几次这琼浆玉液。

    茅台情缘

    陈永林

    这天天还没亮透,中国驻瑞典的外交大使张兵便起了床。这些天,张兵每天都这样,起得早,睡得晚,自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来签证去中国淘金的人越来越多,张兵匆匆吃过早点后便来到办公室。果然,门口签证的人已排起了五六十余人的长队。

    张兵开了窗坐下后,开始工作。

    瑞典人很守秩序,尽管排的队极长,但没有一个插队的。

    工作时,时间过的极快,很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可排队的人还有十几个。一瑞典人说:“大使工作了一个上午,太累了,趁吃饭的时间刚好休息一会儿。”张兵笑着说:“下一个。”

    “大使,你认识我吗?我叫布鲁德。”一个满脸笑容的瑞典小伙子热情地望着张兵,眼里满是希翼。

    张兵觉得眼前的这位小伙子有点面熟,却想不出是谁,便歉意地摇摇头。

    布鲁德把旁边一个漂亮女孩搂往怀里,用中文讲:“钱梅,中国姑娘,我的妻子,你和茅台酒是我们的媒人。茅台酒、花香,一年前……”

    张兵笑了:“啊,记起来了,是你!……”

    一年前,也就是1986年5月15日,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访问瑞典。第二天晚上举行答谢招待会。会后,使馆办公室主任见还有几瓶开了没喝完的茅台酒,便说:“每人分一点。”使馆的人都极高兴。女外交官张兵不会喝酒,但挡不住茅台酒香味的诱惑,还是要了一杯。张兵的鼻子靠近酒杯,一股浓郁的香味泌入肺腑。张兵说:“茅台酒怎么这么香?”

    “要不茅台酒怎么与法国白兰地、英国威士忌并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使馆办公室主任说:“茅台酒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且分香型分罐储存,数年后再由老酒师口品舌尝勾兑而成。”

    “主任对茅台酒懂得真多。”

    张兵把那杯酒端到办公室,办公室里溢满香味,问张兵:“这花真香!什么花?”

    “茅台!”张兵笑了。

    “茅台花?能让我看看吗?“

    “骗你的,不是花,是酒的香味。”张兵一边说一边核对他的邀请函,年轻人叫布鲁德,药剂师,到中瑞合资的无锡制药厂工作。

    布鲁德说:“这酒太香了,我能买下着杯酒吗?”

    “买?这酒不卖的,只送朋友喝。”张兵端起那杯酒替给布鲁德,“给。”

    布鲁德双手接过酒,抿了一小口,惊叹道:“这酒太香了,比得过白兰地、威士忌。”

    手续办好后,布鲁德端着那杯茅台酒走了。

    ……

    布鲁德说:“张大使,你先忙,忙完了我再同你聊。”

    半个小时后,张兵终于办完了最后一张签证。张兵问:“你同钱梅怎么认识的?对了,你们如不嫌弃,同我一起吃工作餐,边吃边聊。”

    布鲁德爽快地答应了。布鲁德从包里掏出一瓶茅台酒,要送给张兵。张兵说:“我不能收,决不能收。”

    布鲁德说:“收下吧。一年前,你不是送了我一杯茅台吗?如没从你这儿喝茅台酒,也不会对茅台酒那么着迷,不对茅台酒那么着迷,也不会认识钱梅……”

    张兵坚决不收布鲁德的茅台酒:“你还是讲讲你的爱情故事。”

    布鲁德很爽快地说:“行。我到无锡后,见了就问,哪儿能买到茅台酒……”

    有个年轻人把布鲁德带到一家小商店里。布鲁得掏出八百块钱买了两瓶茅台酒。布鲁德揣着两瓶酒回厂时,与一个漂亮女孩子撞了个满怀。布鲁德怀里的两瓶酒也掉在地上了,一瓶酒摔碎了,酒洒了一地。女孩闻了闻酒,说:“你这酒是假酒。”

    “你怎么知道?”

    “我一闻就知道了。我家乡就是产茅台酒的。你这酒在哪买的?我帮你去退。”

    开初酒店不肯退,女孩只有拨了投诉电话。工商局的人来了,商店才退回布鲁德八百块钱。

    布鲁德对女孩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能请你吃晚饭吗?”

    女孩告诉布鲁德她叫钱梅,并爽快地答应了布鲁德的邀请。

    一来二去,两人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布鲁德同钱梅的婚礼在茅台酒的故乡——贵州举办的。

    布鲁德告辞时,深情地说:“我爱茅台酒,我爱我中国的妻子,我也爱我第二故乡中国。”

    国酒宴贵宾

    苗忠表

    1996年春,加纳共和国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举国上下都在举行着盛大的活动,庆贺罗斯林再次问鼎总统宝座。

    说起非洲西部南临著名几内亚湾的加纳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的动物、古老的遗迹还有激昂的音乐。这些都是加纳的财富。加纳同时也是个盛产美食之地,由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加纳各地孕育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从各种蔬菜、谷物到水果、饮料,甚至昆虫也都摆上加纳人的餐桌。如果想好好品尝异国风味的美食,那就得到加纳来亲身体验一下这独特的“饕餮之旅”了。

    罗斯林总统夫妇曾访问过中国,对中国像自己的老大哥一样怀有深厚的友情。罗斯林总统夫妇对中国的各类风俗习惯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位于首都阿克拉中部的住宅维修找的是中国公司,生了病专门请中医来家诊疗。同时,罗斯林总统夫妇特别喜爱吃中国的菜肴,每次罗斯林过生日,就会到中国的餐厅订上满满一桌中国菜。后来,因为有不少中国朋友到白色的克里斯琴博堡总统官邸拜访他,为了方便,罗斯林总统夫妇干脆请了一名中国厨师,这样,罗斯林总统全家和朋友们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纯正的中国菜肴了。

    一天,罗斯林总统就餐时问中国的大厨师。

    “听说中国最有名的酒叫茅什么酒?”

    “总统先生,是茅台酒,那是我们中国的国酒,是世界上最香醇的美酒了!”

    “听了您的话,现在真想喝一杯茅台酒。”

    1996年2月12日,农历腊月廿七日,中国驻加纳使馆举行春节联欢会。使馆全体馆员以及当地一些有名望的华侨和中资机构的成员都应邀参加了联欢会,使馆还特别邀请了罗斯林总统夫妇参加。

    这是一次身在加纳的炎黄子孙们的盛大聚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大家说,“快过年了,到使馆聚会一次,如同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一样。”联欢会首先由李祖沛大使致辞,他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了国内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欢迎罗斯林总统夫妇以及旅居加纳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来自祖国大陆的侨胞们经常来使馆做客。接着,盛大的招待会开始了,来宾们品尝着正宗的中国食品,相互祝酒。然后参加游艺活动,使馆的草坪、礼堂成了主要的活动场所,“投篮”、“猪八戒背媳妇”、“踩气球”等多种活动在祥和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

    使馆的围廊上还挂起了200多条谜语,是李大使亲自编写并用毛笔抄好悬挂起来的,凡参加者都可以领取纪念品。大家十分高兴,都争先恐后地猜起谜语来。最后一个节目是抽取幸运大奖,每一位来宾在就餐时预先都会领到一张写着不同阿拉伯数字的纸条,等宴会快结束时,让人有点心跳的摸奖仪式开始了。在三等奖和二等奖抽过之后,一等奖的那瓶国酒茅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奖项由李大使亲自抽取并颁发。他小心翼翼地剥开纸条,然后对着麦克风大声地喊:“恭喜58号佳宾!”罗斯林总统突然兴奋地跳了起来,挥手向大家示意,原来罗斯林总统获得了一等奖,他和夫人高举茅台酒,兴奋得连眼圈里都涌出泪花来了。因为罗斯林总统刚刚蝉联总统宝座,就有幸在这次中国人聚会的活动中摘得头奖,获得闻名中外的茅台酒,罗斯林总统兴奋地说:“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中国的茅台酒!”因为这预示着他将在新一届总统任期内事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大家纷纷向他们表示祝贺。

    1996年冬天,罗斯林夫妇宴请李大使,席间拿出了那瓶代表着幸运与胜利的茅台酒。罗斯林夫妇和李大使频频举杯,开怀畅饮,喝得十分开心。最后,罗斯林拍着肚子说:“茅台酒香气扑鼻,口味清醇,果然名不虚传,比起我国的棕榈酒来,真的仿佛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呐!”李大使玩笑地说:“总统先生,我们中国的茅台酒虽然醇美,但酒劲大,可不能贪杯哦。”罗斯林总统爽朗地笑着说:“谢谢李大使的美意,我吃得太多了,都有点动弹不了了。”“如果总统喜欢喝,我会经常派人送茅台酒过来。”

    以后,李大使到总统府拜访,总会捎上几瓶茅台酒,罗斯林总统也总是会送上一些贵重的编织、印染和雕刻等当地艺术品作为回敬。自那以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了。后来,加纳国内出现了一些亲台独的不和谐声音。在总统府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罗斯林严肃地指出,任何人以后擅自同台湾台独势力来往,要严厉追究责任。从此后,加纳国内较大的涉台交涉事件再未发生过。

    烈酒英魂

    刘建超

    奥肯德号货轮已经在海上行驶了近一个月,四周还是茫茫大洋,望不到尽头。货轮在浩瀚的海洋中如一片飘零的枯叶,随波逐浪,似乎随时会葬身海底。

    拥挤脏乱的底舱,污气熏天,闷热的舱内几百个中国人随着船体的摇晃,艰辛地忍耐着地狱般的行程。

    爹,我会死吗?强子虚弱的身子软在父亲的臂弯里。

    不会,孩子。要活下去,活下去。老钟轻抚着强子的苍白脸颊。

    今天,又有几个人被拖出去,扔进海里了。爹,我不想死。

    不会的,强子,爹不会让他们把你拖走的。

    船舱里有人痛哭,有人难受得呻吟,哀叫。

    越来越多的人双脚浮肿,发烧,呼吸困难。有的人皮肤腐烂,流出脓汁。

    钟老爹,怎么办啊,咱村同来的人已经走了十个了。

    钟老爹沧桑的脸上刻着坚忍与无奈。忽然,钟老爹眼睛一亮,他翻身从携带的包袱里抱出一坛子老酒。

    钟老爹说,这两坛子茅台酒是强子娘让带的,说远离故土,要带上家乡的水,喝了不会不服水土。来吧,每人喝点,再用这酒擦擦伤处。

    仓中弥漫开酒水的醇香。

    几天后,他们身上的烂疮竟然神奇地好了。

    1847年6月3日,“奥肯德”号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抵达哈瓦那。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第一次出现了华人的身影。

    钟老爹带着百十号人被分到一家甘蔗种植园。钟老爹把剩下的一坛子茅台酒,埋在了一棵橡皮树下。这是保佑了我们一船人的神酒啊。谁也不许说出藏酒的地方。

    当地的庄园主听说了中国“神水”的事,找到钟老爹,愿意花大价钱买下他手中的神水,并许诺给钟老爹废除苦力契约,给他人身自由。钟老爹摇摇头,说,神水都在船上用于救命了。

    庄园主又威逼利诱强子和其他的劳工,大家都守口如瓶,始终没有透漏藏酒的地方。

    繁重的劳役做了一年又一年,甘蔗收了一茬又一茬。强子成了有一手好农活的棒小伙子。强子结婚,大家在一起欢聚。

    强子同爹商量说,爹,我结婚也是咱家的大事。能不能把那坛子茅台酒起出来,让大家伙都高兴高兴。离开家乡也快十年了,俺想娘了。

    钟老爹喷出一口浓烟,说,强子,这坛子酒从埋在地下那天起,它就不属于咱自家的了。它是咱一起来这百十号中国人的了。这酒,不能动。

    1868年10月,古巴爆发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钟老爹在的中国村,挑出50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加入了起义军。强子被任命为起义军的连长。村口,茂盛的橡皮树下,钟老爹为起义军送行。

    封存在地下二十多年的那坛茅台老酒被请出来了。启封,醇香四溢。钟老爹为五十名华仔一一敬酒。

    钟老爹对强子说,孩子,你们不仅仅是为古巴而战,你们也是为咱中国人而战。记住,你们是中国人,别给咱祖宗抹黑啊!

    强子说,爹,您老放心,站在您老面前的五十条汉子绝不会做孬种!

    好孩子。干!

    干!

    强子和他的连队跟随起义军一路征战,英勇杀敌,先后攻克亚拉、拜雷、希瓜尼和巴亚莫等城镇。起义军进入拉斯维加斯省后,西进计划因保守派阻挠受挫,陷入消极防御的被动地位。西班牙当局派坎波斯率援军2.5万人抵达古巴,以当地保守势力为依托,对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强子在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战役中,率领中国连顽强抵抗,誓死不投降,英勇就义,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

    为了纪念中国人为古巴独立作出的贡献,哈瓦那市中心一条主要大街旁竖立着一座很有规模的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古巴著名作家贡萨洛·德格萨达的诗句:“在华人中,没有一个叛徒,也没有一个逃兵。”

    莱比锡首次出版的德格萨达的书要作为文献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古巴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欣然表示要在书的封面上写下他的题词。他从口袋里取出钢笔,认真地写着:“知道这个版本的著作将会在中国国家革命博物馆中珍藏和展示,真是令我神往。菲德尔·卡斯特罗·罗斯2003年2月27日”他写完后又仔细地查读了一遍。菲德尔·卡斯特罗主席非常兴奋。他说,为了这个重要时刻,应该喝一杯中国酒,喝一杯中国的茅台酒。

    他举杯一饮而尽,说:“真是好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