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年轻的佐治亚州州长的下一个目标:白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卡特看到尼克松访华的实况转播的时候

    在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中国的十亿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记住了“尼克松”的名字。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镇子上,听着广播里报道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游览长城的时候,一个老人问:“我查遍了家里那本《百家姓》,怎么就没有这个‘尼’姓?”

    另一个老人回答:“人家美国的《百家姓》没有毛泽东的‘毛’姓,我们的《百家姓》当然就不会有‘尼’姓。”

    在那个时候,在理查德·尼克松名字响遍中国的时候,在中国还几乎没有人知道另一个叫吉米·卡特的美国人。

    就在这同一个时刻,在美国正好是夜晚。

    那天夜里,美国南方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城里灯火辉煌。这个发展得格外迅速而显得生气勃勃的城市,高大建筑物的现代化线条组成的空中轮廓在夜空中十分迷人。由于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办人特德·特纳的创业精神,有线电视新闻网向全美各地每天二十四小时连续滚动提供新闻,亚特兰大进入70年代后也成了传播媒介的中心。

    本来吉米·卡特是想留在家里看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电视实况转播的,但又不得不去参加农场主们举行的一个聚会活动。他以前也是种花生的农场主,这些大都是他以前在一起摸爬滚打的老朋友,也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如今他当了州长了,更是不能不参加老朋友们的活动。

    这些农场主老朋友们说,喜欢吉米那讲话时露齿的笑,说他这种笑的样子有点像肯尼迪总统。他们说吉米过去在田间收获花生时是这样笑的,如今在州政府的办公室里和州议会大厦讲坛上也是这么笑的。

    在这天晚上的活动中,他给老朋友们讲了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竞选刚结束的一个清晨,我进了佐治亚西南的一家餐馆,要了一份烤饼。可是那里的一个姑娘给我的烤饼抹上了一点黄油。吃完半块烤饼后,我把她叫过来告诉她,如果她不介意的话,我想再要一点黄油。

    她说了“不行”后,就转身走开了。

    我以为她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所以不一会儿她又过来时,我说:

    “小姐,请你过来一下好吗?我想再要一小块黄油。”

    她说“不行”,又走开了。

    最后,我让我的保安人员把她叫回来。待她走过来时,我说:“听着,我不想找麻烦,但是我想要一点黄油。”她还是说“不行”。我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她问:“谁?”

    我说:“我是佐治亚州州长。”

    她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说:“不知道。”

    她说:“我是黄油的主人!”

    他的故事说罢,农场主们热烈地鼓起掌来。活动一结束,卡特出了大厅刚刚登上汽车,就对司机说:“你给我开快点。”

    他赶到家时,稍晚了一点儿。电视里总统在人们的簇拥下,已经登上长城了。尼克松还朗诵了毛泽东那句有名的诗:“不到长城非好汉!”

    看着屏幕上那令人神往的巍峨起伏的长城,他不能不想起中国。

    他从小就对中国抱有兴趣。在孩提时代就爱读有关浸礼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描写,爱读舅父汤姆·戈迪的中国来信及寄来的中国照片。汤姆是海军报务员,常去中国沿海的港口。为此,他很喜欢与舅父保持通信。后来,他自己也成了海军军官,到了这些小时候听说过的港口。

    有着长城、紫禁城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为什么在当代陷入贫穷?饥饿的眼睛,褴褛的衣衫,瘦骨嶙峋的身体,连大姑娘也衣不蔽体;码头上挤满了向外国海员或是水兵乞食的灾民,你要是给了一两片面包,就会引起他们的躁动和争夺……

    那个时候,他感觉到他们迫切需要医院、食品和学校,还迫切需要有人去向他们传播耶稣基督是救世主的道理。

    至今他还记得在青岛街上买工艺品时,当他看见一个卖吉祥物的5岁瘦弱女孩,他想起自己5岁时也去市场卖过花生。他顿时生了同情心,用5美元买了她的一样小物品。他离开时听到了哭声,一回头,她手上的美元被一个乞丐抢走了。在国民党统治的青岛街上,他还看见了“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在刺刀的威胁下被抓去当兵”。他还记得青岛等港口已被毛泽东的军队所包围,还看得见中共军队在高地上的营火……

    这就是年轻的佐治亚州州长吉米·卡特记忆中的中国。那是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溃败的时候,20来岁的卡特正在中国服役。他在美军太平洋舰队常规潜艇“鲳鱼号”上当兵。那个时候,“鲳鱼号”从香港向北巡弋至青岛,中途数次在中国的沿海港口停泊,他亲眼看到了旧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也体会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反美情绪。

    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访问触发了他内心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的时代里,麦卡锡主义将“毛泽东的共产党中国”

    妖魔化了。他们在追究是谁“丢失了中国”,甚至要起诉马歇尔、杜鲁门,在美国制造了一种“恐共症”。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使美中两国相互敌对,相互隔绝,互不来往。应该说,这是不正常的。他知道多年前年轻的共和党议员尼克松对于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的攻击,对于麦卡锡主义的拥戴,是不遗余力的。他甚至还记得有次尼克松从欧洲回来,在电视里作反共演说的慷慨激昂、不共戴天的样子。现在,这个以反共着称的共和党总统跑到北京去了,去帮周恩来总理脱大衣,去与毛泽东握手……这当然就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注目与议论。卡特作为民主党人的州长,对尼克松打开中国之门的做法是认同的,并认为尼克松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他作为民主党人,不可过多地公开赞许尼克松,但他在内心中觉得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是有所作为的。

    他也渴望着出人头地,他也渴望着有所作为!

    这一年他48岁,已经担任了两年佐治亚州州长了,属于美国南部较年轻的州长。他正在州长的位置上创造着一些“成功故事”,诸如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着力消除种族隔离。许多流落在北方的黑人已经纷纷回到了佐治亚州。他在施政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获得了一些赞扬和肯定。他甚至敢在州议会大厦里挂出马丁·路德·金的大画像,这在过去曾经以三K党活动闻名的佐治亚州可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州长的位置,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心存高远,酝酿着参加总统竞选,憧憬着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位置上有所作为!实际上,他从竞选州长获胜那一天开始,就把州长的四年任期视作在政治上向上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入主白宫!

    吉米·卡特从州长到总统。

    发财致富并不是吉米全力以赴的最终目标

    卡特在担任总统后,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

    我是一个南方人和一个美国人。我是一个农场主,一个工程师,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一个基督徒,一个政治家和前州长,一个制定计划者,一个商人,一个原子物理学家,一个海军军官,一个宗教法规学者,一个鲍勃·迪伦歌曲和迪伦·托马斯诗歌的爱好者。

    这些名词的排列几乎构成了他成为总统前的丰富的经历。

    他从小就想当统帅,从小就想出人头地,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兢兢业业的做事习惯。因为出生在乡村,他后来被人称为“乡巴佬”总统。1924年10月1日,他出生在佐治亚州普兰斯小镇的怀斯医院。他是英格兰移民的后代,曾祖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内战时期的军人,父亲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军人世家。父亲退役回来仍是农民,当过地方官。他出生时,家人让他继承了父名,叫小詹姆斯·厄尔·卡特;但是,他一生中几乎都不用这个名字,而是用昵称“吉米·卡特”。

    与中国一样,乡下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学会了帮助家里干农活。5岁时就拎着篮子开始到普兰斯小镇上去卖煮花生,再大一点就能起早同大人一起到田间劳动。到9岁时,他已是普兰斯镇子上的一个机灵的小商贩了。他用卖花生挣来的钱,以低价买进棉花,等棉花涨价时再出售,用挣来的钱再买了房子出租。即使是他上了中学以后,仍在求学的间隙到校外去卖牛肉馅饼和冰淇淋。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他小时没少挨过父亲的鞭子。他后来曾经回忆说:“从4岁到14岁,父亲打过我六次。这些印象很深的体验,我一次也没有忘记过。”

    吉米在11岁的时候加入了南方基督教浸礼会,这个教会的保守主义和福音思想对他影响很深。佐治亚州是黑人较多的州之一,每四个人之中就有一个黑人。吉米的家就住在黑人区附近,尽管当时社会上种族歧视与隔离十分严重,但他对黑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情景深表同情。因而,他常与邻近农场的黑人孩子们一起干榨甘蔗、修剪西瓜藤的农活,一起打猎、捕鱼、探险和睡觉,一起调皮捣蛋又一起挨罚。

    在爱看书的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看书。12岁的时候,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就读了托尔斯泰的大部头名着《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成为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书籍之一。他在总统演说中,还特别表示了对当时给他开列阅读书单的英语教师朱丽娅·科尔曼的敬意。

    他在少年时代最羡慕当海军军官的舅舅,从小就憧憬着长大后也当一个海军军官,离开这个农村小镇普兰斯,出外见识广大的世界。当他终于能够去报考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时,他高兴极了。考试成绩对他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入学前做体格检查时医生说他体重不够海军的标准,而且他的平脚板将不适于舰艇甲板上的生活。打击是够大的,但他没有泄气,他拼命吃香蕉以增加体重,每天用好几个小时用赤脚踏踩可口可乐瓶子滚动,以使平脚底出现凹陷进去的弓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考试后的体检中终于获得通过。三年后,1946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海军学院毕业成了海军军官。1948年,他被分配到海军中先进的精英部队——潜艇部队去服役。不久,他服役的潜艇到西太平洋执行任务,因而他到过香港、青岛等中国沿海港口。

    50年代初,美国海军发展第一批核动力潜艇,他毅然报名参加,从而获得有“美国核潜艇之父”称誉的里科弗上将接见。两人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谈话之后,将军显然很中意他,最后问他在海军学院的学习成绩。卡特自以为是优等生,就不无自豪地说:“报告将军,我在全年级820名学员中,名列第59!”

    里科弗的脸色立即变严肃了,问:“你当时尽了全力吗?”

    卡特顿时脸红了,只好嗫嚅着承认说:“我……是有偷懒的时候。”

    里科弗又接着问:“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啊。”

    他很是内疚地沉默了,抬头望着将军严肃又慈爱的脸。

    将军的话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建造核潜艇的方案获通过后,卡特被派往斯克内克塔迪担任首批核潜艇“海狼号”预备船员的上级军官。他白天给船员们讲课,晚上到联合大学进修反应堆工艺和原子物理。卡特在“海狼号”核潜艇上全力以赴地工作和学习,很快就成为核反应堆技术专家和核潜艇专家,经常受到上级的褒奖。从此,“全力以赴”就成了他在海军服役乃至通向白宫之路和在总统任期的座右铭。卡特说,在他一生中,除了他父亲老卡特外,对他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里科弗上将。他从白宫退休后所写的自传题目就是《为什么不全力以赴》。

    他在“海狼号”核潜艇的甲板上生活的时候,他在想着“为什么不全力以赴”

    这句话,也雄心勃勃地想到他要成为比里科弗上将更高的统帅、更好的海军指挥官。但是,命运给他在海军发展的雄心以很大的打击。195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只好从海军退役回到农村继承父业。这一年,他刚刚29岁。

    他又回到了盛产棉花与花生的佐治亚州家乡。他回忆说,刚回萨姆特县普兰斯小镇时,日子是挺“折磨”人的。在妻子罗莎琳的帮助下,他决定在农场中经营花生。在他出外从军的时候,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使他感到有点生疏,是有些困难的。但他没有气馁,经过学习和实验,使花生产量稳步提高。卡特一家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奋斗,到了70年代的中期,所经营的花生换来了日益增长的财富;此时,他和母亲与弟弟,已经拥有3100英亩土地、三处房产和公司股票,资产总值500多万美元。在萨姆特县,吉米·卡特已经成了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物,人们把他称为了不起的“普兰斯镇的卡特”。

    但是,发财致富并不是卡特一生中全力以赴的最终目标。

    种花生的乡巴佬与在任总统为竞争下一届总统职位而角力

    在佐治亚州州长卡特全力以赴地竞选美国总统时,美国一家有名的报纸曾说道,亚特兰大出名有下面几个原因:其一,已经不复存在的三K党;其二,可口可乐;其三,善于做成大满贯的桥牌名家鲍比·琼斯;其四,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名着《飘》和大明星盖博与费雯丽主演的经典名片《飘》;其五,种花生的“乡巴佬”竞选美国总统。

    想出人头地的愿望,全力以赴的信条,驱使卡特不满足于在普兰斯小镇上发财致富。他要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

    于是,他积极地参与了当地的社会活动,先是出任好些人不愿做的萨姆特县教育委员会主任,后来还兼任教会执事。他在以民政和宗教负责人的身份处理当地民间事务时,表现出的热情、公正和协调能力,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好评。

    1962年,他38岁时,一个难得的机会来了。佐治亚州参议院要新增一名州参议员,分配名额在普兰斯镇地区产生。卡特十分兴奋,决定以民主党人身份竞选。他在初选中经过了努力,但未能获得提名,失败的原因是党内的另一派营私舞弊。他很气愤,很痛恨党内这种卑劣的行为,决定通过法律程序加以揭露。法院为此开了庭,这在当地引起了震动。他在法庭上进行斗争的顽强精神,得到了佐治亚州民主党主席富卡先生的支持和多数党内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终于使他获得了这个提名。在竞选中,卡特第一次与亚特兰大权势集团发生了密切联系,从而在竞选中获胜。从此,他对从政有了很强的自信心。他就任州参议员后,极力促进教育事业,还致力于立法程序。他崭露头角,声誉日高。在1964年的选举中,他又获得了连任。

    此时,他又想起那句话: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

    他对州议员的职位并不感到满足,下一个目标是国会众议员。1966年,就在他准备竞选众议员时,又有了一个良机!佐治亚州的民主党候选人因患病退出竞选,这个州的民主党内一些人也主张他竞选州长。他从本党的利益出发,转而参加了州长的竞选。这次,他虽然败给对手、西点军校毕业的富裕的纺织业的继承人卡拉韦,却使他积累了不少有关竞选的经验。卡特并不气馁,他又全力以赴,立即准备参加1970年的州长竞选。

    卡特虽说有了数百万美元的资产,但在当时还不属于财大势大的人物。由于他与大财团有了密切联系,那些大富豪们已经看到,一旦卡特上台,是能够代表大财团大企业的利益的。另一方面,卡特自己还意识到,有财团富豪们的支持是重要的,但还是不够的。在平民主义意识很重的佐治亚州,选民们对有财有势的人有一种本能的不满情绪。因而,卡特强烈地意识到,还需要让广大选民了解自己。于是,他借州议员的名义到处游说。据统计,在准备竞选的四年内,他在州内各地无论是北部的丘陵或是南部的平原,到处奔走活动,发表了1800多次演说,与几十万人握过手。他的平民经历和平民姿态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

    1970年,吉米竞选的对手是担任过前任州长的卡尔·桑德斯。当时有一些明智的人规劝他,说桑德斯实力很强,很令人头疼,并有过当州长的丰富阅历。但是,卡特抓住了桑德斯歧视黑人的要害,旗帜鲜明地主张在本州黑人与白人平等,并许诺在任命官员时是资格与才干而不是种族起支配作用。他说,“黑人应当受到和白人一样的待遇,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特权与责任”;“我们的人民是我们最宝贵的财产”,“种族歧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经过十分艰苦的竞选,他终于击败了桑德斯,当选了佐治亚州的第76任州长。

    不少竞选者在竞选演说中所许诺的并非真要付诸实现,他们一旦当选大都将诺言抛到脑后。卡特却并非如此。他有乡下人的朴实风格,说了的就要做。

    他当选州长后,使州里的黑人雇员数增加了50%;他在州各部和委员会发现只有两名黑人后,就又任命了53名。他还在州里专门组织了处理种族歧视的小组。除了他的社会进步的主张之外,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卡特的另一项政绩,即他将州政府机构从臃肿得令人眼花缭乱的253个部、局、委精简成22个大局。

    他在竞选中曾经说过,这次改组工作和他“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的办法为佐治亚州节省了5000万美元。

    卡特从竞选州长获胜那一天起,就把州长的四年任期当做他在政治上向白宫挺进的重要阶梯。据有关的资料说,从1972年春,他就把眼光放在1976年的总统选举上了。他利用在职州长的有利条件,筹组竞选班子,与智囊们研究竞选谋略。据说,他的竞选班子所制定的计划长达70页之多。尽管他当州长有了一定的名声,但在刚刚参加总统竞选时,许多普通的美国人还不知道吉米·卡特是何许人。一些认识他的人认为他能当上州长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他能选上总统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卡特确实全力以赴地参加竞选,到处演说争取选民。他实话实说,作这样的自我介绍:

    “嗨,我是吉米·卡特,佐治亚州的吉米·卡特,我正在竞选总统。”

    “我绝不撒谎。我将反对华盛顿权势集团。”

    “我将组织一个像美国人一样善良、正直、体面、真诚、公正、有能力、有理想、有同情心和充满爱的政府!”

    除了争取广大选民的支持,他从两次竞选州长的经验中深知获得大财团支持的必要性;于是,他于1973年参加了洛克菲勒财团主持的“三边委员会”,与财团的核心人物戴维·洛克菲勒等建立了联系。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尼克松政府的副总统阿格纽因逃税丑闻而辞职,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密歇根州的共和党人福特被任命为副总统。不久,尼克松又因“水门事件”而辞去总统职务,福特按宪法规定,虽未经选举而接任美国总统职务。福特当然不甘心只当半届总统,也为竞选下届总统而竭尽全力。福特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现任总统职位上竞选下任总统,有其十分优越的条件,对卡特的竞选是很大的挑战。

    1975年12月,卡特在全国新闻俱乐部作了题为《为了美国的第三世纪而全力以赴》的演讲,以争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很快就获得了民主党候选人的提名。

    卡特和福特,一方是种花生的“乡巴佬”,另一方是担任过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的在任总统,两人将为下一届总统的职务展开激烈的角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