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故事365天-午卷 酒功之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酒真厉害!”

    临川柴子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依托有名的“乒乓外交”来完成的,却不知之前国酒茅台已经从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和美国打破外交冰封的前夕。美国历来都是一个超级大国,而新中国也在不断地成长,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影响着世界的命运。中美关系正常化将有助于世界和平,当然也有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中美两国的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宣告了中美关系冰冻期的结束,两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但尼克松访华之前,其实就有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重要人物访华,这就是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兼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和他的夫人。

    詹姆斯此时访华决不是个人的私事,带着白宫的某种期待,此次访华活动可以说是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埋下的伏笔或者说是前哨战,是非常敏感的政治任务。为了打好这场热身赛,中方当然要全力以赴。

    詹姆斯·赖斯顿夫妇一下飞机就受到了中方代表浓重而热烈的欢迎,古城北京在他们眼里是陌生而美丽的,故宫,天坛等古老的东方建筑及北京特有的景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和詹姆斯·赖斯顿夫妇亲切交谈五小时之久,也创造了会见外宾的历史纪录。

    气氛是和谐而轻快的,周总理是东方式的大度洒脱,而詹姆斯则有着美国人天生的幽默感,俩人配合得相得益彰,谈话间不时有欢快的笑声溢出。詹姆斯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引经据典,周总理不禁对着他竖起大拇指,说他真厉害,詹姆斯不知道“厉害”是什么意思,翻译解释“厉害”在中文中就是“很好”的意思,詹姆斯面对同样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周总理也坚起大拇指,说:“你厉害,我也厉害,大家都很厉害。”像说绕口令一样,大家都笑了。

    会见完毕,周总理设宴招待詹姆斯夫妇一行,满桌的中国菜让他们大开眼界,詹姆斯操起筷子就伸向餐桌,可他的手就是不听使唤,两根小小的竹筷像脱僵的野马一样难以驯服,他只好拳握着筷子免强将食物夹上来,嘴里夸张地叫着这筷子真厉害,詹姆斯的幽默让严肃的国宴也变得轻松活泼。

    酒当然是茅台酒,自建国以来茅台酒就被当作国礼赠予嘉宾,而每每有重大外事活动,宴会上也必定少不了茅台。

    茅台酒一开,那浓郁的香味已是扑鼻而来,清咧透明的酒液装在高脚瓷杯中,有一种端庄华贵的感觉。周总理亲自起身相敬,让詹姆斯感动不已,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持久的香味却在他口腔里绵延不绝,詹姆斯掷杯惊呼:“这酒真厉害!”那夸张而带着孩子气的认真神情,让一桌人又善意地笑了。

    中方翻译随即给他讲解茅台酒的一些典故,1915年,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土头土脑的外包装让外国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中国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最终茅台酒凭着它傲人的质量一举夺冠。

    “这酒真厉害,骨得!骨得!”詹姆斯又连饮数口,脸色微红,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满桌的中国菜也让他胃口大开。

    席间端上来一盘荷叶粉蒸肉,詹姆斯闻着扑鼻的异香,弃筷而用手直接抓向盘中的菜肴,连同荷叶一同吃进嘴里,服务员提醒他荷叶不能吃,詹姆斯也知道自己出洋相了,干脆借着酒意装疯卖傻:“中国的荷叶很厉害,很好吃。”

    詹姆斯回国后,难忘的中国之行立即在他笔下生辉,他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每一个细节,关于茅台酒给他的惊讶,甚至连吃下“荷叶”这样尴尬的事情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回忆。

    美国总统尼克松密切地关注着詹姆斯的这次访华,他从詹姆斯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上这篇访华文章中他隐约读出了中国的友善以及詹姆斯对中国的感情,一个重大的决定已经在他心里成形。

    对于国酒茅台来说,不过是它宴请外宾中寻常的一次露脸,相信有不少像詹姆斯这样心直口快的外国友人禁不住茅台的惊吓,直呼:这酒真厉害!

    茅台醉倒撒切尔夫人

    曾平

    1984年12月19日,北京,阳光明媚。天空像被什么液体涂抹了一遍又一遍。空气中弥漫着一阵又一阵的喜悦。

    下午5时30,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就香港回归联合发表申明,正式举行签字仪式。全世界人民,十亿中国人民都从荧光屏上看到了中英关系史上最闪光的一页。

    历史定格在那里。

    时间定格在那里。

    所有的眼睛定格在那里。

    似乎能听到签字笔沉重而漫长的沙沙声。

    似乎能听到整个中国所有的心脏在跳跃。

    长江黄河突然间似乎忘记了奔腾。

    长城珠峰远远地,深情地注目。

    整个中国睁大着眼睛。

    盼望着喜庆的鞭炮点燃。

    期盼着祝福的美酒呈上。

    签字仪式结束,欢快的乐曲中,年过花甲却依然风姿绰约的撒切尔夫人款款步入宴会厅。整个会场致以热烈的掌声。国宴用酒茅台美酒早已按捺不住喜庆的欢悦,它要把所有的祝福和欢快像鲜花,像爆竹一样绽放开来。

    所有的嘉宾都等待着。

    所有的目光都等待着。

    晶莹的酒杯端上来。一杯杯满含深情满含祝福的茅台美酒端上来。相互放飞着祝福的话语,互相展望着香港美好的未来。

    热烈友好的气氛中,撒切尔夫人情不自禁地端起一杯茅台美酒,一饮而尽。撒切尔夫人赞叹道,好!

    情不自禁中,撒切尔夫人再次举起茅台美酒,一饮而尽。撒切尔夫人再次赞叹道,好!很好!

    不知不觉中,撒切尔夫人又一次举起茅台美酒,又一次一饮而尽。撒切尔夫人又一次赞叹道,好!很好啊!

    三杯美酒下肚,撒切尔夫人感觉有些轻飘飘的,她似乎听到了数千里之外美酒河畔的酿酒歌谣,她似乎漂浮在数千里之外起伏连绵的酒香里。那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那是一门什么样的神奇绝技?撒切尔夫人连连叫道:好酒,好酒!我没醉!没醉!

    赤水河畔酿造的茅台美酒怎忍心醉倒来自英吉利的贵宾?乌蒙群峰中孕育的茅台佳酿怎忍心醉倒来自英吉利的贵宾?但香港总督尤德爵士毕竟领教过中国白酒的厉害,尤其是国酒茅台,他既担心撒切尔夫人喝醉,又怕她因此闹出笑话,尤德爵士和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耳语片刻,搀扶起撒切尔夫人回钓鱼台国宾馆休息。

    当撒切尔夫人步出宴会厅,抬脚走下汉白玉石梯的时候,突然推开了搀扶她的尤德爵士和伊文思,回眸向人民大会堂望去。她可能想记住那个历史的时刻。她可能还在回味那醇香的佳酿连绵的芳香。就在那一瞬间,撒切尔夫人身子一摇,一个踉跄,差点摔了下去。各国记者赶紧把镜头对准了这惊险的一刻。说时迟那时快,尤德爵士和伊文思迅速扶住了撒切尔夫人。他们听见夫人喃喃细语:好酒!好酒啊!

    记者们因为太过突然没有捕捉到这个意外镜头而大叫“可惜!”记者们更因为离夫人较远而没有记录到夫人感叹“好酒!好酒啊!”而大叫“太可惜!太可惜啊!”

    很快,“美联社”专门报道了撒切尔夫人因喝茅台美酒醉倒在中国人民大会堂国徽下。

    尼克松与茅台酒

    刘正权

    不到长城非好汉!大凡来过中国的国际友人,回国后总要对亲朋好友翻出身在长城的照片津津乐道一番,但身为美国的前总统,当年的尼克松似乎更钟情于茅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中美建交的奠基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往事,可他和茅台酒之间的特殊故事却鲜为人知!

    故事一童心玩火,总统府里茅台烛光宴有惊无险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72年的春天,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尼克松首次来华访问,来中国之前他就下决心一定要喝一喝茅台酒。事出有因,昔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七经仁怀,畅饮茅台酒之后曾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尼克松也想尝一尝这种君王到此也低头的中国名酒到底跟西洋名酒有什么区别。中美首脑在北京会晤其间,尼克松是每宴必饮,每次喝茅台酒都要盛赞一番:“茅台酒好喝!”“茅台酒能治百病。”茅台酒的酒文化和历史典故更让同行的美国政要耸着肩膀,摊开双手,连连说OK!末了,他们还总结出访华期间除中美两国政府著名的《上海公报》之外的另一大收获,那就是“登长城,喝茅台,吃烤鸭”是到中国的三大享受。

    访华结束,尼克松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周总理赠送给他的茅台酒飞回了华盛顿。正是尼克松对茅台酒的钟爱,才使茅台酒由中国的养在深闺迅速开在全世界的大庭广众之下。

    再说尼克松吧!回到美国后的一天傍晚,兴致勃勃的他在家里打开了一瓶茅台酒,顷刻间整个房间酒香四溢,芬芳醉人。尼克松的女儿帕特里夏高兴极了,从尼克松手里夺过酒瓶喝了两口,连说“真香真香!”在女儿的欢快情绪感染下,尼克松童心大起,说我们开个茅台烛光宴吧!茅台烛光宴?帕特里夏可是闻所未闻呢!尼克松在女儿的惊奇目光中,小心翼翼把茅台酒倒进一个精致的酒杯,再用打火机把酒点燃,多么醇馥幽郁的酒香啊!这样的烛光宴在全美国可是绝无仅有的,全家人围着燃烧的茅台酒载歌载舞起来。谁知茅台酒一经点燃,很快就沿着撒落的酒滴蔓延到了桌布和地毯上,一家人由先前的手舞足蹈变得手忙脚乱起来,好在火势不大,有惊无险,一家人通力合作,很快就把火灭掉了。这一小小的插曲让帕特里夏更加兴奋,她抱着尼克松的肩头撒娇说:“爸爸的茅台酒表演实在精彩极了!”因为这一玩火的缘由,尼克松也从日理万机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尽享天伦之乐!以至于在后来的屡次访问中国中,尼克松总是言必及茅台,其首创的茅台烛光宴也在中国高层政要中家喻户晓了!

    ?故事二信口开河《领导人》中书写茅台时幽了自己一默

    ?可能是受先入为主的习惯性逻辑思维观念影响,尼克松错误的以为,茅台酒一定是中国的大米所酿造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爱吃大米啊!有书为证,尼克松下野后写了一本名为《领导人》的书,其中他深情款款回忆到当年对中国的7天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说起自己和周恩来在国宴上共饮茅台的情景,尼克松信口开河在书里特别提到;“茅台酒是用大米制成的。”他的观点无可厚非,中国人那么爱吃大米,制造茅台酒的原料自然非大米莫属。言必及茅台的他据说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演讲,讲到中国之行时,再次提到中国人用大米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茅台酒。当时曾有人向尼克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大米能制成茅台酒,而我们的大米却不能?

    尼克松幽默地回答,“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的大米含有特殊的营养物质吧!”

    好在当年还没有网络这一传播平台,否则,尼克松会因为这一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让人贻笑大方而遭受攻击的!其实茅台美酒的原料是高梁和小麦,不谙中国国情的尼克松不知道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是人非圣贤,所以大洋彼岸的尼克松在这个问题上闹了一个小小的笑话也不足为过!究其原因,只能说明尼克松对茅台情有独钟了!

    天底下大概没有哪种酒能像茅台一样,让贵为总统的人在自己专著里幽自己一默吧!

    卓别林与“男子汉”

    王明明

    他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却在离开朝鲜之前的那场战役中把右腿留给了朝鲜。他至今仍不愿回忆起那场战役,更主要的是他失去了一个那么优秀的通讯员,他是看着他长大的呀!所以,他记得1958年的那天,当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设宴招待他们这些英雄的时候,他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坐在最前排、离领导最近的他阴沉着脸,眼睛里全是他的通讯员——那个叫王福林的东北小伙子的身影,当然更多的是小伙子那被完全豁开的脊梁和脖子上挂着的凝结的血疤。那惨烈的最后一幕永久地停留在他的眼球中,看着桌子上那一瓶瓶茅台,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想,我算什么英雄啊?连个孩子都保护不了。

    那时,王福林躺在担架上,颤抖着对他说:

    首——长,能——再给我口酒喝吗?

    他知道此刻的王福林是想用酒麻醉自己的疼痛呢!他很欣喜,这个19岁的小伙子此刻竟然是清醒的,虽然他的眼睛时而微闭着。卫生员假模假样地在王福林的脊梁上咕哝着,药品紧缺,一切都妄想。通讯员一开始把牙咬得咯咯响,后来脸色渐渐苍白。等他找出了自己的酒壶,向通讯员的嘴上触的时候,通讯员微笑了一下,耷拉下了脑袋。他昂起头,一声长啸,满心自责。他是一个英雄,却让眼前的这个孩子为自己挡了炮弹。那弹片飞向通讯员的时候,他仿佛立即变成了一个懦夫、一个罪人。他近乎咆哮地呼喊:

    福林!你这臭小子——你,你——不能走啊!你说好的,等战争胜利,咱哥俩去我家,我请你喝茅台,让我那仨小子给他叔敬酒!

    他眼里映满当初接通讯员入伍时的情景。

    ……

    此刻,茅台酒摆在他的眼前,他却没了力气。没力气拿起酒杯,没力气说一句话。

    大概是他坐得离总理太近了吧!或许周总理注意到了他脸色的凝重,总之,周总理缓缓地移到他的面前。总理像是对他说,然而声音确实高亢地传向了所有的人:

    你们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是真正的男子汉!今天,我请你们喝一种叫“男子汉”的酒!

    他被总理的话震慑住了,同时,也有些不得其解。总理接着说:

    中国白酒的别名很多,什么“杜康”、“忘忧物”、“欢伯”等等,不下几十种,而这茅台酒还多了一种别名,外国朋友叫它“男子汉”。

    原来,1954年总理在日内瓦开会期间,卓别林正巧住在日内瓦。那时,卓别林听说世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周恩来来到了日内瓦,便设法打听到了周总理的住处。总理热情接待了他,给他介绍了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并邀请他共进晚餐。总理听闻卓别林特别爱喝酒,就拿茅台招待他。卓别林不仅爱喝酒,更会品酒,他一杯又一杯一饮而尽的同时,忍不住好奇地问总理是什么酒?总理告诉他,是中国的茅台酒。兴奋的卓别林告诉总理,世界各国的名酒他都喝过,可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的美酒。卓别林说,女人是不敢碰酒的,只有真正的男子汉才敢痛饮美酒。当他喝得飘飘然、有几分醉意的时候,还摇晃着身子对总理说:我还要喝刚才那种“男子汉”。

    总理的话让全场变得更加肃穆,同时肃穆的还有这位将军的思想。

    那次,卓别林临别时又向总理提出要“男子汉”。总理笑着说,你是世界人民的艺术大师,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送你两个“男子汉”。卓别林听得笑弯了腰,高兴地拿着他的文明拐棍蹦蹦跳跳的,以滑稽的表演天赋,赢得了在场的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将军被总理的话点醒了:是男人就要碰酒,而茅台正是敬给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人的。那天的人民大会堂,在总理的这番话下弥漫着茅台的醇香,志愿官兵们纷纷举杯,足足喝了三十几杯。

    此后每年,将军都会在通讯员牺牲的那天,不远千里地跑到王福林的家乡,在那刻有王福林名字的纪念碑前买醉,好好地陪他的通讯员喝上一顿。他知道,这小伙子爱酒啊!

    就在他用一条腿支撑着这个家,辗转换了数份工作,辛苦养着他的仨小子的那些年,他是靠茅台陪伴着度过的。当他厌倦了生活的疲惫,情绪低落时,他就拿他的通讯员、拿茅台来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愧茅台的美名——做中国的“男子汉”!

    茅台酒引出的佳话

    王福林

    1958年苏联地质专家费多尔丘克来茅台一带作地质考察,在野外的路上就闻到了酒香味。他不甚惊讶地问陪同他的中国地质学院官员这是哪里来的酒香味?

    中国地质学院官员告诉他,这是中国茅台酒的酒香味。

    “茅台酒?”他不由得惊异的张开了口说:“这酒香味能传这么远?”

    他被中国的茅台酒震撼了。

    其实,费多尔丘克早就知道中国茅台酒遐尔闻名,知名世界。只是没有机会品尝,这次来到茅台考察,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来了茅台不品尝茅台酒就是一种憾事。

    这次来中国地质考察,使他大饱口福。

    中方人员在宴席间就上了茅台酒。

    席间为他把酒斟上之后,先没有急于下口,而是把酒杯端起来,放到鼻间闻了好久。一句话也不说。好像被这酒深深地陶醉了。

    半晌之后他用中文说了一句:“好香!”

    在场所有的人都被他的举动所感染,纷纷举杯劝酒。他在嘴角间轻轻地抿了一小口,嘴里咂咂有声。接着他又赞了一句:“好酒!”之后,他把整杯酒一饮而尽,品咂之后,又是一声:“真是好酒”。

    此后一年间,他又喝过几次茅台酒。每喝一次他都称赞一回。而且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每次品味,感觉都很美。

    就连他写给朋友的信上都不忘了提到茅台酒。

    看来地质学家费多尔丘克除了钟情于地质,对酒更是宠爱。

    1959年中国的地质考察完,在贵阳乘机回国时,他说其它东西什都不要,只要一箱中国的茅台酒。中方满足了他的愿望。

    归国之后,他邀来了一些亲朋好友美美地分享了中国茅台酒。他的这些亲朋好友喝过之后,竖起大拇指。问他这酒为什么这样好喝。他来了兴致,把在中国茅台考察期间的见闻说给亲朋好友们听。大多和茅台酒有关联。他们听了大为赞叹。

    接下来他把茅台酒分别送了亲朋好友,自己只留了2瓶。

    这2瓶茅台酒他珍藏了15年,他一直不舍得喝。

    这15年来他总是拿出来,放在面前欣赏。欣赏回味,其韵无穷。

    1974年,他喜获博士学位,非常高兴。他把藏在酒柜里的茅台酒拿出来,又放进去,放进去又拿出来,很是舍不得。考虑再三,决定拿出一瓶茅台酒,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分享。

    剩下的这瓶茅台酒,费多尔丘克打算从1975年起,每年生日喝一小杯。这瓶茅台酒一直喝到1987年,历时十二年才喝完。

    苏联地质专家费多尔丘克这样珍惜茅台酒,足以看出他对此酒是多么钟情。

    茅台在不丹的奇遇

    夏兵

    1994年秋的一个夜晚,喜马拉雅山脚下那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灯火辉煌,庄重而华丽。这依山而建的藏式建筑正是“神秘之国”不丹的国宾馆。此刻的国宾馆内,不丹外交大臣达瓦·策林正在为中国驻印度大使程瑞声访问不丹举行晚宴。

    “程先生,下午的会谈太成功了,你们是不丹最尊贵的客人!”身着传统服饰的达瓦·策林紧紧拉着程瑞声的手,言语间的兴奋显露出了一名外交官少有的激动。从下午的初次会谈到这盛大晚宴的开始,气氛一直十分融洽。高兴之余的达瓦·策林嘱托秘书,今天的晚宴用酒就定为茅台酒,而这些茅台酒正是程瑞声特意从中国带来送给他的礼物。

    达瓦·策林一面让秘书开酒一面和众人说笑:“不丹人爱酒,尤其爱喝茅台。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隔着喜马拉雅山闻一闻中国的茅台香。”就在大家的一阵哄笑声中,秘书已经为众人斟满了酒。一时间酒香四溢,细腻悠长的香味让整个宴会大厅着实沸腾了起来,达瓦·策林用鼻子夸张地吸了一口气,连连说道:“是这个味,是这个味,这是茅台酒特有的‘茅香’,别的酒学不来,学不来。”程瑞声微笑着说道:“既然谈到茅香,那各位可知道这‘茅香’还有一段传奇吗?”望着众人不解的眼神,程瑞声继续说道:“1915年,北洋政府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外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中国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摔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茅台酒终于一举夺冠。可当年我们是‘摔酒夺冠’,今天却是‘把酒言欢’。来,干杯!”此时,众人纷纷举杯,在不绝于耳的喝彩声中一饮而尽。

    茅台酒丰满醇厚的口感让不丹朋友连连叫好,纷纷续杯畅饮,眨眼间一瓶茅台已是“酒尽瓶空”。策林大臣忙吩咐秘书再开一瓶。并不断与中方来宾谈论茅台酒的故事,当程瑞声向他介绍茅台酒是中国的政治酒、外交酒时,达瓦·策林连忙接话说道:“这我知道,这茅台酒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啊。在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历史性事件中茅台酒都成为了融化历史坚冰的特殊媒介。人家还说,在日内瓦会议上,贵国的周总理就是用‘两台’拿下谈判的。”一片笑语声中,宴会的气氛也越来越热烈了,宾客们推杯换盏,带着醉意又唱又跳,一会儿的工夫就将第二瓶茅台也喝完了。这次,达瓦·策林又亲自打开了一瓶酒,一边让秘书为宾客斟酒,一边高声说道:“作为一名外交官,我只会说汉语中的两个词汇,一个是‘茅台’,另一个就是‘干杯’。”一时间,不丹朋友纷纷用刚学会的汉语连连说“干杯!干杯!”,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男宾女宾之间交叉着手臂喝酒,全场响起一片喝彩声。

    眼看着这第三瓶酒又要被情绪高涨的宾客们喝完了,程瑞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次我的秘书只提了四瓶来,下次多带些。”略带醉意的策林连连说:“不要紧,不要紧,不丹有个传统,举行宴会要客人全都喝醉了,才算成功。”可当他眼望着自己刚刚收到的心爱礼物只剩最后一瓶时,那份原本大方的表情也有些不太自然了。程瑞声看在眼里,忙用手势制止住了准备再打开最后一瓶酒的不丹秘书,他微笑着对宾客们解释:“中国人喝酒有个讲究,酒不能喝完,留下一点象征‘年年有余’、‘长长久久’来,让我们共同喝完杯中的酒,愿中不人民世代友好、长长久久。”“对,中不友谊万岁!”“中不感情长长久久!”,宴会大厅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中不双方来宾一饮而尽,像老朋友一样聚在一起表达着对彼此的真诚与祝愿。在醉人的酒香中整个宴会大厅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酒净杯空、余香不散。晚宴一直持续到10点,带去的四瓶茅台喝完了三瓶,总算给达瓦·策林留下了一瓶作礼物。回新德里的路上大家都说,这次访问的成功,还得感谢茅台酒这个默默无言的友谊大使。

    五十年茅台宴国宾

    张迪

    酒,不仅在中国普通人的交际中起着独特作用,而且在重大的外交场合也扮演重要角色。

    ?用茅台酒交友,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特色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喜欢用茅台酒款待国宾,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中,宾主双方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增进友谊。茅台酒因此被喻为“国酒”,它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作用,一直佳话不断。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周总理用贮藏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在和尼克松碰杯时,周总理告诉尼克松,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25杯烈性茅台酒。

    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中也与茅台酒特别有缘。据邓小平主编的红军第一张报纸——《红星报》报道,红军喝了茅台酒后越战越勇,用85发步枪子弹把敌人的飞机打了下来。至今,这张报纸还保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普天同庆,邓小平拿出茅台酒,曾一口气喝干27杯。

    1985年9月,在邓小平81岁高龄的时候,他和李先念同志邀请部分老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共进午餐,也一连喝了数杯茅台酒,仍欲罢不能。

    晚年的邓小平晚餐前一直坚持喝两小杯茅台酒。

    在许多外交场合,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一样,积极展现“茅台外交”的魅力。

    1988年10月17日,邓小平在钓鱼台宾馆养源斋宴请罗马尼亚的贵宾。

    听说是富有传奇经历的邓小平宴请他们,访问中国的罗马尼亚贵宾特别高兴。在中方工作人员陪同下,他们当天上午准时来到钓鱼台宾馆养源斋,心情激动地等待邓小平的宴请。?

    虽然邓小平只是小范围宴请罗马尼亚贵宾,但仪式却很隆重。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午宴正式开始。

    一生中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并怀有深厚感情的邓小平,特意让养源斋的工作人员拿出窖藏50年的茅台酒,招待远方来的贵客。

    茅台酒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它的香气成分达110多种,饮后的空杯,长时间余香不散。有人赞美它有“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的魅力。

    由于茅台酒不可多得,也因此物以稀为贵。50年窖藏茅台更是茅台酒中的珍品,数量十分有限,即使像钓鱼台宾馆这样的国宾馆也珍藏不多。

    罗马尼亚贵客听说打开的是窖藏50年的茅台酒,既激动又好奇。在此之前,他们早已听说中国茅台酒的传奇故事。现在即将亲口品尝富有传奇色彩的茅台酒,心情越发激动,特别是对中国酒文化有研究的一些贵宾,更是为在中国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而兴奋不已。

    隆重的欢迎仪式终于结束,宴会正式开始。

    养源斋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将50年窖藏的茅台酒开启,然后,缓缓倒入邓小平和客人的杯中。

    色呈浅黄的茅台酒立即酒香四溢。远道而来的罗马尼亚贵客被眼前的美酒倾倒。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点。风趣幽默的邓小平简单向客人介绍了茅台酒的悠久历史,以及自己多年喝茅台酒的经历后,闻着扑鼻的酒香,罗马尼亚贵客纷纷举起50年窖藏茅台酒,一些善饮者更是一品为快。

    看邓小平热情推荐此酒,同邓小平一起坐在主桌上不善饮酒的罗马尼亚部分贵客也忍不住想尝尝50年的窖藏茅台酒的滋味。酒入唇间,他们感觉50年窖藏的茅台酒果然不同于一般的酒。

    谈笑风生的邓小平与来宾频频碰杯,中、罗两国的友谊在香醇无比的佳酿中更加深厚。

    马利亚的酒杯

    朱燏

    马利亚·卡洛斯把酒杯装到塑料袋里,封了袋口,放进蓝底白花的手提袋。手提袋是大使夫人给她的礼物,她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工作五年了。

    她走出使馆大门,在蓝绸子般的夜色里舒了一口气。她望了望玫瑰色的天际,海风牵着涛声的手徐徐而来。新月浮游在海中,搅起满眼的碎光。拿着卡斯特罗用过的酒杯,马利亚快飞起来了。

    陆丹小心地跟踪着马利亚。想不到来哈瓦那不足一个月,就撞上了间谍案。陆丹生在广东,母亲是福建人。古巴生活着大批的中国劳工后裔,他们的祖先在19世纪从广东福建来到古巴,陆丹的方言正好能派上用场。

    马利亚走在海滨大道上,白底红花的裙子荡漾出风的形状。卡里斯托·加西亚的青铜雕像早被甩在身后,远处的何塞·马蒂纪念碑像巨烛耸立。她停下脚步,回头张望了一下,便向阿尔梅赫伊拉斯医院快步走去。

    看到她停下来,陆丹一步便跨进街道的阴影里。马利亚拿走的不过是普通的酒杯,却可能残留着使用者的指纹和唾液。如果杯子是卡斯特罗用过的,落入有心人手中的话,后果非常严重。又或者,马利亚在酒杯上下了毒?酒杯,正是关键。

    医院蜕去白日的忙碌,马利亚的脚步声清脆响亮。她走到一张病床前,俯下身说:“外公,东西带来了。”

    透过门上的玻璃,陆丹看到一个带着呼吸器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病房里洁净无尘,面海的窗户开着,一眉明月升起在海上。陆丹看到老人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还从被窝里伸出了颤巍巍的手。“是时候了!”他一把推开了房门。

    当陆丹说她是间谍的时候,马利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之前,陆丹已经夺过酒杯,用手绢包好,放到了衣兜里。

    “不是的,陆先生。我,我不是间谍。我的外公就要死了。上帝保佑,他想要一件卡斯特罗同志用过的东西,……在他死之前……,他是中国人,想闻一闻中国酒的味道。”

    陆丹转头向老人看去,对马利亚语无伦次的话将信将疑。老人费劲地摘下呼吸器,对陆丹说:“后生仔,我係中国人。”他声音虚弱,广东话很蹩脚,没说上两句,便大口地喘起来,马利亚赶紧帮他戴上呼吸器。

    “外公的家族来古巴有一百多年了,受了不少苦。”马利亚看着外公,对陆丹说:“他参加过革命,一生尊敬卡斯特罗同志。他快不行了,心愿就是得到一件卡斯特罗同志用过的东西,还想闻一闻中国酒的清香。”

    这时候,老人又摘下了呼吸器,对陆丹说:“唔好怪佢,都係我嘅错。”

    老人的声音断断续续,陆丹仿佛看到一个衰老的中国人,在哈瓦那橘色的夕阳里,给孙子描述故国美酒的醇香,还有岭南明艳的风景,孙子的眼睛里满是向往。他揉了揉鼻子,转头问马利亚:“为了让你外公闻一闻他爷爷说的美酒的清香,你偷了卡斯特罗同志的酒杯?”

    “是的,”马利亚点点头:“众所周知,他喜欢喝茅台,来使馆是无茅台不欢。只要我拿到他用过的杯子,就拿到了茅台酒的香味。”

    “怎么确定这是卡斯特罗用过的杯子呢?你也许在撒谎。”

    “哦,不,圣母马利亚,不,”马利亚慌忙摇头,“陆先生,这就是卡斯特罗的酒杯。我偷了东西,已经犯了罪,如果还要撒谎骗外公,上帝不会饶恕我的。”她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脸颊涨得通红,对陆丹说:“我选了一个有黑点的酒杯给卡斯特罗。”

    陆丹听到这里便笑起来。晚宴上,工作人员发现卡斯特罗的杯子上有个黑点,要给他换一个杯子,他却摇摇头,瞪着眼说:“不用管它,12亿中国人有多少人能喝上茅台呢?”

    马利亚也笑了起来,“您也知道,卡斯特罗同志多么喜欢茅台酒。他断不会因为黑点而不喝这杯酒的。”

    陆丹点点头,脑海里浮现出卡斯特罗豪饮茅台酒的样子,记得当时他还对身旁的同事说:“老头子喝茅台酒还真像中国人的样子。”

    陆丹在医院安排了安全人员,带走了酒杯。关门的时候,他看到老人缓慢地地呼吸着,氧气罩内壁布满了水汽。马利亚正俯下身,替老人抹去脸上的泪水。窗外的新月更近了,银辉胜水。

    第二天,趴在床沿上睡着了的马利亚在浓郁的酒香中醒来。外公还在睡,脸上有安详的笑。床头放着一张卡片,上面用中文和西班牙文写着:

    卡洛斯·郑先生,祝早日康复。——卡斯特罗。

    卡片的旁边,放着一瓶打开的茅台酒。

    用“茅台”打招呼

    张冠

    “MAOTAI!MAOTAI!”

    能猜出这个古怪的招呼的意思吗?

    这招呼既不是英语、法语、拉丁语……也不是哪个地区特有的习俗,更不是外星语,

    也许大家很难猜出这个感叹句的意思,其实,在这个背后,有一段有趣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80年10月,在西印度洋群岛国家塞舌尔共和国,我国驻塞舌尔使馆二等秘书、办公室主任关宗山正在忙碌地工作,他这次要接见的客人是几位从肯尼亚来的外交信使。

    为了表示中方的友好和热情,关宗山准备很充分,他很早就来到了机场准备迎接远道来的客人。

    关宗山知道自己来的早了些,他看了看手表,距离肯尼亚外交信使到来还有一段时间。他索性坐在机场的沙发上,拿起旁边的报纸看起来。

    他放下报纸,就看到有一些机场工作人员向自己走过来,他回头看看,以为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他身后的机场大厅里一片安静。他觉得这些机场工作人员是来找自己的,于是,关宗山马上站起来,心想刚才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违反人家礼节的事情,但是他又想,自己对该地的礼节和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不应该做错什么。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刚才坐错了位置,坐到了工作人员休息区。

    关宗山正在犹豫,那几个机场工作人员已经来到了他的面前。关宗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正当关宗山想开口说话的时候,那几个塞舌尔机场工作人员其中的一个就主动的与关宗山先生握手。关宗山顿时一愣,他被这机场工作人员突然的友好弄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关宗山停到了这样的声音:“MAOTAI!MAOTAI!”

    关宗山微微一笑,不得其解,

    “MAOTAI!MAOTAI!”,里面又有人和他这样和他打招呼。

    关宗山仔细的听,可是他在塞舌尔从没听过这样的语言更没有人这样打招呼,他想,多数塞舌尔人从小就会说英语和法语,可是这几句听起来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法语。

    “MAOTAI!MAOTAI!”机场工作人员的热情让关宗山更加迷惑。不过,有着外交经验的关宗山很快明白,他们的招呼的含义一定与中国的文化有关系,难道他们在讲中国话。

    “MAOTAI!MAOTAI!”又一声招呼,

    关宗山马上反应过来,他知道他们说的原来就是“茅台!”,中国名酒“茅台!”

    关宗山立刻笑容满面,马上也回了句:“MAOTAI!MAOTAI!MAOTAI!MAOTAI!”

    顿时,在场的人们都友好的笑了起来。

    关宗山先生友好的和这些机场工作人员一一握手,然后用英语和他们交流,这时他才得知,原来,刚才那位带头用“茅台!”跟自己打招呼的是拉奥先生。拉奥先生是机场移民局的主管。拉奥那年30余岁,他具有法国血统,高挑身材,白净面庞,口齿伶俐,尤其善于与人交往。也正是他好客的特点,让他看见关宗山先生就毫不犹豫的上前打招呼。拉奥先生不但热情开朗,还对各国的好酒很有研究。拉奥说,英国的威士忌和法国的白兰地是好酒,但中国的茅台酒更有独特之处。

    关宗山先生问拉奥茅台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拉奥说此酒喝了睡一晚起来,口中仍有茅台余香。然后拉奥先生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关宗山知道,我国的茅台有着悠远神秘的历史茅台酒也是咱中国的国酒。自从建国以来,茅台酒在各种大型活动中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向往茅台、赞美茅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中国的茅台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想到这些,关宗山就不奇怪为什么国外友人会用“MAOTAI!MAOTAI!”来和自己打招呼了。

    看着拉奥先生热情地用“MAOTAI!MAOTAI!”与自己打招呼,关宗山心里不禁自豪了起来。他想这茅台就好像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带有浓郁香气的名片,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我国悠久的文化,让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有了兴趣和解读。

    眼看着几位肯尼亚来的外交信使的飞机就要到了,关宗山心里也很清楚,该用什么样的礼物招待他们了。

    从此之后,除了在机场,有时候关宗山先生去城里办事,也会碰到好多人用“茅台!”和他打招呼。他不再犹豫和惊讶,而是同样友好的回答他们:“MAOTAI!MAOTAI!”。

    与南非政要共品茅台酒

    俞云灿

    1998年12月20日这天,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陆苗耕忙了整整一上午了,他不停地看着手表,离客人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今天领事馆要来一位重要的客人,他是新南非第一任外长——阿尔弗雷德·恩佐。说起恩佐,他是南非政坛的一位资深元老,1969年起就开始担任南非非国大总书记,长达22年之久。领事馆得悉他这次到南非议会首都开普敦开会,事先就邀请他顺道到领事馆做客,恩佐外长欣然答应了。

    对于如此重要的客人,陆苗耕显得胸有成竹,他特意叮嘱工作人员备好了午宴用酒,一种是南非著名的南非葡萄酒,另一种是祖国的茅台酒。他相信恩佐外长对自己精心准备的这两种酒肯定会满意。

    临近中午,陆苗耕带着领事馆工作人员在领事馆门外等候。虽然已经是12月了,但在南半球正值盛夏,天空格外晴朗,空气中弥漫着炎炎的暑气。视野中出现了恩佐外长的车队,缓缓地驶入领事馆的大门,车子在陆苗耕总领事等一干人面前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了,恩佐外长穿着一件别致的印有非洲花鸟图案、色彩鲜艳的衬衣出现在众人面前。陆苗耕走上前去,礼节性地握了一下手,紧接着两人来了一个热情洋溢的拥抱。

    大家走进了宴会厅,一看到摆在桌上的茅台酒,恩佐外长的兴致马上起来了,他用并不太标准的中文说:“茅台!茅台!”大家见状,纷纷会心地笑了起来。陆苗耕笑了笑说:“这是我为外长先生特意准备的!外长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这两种酒不仅仅在中国和南非非常有名,它们还代表了两国渊源流长的友情!”

    恩佐外长认真地听着翻译,听完之后,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说,六七十年代在开罗作为非国大机构成员时,就经常到中国领事馆做客,不仅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还喝到了茅台美酒。茅台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和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么多年了,闲暇之余,他只要一想起中国人民的热情,他就想到了醇香的茅台美酒。

    回忆起往事,恩佐外长满怀深情地提议,为患难之交的友谊干杯。大家纷纷起立,相互碰杯。宴会的气氛很快就浓烈起来了,恩佐外长喝得很尽兴。

    陆苗耕还回忆起了两年前在北京和恩佐外长会面的情形。那一年的春天,恩佐作为南非新一任内阁部长访华,在北京有三天行程,他整天忙着公务,虽然他也很想利用到中国的机会,去参观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做一回真正的“好汉”,但始终都没有抽出空余时间。他的敬业精神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敬佩不已。

    三天行程很快就结束了,恩佐外长要回国了,陆苗耕到机场去送行,他见年逾古稀的恩佐精神抖擞地自己提着公文包,身上还挎着大行李袋,当时眼睛就湿润了,他紧紧地握了一下恩佐的手,竟说不出话来。恩佐外长却风趣地说:“在北京天天都有茅台酒喝,所以一点也没有感到疲劳和枯燥。”

    当时,陆苗耕就暗自打定主意,只要以后有机会再见这位憨厚可爱的南非老人,一定要用茅台酒好好地款待他。说到这些往事,恩佐外长也百感交集,他说,这次机会真的来了,就不推却中国朋友的盛情款待了,他诚实地一连喝了五六杯茅台,也再一次逗乐了在场的领事馆工作人员。

    茅台酒搭建友谊桥

    阿云嘎

    1995年10月,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关登明在领事馆设宴招待菲律宾驻华大使翁先生,此次宴请正值中菲建交20周年。

    早在很多年前两人就相识了,也是得缘于在一次宴会上相识了,而且那次的宴会上也喝了茅台酒,互相倾吐,谈得很投缘,尤其是谈到茅台酒,两个人就会谈论不休,直把关于茅台的话题说个遍。

    此前翁大使见了关登明就很轻松,心领神会地说了一句:“何日一起喝两杯茅台酒?”

    在这次宴会上两人见了面,首先就从茅台酒谈了起来。

    翁先生很直爽地说:“最近,我喝茅台酒的纪录又有进步,从上次的13杯加到了18杯。”是的,关登明记得上次宴请他喝茅台时,他喝了13杯,就觉得飘飘欲仙了,没想到短短数月,喝茅酒的量又增了5杯,这倒使他吃惊不小。要知道他说的这种杯子装20余杯即是一瓶茅台酒。

    关登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到:“难道你储存了大量的茅台酒,悄悄地锻炼酒量,想和大使们一见高下?”

    翁先生笑着解释道:“哪里!哪里!我能锻炼出如今的酒量,全是得益于在北京的朋友。常跟他们一起喝茅台,就提高了酒量。不过,最让我受益的是通过茅台,结识了不少朋友。”

    关登明说:“在酒桌上结交朋友是最快的。看来你新结交的这些朋友很会喝酒了,不然你的酒量会有如此快的提高?”

    翁先生说:“新结交的这些朋友不但酒量高,我从他们那里听来许多新茅台故事。”翁先生乘兴还给关登明讲了几个新的茅台故事。关登明听了后,果然没有听到过。

    通过茅台酒铺垫,宴会很顺利地进入了轨道,在会上双方回顾了建交20年来友好关系取得的进步,以及建交后面临的一些问题。

    席间一位菲方漂亮的女外交官问:“茅台酒的度数高不高?”

    关登明没有回答,看着翁大使,翁大使就说:“我给你表演一个节目,你看了就会知道。”然后他叫一名服务员拿来一个烟灰缸,往里面倒上一些茅台酒,用打火机把酒点燃,只见燃烧起了蓝色火焰。

    女外交官惊奇地问道:“啊!这么高的度数,你们受得了吗?”

    翁大使很风趣地说:“凡从事促进发展中菲友谊都需要有茅台这般火一样的热情。”

    翁大使的话逗得大家笑了起来。

    那位漂亮的女外文官更是笑得生动迷人,使人觉得美人配美酒,更有一番情趣。接下来翁大使对在座的人说,菲方领导人都很喜欢茅台,他们通过茅台了解中国。

    翁大使喝了23杯酒,几乎喝了一瓶茅台。

    这次他创下了喝茅台的新纪录,很得意。

    就连善喝酒的关登明,也觉得他酒量惊人。

    在临别时,他说:茅台是好酒,茅台传友情,我真诚地希望和祝福,茅台帮助中国走向世界。

    马来西亚人爱茅台

    哈斯乌拉

    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或知道马来西亚历史的人,都知道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都是从全球各地移民而来的。

    各种信奉不一风俗不同的人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华族和土著族是最善于饮酒的两个民族。然而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族,他们是忌讳酒的。有趣的是这个国家对非穆斯林族实行宽容政策,对华族和土著族等族群饮酒并无禁忌。

    对华人来说,在喜庆日子或有朋友自远方来,盛宴加美酒,何其快哉。

    每逢春节,驻马来西亚的领事都会把茅台作礼物赠送给当地朋友,而朋友们视茅台是财富和友谊的像征,往往把茅台酒放在客厅显眼处,舍不得饮用。

    有一年春节,驻马来西亚领事照往年一样,为一个当地朋友送去两瓶茅台,没想到这个朋友把以往三年送来的茅台都提了出来,说他都珍藏了起来,等上了些年岁再喝。原因是这种酒喝了不上头,也不头疼,所以他觉得上了年岁喝这种酒再好不过。现在好为他老了多储藏点茅台。领事听了说:“只要我在任,我每年都带两瓶茅台过来。”这个朋友当时很激动。

    这之后,他还请这个朋友喝了一次茅台,朋友多贪了几杯,有点似醉非醉地说:“中国茅台,好喝不上头,还保健,真是好酒,应该是世界美酒之王。”领事听了很高兴。

    在一次节日上,领事先生有幸结识了几位新朋友,没想到其中有一个马来西亚朋友还喜欢收藏空茅台酒瓶。当时喝剩下茅台酒瓶,被他要下来,用一张报纸小心翼翼地包起。领事先生很惊讶!问他为何对空酒瓶感兴趣?

    马来西亚的朋友说他祖籍在中国广东,心里很念想中华文化,所以他特别喜欢茅台酒,就是空瓶子放在家里也是香气四溢,看到家里那么多茅台酒瓶,会让他格外开心。

    偶尔的机会被这位收藏瓶子的马来西亚朋友邀到家中做客,没想到就见了这朋友珍藏了一柜子的茅台酒瓶。列满一地、而且价值不菲的木质酒柜里陈列了上百只茅台空瓶,在酒柜里的灯光的映衬下,觉得色彩斑斓,很瑰美。

    领事先生觉得这些瓶子陈列在柜子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真的没想到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让他大开眼界,长了不少见识。

    领事一开始就注意到朋友的柜子里的每个一瓶子写了一张卡片,拴在瓶颈处,不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那位马来西亚的朋友就得意地为他解释道:“这些个瓶子上记录的是什么时候得来的,和谁一块喝酒,在席的有几人,什么地方。领事觉得这样的收藏很有意思,每在饭桌上免不得向朋友们谈起此趣闻。此后,他还有意也收藏下几个茅台酒瓶,准备找机会送给那个马来西亚朋友。

    领事还认识一位马来西亚收藏名酒的专家。光是茅酒系列,他就专门收拾出一个屋子陈列。十多个酒柜,几十个品种,几百瓶高低档茅台酒,看得人眼花缭乱。和这位朋友交谈中得知,每一瓶酒都来之不易,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几瓶茅台陈酿,是他花高价买来的。有时为了能得到一瓶好酒他要几天不睡觉,挖空心思要得来。得来之后,他又兴奋地睡不着觉。一个人爱酒爱到如此程度,真是让人惊叹。

    马来西亚爱茅台酒的朋友何其多,要是有时间,你来一趟,就知道了。

    茅台美酒话友谊

    刘小冀

    每每提到茅台酒,权柄铉先生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作为韩国驻华大使的他,和茅台酒有着一段传为佳话的美谈。

    1992年,中韩建交谈判在北京举行,当双方就建交相关问题达成基本协议之后,韩方代表的权柄铉设宴款待中方代表。

    当晚的气氛和谐而轻松,满头银发,肤色白皙红润的权大使给中方大使敬酒,他亲切的笑容和学者般的举止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他幽默的谈吐使得整个宴会就像和老朋友们相聚一般。席间,欢声笑语不断,当其中一位中方代表问权大使为什么没用韩国酒招待中国朋友,而用茅台酒款待大家时,权大使讲了一段故事。原来权大使早在韩国时就知道茅台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喜酒”,还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权柄铉大使和中方代表们一边吃饭一边说,“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那天起,我就听说过‘茅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周总理不光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还是一位了解民生疾苦的父母官,在品酒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就是用茅台酒招待他的,从那天起,我就渴望喝到真正的茅台佳酿。不过这一等就是十多年,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我才有幸与中国的陈瑞声大使结识。当时我和陈大使都在缅甸,他送我的茅台酒终于圆了这场梦,在饮酒的同时,我也想到中韩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见证!中国有句老话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在礼仪之邦我已深切体会到了。”

    说完这番话,权柄铉缓缓地旋开瓶盖,把美酒斟在透明的小玻璃杯中。琼浆玉液从瓶中缓缓流出,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馥郁的香味。两国大使们一边畅饮茅台,一边品尝美味佳肴,整个晚宴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着,共享“曲之浓、香之妙、色之美、味之甘”的茅台酒。

    这次宴会不久后,中韩两国就正式建交了。中国驻韩大使张庭延听说权柄铉大使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之后,在一次宴会上也请权大使喝了茅台酒。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愉快交谈。

    席间,权大使感慨地对张大使提到中韩建交前的情况:那还是1992年4月下旬的事。毫无心理准备的权大使突然被外交部长叫到办公室,通知他任韩方代表,与中方进行建交谈判。因为外交部有保密措施,权大使只得瞒着妻子和其他亲朋好友,说要回乡下探望身体欠佳的父母。他匆匆收拾一番,拿了几件衣服就登机前往中国,此后一个月,他没能和家里人联系,思乡之情日久弥深。

    说到这里,权大使给张大使杯中斟满美酒,说,“当时我虽然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期望早日回家团聚,但我知道自己这次前来访华责任重大。中韩建交是两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事情,我更多考虑到的是两国人民的心愿。我们同是东方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听说茅台酒是用赤水河的水源,而赤水又是和长江相汇合的。请张大使满饮此杯,让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就像长江黄河那样源远流长!”

    这天晚上,两位大使相谈甚欢,在饮茅台酒的同时,又谈到美酒的相关历史传说。两位大使也因酒而结缘,赢得彼此的信任和尊重。

    到了1998年,离中韩两国建交也有6年多的时间了。同年2月,金大中就任韩国第15任总统。金大中考虑到权丙铉和中国人民一直维系着深厚的友谊,便再次派他出访中国。此时的权丙铉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精神和身体状况早已不如从前,这位老将是否能不辱使命也是众人担心的。

    同年5月,权丙铉被任命为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在北京任职。事实证明,权丙铉这位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大使不辱使命,在京就职期间,权大使不光在外交团中极其活跃,而且与中国其它相关部门也结下芝兰之谊。权丙铉这位有君子之风的老者在离任之际,和老朋友张庭延大使又有了一次会晤。

    此时的张庭延也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他把几瓶包装好的茅台酒送到权丙铉手中,说,“在中韩两国建交时,我们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但在私下里,我们却是好朋友。捎上这几瓶茅台酒,常回中国来看看,不要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权丙铉激动地用双手捧过酒,对张大使说,“想起几年前我们开怀畅饮的事,恍如隔世。如今我年事已高,不能如以往那般喝酒了。不过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把这几瓶‘茅台’好好珍藏。看到它我就会想起中国,想到您和中国的其他朋友。祝愿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饮茅台叙友谊谷丰登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总书记纳夫·哈瓦特迈赫在很多年前就和中国驻约旦使馆临时代办时延春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的持续像一瓶陈酿的茅台酒,散发出弥久的芳香。正是这样长久的交往,促进了两国外交健康有序地发展。

    时隔很久不见,时延春忽然想请纳夫·哈瓦特派迈赫来喝茅台叙旧。

    有了茅台,纳夫·哈瓦特迈赫的话题很多。促膝交谈,倾心吐胆,那是何等快意!

    在席间,纳夫·哈瓦特迈赫说,记得他第一次访华,就喝到了中国的茅台酒,那次的感受很不一般,也就是在那一次对中国的茅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茅台酒的制作工艺,茅台酒的故事,茅台的历史,他都知道了一些。后来他又多次到中国,在每一次的宴席上都喝能喝到茅台,就和中国茅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能和中国结缘,能和中国人作朋友,能喝上如此甘甜如露的茅台,他不枉此生。他还说在阿拉伯国家结识了多位中国大使,在和每位大使的交往中,都免不了要喝茅台酒。要知道茅台酒在中间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我应该感谢这个默默无闻的老朋友,它的功劳很大。其实,每次当他出席中国大使的宴请时,都喝的是茅台。两人边喝茅台,边回忆两人之间珍贵的友情。

    2002年6月时延春离任前夕,纳夫·哈瓦特迈赫携夫人同来为时延春饯行,那天的宴席别开生面,因为是饯行,不知何时再有机会相叙,纳夫·哈瓦特迈赫和时延春都动了情愿,喝了很多茅台酒,似乎只有一醉方休才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真诚的友谊。当时就连纳夫·哈瓦特迈赫夫人也受了他们感染,多喝了几杯,成了醉美人。

    说起昔日民主也门的元首阿里·纳赛尔来,我们就不难想到他的酒量惊人,一次喝一瓶茅台酒,还能谈笑自若,条理清晰,思维一点也不混乱。他喜欢与中国人一起喝酒,尤其是喝茅台酒的时候更能尽兴。一是茅台酒绝好,另外是中国人好客,豪爽,所以他喝起来酒来痛快而勇猛。

    当时,中国向南也门提供了不少援建项目,阿里·纳赛尔经常去视察,很关心在这里工作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嘘寒问暖,有什么困难只要提出来,他就及时给矛解决或帮助,从不推诿。而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眼里,阿里·纳赛尔平易近人,如赶上用餐时间,就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用餐。

    1999年时延春出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设宴招待阿里·纳赛尔及夫人。

    在那一次宴席中,阿里·纳赛尔颇有感慨地说,他在亚丁执政时能经常喝到茅台酒,那些茅台酒是真正的好茅台酒,其中甚至有十多年的陈酿。但自1986年后再也没有喝到茅台酒,他为此感到十分遗憾。没想到这次有机会和老朋友见面,竟然是用茅台来招待他,这使他很兴奋。在酒桌上和时延春畅饮豪谈,尽兴之极。

    阿里·纳赛尔说茅台酒真是好酒,在外交中他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角色。此时,他端起酒杯说:“我今天很高兴,能喝上茅台酒,我由衷的高兴。从今之后,我要努力促进中国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合作,使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此后,果如阿里·纳赛尔所言,中国和阿拉伯的友好关系,有了很好的发展。

    茅台酒誉满尼京城

    安心

    自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获得金奖以后声名鹊起,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名酒,并且驰名中外,堪称“国酒”。

    1960年我国在加德满都设立大使馆以前,和尼泊尔人交往甚少,而那时中国的茅台酒还没有流传到这个国家,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茅台酒。但是到了1960年7月,中国大使馆在加德满开馆后,大使每宴请尼泊尔的首脑人物或是尼泊尔朋友,都要拿出茅台酒设宴招待。当尼泊尔人喝到茅台酒时,非常惊讶,绝没想到中国会有这样芳香绝妙的好酒,所以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尼泊尔流传开来,人们渐渐知道了中国的茅台。

    在每次的大型招待会上,使馆都要用两种酒水,一是中国的茅台酒,一是尼泊尔的葡萄酒。这两种酒代表了两个国家的友谊和友情。

    作为大使要与每位客人碰杯,但每次只稍饮一小口以免喝醉失礼。

    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一位尼泊尔客人特别喜欢喝茅台酒,边喝边赞叹这酒真是好酒,而且还说有机会一定要买几瓶茅台招待比较尊贵的朋友,可谁想他多贪了美酒,竟然喝醉了,醉了还不住地重复说,我要买几瓶茅台,招待我的朋友!我要买几瓶茅台,招待我的朋友!我要买几瓶茅台,招待我的朋友!他连续反复地说。大使只好派人将他送回了家。送回家,尼泊尔客人的妻子很惊讶地说,我先生怎么醉成了这样?要知道他是十分能喝酒的,还从没有醉成这样!是喝了什么酒?我闻到他喝的酒和以往不同,为何呼出的气如此之香。尼泊尔客人醉意十足地说,是茅台!是中国茅台!大使派出的人对尼泊尔客人的妻子说,你先生说的不错是中国茅台。“茅台?”尼泊尔客人的妻子摇了摇头说,“没听说过,不过我倒很想品尝一下。”“没问题,”被派人员回来说了这一趣事,大使就让他送去了两瓶茅台。没想到,后来大使又见到那位尼泊尔客人,顺话谈起茅台。尼泊尔客人说,他妻子对中国茅台酒赞不绝口,因为送去酒的当天,两人就坐下来品尝,因其过于好喝,两人贪杯,竟然喝了一瓶茅台酒,烂醉如泥。说到这里尼泊尔客人和大使都开心地笑了。

    1961年马亨德国王访华时,在北京中方用茅台酒招待他,谁曾想从那以后,他就爱上了茅台酒。1962年中国大使宴请马亨德国王和夫人,当时用的是茅台酒。在晚宴上马亨德饮了几小杯,对茅台赞不绝口。他非常高兴地说,“记得第一次我喝到这种酒时,一下就被它完全给迷住了。”从来少喝酒的他,那天竟然喝了好几杯茅台。由于又喝到了茅酒,他很兴奋,谈了很多他访华时的趣闻,大多和茅台有关。宴会后中国大使送了4瓶茅台酒给马亨德国王,第二天中国大使便收到了马亨德国王让秘书送来的感谢信。

    马亨德国王有两位贴身侍从官,一位是拉纳上将,一位是沙姆拉吉上将,他们也非常喜欢茅台酒。拉纳说,中国朋友很讲交情,很好客,爱喝酒。他也很喜欢茅台酒,时常和中国朋友在一块品尝,这种酒简直是百喝不厌。他认为世界上只有茅台酒最好喝,可以说茅台酒是酒中之王。

    尼泊尔外交部礼宾司长库尔玛先生为人豪爽,喜饮茅台酒。他和中国大使馆的关系极好,而且特别热情,有事必应,有忙必帮。他说自从喜欢上茅台酒以后,茅台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里有一瓶别人送来的茅台,他存着,总是舍不得喝。

    尼中友协主席哈杜尔先生作为文学泰斗,不但喜欢喝茅台酒,还对茅台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认为茅台酒可以提神,有茅台酒相助,文章一定写得很好。因此他在写作时会先喝上一小杯茅台酒,写出心底的祝愿,愿尼泊尔和中国友谊长存。

    给宫廷大臣送茅台

    莎仁托娅

    1955年的一个夏天,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的翻译杨冠群提着4瓶茅台酒,走过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条大街,然后走到了阿富汗大臣马茂德家门口。

    杨冠群此次前来身肩重任,所以在敲门之前再三犹豫,反复地在肚里打腹稿,要怎样和马茂德交谈,才能完成大使交给他的这个任务。

    在来之前,他就和大使商议过,要送什么样的礼物给阿富汗大臣马茂德,才能更具有典型意义,又能顺理成章地使大臣接受中国的友好。最后经过再三斟酌,决定送国酒茅台。

    他敲开阿富汗大臣马茂德家的家门,刚好是马茂德本人为他开的门,问他找谁?干什么?他就自报家门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简略地说明自己的来意。

    马茂德微笑着把他迎了进去。

    他本来有点拘谨,没想到马茂德大臣很谦逊,绷紧的神经也就松弛了。

    进门后,马茂德亲自为他沏上了一杯中国龙井茶,然后两人坐下来交谈。

    杨冠群见马茂德用龙井招待客人,就猜他对中国茶文化熟悉。他就从龙井说起,果然马茂德对中国的茶道有一定见识。接着自然而然地说到中国的酒文化,又很快把话题转到了茅台酒上。

    杨冠群简明扼要地向他转达了中国大使对他的敬意。

    接下来他说,“茅台是国酒,只送尊宾贵客,望您笑纳。”

    马茂德大臣喜不自胜地接过茅台,拿到鼻前闻了又闻,连说:“香、香、香。”

    其实,在杨冠群没有送他茅台酒之前,他就耳闻了中国茅台的盛名,只是没有机会品尝,这次杨冠群一下送来4瓶,他高兴之极。

    杨冠群笑着对他说了1915年巴拿马拿了金奖的故事。

    马茂德很认真听完之后对他说,他就是听了这个故事,才知道茅台酒的名气。

    那个年代,阿富汗查希尔国王很会治国,执行和平中立的政策。国泰民安,一片和美。那时所有的礼仪、呈递国书到同国王谈话,都由马茂德安排。所以此次的任务就是能和马茂德交上朋友,这条外交通道也就打开了。

    这次来,杨冠群不负大使的重托,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从那以后,杨冠群和马茂德大臣多次会晤交谈,使两国的外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杨冠群和马茂德接触之后,觉得他这个人很不错,为人热情豪爽,肯帮忙。那时遇到交流困难时,就请来马茂德为中国大使当翻译,可谓功不可没。

    查希尔国王讲法语,而在当时翻译上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时把他和马茂德大臣给难住了。与中国大使间的交谈如何进行?幸好马茂德大臣在关键时刻出了个主意:让国王讲普什图话,由他译成英语,再由杨冠群译成汉语。

    马茂德大臣的友好,一直在中国大使馆传为佳话。

    越南朋友爱茅台酒

    乔树森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乎每年都在国外设大使馆,到了八十年代后更是每年以几个或十几个大使馆的速度递增,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以几十个大使馆递增,这说明国家强大了,外国朋友愿意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到目前,我国在国外已经设立了238个驻外使领馆和团、处,而这些外交代表机构经常要举行宴请活动。然而只有宴席作媒介,国与国之间才能谈得拢,关系更为融洽完美。所以说没有酒的宴席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宴席,那么负有国酒盛名的茅台酒自然是首选。

    1950年我国和越南建交,在当时越南朋友对茅台酒知之甚少,喝过此酒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后来我国的外交大使每次在宴请越南朋友时都上茅台酒,越南朋友品尝了此酒,感到十分好喝问这是什么酒,当大使告诉越南朋友这就是中国的国酒茅台,越南朋友不甚惊讶!万万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好酒。就这样,茅台的名声在越南传开来。越南朋友以能喝到茅台酒为骄为傲,所以十分喜欢茅台酒。

    茅台能在越南出名,这份功劳应该记在中国驻越南大使李家忠头上,因为是他为茅台酒作了不少宣传和推广。

    有一次,李家忠和越共中央对外部常务副部长范文章就两国的合作事宜商谈的很完满,他就设宴招待范文章。范文章十分喜欢茅台酒,宴席上肯定不能少。当茅台酒上桌之后,他和范文章的话题就一直离不开茅台。

    他极为兴奋地说,“每次只要有茅台出场,两国之间必然要有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你说是不是?”范文章觉得他的话说的不错,接起话题就说,“是啊!茅台酒在其中扮演了很好的角色。”

    两人边喝边聊显得很是尽兴。他们喝到酣处,李家忠十分感慨地吟出两句诗来,“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吟完这两句诗之后,他对范文章说,“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中国大使馆喝茅台酒,与我们只有一街之隔的罗马尼亚就可能有人醉倒。”

    “是啊!这两句诗形容茅台酒再恰当不过了。”范文章极为赞同,并且在宴席上反复吟诵此诗。后来在许多次在宴会上,他都给别人背诵这两句诗,成了茅台酒的义务宣传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多次到越南访问,在每一次的宴会上,他都不失时机向越南朋友宣传茅台酒。他说,中国驻外使馆的茅台酒都是真货,大家尽管放心。

    1998年,越军总政副主任黎海中将在中华大地走了一圈之后,他很兴奋,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不同凡响,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富民强,让他感慨万千。更让他感慨的是,中国生产世界上最名贵的酒——茅台。于是,他请中国驻越使馆人员一同吃饭,还特意要了茅台酒。

    席上,他端起飘香四溢的茅台酒说,这次到中国访问收获很大,其中有一个收获就是又喝到了茅台酒。

    代表团在中国的最后一场活动是出席广州军区的宴请。主人说,一周前朝鲜军事代表团也在这里出席宴请,双方兴致很高,喝了12瓶茅台酒。中方同志开玩笑说,希望越南同志超过朝鲜同志。结果那天果真喝了14瓶,十分尽兴。

    大使夫人“造反”喝茅台

    刘振华

    1998年,中国驻文莱使馆参赞潘正秀移交了工作,收拾好行装,准备离任时,菲律宾大使拉蒙和夫人维诺卡为他即将回国设宴饯行。

    拉蒙夫妇在文莱外交团中最为活跃,他们虽然已是六、七十高龄的老人,但是他们神思敏捷,善于言辞,深懂交际,极会沟通。这对夫妇在文莱外交史中堪称典范的一对,他们对文莱的外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谓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当天被邀赴宴的还有法国大使夫妇、印尼大使夫妇和日本大使夫妇,共同为潘正秀饯行。拉蒙夫妇安排好了,宴席只上葡萄酒和香槟,不上烈酒。因为在文莱一般不上烈酒,即使上也是给男士享用。然而那天潘正秀却带去了茅台酒,一经打开,那绝伦的芬芳香飘四座。潘正秀为每位男子都斟了茅台酒,给女士们斟了葡萄酒或香槟。

    尽管男士们隔三差五的就能喝上烈洒,可如今一见茅台酒就垂涎三尺,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男士们喝上了茅台酒谈笑风声,津津乐道,纷纷称赞中国茅台酒香味很醇。

    法国大使说,茅台酒列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我看茅台酒居首位,也是说得过去的,你们说呢?

    日本大使说,你就干脆说茅台酒世界第一就行了吗。

    拉蒙大使说,我赞成。

    印尼大使说,我虽不喝烈酒,但是只闻酒香,就可断定他是天下第一酒。

    男士们你一言我一语,活泼俏皮,说的全是赞誉茅台酒的话题,反而冷落了旁边的大使夫人。大使夫人们似乎被男士们的话题有所引诱,也想喝上几盅茅台和男士们一比高低。

    果然法国大使夫人耐不住性子了,首先站了起来,并颇带挑战口吻地说:“不能歧视女士哟!男女应该一视同仁。”然后她大声提议:“夫人们今天也喝茅台酒好吗?”女士们纷纷响应。

    法国大使掩着嘴说:“夫人们要造反了。”

    潘正秀没想到夫人们想喝茅台,于是就安排了酒盅,倒上茅台酒,首先和夫人们干了一杯。然后全体人员也干了一个。更让人惊叹的是,夫人们喝起酒来也不比男士们差,干起酒来也是一口一杯。

    这些夫人们一边喝着茅台,一边会意地笑着。她们从心里感谢法国夫人的提议呢。

    印尼大使是位穆斯林,禁饮烈性酒。他说,我们虽不能和你们共饮茅台,但闻一闻酒香也是一种享受。说着还故意用鼻子嗅了嗅,把在座的人都逗笑了。

    日本大使忽然乘着酒兴提议说,“潘大使夫妇和拉蒙大使夫妇喝一杯茅台交杯酒,怎么样?”在席的人都鼓起掌来。

    于是开始交杯,四人交臂共饮交杯酒时,拉蒙即兴朗诵了一首诗。题为《致永恒的朋友—潘和刘》。

    朋友,朋友/人人都有/从儿时到永久/啊,朋友/你可知道什么叫朋友/同甘苦,共患难是朋友/同情趣,共喜怒是朋友/可对我来说最珍贵的是永恒的朋友/她和他不久将离我而去/她和他就是潘和刘/拉蒙和维诺尼卡/永恒的朋友。

    听了拉蒙当场构思并朗诵了这样动人的诗,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拉蒙说,这要感谢茅台酒给我灵感,它让我诗兴大作。

    玉液飘香引来四方宾客

    马克斯尔扎布

    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我国在1956年,与埃及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两国经济贸易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一直保持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

    中国首任驻埃及大使陈家康,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

    在他任驻埃及大使期间,除了竭尽全力为国家干好本职工作之外,只要有了闲遐,他就会阅读从国内带来的大量线装古书。一本一本的线装书内的知识,使他学问大增,对他从事的外交活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国内的名画和茅台他也带去不少。有时他还边喝茅台酒边欣赏他带去的名画。就此他受益不浅,因为在每次宴会中,他都能谈古论今,有说不尽的话题。他的博学和优雅的谈吐,无不使中外人士叹服。茅台酒和名画更是他在酒席上的谈资。

    在中国大使举行的外事宴请活动中,茅台酒是不可缺少的高级饮品。

    在一次宴会上,男士们见了茅台酒很是喜欢,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而夫人们在一旁觉得甚是无趣,面前不含酒精的饮料,引不起她们的兴奋。

    有一位夫人没有喝过茅台,想品一下,但想到酒辣嘴,不敢饮用,可又经不住诱惑,就动起了脑筋。忽然她眼前一亮,看到了桌上的冰淇淋,她就把茅台酒倒进冰淇淋里,搅拌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成了一种酯,吃起来香醇可口,还不失茅台酒的味道。她就把她的发明介绍给在座的夫人们,夫人们都纷纷效仿她,掺了茅台酒来吃,果然很好吃。夫人们都夸她聪明,并且还给冰淇淋起了一个名字叫,茅台冰淇淋。

    男士们见女士们把茅台酒掺在冰淇淋里吃得脸色飞红,谈吐豪爽,就照她们的方法吃起茅台冰淇淋来,真的是非同凡俗的好吃。这一吃就吃出了茅台冰淇淋的名声,在埃及的政要人士之间广为流传。

    要知道酒越醇越香,那天用的茅台酒是使馆库存20年左右的茅台酒,制作出来的茅台冰淇淋肯定醇爽之极。

    除了茅台酒好喝,冰淇淋好吃,那天的饭菜也非常可口。这当然得归功于厨师,是他们的高水平的烹饪技巧,才做出了如此鲜美的饭菜。

    埃及人对中国的饭菜更是赞不绝口,甚至还戏称,中国使馆在开罗是“最好的中国餐馆”。

    中国的茅台酒和中国的菜在开罗是一绝,慕名而来的食客,争相品尝。

    每到圣诞节,中国使馆都要派人送两瓶茅台酒给那些内阁成员祝贺新年,那些内阁见中国人如此诚意的送来茅台酒,很是感动。要遇上有的内阁过生日,更是在第一时间把茅台酒送上,使埃及朋友很高兴。能感觉到中国人对他们的友好。

    有一次,埃及朋友品尝了茅台酒之后说:“喝了茅台酒,它不上头而上脚,不会头昏醉倒,而使你双脚坚定,走得更稳。”

    有时候使馆在草地上举行酒会,一些经过的路人会来此助兴。他们往往是闻香而来,坦称路过此地,闻到了中国茅台酒的香气,想进来喝杯茅台酒。他们喝完酒后会赞不绝口地说:“这么醇香的美酒,胜过西方的白兰地和威士忌。”然后心满意足道谢而去。

    和非洲人聊茅台

    冷慰怀

    我国曾对利比亚无私援助,在蒙罗维亚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因此利比亚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当这座体育场建造起来时,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见了中国人都伸出大拇指说“好!”有的利比亚人不但和中国人拥抱表示友好,有的甚至还抱住中国人亲吻。中国人无私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利比亚人的心上。他们对中国人很敬佩。

    有一次,一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碰到了一个非洲人,这个人叫巴卢。大使馆的人无意中问起了他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对中国的了解。没想到这个非洲人很激动,说中国人都是好人。接下来又聊起了地方小吃和各地的风俗民情,想不到巴卢见闻很广,知道中国的茅台酒。大使馆的人就和他聊起了茅台酒,没想到他还收获了一个关于茅台酒的故事。

    巴卢说:“我哥哥叫拉比,是利比亚常驻联合国的副代表,认识你国在联合国担任副秘书长职务的唐明照。唐明照常常拉着我哥去聊天,喝酒、吃饭。两人早就成了很好的朋友。每次吃饭,唐明照都用茅台酒招待我哥。开始的时候,我哥拉比只觉得茅台酒醇香、特别好喝,并不知道茅台酒的名望。

    有一天,我哥照样被唐明照拉去喝酒吃饭,当酒足饭饱之后,他便给我哥讲了茅台酒的历史,并且还说了它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故事,我哥才恍然大悟,‘原来茅台是世界名酒,喝到茅台酒是三生有幸。’

    我哥回国时,拜访了唐明照先生。

    其实,那天我哥是专门去向他要茅台酒的,因为他怕回到国内,喝不到醇香绝伦的茅台,是一种遗憾。我哥那人很豪爽,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唐明照能否送几瓶茅台酒。没想到唐明照比我哥更爽快,当即送了5瓶茅台酒给我哥。我哥如获至宝,连连道谢。唐明照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了,说什么谢的话呢?’我哥说,‘能有你这样一位中国的好朋友,以后喝茅台就不愁了。’唐明照说,‘只要力所能及,绝对没问题。’

    我哥把茅台酒带回国后,舍不得喝,珍藏起来想独喝。有一天,我带酒去看望他,时间长了没在一起,很想和他喝酒。要知道我也是很好酒的,我们哥俩曾经常在一块喝酒,还较过酒量,但我一直没他能喝。我哥见我带了两瓶好酒来,很高兴。他一高兴就把他从中国带回来的茅台酒拿出来请我品尝。先前我并不知道茅台酒好喝,也不知它很有名气。我就说‘哥,这是哪国的酒,有我拿来的酒好喝吗?’我哥说,‘那当然好喝了,要不然哥会从中国不远万里的带回来。’我哥说这酒好喝,我就信了,因为他喝过的世界名酒很多。

    当瓶子打开后,我就闻到了很特殊的香味,我一下就被这种香味给征服了。我哥斟满酒杯,我立刻端起酒盅就是一杯下了肚。我哥问我味道如何。我激动的半天没说出话来,因为我觉得的这酒是我喝过所有的酒中的最好的酒。我说哥,‘你这酒太好了,它叫什么?’我哥说是茅台,从那之后我就知道了茅台的大名,它好喝!我问哥带回几瓶?我哥说带回五瓶。我说这么好的酒不能独喝,应该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喝。哥先开始有些不愿意,因为茅台酒来之不易。最后我还是说服了我哥,我哥便叫来一些好友,分享了两瓶茅台酒。当时大家品尝后赞不绝口地说:“没有想到远在非洲也喝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酒——中国的茅台,真是口福不浅。”

    我哥听到人们赞美茅台很高兴,因为对他来说赞美茅台就是赞美唐明照,同时也就是在赞美中国人。

    佳酿浓香散不尽

    张秉毅

    据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主管大使礼宾工作的江康回忆:“20世纪60年代建国初期,杨琪良先生任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我记得大使馆的地下室有一个酒库,面积非常大,储存了不少世界名酒,其中佳酿茅台最多。”他说,“杨琪良大使每次宴请外宾,都少不了上茅台酒。”他好像听杨大使说过,‘茅台酒是国酒,给国家争了光!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杨大使在每次宴请外宾时,都会不失时机的宣传茅台酒。

    有一次,杨大使宴请外宾,喝到酒酣处,外宾问他茅台酒的优点是什么,他说:“茅台酒的窖藏必须是5年才出厂,当然还有10年陈酿,20年陈酿,30年陈酿,酒越陈越香。它最大的优点是酒质纯正,喝了不上头。”

    外宾们听了杨大使的话很高兴,既然不上头,他们就免不了要贪杯,喝得越多感觉茅台酒越是香甜,而那种醉意绵绵飘飞欲仙的感觉,更使他们浑身舒服。只要喝过一两次茅台酒的外宾,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茅台酒,有时候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记得有一回一个外宾第一次喝茅台,觉得这茅台好喝的不得了,一个人就干了一瓶,谁知走时他对杨大使说:“茅台酒太好喝了,你能否送我一瓶,我要带回和家人共享。”

    杨大使很慷慨地送了一瓶给外宾,外宾连连道谢。临走时外宾还自嘲地说,“我这是喝不了兜着走。”他的话把大家逗乐了。就这个事还成了酒桌上的话题。

    金日成主席、西哈努克亲王这两人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茅台酒也情有独钟。

    80年代李先念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西哈努克亲王夫妇,亲王那天兴致极高,在酒席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在座的人干了好几杯茅台酒。

    金日成主席每次来访,都要邀请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领,以及那些战斗英雄赴宴。因为有这些功臣在场,动人的故事滔滔不绝永远说不完。每讲到动人之处,他都要和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领、战斗英雄干上几杯,以表心意。

    按规定,来访代表团一般随行人员在宾馆餐厅平时用餐时不上茅台酒,但有些外宾兴致勃勃地喊:“茅台!茅台!”遇到这样的茅台爱好者,只能给他们提供一瓶茅台。每当此时,餐厅会响起一片雀跃之声,可见他们是多么喜欢茅台酒。

    到了90年代,江康出任驻布隆迪和多哥大使,每逢过年或是重要节日他都要祝贺驻在国领导人,茅台酒自然成了贺岁馈赠的佳品。

    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前,江康所驻国的总统夫妇要赴京参加妇女大会,江康设宴送行,并邀请总统夫妇来使馆做客。

    席间,江康和总统夫妇一边喝茅台酒,一边聊着有关中国的话题。从北京9月份的气候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计划生育谈到离婚率。自然也说到茅台。

    总统把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的烈酒的特点都说出来,然后拿茅台酒作了比较后说:“世界名酒我都喝过了,我觉得还是茅台酒好喝,不上头,能提神。第二天,嘴里还有酒香味。这样的好酒应该是名酒中的名酒。”就这样他们围着茅台的话题,不知不觉在茅台酒的余香缭绕中,总统和夫人在大使馆呆了3个小时,让人难以忘怀。

    我就认准了茅台酒

    乌雅泰

    1999年9月29日,中国驻埃及总领馆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盛大招待会,这次被邀赴会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叫扎提蒂的,他对中国十分友好。

    扎提蒂为了表达自己对中国的友好,精心准备了一大束鲜花,于9月28日就送了过来。他是最早送来鲜花的朋友。

    9月29日晚7时,一个中等身材、穿着深色西装的中年男子神采奕奕地走来与大使馆的同志握手。他自我介绍说:“我是扎提蒂律师,我热烈祝贺贵国国庆,衷心祝愿中国繁荣昌盛!”

    大使馆的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酒席位,陪他的人全部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法律方面完善的话题。在他倾吐友好的时候,宴席也就开始了。在大使致辞后,各个阶层的代表也先后讲了话。当时的宴席上了茅台酒,使在座的人们酒兴大增话题不断。大概是因为上了茅台,又值国家50年大庆,人们在这样喜悦的气氛下,不但贪杯,还说了许多关于茅台酒的话题。

    扎提蒂很喜欢茅台,更喜欢和中国人喝酒,在这样的氛围下,一杯接一杯的喝,很尽兴。等喝到酣处,他拿着一杯茅台酒向大使馆的人祝酒,他的脸颊和耳根已经绯红,显然已经是醉意浓浓的了。

    “我到过中国,中国很大,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不同风味的小吃,尤其是中国的茅台酒是世界上最好的酒。”扎提蒂是一名大师,很知名,对各国的法律都有研究。“第一次喝茅台,我并不知道它好喝,也不知道它是名酒。但是当我尝了一口之后,我就断定这是好酒,天下最美最好的酒。因为他给了我这样一个美好的感觉,像是我初恋时的第一个香甜的吻,使我永久难以忘杯。直到现在想起来,我还能感到当时的那种甜蜜。”讲到激动处,他换成左手持杯,右手在空中挥动了一下,得意地说;“我就认准了茅台酒!中国的茅台酒!”

    2000年10月1日晚,又逢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举行国庆51周年国庆酒会,会上人员众多,十分盛大而隆重。和往年一样,扎提蒂先生早早就送来鲜花和贺信。招待会那天依然和大使馆人员坐在一起,他还是那样健谈,大口地喝酒,大声地谈话,引来了与会者的目光。他的豪饮豪谈每每能把会场的气氛烘托到高潮。只见他高举斟满茅台酒的酒杯:“祝贺国庆,并祝中国运动健儿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说话嗓门很高,所以当他话音一落,宾客们都鼓起掌来。

    酒会散时他那醉意绵绵的目光落在了饭桌上的那只空茅台酒瓶上,细细地看了一番又拿在手里摸了摸,便又放下。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便问他,他才不好意思地向工作人员索要空茅台酒瓶,他说:“其实我早想要一个空瓶子,一直不好意思而已。”大使馆的人听了这话以后笑着给他讲说了茅台酒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一个故事:1935年红军到了赤水,路经茅台镇驻扎时,女红军们想找点水来洗脚,没想到在院里找到几大缸水就舀来洗脚,觉得这水泡脚很舒服,一时其他人跟着仿效泡脚,他们的喧哗声惊动了朱德,他到院里一看说,傻姑娘们这都是上好的茅台酒,姑娘们一听说是茅台酒,都拿瓢来舀上喝,她们没想到茅台酒的厉害,就都醉倒了。朱德还为姑娘们付了酒钱。这个用茅台酒洗脚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扎提蒂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我对中国了解还不够,对茅台酒的了解也不够。我将组织律师团再次访华。”

    馈赠佳品数茅台

    王毅

    国酒茅台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他受到世界各国各界人士的喜爱,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茅台酒的身影。

    茅台酒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名酒,如今在宴会上备受青睐,其他酒难以媲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外交工作中,茅台酒往往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但在宴席上发挥作用,而且还是向贵宾和亲朋好友馈赠的佳品。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中国驻南非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苗耕拜会南非非国大副领袖西苏鲁老人时,他带了茅台酒。

    西苏鲁的威望仅次于曼德拉,为推动中国与南非建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时西苏鲁虽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精神依然饱满健谈。

    陆苗耕向老人赠送了茅台酒,并介绍说:“这是我国产的茅台酒,很知名,在国际上拿过很多奖项。”

    老人一听陈苗耕说拿来的是茅台酒,就十分高兴,他说:“我在20世纪50年代曾访华一个月,那时是吴学谦等老同志招待了我。宴会上用的是茅台酒。那时他很热情很详细地为我介绍了中国的茅台酒,说它是名酒,只有最尊贵的宾客到来才拿出来享用。他还对我说了茅台获奖的经过,以及茅台酒的来历,以及1935年红军长征时几渡赤水和茅台有关的几个故事。那时我很爱喝酒,也很能喝酒,经他一说我就迫不及待地和他喝了几杯。其实第一杯下肚之后,我就觉得这种酒是我有生以来喝得最好的酒。那次我和吴先生豪饮豪谈,十分愉快。现在想起来,似乎那些场景还在眼前晃动,那真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好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到中国,不过,只要有机会我一定重访中国!”老人说的铿锵有力,好像是下定决心要重访一次中国,陈苗耕当时预感老人这一愿望会实现的。

    果然,在1993年老人准备再次带团访华,当时他很激动,几天来他兴奋的无法成眠,想起过去访华的那一幕幕的情景似乎在眼前闪动,他有点眼泪模糊。如今这个心愿他终于实现了,于是他又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觉得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让老人觉得中国很伟大。

    老人回国后陈苗耕又一次招待他,他说起这次中国之行时:“中国北京的街道变得宽了,人多了,汽车楼房也多了,城市变得很漂亮。太好了,越来越美丽了。”此行他最大收获就是喝到了茅台酒,因为每到一站,只要有宴席必上茅台酒。

    老人端着茅台酒杯,一往情深地说:“这次我品尝了很多茅台酒,30多年了,酒香酒味一点没有变。”

    陈苗耕笑着说:“您放心!茅台酒就像中国人的心,它永远也不会变得。”

    “是啊!此酒最能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人!”老人很感慨。

    陈苗耕说:“为了我们两国的永久的友谊干了此杯!”

    老人很爽快地干完杯中酒之后,他还慢悠悠地用中国话说:“中国”、“您好!”“茅台”、“谢谢”。

    茅台贺喜喜洋洋

    马宝山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总领事陆苗耕于1999年12月收到了南非北开普省长迪皮科在省府金伯利市举行盛大婚礼的请柬后,他就确定了要带茅台过去作贺礼。

    婚礼那天的天气很好。他处理好大使馆的一些日常事务,快近中午时,他吩咐把整箱的茅台酒搬到车上,带上大使馆的成员,驱车前去祝贺。

    当陈苗耕见到省长迪皮科时,他微笑着说:“省长阁下,你能猜到我今天带了什么礼物来?”聪明机敏的省长笑着用汉语说:“茅-台-酒”。

    “你是怎么猜到的?”陈苗耕有些惊讶地问他。

    “我闻到了茅台酒的香味!”省长迪皮科开玩笑地说。

    “不会吧!你嗅觉这么好!”

    省长迪皮科笑着说:“其实我是和你开玩笑。我于1996年访问北京时,在当天的宴会上品尝到了茅台酒。当茅台酒上来时,有人把茅台介绍给了我,还说了几个关于茅台酒的故事。我当时很兴奋,因为我早听人说茅台酒好喝不上头,那时我半信半疑。没想到尝了以后,真的是与众不同。它的醇香,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去了上海,我还是惦记着茅台酒,心里还想,宴席上会不会上茅台。没想到还真被我猜中了,宴会上了茅台。由于它好喝不上头,我每次虽有重任在身,也能喝个十多杯。后来每宴都上茅台,我喝得很尽兴很畅快!好多合作项目的成功都是缘于那次访问,这说明贵国的茅台也起了作用。”说到这里他笑着竖起大拇指说,“这酒太好喝了,我太喜欢了。我还知道茅台酒是中国人送给好朋友的珍贵礼物。从那次访问之后,我觉得中国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喝到了茅台酒,还结识了一些中国朋友!”

    陈苗耕说:“怪不得你能猜到,原来你已经知道了茅台酒的滋味。”

    省长迪皮科接着又说:“是啊!茅台酒的滋味让我永生难忘!”他颇为感叹地说:“只是从那次访问之后,我再没喝到过茅台,直到今日还忘不了它的香味。让我遗憾的是当时没能买几瓶回来,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陈苗耕不失时机的说:“以后,你要想喝的话,可以和我说一声,我会把茅台酒给你送来的。”

    省长迪皮科接着又说:“不过这回好了,在我的婚礼上,你及时送来了茅台酒,真是解了我的相思之苦。太感谢了。”

    省长迪皮科的新娘很娇美,在一旁插嘴说,“迪皮科多次和我说起中国人很热情,如今见了你,果然名不虚传。曾多次和我说起他喜欢中国的茅台酒,今天可以尽情品尝了,感谢总领事的盛情厚意。”

    在那天的婚礼宴席上,赴宴的政要人物很多,陈苗耕先生抓住这难得的好机会,让使馆人员开了一瓶茅台。此酒一开香味弥漫了整个宴席,别的宴席上的客人都被吸引过来,纷纷品尝此酒。喝过之后,人们赞不绝口。而此时,陈苗耕先生就把茅台酒介绍给了这些来赴婚宴的客人,使他们也对中国茅台有了了解。

    省长迪皮科和新娘来给中国大使馆的人敬酒。

    陈苗耕先生斟满了两杯茅台酒,提议他们喝交杯酒。

    他的话一出口把婚宴的气氛提到了高潮,掌声不断。

    省长迪皮科和新娘喝完交杯酒,口齿上尽是茅台酒的香味。到其它桌上敬酒时,他还不忘了说一句,“茅台酒的香味,你们闻到了没。”他的风趣往往把人逗得直乐。

    那天迪皮科十分高兴,挽着新娘与中国大使馆的客人合影留念。

    “将军,下次再来喝茅台吧!”

    王西萍

    20世纪70年代初,独裁军人伊迪·阿明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他的执政下,国家被他搞得乱七八糟,政局动荡,战乱连连。

    独裁军人伊迪·阿明大概生于1925年,少时家贫,读过三四年小学。由于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在乌干达拳坛得到很好的发展,1951年至1960年,他独霸乌干达拳坛冠军宝座10年之久。入伍成就了从小就渴望权力的阿明的权力上升之路。1946年阿明加入英国殖民军队“皇家非洲来福枪军”第四营。二战中的缅甸战争期间,阿明在同盟国的军队服役。他的军事才能受到英方赏识。他从一个普通士兵,终于上升为“阿明将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了基础。

    由于独裁军人伊迪·阿明暴政,使武装起义不断升级,最终被奥博特推翻,局势仍旧没有改观,战火不断。

    于1985年7月27日,北方部队在北方旅旅长巴济里奥的率领下向首都挺进,经过一番火力较量之后,不到24小时,政府军全线崩溃,推翻伊迪·阿明后上台的总统奥博特匆匆逃亡到坦桑尼亚。

    奥凯洛依靠巴济里奥登上了元首宝座。巴济里奥因为战功卓绝,不久升任为陆军司令,由少将提为中将。

    10月1日,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邀来很多人,庆祝我国的国庆。这个招待会十分隆重,被邀前来的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

    当晚10时左右,大使馆门前来了几辆军车,车上一位荷枪实弹士兵对使馆负责接待的人说:“陆军司令要来见大使。”

    “大使与宾客同欢,我来迎接司令。”使馆接待员说。

    那位士兵还想说什么的时候,只见从后来面来的一辆军用吉普车上下来一位一身戎装,精神抖擞的军官,便是司令。边上站着的护卫军士穿着迷彩服,满脸土气,一身灰尘,看得出,他们刚从战场上回来。

    巴济里奥对使馆人员解释到:“我因为忙于前线的事,来得晚了,不过,当我得知大使馆的招待会后,特地赶来喝酒祝贺。”

    大使馆人员把巴济里奥将军请进会客厅,落座在一张预备的宴席上,便叫服务员赶快拿茅台酒来。

    巴济里奥将军见了茅台酒喜笑颜开地说:“好久没有喝茅台了,今天是贵国国庆,在这个良辰美日,伴有如此美酒佳肴,这是何等快哉!”说完举杯和使馆人员的酒杯一碰又说:“祝你们国庆快乐!祝你们国家繁荣昌盛!”然后把杯中酒一饮而尽。接着他一口一杯,一连干了十多杯,显示了军人的勇猛。没有多长时间,半瓶茅台酒没了,他也有点语无伦次了,不停地说:“好酒!好酒!我喜欢!”

    使馆人员把他送出了大厅,他摇摇晃晃地上了车说:“下次,下次再来使馆喝茅台酒。”

    “将军,下次再来喝茅台吧!”使馆人员向他招手致别。

    从那以后,巴济里奥将军就不知下落了,听说他在新政府的围剿下逃亡到了苏丹南部,不知他现在还曾记得要再来喝茅台酒的话?

    我给总统送茅台刘建国

    我国和塞拉利昂1971年7月29日建交之后的10月下旬,将在非洲塞拉利昂建立大使馆。

    中国代办聂影多日来,为了筹备建馆事宜到处奔波,拜见那些对建馆有帮助的关键人物。这天,他要去拜见总统史蒂文斯。

    代办聂影在会客厅见到了总统史蒂文斯。他有一双淡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很亲切。他说:“我终于把你们盼来了,中国是我们最信任的国家。每个塞拉利昂人心里都很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说,我会倾力相助。”

    代办聂影见总统史蒂文斯如此轻松的和他交谈,他绷紧的神经一下轻松了许多,便把他建馆选址的想法对史总统说了。

    史蒂文斯总统说,“没问题,不论在哪个地方建馆,我都大力支持和帮助。”

    这次代办聂影和总统史蒂文斯交谈很顺利,确定了馆址,在建馆时得到了帮助。

    大使馆建成之后,史蒂文斯总统成了大使馆的常客。

    总统史蒂文斯平易近人,喜欢和中国人交朋友,也喜欢喝茅台酒。他说:“茅台酒真香,不上头,喝了特别有精神。”

    一次,总统史蒂文斯出席了中国援建的体育馆落成仪式后心情十分的好,就到中国使馆作客。代办聂影把他迎到会客厅,他说:“今天我来一是感谢中国为我们建造了一座漂亮的体育馆,二是想喝茅台酒。”

    代办聂影一见到总统史蒂文斯就知道他是来喝菜台酒的,马上吩咐下去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略坐一会儿就到了宴客厅。就座后,聂影打开茅台酒,给他把酒斟上时,他风趣地说:“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喝茅台酒了。”说完他和聂影举杯相碰,接着一口喝尽了杯中酒,看那神情好像杯中的酒是琼浆玉液一般。

    几杯酒下肚后他喜形于色地问:“我想带几瓶回去,可以吗?”

    聂影笑着说:“没问题,当然可以了,明天我就派人给你送去。”

    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他们接二连三的干杯,差不多把一瓶茅台喝尽了,史蒂文斯总统起身告别时,还不忘了说:“茅台酒就是好喝,醇香爽口不说,喝在胃里暖暖的,很是舒服。”末了他又说:“喝了这么多年的世界名酒,其他酒真的很难和它媲美。”

    聂影笑着说:“茅台酒很多人喝了很提神,看来对您来说是健胃,让您这一说茅台还有保健功能了?”

    史文蒂斯总统大笑说:“对我来说八个字概括此酒,‘开胃提神,天下第一’。

    第二天,聂影让秘书带了一箱茅台送到总统府。

    几天之后,一个天气十分和美的日子,聂影在海边游泳,刚好史文蒂斯总统也去游泳,向他走去说:“非常感谢你送给我茅台,世界上有这么好的酒,以前怎么不知道。实在遗憾。我们远在非洲竟然喝到了中国的茅台,太兴奋了!”

    我国自从1971年7月29日和塞拉利昂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密切,双方在经贸、文教、卫生等领域以及国际事务中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

    卡马总统与茅台酒的情缘布仁特古斯

    在遥远的非洲,有一个国家叫博茨瓦纳,我们对他们并不了解,而他们对中国也是一点不了解。但是博茨瓦纳总统在1974年参观了坦赞铁路,看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真诚的,非常感动,认为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断然和台湾绝交,然后通过赞比亚总统给我国传话,希望与中国建交。

    中国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和博茨瓦纳进行了协商谈判,最终于1975年1月6日正式对外宣布中国和博茨瓦纳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消息一经传开,无疑像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一样,在南部非洲国家引起了巨大震动。

    中国与博茨瓦纳的建交对推动中国和南部非洲其它国家民族独立的交往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在南部非洲建立起第一个中国大使馆。据使馆人员讲,当时中国的外交工作正在恢复和开展,在外交上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因此,我国迅速派出以高锷为参赞的中国外交官前往博茨瓦纳主持工作。

    中国是第一个来博茨瓦纳建立大使馆的国家,第一批外交官的出现引起了南部非洲国家的高度重视。

    1976年7月下旬到8月初,博茨瓦纳总统卡马先生率政府代表团首次来华访问。访问期间他亲眼看到了我国的工业、农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后非常感动,说你们中国过去也是受帝国主义压迫,通过自力更生,建起了自己的家园,我从心底佩服。他说了很多肺腑之言。

    卡马总统访华后感慨万千地说:“中国真像一个神话世界,中国奇迹性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博茨瓦纳的希望。”

    在卡马总统访华后回国不久,中国使馆临时代办高锷举行招待会宴请总统访华一行。招待会一开始,卡马总统就悄悄问:“大使馆里有没有茅台酒?”高锷说:“阁下杯中的就是。”他兴奋地端起酒杯闻了闻,连连点头道:“是,是,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酒。”然后他讲起了他在华期间畅饮茅台酒的故事。

    在他访华期间,第一次上这酒时,他没敢喝,因为怕喝了烈性酒在访问期间闹出笑话,所以他只是放在唇口间品尝了一下,觉得这酒的味道很不错。第二次宴席时用酒依然是茅台,他就经不住诱惑喝了一两盅,这一喝竟然体会到了茅台酒的奇妙。于是,每宴他必饮茅台,而且一次比一次喝得多。到后来,他感觉要是不喝茅台酒连饭菜都失去了味道。记得他访问回国后,好几天之后才适应了席间没有茅台的饭菜。此后,他一直惦记着中国茅台,可惜的是当时他没有要两瓶带回来,似乎对此有点遗憾。

    卡马总统说:“这酒不同于威士忌和伏特加,它有一种提神开智的作用。”疲劳的时候喝了茅台酒,会感觉精神振奋,给人一种智慧降临的美妙感觉。

    高锷见他如此嗜好茅台,在临别时,吩咐使馆的人员送他几瓶茅台酒,没想到卡马总统看到了茅台,如见了珍贵难寻的宝物一般紧紧地抱在怀里,深情地说:“回家后我将交给夫人亲自保管。”

    国酒献酋长苏木雅

    加纳像其它一些非洲国家一样,不论国家政体如何变化,酋长制都存在,而且在社会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各国使馆的招待会上,人们会看到,在显要的位置,都有一群光头赤膊、斜披红黄条相间彩色布的酋长们围在那里,静静地吃着喝着,直到客人们都散去。

    这是加纳外交场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天大使馆来了两位酋长,受到了使馆人员的热情接待。

    他们落座后,便和使馆人员交谈起来。

    其中一位酋长说:“中国近年来变化好大,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很快,人们都变得很富有了。看来你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好,邓小平同志是一位英明的领导人。”

    另一位酋长接着说:“你们帮助非洲人民做了不少事情,有了你们的支持和友好,我们这里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你们这种做法让我很钦佩,感谢你们能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深情厚意我们永不忘怀。”

    前一位酋长又说:“希望我们能经常性的友好合作,有活动时也希望你们多多邀请我们们参加,更一步的促进两国的关系。”

    使馆人员很谦虚的说:“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更加努力,为两国外交建设再作贡献。”

    两位酋长又说了一些赞美中国的言词,又大大地感谢了大使馆一番。

    谈话结束,他们仍坐着不动,犹豫片刻后,两位酋长才开口说,“很不好意思,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喝到茅台酒了,你看能否……”大使馆的人才明白他们是来要茅台酒的,大使馆马上送了两瓶茅台酒给他们,两人高高兴兴地告别而去。

    1992年3月,我国在加纳中部阿散地省首府库马西市附近援建的一项农田水利工程竣工,加纳中央政府和阿散地省政府决定举行降重的交接仪式。

    交接仪式次日上午,在阿散地政府官员陪同下,中国大使来到阿散地大酋长阿散地王的住地。出乎意料,这完全不是一个帝王富丽堂皇的宫殿,而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群,房屋较一般民房高大,结构上类似北京的四合院。

    当中国大使进入会客厅,只见房间里摆着两把宽大的雕刻精美的金色欧式座椅,地上铺着降红色缀有花朵图案的地毯。大酋长端坐在座椅上,七八个身穿五彩缤纷传统服装的官员坐在右侧。大酋长体形魁梧,慈眉善目,皮肤浅黑,身披红黄条相间彩色布的酋长服,十指带着形状各异的金戒子,其中一个镶有金狮的戒子特别突出。他足穿宽大的酋长拖鞋,脚上也配戴着金饰。

    中国大使向他送上了四瓶茅台酒作为见面礼,只见他眼睛一亮,脸上绽开了更灿烂的笑容。

    马修·波古是阿散地第15任大酋长,他接过茅台酒之后笑着说,“茅台!我太喜欢茅台酒了。这种酒是我一生喝过的最好的酒,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产的酒都无法和它媲美。”他把酒交给家人收藏起来,到了重大节日或有贵宾来临才准备享用。

    酋长说:“我代表族人欢迎您的到来。”他还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表示敬佩,对中国给于加纳的援助表示感谢。

    “我只喝茅台酒”

    乔木

    在70年代初期,葛步海先生曾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后出任我国驻乌干达大使。葛大使是一位乐观坦荡的老革命干部,他作为初级外交官,曾多次组织过大型的宴请活动。在葛大使每次宴请驻在国和外国使节时,他都要提醒公务员准备好茅台。

    有一次,葛大使和夫人孟素云宴请苏丹驻乌干达武官夫妇。

    晚上7时葛大使迎来了武官夫妇,入席就坐之后,饭菜陆续上来。准备好的茅台酒也适时拿出。武官以前只是听说茅台酒,并没见过,也没有喝过。

    当葛大使让人打开茅台酒时,酒香和那白瓷瓶引起了他的注意,觉得此酒的香味很醇,是和他过去喝过的中国酒大有不同。他就猜这是中国驰名中外的茅台酒。

    “这就是贵国的茅台?”武官问。

    “这就是我国的茅台。”葛大使举着斟满茅台的小酒杯向苏丹武官介绍说:“这种白酒产在中国贵州省仁怀茅台镇,故名茅台酒。茅台镇不大,但是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盛产白酒。整个茅台镇都是酒香味。”

    果然被他猜中,这就是茅台,今天能放怀品尝这天下难得的美酒了。

    葛大使继续说:“我曾经实地参观过黔北赤水河畔那座已有250多年历史的酒厂,那个酒厂初时产酒不多,生产方式都是手工作业,后来经过改造,上了一些设备,生产出的白酒逐渐多了起来。这个酒厂最初是一个姓赖的人创建的,建国以后就交给了国家管理,成了我国的国酒生产基地。茅台酒是从1915年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以后,逐渐在世界上有了很大的名气。”

    葛大使把酒盅递给武官说:“品尝一下,看一看我国茅台和世界其他名酒有什么不同?”

    武官平日就很嗜酒,今日见了茅台酒像是见了朋友似的,有些相恨见晚的感觉,接过酒杯呷了一口,慢慢地品味了一回,只见他竖起拇指说:“果真名不虚传!”接着,把杯中剩下的酒一干而尽。

    席间葛大使给武官夫妇讲了那次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故事,又讲了关于茅台酒的制作工艺,以及其它一些关于茅台酒的故事。

    武官夫妇听得兴致昂然,喝酒谈话十分尽兴。他说:“茅台酒获奖,是当真无愧的。”他又说他喝过不少白酒,像这样好喝的烈性白酒还是头一次喝。话说完一杯酒就下肚了。

    葛大使立即又给他斟满一杯,举杯相碰后,他没犹豫一下,便把酒干了。就这样他俩豪言壮语,谈笑风生,不断敬酒,竟然没觉着时间过的很快,一看表已经是次日凌晨3时。

    这个宴席用时整整8个小时才结束。当他们回首寻找各自的夫人时,才发现早已坐在沙发上的两位夫人头靠着头还在酣睡呢。他俩相视一笑。武官说:“茅台酒真不可思议!能让人连续坐上8个小时还有谈不完的话要说,真是神奇。

    这一宴席他俩竟然喝完两瓶茅台酒,虽醉意浓浓,但是头脑十分清晰。

    当天中午大使让使馆人员打电话询问武官感觉怎么样,那位将军衔的武官说:“请转告大使阁下,我从未喝过那么好的酒。回到家,茅台酒还久久在我嘴里郁香弥漫,也不上头。我一大早就来上班。下一回中国大使阁下再请客,喝酒时我只喝茅台酒!”?

    “有茅台,我准去”

    尚静波

    1998年至2000年,时任津巴布韦副外长的尼古拉斯·戈奇很爱喝酒,尤其是中国的茅台酒,更是喜爱的不得了。

    这天,外长尼古拉斯·戈奇接到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的电话,对方说,“外长阁下,明天有一个晚宴,请您参加!”外长尼古拉斯·戈奇一听有宴会,就情绪高亢地问:“有没有茅台?”

    “有,宴请阁下能少了茅台?”电话那头的大使笑着说,“今天请的都是老朋友,我们可以放怀豪饮,一醉方休,岂不快意!”

    外长尼古拉斯·戈奇说:“有茅台,我准去。”

    大使说:“我知道您爱喝茅台,茅台酒一定不能缺。”话筒里传来爽朗的笑声:“好,我明天准时去。”

    外长尼古拉斯·戈奇准时赴宴。

    晚宴上会面的都是老朋友,也用不着介绍,更不用说客气话,一见面寒喧了几句,便上了酒菜。这些老朋友见面之后,除了谈论国家大事以外,就是谈论世界名酒。谈起酒人们的兴趣就来了,都说茅台酒很好喝。

    大使举杯和在座的老朋友喝了一个开场酒,然后大家便畅所欲言,气氛奏然高升。

    外长尼古拉斯·戈奇对茅台酒评价很高。

    戈奇说:“我对茅台酒独有情钟。中国确实有好几种好的烈性酒,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茅台酒。在我家里的酒柜里,茅台酒瓶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他说:“招待亲朋好友时,我一般只让他们喝一种叫“卡加苏”的津巴布韦的烈性酒。而贵宾来访,才会拿出茅台酒来。”

    大使和其他几位朋友谈起了酒量问题,这引起了戈奇兴趣,他说,“有一次和朋友们聚会,其中有几位是中国朋友,我们喝酒畅谈,那次很尽兴,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喝了一瓶茅台酒还没有醉。”接着他又很动情地说:“每当我喝起茅台酒,就想起我工作、生活过的第二故乡,中国。”他说:“我记得第一次到中国就喝了茅台,那次中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中国人的热情,就是茅台酒的甘醇。直至今日想起来,往日茅台酒的香味似乎还在口齿间——似乎和今日喝的茅台酒的滋味一样绵甜爽口。

    在这个老朋友聚会的宴会上,戈奇又一次显示了他惊人的酒量,喝了二十多小杯,使在场的朋友竖起大拇指。

    2000年10月初,戈奇来北京出席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当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加强中非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发言。他说,为推动中非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中国作出四项承诺:第一,根据非洲国家的不同经济情况,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各种援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步扩大援助规模。第二,愿为减轻非洲国家的债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两年内减免非洲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债务。第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四,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

    这个部级会议使外长尼古拉斯·戈奇很兴奋,在会后的一个宴席上,又一次喝到了茅台酒,他高兴地说:“自从我和茅台交上了朋友,我们就难舍难分。我知道,茅台总是同中国在一起,总是同喜欢他的朋友在一起。”

    中大奖——送茅台

    尚贵荣

    以茅台酒作为奖品,这在国内和世界上并不多见,然而在中国驻加纳使馆却经常举行一些联谊活动,并以茅台酒作为主要奖品。这样的活动自然能吸引很多人来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就连茅台酒名声也传播出去了。于是,人们在这样的场合,能争取赢得茅台酒这样的奖品,的确是一种荣幸。

    1998年1月31日春节来临,放了假。

    当时加纳中华工商总会会长朱亦念先生来到使馆找到了大使说,“大使先生,您好!今晚华商会在加纳国家宫举行新春联欢会,请大您带上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准时到场。”

    大使说:“我一定准时到场。”

    朱亦念先生又说:“这次抽大奖,我们已备有足够奖品,现在建议您提供茅台酒、五粮液各一瓶,想设一项‘大使奖’。您看如何?”

    大使先生听了他的建议很高兴地说:“这个建议好啊!”

    大使先生立即答应了,朱先生的建议得到了中国使馆的支持。这是当时在加纳用茅台酒作奖品的开始。

    1999年2月12日,又迎来了一个春节。

    这天在大使馆举行春节联欢会。

    大使提前就作好了活动安排。

    在这次活动中,排在最后一项的是抽奖,确定茅台酒为一等奖。

    这次的联欢会很盛大,参加的人多不说,场面布置的宏大气派。

    先是由李祖沛大使作了新年贺辞,大使说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希望今年能更上一层楼。接着是盛大的招待会开始了,首先是品尝正宗的中国食品。那些食品摆满了礼堂的桌子,要知道这些桌子绕礼堂一圈足有一个篮球场大小。人们对中国的食品十分喜爱,边吃边赞美。人们说这些食品很好吃,平时很难买得上,所以有了这样的机会,那一种都不会放过,都想品尝一下,要是漏下那一种没品尝,说不定就是一生的遗憾。然后这些客人们参加了中国才有的各种游艺活动。

    使馆的草坪、礼堂成为主要活动场所。

    人们在热闹的场合下,又是歌唱又是跳舞。

    大家参加“投篮”、“投镖”、“摸鼻子”、“吹气球”等活动,还有200多条谜语。

    这次一等奖茅台酒的获得者是一名30多岁的女同胞,当她把茅台酒拿在手中时,她兴奋地掉下了眼泪。她得了头奖,大家让她讲话。她说:“我从国内来加纳才几个月,第一次进入中国大使馆的大门,我是个个体户。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就有幸在中国人聚会的活动中中了头奖,获得了闻名中外的茅台酒,我很高兴。”最后她又说:“谢谢大家!我感觉像回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2000年10月29日,加纳中华工商会第二任会长周森林先生与阿克拉高尔夫球俱乐部举办高尔夫球比赛。

    周先生要求中国大使馆提供一瓶茅台酒作为冠军奖品。

    大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是赞同,就提供了一瓶佳酿茅台酒。

    这次比赛周森林先生获得了冠军,赢得了茅台。

    人们认为,赢得茅台,不仅得到了一瓶好酒,也意味着未来的好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所以为大家所向往。

    “中国餐日”茅台独领风骚

    肖亦农

    20世纪90年代开始,赞比亚各国使馆流行起一个做法,即各国使馆轮流坐庄,用本国的特色食品举行宴会,招待别国使节,展示各国的饮食文化。

    1994年7月,轮到中国使馆主办“中国餐日”,大使先生觉得过去其他大使馆举办的餐日都十分的成功,而今轮到自己承办,一定要超过其他大使馆办的餐日。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大使先生和使馆人员列举了方案,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首先列出了中国各类名酒的名单,然后在这些名酒中筛选,最后定下来的有茅台酒、长城干红、长城干白和青岛啤酒。这些酒的档次都是高级别的用酒。接下来从钓鱼台请来了厨师,这些厨师都是一流的厨艺,做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这次的餐具一律用中国闻名的景德镇瓷器。

    8号晚上,大使馆的宴会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使馆人员提早吩咐服员上了中国的糖块和中国的葵花籽以及一些干果,让这些陆续到来的客人品尝,并且还上了一杯龙井茶。这完全是中国传统宴席的做法。

    当时在卢萨卡的外国使馆和国际组织有六七十家,共有150多人来赴宴,他们品尝了这些食品后,大加赞叹。当正席快开始时,服务员把中国的高级饮料茅台酒放到了桌上,然后陆续上了凉菜和热菜,这些色味香全的食品,配上景德镇的瓷器,再加上茅台镇的茅台酒,早把客人们的食欲和酒瘾勾了起来。

    大使致辞说,今天把大家请来欢聚一堂,希望大家在这个“中国餐日”上放开的吃,放开的喝,放开的欢乐!然后又说这些食品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食品,一定要尽情品尝。致辞后,大使馆用茅台酒向大家敬酒时说,这是中国的茅台酒,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拿过国际大奖,而且那次拿奖还演译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并且还向大家简述了这个故事,大家听后纷纷举杯,场面十分热烈。

    致辞完了之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吃菜喝酒,尽情享用。

    到会的有些客人是中国大使馆的老朋友,他们不仅熟悉茅台酒的醇香味,而且对茅台酒来历也非常清楚。他们经不住诱惑,频繁举杯,很痛快的和在座的人豪饮,并且分享他们喝茅台酒的经验。还有的客人访问过中国,喝过中国的茅台,对茅台酒的故事知道的也多,有茅台酒助兴,他们不但和在座的人分享喝茅酒的经验,甚至还把在中国访问的细节说给同桌的朋友听。

    同桌的朋友听的兴趣昂然,喝彩不断。

    有的客人是第一次到中国使馆,见了这样的场面很兴奋,喝了很多茅台酒,品尝了中国食品。

    在这之前他们早就听说了中国的茅台和中国的食品,就是没机会品尝,而在这个晚上有幸首次品尝。他们觉得中国茅台酒的确非常好喝,中国食品没的说,非常好吃。

    这些客人们边吃边发出了赞叹之声。

    一位已经有了醉意的联合国难民署高级官员站起来说:“中国实在伟大,十几亿人口,没有一个难民流亡到国外,这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说着他举起酒杯,激动地说:“来,喝茅台,为中国没有难民,干杯!”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纷纷举杯干了此酒。

    接下来,人们用茅台互相敬酒。一些客人因茅台酒助兴,还放喉高歌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那天,茅台酒可谓独领风骚。

    法国女外交官盛赞茅台酒白涛

    20世纪80年代,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新闻官万世荣因外交需要,要宴请法国女外交官。这天,他特意把自己打扮一番,显得年轻而健康,像个小伙子,精神抖擞。

    这天的天气不错,晴朗万里,阳光明媚,空气格外的新鲜。万世荣早早地等在使馆门口,等候法国女外交官的到来。当他看到女外交官款步而来,很兴奋,上前握手之后,稍作寒喧,即入席就座。

    席间,觥筹交错,交谈热烈,自然谈起了正在饮用的中国名酒——茅台。

    女外交官端起酒杯呷了一口,问道:“这酒的味道非同一般,香气扑鼻,是什么酒?”

    万世荣像一个殷勤的小伙子,忙给她介绍说,“这是我国的茅台酒!”

    “茅台?怪不得如此好喝!”当她得知这是中国名酒茅台酒时,十分兴奋,白皙的脸颊泛起了红润,显出法国女人的优美和魅力。于是她又喝了一口,酒进了嘴里停留了一会她才咽了下去,显然她在品茅酒的香味。等酒下肚之后,她粲然一笑说,“这酒很好喝,真是难得的好酒。想不到今日能在万先生这里,喝上如此的美酒,真是不虚此行了。”她的话说得人很兴奋,尤其是万世荣更是活跃,见她干完了此杯,忙着又给倒上第二杯说:“既然酒如此香美,就多喝两盅,好好品一下我国的国酒茅台。”

    女外交官也不客气拿起酒杯提议大家干杯,把在场的气氛立即推向高潮。人们纷纷向女外交官敬酒。女处交官显得很豪迈,和别人喝了好几杯酒。此时,女外交官的脸变得红润可爱,乘着酒兴她问万世荣:“你喝过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觉得味道如何?”万世荣说很好。她紧接说:“今天我是第一次品尝中国的茅台酒,十分可口,真是名不虚传”。万世荣说:“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味道柔和清香,色彩艳丽,像个美丽的姑娘。”法国女外交官说:“中国的茅台酒,味道火热,清澈纯净,如同一个刚健的男子。”坐在一边的使馆女同志说:“老万见到法国小姐,红光满面,谈笑风声。”万世荣连忙说:“那是喝了茅台酒,精神焕发。”大伙都笑了。

    这位女外交官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她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从古至今,李白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总与酒、诗有着不解之缘。

    说到这里她见酒生情,竟然吟起了李白和酒有关的诗句: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

    万世荣也熟悉李白这首豪迈之极的赞酒诗,接着也和她共吟起来,把在座的人听得如醉如痴。仿佛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们感动了,都端起酒杯,等他们一吟完就有人提议干一杯。

    她又说到了杜甫。关于杜甫的诗她也记的一首。?她说杜甫最出色的饮酒诗,是他的《醉时歌》。诗中写他和郑虞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她说李白和杜甫不但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善饮的酒仙。她很钦佩他俩。

    临别,法国小姐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打破了外交礼节。笑着说:“再来一杯茅台,好吗?”万世荣欣然应允。她握着万世荣的手说:“还是茅台酒好,为了茅台,再见!”

    中苏寒冬与火热茅台

    杜梅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

    中苏的友谊保持了十多年,因为各种建设项目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关系开始逐渐恶化,到了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严重边界冲突,此后双方武力对抗不断升级。随之中苏关系降到冰点,双方正式官方接触基本停止,两国大使馆人员大大减少,只有临时代办维持着使馆的存在。

    在1969年到1979年这10年之中,双方外交官见面时的话题总是谈不拢,烟火味十分的浓重,不是抗议就是反抗议,彼此之间很难冷静地坐下来,就中苏的关系进行一番客观而科学的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由外交部苏欧司策划,经部领导认可,指定3名科员为小组,同苏联驻华大使馆秘书级外交官不定期聚会,旨在开辟一条中苏官方之间非正式接触渠道。礼宾司出面最多的就是马保奉。

    在一个招待会上,马保奉见到了苏联驻华大使馆负责交际工作的外交官,便告诉他说,苏欧司和礼宾司的同志拟请他和使馆另外两人看电影。敏感的苏联驻华使馆给予了积极回应。此后双方人员互相邀请,不定期聚会,没有特定话题,双方都注意不事张扬。

    开始时,互相邀请看电影看戏,后来更多的是找一些比较雅致的地方进行聚餐。苏联人个个都会喝酒,而且每餐必要上酒。他们有时带来苏联产的“斯米尔诺夫”伏特加(伏特加中最好的一种)。伏特加很呛嗓子,中国人都喝不惯。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喝茅台酒,6个人喝两瓶,有时也喝3瓶。

    1973年6月22日,苏方在丰泽园请客,宴席用菜还没上来,首先便要了6瓶茅台,苏方代表的意思是每人干一瓶。然而中方3人酒量有限,那次只喝了七八小杯而已。可是苏方3人却喝得红光满面,意气风发。

    尽管苏方人员放足了劲喝,还是喝剩了3瓶,那么余下的3瓶怎么办?

    苏方的代表虽然醉意十足,但不忘了把茅台酒送给中方的同志。在酒桌上苏方代表坚持地说,“为了见证我们之间的友谊,请你们把这3瓶茅台酒带回去。”

    中方让苏方带走,苏方不同意,并说了十分中肯的话,中方不能再推,3人只好把茅台酒带了回去。

    这瓶“葵花”牌茅台酒在马保奉酒柜里放了30多年,一直当成一件珍品收藏着,从来没动过。而每次看到这瓶酒时,就会想到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瓶茅台酒是特殊的证物,见证了在中苏关系低潮时期,双方外交人员努力的尝试。

    这次的外交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可能解决当时中苏之间的任何问题,但是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并且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这无疑是有益的。

    茅台酒绵绵醇香沁人肺腑,留给双方的感觉是:尽管是寒冬,似乎春天的温暖仍留在人们心中。

    中德庆建交茅台露头角于富

    为了能和联邦德国建交,毛主席和周总理费了不少心血和周折亲自部署,终于在1972年建交成功,也算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同年的1972年7月15日至29日,这几天,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访问我国,大大推动了两国建交的进程。

    1972年9月29日,中方邀请德方外交部政治司长史塔登及另外三名参加谈判的代表到新华分社驻地参加晚宴。

    晚上七时,宴席开始,中方代表为他们斟上茅台酒的时候,他们好奇地要看看茅台酒白色的瓶子和当时包装瓶子的一层厚棉纸,心里想这是什么酒?散发如此醇香的酒味。他们几个还没有饮用,便被这酒香所陶醉了。

    当他们面前的酒斟满之后,中方作为东道主即席说了几句话之后,并说现在杯中盛的是中国最有名的茅台酒。他们一听是茅台,眼睛睁得一个比一个亮。当中方人员举杯时,他们几人都迫不急待地端起来,一喝为快。

    然而只有司长史塔登一人在细细品味,其他三人却像喝德国葡萄酒一样一口一杯,一个多小时后就醉意浓浓了。

    在宴席上中方代表不但殷勤劝酒,还给德方代表们讲述了茅台酒各个时期的故事,还给他们介绍了品尝茅台酒的方法。德方代表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能酿出如此佳酿,很是佩服,赞叹不已。

    酒至酣处,史塔登颇为感慨地说,以前只是听别人说起茅台,没想到今天终于品尝到了世界第一名酒的茅台,而且还学会了怎样来品尝这样好的酒。这要感谢两国建交,才能使我有机会喝上如此绝美的好酒。那天晚上,四个人满身尽带着茅台酒香味打车回家,没想到一开车门,的哥就问你们喝酒了,什么酒这么香?这四个人同说:“茅台”

    “茅台?”的哥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当他们给的哥说了茅台酒是哪个国家的酒,以及酒的制作工艺和那些酒故事,的哥大为惊叹的说,这样的名酒一定要尝尝。德国警察对酒后开车处理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敢驱车回家。几天后,中国的茅台酒就闻名德国外交部了。

    十多天后,谢尔外长带着大队人马在参加联合国大会后于10月10日从纽约乘机到达北京。当他们走进各自的房间,看到酒台上摆放着茅台酒,上贴着一首德国诗,诗里称赞茅台酒好喝,而且提醒怎样喝。他们对中国的这一作法,很是称赞。

    第二天早上,姬鹏飞外长同谢尔外长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

    当晚李先念副总理举行盛大宴会。

    李副总理给谢尔外长介绍茅台酒时说:“这是我们的国酒,很好喝,但度数高,要慢慢地喝。”谢尔笑着说:“我们礼宾司的同事已告诉我了。”席间演奏了贝多芬和其他德国音乐家的作品,引起了客人们的轰动。谢尔外长的心情很好,宴会快结束时建议同李副总理一起拿起茅台酒到乐队去对他们表示感谢。第二天,周总理接见了谢尔外长,双方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访问结束时,德国朋友们不但把剩下的茅台酒都带走,还买了几瓶带回家去。从此,茅台酒就在西德传开了,连不会喝酒的德国人到中国饭店吃饭时也要尝尝中国的茅台酒。

    “岂能没有茅台!”

    金波

    1993年12月的一天,是波兰政坛上元老米柯教授的生日,为了把这个七十华诞的生日晚会举办得特别具有声色,他和夫人经过几天的精心布置之后,家里焕然一新。

    教授家的客厅里的一角,安置了一个很大的酒台,上面摆放了世界各地名酒,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最显眼的是茅台酒摆在了众酒的前面,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

    维拉女士显得格外年轻和活跃,不但和客人举杯喝酒还和来的客人翩翩起舞,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热忱所打动,纷纷与她跳舞,把生日晚会推向了高潮。舞曲一完她就用托盘给客人们斟酒上菜,十分殷勤,顺便还和客人交谈几句。宴会办得很热闹,也很温馨。

    这次米柯教授与夫人维拉女士请来好多客人为他们夫妇庆贺生日,除了政界上的人物外,还有他的亲朋好友,还请了当时中国驻波兰使馆参赞刘彦顺先生。

    当一支舞曲停下来,维拉女士用托盘端来了两杯酒,一杯递到了教授手里,一杯递到了刘彦须手里,然后她微笑着说,“为你们的友谊干一杯。”

    刘彦顺笑着说,“您想的很周全,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维拉女士的话让他很动情,又说了几句带谢意的话语,便举杯和教授的酒杯相碰。

    酒还没有到嘴边,他就闻到了一股醇香的酒味,他知道这是茅台酒的味道,便说这个茅台至少是二十年陈酿,想不到米柯教授这里还有如此佳酿,让他甚感吃惊,便询问他从哪里得来的。

    米柯教授来了兴致,为大家讲起了这瓶茅台酒的来历,他说这是一位很知心的朋友送他的礼物。(本来这次也请他来的,结果他有事抽不开身没来,只打了电话过来祝贺,很是遗憾,要不然他会把这位朋友介绍给大家,以后谁要喝茅台酒就找他买,保证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茅台,还是陈酿。)说完他笑着又说,有一次我和他在一块交谈,说:“在生日那天,要用世界名酒款待亲朋好友。”结果过了些日子,他竟然为我送来两瓶中国的茅台,还是二十年的陈酿,这让我很感动。问他茅台酒从哪搞到的,他说是访问中国时特地托人买了此酒。朋友说这样的陈酿不好买,很珍贵。

    刘彦顺也说,是啊!二十年的陈酒茅台也是酒中珍品了。能在您的生日喝到佳酿茅台,也算是我的荣幸。

    维拉女士很风趣地说:“客气话不要说。”接着话锋一转说:“波兰人不仅喜欢酒,而且懂得酒。在懂酒的波兰人家庭里,岂能没有茅台!”

    教授夫妇带着茅台酒的飘香,在葡萄架下为朋友们翩翩起舞。

    晚会快散时教授对刘彦顺说;“听说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饮酒和饮诗密不可分,那就请你写一首诗,记载今天的盛会吧。”马上让人准备好了中国的笔墨纸砚,让刘彦顺抒写。

    刘彦顺听了之后,凝思片刻就挥毫写下了四句古体诗送给了教授。

    维拉女士在刘彦顺的帮助下,一字一顿的念给大家听:

    米柯教授古稀翁,

    童颜鹤发雪中松。

    豪情畅饮茅台酒,

    浪漫不减少年情。

    大家听了之后,掌声如雷,都觉得这首诗是米柯教授七十华诞的真实写照。

    半瓶茅台酒的逸闻

    纪富强

    说起茅台酒,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着馨香馥郁的回忆或故事。

    或许,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70年代的英语教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Maotai is no the aded(喝茅台酒不上头)。想想吧,那时候的茅台人可没有现在那么强的广告意识,居然能用教科书来宣传国酒茅台。由此可见,茅台酒很早就已闻名遐迩。

    这里讲的这个故事,有些年头了,是关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乔老爷子,关于半瓶茅台酒的故事。

    那是1972年的9月上旬,初秋的艳阳和湛蓝的天宇让人的心情格外爽朗,联合国大会开幕在即,全世界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刚刚在1971年11月正式恢复合法席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去一年的11月15日,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首次出席了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会议,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在大会主席马利克致欢迎词后,先后有57个国家的代表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之后,乔冠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进行不懈努力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提案国,对支持这一提案的许多友好国家,表示衷心感谢,并且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标志着当时超级大国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政策的破产,更是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前夕,国人照例对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寄予厚望,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更是多次对代表团的发言进行字斟句酌地审核把关。临行前的这个秋高气爽的下午,周总理决定再次抽出半天时间,同代表团成员坐在一起对乔冠华团长的发言稿进行最后一次审核。

    因为此前该发言稿的基本精神和重要论点已经审定,这一次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要做的主要是对发言稿中某些提法的轻重和语气的张弛缓急再作一些推敲和微调。

    审稿时,周总理特意提出来要采取逐段朗读、逐段通过的方式,因为这样容易更好地聚集大家的注意力,集思广益地把工作做好。而在审稿的过程中,周总理每提出一条意见,都仔细说明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讲话时引经据典、论证充分,更不时询问在场每一个人的意见,问大家是否同意。

    会议室里始终洋溢着亲切温馨而又民主热烈的氛围,总理就这样再一次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平等、诚恳、真挚和亲切,等发言稿根据总理和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大家再次通读稿件,虽然修改不大,但是果然发觉与先前的感受不同,哪怕是改动的每一个字或标点,都让人看起来是那么妥帖和精当。不知不觉,等发言稿最终审核完成时,窗外的秋阳已经悄悄隐匿于西山背后,天边尽是五彩绚丽的晚霞了。

    周总理用手轻轻按了按自己的睛明穴,然后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你们瞧,我们不知不觉也推敲到黄昏时分了。同志们辛苦了,今晚都不要走,就在我这里吃顿饭,也算是为乔老爷饯行!”

    原本大家看到总理已经很疲惫了,不忍心再打扰。但是总理这晚的兴致很高,把大家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于是大家都欢欣异常地留了下来,毕竟与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吃饭、讨教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何况这还是在总理的私人地方。这一晚,饭桌上上了不少好菜,但大都是比较清淡的,正合大家的胃口。

    正在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位代表团的女同志受温馨的气氛所感染,站起来有些调皮地说:“总理,您不觉得咱们这里缺少点什么吗?”总理笑容可掬地问道:“哦?你说缺点什么呢?”女同志脸色蒙了一层微微的羞红答道:“您不是说要给乔老爷饯行嘛,可没有酒怎么饯行呀?”总理听完这句话后,发出一阵爽朗的哈哈大笑,并连连点着头说:“你提得对,好吧,接受你的意见。”说完,周总理就叫来服务员交待,说在他的书柜里还有大半瓶茅台酒,刚好够在座的一人一杯。

    总理为什么别的酒不拿,却一定要指名点姓地要服务员拿自己书柜里的半瓶茅台酒呢?这里边的缘由当然不难分析,一是因为茅台酒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国酒,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留有千古名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要和最要好的朋友暂时分别了,而且乔老爷这一去就是千里之外的外国,走得那么远,当然要喝一杯,喝酒当然要喝代表自己祖国悠久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名酒茅台;二是乔冠华乔老爷子这人年轻时就意气风发、才学渊博、笔走龙蛇、快意恩仇,不但善饮,而且常常喜欢一边喝酒,一边作文,常常是酒至半酣,这边锦绣华章也已一挥而就,大概古今文人都有这样的嗜好,正所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好酒之于出色的文人,永远如充满诱惑的尤物,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情节。况且,这乔老爷喝酒更是和周总理一样,天底下最爱喝的就是茅台!

    所以,周总理叫人上茅台酒,不但正符合了当晚酒宴的主题——为乔老爷参加联合国大会饯行,同时又恰恰是投乔老爷之所爱。一举双得。

    然而不熟悉内情的读者或许还有疑问:那么多人一起吃饭喝酒,茅台酒纵使再好喝,仅仅半瓶就够了?人能尽兴吗?难倒茅台酒独有神秘配方,叫人一闻就醉?更或者总理家的茅台酒是特制的,每人也就一小杯的量?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不得不交代的典故。

    原来,乔冠华乔老爷爱喝茅台酒是出了名的。但他也因为喝茅台而“惹过事”,领受过惨痛的教训,受到过周总理严厉批评。

    那是1969年3月的一天,国家礼宾司操办在国际俱乐部宴请阿尔巴尼亚大使和使馆人员。我国外交部领导姬鹏飞、乔冠华等为首出席宴会。那时候正是中阿友好的“蜜月”时期,宴会上自然觥筹交错,而且端出了国酒茅台款待贵宾,馨香馥郁的茅台酒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气氛十分热烈友好。当时阿尔巴尼亚使馆的二号人物——公使阿果力,来华任职仅仅几个月时间,在宴会上表现尤其活跃。他曾任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秘书,来华后颇受中方重视。宴会中,姬、乔二位领导频频举杯,祝“中阿友谊万古长青”,而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博、公使阿果力等人也频频干杯回应,表示中阿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宴会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大家尽兴而归。

    然而,喝酒过量的阿果力始终坚持自己驾车回使馆。当他开车由国际俱乐部出来北行右转上长安街向东行使时。在驶过当时的东单和方巾巷路口后,他右向强行超车,撞上了正骑车向东行使的工人,致使工人金某某当场死亡。

    周总理得到报告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姬、乔与客人喝酒过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非但让他们作出检讨,并且指示死者家属的抚恤金由外交部承担。

    正是这件事发生后,外交部迅速做出了反省,要求饮酒必须有度,严禁过量,对外宴请饮酒一律不得超过本人酒量的1/3。特别是驾车人,如果喝了酒,决不能再碰方向盘。从此成为铁的纪律。

    这样一来,可亲可爱的周总理虽然只字未提旧事,但其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心照不宣的。在他们心里,尊敬周总理就像尊敬国酒茅台,即:可亲近,但不可失礼;可尊爱,但不可亵渎。要时刻保有谦谦君子之风,才配做周总理的下属,才配喝国酒茅台。

    服务员去去就回,很快将总理书柜里的那大半瓶茅台端了上来。由于事先服务员打开了茅台酒的瓶盖,她还未走到桌前,屋子里已经充满浓郁的芳香了。

    由于总理的兴致很高,为活跃气氛,他还破例为大家讲述了关于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的故事。

    其实总理讲述的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了。但他们在总理讲故事时都听得格外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总理并不是单单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还有着丰富的蕴含。那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甚至还相当落后,要想得到世界的承认和尊重,就必须要有茅台酒这样的拳头产品!就必须要有为祖国扬威的举措和成果!大家此去联合国,身上肩负着全中国的信任和嘱托,决不能因为自己出现不应该的失误而有丝毫闪失!

    于是,大家纷纷郑重地举起泛着琥珀光色的酒杯,在一声声“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的祝福中,喝完了这半瓶茅台酒,留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

    瑞典朋友爱茅台

    了一容

    1998年9月,对唐龙彬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他要出任中国驻瑞典大使。不过,他也知道国家把这么重大的任务放在他肩上,是国家对他能力的信任和考验,所以他觉得一定要不负国家重托,要把大使馆的工作搞好。他走马上任之后,认真诊断大使馆的症侯,然后大刀阔斧的地大使馆进行了革新。人员调整,事务安排,工作计划都按他自己设定的方案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他把扩大两国贸易合作作为使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所以他在工商界中广交朋友,特别对拥有雄厚财力、有影响的知名工商巨头更是做足了工作。

    当唐龙彬了解到瓦伦堡大财团的董事长彼得·瓦伦堡掌握着瑞典的经济命脉,并拥有汽车、飞机、电讯、电器等大部份股份时,他决定和彼得·瓦伦堡交朋友。

    第一次会面,唐龙彬便带了茅台酒作为见面礼送给了彼得·瓦伦堡,想不到他很高兴,很直率地和他谈到了中国的茅台和中国的建设。这次的结识,为日后的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交往促使两国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彼得·瓦伦堡对中国十分友好,曾几次率代表团访华。在每次访华中方都要设宴招待他,而每宴必上茅台,从那时他就和茅台结缘和中国有了缘份。台湾方面想要一批战斗机项目,这一消息被他得知,他就联合其他财团,说服瑞典当局不要答应这一要求。经过多方协商,瑞典政府拒绝了向台湾地区出售这一批价值十亿美元的战斗机项目。他这一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称赞。

    唐龙彬这次去拜访他时,特意又带去了几瓶高质量的茅台酒。

    他幽默地说:“有大使的照顾,我不愁喝不到茅台酒。”

    彼得·瓦伦堡很爱喝茅台酒,可是在2003年初,他生病不能喝酒了,不能说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他特意存了几瓶在酒柜里。什么时候想起了茅台酒,他都会拿出瓶来把玩一会儿,回忆起在酒宴上,豪迈的喝茅台酒的情景,就觉得爽快。同时也是为了永久的纪念。

    唐龙彬不会喝酒,在瑞典任职期间,每次宴请瑞典贵宾时都以茅台酒款待客人,他总是事先吩咐服务员给他准备一瓶凉开水代酒。有了这瓶凉开水,他就可以放怀畅饮,一杯一杯酒下肚,竟然脸不红心不跳,把在场的瑞典朋友看得惊讶不已,有的人甚至翘大拇指夸他“海量”。

    开始的时候,瑞典朋友并不知道他以水代酒。在每次宴会中他都能被他的豪饮征服,并且被他豪迈的举动所感染,这些瑞典朋友们也就跟上他毫无顾忌大喝特喝,本来喝几杯的,让他一鼓动就要上了十来杯,本来能喝十多杯的,就成了十几杯,有得甚至还喝醉了。不过,每次都很尽兴,不但把气氛搞到了极至,就连情感也在酒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他很快就能和他们处成朋友。

    但是终于露陷了。

    有一次唐龙彬宴请几位内阁部长,他同样吩咐好服务员准备了一瓶白开水,按以往的程序让服务员为他斟酒。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举杯与客人敬酒后一饮而尽时,他被呛得大声咳嗽,满脸通红,眼泪直流。一边的部长惊讶地说:“怎么我的酒没有酒味呢?像白开水一样。”原来是服务员把两个酒杯搞错了,引得哄堂大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